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讲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苏格拉底 生平:苏格拉底(公元前 469399年)出生于雅典的 中等阶级家庭。他从父亲那 里继承了一个雕塑作坊。他 的母亲是一个助产婆。 他自称是没有智慧但爱 智慧的人,而不自诩为有智 慧的人。他自称是针砭时弊 的神圣牛虻。 性格与外貌:身材矮小、头颅 硕大、面目丑陋、衣着朴素,生 性纯朴。不修边幅、一年四季光 着脚、披着破旧的衣服与人讨论 各种问题,或者仰面朝天思考哲 学问题。 家庭:与臧蒂普结婚,有三 个儿子。其妻是个当时家喻户晓 的恶妇。 苏格拉底之生 辩论与沉思 苏格拉底的日常生活真是要多简单 有多简单,他所做的事常有两个:沉 思及与人辩论。 苏格拉底述而不作,没有留下任何著作。 关于他的思想,我们只能通过他的学生克 塞诺封、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 多德的著作来了解。 辩 论 每天,他一早起来后,就在雅典的大街小 巷串来串去,找这个,找那个,上至将军 法官,下至皮匠乞丐,与他们进行对话、 辩论,以寻找他所要找的真理,他的身边 经常围着一大帮人,这些人中三教九流, 应有尽有,有的是未来的将军,有的是穷 光蛋,还有的是像柏拉图一样的阔少。这 群人把苏格拉底当做老师,把他的每一句 话铭记在心。苏格拉底经常带着他这群学 生各处兜风,让他们听听他如何把将军、 贵人、执政官们弄得下不了台,只有承认 自己是笨蛋。 沉 思 除了辩论,苏格拉底做得最多的另一件事 就是沉思,他经常不知不觉地陷入沉思, 忘却了整个世界。 苏格拉底之死: 有人以“亵渎神明”和“腐化青年”两项罪名对他提 出指控,被判死刑。他拒绝了朋友们的救助,最 终以身殉道 。 在整个人类历史中,可能没有哪个人的死会比苏 格拉底更具有理性的光辉,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 量。 在法庭宣判时,苏格拉底从容地说:“我将服 从上帝,而不是你们。”也就是说,他尊重的是更 高的原则,而不是错误的审判。这种更高的原则是 什么呢?两千多年来一直有人在追寻。 在苏格拉底的心中,法律的尊严、人的尊严都 要比个人的生死重要得多。也许,他这样做的目的 只是独善其身,但在客观上,他的死唤起了雅典人 关于往昔光荣与崇高的记忆,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 了整个欧洲的精神传统。两千年后,我们从法国启 蒙思想家伏尔泰的名言“我反对你的意见,但我誓 死捍卫你自由表达意见的权利”中,仍然能感受到 这种对于理性和尊严的敬重。 苏格拉底在狱中仍然与人讨论哲学问题 ,黄昏时分,狱卒走了进来,他将这个话题 告一段落,接过了那杯毒芹汁,像喝水一样 地一饮而尽,然后,躺在床上,平静地离开 了这个世界。 苏格拉底之死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的审判为有罪并处 以死刑。罪名是腐蚀青年,并否定传统的神,而宣传自己的新 神。他的学生为拯救他,买通狱卒。面对生路,他却婉言谢绝 ,以公民应服从从法律为由,从容赴死。 1、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是德尔菲神庙的铭句。 苏格拉底以此要求哲学首先研究人自身,通 过审视人自身的心灵的途径研究自然。 研究的对象:人(由自然转向人事 ) 研究的途径:通过审视人自身的心灵的 途径研究自然 。 因为苏格拉底把哲学关心的重点从自然 转向人本身,转移到个人自己的内心世界。 人们称他为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请回人间的 哲学家。 自知自己无知而热爱智慧,才是真正的聪 明。 真正的智慧只有神才配享,而人只是爱智 慧。 自然界是神的智慧对象,人无法认识。 研究正义、美德、勇敢、虔敬等问题,发 现人的共同的普遍的本质,而不是去认识 自然。因此西塞罗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 上拉回了人间。 2、德性就是知识(美德论、伦理学) 对苏格拉底而言,认识人自己就是认识 心灵的内在原则,亦即认识德性。 “德性”就是人之为人的本性。 他把德性与知识等同起来,得出了“知识 即德性,无知即罪恶”、“无人有意作恶”的结 论。在苏格拉底看来,趋善避恶是人的本性 ,没有人愿意追求恶的东西,是行善还是作 恶,关键取决于他的知识,因而每个人在他 有知识的事情上是善的,在他无知识的事情 上是恶的。苏格拉底相信,一切恶行都是在 不知道善的情况之下做出的。 苏格拉底提出“德性就是知识”的主要 目的,在于强调知行合一、真善一体的道理 。他身体力行自己认识到的真理。可以说, 苏格拉底的道德实践就是对“德性就是知识 ”的最好注释。 他宁可承受不正义的惩罚,也不愿做不正 义的事。因为人们对他不正义的惩罚乃是出 于无知,而他若做不正义的事便是出于自愿 。他为“德性就是知识”、“无人自愿作恶”的 道理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3、方法论(助产术、辩证法) 苏格拉底“接生”的方式很特别。开始的时候, 他总是认真地倾听别人说话,等人说完了,他会像 个一无所知的小孩一样,问别人一些十分简单的问 题。当对方不假思索地说出答案,他又会问出第二 个同样简单的问题。就这样,几个回合之后,装呆 扮傻的苏格拉底就会把对手逼进一个无言以对或自 相矛盾的窘境,使对方的无知暴露无遗。 人们把这种“精神助产术”总结为逻辑学上的归纳 法。亚里士多德认为,归纳法是苏格拉底最重要的 发现,它教会了人们科学的思想方法,对哲学思维 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苏格拉底经常和人辩论。辩论中他通过问答形式 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人产生 新思想。这种问答分为三步: 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 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 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 第二步叫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 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 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 得出结论。 请看一个他和学生问答的有趣的例子。 学生:苏格拉底,请问什么是善行? 苏格拉底: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 ? 学生:是恶行。 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苏格拉底:照你说 ,盗窃对朋友是恶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 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学生:是善行。 苏格拉底: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为了 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无援军,这种欺骗是 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 这种教学方法有其可取之处,它可以启发人的思想,使人主动地去分析 、思考问题、他用辩证的方法证明真理是具体的,具有相对性,在一定 条件下可以向自己的反面转化。这一认识论在欧洲思想史上具有巨大的 意义。 4、爱情观 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 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 在途中要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可以摘一次 。柏拉图觉得很容易,充满信心地出去,谁知过了 半天他仍没有回去。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 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很难得看见一株看似 不错的,却不知道是不是最好,不得已,因为只可 以摘一株,只好放弃。再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到发 现已经走到尽头时,才发觉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 ” 苏格拉底告诉他:“那就是爱情!“ 评价:从人类认识发展史上看,苏格拉 底的方法已经触及到了人类认识从个别到一 般的过程,成为后来的形式逻辑的归纳推论 的先声。 苏格拉底与释迦牟尼、孔子和耶酥等人并 称为人类的导师,在西方哲学史乃至整个人 类思想史上都具有及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苏格拉底 释迦牟尼 孔子 耶酥 柏拉图 生平和著作: 柏拉图(公元前427一前347)生于雅典的一 个贵族家庭。中学的时候,体育老师见他肩 宽背阔,就给他起了个绰号“柏拉图”,意 思是身体宽阔。这个绰号流传很广,以至于 他的原名“阿里斯托克勒”反倒鲜为人知。 不仅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不仅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 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 一。柏拉图对西方哲学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一。柏拉图对西方哲学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以至于英国哲学家怀特海甚至声称一部西,以至于英国哲学家怀特海甚至声称一部西 方哲学史不过是为柏拉图作注脚而已。方哲学史不过是为柏拉图作注脚而已。 20岁就学于苏格拉底门下学习达8年之久 。公元前387年回到雅典后,柏拉图创办了一 所学院,后人称之为柏拉图学园,这是欧洲 文明史上的第一所固定(名牌)学校。 柏拉图在学校中一面著述,一面讲学,在 学院中工作达41年之久,他去世后,学院继 续办下去,一直持续了900年,直到公元529 年为东罗马皇帝尤士丁尼所封闭。 柏拉图的著作基本上都被保留下来了。 柏拉图留下来的都是以对话体形式写的著作 。对话原有40多篇,经现代科学考证,确定 其中的24篇是柏拉图原作,其余均是伪作。 这些主要对话是:申辩篇、伊安篇 、普罗泰戈拉篇、高尔吉亚篇、美 诺篇、斐多篇、泰阿泰德篇、会 饮篇、巴门尼德篇、斐德若篇、 智者篇、政治篇、斐利普篇、 蒂迈欧篇、国家篇、法律篇等 。 一、理念论 1、什么是理念: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一方面我 们说有多个的东西存在,并且说这些东西是 美的,是善的等等。另一方面,我们又 说有一个美本身,善本身等等,相应于每一 组这些多个的东西,我们都假定一个单一的 理念,假定它是一个统一体而称它为真正的 实在。当我们给许多个别的事物加上同一的 名称,我们就假定有一个理念存在”。 例如,所有的桌子都有“桌子”这样的共 性,所有的个别的人,都有“人”的共性,所 有的善的事物,都有“善”的共性。柏拉图把 用“桌子”、“人”、“善”的名称所标识的同类 个别事物的共性的东西,叫做理念,以表示 他对个别事物和共性的关系具有自己的特殊 的理解。 红苹果的理念是什么? 柏拉图所谓的理念,实际上是 指一类个别事物的共同性。 2、理念的特征: 第一,本原性。他认为,理念是万物的本原( 存在的根据)。它外在于并且先于感性的个别别事 物而独立存在,是个别别感性事物的范型,个别别事 物则则是它的摹本。 第二,超感性。同可感觉的具体事物不同,理 念是感官所感触不到的,只能为理性所把握。 第三,不变性和永恒性。具体的东西都是变化 的,不稳定的,而理念则是不变的、永恒的。 第四,绝对性。具体事物的美都是相对的、不 纯粹的、不完全的而美的理念则是绝对的、纯粹 的、完全的。 2、理念的特征(续) 第五,客观性。理念客观地存在着,不依赖于 人们的意志、想象。 第六,真实性。他认为,现象世界的各种具体 事物虽然是可感知的,但却是虚幻的,不真实的 ;而理念虽然是不可感知的,但却同巴门尼德的 存在一样,是唯一真实的。 第七、目的性。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 念是事物的本质质,事物存在的目的就是实现实现 它的 本质质,从而成为为完满满的存在。 总总之,柏拉图认为图认为 ,和多变变的、相对对 的、感性的事物不同,理念乃是不变变的、绝绝 对对的存在。现实现实 的具体事物是虚幻的,理 念才是真实实的,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二、知识论(认识论) 1、“洞穴”比喻:“洞穴”是柏拉图 说明其哲学思想的一个比喻。在某种意义上 说,这个比喻不仅集中体现了柏拉图的思想 ,也构成了西方哲学的基本思路。 “洞穴”比喻喻出现现在理想国第七卷 中,内容是这样这样 的: 假设人类居住在一个洞穴之中,有一条长长的 过道通向外面。人类从一开始就住在这里,像囚 徒一样双腿和脖子都被锁链锁住了,所以他们不 能回头,只能看到眼前的洞壁。在他们之后有一 堆火在燃烧,在火与囚徒之间有一条路和一道矮 墙,简直就像是木偶戏的舞台。沿着矮墙,有一 些人举着各式各样动物和人的雕像走来走去,火 光把这些雕像投射到洞壁上,形成了各式各样的 影子。由于那些囚徒生来就不能转身掉头,所以 他们就把洞壁上的影子看做是真实的存在。 假设有一天,不知因为什么原因,有一个囚徒挣 脱了锁链,他回过头来,看到了火光,最初他的眼睛 不习惯光亮,当然很痛苦,他会认为他所看到的不是 真实的存在。但是当他习惯了之后就会发现,过去被 看做是真实存在的东西不过是影像,眼前的东西才是 真实的。 再假设,他被拉出了洞穴,当他面对太阳的时候, 一定会被阳光照得眼花缭乱,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 终于发现,在太阳照耀下的外面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 界。这时他开始怜悯起自己的那些仍然生活在洞穴之 中的同伴,于是他决定回去拯救他们。然而,他已经 不能适应洞穴中的世界了,在他的同伴看来,是他自 己把眼睛弄坏了。如果他执意要释放他们,把他们带 向光明,他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2、“洞穴”比喻说了什么? (1)柏拉图通过“洞穴”比喻来区分两个世 界。即假相的世界和真实实的世界,前者被称之 为为“可感世界”,后者被称之为为“理念世界” ,相当于我们们所说说的现现象和本质质。 (2)哲学家是第一个自觉觉地走出洞穴的人, 而他们的神圣使命就是努力使所有的人都走出 “洞穴”,即把人类类从黑暗中引向光明。 (3)洞穴比喻喻明确区分了现现象与本质质,主张张 摒弃感觉经验觉经验 ,以思想把握真理,既奠定了西方 哲学此后两千多年的基本思路,也引发发了一系列 的哲学问题问题 ,例如本质质与现现象、一与多、一般与 个别别、共相与殊相、理性与感性等,把哲学研究 引深入。 (4)当柏拉图在洞穴比喻中把哲学家塑造为殉 道者的时候,在他的心中一定想起了他的老师苏 格拉底。 3、两个世界的学说:柏拉图从理念论 出发,提出了两个世界的学说。 从本体论的角度看,两个世界是可感世 界和理念世界,前者是假相的世界,后者是 真实的世界;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两个世界一个是 可感的对象,一个是可知的对象。 4、回忆学:柏拉图还提出了“认识就是 回忆”的学说,可称为西哲史上第一个较为 系统的唯心主义先验论。 他认为,人的灵魂和理念一样是先于肉 体而存在的,永恒不朽。灵魂在进入肉体前 就居于理念世界中,对理念有了认识。然而 ,当灵魂进入肉体后,就忘记了原有的知识 ,它只有重新“学习”,才能获得原有知识。 所谓学习,就是把生前已知道而现在忘记了 的知识重新回忆起来。 5、知识等级说 他首先把知识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可见世界 为对象的感性知识,即“意见”;一种是以永恒 不变的可知世界(理念世界)为对象的理性知识 ,也即“真理”。 他意见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关于实际 事物的常识;一部分是摹仿实际事物的想象, 如绘画、雕刻、音乐等艺术。在他看来,常识 高于想象。 他也把理性知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数 学和科学知识(知性知识 );一部分是哲学或 辩证法(最高的知识 )。 真理 知性知识 理性知识 意见 常识 想象 可知世界 可见世界 6、对知识等级说的评价: 柏拉图的知识等级说开始对知识进行分类 ,把认识过程明确地分为感性和理性两个阶段 ,并把理性阶段又划分为知性和理性两个环节 ,这在认识论发展史上是有一定意义的,对后 来欧洲认识论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 但是,柏拉图的知识等级说是以唯心主义 理念论为基础的。他贬低感性认识,片面地抬 高理性认识,似乎认识离开个别事物越远就越 真实,这显然是错误的。 三、理想国 柏拉图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是重视哲学理论和政治实践的结 合。他把理念论理论应用在社会 政治领域,他提出了以反对现存 国家政治为目的的理想国家的方 案。这个理想国的方案主要表现 在他的同名著作理想国里。 1、理想国公民的等级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除奴隶外公民被分 为三个等级: 统治阶级、武士阶级和劳动者阶级。统治 阶级又称为哲学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统治者和武士是神用金、银做成的,劳动 阶级是神用铜、铁做成的。 2、正义是国家的根本原则:柏拉图认为 国家的根本原则是正义,只有实现了正义, 国家才能得到和谐,各个等级的人才能各就 其位,各行其事,平稳安定。 柏拉图的理想国就是以寻找正义为宗旨 的。怎样才能实现正义呢?由此引出了他的四 德学说。 3、四德学说(伦理学) 所谓四德,是指智慧、勇敢、节制和正 义。他认为,统治者应具有智慧这种品德, 凭知识和智慧进行统治。武士应具有勇敢这 种品德,以履行保卫国家的职责。节制是第 三等级(劳动者)的品德。按照柏拉图的观点, 只有劳动者才为感情、欲望所驱使,因此需 要节制。而正义就是三种品德和三个等级的 和谐。 柏拉图理想国的最高等级是所谓谋划者和 监护者,也叫做哲学王,是用智慧去进行谋 划的最高统治者。柏拉图认为,只有哲学王 统治的国家才能成为正义和免于动乱的国家 。 在柏拉图理想国中,他还第一次提出了 所谓“共产”和公共婚姻方面的内容。 所谓“共产”,就是在第一、第二等级中实 行财产公有。柏拉图认为,财产公有的制度 不适合劳动者阶级,劳动者必需在劳动中赢 得自己的财产。他们只要懂得节制就行了。 而在统治者当中必须实行公有制,只有这样 ,才可以在统治者中间铲除争端、倾轧、仇 恨、贪婪和接受贿赂,以实现理想政治。 他认为在理想国里,没有私人家庭生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员工内部自愿出资入股协议书
- 2025年冷链物流冷链物流行业市场集中度分析报告
- 高校产学研合作2025年生物医药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研究报告
- 2025年工业互联网平台网络流量整形技术对工业互联网平台设备数据安全的影响报告
- 中医小儿高热试题及答案
- 金融科技企业投资策略升级:2025年估值方法创新与案例分析报告
- 防溺水知识竞赛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考试真题
- 2025年绿色供应链管理在制造业中绿色供应链与绿色设计研究报告
- 百货商场顾客体验设计创新与数字化运营研究报告
- JJG 635-2011二氧化碳红外气体分析器
- 2024银行数据资产价值评估
- 骨科植入物简介演示
- 2024近场电商行业白皮书-凯度x淘宝买菜-202401
- 医院感染控制标准执行案例分析及改进
- 班主任微创意:59招让班级管理脑洞大开
- 机械基础 第三版 教案 模块二 机械零件的材料
- 呼吸科利用PDCA循环提高肺功能检查结果达标率品管圈QCC成果汇报
- 业务员代理协议合同
- 电机可靠性与寿命评估
- 安全监理工作流程图监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