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编钟古乐的艺术实践与思考音乐与考古结合,国内少有。1978年曾侯乙墓古乐器的出土,将“博物馆与音乐”这一课题正式拉开了序幕。成立于世纪之交的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在中原文化的深厚内涵与实际相结合的探索研究过程中,找到了一些音乐与考古结合的最佳契合点,并正在将此工作进一步的展开,给过去仅对音乐载体进行考古研究的狭义理解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也是该乐团在“音乐文物复原研究”这一课题中的延伸与拓展,从音乐音响的角度对华夏古乐进行了解读与诠释。 一、思路与宗旨 河南地处华夏腹地,所出土的音乐文物历史悠久,内涵深厚,形式多样,在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史上的价值与意义,不可估量。一批卓然不凡的音乐文物以其形神兼备的独特个性而为世界所瞩目。1999年底,河南博物院选择了本院的王孙诰编钟作为世纪之钟,并与国内其它会场同时敲奏,此举确实非同凡响,其意义之深之广也不言而喻。更为重要的是它以此为契机,为河南博物院音乐文物的开发、利用、研究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目前全国各地除屈指可数的几家博物馆勉强与音乐有缘外,专题的音乐博物馆或乐器博物馆还很稀有。2000年河南博物院在此找到了音乐与考古结合的最佳契合点。为复活中原古乐之本来面目,3月,博物院开始组建华夏古乐团,并于4月份正式上岗。创团初期,本着对历史负责、对现实负责的态度,有关人士对社会上已存在的几种古乐模式,进行了全面的复制。 自从曾侯乙墓编钟问世到中南海演出至今已有20多个年头了,这一类的古乐演出也比较多见,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种模式:一是专业文艺团体的演出。出土的乐器和图像资料等造型艺术是启迪创作者灵感的依据,例如甘肃省歌舞剧院的丝路花雨,河南省歌舞剧院的汉风和西安的仿唐乐舞等,这些艺术形象均来源于此,其特点是注重舞台艺术效果;第二类是旅游景点的演出,此类注重观众的情趣。这两类都倾向于娱乐性及趣味感,对于细节的真实则不太注重。曾侯乙编钟问世后,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不同方向、不同方式的研究,同时它不仅促使了新一代考古学家的成熟,也促使了音乐考古学学科的建设和专业的设立,在这一研究向着深度和广度拓展的过程中,此学科的研究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和价值。我们所要讨论的第三类学院派的研究即出于此:它培养了一批编钟古乐器创作和研究的人才。利用这些古乐器与传统民族乐队、西洋管弦乐队的结合,又推动了我国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和振兴,走在这一类前沿的当首推湖北武汉音乐学院。目前院内专家、教授对已出土的音乐文物进行了考察、梳理,并已将触角延伸至国内一些文博部门,于第一时间参与音乐文物的发掘和研究工作。2002年12月11日武汉音乐学院“中国音乐考古中心”的挂牌成立,标志着本院音乐考古工作在国内音乐考古研究史上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河南博物院在综合考察了上述情况后,面对本地上下八千年优越丰厚的音乐文物,依据博物馆自身的性质,创造性地提出了以“陈列展览的延伸”为主旨的第四类展演风格。展览与演奏相辅相成,既展又演,展演结合,视觉冲击与听觉感受完美结合。最为关键的是,本院古乐演出摆脱了一般意义上的仿古乐器演出,明确提出了以历史为依据,以科学为基础,以社会、经济、文化为博物馆服务为目的,不脱离人文背景,突出河南省历史悠久、文物丰富的特点,强调音乐文物的复原研究是乐团演出的强大根基,学术上有支撑,技术上求精湛,艺术上出效果,如此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前无古人,以陈列展览的延伸和立体的展示为方向的博物馆研究新型模式。 二、内容与形式 古代歌、乐、舞不分家,诗言志,歌咏声,一部诗经即可歌、可弦、可舞、可诵。具体到演奏实践中,我们通过不同的演奏方式,将中国的音乐与文学、文物与考古融为一炉,立体地去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总结如下: (一)关于乐器 音乐文物的复原,不仅是一个研究过程,也是一个创造过程。我们希望不仅给予其形,更赋予其神采。在此过程中我们也积累了第一手的资料: 1、贾湖骨笛:无论对于中国还是世界音乐发展史,它都是一件不能不提的、具有特殊意义的乐器。出土于舞阳贾湖,距今8700年左右,鹤骨制成,已经具备七声音阶结构,至今仍能吹奏旋律。,我们就二十多根中最完整的一根M282:20进行了复制,并保持了其音色明亮、古朴、原始风格浓厚的特点。尤其证实了其两个八度音域内的半音阶齐全,这就表明了贾湖骨笛能够轻松演奏不同调式和律制的乐曲。据考文献记载的“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的葛天氏部族之乐产生于黄河流域,专家也考证这一部族曾在黄河流域生息,此二者之间有无联系?体现于音乐上又是如何?由贾湖骨笛引申出的课题值得进一步去探讨。 2、王孙诰编钟:1978年出土于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共26件,分上下两组悬挂,为8件套大型甬钟和9件套中小型甬钟两组合编而成,总音域跨越G到c4四个半8度宽的音域范围。下层音列稀疏,从左至右,从大到小音域为G到g1,跨越两个8度,单取正鼓音可构成徵、羽、宫、商四个音阶,兼取侧鼓可构成徵、羽、宫、商、角五声音阶。上层音列密集,从右至左,从大到小,音域为#c1到c4,,仅取正鼓即可构成七声音阶,如兼取侧鼓音则可构成半音音阶。在c4至b5的范围内,十二音俱全,可旋宫转调。这套编钟与现今的十二平均律十分相近。小三度13个,平均音程为395.9音分,大三度9个,平均音程为389.4音分,均接近于平均律。从8度音程看王孙诰平均8度音程为1201.84音分,与平均律8度音程1200音分极为接近。据文献记载,十二平均律的数理原理至1581年前后由明代朱载育整理完成,而此套钟测音结果表明,早在春秋晚期,人们已在实践中应用了十分接近于十二平均律的律制了。 3、王孙诰磬:1978年与王孙诰编钟同时出土于河南淅川下寺楚墓。石制的打击乐器,成编出土,共13枚。原料为青灰色岩,石质较软,形制相同,按大小次第的规格相悬。出土后经测音,有七枚呈哑质,其它几枚音质较为清晰。后经重新设计音高,增加了半音,其音域集中在C2至B3这一范围内,可以旋宫转调。磬与钟同时出土,楚人重视钟磬的传统在此得以体现。钟磬结合,在中原“以动声”的音乐艺术实践日趋完善时,使“以行声”的旋律效果也有所发展,其抒情性和旋律性同时得到了开拓。 4、新郑歌钟:1996年发现于郑韩故城东城西南部。歌钟的发现呈现一种少见的或不曾被史载的编列结构,每套纽钟有10对,其大小,形制纹饰甚至音高均两两成对。比较完整的有10套,每套编镈4件,纽钟20件,均形制相同,大小相次,编悬呈三层,上两层纽钟每层均为10件,为中高音区,下层4件镈属低音区。据专家考证,每套编钟正侧鼓音都有商音,存在的变徵、变宫音证实其半音关系丰富,可以演奏不同的调式和旋律。为了便于演奏又保持原味,我们将其中一套按首调为G从新设计了音高。从低音到高音,音域跨越了三个八度,可以随意转化调式,音质清澈透明,各音之间互不干扰,可以连续演奏,音乐性能大为提高。歌钟,有人认为是“音阶完善而为歌曲伴奏的钟”,新郑歌钟其良好的旋律性能也许能在这里找到注脚。 5、瑟:河南博物院现有的这套25弦瑟出土于信阳长台关楚墓,纹饰华美,做工精良,瑟瑟然如天籁之音。由于北方土质、气候等原因,丝竹类乐器少有留至今天者,但两周时期很多著名的琴师均出自中原,文献记载说明,师旷、师襄、师涓、师文等中原琴家均以音乐才华横溢而著称于世,“内得于心,外应于器”,为后学所敬仰。关于瑟的旋宫法,经学者丁承运考证,按照979的排弦法,瑟25根弦之外9弦低于内9弦一律,内外两组调高相差半音,内外组合用,就具有十个连续半音。关于瑟的演奏法,丁教授认为:应右手弹内16弦,左手弹奏外9弦之二变及旋宫时需使用的清宫、清商、清徵三声,两手应交替弹弦而非同时弹奏。这样的弹奏法在河南淮阳于庄汉墓出土的抚瑟俑上得到了证实。 6、古琴:琴是我国古老的丝弦乐器,居“琴棋书画”之首。相传伏羲、神农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创造了古琴,五千年来一脉相承,清淡古雅的琴曲包含了中国音乐最为悠远的民族精髓。“士无故不撤琴瑟”、“琴瑟友之”、“琴瑟合鸣”等文献记载琴瑟之和谐的事实自是不争,琴有旋宫五调,自古相传有一套旋宫方法,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域范围内琴的使用和出现率很高,诗经中多有涉及。 7、排箫:“望夫君兮未来,以参差兮谁思”,这里的参差指的即是排箫。两周时的排箫出土资料仅四处,除去曾侯乙墓,其余三处均在河南,这里出土的排箫有竹、石、骨三种质地。淅川下寺出土的是排箫,如同风翼,以一块完整的石料打制而成,13根编管的长度依次递进,管壁最薄处仅1毫米。目前所知的排箫其编管数从13到20不等,音色空灵,音域可跨越三个八度,令笛、箫类管乐器望尘莫及。 8、陶鼓:为配合史前音乐的开发,河南博物院先期复制了作为乐器使用的陶鼓,为郑州大河村和内乡朱岗出土的两种型制。陶鼓在屈家岭文化和仰韶文化中都有所见。此时期的鼓面多有皮革固定,又因深埋于地下历经久远年代的变迁,鼓面多腐朽,混于淘器群中难以鉴别,故有“异型陶器”、“喇叭形器”、“特殊器形”等称谓,或因其上下贯通而被称为“漏器”,又由于其出土时多做小孩的葬具,又被称之为“瓮棺”。随着有关实物资料的出土,人们的认识水平与研究工作也不断深入,音乐界推测它是鼓类乐器。1978年山西襄汾陶寺出土的这类器物与鼍鼓、石磬同出的器物组合关系印证了学术界的观点,即它具有打击乐器的功能与作用。纵观黄河流域陶鼓的出土情况,我们推测可能是黄河流域的巫师,在举行朝度亡灵、祭祀礼仪时常用的主要乐器。处于指挥作用灵魂地位的陶鼓,与其它乐器的组合关系,体现了新石器时代已有的节奏乐器占主导地位的传统,进而造就了大中原地区这一特色性文化体系。 9、陶埙:乐团目前使用的陶埙复制于安阳殷墟出土的实物。泥质灰陶,保存完好。直口平底,素面磨光,形似鸡卵。腰下部一面的三个音孔呈倒品自形排列,左上一孔较小,余两孔稍大,另一面有两个一字形排列的音孔,基本代表了埙的主流形制。埙属于色彩性乐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华夏古乐团使用的陶埙,在殷埙的基础上,将音孔扩充为8个,并按人体工学结构重新排列,拓展了音域,完善了旋律性能。 10、琵琶:为开发唐代音乐而复制。秦代时劳动人民创造出一种直柄、圆形音箱,竖抱演奏的“弦鼗”;东汉时初名为“批把”,此时代定型为四弦12品位,称“琵琶”;公元四世纪,随着与西域文化的交流,有一种半梨形音箱,曲项,四弦四柱,横置胸前用拨或用手弹奏的琵琶和五弦琵琶传入内地,唐宋以后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其琴颈向后弯曲,用拨子弹奏。乐团目前使用的琵琶即是这种曲项琵琶,明显的带有历史印记。 乐团配备的其它乐器还有打击类的虎纹、龙纹特磬,鱼形石磬、唐代细腰鼓和花盆鼓;弹拨类的箜篌、阮;吹管乐类的笙、箫;陶乐器有陶牛角、陶缶、陶哨、陶响器等,根据不同的时代而有所选取,无论对于音乐文物的研究抑或乐曲的开发利用,这些乐器的价值都有了进一步的拓展。 (二)关于乐谱 迄今为止我们所知的古代乐谱有30多种。流传下来的除了大量的古琴减字谱外,还有燕乐减字谱,工尺谱、唐敦煌琵琶谱等,对这些乐谱进行编译,是改变中国音乐史无声现状的关键。目前我们仅对部分古琴减字谱和工尺谱进行了译配。如打谱自西麓堂琴统的神人畅、扊扅歌等,古琴减字谱的打谱是一项艰辛的过程,但如果能够通过这种形式使上古的传统乐曲延续下来,那将更值得庆幸。清代乾隆年间的诗经乐谱也是我们参照的一个范本,针对不同的乐器其上配有不同的乐谱,如钟磬谱、工尺谱、笛色谱等,同一调式同一旋律的乐曲,记谱法因乐器的不同而有所针对,我们所拥有的诗经系列乐曲均出自这里,这也是今后我们努力研究探索的一个方向。如前所述,编钟除了能够演奏中国古代传统乐曲,还具备演奏西方乐曲的功能,为了配合它的这种优势,除了现代乐曲外,一些学院派的作曲家先后为古乐团量身打造创作了一些乐曲,如葛天氏之乐奋五谷、商颂玄鸟等,一部分乐曲其曲谱的来源出自这里。 (三)、关于乐曲 1、历史典故:以历史上曾经流传于中原的人、物、事为主线,运用当时的乐器和乐谱今人今地再现历史上的这一情景。如高山流水、屈原问渡、扊扅歌、神话引、满江红等。 2、雅颂风情:诗经中的大部分篇章都与中原先民有着血脉相通的联系,选取诗经中来自上古的乐歌篇章,翻译编配传统的诗经乐谱,进而成功举办诗经吟诵音乐会,对于河南来说有着特殊的历史与现实意义。这一类诸如关雎、鹿鸣、玄鸟、蒹葭、击鼓等。 3、祭祀礼仪:“天人合一” 的思想渗透于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人与神的交流在古乐曲中有所描述;华夏文明中厚德载物的精神,更是无处不体现在我们这个礼仪之邦的国度。神人畅、奋五谷、河伯、阳春白雪、玄鸟即是此类。 4、中原正声:这一类指的是礼乐教化下的中原上古宫廷雅乐。大多表现君临天下和群臣上朝时庄严肃穆的气氛。如朝乐、鹿鸣等。 5、传世古曲:打谱自古琴曲的一些传世之作,是我们演示的一个方向,音乐有着极其悠远的渊源关系。如梅花三弄、流水、平沙落雁、,幽兰。 6、山水意象:仁者爱山,智者爱水。万千意象,借景抒情;拨弦弄指,意味深长。历代的文人雅士于高山流水、关山月、洞庭秋思、潇湘水云的灵秀中,陶冶了性情,儒雅了人风,是为乐团保留的一个风格。 7、现代乐曲:中华古编钟除了能演奏历代古曲之外,其特殊的辅曾律制的律学制度向世人证明,它不仅能够演奏中国古代传统乐曲,更是具备演奏西方乐曲的功能,在古代乐曲中穿插这一板块的宗旨即在于此。如友谊地久天长、很久很久以前、樱花等。 (四)关于服饰 既然为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一种延伸”,那么在其横向的层面上,就不仅仅有研究、展示的功能,还要有教育和传播的导向,这需要多学科的交叉支撑。服饰文化是时代的符号,它与古乐艺术一道恢复了历史的原来面目,共同构建了一种综合文化形态。目前我们勾勒并复制了三个时代的服饰,分别是远古时期葛天氏氏族的服饰装束,根据上古大禹治水的文献记载而制;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孟文化为代表的服饰装束,参照自信阳长台关战国早期墓中彩绘木俑的服饰,据考此时期中原一代佩玉盛行,因此我们在具有中原特色的右衽直裾深衣上,装饰了赋予其人性的佩玉,女型的发型参考了光山县黄国国君孟姬夫人的发式,男性的玄冠据考是先秦贵族出行、宴宾、交往时所戴的礼仪首服;在唐代乐舞服饰的展示中,以河南巩义北窑湾唐代墓葬中的乐舞伎俑像为依据,中原与西域高度交融的服饰风格呼之欲出。如此装束而成为再现当时的一大亮点;考究的服饰与配饰相组合,河南博物院古乐陈列、展演模式之慎重与恢复传统文化的信心由此细节足以显现。 三、成绩 自从1999年开始筹备,2000年3月份建团至今,华夏古乐团已正式演出了近3000场次,接待了多国领导人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观众,社会效益显著。本着对历史负责、对现实负责的态度,博物院曾数次邀请中央艺术研究院、武汉音乐学院、河南艺术研究院、河南省歌舞剧院及河南省内的音乐、考古界专家进行座谈,多次召开专家论证会进行论证,并定期邀请有关的专家对乐团人员进行音乐、文博、古文化知识的培训。专家在对乐团进行肯定与好评的同时,也提出了各自的意见与建议,对乐团的建设表示了共同的关注。及时总结的乐团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够继续前进。2000年10月,古乐团进行了汇报演出,反响热烈。同年,本院“音乐文物的复原研究”一课题正式立项,在部门领导的直接指导下,对乐团得长远发展和科研项目的开发有了一个整体的规划。 2001年5月1日,华夏古乐团诗经专场音乐会如期举行,根据工尺谱进行翻译并编配的曲目来自诗经乐谱,本次音乐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同年10月1日,“华夏月明中秋古乐欣赏会”的举行,使古乐团的业务能力又迈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2002年,在乐团全体同仁一起接待来自海内外大量游客的同时,凝结集体智慧的华夏古乐VCD(1)正式出版,并在省内获奖。同年乐团有关人员被武汉音乐学院邀请参加“中国音乐考古中心成立暨学科建设研讨会”,并在中国文物报上发表华夏古乐的复原与研究的文章。乐团内部的小型专题音乐会高山流水待知音、秋月华章、山水情、华夏心等也打破时空局限,对舞台形式和内容都进行了改创,将同一首标题形乐曲以不同地域、不同的乐器和不同的演奏方式呈现于观众面前,深受好评。 2003年,应河南卫视华豫之门栏目的邀请,有关业务人员为其撰稿。并参与了有关古乐等六期节目的制作,力图将河南的部分音乐文物以活泼、轻松、趣味的形式介绍给更多的人,此栏目在本台89个栏目的改版竞标中,最后获得了总分第一的成绩。同年研究人员被邀参加武汉音乐学院“中国音乐考古中心成立1周年暨曾侯乙编钟出土25周年研讨会”,并递交25年来曾侯乙墓出土乐器的音乐考古学研究一文。 2004年华夏古乐团参加河南电视台旅游系统文艺晚会河南风、中原情的演出,表演不俗,甚获口碑,其后晚会在省内和国内获奖。同时,凝结集体智慧的华夏古乐VCD(2)正式出版,作为内部的阶段性成果,它的问世,对乐团前期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对以后的发展也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004年9月,有关负责人在2003年列国古风音乐会文案的基础上对乐曲进行了创意和策划,特邀中国音乐考古中心主任、中央艺术研究院博士、武汉音乐学院教授李幼平先生担纲演奏会的主持人,现场成功地将演奏会进行了录音和录像,并于2004年10月1日前将图像资料寄往比利时,如期参加在德国举行的欧洲音乐博览会。 帝王的享受欣赏编钟古乐【图】(2009-06-03 23:23:38) 转载标签: 编钟磬古乐春江花月夜鼓娱乐分类:生活空间2009年5月27日,端午前夜,宁波东港喜来登酒店宴会厅远古遗韵 钟鸣端午中国编钟古乐艺术鉴赏音乐会钟、磬、鼓磬是石质的东东,可不是罄竹难书的那个“罄”!最大的那只钟节目单1.编钟古曲迎宾曲2.中国十大古曲春江花月夜3.钟、磬合奏竹枝词4.编钟古乐八音合鸣5.苏格兰民歌友谊地久天长6.编钟、古筝合奏绿岛小夜曲7.编钟乐歌橘颂8.编钟古乐渔舟唱晚9.钟、磬、鼓合奏欢乐颂10.编钟古乐送别媒体报道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民俗节日。在此佳节到来之际,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歌颂楚人“励精图治”的精神,5月27日晚,宁波移动全球通VIP艺术鉴藏沙龙为甬城市民带来一场颇具创意的端午盛宴中国编钟古乐艺术鉴赏音乐会。此次音乐会集鉴赏、歌、乐、舞于一体,在煌煌金钟和翩跹舞姿中展现楚人“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气魄与豪情。据了解,编钟由青铜铸成,是中国古代乐器中音域最宽、最完整、最早具有十二个半音音阶的特大型定调乐器。其音色优美辉煌,高音清脆,中音明朗,低音浑厚,无论演奏中国民族乐曲或是西方交响乐曲,均能奏出与之协调的极富特色的音色,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在此次音乐会中,上演了屈原的咏物名作橘颂、中国十大古曲春江花月夜、屈原问渡、高山流水、欢乐颂等曲目。通过表演者的激情演绎,在音乐会现场您将感受到时而庄严肃穆,时而悠远空灵,时而悲怆奔放,时而清新飘逸的气氛。本场音乐会还邀请浙江省博物馆宣教部主任、青铜器专家赵幼强研究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为来宾现场解析中国青铜器艺术品等相关知识,多角度地展示中国五千年文化的魅力,让来宾沉浸其中,饱飨古乐盛宴。背景资料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的一座战国早期墓葬曾侯乙墓中。出土时,整套编钟耸立如故。 曾侯乙编钟音域宽广,有五个八度,比现代钢琴只少一个八度。钟的音色优美,音质纯正,基调与现代的C大调相同。考古工作者与文艺工作者合作探索,用此钟演奏出各种中外名曲,无不惊叹。曾侯乙编钟是我国古代音乐史上的一个光辉成就,为今天古音律和编钟制造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钟架为铜木结构,呈曲尺形。横梁木质,绘饰以漆,横梁两端有雕饰龙纹的青铜套。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以头、手托顶梁架,中部还有铜柱加固。铜人着长袍,腰束带,神情肃穆,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以之作为钟座,使编钟更显华贵。这套编钟深埋地下二千四百余年,至今仍能演奏乐曲,音律准确,音色优美,是我们研究先秦音乐的重要资料。 钟是一种打击乐器,用于祭祀或宴饮时。最初的钟是由商代的铜铙演变而来,按其形制和悬挂方式又有甬钟、钮钟、镈钟等不同称呼。频率不同的钟依大小次序成组悬挂在钟架上,形成合律合奏的音阶,称之为编钟。钟的大小和音的高低直接相关。春秋战国时期编钟风靡一时。编钟古乐 作者:veronicai 提交日期:2009-8-16 16:48:00 “世界第八大奇迹” 曾侯乙编钟 1978年夏天,随州擂鼓墩发现了一座大型古墓。最震撼的是六十五件编钟。总重量达2500多公斤,历经2400仍完好地悬挂在钟架之上。钟架是铜木结构,纵横两列成曲尺形,横梁上有彩绘花纹和刻木。横梁两端是青铜套,套上浮雕龙、鸟、花瓣形纹饰。圆润流畅的线条,给人是极为柔和舒心的感觉。托着横梁的中下两层各有三个佩剑铜人。铜人髹漆绘彩,着衣裙,束腰带,悬宝刀,造型端庄,神态安祥,他们分别用头和双手托着钟架的横梁。整个钟架由245个构件组成,可装可拆,设计精巧夺天工,巍峨壮观惊四海。悬挂下层的编钟的挂钩,呈虎状扣梁,雄壮有力。六十五件编钟,纹饰繁缛,线条细腻,每件钟上都铸有音乐方面的文字。挂在中间的是楚惠王赠给墓主人的鎛钟。编钟为何出现在随背景1周王朝的礼乐制度 礼乐是周人最大的政治,但乐重于礼。 “乐由天作,属阳,指示和同之爱,合于仁;礼从地制,从阴,标志尊卑等级合于义。”但仁高于义,所以乐重于礼。背景2 随国的战略地位 随国是中原联系南楚的重要通道,也是掌控南楚的桥头堡。南楚有丰富的青铜资源。周公南征后把大量的青铜器运到了王城,铸成钟鼎,史称“伐南俘金”。从周王孙季怡只任随国的大工尹来看,首封随国诸侯的人选应是周公慎思而择的人。他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他与周公的血缘关系很近,其二,必有很高的德性,其三,知乐,在以礼乐治国的周王朝,乐舞是教化南民的唯一手段。周公是周初王权的实际掌控者,他带兵东征南伐之余还创制六段的大型音乐作品大武,那么首任随国诸侯必是精通六乐之人。他必须用六乐来教化南方荆楚蛮夷的子民,认同周王权来源的正当性,证明周天子德性崇高,以完成周王室分封姬曾于随的重大责任。从周初税赋来看,“国人”的地位远高于奴隶,但税赋为十分之一。孟子注说:“耕百亩者,彻取十亩为赋”。同时,国人除了交税赋,还有当兵作战的义务。奴隶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随侯姬曾用六乐来征服人心就是首任分封君侯的唯一选择,“云梦之会”就在这种选择中应运而生了。只有征服了人心,从心灵深处承认周王室的崇高神圣,交纳税赋并随同周王室征战才是顺理成章的事。 诞生条件 随州礼乐重器编钟能面世有两个必备条件,即突破礼乐思想桎梏、具有雄厚的物质基础。 钟的高贵神圣,并不完全是因为它的质材贵重、铸造难度,而是礼乐制度规定它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周天子才能享用一肆两肆的编钟。肆是列,一肆为十六件。甚至在表演人数上都有严格的规定。论语里记载,鲁国的大夫季桓在自家的庭院演出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享用的八佾之舞,孔子知道了这件事,怒发冲冠,愤然道:“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佾是排,一排八个人,八排是六十四人。随国的曾侯持有四肆之钟,孔子见了,非气愤得吐血不可。这就是说礼崩乐坏是随州编钟面世的必备的条件之一。 周王室的衰落,才为礼崩乐坏提供了可能。周初礼乐一统的政治体制发生变化,周初音乐教育机构庞大,大量的音乐人才流入各诸侯国,同时,他们再不受礼乐规则的约束,就有创新的可能,才有音乐的多元。象郑卫两国在春祭时有了男女互赠歌舞的活动。文化如果直达人的本能时就变得大胆炽热、奔放浪漫。这类文化从产生之初就有浓厚的生理性色彩,似乎缺乏人类理性文明的社会化含义。不要说有什么不好,也不要过份炫耀张扬它对文化的贡献。但作为礼乐制度的维护者孔子听了郑卫之音,厌恶之极。他说:“恶郑声之乱雅乐也。”郑卫之音就成了世俗小调的代称。然而郑卫之声的出现是礼崩乐坏的重要标志。 这种音乐多元化,让师旷、伯牙、秦青、韩娥等杰出音乐家的出现成为可能,也让史伯、孔子、墨子、晏婴、庄子、老子、韩非这诸子百家都涉猎了音乐理论。师旷拨琴知世的故事,不仅让他成为瞎子算命的祖师,他“好乐无荒”的音乐思想更是儒家礼乐正统的开山鼻祖,伯牙奏出高山流水和钟子期相知的知音故事传颂千古,秦青响遏行云的往事成为千古绝唱,韩娥余音环绕的何止是齐都雍门,我以为是一部文化史都有她的余韵。“潜鱼出听”“歌动梁尘”“三月不知肉味”“六马仰秣”更让中国文化烙上了音乐的印痕。诸子百家的音乐理论更把美好的音乐、感性的生命、历史积淀的文化紧紧地连在一起,并让音乐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和深刻的灵魂,正是他们的贡献,东方音乐才不至于象西方音乐那样走向“纯粹的音乐”。我觉得正是他们的出现,才为随州青铜编钟的问世作了充分的准备。 编钟诞生另外一个必备条件,就是雄厚的物质基础。关于随州是一片人生福地,我在炎帝神农一文中曾有过详细的论述。随州适合农耕,古今都是富庶之地。从随国立国到曾侯乙编钟,历五百余年,这其间有多少故事,不为人知。但春秋以来,大国崛起,随国南有雄楚,北有强秦。随地愈是富庶,愈是令虎狼垂涎。随国如何在这夹缝中生存,考验着随人的智慧。一个连生存都成问题的诸侯,谈何铸造礼乐重器? 历史文献记载,随与楚的战争就有三次。一战,楚不战而退,二战三战,楚小胜与随结盟而还。这三次战事充分展示了随人的大智慧。随国大夫季梁是随侯重臣,他认为“民为神主”。这其实是周人敬天保民思想的延续。敬天就是敬民众,民众才是国家的根本,国家的政治要“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这就是说国家要生存,必须致力农时、修明教化,亲近自己的族人,利用血缘关系,巩固国家的政治。这样,国家上下方能和睦,民富方能国强。他的这些治国思想不仅为随国的生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更为后世的儒家治国输送了滋润和濡养。“亲兄弟之国”是随国能在强秦雄楚的夹缝中生存的重要政策。汉水之东有大量周初分封的姬姓诸侯国,这些小国为了生存朝秦暮楚,但随国对他们一概采用友好的策略。关于这一点,史无记载,但近年的考古发现却证明“亲兄弟之国”是随国一贯的政策。随国周围大多数国家都出土了随国聘塍的青铜重器。显然,这不是随灭他国的证据,而是随“亲兄弟之国”的铁证,决不因眼前的小利迷惑,信守自己的诺言,也是随国能长治久安的重要原因。 随人把随国治理成人生的福地,同时把天下的优秀乐人和精通音乐的铸匠吸引聚集到了随国,开始了惊天动地的铸造。“曾侯乙作持”的铭文为我们展现了这样的画面。巨大的羊皮橐将烈火鼓得熊熊,火光辉映天地,日月为之黯淡。钟场空上回荡着慑人魂魄的歌声:壮哉金为商兮,八音金为上,悲哉商主秋兮,商音播四壤;风起萧瑟瑟兮,秋声草木黄,收黄藏嘉禾兮,金音震四方。这些人既是铸艺高超的铸匠,更是精晓音律的乐人。他们必须通晓五声六律,五声是宫商角徵羽,六律分阴阳,阳者为律,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司版劳动合同2篇
- 部队基层安全生产培训课件
- 部队保密规章制度课件
-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
-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政治期末试卷(含答案)
- 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3月阶段生物作业试题(含答案)
- 2024-2025学年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期末考试数学试卷(无答案)
- 部门和岗位安全培训课件
- 避障灭火机器人课件
- 边坡锚索框格梁施工课件
- 北美128个护理诊断
- 2025高考英语全国II卷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指导课件
- 博士组合物80问
- 调课申请书范文
- 伦理学课件-应用伦理学下
- 公路工程监理规划
- 2025年荆州江陵县城市与乡村投资发展集团招【13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火电建设项目工程档案管理办法
- 2023年银行系统反洗钱基础知识及相关法律知识竞赛试题库(附含答案共400题)
- 红楼梦第十五回课件
-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 列车 视频监控系统》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