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基于dsp(数字信号处理器)的图像处理》dsp(数字信号处理器)课程设计_第1页
参考《基于dsp(数字信号处理器)的图像处理》dsp(数字信号处理器)课程设计_第2页
参考《基于dsp(数字信号处理器)的图像处理》dsp(数字信号处理器)课程设计_第3页
参考《基于dsp(数字信号处理器)的图像处理》dsp(数字信号处理器)课程设计_第4页
参考《基于dsp(数字信号处理器)的图像处理》dsp(数字信号处理器)课程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海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DSP课程设计报告基于DSP的图像处理DSP课程设计报告学 号: 班 级: 姓 名: 同组姓名: 指导教师: 2012年9月13日目 录1课程设计目的12课程设计题目背景描述和要求13课程设计报告内容14总结45参考文献46附录51.课程设计目的利用软件CCS实现以下功能:1、根据图像灰度等级对图像进行不同的旋转;2、对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2.课程设计题目背景描述和要求图像处理主要是指对原始图像进行加工,使其具有更好的视觉效果或满足某些特定场合的应用要求。由于图像具有信息量大、某些场合下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特点,所以对处理芯片的运算速度有较高要求。DSP芯片具有运算速度快,数据吞吐率高等优点,故在图像处理中得到广泛应用。本课题利用软件CCS进行图像处理,实现对图像的读入、分析、翻转、二值化处理。3.课程设计报告内容3.1 图像的读入及分析数字图像处理(Digital Image Processing)又称为计算机图像处理,它是指利用计算机和其它高速、大规模集成数字硬件,对从图像信息转换来的数字电信号进行某些数字运算或处理,以期提高图像的质量或达到人们所预想的结果。输出用户所需图像DSP硬件平台原始图像图像处理算法数字图像处理中常将图像像素点的灰度分为256个等级,其中0为黑色,255为白色,0到255之间的等级灰度逐渐减小。图像是由若干像素组成,每个像素都有确定的灰度值。所以一幅图像,可以用每一个像素点的位置及其灰度值来描述。以此为依据,对于二维图像,我们采用了一个二维数组,每个数组元素存储一个像素点的信息,数组元素标号可以表示像素点的横纵坐标,数组元素的值就为像素点的灰度值。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就可以将整张图像的信息读入DSP存储空间中。图像读入后,根据每一个像素点的灰度值可以计算出整张图像的平均灰度值。根据这一平均值我们将图像分为四个等级:063为0级,64127为1级,128191为2级,192255为3级。3.2 图像的二值化处理3.2.1二值化处理一幅图像包括目标物体、背景和噪声。目标物体和背景等在灰度值上有明显差异。因此,为了从多值的数字图像中直接提取目标物体,常设定一灰度阈值T,将图像分为两个部分,灰度大于T的像素群及灰度小于T的像素群。上述就是二值化处理的方法。本课设中设计了两种二值化方式:全局二值化,局部二值化。3.2.2全局二值化根据确定的二值化阈值T,我们对以读入的图像进行处理,对于图像中所有像素点,灰度值大于T的,将其灰度设为255,;灰度值小于T的,将其灰度值设为0。这样实现了图像的全局二值化。全局二值化为这张图像设定了统一的二值化阈值,但实际图像的各个部分平均灰度状况并不统一。因此全局二值化在表现图像细节方面存在缺陷。3.2.3局部二值化利用3.1中介绍的灰度分级,利用已经得到的图像整体的灰度等级,为每级的图像设定一个二值化阈值T。0级的灰度在063之间,阈值T设为32;1级的灰度在64127之间,阈值T设为96;2级的灰度在128191之间,阈T设为160;3级灰度在192255之间,阈值T设为224。该方法首先将图像划分为若干子集,在根据各子集的灰度状况各自设定二值化阈值。为简化处理过程,本课设中实际将图像划分为四个大小相等部分。再后逐一计算每个部分的平均灰度值,以此作为二值化阈值。随后根据各部分自身阈值,分别进行二值化处理。最后再将处理后的各部分进行整合,得到处理后的图像。以上方法相对于全局二值化有一定改善,但仍有缺陷。它将图像划分为若干小部分,各个部分阈值选取为自身的灰度平均值,因此,对各个部分而言,实质上还是选取了一个统一阈值。对此,可通过优化各部分阈值计算方法来进一步改善效果。优化的阈值计算方式应当更多地依赖于各部分图像自身的特征,以求所得的阈值能更好地反映该部分的情况。一种具体优化方法是:根据各部分像素灰度值的平均值E,像素之间的差平方P,像素之间的均方根值Q等各种局部特征,设定一个参数方程进行阈值的计算。例如:T=a*E+b*P+c*Q,其中a,b,c是自由参数。这样得出来的二值化图像就更能表现出二值化图像中的细节。 图像翻转目前,已经有很多有效降低计算量的图像旋转算法,基于图像线性存储结构的旋转方法就是其中之一。然而,在DSP平台上,有限的高速存储资源限制了这些算法效率的直接发挥,需要针对算法及DSP平台的性能结构特点进行高效的数据调度。对于图像旋转问题而言,数据调度还需要克服由于存在大量非连续图像像素地址访问而严重影响DSP数据存取及CPU效率发挥的问题。这是图像旋转本身的特殊性,在其他图像处理技术中是不存在的。由DSP的结构特点可知,只有在数据和程序均位于片内存储器当中的条件下,DSP的效率才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在大图像旋转算法中,由于涉及的图像数据量远大于DSP的片内存储器容量,源图像和最终视口图像等数据必须被存放在片外存储器中。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DSP CPU高速处理能力的发挥,必须优化数据流,将源图像分块,依次搬移至片内处理,并设法保证CPU当前要处理的图像数据块已经事先在片内存储器中准备好了。因此在算法整体优化结构上采用Ping-Pong双缓冲技术,利用EDMA与CPU并行工作来隐藏图像数据块在片内和片外之间的传输时间,使CPU能连续不断地处理数据,中间不会出现空闲等待。传统的图像旋转一般通过矩阵乘法实现: 其中,为旋转角度。由于图像是线性存储的,各个像素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确定。如图1(a)所示,图像旋转前,任意像素点P(x,y)和P1(x1,y1)、P2(x2,y2)及A(xA,yA)在几何上是矩形的四顶点关系。由于旋转变换是线性变换,如图1(b)所示,图像旋转后,各个像素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不发生变化,旋转算法的数据调度目的是使算法能够按照一定的规则,将源图像数据有规律地分块,并按次序分别传输到DSP片内存储器中,完成计算后,形成视口图像块,再将视口图像块按同样的顺序进行排列,形成旋转后的视口图像。整个过程要求调入和调出的图像数据均是规则分块的,并且调入的源图像块中应该包含计算视口图像块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全部像素数据,尤其需要解决其中的大量非连续图像像素地址访问问题。视口逆时针旋转的情况与此类似。区别有以下两点: 源图像块的左边框中点与相应的视口图像块旋转后的左上角顶点对应;源图像块的顶点局部坐标地址值与视口图像块的顶点局部坐标地址值之间的对应关系式应为:其中height指源图像块的高度。4.总结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将课堂教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先对图像的知识进行基本的了解,并且将图像转化为数组进行存储,处理。我们还学习了ccs软件的基本应用,这对于我们以后的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时通过这次实践进一步提高了我们的c语言水平。最重要的是对我们思维的开拓,从开始的数组化图像到后来局部二值化的想法,通过向老师提问,网上查找资料等方式我们一步一步完善我们的课程设计,最终完成了我们的课设目的。另外,通过本次实践,我们也感受到了dsp技术的稳定性好,可重复性好,抗干扰能力强,数据压缩等特点。相信这项技术在以后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参考文献1 戴明桢,周建江. TMS320C54x DSPM.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2 郎崇林 DSP及其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1,第26期3 百度百科 二值化 附录3.1主程序#include#include#include#include#includeint load_cut(char *fname);int load_convolution_matrix(char *fname);int convolve_image(void);int swap_pictures(void);int minx,maxx,miny,maxy;int LOADPAGE=0;int ENHANCEPAGE=1;int *cmat, *pmat, *vmat;int cmx,cmy,cmnum;struct palettetype palette,newpal;int driver,mode;int cleancut=-1;int init_graphics(void) driver=DETECT; mode=0; detectgraph(&driver,&mode); if(driver=VGA) mode=VGAMED; initgraph(&driver,&mode,); getpalette(&palette); getpalette(&newpal);int cleanup_image(void) int i,j,num,x,y,k; if(cleancut0) return; setactivepage(LOADPAGE); setvisualpage(ENHANCEPAGE); for(x=minx;xmaxx;x+) for(y=miny;ymaxy;y+) if(getpixel(x,y)!=0) num=-1; else num=0; for(j=-1;j2;j+) for(i=-1;icleancut) k=getpixel(x,y); setactivepage(ENHANCEPAGE); putpixel(x,y,k); setactivepage(LOADPAGE); k=ENHANCEPAGE; ENHANCEPAGE=LOADPAGE; LOADPAGE=k;void show_test_image(void) int i; minx=cmx; miny=cmy; maxx=100+minx; maxy=100+miny; setcolor(1); moveto(minx,miny); randomize(); for(i=0;i20;i+) lineto(random(100)+minx,random(100)+miny); for(i=0;i8) cleancut=8; init_graphics(); setactivepage(1); cleardevice(); setactivepage(0); cleardevice(); setactivepage(LOADPAGE); setvisualpage(LOADPAGE); if(flag) load_cut(fname); else show_test_image(); cleanup_image(); setvisualpage(ENHANCEPAGE); convolve_image(); swap_pictures(); restorecrtmode();int toggle_colors(char c) c=tolower(c); c=c-a; if(c=palette.size) return 0; newpal.colorsc= palette.colorsc-newpal.colorsc; setpalette(c,newpal.colorsc); return 1;int swap_pictures(void) int mode=0; char a; setvisualpage(LOADPAGE); for(;) a=getch(); if(a=27) return; if(toggle_colors(a) continue; if(mode=0) setvisualpage(ENHANCEPAGE); if(mode=1) setvisualpage(LOADPAGE); mode=1-mode; int convolve_image(void) int i,j,k,nval; int *vx, *vy, *c; int colmax,offset,end,midy; char *lines=NULL; char *temp=NULL; offset=-minx+(cmx/2); end=cmy-1; midy=cmy/2; lines=(char *)malloc(cmy*sizeof(char *); for(i=0;icmy;i+) linesi=(char *)malloc(sizeof(char)*(maxx-minx+cmx+1); setactivepage(LOADPAGE); for(j=-cmy/2;jcmy/2;j+) for(i=minx-cmx/2;i(maxx+cmx/2+1);i+) linesj+midyi+offset=getpixel(i,j+miny); colmax=getmaxcolor(); for(j=miny;jmaxy;j+) setactivepage(LOADPAGE); for(i=j+cmy/2,k=minx-cmx/2,nval=maxx+cmx/2;knval;k+) linesendk+offset=getpixel(k,i); for(i=minx;imaxx;i+) /* Load & multiply neighbors into matrix */ setactivepage(LOADPAGE); vx=vmat; vy=vmat+1; c=cmat; nval=0; for(k=0;kcmnum;k+) if(*c) nval+= lines(*vy)+midyi+(*vx)+offset*(*c); /* if(*c) nval+= getpixel(i+(*vx),j+(*vy) * (*c); */ c+; vx+=2; vy+=2; /* Cut off values too high or too low */ if(nvalcolmax) nval=colmax; /* Place new pixel value */ setactivepage(ENHANCEPAGE); putpixel(i,j,nval); if(kbhit() getch(); break; /* rotate line pointers */ temp=lines0; for(i=1;icmy;i+) linesi-1=linesi; linesend=temp; for(i=0;icmy;i+) if(linesi!=NULL) free(linesi); if(lines!=NULL) free(lines); return;int build_offset_vectors(void) int *t; int il,im,jl,jm,i,j; il=-cmx/2; im=cmx+il; jl=-cmy/2; jm=cmy+jl; t=vmat; for(j=jl;jjm;j+) for(i=il;iim;i+) *t+=i; *t+=j; int load_convolution_matrix(char *fname) /* Layout of matrix file: #x #y x0y0 x1y0 . xny1 . . . . x0ym x1ym . xnym */ FILE *mf; int *t; int i,j,im,jm; if( (mf=fopen(fname,rt)=NULL ) printf(Cannot load matrix file.n); abort(); fscanf(mf,%d%d,&im,&jm); if( (im&1)=0 | (jm&1)=0 ) printf(Convolution matrix MUST have a center point.n); abort(); if( (cmat=(int *)calloc(im*jm,sizeof(int)=NULL ) printf(Unable to calloc convolution matrix.n); abort(); if( (vmat=(int *)calloc(2*im*jm,sizeof(int)=NULL ) printf(Unable to calloc offset vector matrix.n); abort(); cmx=im; cmy=jm; cmnum=im*jm; t=cmat; for(j=0;jjm;j+) for(i=0;i(getmaxy()-cmy) maxy=getmaxy()-cmy; height=maxy-yl; getw(fp); y=yl-1; for(sp=st,n=0;nheight;n+) stp=getw(fp); for(sp=st,spend=st+stp;spspend;) *sp+=getc(fp); sp=st; spend=sp+stp; x=xl; y+; while(sp0x80) len=(*sp+) & 0x7f; if(!(*sp) x+=len; continue; setcolor(*sp+); moveto(x,y); linerel(len,0); x+=len; continue; else len=*sp+; for(j=0;jlen;j+) putpixel(x+,y,*sp+); continue; fclose(fp);3.2初始化和读取图像程序#include#define MODEPHOTO1 1#define MODEPHOTO2 2#define GRAYBARLEVEL 16void ReadImage(unsigned char*pImage,char*cFileName,int nWidth,int nHeight);void InitImage(unsigned int nMode,unsigned char*pImage,int nWidth,int nHeight) swich(nMode) case MODEPHOTO1: Readimage(pImage,.DSP.bmp,nWidth,nHeight); break; case MODEPHOTO2: ReadImage(pImage,.1.bmp,nWidth,nHeight); break; default: break; void ReadImage(unsigned char*cFileName,int nWidth,int nHeight) int j; unsigned char*pWork; FILE*fp; if(fp=fopen(cFileName,rb) fseek(fp,1078L,SEEK_SET); pWork=pImage+(nHeight-1)*nWidth; for(j=0;jnHeight;j+,pWork-=nWidth) fread(pWork,nWidth,1,fp); fclose(fp); 1、 局部二值化处理原程序:#include math.h#include stdio.hint y6464;int ave(int (*t)32) unsigned int ai,aj; unsigned long temp=0; float aver; for(ai=0;ai=31;ai+) for(aj=0;aj=31;aj+) temp+=*(*(t+ai)+aj); aver=temp/(32u*32u); return aver; /以各区域平均值为二值化阈值void locate() int lex4,i,j; int x13232,x23232,x33232,x43232; for(i=0;i32;i+) for(j=0;j32;j+) x1ij=yij; x2ij=yij+32; x3ij=yi+32j; x4ij=yi+32j+32; lex0=ave(x1); lex1=ave(x2); lex2=ave(x3); lex3=ave(x4); i=0; for (i=0; i32; i+)for (j=0; j32; j+)x1ij = 255*(255-x1ij)/lex0);x2ij = 255*(255-x2ij)/lex1);x3ij = 255*(255-x3ij)/lex2);x4ij = 255*(255-x4ij)/lex3); for(i=0;i32;i+) for(j=0;j32;j+) yij=x1ij; yij+32=x2ij; yi+32j=x3ij; yi+32j+32=x4ij; main()FILE *fi;int i,j;unsigned char id64; fi=fopen(D:set64.bmp,rb);for (i=0; i=16; i+)fread(char *)id,sizeof(char),64,fi);/fread(char *)id,sizeof(char),54,fi);for (i=0; i64; i+)fread(char *)id,sizeof(char),64,fi);for (j=0; j64; j+) yij=idj;fclose(fi);i=0;locate();i=0;仿真结果 图像的二值化 图像的翻转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简明指导手册 1 毕业设计(论文)总论 1.1 概 述 高等院校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及规格的重要培养阶段。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毕业前的最后学习阶段,是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是能力与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是评价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1.1.1 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概念 (1) 毕业设计的内涵 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毕业前接受课题任务,所进行的设计过程,并取得其设计成果。 (2)毕业论文的内涵 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学生毕业前所撰写的学术论文。毕业论文表明作者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取得的新成果或提出的新见解,并表明作者具有的科研能力与学识水平。毕业论文具有学术论文所共有的一般属性,它的构成与展开严格按照绪论、本论、结论的思维方式,以事实为基础,以严谨的推理过程为依据,得出可信的科学结论。 1.1.2 毕业设计(论文)的特点与功能 (1)毕业设计的特点与功能 毕业设计的特点 高等院校学生毕业设计具有设计内容的科学性、设计思想的新颖性、设计表述的规范性、设计条件的约束性、设计过程的综合性、设计结果的实用性等工程设计的特点外,还具有毕业设计任务的确定首先考虑教学基本要求、毕业设计时间的限定性及学业的规定性、毕业设计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等特点。 毕业设计的功能 教学与教育功能 毕业设计教学过程是高等院校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设计科学教育,强化工程意识,接受工程基本训练,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培养阶段;是培养优良的思维品质,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毕业设计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知识与技能,解决具有一定复杂程度的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和掌握现代设计方法;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强化工程实际意识;培养学生 2 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简明指导手册 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在毕业设计阶段,通过毕业设计教学与教育功能的实现,有益于学生科学的智能结构的形成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 社会功能 毕业设计课题来源于实际,毕业设计成果直接或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生产、科研服务,为社会服务,以实现毕业设计的社会功能。 (2)毕业论文的特点与功能 毕业论文的特点 毕业论文或称学位论文是学术论文中的一种类型,具有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即一般学术论文的共同属性,同时具有下列特点: 毕业论文课题的确定,首先要符合教学基本要求,同时也要兼顾科学研究实际需要,紧密联系实际。 毕业论文具有时间的限定性及学业的规定性。 毕业论文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 毕业论文的功能 教学与教育功能 毕业论文教学过程是高等学校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毕业前提交的一份具有一定理论与实际价值的学术论文。它是高等学校学生从事系统的科学研究的初步尝试;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对取得的科研成果的综合表述。通过毕业论文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探求未知、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以及优良的科学品质与科学素养;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通过毕业论文的教学过程,检验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术,解决科学和技术领域有关问题的能力;检验科研基本训练的实际效果。 社会功能 毕业论文是以应用研究成果作为媒介与生产和社会实际相联系。然后,通过开发研究的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为社会服务。 同时,毕业论文又是面向社会发表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也是信息交流与信息存储的重要工具,从而实现其社会功能。 3 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简明指导手册 1.2 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各阶段流程 表1 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各阶段流程 1、 指导教师上报课 12、教研室(课程组)召开会议进行课题审查、论证(要求纪录3、 院系(学术委员会)或邀请校外专家对教研室上报课题进行评4、 对学生公布课题,并确保一名学生做一个课题(或子课题5、院系汇总通过评审的课题,并作为教学执行计划报教务1、 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包括一定数量的外文文献 2 2、毕业生就课题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包括以下内容2.1课题背景介2.2课题拟设计研究的主要内容、实验方2.3相关文献综2.4预期成果(或阶段性结果3、开题报告答辩(各院系制定答辩办法,报教务处备案1、 中期检查,院系制定检查方2、 检查形2.1学生撰写中期报告(含工作进展情况、存在问题、下一步计划安排等2.2学生向检查组自述报告内2.3检查组提问,学生进行答3、检查组对学生的工作作出检查结3.1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或建3.2对工作进展严重滞后或不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学生提出严重警告或终止毕业设计(4、院系向教务处报中期检查工作总4 1、 毕业答辩及成绩评定按“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规范”进行 4 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简明指导手册 毕业设计(论文)程序安排表 内 容 教研室(课程组)确定指导调研、选题,填写选题审批表;院系毕业设计(论文)领导小组审批选题; 负 责 人 以适当形式向学生公布课题、学生选题(指导教师选题必以前 2 汇总选题,编制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执行计划报教务处 第7学期15周前 院系主任、教学秘书 3 完成毕业实习(毕业调研)报告及外文翻译、开题报告。教务处随院系主任、指导教师4 中期检查:院制定中期检查方案。教务处随机进行进行抽查。 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第8学期9周前院系主任、教务处 院系部下达毕业设计答会,报教务处备案。 完成第8学期14周 第教研室(课程组)、院系6 院系部将毕业设计(论文)成绩前 院系主任处 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复答辩 8 院系组织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按教务处要第8学期17周 指导教师、院系主任 毕业设计(论文)按有关要求存档 1.3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 1.3.1 选题的基本原则 选题是搞好毕业设计(论文)的前提,对毕业设计(论文) 5 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简明指导手册 (1)课题必须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基本要求。 (2)课题应结合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实(3)课题类型应多样化,能使学生针对各自的情况来选择选题,以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课题的(4)课题应力求有益于学生综(5)课题应具有可完成性。 3.2 课题的确定程序及学生选题 (1)课题确定程序为: 指导教师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研究开发实际提出课题,并填写毕经教研室(课题组)主任初审后,由院系组织同行专家评审,并报送院系主任批准; (2)学生的选题。各专业教研室(课题组)应员。各指导教师应将课题的提出背景、目的、意义及预期成果向学生作一简要介绍,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在教师指导下选题。 (3)毕业设计(1.4 毕业实习(课题调研) 1.4.1 毕业实习的目的与要求 毕业实习是学生接到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应到相关的单位去了解产生及现实状况。 (1)毕业实习的目的 毕业实习是学生深入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等一线实际取得感性认识,从中了解实际工作过程和生产或社会需求过程,结合所学过的理论知识,使认识向深化发展。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供必要的条件。 (2)毕业实习的要求 6 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简明指导手册 毕业实习要求学生利用各种有效方法和手段了解本专业所涉及的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完成实习任务。向实践学习,了解与专业有关的实际知识。向一线工作人员学习,了解研究者与生产者、创作者的实践感受、认识、经验、建议和优良作风。向使用者学习,了解产品、作品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愿望和要求。向文献资料学习,了解信息资料中反映出来的先进的作品1.4.2 毕业实习的途径与方法 毕业实习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实地考察(毕业实习或现场调查),一个是收集资料,二者相互配合。具体方法有: (1)到与课题或专业有各种条件或因素,形成直观的感受,以便提高到理论的高度来研究、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2)到与课题或专业有关的展览会、展销会去考察。展览会、展销会往往提供的是先进的设备与技术、完美的创作段及设备,了解国内外发展水平与趋势,对课题的研究能提供最新的启迪和帮助,使思路开阔,有利引导和借鉴。 (3)到图书利、简报、图纸、说明书等文献资料与信息,为制定研究设计和创作方案提供依据和素材。 (4)利用信息传递方式,向有关部门单位发函发电,以求帮助提供有关资料或有偿索取。 5)资料的收集,重在分析和研究。要求获得的资料既可靠而又有代表性。收集资料,切忌不 1.4.3 毕业实习(课题调研)报告的撰写 撰写实习(调研)报告是对课题调研工作进行总结提高的过程。学生在实习期间应及时把收集报告的原始资料。实习(调研)报告要力求文字通顺、简练,说明应充分利用简图和表格。 7 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简明指导手册 实习(调研)报告内容应围绕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有关内容深入系统地进行归纳整理,既要有收集到的实际资料,也还应有自己的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案。 实习(调研)报告内容应包括: 阅读与课题有关的资料摘录与心得;对收集到的现场资料的整理研)对象的合理性、先进性、经题解决方案的初步探讨,利用现场条件进行的初步验证结果。 实习(调研)报告的撰写: 1.5 文献检索与应用 通过文献检索,及时地、广泛地了解与自己的科研工作相关的信息.5.1 文献资料的作用与分类 1)文献资料的作用 查阅文献资料的作用主了解前人成果; 了解进行中的研究; 扩大知识面。 (2)文献资料的科技文献按其三次文献。 原始文献 原始文献是科研人员根据其科研创作成果所形成的文因此也通常是科研人员进行文献检索的主要对象。 原始文献主要以下列类型: 学一的版式,用连续的卷、期号或年、月顺序号标识时序,每期登载多篇文章、作品。 科技报告:它是科研、设计单位向上级主管部门或财政资助单位定期递交的关 8 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简明指导手册 于科研项目进展情况的报告。 会议文献:主要指科技工作者在学术会议上宣读的论文,会后经主办单位整理而编辑出版的正式文献,通常称为“会议论文学位论文:指大学或研究院所的学生为了获得高一级学位,在指导教师指导下通过专题研究而撰写的学术性研专利文献:指由专利发明人所提交的专利申请书和专利说明书,批准后由专利局公开出版发行并受专利保护。 政府出其他 二次文献 所谓二次文献就是将分散的原始文献用一定规则和方法进行加工、归。二次文献的目的是提供文献线索,是检索原始文献的辅助工具。 三次文献 所谓三次文献是对原始文献所包含的知识和信息,进行综合归纳、核对鉴定、浓缩提炼、重新组织等而形成的综合性文献资料,它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不如原始资料,但其系统性好,对于最初.5.2 文献资料的检索 1)文献检索途径 文献检索的有效途径是正确利用检索工具。文献检索的途径有: 书名或篇名途径;作者姓名途径;文献序号途径;分类途径;主题词途途径都是根据文献的内容特征来检索的,常用于未知文献的检索。 (2)文献检索步骤 分析研究课题5.3 文献资料的筛选与引用 9 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简明指导手册 (1)文献的筛选 文献检索只是利用文献的第一步,要把的在于要把检索到的文献认真地筛选、消化和吸收,只有经过这个过程,才能达到查阅文献的真正目的利用文献。 文献筛选的目的在根据课题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作者分类;也可按文献的类别如图书、论文、专利、报告等分类。 文献筛选的过程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在文献的筛选和消化吸收过程中,也存在一个“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积累过程。开始接触某一课题时,所知甚少,对文献的积累也少,随着课题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化,文献阅历不断丰富,则文献资料的积累越来越多,这就是“由薄到厚”的过程。当“由薄到厚”的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对研究课题的本质认识达到一个升华为“维生素”式的精华,这就是“由厚到薄”的过程。 (2)文献的引用 在查阅文献并经过筛选和消化吸收之后,有些文献可能就会在研究工作中起到重要的参考文等)时,应当注明所引用的文献。注明引用文献的目的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在说明自己的科研课题来源和立题思想时,通过引用文献说明前人工作的基础和自己在论证自己的研究成果的结论时,有时可引用别人的文献资料作自己工作的旁证。 在一些重要的学术观点上注明可参考的文献资料,为感兴趣的读者检索同类文件提供方便。 是对别人研究成果表示尊重和承认的体现。1.6 毕业设计说明书与毕业论文的撰写 1.6.1 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的内容与 10 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简明指导手册 应包括如下主要内容: (1)标题:要求简洁、确切、鲜明。 (2)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摘要一般应说明研究工作目的、实验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等,而重点是结果和结论。摘要中有数据、有结论,是一篇完整的短文。中文摘要约30对应。 (3)目录。 5)正文 毕业设计的正文内容包括: (外)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本设计的指导思想;阐述本设计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论:设计方案论证;计算部分; 结构设计部分; 样机或试件的各种实验及测试情况;方案的校验等; 结论:应概括说明本设计的情况要问题要重点指出并加以研究。 毕业论文的正文内容包括: 引言:选题的缘由;对本课题已有研究情况的评述;说明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和采用的手段、方法;概述成果及意义。 本论:研究工作的基本前提、假设和条件;模型的建立,实验方案的拟定;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设计明;理论论证,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等。根据课题的性质,一篇论文可能仅包含上述的一部分内容; 结论:应包括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出的总结;所得结果与已有结果的比较;以及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开展研究的见解与建议。它集中反映作者的研究成果,表达作者对所研究的课题的见解和主张,是全文的思想精髓,是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