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冲刺 专题12_4 古代诗歌阅读四(含解析)_第1页
高考语文专题冲刺 专题12_4 古代诗歌阅读四(含解析)_第2页
高考语文专题冲刺 专题12_4 古代诗歌阅读四(含解析)_第3页
高考语文专题冲刺 专题12_4 古代诗歌阅读四(含解析)_第4页
高考语文专题冲刺 专题12_4 古代诗歌阅读四(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束城镇深入贯彻全市扫黑除恶会议精神,强化措施,深入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专题12 古代诗歌阅读四一、阅读下面宋诗,完成后面各题。次韵尹潜感怀陈与义胡儿又看绕淮春,叹息犹为国有人。可使翠华周宇县,谁持白羽静风尘。五年天地无穷事,万里江湖见在身。共说金陵龙虎气,放臣迷路感烟津。【注】陈与义,南宋诗人,少即有才名。此诗写于1129年,诗人遭受贬谪,仍未复官。又因金兵南下,连陷三州。故避乱江汉,转徙湘湖。金兵南犯,南宋政府对定都何处存在争议。1.下列对整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联点明了金人两次大规模的进攻,“犹为国有人”是诗人的激愤之语。B“可使翠华周宇县”用借喻的手法。“翠华”是皇帝仪仗队中用翠鸟羽毛做的旗,这里比喻皇帝。C“谁持白羽静风尘”中的“风尘”与戴叔伦诗句“山中旧宅无人往,来往风尘共白头”中“风尘”之意相同。D颈联上句言五年间国多战乱,下句叹万里路奔走江湖,两句形成因果关系,对仗工整,一气呵成。E尾联中“共说”一词照应文题,表明作者与尹潜定都南京的主张一致。都希望凭借长江天险虎踞龙盘之势,抗击金兵,大举北伐,收复中原。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1.AC 2.首联诗人用“又”“叹息”等词,表达了面对金兵的多次入侵,自己却无能为力的才不得展的愤懑。 颔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表现了对朝廷现状的不满,表达了对“匡扶社稷”的英豪的期盼之情。颈联与尾联通过对自己漂泊的状态及国无定都的现状的描写,表达了对自己和朝廷前途命运的担忧。 【解析】1. A项,“为国有人”指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C项,戴诗中的风尘指尘事、平庸的事。2. 小题考查的是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结合诗后注释,只要抓住“叹息”“谁将”“迷路”等关键词,作者所蕴含的情感便一目了然。但作答时应先概括作者的情感,然后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题型】诗歌鉴赏【难度】一般 二、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各题。 还山宅杨师道暮春还旧岭,徙倚玩年华。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鸟散茅檐静,云披涧户斜。依然此泉路,犹是昔烟霞。【注】槎:读ch,指小舟。3.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准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中“还旧岭”开篇点题,“徙倚”意为徘徊流连,“玩年华”是指自己虚度美好春光。B第二联描写了暮春时节的衰败景象:荒草弥漫,无路可行,空山寂静,落花飘零。C第四联中“鸟散茅檐静”是写诗人回到山宅,惊散了栖息在茅檐下的鸟儿,山宅因此安静下来,暗示诗人已久未还家。D尾联虚写诗人所经泉路依旧,看到烟霞如昔,这些都是诗人熟悉的旧时风最;再次突出了“还”字。E“还”字是最能体现全诗主旨的“诗眼”,全诗处处都紧紧围绕“还”字来写,首尾呼应,构思巧妙。4.第三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结合诗句赏析其妙处。 答: 【答案】3.C、E4.扫、碍。扫,拂扫,拂弄的意思,写轻风吹着垂藤拂扫过幽石,用比拟的手法写出了山宅周边景物的别致,表现了诗人对山宅的热爱之情。碍,阻碍的意思,写横卧的柳枝挡住了诗人前行的小舟,暗示诗人很久没有还家,也表现了诗人急于还家的心情。 【题型】诗歌鉴赏【难度】较易 三、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各题。 西江月【宋】苏轼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一声春晓。【注】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频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6.“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精妙,请简要赏析。 答: 【答案】5.B、C 6.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声声悦耳。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题型】诗歌鉴赏【难度】一般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九日水阁宋韩琦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注】“九日”指的是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既要登高怀远,也有菊花配螃蟹的习俗。韩琦(1008年8月5日1075年8月12日),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这首诗作于宋英宗平治二年(1065年)秋,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7.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首七绝开篇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池馆、古榭”照应“水阁”,“重阳”照应“九日”。B.诗作的第一句写出了池馆园林的荒凉,反衬了嘉客在重阳赏菊品酒的雅兴之浓。C.此时作者年事已高,他从心底里服老,尾联的两句“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正是这样的心理写照。D.诗中“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两句有着严格的对仗,以“老圃”对“黄花”,秋容”对“晚节”,“淡”对“香”。E.整首诗歌体现的并不是在秋色里持续的的消沉,而是在一片肃杀的秋景之中强调一种高洁的人品。8. 这首诗塑造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首联和颔联进行分析。 答: 【答案】7. A C 8.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的诗人形象。 首联两句写诗人住处的水阁古榭虽倾颓破败也不介意,还高兴地在那里宴请嘉宾欢度重阳,表示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这是从外在的表现来写。颔联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而寄意: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这里以“黄花晚节香”喻晚节可贵,并自勉要注重晚节。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写。 【题型】诗歌鉴赏【难度】较易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晚登龙门驿楼许浑鱼龙多处凿门开,万古人知夏禹材。青嶂远分从地断,洪流高泻自天来。风云有路皆烧尾,波浪无程尽曝腮。心感膺门身过此,晚山秋树独徘徊。【注释】龙门,相传为夏禹治水时开凿。据传,鲤鱼跃过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无法跃过者,则“曝鳃点额,血流此水。”膺门,东汉李膺礼贤下士,后以“膺门”借指名高望重者的门下。9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写诗人晚登驿楼,由眼前龙门胜景,追忆大禹开山疏水之功。“万古人知”流露出对大禹千秋壮举的仰慕。B颔联写诗人站在楼上眺望,视线由远及近,青色的山岭从远处将大地一分为二,洪流从高处泻下,生动地展现出龙门一带的雄伟气势。C颈联诗人想象传说中的鲤鱼跃龙门的景象,其中“风云”“波浪”写的是龙门一带风云迭起、大浪滔天的自然景观。D“波浪无程尽曝腮”明写虽有滚滚波涛,但那些未能跳过龙门的鲤鱼全都“曝腮”无路可走,暗写自己仕途遭遇了重大挫折,从此没了前程。E全诗多处使用典故婉转抒怀,既凝练贴切,又和谐自然,深得用典如“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的高妙。10 面对眼前胜景,诗人为什么在晚山秋树之下“独徘徊”?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9AE 10 追思古人。首联“万古人知”流露出诗人对大禹开山疏水的千秋壮举的慨叹与仰慕。壮志难酬。颈联巧借“烧尾”“曝腮”两个典故,体现对士人皆入仕有路、唯独自己腾达无门的现状充满无奈。无人举荐。尾联用典故,感慨自己虽过膺门,却无人荐才,从而空怀壮志,只落得“独徘徊”的冷落下场。【解析】【题型】诗歌鉴赏【难度】较难 六、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各题。草书屏风【唐】韩偓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注】怀素,唐代书法家,曾师事张旭、颜真卿等著名书法大师,以狂草著名。1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句表达出诗人看到怀素草书屏风之后惊喜的感情,以询问句陡起,好像在问屏风主人“您从哪里得到怀素的草书屏风啊”。B“踪”,踪迹。用“踪”说明他平素就对怀素的去过哪里极为留心和熟悉,所以知道怀素来过屏风的主人家里。C“尘色染”有两层意思,一是墨迹流传已久,古色古香,显得十分珍贵;二是字幅浸染尘色,有些斑驳,爱惜中流露出惋惜之意。D从“墨痕浓”三字中,仍然满含着诗人的惊喜爱惜之情。这里一个“浓”字,生动地描述出怀素草书中那种笔酣墨饱、痛快淋漓的特色。E主人家所在之处的环境显得奔放古朴,这正与草书屏风的风格相映衬,书法之美与环境之美相彰显,更让诗人欣喜不已。12 结合全诗,说说最后一联的含义是什么?试简要分析。答: 【答案】 11 BE12 如果把屏风搬到水边,每个字恐怕都要化成龙,游到水中去了。“以龙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