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交通环岛优化设计的问题研究.doc_第1页
基于交通环岛优化设计的问题研究.doc_第2页
基于交通环岛优化设计的问题研究.doc_第3页
基于交通环岛优化设计的问题研究.doc_第4页
基于交通环岛优化设计的问题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交通环岛优化设计的问题研究摘要本文针对交通环岛的优化设计与交通信号灯的最优配时问题进行了建模与求解算法设计。首先,本文针对交通环岛的优化设计,运用交织段流量限制法的思想,求解出了环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其次对于信号灯最优配时问题,在有信号灯存在情况下,建立了环岛通行能力的优化模型。通过改进模型及其约束条件,得出与信号灯时间有关的线性规划模型,结合实际数据进行计算及相关软件的运行得出了信号灯最优配时方案。对于问题一:首先对环岛内部的通行能力进行研究,计算其交织段通行能力时,利用沃尔卓普公式,根据实际情况,将该模型进行修正,并运用了交织段流量限制法的思想,求出了环行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对于问题二:针对在有信号灯控制的环岛的通行能力及优化配时问题。通过实际数据,根据各自环岛上的车流量与总车流量的比值,计算出环各自的车道数分别为:2,3,1;即外环有1个车道,中环有3个车道,内环有有2个车道。此后,建立有信号灯控制下的通行能力优化模型。当交织段的车流量超过其通行能力时,在环岛上会出现堵塞现象,通过改进约束条件,再进行优化求解。此时可得到交叉口i的最优绿信比。通过计算最优绿信比来体现系统的最优通行能力。在设计优化配时情况下,先考虑在周期T内的状况通行能力的目标函数两边同时乘以T/3600(即的倍数),又可得到另一个与信号灯有关线性规划模型。根据黄灯时间和系统的最小信号周期,利用lingo进行优化求解,得出最优解即为周期T内各交叉口亮绿灯的最优时间。最后通过交叉口的优化配时,得到优化时方案:入口1到入口4的绿灯、黄灯和红灯的时间分别为:36s,43s,56s,29s;3s,3s,3s,3s;21s,14s,1s,38s;即为本文的信号灯配时方案。小组在研究交通信号灯控制时,提出结合车道分类和信号控制对环岛通行能力进行优化,对交通环岛的规划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关键词:交叉口通行能力 交织段流量限制 绿信比 信号配时优化方案 目录一、问题重述3二、问题分析三、模型假设.四、号说明.5五、模型建立与求解5.1基于无信号控制时的环岛通行能力5.1.1模型准备工作 (1)车辆进入环岛前的车流量分布特性 (2)车头时距的分布特性5.1.2模型的建立5.1.3应用交流段流量限制法求解六、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七、模型评价与推广八、模型优缺点九、参考文献十、附件一、问题重述 在许多城市和社区都建立有交通环岛,既有多条行车道的大型环岛(例如巴黎的凯旋门和曼谷的胜利纪念碑路口),又有一至两条行车道的小型环岛。有些环岛在进入口设有“停车”标志或者让行标志,其目的是给已驶入环岛的车辆提供行车优先权;而在一些环岛的进入口的逆向一侧设立的让行标志是为了向即将驶入环岛的车辆提供行车优先权;还有一些环岛会在入口处设立交通灯(红灯会禁止车辆右转);也可能会有其他的设计方案。这一设计的目的在于利用一个模型来决定如何最优地控制环岛内部,周围以及外部的交通流。该设计的目的在于可利用模型做出最佳的方案选择以及分析影响选择的众多因素。解决方案中需要包括一个不超过两页纸,双倍行距打印的技术摘要,它可以指导交通工程师利用你们模型对任何特殊的环岛进行适当的流量控制。 该模型可以总结出在何种情况之下运用哪一种交通控制法为最优。当考虑使用红绿灯的时候,给出一个绿灯的时长的控制方法(根据每日具体时间以及其他因素进行协调)。找一些特殊案例,展示你的模型的实用性。二、问题分析问题1的分析,我们将该问分解两方面,分步骤进行解决。一方面是无信号灯控制的环岛通行能力;其次是有信号灯控制的环岛通行能力。 要求设计一个模型来控制交通环岛内部、周围以及外部的交通流。首先本文对环岛外部车流量的分布特性进行了描述。即环岛外部的车流量服从参数为的泊松分布。在此基础上,对车头时距进行研究,得出车头时距在车流量服从泊松分布的前提下是服从负指数分布的。即外部车流量是一离散型分布,而车头时距则是一连续性分布。 在做好准备工作后,接着研究在无信号灯控制的环岛通行能力,首先提出了沃尔卓普模型,根据实际经验对该模型进行了修正,得到修正后的数学模型。利用其来计算环岛交织段的通行能力,应用交流段流量限制法,结合修正后的数学模型,计算出整个环形叉口的通行能力。问题2的分析,该问要解决是有信号灯控制下的通行能力以及交通信号灯的优化配时问题。首先确定研究的环岛为环内为3环,分别是,其功能从内到外依此规定为左转车道及各路口掉头返回车道,直行车道和右转车道。根据三环上各自的车流量与总车流量之比,可推算出上的具体的车道数,以上为该问的准备工作。接着计算1小时内进入系统的车辆总数,由交织段车辆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可以得到1小时内入口i和出口k交织段的流量限制约束条件,通过对约束条件进行简化和信号灯的时长,可进一步得到通行能力的优化模型。当交织段的车流量超过其通行能力时,在环岛上则会出现堵塞现象;此时根据实际情况改变参数条件,在进行优化求解。此种情况则增加另一个变量:最优绿信比。通过计算最优绿信比,来反映系统的最优通行能力。考虑系统在周期T内的状况,将通行能力的优化模型及其约束条件做适当的改变,即可得到与信号时长有关的线性规划模型及其约束条件。利用lingo软件进行优化求解,得到周期T内各交叉口亮绿灯的最优时间。最后对交叉口进行优化配时,根据环形交叉口的车流量数据,环岛的具体设计和相关软件,对结果进行是当地协调,即可以计算出优化配时方案三、模型假设右转车辆在入口自由通行且不与任何车辆发生冲突。假设路上没有行人,不会干扰岛内交通车辆的正常行驶。左转和直行车辆按逆时针方向绕环行驶。不考虑汽车靠左行驶的情况。汽车到达停车线的时间满足均匀分布。四、符号说明pk表示计数时间间隔t内到达k辆车的概率表示单位时间间隔平均到达率(辆/s)m在计数间隔t内平均到达的车辆数g 表示观测数据分组数t表示每个计数间隔持续时间(s)fj表示计算间隔t内到达kj辆车这一事件发生的次数kj表示计数间隔t内到达数或各组的中值N 表示观测的总计间隔数Q 表示每小时的交通量Qm表示交织段上最大交通能力(辆/h)W表示交织段宽度(m)L表示交织段长度(m)e 表示环交入口引道平均宽度(m)e1表示入口引道宽度(m)e2表示环岛突出部分宽度(m)p表示交织段内交织车辆与全部车辆之比PHV大型车交通量占总交通量的百分比EHV大型车换算成小客车的车辆换算系数五、模型建立与求解5.1 基于无信号控制的环形交叉口 当环岛的车流量没有超过其最大承受范围时,并不需要设置信号灯。在该文中,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计算无信号灯控制时的交通环岛叉口的通行能力以及环岛周围及外部的车流量的分布特征。5.1.1进道口车流概率分布特性在确定新建交通管理方案或改善交通设施时,都应先预测交通流的某些具体特征。例如,预测在每个时间间隔内到达的车辆数,从而确定交通流的控制方案。在道路上某一地点、每个时间间隔到达的车辆数是不规则的,其交通流变化是一种随机现象。本问题中可用概率论中的离散型分布来描述进入环岛前交通流量特性。在车辆进入环岛前,车流量密度如不大,车辆间相互影响微弱,其他外界干扰因素基本不影响车辆运行,则车辆是随机的,此时常用泊松分来描述车流特性。泊松分布【1】的基本公式如下: (1)其中,若令为在计数间隔t内平均到达的车辆数,根据式(51)可写为: (2) 当m为已知时,则应用上式可求出在计数间隔t内恰好有k辆车到达的概率。到达数小于k辆车的概率: (3)当到达数小于等于k的概率:当到达数大于k的概率: (4)当到达数大于等于k的概率: (5)到达数至少是x但不超过y的概率: (6)用泊松分布拟合观测数据时,参数m按下式计算: (7)g表示观测数据分组数;表示计算间隔t内到达辆车这一事件发生的次数;表示计数间隔t内的到达数或各组的中值;N表示观测的总计间隔数。5.1.2车头时距分布特性由于时间间隔间的分布是连续的,包含的问题有车头时距、速度等交通流等分布特征。在到达车辆符合泊松分布的基础之上,可知车头时距服从负指数分布,即连续分布。 由公式,k=0,1,2,.,在时间间隔t内无车辆到达时,即k=0时有。可得在具体时间间隔t内,如果无车辆到达,则上次到达和下次到达之间车头时距至少为t,即p(0)为车头时距等于或大于t的概率: (8)当车头时距时,若Q表示每小时的交通量,则(辆/s)5.1.3 交织段通行能力的计算 利用交织段流量限制法,在高峰小时交通量调查的基础之上,获得高峰小时入口交通量及各交织段的高峰小时交通量。当环形叉口交通量达到通行能力时,将各入口交通量与其对应入的交织段交通量之比等同于高峰小时各入口交通量与其对应流入的交织段交通量之比,将各入口交通量之比等同于高峰小时各入口交通量之比,利用沃尔卓普公可计算出各交织段的最大交通能力。计算交叉口通行能力时,各交织段交通量将以同比例增加。各入口交通量同比例增加,当某一交织段交通量增加到其通行能力,即达到饱和。认为该交织段已成环形交叉口的瓶颈,交通量不能再增加,此时的环形交叉口交通量即为各入口的交通量之和,即环形叉口通行能力。由于题中要求最优地控制环岛内部,故本文采取计算各个路口交织段的通行能力来反映如何控制环内的车流量,根据沃尔卓普公式【2】有: (9)式中: 该公式的使用条件为:引道上没有因故障暂停的车辆环形交叉口位于平坦地区,纵坡不大于4%各参数应在规定的范围内:其中,在平面交叉口的相对位置如图1所示。图1 在平面交叉口示意图由参考文献资可得到沃尔卓普公式中参数适用范围如下表所示:表1 参数范围参量e/ww/lp驶入角驶出角w范围0.4-1.00.12-0.40.34-1.410.4-1.030度60度不大于95度6.1-18.0m使用此公式时,应检验各个相应的参量是否在以上范围内。根据实际情况,一般设计通行力应为沃尔卓普公式计算最大值的80%,因此,该公式应修正为: (10)在计算交叉口通行能力时,考虑到车型大小对交通能力的影响。为便于计算应将不同类型的车辆折算成同一类型的车辆计算,其车辆的折算系数如下表:表2 车辆折算系数表车辆类型小型中型大型折算系数1.01.752.5型卡车的车辆数还需进一步进行改正,设大型车的修正系数为,则有: (11)5.1.4 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当环岛的环形交叉口有n个时,则相应的有n个交织段,已知高峰小时交通量为Q,每个入口的交通量为(i=1,2,,,n),各个交织段的交通量为,各入口交通量与其相应交织段交通量之比为,各入口交通量之比为。当该环形交叉口达到饱和时,即交通量等于通行能力时时,各入口交通量为,各交织段的交通量为,各入口交通量与其交织段交通量之比为,各入口交通量之比,由沃尔卓普公式可计算出该环形交叉口各交织段的最大通行能力为,根据交织段流量限制法的基本思想有 (12)设,则有: 此时,故第r个交织段是该环形交叉口的瓶颈交织段,其最大通行能力的大小决定了整个环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5.2问题二基于有信号灯控制的情况鉴于环形交叉口的形状、规模不同,对环形交叉口实施信号控制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按交叉口可容纳的交通空间,可将信号控制的环形交叉口分为3类:左转两步控制的环形交叉口(环岛直径较大),左一步控制的环形交叉口(环岛直径较小),一般控制型的环交叉口。本文以4路环形交叉口的为研究对象(图2所示),讨论左转两步的环形交叉口,并且暂不考虑非机动车和行人过街的影响。图2 为4路环形交叉口平面图5.2.1进口道的布置及环绕方式本小组在讨论左转两部的环形交叉口问题时,将标有数值1,2,3,4所在位置为进环口道。并根据进口道实际车流量确定其车道数,为方便讨论本文假设各进到所在车道的车流量相同。如果要考虑环外车道分主次干道,则根据进口道实际车流量占环内总车流量的比值,根据线性加权赋值的方法。本文利用采用进口2车道,出口2车道,并以进口道1为研究对象,讨论环的绕行方式。规定车流绕环逆时针方向运行,其绕行方式流程图:图3 车辆绕行方式流程图其中1到2为右转,1到3为直行,1到4为左转,1(入口)到1(出口)为掉头返回。并规定右转车辆绕图1中环行驶,直行车辆绕环行驶,左转和掉头返回车辆绕环行驶。5.2.2 环内车道配置根据规定的绕行方式,可明确环各自所承载进入环内的车流量。小组各环所承载的车流量来确定的环的车道数,以某环岛为例:表3 某环岛交叉口测量数据可根据此表可得到环所承载右转的车流量=1062辆,环所承载直行的车流量=3240辆,环所承载直行的车流量=1991辆;由各环所承载车流量占环内总车流量的比例,最终得出环为1个车道,环为3个车道,环为2个车道。 5.2.3信号相位的确定本文在使用信号控制环岛的方法采用的是左转二次控制的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将存在冲突点的各向左转、直行车流和右转车流在时空上进行分离;由左转车流经过两次停车控制通过交叉口加以实现,适用于环岛直径较大,环岛上有有足够空间容纳左转车流进行排队的环交。 在各方向进口道上设置第1停车线,左转车道及左转信号灯;另外在环道上各进口道左转车流与对向进口道左转车流冲突点前分别设置第2停车线,并配以相应的专用车道及信号灯。左转车流经过两次信号灯后通过交叉,其左转车流控制示意图如下:图4 左转车流控制示意图信号相位设计,在第1停车线(即进口道处)采用两相位控制,并结合各进口道直行车与右转车流量的不均衡比,对左转车流采取迟起早断方式调整其绿灯时间,以满足环道容量的约束,同时提高直行车的通行效率;在第2停车线(即环道处)也采用两项位之间的绿灯间隔时间通行,相位相序。 环道相位与进口车道相位的协调,停在第2停车线的左转车辆利用进口道处两项位之间的绿灯间隔时间通行,应避免与两相位车流的微车发生两相位车流发生冲突或干扰。 首先必须避免左转车流的首车与本相位车流的尾车发生冲突,使本相位车流的尾车安全通过冲突点,这与求环道相位与本相位之间保证一定的绿灯时间间隔时间。根据环道容量的约束条件: (3)以某环环岛为例,其环形交叉口的车流测量数据如表3所示:表3 某环岛交叉口测量数据可最终求得该环岛交通的相位控制图如下图入口1入口3入口2入口4图5 信号相位控制图5.2.4信号控制优化配时增加进入环前的出入口所在的车道,从左到右依次为左转、直行、右转车道。本文是以4个交叉口的环岛为例进行研究。由上文环内车道配置时由内至外为2车道的左转车道及各路口掉头返回车道,为3车道直行车道,为右转车道。在解决本问题中假设: (1)右转车辆在入口自由通行且不与任何车流发生冲突;直行车辆不受任何控制,左转车辆在入口处受交通灯控制;左转和直行车辆按逆时针方向绕环行驶。 (2)信号控制系统的最小信号周期为s。 (3)交叉口的黄灯时间为,绿灯时间为则绿信比为。 (4)入口(=1,2,.)从左转、直行、右转车道驶入的车流量为、,驶出的车流量为;由入口沿左转、直行车道从出口的车流量分别为和。配时优化模型的建立 设则1小时内进入系统的车辆总数为 (1)由交织段车辆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可得到1小时内入口和出口交织段的流量限制约束条件为 (2)其中,。当,;当时,。根据(2)式约束条件令 。由于交叉口的黄灯的固定时间为,从而,可得到通行能力的优化模型: (3)若存在使得,则说明交叉口此时不需要信号灯控制。当交织段的车流量超过其通行能力时,在环道上会出现堵塞现象;此时即参数,则入口参考其设计通行能力,按比例调整测量数据使得,再进行优化求解。若,根据(3)式通行能力约束条件可得交叉口的最优绿信比: , (4)则可得到系统的最最优通行能力为。一般可考虑系统在周期内的状况,将(3)式中的等式和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即的倍数),得到线性规划模型: (5)根据黄灯时间,系统的最小信号周期,再利用Lingo进行优化求解,其最优解即为周期内各交叉口亮绿灯的的最优时间。根据(3)式可以看出,最优通行能力由绿灯时间决定。较大的周期值并不一定能使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达到最优,反而会造成车辆在入口处更长时间的延误。此外相邻两交叉口的绿信时间要协调,如果相同的话可能会造成环内车辆发生相撞的情况。因此在求得了交叉口的最优绿信时间(=1,2.n),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采用相位延迟的方法,相间隔交叉口开始的交通灯信号相同。交叉口的优化配时:交叉口:绿灯时间,黄灯,红灯时间为(s);交叉口:绿灯时间,黄灯,红灯时间为(s)。根据文献资中所提供数据如下表:表1 某环形交叉口的车流测量数据根据上文中计算无信号灯控制时的参数范围和国家道路标准,假设车道宽度=3.25m,相邻路口的交织段长度=35m,入口引道的平均宽度=10.5m。本小组在研究讨论该问题时,采用的是4个交叉口的环岛,在环内车道分配时根据各环上的交通流量,最终确定环内为6个车道。 现假设黄灯时间=3s,系统信号的周期=60s,由(5)式绿灯最优时间的性规划模型 (5)再根据表1 某环形交叉口的车流测量数据,用lingo求解可得到优化配时方案如下:表2 优化配时方案由于解决本问题采用的是相位延迟的方法,对信号相位进行协调设计。最总得出相位配时方案:入口1的绿灯亮行时间为36s,入口2的绿灯亮行时间为43s, 入口3的绿灯亮行时间为56s, 入口4的绿灯亮行时间为29s;并求得信号控制条件下环形交叉口的最大通行车流量辆。小组在研究交通信号灯控制时,提出结合车道分类和信号控制对环岛通行能力进行优化,对交通环岛的规划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六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本文在研究无信号控制情况下,交叉口通行能力分析时采用交织段限流控制的方法。即利用沃尔卓普公式计算出各交织段的最大交通能力,来确定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该公式是英国采用计算的计算方式,属于经验公式,存在一定误差。因此在计算时本小组对其进行了修正,改为通行能力为沃尔卓普公式计算最大值的80%。假设实例计算过程交叉口车流测量数据可靠,根据求得的配时方案结果,结合实际情况条件,检验了结果的合理性。七、模型评价与推广本文简要分析了环岛交叉口交通信号控制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实例了对该方法加以改进后,可将其应用于复杂的多叉交通环岛的情况。本文所侧重的是对某环岛通行能力理论上的优化。应指出的是,模型策略所得出的不是指令性的数据,而只是为人们在估计问题时提供的一种带有指导性意义的参考。在具体进行合理布置,并对信号相位进行协调设计,最后确定相位配时方案。对于车辆环绕方式的设计仅局限于对现有资源的优化,其优化车道主要关注的是环岛内车辆驶入与驶出环岛所产生的车辆交织,而不考虑更多复杂琐细的因素,从而有较强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更深入的行车路段分析以划分更加细致的车道功能。本文的研究拓宽了交通信号控制策略的应用范围,提出结合车道分类和信号控制对环岛通行能力进行优化,对交通环岛的规划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九、参考文献1王炜,过秀成;交通工程学.东南大学出版社M.2000.092郭瑞军;一种交叉口通行能力测算的方法J.2006.063徐吉谦;环形交叉口的优化控制J.中山大学学报.2009.074 /p-114715523539.html5 /p-543677731452.html 十、附录108*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暂行规定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是学士学位评定的重要依据。为了切实做好我校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规范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管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特制定本规定。一、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目的(一)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和解决本专业范围内一般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得到初步的训练;(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三)培养学生分析设计能力、研究实验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经济分析能力、外文阅读能力和计算机的运用能力,以及社会调查、文献资料查阅和论文写作能力。二、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要求(一)按照各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二)要具有学术性,要对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内某一领域进行专门、系统的研究,并表达其研究成果;(三)要具有创见性,要对学术或工程的某个问题有新的发现、新的构想或新的发展和完善;(四)要具有科学性,要求论述系统而完整,首尾一贯而不前后矛盾,实事求是而不主观臆造;(五)要具应用性,要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在技术改造、生产管理等通过方面有所创造;(六)应做到观点正确、论据充分、推理严密、计算准确,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语言精炼,有必要的图表和相关资料等;(七)应参阅一定数量的外文资料,并要求在毕业设计(论文)中反映出来。三、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程序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程序分为选题、开题、撰写论文或设计、中期检查、答辩、归档等环节。四、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安排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时间为812周,时间安排应按*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流程执行,集中用于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不得少于专业培养计划规定的周数。五、毕业设计(论文)的领导与管理全校毕业设计(论文)在分管教学副校长领导下进行,分级管理,层层负责。(一)教务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职责:1、汇总各院(部)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和指导教师安排,协调有关问题;2、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前期、中期、后期检查工作,对未达到各阶段进度、质量要求或违反有关规定的院(部)提出整改要求;3、开展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评估和研究工作。(二)院(部)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职责:各院(部)成立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领导小组,确定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布置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任务,检查本院(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落实情况。院(部)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职责为: 1、审查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下达任务书,安排指导教师,布置毕业设计(论文)有关工作;2、定期检查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展情况,协调处理毕业设计(论文)中的有关问题,督促检查指导教师的工作;3、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按规范化要求进行形式审查,组织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和成绩评定工作。对答辩小组提出的优秀的毕业设计(论文)及评阅答辩中有争议的毕业设计(论文),组织答辩委员会进行复议,最终确定成绩;4、按学校有关要求,保存与毕业设计(论文)有关的电子和纸质文档;5、做好本院(部)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总结与评估工作。(三)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职责:1、指导学生选题,拟定任务书,安排学生做开题报告,编写指导方案,制定计划和工作程序;2、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指定主要参考资料和社会调查内容,规定学生应完成的查阅中外文资料、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各项实验数据、计算工作(包括上机)、设计(论文)等;3、采取多种方式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及时解答和处理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并认真填写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记录表;4、做好学生外文翻译的评阅工作,指导学生按规范要求正确撰写毕业设计(论文);5、在学生答辩前对毕业设计(论文)(包括设计说明书、计算资料、实验报告、图纸或论文等)进行审查,认真填写毕业设计(论文)评语,指导学生参加答辩;6、根据院(部)安排参加答辩工作。(四)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必须做到:1、重视毕业设计(论文)过程,明确各环节目的、意义和要求,虚心接受指导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指导,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2、独立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不弄虚作假,不抄袭、剽窃他人成果;3、认真填写*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研究过程记录表;4、毕业设计(论文)成果、资料应于答辩结束后及时交指导教师收存,凡涉及到国家机密、知识产权、技术专利、商业利益的成果未经院(部)许可,学生不得擅自带离学校。六、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与开题(一)选题原则1、原则上一生一题,当一个课题比较大时,可以分成几个小课题,每个学生完成一个小课题时必须保证其主要部分为独立进行的工作,使每个学生都受到较全面的训练;2、选题应体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达到毕业设计(论文)大纲的教学要求;3、选题应特别注意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并能保证各专业所应当具有的基本技能的训练;4、选题应与社会、生产、教学、科研等实际相结合。理工科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应注重在具有实际应用前景、具有创新构思的课题中选取,鼓励理工科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其中,工科毕业设计所占比例应不少于80%;文科及经管类的选题需注重分析解决当前经济改革、社会现实生活和理论研究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毕业设计(论文)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的比例要在50%以上。5、选题难度和工作量要适当,使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6、选题要有一定层次区分,有利于各类学生提高水平,鼓励学生有所创新;7、各专业的选题数须多于本专业当届的毕业生数。每学年选题应适当更新,不同届选题重复率须控制在20%以内;8、各专业选题须经院(部)严格审查并报教务处备案。(二)选题、开题程序1、指导教师提出的毕业设计(论文)课题须经院(部)审查后向学生公布,通过师生双向选择或经协商分配,确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及指导教师。选题和指导教师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2、各院(部)应不迟于第七学期第十四周结束前完成选题工作,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不迟于第七学期第十五周前下达给学生,院(部)应将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汇总表于第七学期第十六周结束前报教务处;3、毕业设计(论文)开题工作应在第七学期结束前完成,包括文献调研、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等,院(部)应根据本院(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具体计划,安排学生在指导小组范围内作开题报告;七、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一)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是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性文件,每个学生都必须有自己的任务书; (二)任务书的内容包括:设计(论文)研究的背景和依据、任务和基本要求、进程安排等;(三)任务书由指导教师填写,交教研室审查,经院(部)批准后方可实施;(四)毕业设计(论文)结束后,任务书要与毕业设计(论文)一起送交院(部)保存。八、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配备(一)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应由具有中职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或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助教等初级职称人员不能单独指导毕业设计(论文),但可根据需要安排协助指导教师的工作。指导教师名单由院(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报教务处备案;(二)指导毕业设计(论文)期间,指导教师必须坚守岗位,各院(部)要严格控制指导教师出差。确因工作需要出差的,须经院(部)分管教学副院长批准,并委派水平相当的教师代理指导;(三)对于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院(部)可聘请相当于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及以上的工程技术人员或研究人员担任指导教师,但院(部)必须指定专人进行检查,掌握进度,保证质量,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四)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数原则上不超过8人,科研、教研能力突出的高级职称教师或具有博士学位人员可适当增加指导人数(最高不超过10人)。指导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指导每个环节不得少于1次,总计不得少于3次。九、设计(论文)的撰写1、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按“*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执行;2、设计(论文)正文字数:文科(除外语类)10000字以上,理工科及外语、艺术类6000字以上;3、所有设计(论文)应按规定格式打印1份,学生所在院(部)留存。另外应将电子版报送教务处。十、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及成绩评定(一)毕业设计(论文)完成后必须进行答辩。对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并达到毕业基本要求的学生方可发给毕业证书。各专业成立答辩小组,具体负责本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和成绩评定。各院(部)成立答辩委员会,对答辩小组提出的优秀的毕业设计(论文)及评阅答辩中有争议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审查、复议,最终确定成绩。答辩工作原则上不聘请校外专家参加,如确因课题需要,必须聘请校外人员参加时,须经院(部)批准;(二)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按“*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程序和实施办法”规定程序进行;(三)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评定,采用五级记分制,即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具体评分标准按照“*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量化评分参考标准”执行。要求优秀与良好比例之和控制在70%以内,优秀率在15%左右(最多不超过20%)。其中优秀、不及格等级须写出具体理由,其余等级须写出简要评语;(四)凡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不及格者,按结业处理。十一、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所需的经费(含开题费、实验费、答辩费、指导教师课时津贴等)由学校按各院(部)毕业生每人350元,统一发放至各院(部),由各院(部)制订分配细则。十二、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附件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附件2:*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量化评分参考标准附件3:*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程序和实施办法附件4:*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评估办法二七年十一月十三日附件1:*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规范为进一步规范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提高论文撰写质量,加强论文的管理工作,特制定本规范。1论文结构及写作要求论文(设计说明书)应包括:封面,目录,中文题目、中文摘要与关键词、英文题目、英文摘要与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致谢,附录(可选)等部分。1.1 目录 目录独立成页,包括论文中全部章、节的标题及页码。1.2 题目 题目应该简短、明确、有概括性。论文题目一般中文字数不超过25个字,外文题目不超过15个实词,不使用标点符号,中外文题名应一致。标题中尽量不用英文缩写词,必须采用时,应使用本行业通用缩写词。1.3 摘要与关键词1.3.1 摘要 摘要是对论文(设计说明书)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要求扼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主要材料和方法、研究结果、结论、科学意义或应用价值等,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摘要中不宜使用公式、图表以及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不标注引用文献编号。中文摘要一般为200字左右。1.3.2 关键词 关键词是供检索用的主题词条,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参照相应的技术术语标准),一般列38个,按词条的外延层次从大到小排列。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1.4 论文正文论文正文部分包括:绪论(或前言、序言)、论文主体及结论。 绪论是说明论文工作的选题目的和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以及论文所要研究的内容。 论文主体是论文的主要组成部分。要求层次清楚,文字简练,通顺,重点突出。 结论是整个论文的总结,应做到重点突出,言简意赅。正文字数原则上文科(除外语)不少于10000字,理工科及外语、艺术类不少于6000字。1.5 注释论文中有名词或情况需要解释,或者引用他人的观点及原话、主要数据等必须加注说明,注明出处。1.6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反映论文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列出的只限于那些作者亲自阅读过的,最重要的且发表在公开出版物上的文献或网上下载的资料。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2篇。1.7 附录如有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内容(如公式的推导、程序流程图、图纸、数据表格等)可编入论文的附录中。1.8 致谢向给予指导、合作、支持及协助完成研究工作的单位、组织或个人致谢,内容应简洁明了、实事求是,避免俗套。2书写及打印要求2.1 论文书写论文(设计说明书)要求统一使用Microsoft Word软件进行文字处理,统一采用A4页面(210297)复印纸打印,版芯尺寸:页边距为上2.8 cm,下2.5 cm,左2.5 cm,右2.5 cm;字间距为标准,单倍行距。页眉:宋体、五号,居中排列;页眉内容为:*本科毕业论文;页码在页下居中放置,用五号字体。论文封面和目录不编页码,页码从目录后开始编排。页码用阿拉伯数字(1、2)编排。论文文字错漏率不能大于万分之五。2.2 目录目录应包括论文中全部章节的标题及页码,含摘要与关键词(中、外文)、正文章、节题目(可视论文需要进行,编写到23级标题)、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等。目录题头用四号黑体字居中排写,隔行书写目录内容。目录中各章节题序及标题用五号宋体。2.3 摘要与关键词中、外文摘要与关键词单独成页置于目录后,编排上中文在前,外文在后。摘要、关键词题头均用小四号黑体字排写,内容文字用五号宋体字,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关键词各词条间用分号“;”隔开。2.4 论文正文2.4.1 章节及各章标题 章节标题应突出重点、简明扼要,字数一般在15字以内,不使用标点符号。标题中尽量不采用英文缩写词,对必须采用者,应使用本行业的通用缩写词。正文除章节条款的标题外均用五号宋体。2.4.2 层次层次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以少为宜。各层次标题不得置于页面的最后一行(孤行)。层次代号格式要求参照表2-1和表2-2。表2-1 自然科学类论文层次代号及说明章1 顶格,小三号黑体节1.1 顶格,四号黑体条1.1.1 顶格,小四号黑体款(1) 顶格,五号黑体 首行空两格,五号宋体项顶格,五号宋体 首行空两格,五号宋体表2-2 社会科学类论文层次代号及说明章一、顶格,小三号黑体节(一)顶格,四号黑体条 1顶格,小四号黑体 空两格,五号宋体(正文)款 (1)顶格,五号黑体 空两格,五号宋体(正文)项 顶格,五号宋体 首行空两格,五号宋体(正文)2.5 注释与参考文献注释一律采用尾注。正文中应按顺序在需要注释处的文字右上角用标明,中序号应与“注释”中序号一致,具体标注格式如下:著作图书类文献序号 作者书名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翻译图书类文献序号 作者书名译者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学术刊物类文献序号 作者文章名学术刊物名,年,卷(期):引用部分起止页学术会议类文献序号 作者题名见:编者,文集名,会议名称,会议地址,年份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学位论文类文献序号 学生姓名学位论文题目学校及学位论文级别答辩年份:引用部分起止页报纸文献序号 作者文章名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在线文献序号 作者文章名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正文之后一般应刊出主要参考文献。列出的只限于那些作者亲自阅读过的,最重要的且发表在公开出版物上的文献或网上下载的资料。以下为社会科学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标注格式:著作图书类文献序号 作者书名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翻译图书类文献序号 作者书名译者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学术刊物类文献序号 作者文章名学术刊物名,年,卷(期)学术会议类文献序号 作者题名见:编者,文集名,会议名称,会议地址,年份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学位论文类文献序号 学生姓名学位论文题目学校及学位论文级别答辩年份报纸文献序号 作者文章名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在线文献序号 作者文章名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自然科学类论文可不要注释,参考文献标注格式与社会科学类论文注释格式相同。2.6 公式原则上居中书写。若公式前有文字(如“解”、“假定”等),文字顶格书写,公式仍居中写。公式末不加标点。公式序号按章编排,并在公式后靠页面右边线标注,如第1章第一个公式序号为“(1-1)”,附录2中的第一个公式为“(-1)”等。文中引用公式时,一般用“见式(1-1)”或“由公式(1-1)”。 公式较长时在等号“”或运算符号“、”处转行,转行时运算符号书写于转行式前,不重复书写。公式中应注意分数线的长短(主、副分线严格区分),长分线与等号对齐。 2.7 插表表格一般采取三线制,不加左、右边线,上、下底为粗实线(1磅),中间为细实线(0.75磅)。比较复杂的表格,可适当增加横线和竖线。表序按章编排,如第1章第一个插表序号为“表1-1”等。表序与表名之间空一格,表名不允许使用标点符号。表序与表名置于表上,居中排写,采用楷体小五号字。表头设计应简单明了,尽量不用斜线。表头中可采用化学符号或物理量符号。全表如用同一单位,将单位符号移到表头右上角,加圆括号。表中数据应正确无误,书写清楚。数字空缺的格内加“”字线(占2个数字宽度)。表内文字和数字上、下或左、右相同时,不允许用“”、“同上”之类的写法,可采用通栏处理方式。社会科学类论文插表在表下一般根据需要可增列补充材料、注解、资料来源、某些指标的计算方法等。补充材料中中文文字用楷体小五号字,外文及数字用Times New Roman体小五号字。2.8 插图插图应符合国家标准及专业标准,与文字紧密配合,文图相符,技术内容正确。2.8.1 图题及图中说明 图题由图号和图名组成。图号按章编排,如第1章第一图图号为“图1-1”等。图题置于图下,图注或其他说明时应置于图与图题之间。图名在图号之后空一格排写,图题用黑体小五号字。引用图应说明出处,在图题右上角加引用文献编号。图中若有分图时,分图号用a)、b)标识并置于分图之下。图中各部分说明应采用中文(引用的外文图除外)或数字项号,各项文字说明置于图题之上(有分图题者,置于分图题之上),采用楷体小五号字。2.8.2 插图编排 插图与其图题为一个整体,不得拆开排写于两页。插图应编排在正文提及之后,插图处的该页空白不够时,则可将其后文字部分提前排写,将图移到次页最前面。2.9 附录附录序号采用“附录1”、“附录2”或“附录一”、“附录二”等,用四号黑体字左起顶格排写,其后不加标点符号,空一行书写附录内容。附录内容文字字体字号参照正文要求。3毕业论文装订顺序(1)封面 (2)目录 (3)中文题目、中文摘要及关键词、英文题目、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4)正文(5)注释(6)参考文献 (7)附录(可选) (8)致谢(9)封底 自然科学类论文可不要注释,参考文献标注方式与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