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优秀教案_第1页
水龙吟优秀教案_第2页
水龙吟优秀教案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 / 17 水龙吟优秀教案 授课教师:王良地区:长沙市学校:雅礼中学邮编 10000电子邮件: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 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 精品文档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2 / 17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 倾情诵读 整体感知,体会情感 感受形象,咀嚼涵咏 品味语言的方法。 一课时 一、 导入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精品文档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3 / 17 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号稼轩,稼穑, 住房,有吃有住就行了。可他的朴素愿望在战乱动荡的年代无法实现。出生时,金败北宋、靖康之难已经 13 年了,他爷爷做了金国的官,就是跟着汪精卫、日本人干的,但他藏有抱负,渴望伺机从堡垒内部打击敌人,所以他被命名“弃疾”,“弃疾”就是“去病”,辛弃疾,霍去病,可能就含有这个期望。他果真不负爷爷厚望,十几岁就参加了起义部队,在耿京起义军中作高级军官。但金已经营 20 多年,革命根据地不易建立,形势迫使,他们准备渡江南投,就在辛出使之际,一个叛将杀死耿京率军投敌。辛带几十人,马踏连营,直奔敌帐,逮住叛将,劝回部队,终率万人 ,千里长征,渡江南投。一年后,南宋皇帝亲自接见精品文档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4 / 17 于南京,他慷慨激昂,提出一系列抗金复国的建议,但朝廷已经偏安一隅,无心收复,所以他空有报国之志,却壮志难酬,屡被罢黜,最后忧愤而死。所以,作品慷慨悲壮。 三、本词背景介绍。 66 岁又被起用镇江知府,积极备战。但朝内权贵并不真心北伐,韩佗胄借口北伐只是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名声,没有真心准备,最后匆匆出兵落得大败。辛弃疾已看出端倪,批评,伤痛。 四、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听读 听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 3、抽读 抽查 学生朗读 译读 师: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讨。 5、质疑 五、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 师:是的,我和同学们一样,读完这首词心里涌动着精品文档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5 / 17 太多的感动和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 明确: 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 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精品文档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6 / 17 “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 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 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看、拍、会、登 “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精品文档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7 / 17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 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二)分析词的下片 1、师: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雄才大略 桓温 叹时光流逝 、师: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张翰 乐于归隐 _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雄才大略 _ 桓温 叹时光流逝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精品文档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8 / 17 意吗? ,大家不妨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 “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课稿 赤城一中 李霞 一、说教材 、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是人 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4 第精品文档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9 / 17 二单元第六课的一首 词。这个单元选取了宋代四位大家的八首词,文学流派有婉约派和豪放派。本单 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宋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分析比较婉约派和豪放派在词 的取材、境界和情感方面的区别。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是豪放派的代表作之 一,也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词主要以报国无门的悲愤和乡关之思为主 题,上阙重在写景,借景抒情;下阙用了三个典故,借典抒情。通过学习这首词, 让学生对豪放派的风格有深入的了解,提高古典诗词的 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词的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词的语言, 体味词的意境美。”依据单元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理解用典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作者的爱国之情及思乡之感 精品文档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0 / 17 、教学目标 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前我想先介绍一下我校的学情。我校的高一学生语文基础 相对较差,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有待提高,但因为高一此前已学过古典诗 词,对 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手法、风格已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入 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 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 及学生情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 2、领略辛弃疾的豪放风格,感受他深沉悲愤的爱国之情。 能力目标 : 1、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 特点。 2、通过解读典故去把握作者深沉的情感。 情感目标:感受辛弃疾深沉的爱国之情。教育学生胸怀大志,热爱祖国。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精品文档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1 / 17 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展现了一个独特的词人形象,饱含着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而情感的表达又使用了多种表现技巧来实现。因而我确定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为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以诵读 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孔子曰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教师应善于启发 ,相机诱导 ,教学才能获得成功。 叶圣陶先生也说:“ 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学活动中 ,教师既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 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据此我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感情。 2、提问讨论法:设计问题,师生互动。 3、点拨法:指点迷津,感受技巧。 4、想象鉴赏法: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5、讲练结合法:精讲多练,知识延伸。 学法 学习是一个发现的过程,也是体验的过程。不论是语文素养的提高,还是人文情操的 熏陶,都离不开学生个体的参与,离不开学生自主的体验。它使语文学习不仅属于知识理性范畴,更扩展到情感、心理和人格的领域。在这节课中,我将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在个性独特的阅读中,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获得独特的感悟和体验。 精品文档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2 / 17 1、诵读:指导学生在诵读时应该注意的几个要点,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讨论:让学生根据问题,相互讨论,在讨论中体味作者情感。 3、想象:让学生根据意象发挥想象,通过想象词意境来把握作者的情感。 4、拓展:课上拓展辛词菩萨 蛮 书江西造口壁,课下拓展描写辛弃疾爱国之情的现代文郁孤台之魂。 5、练笔:在辛弃疾啊,辛弃疾或梦回南宋中任选一题写抒情散文, 读写结合,陶冶情操。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幻灯片 教法和学法的理论依据 教法和学法力求统一。运用多媒体能创设适宜的气氛,更能增大课堂的容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形音色俱备的长处。 诵读法 : 是语文教育的优秀方法之一,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悟文章的行文脉络、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提问讨论法 : 教师精心设计 的问题,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活跃课堂气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点拨法 : 在关键处,进行恰当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精品文档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3 / 17 开联想,把问题引向深入。 想象鉴赏法 :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方法,能进一步的体会词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讲练结合法 :在品味词的意境后,学生进行训练,有助于知识的发展深化。 四、说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教师朗诵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请同学们想一想这幅对联是描写谁的,你能从中 获取到什么信息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通过对联概括了解辛弃疾的词风及思想情感,引起学生学习本词的兴趣,自然引入新课,直接过渡到本词的品味和鉴赏。 、解题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过辛弃疾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和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因而让学生来说说“我所知道的辛弃疾”,教师再对作者和背景进行补充。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这样才能够更好的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整体感知 1、 朗读指导 精品文档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4 / 17 播放朗读音频后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在全体学生齐读后,指名学生朗读。 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有利于记诵,有利于理解,有利于把握意境,朗读好了甚至可以以读代讲。让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词的感情基调和丰富内涵,积极酝酿感情进入词的赏析 。 2、理解词意,概括内容 学生结合注释自读全文,疏通词句,不理解的词句同桌讨论和向老师发问,教师巡视点拨。 请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A、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B、这首词的上下片内容各写什么? 通过这两个问题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词的结构和内容 隐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 2、作者用了哪几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请同学们模仿动作并设想自己会在哪种情况下有类似动作,深刻理解作者感情。 通过问题使学生体会景色描写中所依附的深层感情,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这是走向鉴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其次,合作探究。我也设计了两个问题: 1、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精品文档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5 / 17 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这属于什么手法?根据典故谈 谈词人有哪些“登临意”。 2、下片最后一句词与上片哪一句的意境是相同的?直接表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 在这个环节中可以链接关于用典的知识,通过理解作者在词中运用的历史典故来探讨作者的人生态度和抱负。 深入学习这个环节需要相机点拔,学生很有可能出现“有所感却说不出”的情况。要通过诱导让其品出景物和典故所蕴含的作者感情。 小结 1、本词从写景入手,意境开阔,情景交融。通过历史典故,层层推进,自 然而贴切,深沉而含蓄。 2、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 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以一个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