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结束语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 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亦即中国文化的基本 精神。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特 定价值系统、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伦理观 念、审美情趣等精神特质的基本风貌的反映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优秀成份,构成中华 民族精神,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内 在动力。 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诸说 关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论者有诸 多看法。 张岱年在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文中认为,中国文化长期发展的思 想基础,可以叫做中国文化的基本精 神。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 是(1)刚健有为;(2)和与中;(3 )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 许思园在论中国文化二题一文中 认为,“中国文化之根本精神为融和与 自由”。 杨宪邦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评价 一文中认为,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 济为基础的、以家族为本位的、以血 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伦理纲常, 是贯穿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线索、本 质和核心,这就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的基本精神。 刘纲纪在略论中国民族精神一文中认 为,中国民族精神包括理性精神、自由精 神、求实精神和应变精神四个方面。 司马云杰在文化社会学一文中认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尊祖 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是一个包含诸多 要素的思想体系,其中,天人合一、以 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是中国文 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二、中国文化精神的主体内容 (一)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 哲学异于西方的最显著的特征 。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处理自然界和精神 界关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征是:人 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服从自然规律,人生 理想就是天人谐调。 “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 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 是一个小天地。 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 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 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具体说,就是天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 人性的相类相通。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 (意思是说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 法则,道以自然而然为法则,从一个侧面确立了人 与天的相互关联)。 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 母也。” 礼记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 人之道也”。 周易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 ,与日月合其时,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 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汉儒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 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成为二千 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汉代董 仲舒甚至以“人副天数”的观念为基础建 立起天人感应的神学体系。春秋繁露 阴阳义即云:“天亦有喜怒之气,哀 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 中国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则提 出“天人相应”的命题,强调人与天地相应 ,与四时相副,与天地如一。天人同构, 人体的小宇宙与天地的大宇宙相对应。书 中列举了诸如“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 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 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等等 。 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 。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 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 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 有寒热。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 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张载正蒙乾称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二)以人为本 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是中国文化一大特色 。 以人为本,就是肯定在天地人当中,人是中 心;在人与神的关系中,人是本位。 孔子 “敬鬼神而远之”。 “未知生,焉知死?” 子不语怪力乱神。 荀子: “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 (礼论) “天有其时,地有其才,人有其治”(天论 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 下贵也。王制 ) 道德的人本主义 以儒道两家思想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是 一种伦理本位的文化。 无论是儒家的“三纲八目”,还是道家的修道积 德,无不以道德实践为第一要义。 这种一道德修养为旨趣的人本主义,可以称 之为道德的人本主义。 (三)贵和尚中 中西文化一个重大差异,就是中国文化贵和 尚中,西方文化重分别与对抗。 和而不同是和文化的一个特征。所谓“和 实生物,同则不继”。“君子和而不同,小 人同而不和。”“和”,指不同事物之间的 搭配、融合、平衡达到最为圆满程度的一 种状态。 例如音乐,五音的高低疾缓臻于完美,就称为 和;又如饮食,五味的多寡浓淡搭配得宜,也 称为和;又如身体,阴阳之气平衡饱满,也称 为和;又如德行,处事不刚不柔曰和。 贵和尚中,实践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在儒家 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一种人生和道德 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标。 “中庸”最早见于论语。孔子说:“中庸之为德 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 何谓“中庸”?据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恒常 不易为之庸。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庸之道塑造了中 国人的中庸之德,使中国人形成了中庸的思维与 行为方式,处事作风和人格境界。 中庸第一章开篇曰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 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 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 地位焉,万物育焉。 意思是说,人们的感情主要有喜怒哀乐,这些没有表 露出来的时候(这时人的内心处于虚静淡然、不偏不倚的境 界)称为“中”。表露出来以后符合自然常理、社会 法度(做到这一点,情感中正和谐)称为“和”。“中” 是天下人们最大的根本; “和”是天下人们共行的 普遍原则。达到中和者,天地各在其位生生不息,万 物各得其所成长发育。 其他人如墨子、管子、荀子等先秦诸子也多有关于“ 和”或“和合”的论述。 “和合”概念在先秦时期基本形成。随着“和合”概念 的形成,中国的原创文化也经过“百家争鸣”,逐渐“ 和合”形成儒、道两大显学,并且在两汉之际“和合” 地接纳了由印度原创的崇尚“因缘和合”“圆融无碍” 的佛教文化。因缘和合论成为佛教的重要理论,在 历史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此,“和合”概念被中 国传统文化的儒道佛所通用,并成为其概括本身宗 旨的核心概念,同时也被其他文化流派的思想家普 遍接受并广泛运用。 在生活实践中,守中、不走极端,成为古代中国 人固守的人生信条。在今日的语境下,“中庸”就 是要正确把握度并协调好各种关系,以益于社会 的和谐稳定持续进步。中庸之道的真谛在于: 执中守正 。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寻求适度, 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折中致和 。就是执两用中, 和而不同。 因时制宜。 就是与时俱进 ,通权达变, 随机应变。 所以综合起来, 中庸,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 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 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并且因时制宜, 与时俱进。 (四)刚健有为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也是中国人积极人生态度的概括和凝练。 儒家文化通过承担社会责任而达到自我实现,从 而使人的生命有价值、有意义,这种自我价值和 意义实现的感觉也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 ,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 的精神力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意谓:天道运行刚劲雄健,相应于此,君子 应力求进步,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 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 至”。 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 孟子讲“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孟子梁惠王) 。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 江海。 荀子劝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 乃,于是 )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 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 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言 无数志士仁人,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鞠躬尽 瘁,不息奋争。诸如“剑外忽传收蓟j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式的激动;“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厂安全培训手抄报课件
- 智能化水运管理系统的员工培训体系设计-洞察及研究
- 存款业务数字化转型-洞察及研究
- 单项工程安全生产责任承包合同5篇
- 教育领域法律风险-洞察及研究
- 新疆昌吉市第九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9月阶段性检测英语试卷(无答案)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学期第8单元数学广角-优化综合素养评价卷(含答案)
- 吉林省吉林市第七中学校2025-2026学年统编版八年级上学期9月阶段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成州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
- 学生防溺水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2024河南邮政社会招聘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人教版英语单词表-六年级上册689
- 南京市交通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公司2024年半年度财务报表及附注
- 部编版(2024)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8课《同学相伴》教学课件
- 年度广告物料制作安装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一体管理与实战训练实施方案
- 2024年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专业实务(道路运输安全)》真题及答案
- 中药活血化瘀成分的分子靶向作用
- 劳务分包合同1正规范本
- HJ 1249-2022 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 储油库、加油站
- 数字金融驱动区域技术创新水平提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