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的嫌忌成分.ppt_第1页
食品中的嫌忌成分.ppt_第2页
食品中的嫌忌成分.ppt_第3页
食品中的嫌忌成分.ppt_第4页
食品中的嫌忌成分.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 食品中的嫌忌成分 第一节 食品中的异味 一、由食品原料本身的成分引起的异味 1.动物性食品类 鲜畜肉中含有2%的尿素,在一定条件下分解成氨而带有臭 味。 奶的膻味来自于以丁酸为主的低级脂肪酸 2. 水产品类 江河中的鱼类鱼腥味的主体成分为六氢吡啶类化合物海鱼 中的气味来自于低级胺,具有腐败腥臭的三甲胺是其主要的臭气 成分。由鱼油氧化分解而成的甲酸、丙酸、丙烯酸、丁酸、戊酸 等,也是构成鱼臭气的成分。 3. 蔬菜 蔬菜中含有的醇类使蔬菜带有青草气味。 二、食品腐败变质产生的异味 1.动物性食品类 异味物质:在细菌作用下产生的氨、甲胺、硫化氢、甲硫 醇、吲哚、粪臭素、四氢吡咯、六氢吡啶、醛、酮等 2.海产品类 异味物质:由氧化三甲胺还原所得的三甲胺 3. 蔬果类 异味物质:脂肪酸、醛类、醇类、胺、含氮杂环化合物等 4. 乳制品 异味物质:低级脂肪酸 5. 油脂类 异味物质:不饱和醛和甲基酮 6.粮食 异味物质:有机酸和醛、酮等 三、其它因素产生的异味 1水产生的异味 水中的游离氯与食物中的酚类结合成氯酸,产 生刺激性臭味。 2加热产生的异味 加热时气味前体物质的分解,也能产生异味, 特别是加热不当会引起糖类过度焦化,蛋白质、油 脂的分解、炭化等,从而产生刺激性的焦臭味。 3味觉异味 涩味和苦味过度时所引起的异味。 第二节 动植物食品自身中的毒素 一、水产品中的生物毒素 (一)河豚毒素(TTX) 1来源 河豚的肝脏和卵巢有剧毒,其次是肾脏、血液、眼睛、腮和皮肤 。 2.化学性质 河豚毒素为无色棱柱状晶体。对热不稳定,难溶于水,可溶于弱 酸的水溶液。较稳定,盐腌、日晒、加热烹调均不能破坏。 3.中毒表现 (1)神经系统症状 (2)消化系统症状 (3)呼吸系统症状 (4)循环系统症状 (5)视觉系统症状 4.检测方法 (二)雪卡毒素(CTX) 1.来源 雪卡毒素主要存在于鱼的头、内脏、生殖 器官中,尤以内脏中含量为高。 2.性状特点 雪卡毒素属于神经毒素,无色无味,是一 种脂溶性毒素,不溶于水、耐热、不易被胃酸 破坏。 3.中毒表现 (1)神经系统症状 (2)消化系统症状 (3)心血管系统症状 4.中毒预防 (三)贝类毒素 1.疾病特征 临床表现多为神经性的,包括麻刺感,烧灼感 ,麻木,嗜睡,语无伦次和呼吸麻痹等。 2.各种贝类毒素简介 (1)麻痹性贝类毒素 (2)腹泻性贝类毒素 (3)神经性贝类毒素 3.可能有毒的贝类 (1)蛤类(2)螺 (3)鲍 (四)蓝藻毒素 1.蓝藻 (1)来源 蓝藻包括蓝球藻、颤藻、念珠藻和发菜。 (2)爆发原因 2.蓝藻毒素 (1)性状 易溶于水、甲醇、丙酮等溶剂中,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1g/L ;不挥发,化学性质相当稳定,抗pH变化,自然降解过程十分缓 慢;有很高的耐热性,加热煮沸都不能将毒素破坏。 (2)特点 一种肝毒素,是肝癌的强烈促进剂。中毒症状有昏迷、肌肉 痉挛、呼吸急促、腹泻等,中毒严重者在数天之内死亡。 (3)分类 海洋蓝藻毒素 淡水蓝藻毒素 二、植物性食品的天然毒素 (一)来源与危害 1.来源 (1)环境因素 (2)植物的自我保护作用 2.对天然植物毒素的摄入 3.危害 (1)急性中毒 (2)慢性中毒 (3)致癌作用 (4)致畸作用 (5)致突变作用 (二)植物性的有毒成分 1.苷类 (1)糖苷类 (2)生氰配糖 (3)硫苷类 (4)皂苷 2.生物碱 (1)兴奋性生物碱 (2)镇静及致幻性生物碱 古柯碱 毒蝇伞菌碱 裸盖菇素及脱磷酸裸盖菇素 肉豆蔻醚 (3)毒性生物碱 双稠吡啶生物碱、秋水仙碱及马鞍菌素等 3.有毒植物蛋白 (1)植物血球凝集素 大豆凝集素 蓖麻毒蛋白 菜豆属豆类凝集素 (2)酶抑制剂 胆碱酯酶抑制剂 蛋白酶抑制剂 淀粉酶抑制剂 (3)有毒氨基酸 4.硝酸盐、亚硝酸盐和N-亚硝胺 5. 黄樟素 6. 抗维生素物质 (1)抗硫胺化合物 (2)抗生物素蛋白 (三)含天然毒素的食用植物 1.蕨菜 2. 银杏 3. 槟榔 4. 咖啡 5.甘草 6.辣椒 7. 苏铁 8.马铃薯 9.杏仁与木薯 10.菠萝 第三节 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 污染产生的毒素 一、有害微生物污染产生毒素 细菌性食物中毒最为常见,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毒素如下: (一)毒杆菌毒素 1.肉毒梭状芽孢杆菌 2. 毒杆菌毒素 3.中毒症状 肌肉麻痹、吞咽困难、语言障碍,甚至发生腹胀、便秘、 尿闭、流涎、口渴等症状。 4.其他 能引起中毒的还有副溶血性弧菌、产气荚膜杆菌、变型杆 菌、致病性大肠肝菌、蜡状芽孢杆菌等。 (二)沙门氏菌毒素 1.沙门氏菌 2.中毒现象 中毒症状表现为急性胃肠炎,体温升高、痉挛等症状。 3.预防 沙门氏菌一般不耐热,6070,30min即可杀灭。 (三)葡萄球菌肠毒素 1.葡萄球菌 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还常见于人和动物的皮肤及腔道中 。 2.金黄色葡萄球菌 革兰氏阳性球菌,呈葡萄串状排列,无芽孢,无鞭毛 ,不能运动;适宜生长温度为3537;耐盐性较强,不耐 热。 3.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 抗热力很强,煮沸11.5h仍保持其毒力,即烹调温度 只能杀灭病菌,不能破坏其毒素;经218248,30min才 能使毒性消失。 4.中毒 产生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 二、食品腐败变质产生的毒素 食品腐败变质产生毒素的过程主要是由霉菌引起 的。 (一)黄曲霉毒素 主要污染粮油及其制品,如花生、花生油、玉米 、稻谷、棉籽等等,豆类一般不易受污染。 耐热;可溶于氯仿、甲醇等有机溶剂,不溶于己 烷、石油醚和乙醚等。 黄曲霉毒素引起肝坏死、肝纤维化、肝癌等。 (二)青霉毒素(又称黄变米毒素) 稻谷储存不当被青霉菌污染后发霉变呈黄色,称 为黄变米(又叫黄霉米),变黄的同时产生毒性代谢 产物,统称青霉毒素。 (三)镰刀菌毒素(又称赤霉病麦毒素) 根据其化学结构和毒性作用大体可以分为下列四类: 1顶孢霉毒素(单端孢霉毒素) 2玉米赤霉烯酮 3.丁烯酸内酯 4串珠镰刀菌毒素 (四)霉变甘薯毒素 霉变甘薯毒素主要有四种: 1薯萜酮 2薯萜酮醇 3.薯醇、薯素 (五)霉变甘蔗毒素 三、环境污染造成的食品毒素 (一)加工过程及环境 1.多氯联苯化合物(PCB)和多溴联苯化合物(PBB) 2.环境中3,4-苯并(a)芘的污染 (二)农药和生长调节剂 有机氯、有机磷、有机汞是农药中种类最多的三大类 (三)重金属的污染 1.汞 2.铅 3.镉 4. 砷 (四)兽药残留 四、食品加工过程中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