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利益冲突与协调的产业转移承接研究--以湖南为例.pdf_第1页
基于利益冲突与协调的产业转移承接研究--以湖南为例.pdf_第2页
基于利益冲突与协调的产业转移承接研究--以湖南为例.pdf_第3页
基于利益冲突与协调的产业转移承接研究--以湖南为例.pdf_第4页
基于利益冲突与协调的产业转移承接研究--以湖南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基于利益冲突与协调的产业转移承接研究--以湖南为例.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基于利益冲突与协调的产业转移承接研究-以湖南为例 姓名:李晶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产业经济学 指导教师:苗建军 2011-0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产业转移是区域产业升级的必然途径,是企业规模化转型所用的主要方式,也是国内产业 调整与升级的重要模式。产业转移在给产业承接地带来要素转移、技术溢出、产业联动升级等 有益效应的同时,转移产业与承接地产业技术的融合,能有效改造和升级承接地区产业结构, 均衡地区间产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产业转移即企业的大规模空间位移,或者称之为企业的再 定位过程,企业是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体,产业转移过程中充满了转移方(企业)与承 接方(企业)以及产业支撑方(政府)的利益追求与博弈,是一个多方动态博弈的过程。针对 近年来中国区域间产业转移规模式微的经济现状,本文从利益冲突与均衡的角度,探讨产业转 移与承接过程中的利益追求与博弈,并在产业转移承接利益冲突的量化研究基础上,试图提出 相关的利益冲突协调机制,弱化产业转移承接的利益冲突,提高产业承接的成功率。目前湖南 产业发展呈现区域化集中的格局,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严重产业同构,关联产业缺失的 问题,本文在分析、测算湖南产业承接利益要素的基础上,建议利益协调机制的构建和政府职 能的转变,为产业承接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与环境。 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关于产业转移、利益冲突与协调的相关研究成果,找出国内外现有 研究的实证方面的缺失性,阐述了产业转移利益分析的相关基本理论;其次,运用企业盈利空 间模型找出企业转移的理论依据, 并运用这些基础理论图形研究利益冲突与协调的要素; 再次, 构建了利益冲突评价体系对产业转移过程的利益要素进行测算与评价;引入博弈模型对其利益 冲突进行协调分析;最后根据湖南长株潭地区的经济数据,对湖南产业承接的条件与缺陷进行 了案例研究,根据相关理论与经济实际数据,提出产业转移承接的一些结论与建议。 关键词关键词:利益冲突,利益协调,产业转移,产业承接,湖南 基于利益冲突与协调的产业转移承接研究以湖南为例 ii abstract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is the inevitable way of the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romotes, is also the important pattern of hermetic industry adjustment and the promotion. the industry transfers to the industrial contract brings the essential factor shift, the technical overflow, the industrial linkage and so on beneficial effect, the shift industry and the contract real estate industry technology fusion, can transform and the promotion area industrial structure effectively, balanced inter zone industry economic development imbalanced and so on. the industrial shift is enterprises large-scale spatial displacement, or calls it enterprises again localization process. the enterprise is take the benefit maximization as the goal economy, in the industry transition process has filled the shift side (enterprise) and the contract side (enterprise) as well as the industrial support side (government) the benefit pursue and gambling, is in every way dynamic gambling process. focus on the economic condition that the scale of our country regional industry transfer declined in recent years, the article researches the benefit s conflicts and balances; discuss the benefit gambling in the industry transfer and contract. we propose that the related conflicts of interest to attenuate the interest conflict to enhance the success in the industrial contract. this article first reviewed and commented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results about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the conflicts of interest and the coordinated related; elaborated the industrial shift benefit analysis correlation theories; and used tool research conflicts of interest and coordinated essential factor and so on graph; constructed the conflicts of interest appraisal system to carry on the reckoning and the appraisal to the industrial shift contract benefit essential factor; the introduction gambling model carried on the coordinated analysis to its conflicts of interest;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hunan chang、zhu、tan areas economic data, conducted the case study to hunan industry contract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correlation theories and the economical reality, proposed the industrial shift contract related conclusion and the suggestion. keywords: industrial transfer; carrying industry; interest conflict; interest corporation; hunan 基于利益冲突与协调的产业转移承接研究以湖南为例 vi 图表清单 图 1.1 本文技术路线图2 图 3.1 产业转移剩余曲线分析21 图 3.2 企业利益界限分析图22 图 3.3 产业转移利益流动图24 图 3.4 产业功能链分析图 25 图 4.1 因子分析步骤图 36 图 4.2 双方讨价还价模型 38 图5.1 湖南2005-2009年经济分析图41 图 5.2 长株潭行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42 图 5.3 长株潭各行业从业人口比重43 图 5.4 长三角与长株潭利益冲突系数显示图54 图 5.4 长三角与长株潭利益冲突评价显示图56 表 2.1 国际产业转移理论比较4 表 2.2 国内产业转移理论比较5 表 2.3 国际利益冲突理论比较6 表 2.3 国际利益冲突理论比较6 表 2.4 国内利益冲突理论比较7 表 2.5 主要利益协调理论比较9 表 3.1 湘中长株潭地区产业链布局26 表.4.1 利益冲突评价指标体系31 表 5.2 2008 年沪苏浙与长株潭地区比较劳动生产率48 表 5.3 2008 年苏沪浙与长株潭地区改良产业梯度系数49 表 5.4 kmo and bartletts test 50 表 5.5, communalities 51 表 5.6 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表52 表 5.7 解释总方差表53 表 5.8 长株潭利益冲突评价得分和排序53 表 5.9 解释总方差表52 表 5.10 各种合作情况下受益与成功率表 57 表 5.11 各成员的预期可得收益表 57 承诺书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硕士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 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 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 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 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本人授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 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 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承诺书) 作者签名: 日 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 绪论 产业转移是企业的大规模空间位移,或者称之为企业的再定位过程,企业是以利益最大化 为目标的经济体,产业转移过程中充满了转移方(企业)与承接方(企业)以及产业支撑方(政 府)的利益追求与博弈,是一个多方动态博弈的过程。 1.1 研究背景 产业转移是区域产业升级的必然途径,是企业规模化转型的主要方式,也是国内产业调整 与升级的重要模式之一。产业转移给产业承接地带来要素转移、技术溢出、产业联动升级等有 益效应,转移产业与承接地产业技术的融合,激发区域创新能力,能有效改造和升级地区产业 结构,改善地区间产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等。 针对近年来中国区域间产业转移规模式微的经济现状,大量学者在分析国际产业转移案例 的同时,对国内产业区域间转移的动因、模式、转移后效应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与分析, 产业梯度理论以及产业级差理论的运用,为国内产业转移提供一定的分析工具,但是国内产业 转移的研究大部分还是集中在理论的研究上,与中国经济发展实际有差距,实证指导的意义不 大。 湖南是中国中部经济大省,自然资源丰富且经济区位条件优越,但其经济发展较晚,产业 发展很不平衡。湖南以长株潭城市圈为中心进行局域化发展,长株潭地区的生产总值占湖南地 区生产总值的 40%以上,但是长株潭地区迅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城市群城市之 间产业同构严重,关联产业缺失,产业链短小等,产业发展问题日益突出。纵观湖南近年的发 展轨迹,其经济(产业)的崛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长三角及珠三角、港澳台地区的产业转移, 本文以湖南为研究案例,研究并测算产业承接的利益要素及冲突系数,协调产业利益冲突对湖 南产业发展很有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意义 从研究对象上看,企业是产业转移的基本经济单位,相关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在产业发 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政府在企业转移中扮演了支撑者与利益诉求者的双重身份,所 以本文以企业、集团、政府(中央和地方)等为利益相关者,对他们在产业转移承接过程中的 多方动态利益博弈行为进行分析。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上看,国际产业转移理论已经成型,如雁形产业转移理论、边际产业扩 张论、产品生命周期论等,这些理论都是针对国际产业的转移,并且是以本国经济发展实际为 基于利益冲突与协调的产业转移承接研究以湖南为例 2 产业转移承接利益 评价指标体系 产业承接中的区 域利益协调 产业承接案例 分析 利益冲突与协调国内外研究 产业转移承接国内外研究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绪论 产业承接引发区域利益冲突 结论与展望 基础进行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与本国产业区域间转移仍有较大的差距性。 国内产业转移方面的研究,绝大部分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领域, 主要沿用的也是国际产业转移的理论成果,在区域间产业转移方面仍有较大缺失。除陈建军、 毛蕴诗等学者外,大多数研究都只停留在一般性的理论阐述,而未对产业转移的内容做实证研 究,从而无法对产业转移的实践形成指导。所以,选定特定的区域,就中国现阶段地区间产业 转移的动力机制、转移对象、空间落实及实现机制进行理论及实证研究是有必要的。 1.3 本文的内容安排及技术路线 图 1.1 本文技术路线图 第一章阐述产业转移的研究背景及现状,说明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等。第二章对 产业转移的国内外研究,利益冲突与协调的国内外研究进行简要的介绍与评述,并指出个理论 在中国的应用及研究的不足,引出本文研究的创新点。第三章主要讲述产业转移的利益冲突, 引进赢利空间界限模型与产业价值链模型对其进行理论分析,构建利益冲突评价体系,测算利 益冲突系数,用于分析产业转移承接的利益冲突,最后引入湖南长株潭地区经济数据资料,分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析长株潭地区的产业承接利益冲突系数。第四章是产业转移的利益分配模型分析,论文借鉴企 业供应链的利益分配理论,将产业转移过程看作一种利益链的运动,简化为转移方、承接方, 进行双方合作博弈分析,在产业承接地进行多方联合动态博弈分析,探讨其中的利益冲突与协 调问题。第五章是对湖南的案例应用,在前两章已经运用模型测算湖南产业承接利益系数和利 益协调的基础上,分析区域产业承接的利益效应,并在实证的基础上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得出本文的结论并分析本文的成就与不足,对未来提出展望。技术路线图 如上图所示。 1.4 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博弈论等多学科理论对产业转移承接 的利益要素进行分析,主要采用的分析方法如下所示: (1)理论、模型与案例相结合的方法。本文从产业转移、利益冲突、利益协调理论出发, 构建利益冲突评价体系与博弈模型,分析和产业转移过程尤其是产业承接的利益冲突与协调, 并用湖南经济数据验证模型分析结果,最后以湖南为研究案例,研究并测算产业承接的利益要 素,将理论、模型与案例分析方法相结合。 (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人们根据事实、运用经验和判断能力、 逻辑思维方法、哲学方法和相关专业理论,对现象进行判断、归纳、推理和概括,它是进行定 量分析的基础。产业转移是一项涉及产业组织理论、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博弈论的学科 论题,因此用定性分析方法对其经济条件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本文的定量分析也是论文的创 新点之一,运用定量模型进一步验证前文的分析结果。 (3)比较分析法与博弈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将长三角地区和长株潭地区进行相关对比, 找出两地发展的差距与联系,对两地的产业转移利益关系进行博弈分析。 1.5 创新之处 基于文献分析方法,对产业转移的利益分析进行进一步梳理研究。选择经济学方法,对 产业转移的经济冲突与均衡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经济发达地区竞争激烈,其利益冲突也相对 较大。 基于案例分析方法,引入湖南经济发展数据,检验相应的分析结论。长株潭三市中,长 沙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其利益冲突系数也就越大。 基于利益冲突测算系数分析方法,构建利益冲突评价体系,测算利益冲突系数,用于分 析产业转移承接的利益冲突。论文借鉴企业供应链的利益分配理论,将产业转移过程看作一种 利益链的运动,简化为转移方、承接方,进行双方合作博弈分析,在产业承接地进行多方联合 动态博弈分析,探讨其中的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 基于利益冲突与协调的产业转移承接研究以湖南为例 4 1.6 本章小结 目前,关于产业转移领域里的研究,以理论方面或者模型方面的成果比较多,大量文献和 研究成果集中在转移的动因、影响因素和转移模式方面。现阶段很多国家地区产业发展出现种 种问题,如产业发展错位,关联产业缺失等等。而这些产业错位现象出现的源头,往往是该地 区在产业转移承接过程中的引进产业选择。 本文以产业转移相关理论为基础,综合一些权威实际的方法,将产业转移发展和经济利益 分配相结合,从而清晰的描绘移入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利益分配状况,尤其突出地区在选择引 进产业时的利益关系,分析其转移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及其影响因素,把握在这一过程中的关键 因素与影响条件。这一工作对今后移入地区产业状态的研究和产业政策的制定将提供较深远的 研究意义和参考价值。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 国际产业转移研究在学术界比较成熟,代表性是观点将其视为:国际产业转移是一个国家 或地区的产业,通过某种模式向另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进行迁移,表现为产业在空间上位移的现 象。现在研究的产业转移的理论来自于国际产业转移理论1。 2.1 产业转移研究 2.1.1 国外产业转移的研究 产业转移的比较早期的研究者是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通过研究战后日本纺织业的恢复发 展,用三只雁形代表日本纺织业行业技术进口、国内学习并生产、产出品大量出口销售的过程, 其雁形发展模式成为国家支柱产业的发展模式。 同时形象地说明了后发国家通过承接发达(高梯 度) 国家产业转移, 实现了工业化后, 再转移到欠发达(低梯度)国家的梯度转移全过程2。 表2.1 国际产业转移理论比较 理论或模式 作者主要内容 评价 雁行发展 模式 赤 松 要 用三只雁形阐述行业进口国 内生产出口销售的产业发展 过程 为日本经济发展总结了经验,为欠发 达地区和国家提供的国际产业转移 承接的经验3 产品生命 周期理论 弗 农 通过对美国跨国公司的对外投 资活动,总结了产品生命周期 理论。 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产业发展 总结经验,但对产业转移的形成条件 方面仍有不少研究空白4 国际生产 折衷理论 邓 宁 从微观层面上分析了跨国公司 的发展优势,从而得出了产业 转移的形成条件。 在国际产业的全球化扩张方面提出 见解,但对成本节约型产业的发展转 移研究不够5。 边际产业 扩张论 小 岛 清 转移产业的选择标准取决于转移 产业的先进程度,并且应充分考 虑当地产业的技术、管理水平。 对亚洲的发展模式做了较好的说明 和研究,但在产业转移成本方面有所 忽略6。 技术创新 产业升级 理论 托 蓝锡 诺 从不同的角度对产业转移进行 阐述,如局部创新、技术创新 等。 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化道路做 出分析与总结,尤其是产业直接投资 对产业国际化方面的影响7。 弗农(raymond vernon,1966)通过对美国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活动,总结了产品生命周期 基于利益冲突与协调的产业转移承接研究以湖南为例 6 理论。产品生命周期包括研究产品最初的萌芽期、普及率与销售率都高速增长的成长期、普及 率较高但销售增长逐渐放缓的成熟期和产品逐渐退出市场的衰退期。经济学家邓宁提出国际生 产折衷理论,从微观层面上分析了跨国公司的发展优势,尤其是企业对外扩张时的内部、外部 区位优势,从企业的角度论述区域竞争优势,从而得出了产业转移的形成条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国际产业转移形成的经济基础条件,卢根鑫(1999)对此做出了早期研究,他认为产 业贸易与产业投资促进了技术构成相似与价值构成相异的重合产业的成长,而重合产业的存在 是导致国际产业转移的基础。 目前国内对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此相关的以下几个方面: 产业转移的概念及类型、对国外产业转移的理论学习和借鉴、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产业转移 的效应、从承接的角度探讨产业转移。 表2.2 国内产业转移理论比较 理论模式 作者 主要内容 评价 梯度理论 何钟 秀 区域之间具有经济发展差距,也就是经 济技术梯度,技术含量高的创新活动主 要在高梯度区域内发生,然后按照梯度 顺序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产业梯度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且产业 的转移包括技术、人力的转移都可以遵循 产业梯度的顺序8。 产业差理 论 王先 庆 不同区域发展之间存在“成长差” ,由 于区域间的联系进而发展成为“利益 差” ,资本总是向着成本更低收益更高 的地方转移,形成“利益链”的运动。 从利益链的角度论述了产业转移的可能性 以及转移轨迹。从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均衡实 际论述产业转移的内在机理,为产业转移研 究提供了理论依据9。 产业转移 要素理论 陈建 军 地区之间要素的差异性,也是产业转移 发生的重要条件,前提是转移区与承接 区之间存在密切的经济联系。 首次通过对相关企业的问卷调查,从实证的 角度分析浙江地区的产业转移条件,为产业 转出分析提供了理论与实证依据10。 传递空间 模式 马海 霞 从空间、地域各要素的角度,对区域间 产业转移的模式以及产业辐射模式进 行了详细的阐述与分析。 从梯度上强调产业转移的空间指向特征,从 地域变化上强调空间的相邻性11。 产业转移 路径 毛蕴 诗 通过对广东的大型企业进行问卷调 查,分析企业产业转移的原因和模式 以及内部运作模式。 通过一系列调查问卷,深入的探讨了产业转 移的实现路径,对其实现方式与优化研究有 着重要意义12。 产业转移 模式 曹荣 庆, 赵张 耀 就产业转移的方式及其适用条件进 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产业转移的主 要模式。 产业转移模式对于不同的条件和方式,有多 种转移模式。在分析其具体转移条件的同 时,应选择合适的模式1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2.2 利益冲突的研究 目前,国内外关于地区利益冲突研究较少,利益冲突的相关研究多集中于公司利益分配冲 突及其法律处理,政府廉政建设等方面,地区利益冲突涉及的主要领域为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 济学内容,下面仅对相关文献理论进行综述。 2.2.1 国外研究成果 表2.3 国际利益冲突理论比较 理论或模式 作者 主要内容 评价 冲突分析模 型 zli 将冲突可能发生的条件进行模型化处理, 系统形成可用信息集,然后用冲突分析模 型预测冲突的可能性解。 可以用于处理在冲突中的时间动 态模型,从给定的状态点上找到 冲突平衡点动态模型14。 比较优势理 论 大卫 李 嘉图 应用比较优势理论,充分利用资源并根据 资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可见区域比较优 势是影响区域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 较早的涉及产业布局及其冲突的 理论,利用比较优势理论并提出 有效的冲突规避方法15。 支配区域分 工利益机制 弗农, 大 卫 李嘉 图 在区域分工中引入利益机制,并用以分析 区域贸易与区域分工的相辅相成关系,二 者的发展基础都是利益分配机制。 从国际贸易的角度分析区域分工 引发区际贸易,为中国地域分工 的利益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16。 区域利益格 局理论 科斯、 诺 斯17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论证制度因素 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说明国家制度 的变迁对区域利益格局具有重大影响。 对区域利益格局的重要影响因素 进行探讨,并对区域组织和国家 制度的安排提出有益建议与安排 2.2.2 国内研究现状 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普遍存在于中国的东部、中部和西部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而 区域利益冲突则是区域产业经济协调发展要考虑的最大问题,因为地方利益冲突作为区域经济 圈内的普遍现象,从产业角度看,其内容极为复杂。地方利益具有一致性和差异性的二重属性, 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矛盾统一体。 因此,区域经济利益冲突和协调,成为现实中普遍存在的两种区域经济行为。但从国内外 研究看,对区域经济利益的冲突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研究都相对薄弱,有待突破和创新,应当在产 业经济的宏观背景下突破一些传统的理论观点和政策设计。目前国内利益冲突的相关文献相对 较少,而在其它方面的利益分配的文献较多,如罗利、鲁若愚利用 shapley 值分析了产学研中的 合作利益分配问题;戴建华、薜恒新用 shapley 值法分析了多人动态博弈的企业利益分配问题, 并加入了风险因子对模型进行修正等。下面仅对相关文献和理论进行综述。 基于利益冲突与协调的产业转移承接研究以湖南为例 8 表2.4 国内利益冲突理论比较 理论或 模式 作者 主要内容 评价 利益冲 突基本 研究 余明勤 在利益基本原理的阐述与概括下,对我国 经济的现实状况进行了分析,尤其是经济 活动中各经济主体对利益的诉求。 对中国东西中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进行了原因和效应分析, 为中国产业 转移的路径提供了有益成果18。 动态联 盟利益 分配模 型 戴建华 利用夏普利值法对多人合作博弈进行分 析,尤其是对多方动态联盟的利益分配进 行了详细的阐述。 提出了原夏普利值法的不足风 险因子的修正19。 冲突分 析 汪寿 阳;孟 波 在对策论的解决思路下找出冲突的权衡得 失比较法,对冲突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对冲突问题的有益探索, 但在实际应 用方面的实用效果不尽如人意20 冲突分 析 王意冈 对冲突解决机制中信息的获取方法提出了 具体的建议,并加入了时间条件和风险条 件,提出了涵括风险条件的动态冲突分析 方法。 冲突分析方法无论是理论研究, 还是 应用研究, 在中国都还是刚起步, 需 要进一步的研究与开拓21。 利益冲 突分析 李建 勇,李 新安 对中国的区域经济不协调和冲突问题进行 研究,尤其是对中国省级行政冲突的利益 进行有效探索,并提出机制解决建议。 为有效解决区域利益冲突问题提供 了理论依据以及有效的解决机制 22。 2.3 利益协调现状研究 在社会转型期,中国利益结构重大变化中会凸现失衡危机,这种利益格局失衡对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因此,必须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建立科学的利益协调机制 和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 毫无疑问,利益协调是人类为了解决利益冲突问题而进行的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活动, 其根本目的是要解决利益冲突问题,但这一解决的过程是长期的,所以在利益协调过程中,充 满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长期的多方动态博弈。关于利益协调的国内外文献较少,主要集中在社 会利益冲突及其协调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本文仅对相关的理论与文献进行综述。 利益关系的协调又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通过构建合理系统的区域利益关系协调机制, 实现区域利益资源的合理分配,从而达到有效的调控和适度满足区域各种利益相关者要求,以 确保利益表达、利益竞争和利益实现的有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在一定条件下,区域也可以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目前中国收入分配严重 失衡是利益冲突的重要表现,成了继续改革的阻力,其深层次原因可能是产业发展决策过程中 利益输入失衡,所以有必要在决策过程中建立平衡的利益输入机制解决因利益失衡而引发的利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益冲突。 2.5 主要利益协调研究 理论或研究 作者 主要内容 评价 当代中国社会的 利益冲突及协调 宗国锋 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利益表现形式尤其是 利益冲突形式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对人民 利益观念、行为和相互关系进行的自觉 的、有意识的调整与协调。 主要从人们的利益观念出发, 提出自我调节的主动性, 提出 利益冲突的制度协调手段的 重要建议23。 利益冲突与制度 变迁 柳新元 分析了中国制度变迁中的利益冲突,进行 制度变迁的成本收益分析,深入研究了利 益冲突协调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及其配 套制创新,并用农场改革为例进行了一系 列的实证分析。 深入分析了利益冲突与协调 对国家制度的变迁与创新的 重要影响, 并通过制度并存的 两模型研究, 提出了对于利益 协调的新的制度制定原则24 关于利益冲突与 协调问题的研究 张玉莹 利益协调的核心和实质就是对利益制度 的重新调整,或者称之为对利益分配结构 的重新调整。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利益 分配机制,就是解决利益冲突的根本性方 案。 较早时期的关于利益冲突与 协调的著作, 提出利益协调的 多种是实现途径25 地方政府政策执 行的利益调试 刘文吉 政府作为特殊利益主体,在经济协调中应 用政策等行政手段,能得到政府经济或不 经济收益。 评析了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的 不同效果, 提倡政府对经济发 展的规范化管理与引导26 2.4 本章小结 国内外关于产业转移的研究较多,日本的“雁形发展模式”深入的分析了日本战后经济的 崛起,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提供了一定的发展思路,在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过程中,有着 较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产品生命周期、边际产业扩张论等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产业转移的内在 机理,为国际产业转移承接等提供了较好理论依据。国内梯度理论、产业极差等利益沿袭自国 际产业转移相关理论,对国内产业转移承接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国内外关于利益冲突与协调 的研究分布领域较广,在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范围内有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集中分析 其经济学利益冲突与协调,并从利益协调概述、转移承接利益曲线分析、转移承接利益分布格 局等方面对国内产业转移承接进行深入剖析。 基于利益冲突与协调的产业转移承接研究以湖南为例 10 第三章 产业转移承接引发区域利益冲突 产业转移是一个复杂的多方主体动态博弈的过程,其间充满了各方主体的矛盾与冲突,而 这些矛盾与冲突归根结底就是围绕利益产生和激化的。研究产业转移的理论要素,理清其中利 益冲突的主体与关系,是研究产业转移利益协调的前提。 3.1 转移利益界限理论分析 企业作为产业转移的基本单位,是产业转移中最基本的力量。企业作为经营单位,以最求 其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在转移的过程中,无论是转移初对企业生产成本、转移成本、 竞争力优势的考量,还是转移中与政府的动态博弈、转移成本的控制以及转移地区的选择,随 后在产业承接地的产业融合发展、新发展的规划建设等,企业都是这项经济活动的主导力量。 所以,在分析产业转移时,不可忽略企业本身的利益分析。任何情况下,企业转移的目的都是 提高企业生产力,改变其区域竞争能力,降低生产成本等,也就是企业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利益是企业进行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若一个企业在当地由于生产成本过高(包括原材料 和劳动成本) , 市场距离过远等原因使得企业效益低下, 那么有理由相信企业倾向于转移到成本 较低和市场距离较近的地方去。也就是说,企业转移与否的根本标准,是企业预测的在两地分 别经营的利润高低,企业会向利润高的地方进行转移,这无须质疑的。在这里,借鉴史密斯的 赢利空间界限理论,利用企业转移的空间界限图来分析说明这个问题。 韦伯的空间地理曲线是工业区位研究的重要成果,将韦伯的空间费用曲线与那什的空间收 入曲线相结合,就可以得到综合的费用收入空间;而在区域经济学中,收益性空间界限理论常 被用来分析最佳区位或者收益区域空间,简单来说,只要空间收益曲线超过空间费用曲线,在 该区域定位的企业就是有利润的,可称之为“利益空间界限”27。而企业的区域间转移同样也 可以看作是其地理空间的再定位,从企业层面上看,产业转移也就是企业的空间转移,或者称 之为企业的空间再定位,大量企业的联合空间转移,也就形成得了产业转移。 假设每个企业都有一个以自己为中心位置的赢利空间界限,这个界限有该企业的空间收入 曲线与空间费用曲线所决定。在这个界限之内,企业就是有利润的,它可以自由定位其位置, 而处于这个区域之外的,企业就会有亏损,基于盈利性的考虑企业会尽量定位于其收益空间之 内28。但是随着企业发展变化和外部经济环境等变化,企业的收益性空间也不是一层不变的, 它会随着企业的成本、市场等因素发生变化和位移,企业之前的定位或许已不符合其经济性要 求,所以企业需要“再定位” ,为了取得最佳经济效益,企业将随着收益性空间的改变而空间转 移。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图3.1 企业利益界限分析图 如图 3.1 所示,空间费用曲线为 ac,表示空间上任意一点投资生产的费用。费用最高点用 h1 表示。空间收益曲线为 tr,表示在空间任意一点投资生产的收益,收益最低点用 h2 表示。 曲线 ac 与曲线 tr 相交于点 m1、m2,即 m1、m2 表示费用与收益正好相当的两个点,其间就是 企业的可能性边界,也就是企业的赢利空间界限,而 m1,m2 之外的就是收益低于费用成本的区 域,是企业的亏损区域。 在 m1 和 m2 之间的任意一点,企业都是赢利的,但其赢利程度是不一样的。在赢利空间界 限内,费用曲线 ac 与收益曲线 tr 直接垂直距离表示总收益。显然,h1 与 h2 之间的区域是企 业的最佳区位点。假设企业最初的区位点为 s1,但是由于企业自身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企 业的空间费用曲线位移到了 ac,与空间收益曲线交点为 m3 和 m4,最佳赢利区间也由 h1h2 变 化为 h1h3,此时企业原址 s1 已不是企业的最佳利益点了。基于利益最大化的企业经营原则, 企业向盈利性更高的地区转移,企业要实现最大赢利,必须进行企业迁移,也就是产业转移发 展战略。将企业重新定位到最佳区位 s2 上。 企业的跨区域移动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经济行动,它涉及转移企业,转移关联企业与承接 关联企业,转移地与承接地政府部门以及中央政府部门。各相关者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错综复 杂,转移不仅仅需要考虑转移前预测的两地经营情况,更需要考虑企业转移过程中的成本。企 业所在地的已投入成本,现有劳动力关系,当地政府的整体利益考量等等,转移过程的费用成 本,转移期间耽误的生产周期,以及转移人员的各种费用等,都是企业转移的阻力因素;转移 承接地的政策支持,承接地的低成本劳动雇佣费和靠近产品原料区与销售区所减少的流通渠道 ac ac m1 m3 m2 m4 2 tr 基于利益冲突与协调的产业转移承接研究以湖南为例 12 费等,是企业转移的助力。中央政府的相关引导与支持,是企业转移的支撑力。只有当企业在 多方面考量下,转移助力大于转移阻力时,企业才会克服各种困难实施转移。 近年来中国积极引导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尤其是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承接, 但转移规模与效果甚微。吸取成功转移的经验同时,也不能忽略转移失败的各种教训。在理论 上,产业转移对企业和地区经济发展都是有所裨益的,一般情况下,转移都能提高企业的区域 竞争力,调整地区的经济产业结构,但实际的情况是,中国近年来的产业转移活动收效甚微。 在这里,不得不仔细分析企业转移的各个具体影响因素以及其中的利益纠结,找出转移失利的 根本原因。 3.2 产业转移利益格局分析 产业转移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一种利益链的运动,包括经济链,产业次级链,融合开放链 等方面内容,探讨企业转移承接的“链”性分析,并对其产业承接的经济性进行深入研究,在 产业转移承接利益链的运动下,针对产业承接进行利益协调的效益分析,对分析产业转移的利 益分布格局有很必要。 图3.2 产业转移利益流程图 产业的基本组成单位就是企业,企业是以效益最大化为己任的经济性组织,企业的 经营活动就是一系列设计、生产、流通、销售等业务流程的组合,它是一个价值创造的 过程,或者可以称之为企业价值链。企业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以核心竞争力为主的企业 企业进入 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圈发展 要素、技术注入 成本节约 效率提高 竞争引致利益冲突与协调 产业联动发展 产业升级 冲突合理协调 区域双赢 产业结构调整利益冲突放纵 区 域 产 业 转 移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价值链的竞争。 (1)产业升级价值链模型。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企业价值链的竞争,或者称之为 企业核心价值链环节的竞争。企业的各项活动都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又可以分为 横向与纵向两种:产品的各个生产环节如研发设计都与相关合作和对手企业息息相关, 这是企业的横向联系;企业的生产与上游制造商的配合以及下游销售活动的以及与顾客 的需求配合,这就是企业的纵向价值链联系。企业价值链不仅仅是企业内部各生产环节 的价值观链,更是产业间、地区间甚至是全球价值的紧密联系29。 每个企业在其价值链上的优势是不一样的, 企业并不是在每个价值环节上都能盈利。 企业的竞争力优势,实质上就是企业在价值链战略环节上所具有的优势,由企业价值链 图可以看出,在微笑曲线中,设计研发以及销售流通的价值最高,而企业资源多密集在 了价值不高的生产环节,尤其在中国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在加工贸易方面比例较大, 难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产业升级轨迹和企业价值链一样,同样具有其微笑曲线。可以把企业价值链范围扩 大到产业或者区域价值链上,得出区域产业价值链模型。 图3.3 产业功能链分析图 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产业内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及企业与地方产业基础环境的有 机结合。一个产业集群可能包括了某条产业价值链的一个或几个功能环节,但一定有其 最主要的功能环节。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将本区域内完成的增值(像中国主要是 完成制造和加工的环节)作为整条价值链当中的一个或几个节点, 那么产业的升级应该是在价值 链视角下的升级。 (2)产业价值链分析。借鉴企业价值链的分析方法,从产业经济链、产业次级链、开放融 价值链 价值链 劳动、 资本 密集 技 术 密 信 息 资 本 研发生产销售功能环节 价 值 基于利益冲突与协调的产业转移承接研究以湖南为例 14 合链、生命周期链的等方面,分析产业转移承接过程中区域价值链的形成与变化情况。 (1)产业经济链。从区域宏观层面上看,产业转移的过程对转移地区与承接地的行规经济 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形成了以 gdp、政府财政税收为明显特征的产业经济链移动过程。 在产业承接地,以长株潭为例,转移企业从转移地移出,其在承接地的生产经营收入计入 当地 gdp 价值,成为地方生产值增长的重要来源。企业税收特别是规模以上大企业的税收,是 政府财政税收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的转移,也就是一大片规模企业的集体空间迁移,其 财政税收也就实现了一个空间迁移的过程。 长株潭地区是湖南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也是产业链发展较为完善的 地区,三市 gdp 占全省约 40%,且集聚了全省 90%以上的科研人员和 80%以上的科研成果,是全 省经济高度发展的区域,产业链发展也得到有效延伸30。 表3.1 湘中长株潭地区产业链布局 产业链 湘中长株潭地区 交通运输链 城市轻轨道车辆、电力机车、轻型越野汽车、汽车零部件、轿车、卡车 专用设备产业链 混领土机械、大型电动自卸车、液压压桩机、燃气中央空调、道路养护 机械、汽车起重机、起重机械、地下工程机械、 有色金属产业链 硬质合金、电解二氧化锰、线棒材、铝型材、铅、铅材、锌、钢材 石化产业链 硫酸、油漆、烧碱、涂料、化肥、化学农药 电子信息支柱产 业链 显像管、新型电子材料、软件、计算机与网络产品、显示器件、数字视 听产品、新型元器件、集成电路 农副产品加工与 食品制造产业链 卷烟、饮料、乳制品、粮食深加工产品、白酒、啤酒 资料来源:参考湖南省经贸委研究课题组湖南省区域产业发展研究 (2)产业次级链。克拉克在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的研究中指出,三次产业的发展次序会随着 经济的发展出现一次轮递,成为经济结构的主体成分,在经过农业为主的农业社会以后,工业 革命带来了工业化发展的时代31。随着现代经济与金融的发展,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和作 用越来越大,显现将逐渐取代工业成为主导产业的趋势。可以说,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已经 成为地区发展程度的标志。 2004 年后, 长三角的三次产业关系中第三产业超过 50%, 从三次产业的产值和从业人员比 重来看,上海已经形成了“三、二、一”格局,但分析长三角发展数据可以发现,长三角的制造 业、加工贸易业等发展比重极大,仍属于工业发展后期,此时可以重点发展技术、资本密集型 产业,将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出去,合理配置发展资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 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区一般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地方,欠发达区域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经济特 征就是资源丰富、投资生产成本较低。依靠自然资源及成本资源优势,以第一、第二产业发展 为主,第三产业发展较为落后。产业承接的过程中,能有效改变当地产业结构,提高第二、三 产业的发展水平,尤其是对第三产业的促进开发作用,形成产业升级的产业次级链。产业升级 是实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一种手段,也是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在地里空间范围上的体现 32。 (3)开放融合链。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来源于产业内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及,更来源于企 业与地方产业基础环境的有机结合。产业承接地的开放程度,决定了其产业承接的有效决策和 吸引力,转移产业与地方产业的有效融合并创新是产业承接成功的关键,其地区产业的开放融 合度,更是决定了产业承接后转移产业和地方承接产业的持续发展。 (4)生命周期链。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产业的发展都要经过四个阶段:萌芽期、发展 期、成熟期、衰退期。对产业转出地来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