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考点: l课文理解 l文学常识 l四种词法 l重点实词 l8个虚词 l文言句式 l句子翻译 l课文默写 四种词法 l通假字 l古今异义 l词类活用 l一词多义 之、其、而、以、然 则、焉、乃、为 通假字: l通假字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用字分 歧现象。“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就 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 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 l例:具答之,便要还家。 (通假字:“具”、“要”本字:“俱”、“ 邀”) 识别通假字可从下面几方面看: 音同形似。如: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坐”通“座”,意思是“座位” 音近形似。如: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意思是“显现” 音同形异。如 “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意思是“横放的” 音近形异。如: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意思是“没有”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2、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3、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梗塞,指不 通顺。) 4、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 孟子两章 通假字整理(九下第五单元) 通假字整理 1、 反返(还,返回) 例句: (1)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2、 说悦(高兴) 例句: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2)公输盘不说公输 古今异义: 现代汉语是由古汉语发展而来的,随着时间推移, 许多词的意义古今有很大差别。 有的词义扩大了,如:“河”古代指黄河,现泛指 一般河流。 有的词义缩小了,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儿女, 现指丈夫的配偶。 有的词义转移、变化了,如:“走”古代指跑,现 指步行。 有的单音节词连用,易与现在双音节词混淆,如 :“痛恨”古指“痛心、遗憾”。 古今异义整理(九下第五单元) 1、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虽然(古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虽”与指示代词“然” 的连用,意为:虽是这样,但是。今常用作表 转折关系的连词。) 2、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亲戚(古义指内亲外戚,包括父母兄弟。今义指亲 属。)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古义:代词,这种,这样。今义:判断动词。 ) 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一个词往往有好几个义项 。理解多义词,要把握它的本义,结合上下文来判 断它在句中的含义。如: (1)原因如“既克,公问其故” (2)所以如“彼竭我盈,故克之” 故 (3)故意如“广故数言欲亡” (4)旧如“两狼之并驱如故” (5)特意如“桓侯故使人问之” 一词多义整理(九下第五单元) 子墨子闻之 (对有德行的人的尊称 , 子 先生,老师。名词。) 愿借子杀之 (你,代词。) 上使外将兵(派) 使 使唐雎使于秦(出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使) 4、词类活用: 根据一定语言习惯,把一般用作甲类的词,当作乙 类的词来用,就是词类活用。 一般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具体包括: (1)名词活用作状语 (2)活用作名词 (3)活用作动词 (4)使动用法,译为“使” (5)意动用法,译为“以为(宾语)” 【词类的活用】 l 词类转化是长期变化 的结果。这个结果产生 了有新义的新词。词类 活用只是临时变通使用 ,仍维持原词意义。词 类转化后的新词,一定 带有与其旧词不相同的 而且可类推使用的新的 语法特点。词类活用中 的词,只带有特定条件 下的临时特点,受某些 习惯性限制不能类推。 词类活用与修辞有关, 好象故意破坏语法常规 而造成修辞的特殊味道 ,词类转化则纯属语法 范畴。 l 归结起来,词类转化,从语 法角度看,属于一般性的,可以 解释的。词类活用,则属于特殊 性的,仅从语法角度解释是说不 通的。 l1名词活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动词”在文言文中很常 见,而且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种标志,因此一定要认真掌 握。文言词有些本身就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如“道”, 作“道路”、“方法”、“道理”讲是名词,作“说”讲是动词;艺, 作动词,意思是“种植”;作名词,意思是“技艺”这类词在句 中无论用作名词还是动词,都是正常现象。“名词用作动词” 是指有些名词在句中临时用作动词,其意义往往既包含这个 名词的意义又新增与这个名词有关的某种行为动作的含义。 例如“陈胜王”中的“王”就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卒中往往语, 皆指目陈胜”中的“指”“目”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指”是“用手指 ”;“目”是“用眼睛看”的意思,但是“指”本身就有“手指”和“指 着”两种意思,一般不把它看作名词活用为动词;而“目”平时 只作名词用,这里就是用如动词。 l下面看看名词用作状语的几个例子: l 在文言文中普遍名词可以直接作动词的状语,表示动 作行为的特征,表示主语做某事时的态度,或表示动作的处 所或方法。如: 其一犬坐于前,犬,就是名词用作“坐”的状语。“像狗一 样”。而不是狗坐在前边。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这里的“箕畚”是名词,用作“ 运”的状语。“用箕畚”。 昨夜见军帖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句中的“昨夜”“ 旦”“暮”都是时间名词,在这里都用作状语。 l2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种用法。 在古汉语中有些形容也可以用作动词,是普遍现象。例如: 苟富贵,无相忘,这句中的“富贵”就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变富贵”。 另外孟子有一句话是“老吾老以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中的第一个“ 老、幼”就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另形容词也可作使动用法,例如: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绿”就是使动用法,“使变绿” 。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 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中的“苦、劳、饿、空、拂乱、动 忍、曾益”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还可以作意动用法,例如: 渔人甚异之。这句中的“异”就是“认为”这是意动用法。 若毒之乎。这句中的“毒”就是意动用法。“认为痛苦”。 和名词一样,形容词用作动词,保留了它本身的意义,又增加了与它有关的 动词意义。可以使句子简洁,有修辞效果。 形容词除了可用作动词,也可以用作名词。这在古汉语中常见。例如: 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这句中的“坚、锐”就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因为“坚”是形容词,作“铠甲”的定语。组成名词性短语。“锐”也是同样情况。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这句中的“优劣”就是 形容词用作名词。“才能好的、才能差的”。 形容词用作名词,就是说形容词在句中表示一种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 态的人或事物,它可以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在意义上相当于一个偏正短语。定 语就是这个形容词,而中心词(名词或代词)并没有出现。现代汉语也有这种现 象。 l3动词的使动用法 l 动词的使动用法,可以使句子简洁,有时为了形成对 偶的句式或适应诗词句子字数的限制,但有时容易误解,这 是学习文言文应该注意的。 下面举几个例子: 君将哀而生之乎。其中“生”就是“使之生”也就是使动用 法。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句中的“惊、鸣”就是 使动用法。“使它惊、使它鸣”。 l4动词的意动用法 这两种用法(使动、意动)很 常见,高考中尤其常见。 动词有意动用法并不多见,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比较多。 如: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中的“耻”就是意动用法。可 译为,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句中“以”是动词 ,意思是“认为”、“认为”。我以为太阳出来时离人们近,而 太阳当中时离人们远。 l5动词活用如名词: l 动词形容词都可以用作抽象名词,表示抽象事物的名 称,这是古今相同的。如: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这句中的“伏”就是动词用 作名词。作“伏兵”。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这句中的“出、入”都是动词用作 名词。“出产的东西”、“收入的钱财”。 以动词代表那种动作有关的人和事,是古汉语中常见的 用法,这是学习时应该注意的。 l6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这两种用法附带掌握一下即可 。 l 形容词是用来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的、如果把这种 性质、状态看作是一种抽象事物的名词,那么形容词就用如 名词了。例如: 薄如钱唇,这句中的“薄”就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将军身披坚执锐,这句中的“坚、锐”就是形容词用作名 词。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 所,这句中的“优劣”就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注意被解释词所在的位置和句子本身 的特点。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屏障中抚尺一下(下: )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 ) 3、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肉: ) 敲、拍 用箕畚 句中没有动词,则考虑活用作动词。 名词在动词前,则考虑名词作状语,修饰动词。 使长肉 两个名词在一起,句中又无动词,则考虑前一 名词活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注意被解释词所在的位置和句子本 身的特点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4、猛浪若奔(奔: ) 5、所以动心忍性(动: ) 6、吾妻之美我也(美: ) 奔跑的马 动词、形容词在谓语动词后面,则考 虑活用作名词。 使惊动 认为美 主谓概念颠倒,表达不畅,则考虑使动用 法、意动用法。 注意被解释词所在的位置和句子本 身的特点。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何苦而不平(苦: ) 2、北通巫峡(北: ) 3、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良实: ) 4、无案牍之劳形。(劳: ) 5、稍稍宾客其父。(宾客: ) 善良诚实的人 使劳累 把当作宾客 向北 愁 文言实词复习 复习目标: 1、掌握古汉语中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 义、词类活用现象。 2、学会通过归纳,牢固掌握课内常用文言实 词意义。 3、学会通过知识的迁移,阅读课外文言文。 通假字: l通假字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用字分 歧现象。“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就 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 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 l例:具答之,便要还家。 (通假字:“具”、“要”本字:“俱”、“ 邀”) 识别通假字可从下面几方面看: 音同形似。如: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坐”通“座”,意思是“座位” 音近形似。如: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意思是“显现” 音同形异。如 “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意思是“横放的” 音近形异。如: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意思是“没有” 古今异义: 现代汉语是由古汉语发展而来的,随着时间推移, 许多词的意义古今有很大差别。 有的词义扩大了,如:“河”古代指黄河,现泛指 一般河流。 有的词义缩小了,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儿女, 现指丈夫的配偶。 有的词义转移、变化了,如:“走”古代指跑,现 指步行。 有的单音节词连用,易与现在双音节词混淆,如 :“痛恨”古指“痛心、遗憾”。 词语古义今义例句出处 走跑 脚向前 移动的 动作 夸父与日逐走夸父逐日 牺牲 指祭祀用的猪 、牛、羊等 为正义的事业 而舍弃生命 牺牲玉帛,弗 敢加也 曹刿论战 狱案件监狱 小大之狱,虽 不能察 曹刿论战 再第二次 表示动作重复一鼓作气,再 而衰 曹刿论战 鄙见识短 浅 指品质低劣食者鄙,曹刿论战 涕眼泪鼻涕临表涕零 出师表 感激 感动,激动感谢由是感激 出师表 妻子 妻子和子女 指男子的配偶 率妻子邑人来次 绝境 桃花源记 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 方 没有出路的境地率妻子邑人来次 绝境 桃花源记 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一个词往往有好几个义项 。理解多义词,要把握它的本义,结合上下文来判 断它在句中的含义。如: (1)原因如“既克,公问其故” (2)所以如“彼竭我盈,故克之” 故 (3)故意如“广故数言欲亡” (4)旧如“两狼之并驱如故” (5)特意如“桓侯故使人问之” 一词多义整理(九下第五单元) 子墨子闻之 (对有德行的人的尊称 , 子 先生,老师。名词。) 愿借子杀之 (你,代词。) 上使外将兵(派) 使 使唐雎使于秦(出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使) 4、词类活用: 根据一定语言习惯,把一般用作甲类的词,当作乙 类的词来用,就是词类活用。 一般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具体包括: (1)名词活用作状语 (2)活用作名词 (3)活用作动词 (4)使动用法,译为“使” (5)意动用法,译为“以为(宾语)” 注意被解释词所在的位置和句子本身 的特点。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屏障中抚尺一下(下: )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 ) 3、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肉: ) 敲、拍 用箕畚 句中没有动词,则考虑活用作动词。 名词在动词前,则考虑名词作状语,修饰动词。 使长肉 两个名词在一起,句中又无动词,则考虑前一 名词活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表示第一人称“我” 惟吾德馨 予谓菊 余闻之也久 仆岂敢有私怨哉 寡人无疾 臣本布衣 孤之有孔明 不欺朕 表示第二人称“你” 孰谓汝多知乎 子何恃而往 卿太重 更若役,复若赋 尔安敢轻吾射 君之病在肌肤 非公不能定 表示“说”“告诉” 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足为外人道也 孔子云 数言欲亡 贫者语于富者曰 表示“全,都” 皆叹惋 具答之 咸来问讯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传一乡秀才观之 举国上下 群响毕绝 表示“所以” 故逐之 是故所欲有胜于生者 是以谓之“文”也 表示连词“于是,就 ” 及日中则如盘盂 饮少辄醉 遂与外人间隔 得钱千五百,乃去 宋伯因复担鬼 表示“多次”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又数刀毙之 表示否定词“不,没有 ” 时人莫之许也 非公不能定 勿以恶小而为之 弗古 河曲智叟亡以应 微斯人,吾谁与归 表示代词“这,这样” 此之谓失其本心 登斯楼也 居是州,恒惴栗 问渠那得清如许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问君何能尔 同义词归纳 第一人称“我” 第二人称“你” 表示“说”“告诉” 表示“全,都” 表示“所以” 表示连词“于是,就” 表示否定“不,没有” 表示“多次” 表示代词“这” 吾,余,予,仆(谦称),寡人,朕,孤,臣 汝,子,君,卿,若, 尔, 公, 公等 曰, 道, 语 , 云, 言, 谓 对曰 皆, 悉, 咸, 具, 一, 举, 毕 故, 是故, 是以 则, 辄, 遂, 乃, 因 莫, 勿, 非, 弗, 亡, 微 屡, 数 此, 斯, 尔, 是, 然, 许 一词多义归纳(之一) 1故 妻跪问其故 故逐之 两狼之并驱如故 桓侯故使人问之 温故而知新 2顾 顾野有麦场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三顾茅庐 3道 不足为外人道也 道阻且长 策之不以其道 4去 公然抱茅入竹去 西蜀之去南海 则有去国怀乡 去死肌 (原因) (所以) (原来) (故意) (旧的) (说) (道路) (方法) (看,回头看) (难道) (拜访) (趋动词) (距离) (离开) (去除) 5绝 群响毕绝 以为妙绝 韦编三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6名 有仙则名 名之者谁 并自为其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 7易 天下事有难易乎 易之以百金 不易一字 8卒 卒于鲁也传之 生卒不详 卒买鱼烹食 (全,都) (极点) (断) (与世隔绝) (容易) (交换) (改变) (出名) (命名) (名字) (说出) (终于) (死) (士兵) 9遗 以光先帝遗德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10或 11许 12因 杂然相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 时人莫之许也 不知何许人也 定伯因复担鬼也 罔不因势象形 因不喜人唾 或以钱币乞之 (遗留) (赠予) (赞同,答应) (左右) (赞同) (处所) 或异二者之为 而或长烟一空 (有的人) (或许) (有时) (于是) (根据) (因为) 得遗金一饼 (遗失) 文言句式: l宾 语 前 置 l谓 语 前 置 l状 语 后 置 l省 略 句 l判 断 句 l1.判断句: l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的谓语之间加判断 动词“是”。古代通常不用“是”来联系,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 示。 (1)用语气助词来表示判断。 主语后用“者”字提顿,谓语后用“也”帮助判断,构成 “者,也”式。有时省去“者”,有时省去“也”,有时“者 ”、“也”都不用。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可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可译为:南阳的刘子骥是个高 尚的人。 环村居者皆猎户。可译为:村子周围居住的人都是猎户 。 刘备天下枭雄。可译为:刘备是天下勇猛的人。 (2)用副词加强判断或构成否定判断。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可译为:应当做皇帝的人是公 子扶苏。 此则岳阳数之大观也。可译为: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 色。 l(3)以动词“为”代词“是”表示判断。 如,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可译为:我认为大 王攻打宋国。这是和他们一样的 l2.被动句: 现在被动句常用“被”来表示,文言文常用介词“为”或“于 ”来表被动,偶尔也用“见”或“被”,而且它们的用法也各不相 同。 (1)用“为”或“为”、“所”配合表示被动。 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可译为:吴广平素很 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替他出力。 其印为予群从辈所得。可译为:他的字模被我的侄子辈 得到。 (2)用介词“于”放在动词后,并引出施动者。 如,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可译为:而您被 赵王所看重,所以燕王想和您结好。 (3)用“见”表示被动,或“见”与“于”配合使用,或“见”与“被”对 举使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可译为:秦国的城池恐怕 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 l(4)没有任何表示被动词语的被动句。 如,帝感其诚。可译为:上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樯倾楫摧。可译为:船上的桅杆被吹倒了,船桨被折断 了。 被动句需要仔细琢磨体会。 l3.省略句: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句子成分的省略,是古今汉语都有的现象, 只是文言文省略的情况更加普遍,几乎所有的句子成分都有省略。 (1)主语省略。 省略主语的现象在古今汉语中都有,只是在古汉语中更多一些。 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这句中的主语就省略了。 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这句中的主语也省略了。( ) 表示是省略的主语。 (2)谓语省略。 谓语是对主语加以就明,是句子中的重要成分,一般不省略,但在 有些情况下谓语也可以省略。 如,一鼓作气 再( )而衰,三( )而竭。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这两句中的( )中就是省略的 谓语。 (3)宾语省略。 宾语是动词的受动对象,我们要注意动词谓语,就能分析被省略的 宾语。 如,随园主人授( )以书。 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 余闻( )而愈悲。这几句( )中都是省略了的宾语。 (4)省略介词“于”。 介词“于”、“以”在文言文中常被省略。 如,林尽( )水源。 口技人坐( )屏障中。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 )卷底衣褶中。这几句( )中的就是省略的 介词。 省略句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