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创新推进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ppt_第1页
探索与创新推进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ppt_第2页
探索与创新推进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ppt_第3页
探索与创新推进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ppt_第4页
探索与创新推进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根据市政府的统一安排,3月上旬以来,周丽宁副市长带 领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等部门的负责同 志和有关人员,深入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国有企业和科研机构 ,就我市科技事业发展进行了调研。期间,调研组深入基层一 线,采取听汇报、实地考察、座谈交流等方式,详细了解企业 的技术研发、技术创新、产品销售等情况,认真分析了企业和 科研机构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一、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现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 近年来,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大兰州、大科技、大 整合、大联动”工作理念,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统领,以体制机制 创新为动力,以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为着眼点, 以组织实施“651科技发展计划”、深化院地院企科技合作、加强区 域创新体系建设、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为抓手,积极发挥科 技支撑引领作用,有力地推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在兰科研机构基本情况 全市现有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73个,从业人员10836人,有科 技人员5905人 高校18所,从业人员16163人,科技活动人员14674人 高校办科研机构96个,从业人员1075人 企业办科研机构36个,从业人员2606人 有3个大学科技园 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16个科技企业孵化器 50个工程技术中心和中试 基地(其中省部级以上38个) 35个企业研发中心 全市有专业技术人员27.15万人 科技活动人员总量达到33745 人,其中科学家、工程师 26493人 其中,市属专业技术人员总量达到12.6万人 有中科院院士有中科院院士1414名,工程院院名,工程院院 士士6 6名名 人才队伍人才队伍 科研机构研究范围 涉及轻工、食品、医药、农牧、石化、冶金、机械、材料 、地质、能源等15个领域; 从事机械电子、应用软件、新型建材、精细 化工、仪器仪 表、生物技术、纳米材料、新型药剂等20多个专业方向的 研究开发。 (二)科研成果及转化情况 2006年以来,全市年均产出科 技成果近500项,累计申请专利5009 件,实现技术合同交易登记额43.07 亿元。2009年兰州地区科研机构共 获得国家科技奖励项目10项,省科 技奖励项目129项 。 1993年起,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利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提供 的中能重离子束,开展了放射生物、医学物理研究和动物试验,在 重离子治癌、辐照育种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2007年11月,兰 州重离子加速器配套工程冷却储存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通过了工艺 鉴定;2010年1月,由兰州市政府、中科院近物所和甘肃盛达集团 联合兴建的国内首个重离子治疗中心在兰州奠基,标志着国家大科 学工程在民用医疗领域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 与工程研究所、兰州交通大学 为主要承担单位联合完成的“青 藏铁路”为青藏铁路顺利建设提 供了高可靠性的技术保证,被 评为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 等奖。 我市科技功臣、兰州交通大学 范多旺教授等研发的“超大容积高端 汽车灯具镀膜系列装备与工艺研发 及产业化”项目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荣获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已成功实现产业化,打破了国外 对中国在该领域的技术封锁和垄断 ,为我国节省了外汇。 中国石油兰州润滑油研究发 展中心与中科院兰州化物所合作 完成的“纳米材料在汽油机油中的 应用研究”项目,研制成功了抗磨 损、抗氧化、减小摩擦、降低油 耗的纳米润滑油添加剂,已应用 到当前最先进的“昆仑778”润滑油 添加剂复合配方及相关的高档汽 油机油中。 兰州理工大学结合我省优势 产业成功研制出“铝锭连续铸造 机组”成套装备,并联合社会力 量成立兰州爱赛特机电科技有限 公司,已实现12-24吨/小时系列 产品产业化,在国内外建成30余 条生产线。 (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在全市工业增加值 中的比重逐年增加。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23家,占全省高新技 术企业总数162家的76%。 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产业层次工作中,我市一方面积极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着力加快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改造。 通过自主开发、综合集成,培育了一批发展前景良好的中小型高新 技术企业,研制开发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新技术项目, 加快了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生物医药领域,通过微 生物发酵分离纯化技术、酶 工程技术、控释缓释制剂技 术等的开发应用,发展了诊 断试剂、人(兽)用疫苗、 抑肽酶、胸腺肽、纤溶酶原 激活剂等一批生化药品。 信息产业领域,先后研 制开发了输变电生产管理信 息系统、水利灌溉监控管理 系统、油库信息平台整合系 统、机动车辆计算机网络化 及GPM网络移动区域定位系 统等具有代表性的信息系统 集成技术和应用技术。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机电一体化领域,研制了海 默多相流自动分析仪、天然气双 露点自动在线检测仪、智能化箱 式变压器等一批自动化仪表与计 变配送装置。 环保新技术领域,研制开发 了一批以烟气、污水、垃圾处 理为主的新产品,在生产生活 中得到较好使用。 新材料领域,重点扶持了 金川科技园、西脉记忆合金等 重点项目。 精细化工领域,加快石化产 业链的有效延伸,促进了无氟聚 氨脂发泡材料、高纯度对甲酚的 产业化,扩大了新型植物抗旱保 水剂、疏水剂等产品的应用。 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方面,通过开发、引进、改造,促进了高 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在传统行业的应用。 石化行业申报建立了“兰州国家石化新材料产业化基地”,以原 油炼化、乙烯加工为龙头,采用了催化裂化、加氢脱硫、催化柴油 汽油加氢等国际国内先进技术,提高了产品品位、质量和收益,延 长了产业链 。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有色冶金行业以铝冶炼“扩 能”与“节能降耗”为主,全面推行 了铝电解优化配比软件包、大型 预焙槽、自动控制与变频调速、 电磁铸轧等技术,实施了兰铝、 连铝电解铝节能环保改造,使兰 州铝冶炼技术装备走在国内同行 业前列。 机械制造行业发展了大型 石油炼化设备、发力设备、钻 采设备、真空设备、建筑机械 设备,主导产品向机电一体化 方向发展。 建材工业在水泥 行业推广应用了新型 干法水泥技术,先后 建成了7条干法水泥生 产线。 食品加工行业推广应用无 巴氏杀菌、真空冻干、二氧化 碳超临界萃取等技术,发展了 纯生啤酒、真空冻干风味食品 以及百合、软儿梨果蔬汁饮料 等特色食品,受到消费者欢迎 。 初步形成了以生物所、奇正集团、中农威特、佛慈制药等企业 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以兰铝、兰港石化、西脉、华宇航天等为 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以瑞德实业、万维信息、同兴智能、大成自动 化等企业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宏远电力、节能环保、金桥给 排水、科近环保等企业为代表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以航天科 技集团510所、兰飞、真空设备厂、长风厂等大型国营企业为代表 的航空航天及精细制造产业;以亚盛、莫高、西部草业等企业为代 表的新农业产业等。 截至目前,兰州高新区区内企业已发展到1109家, 2009年实现生产总值120亿元,增长29.17%;兰州经济 技术开发区“区区合一”优势逐步发挥,2009年实现生产总 值59亿元,增长18%。 (四)创新型城市建设情况 自2006年我市作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以 来,全市R&D累计投入13.1亿元,争取到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 3000余项;市级投入经费8950万元,支持项目844项。 2006-2009年兰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分类表 2006-2008年兰州地区科研单位争取国家、省级科技计划统计表 0 项目总数电子信息类新材料类生物医药类装备制造类农业类社会发展类 组织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工程,确定了两批22家企业开展创 新型企业试点,先后组建了兰州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兰州新型 保温隔热材料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12个企业研发中心。 2006年以来共支持院地校企科技合作项目77项,累计签约成 果转化和技术难题项目180余项。2006-2008年仅中科院与兰州市 科技合作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 建成兰州科技 成果专利技术与 资本对接平台,并 被国家知识产权局 列为全国首批18家 专利技术展示交易 中心之一。 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16家 , 在建1家,已建孵化面积41 万平方米。在孵企业707家, 毕业企业252家,在孵企业年 销售总收入达29.30亿元。 大力发展科技园区,开展 了“兰州生物与医药产业基地”和 “兰州国家石化新材料产业化基 地”建设工作。省发改委已批准 建设甘肃省高新技术兰州生物产 业基地,为争取国家立项奠定了 基础。 开展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 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规范专 利管理、促进专利申请、优化 专利结构、加快专利转化的政 策措施。累计组织各类知识产 权培训活动35期,培训人员 3.2万多人。 2009年兰州市专利申请情况 2009年兰州市专利授权情况 2005年、2007年、2009年我市连续三次通过了“全国 科技进步城市”验收。2007年兰州市被确定为“全国知识产 权示范创建市”,2009年通过创建验收,被国家确定为“国 家知识产权示范市”。2010年年初,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 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 一、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现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 科研机构发展存在的问题科研机构发展存在的问题 企业研发中心数量少、人才缺乏、投入不足、成果产出能 力有限的问题普遍存在;行业研究院所发展不平衡,发展 动力不足;市场营销能力较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步 履维艰;有些院所由于种种原因已迁建外地,这种现象仍 然存在。 以中科院、兰州大学等为代表的科研院所从事基础理论研 究的多,应用开发研究的少;关注国家目标和行业发展需 求的多,关注兰州地方经济发展的少;基础理论研究、应 用开发研究、产业化研究前后不连接,使得教育、科技和 地方经济脱节。 兰州地区科技人员分布不尽合理,科研人员大部分集中在 各高等院所和科研院所,少部分在产业企业,工业企业拥 有专业技术人员仅占各类专业技术总数的23.8%,服务业 技术人员更少,不利于产业优化升级。 成果及其转化存在的问题 科技成果与市场和行业需求衔接不紧密。高等院校的重点 学科建设与地方现有支柱产业和重点培育的产业之间联系 不紧密,许多科研人员重视基础研究和发表论文,轻视应 用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轻视横向合作和产品开发以及 工艺创新。 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形式比较松散。一般企业和科研机构合 作往往行为短期化、形式化,缺乏满足创新成果产业化的 保障机制。 科技成果产业化孵育体系有待完善。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及 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助推器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其数量和 质量尚不能满足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与经济健康发展的 需要,普遍存在孵育手段不多、人员不足、设施不全、孵 育制度不完善、孵育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产业聚集效应不足。以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兰 州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代表的科技产业园区(基地 )还存在配套设施不全、产业规划不完善、层次不高 、规模不大等问题。 缺乏大企业带动。2008年,入驻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 发区的1109户企业中,技工贸收入上千万元的仅为172 户,上亿元的44户 。 传统产业链条短。现有产业的关联度低,企业链-产 品链-市场链短,附加值低,没有形成集成优势。 创新型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具体表现为:缺乏复合型、高层 次、有重要影响力的技术领军人才,人才外流势头未能得 到遏制,甚至出现了科研机构整体外迁的现象;企业技术 研发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不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 偏少,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区域创新体系不完善。科技资源整合力度小,科研仪器设 备、信息、人才等共享程度低。 科技创新发展环境有待改善。国家为推动自主创新制定的 这一系列政策在我市落实情况不够理想,宏观政策提倡多 ,具体政策认同倾斜支持少。 一、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现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 (一)推进“研政产”结合,深化院地院企科技合作 传统上我们一直强调要加强“产学研”结合,简单说就 是“研政产”结合,核心就是在“研”和“产”中间由“政”来架起 桥梁,搭好平台,一方面调动科研机构的积极性,另一方 面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形成共需、共建、共享的有机联 系。 建立健全推进“研政产”结合的政策体系,建立重点产 业发展与科研机构合作机制,促进科研机构的技术、人才 优势向产业领域转化。 鼓励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以股份制、理事 会、会员制等多种形式加强合作,建立利益共享、风 险共担的“研政产”合作长效机制。 高校院所要逐步调整院校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形 成有利于 “研政产”结合的政策导向。 组织开展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活动,切实解决企业生产 经营中的重大技术难题。 研 政 产 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社会技术创新活跃 与否,最终取决于整个社会需求拉动尤其是企业主体的拉动 ,因此,必须尽快使企业成为承接科技成果转化和发展高新 技术产业的主体。 要加强对企业技术进步的宏观指导,健全企业尤其是大 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增加研发投入,建立企业技术进步机制 ,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二)进一步加强引导,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对有实力的企业研发机构积极 组织申报国家和省级研发中心。 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工程”,设立“兰州市技术创新工程”专项资金, 组织自主创新产品研发,引导建立风电装备、石化装备等企业技术 创新联盟。 实施自主品牌战略,把对外开放与自主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加快 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 名品牌产品和企业。 坚持以集聚创新要素、整合创新资源、服务技术创新为 目标,进一步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建立完善立体化、网 络化创新公共服务体系。 加快技术要素交易平台建设,重点建设兰州国家专利技 术展示交易中心,完善网上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办好技术 成果交易会,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科技展会,力争全市 技术市场成交额年均递增15%以上。 加快技术中介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技术转移网络,引导 建立和完善一批咨询评估、知识产权代理、技术经纪、投 融资等中介机构。 (三)加强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区域创新体系能力 加快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做好科技文献情报信息 协作网和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形成公共创新服务 网络 加快技术交流合作平台建设,推进“兰白都市经济圈”建 设科技合作工作,实施“兰白沿黄灌区星火产业带建设”和“ 兰白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联合组织申报 国家和省上项目,组建资源共享的科技基础平台。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重要的科技活动和经济活动, 是一个由科技投入为前期成本,科技产出为后期效益的 系统工程。在科技成果转化前期和中小 企业初创期,给予成果持有者和中小 企业“创业导师专业孵化”式的专业孵 育,降低成果转化和企业成长的成本 是极为重要和有效的。 要切实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 设立科技企业孵育专项资金,进一步 推动企业孵化器的建设和布局。 (四)增强服务能力,不断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孵育体系 根据兰州各区县的资源、产业发展方向和市场 需求,积极创办生物医药、新材料与新能源、精 细化工等一批专业性孵化器。 进一步明确孵化器的社会任务和功能定位,不 断增强孵化器服务能力,在提高科技企业孵化器 物业管理水平的同时,提高技术服务、广告服务 、人才服务及投融资服务等能力;落实对在孵企 业优惠政策和风险资本的引导政策,完善孵化种 子资金、信贷担保基金或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 金、产权交易和上市渠道。 市委市政府提出要“一产抓特色、二产抓延伸、三产抓转型,着力培育 和发展多元支柱产业”,这既是我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迫 切需要,也是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培育发展多元支柱产业,重 点要从“发展壮大”和“培育发展”两方面入手。“发展壮大”主要是立足现有优势 产业,做好扩大“存量”的文章,发展壮大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 产业。“培育发展”主要是立足发挥比较优势,做好培植“增量”的文章,集中 力量在发展新兴产业上下功夫,逐步形成新的产业优势。特别是要做好“培 育发展”的文章,根据我市实际,当前应优先发展以下领域和产业: (五)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研发新型合金材料、复合材料、稀土材料、新型高 分子材料、新型建材等产品。重点支持和发展围绕稀土材 料、精细化工材料、有色稀有金属材料、电子功能性材料 、新能源材料、生态环保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新型建 筑材料、纳米材料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及产业化。 形成以金川科技园为龙头的镍钴新材料研发与应用集群, 以中国铝业兰州公司为龙头的电解铝及铝材料深加工产业 集群,以西脉科技公司为龙头的贵重有色金属深加工及应 用研发产业集群。 新材料产业 积极争取建设成为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生 物制药、现代中(藏)药、生物医学工程三大方向,构筑 以生物制品、现代中藏药、动物用药、生物医学工程为主 体的产业体系。在人与动物用疫苗、治疗用生物制品、诊 断用生物试剂、重离子束治癌、现代中藏药、人工心脏瓣 膜等优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从研制、生产、销售、 服务到原料供应在内的系列产业群,带动甘肃及西北地区 生物产业快速发展;积极推动兰州重离子国家研究中心建 设项目的实施,完成兰州重离子束应用装置项目建设。 兰兰 州州 生生 物物 制制 品品 研研 究究 所所 生物医药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 重点研发生产移动通讯网与设备、数字无线接入网系 统设备、集成电路加工设备、计算机及外部设备、半导体 专用设备和仪器、军事电子装备及军用电子器件、软件等 技术产品。积极发展物联网产业,以研发设计、流程控制 、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为突破口,推进信息技 术与物联网产业相结合,提高工业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 现代化水平。重点支持RFID、汽车电子、机床电子、医疗 电子、工业控制及检测等产品和系统的开发。结合国家改 善民生相关工程的实施,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教育、医 疗、社保、交通等领域应用,发展壮大电子产品和信息服 务产业。 加快用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提升装备制造业,提高装 备设计、制造和集成能力,在机电一体化、数字化、智能 化工业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攻关上取得突破。优先发展四 大重点领域:发展汽车工业,形成以整车制造研发为龙头 ,轿车、客车、农用车并进,零部件配套,机械基础工艺 积极跟进的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石油钻采及炼化设备,创 建石化机械工业基地,建设石化装备研发中心,进一步提 升石化装备整体竞争力;发展电工电器设备,大力发展大 中型电机、高智能化的送变电设备和控制设备;发展通用 及专用机械设备,推行绿色制造技术,形成泵、闸、阀产 业带。 装备制造产业 抓住国家能源战略性布局的机遇,依托“兰州国家石化 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加快建设国家战略性石化产业基地 项目,建成年原油炼化2000万吨,乙烯150万吨的能力, 建设合成橡胶、合成树脂、催化剂、化肥等石化产业链基 地。强化合成树脂、精细化工、石油化工催化剂等三大高 新技术领域新产品产业化,推进其产业链延伸。大力推进 “碳5全分离”项目等重大项目尽快落地。 石化产业 要以“完善政策体系、增强创造能力、提高运用能力、 加大保护力度、提升服务水平”为工作重点,实施以企业为 主体的知识产权战略。 加大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力度,把专利授权量和专利质量 作为立项、验收、评奖、考核的重要指标,鼓励专利产业化 。 (六)以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市为契机,大力实施知识产权 战略 加快培养一批国家、省和市专利试点(示范)企业 ,帮助零专利企业实现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 健全我市知识产权(专利)执法队伍,完善执法网 络,规范执法行为,切实保护企业和科技人员的自主创 新成果。重点探索开展服务外包、文化创意产业、商业 模式创新等领域的知识产权工作。 推进科技创新,归根结底要靠加大投入,关键是建立一 个增长性、有效性、多元性的科技投入保障机制。切实按照有 关规定的要求,加大财政科技、专利经费投入力度。 要探索建立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筹资的途径,全面梳理在兰 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科研成果,开展知识产权评估工 作,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技术成果拥有者又无能力组 织的产业化项目要由政府作合理的引导,采取作价入股、拍卖 、招商引资、社会融资等方法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发展,促 进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 (七)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 鼓励企业加强对技术开发的投入,引导企业 积极争取创新基金和风险资金等途径得到国家和 社会资金的支持;继续做好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 技术企业认定,切实落实技术开发费税前抵扣、 科研设备加速折旧、技改国产设备投资抵扣、高 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减免以及政府优先采 购科技创新产品等激励政策。 积极探索和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机制建 设,加大对风险投资机构的扶持力度,联合社会 力量共同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建立和完善风险投 资的中介服务体系,为风险投资体制的形成创造 良好的社会和市场环境。 人才是实现创新发展的根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必须大力推进人才强市战略的 实施。要强化“151人才工程”的实施,培养造就一大批高层 次科技人才和技术带头人;建立完善职业经理人机制,培 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家。积极引导人才向企业集聚,完善科 技特派员、科技特聘员、科技联络员制度,鼓励科研人员 带技术、带成果、带项目进入企业,参与企业技术创新。 要不断完善人才激励 机制,制定有利于科 技人才脱颖而出的政 策措施,建立有利于 培养技术创新人才、 引进高层次人才、用 好创新人才的激励机 制。 (八)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人才资源的整体开发 科技园区是一切科技成果落地和高新技术企业 发展的重要载体。要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园区的规范管 理和宏观指导,推动国家高新区扩区升级,依托兰州 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 以及兰北新区、黄河北部山区移山造地项目建设,扩 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范围。 九)加强科技园区建设,使其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 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 认真做好产业规划布局,积极组织推进生物医药、 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以高新区为龙 头,以周边县区科技工业园、高校科技园区为补充,一 区多园,以区带园,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高新技术产 业发展格局。 有效整合创新创业资源,实施高新技术开发区“二次 创业行动”,不断完善国家高新区的创新创业环境,充分 发挥国家高新区的聚集、引领和辐射作用,努力把国家 高新区建设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 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 变的强大引擎,成为抢占世界高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 阵地。 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对兰州市列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批示: 请武成书记、占亭市长研处,并主动与省级相关厅局对接,既有长远规 划又有近期目标,以项目为载体,扎实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特别是在体 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用力气。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陆武成对兰州市列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批示: 科技部将我市列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这为我市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 机遇,请政府及有关部门按照科技部和徐省长的要求,抓紧研究制定发展 规划和实施的措施办法,并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的联系对接,切实把这一 工作抓好。 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占亭在市政府第八次全会暨廉政工作会议上对做好市委副书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