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微电影中80后形象的再现与重构.pdf_第1页
论微电影中80后形象的再现与重构.pdf_第2页
论微电影中80后形象的再现与重构.pdf_第3页
论微电影中80后形象的再现与重构.pdf_第4页
论微电影中80后形象的再现与重构.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校代号 10524 学 号 12009369 分 类 号 密 级 硕士学位论文 论微电影中论微电影中 8080 后形象的再现与重构后形象的再现与重构 学位申请人姓名 闫 方 方 培 养 单 位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导师姓名及职称 董伟建 副教授 学 科 专 业 传 播 学 研 究 方 向 新闻理论 论文提交日期 2012 年 5 月 学校代号:10524 学号:12009369 密级: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微电影中论微电影中 8080 后形象的再现与重构后形象的再现与重构 学位申请人姓名 闫方方 培 养 单 位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导师姓名及职称 董伟建 副教授 学 科 专 业 传播学 研 究 方 向 新闻理论 论文提交日期 2012 年 5 月 论文答辩日期 2012 年 5 月 21 日 答辩委员会主席 曾宪明 教授 a discussion of micro-film representation and construction to the post-80s generation by yan fangfang b.e.(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2009 m.s.(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2012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satisfaction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literature in communication in the graduate schoo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supervisor professor dong weijian may, 2012 中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媒介环境下,人们已经进入微生活时代,微小说、 微博、微电影等悄然流行,其中微电影作为微视听的新的文化消费形式,也逐渐 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更是成为年轻人主要的娱乐方式。2011 年,反映 80 后的微电影老男孩的超高的点击率引发人们对微电影的关注,也引发了对 80 后新一轮的讨论。本文以热议的微电影为例,从传播学角度,运用认知心理学, 利用调查报告、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解读微电影中 80 后形象,主张研究微电影 中 80 后形象的传播对 80 后生活的影响和对社会文化的重构。 第一章 对微电影的概念和特征简单介绍,并阐述了微电影兴起的技术背景、 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 第二章 主要分析 80 后形象在微电影中的呈现,着重阐述了微电影在主题的 选取上遵循的原则和如何契合 80 后受众的心理。 第三章 根据 80 后对微电影的认知态度调查报告分析 80 后对微电影的认知, 从而进一步的解读了 80 后对微电影中自我形象的认知。 第四章 通过阐述 80 后形象在微电影中的叙述和表达方式, 分析微电影中 80 后形象得到认同感的原因。 第五章 80后在微电影中的话语权来进一步说明研究80后形象对社会文化的 意义。 关键词:微电影;80 后形象;再现;重构 论微电影中 80 后形象的再现与重构 ii abstract network technology advances and new media environment, people have entered the micro life time, tiny said, micro bo, micro movie quietly pop, of which the film as the new cultural consumption of audiovisual form, but also gradually popular with more and more people, it is to become mainly young people of entertainment. in 2011, 80 of the film after reflect “the old boy“ of ultra high rate of the film by peoples attention, have also led to a new round of discussions after 80. in this paper the hot debate the film as an example, the essay, from the viewpoint, the use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using research,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film after 80 image, and claims that the film after 80 study of 80 the spread of the image after the influence of life and to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 culture.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analysis the movie of the concep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imple introduction, and expounds the technical background, the film rise social background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the second chapter basically analysis after 80 in the movie presents the image, and emphatically expounds the movie in the theme of the selecting principle and how to fit after 80 audience psychology. the third chapter analysis on 80 of the film after according to the cognitive attitudes survey report on the film after analysis of 80 the cognitive, thus further explanation of 80 to the film after self-image cognition. the fourth chapter expounds on the image in the film after 80 the narrative and expression way, analysis the film after 80 image of the identity of the reason. the fifth chapter is to explain after 80 in micro of movies to further explain discourse research after 80 images of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micro-film; the post-80s image; represesentation; reconstruction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目 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引 言 1 一、研究的意义 1 二、研究的目标和方法 . 1 第一章 微电影的概念界定及其兴起的背景 . 2 第一节 微电影的概念和传播特征 . 2 一、微电影概念的界定 . 2 二、微电影的传播方式 . 2 (一)微电影的传播模式 . 2 (二)微电影的传播主体 . 3 (三)微电影的传播渠道 . 3 第二节 微电影兴起的背景 . 4 一、微电影兴起的技术背景 . 4 (一)微电影是 web 3.0 时代的必然产物 4 (二)影视技术的更新和普及是微电影产生的直接驱动力 . 4 二、微电影兴起的社会背景 . 4 (一)“去中心化”的多元社会的形成 4 (二)“碎片化” 的社会传播语境的形成 5 三、微电影兴起的文化背景 . 5 (一)消费文化的影响 . 5 (二)网络文化的影响 . 6 第二章 80 后形象在微电影中的呈现 7 第一节 媒介建构的 80 后形象 . 7 第二节 微电影中 80 后形象的再现 . 9 一、80 后形象再现的理论分析 9 (一)微电影作为媒介议程设置传递 80 后形象 . 9 (二)微电影中所表现的情感倾向使得受众产生共鸣 . 10 论微电影中 80 后形象的再现与重构 2 二、微电影立意影响 80 形象再现 . 10 第三章 80 后对微电影中自我形象的解码 11 第一节 80 后对微电影的认知过程 11 一、80 后对微电影认知态度调查 11 (一)认知理论 11 (二)调查问卷分析 . 11 二、80 后在微电影中的形象的重构 15 (一)再塑 80 文化 . 15 (二)80 后形象的重构 16 第四章 80 后对微电影中自我形象的重新编码 18 第一节 80 后在微电影中寻求认同 . 18 一、心理和身份认同 . 18 二、群体认同感 19 第二节 80 后形象在微电影中的叙述方式 . 19 一、微电影叙事方式的创新 . 19 二、微电影的叙事结构 . 20 三、80 后对微电影中自我形象的叙述接受 21 第五章 80 后形象在微电影中的文化意义 24 第一节 80 后在微电影中表现的独特的话语表述方式 24 一、关心 80 一代内心 . 24 二、反权威的个性化认知 . 24 三代表主流文化的自我娱乐态度 . 25 第二节 “80 后”在微电影中的话语权 . 25 结 语 27 参考文献 28 致 谢 31 附录 a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33 附录 b:8 0 后对新兴媒介形式微电影的态度问卷调查 . 34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引 言 一、研究的意义 微电影虽然刚刚起步但是对于人们的影响尤其是 80 后的影响很大, 它以一种 迅速的方式渗透进人们的生活, 互联网进入 web3.0 的互动时代, 微电影充分发挥 了自主性强和互动性强的优点,它可以让人们以一种更加自由和开放的方式参与 到电影文化的构建当中来, 微电影也逐渐成为当代年轻人的一个重要的娱乐方式。 由于 80 一代是微电影的重要受众群体,所以选择微电影中 80 后形象作为研究主 题,在传播学、认知心理学、文化研究学的理论框架下分析 80 后形象,对人们 继续关注和了解 80 后文化,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对于 80 后的研究,以往的研究者都将集中在文学和传统媒体的研究框架内, 而本文运用社会认知与文化研究的理论来切入, 为 80 后形象的研究开辟一个学术 视角。当然这种研究也是基于以往对 80 后形象的基础之上的。 (1)理论意义:本文将从大众传播学、社会心理学、文化研究等角度来探讨 80 后在微电影中的形象。 (2)现实意义:对微电影中 80 后形象的分析,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了解 80 后受 众心理、80 一代的行为特征,研究 80 后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从而推动社会 文化发展。 二、研究的目标和方法 目前 80 后的研究已经很多,但是对新型媒体微电影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通过热议的微电影中的 80 后形象的探析,解读 80 一代社会认 知的形成过程,以 80 后励志微电影: 11 度青春系列电影 (其中老男孩为 主要分析文本) 、 四夜奇谭 、 李雷与韩梅梅 、 生在 80 、超女微电影我愿 意 、 爱系列微电影等等为例分析 80 后形象的再现与重构,以及 80 后对自 我形象的接受程度。通过整理反映 80 后一代人的微电影的相关资料,并在问卷 调查网站进行 80 后对微电影态度的调查,借助大众传播学、认知心理学、文化研 究等理论展开分析,采用定性分析和调查问卷结合的方法等,对微电影中呈现的 80 后形象进行探讨,提出理性思考。 论微电影中 80 后形象的再现与重构 2 第一章 微电影的概念界定及其兴起的背景 第一节 微电影的概念和传播特征 一、微电影概念的界定 “微电影”是继“微博”后又一个具有争议的新概念,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 微电影的定义并没有权威的表达。但是,一般来说,微电影被认为是从电影和电 视剧艺术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小型影片,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可观赏性,适合 于新媒体平台展出播放,更具有娱乐性、创意性和广告价值。一般情况而言,微 电影时间短、制作成本较低,制作周期短,时效性强,更贴近大众生活。微电影 颠覆了传统电影的传播模式、传播主体、传播渠道。微电影与传统电影相比,存 在着一定的区别,微电影有其特有的构思和表现形式,属于一种新的电影形态。 生活中或者虚构的一个小片段、一个情境或者一个故事都可以成为微电影的主要 内容,这些内容更加生活化、更加让人们感觉轻松,更适合现代社会中繁忙的人 用碎片化的时间观看。微电影可以说是传统电影和网络视频短片结合的衍生物, 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微”字。 微电影符合这样几个特征:一是微时段放映,微电影短则几分钟,长则二三 十分钟,与传统电影那种至少一个多小时的长度相比,它的时间较短;二是微型 制作, 微电影容量较小决定了它不会像传统电影耗时耗力, 微电影的准入门槛低, 参与者很多都是草根; 三是微平台播出,与传统电影的影院模式有区别,微电影 大多通过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视频平台播放,更加贴近普通大众,普及度更广泛。 二、微电影的传播方式 (一)微电影的传播模式 微电影改变了传统电影的传播模式,由点到面的单向传播模式演变为具有双 向性和交互性的特征的传播模式。这种相较于传统电影新型的电影传播模式,颠 覆了传统的由固定银幕和封闭场所构成的传播空间,受众变得更加自由,不但可 以自由点播、点评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的的电影,而且赋予了受众很大的操控能 力,比如说受众可以自主的对观看的微电影暂停、回放、跳跃甚至可以利用软件 自行改编,这种观影的新方式使受众的自我表达得到了最大阐释,使得电影变得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更具有开放性。微电影除了在继承传统电影中对于生活题材的挖掘外,还在不同 的领域探索其传播的方式,比如在音乐、广告、文学、网络游戏等领域也开辟了 一小块领地,音乐微电影、植入广告的微电影、推广网络游戏微电影的不断推出 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微电影在生活中的重要的地位和显著的影响。 (二)微电影的传播主体 微电影打破了传统电影的思维定式,随着电影技术的普遍化,电影的制作主 体不再必须具有专业的导演、摄影、编剧、演员,微电影的制作团队和拍摄过程 可以由一个人完成, 受众在电影制作中不再是一个旁观者的角色, 他们可以参与 到微电影的剧本修改和创作的整个过程中,甚至可以主宰剧中人物的命运。电影 制作变成了一种实践,一种人人都可以参与和推动的实践。 (三)微电影的传播渠道 微电影的传播渠道多样化,除了传统的院线、电视、网络等等外,微电影还 可以通过 3g 手机、移动电视、门户网站、视频网站等等观看播放。微电影解决了 许多导演都很担心的一个很大的问题:电影发行。根据一些调查显示,目前,中 国的网民数量达 4.04 之多,其中网络视频用户达到 2.4 亿多。 1任何一个实力、 资金庞大的发行商,都不敢保证在强大的集中的宣传和营销下,所投资的电影的 潜在观众能达到 2 亿多,但微电影却可能达到。创作者通过网络上传作品只需经 过数十分钟甚至数分钟的等待,就能将自己的作品呈现于众。即使没有任何传统 媒体的宣传,也能口口相传,不胫而走。一部自创微电影,但凡有可看性,点击 率都不会低于万次,佼佼者甚至达到数千万次,设若换算成票房,几乎可与中国 史上最卖座电影相抗衡。在全国主要的院线几乎被国外大片与国内少数几个导演 全年霸占、每年近 4/5 的电影无法在院线上映的当下,这样的潜在受众,无论对 哪一个创作者而言,都是巨大的吸引力。而视频网站的自查式审核,无疑要比广 电总局的剪刀手更留情面。由于微电影的上述特征,电影制作和传播已经融合了 很多行业,并逐渐成为电影产业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趋势。 1 佚名: 中国网民 中文互联网数据研究资讯中心 ,/archives/tag/中国网民。 论微电影中 80 后形象的再现与重构 4 第二节 微电影兴起的背景 一、微电影兴起的技术背景 (一)微电影是 web 3.0 时代的必然产物 网络技术的进步使得网络进一步进入人们的生活, web3.0 使人们的网络生活 更加具有互动性,web3.0 网民不再受现有资源的限制,能够公平的获得更多的资 源。微电影可称为信息技术革命下的 web3.0,它的门槛较低、互动性强,正符合 当下人们对于精神自由的追求和交流体验的感性诉求。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断地 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逐渐改变人们的娱乐方式,将微电影作为一种娱乐方 式,能在丰盈人们碎片时间的同时使电影艺术真正回归大众。电影艺术的演变离 不开媒介形式的演变,微电影的出现与其说是新媒体对传统电影的渗透,倒不如 说是传统电影在网络时代所做出的妥协。这种妥协是传统电影在网络技术时代的 必然趋势。 高科技的发展为电影艺术的发展奠定了一切物质基础和历史条件,手机、视 频网站和微博等新媒体的不断发展成为微电影争取点击率和走向成功的最佳平 台。3g 手机、手机电视等,具有无线移动功能的笔记本电脑和其它移动视频接收 设备等新媒体的兴起,使得微电影具有了强大的生存能力,微电影的技术背景归 根于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的普及。 (二)影视技术的更新和普及是微电影产生的直接驱动力 影视技术突飞猛进,影视设备的购置成本大幅降低,技术壁垒越来越低,甚 至用照相机、手机就可以拍摄制作微电影。电影和电视技术的普及,使得越来越 多的人敢于尝试电影制作、发布,这是微电影发展壮大的直接的推动力。没有摄 影技术和电视电影技术的普及,就不可能有微电影,技术是制作微电影最现实的 物质基础。 二、微电影兴起的社会背景 (一) “去中心化”的多元社会的形成 多元化的社会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依靠某一媒体或者某一类媒体“振 臂一呼而应者云集”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 心理结构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精英文化逐步转向流行 文化,权威被解构,中心意义的重要性已经被大大的削弱了,多元化的社会成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为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微电影,也是在一个新的时代背景下在传统电影的 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新型的电影形式。受众不再坐享其成,而是可以选择是当导 演还是做观众,与传统电影相比其创作人员更具草根性。微电影从宏大叙事过 渡到细小叙事,专注于以个人的话语表达和对生活的表达,摆脱了以往的权威 叙事。多元社会提供了微电影创作所需的软条件,形式多样的人性化表达、多 元化观点、多样化形式成为微电影创作的艺术源泉。 (二) “碎片化” 的社会传播语境的形成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人们进入了微时代,以前琐碎的、杂乱 的、无意义的、甚至无聊的时间突然间变得很重要。 “碎片化”传播环境中, “传 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从精神家园到信用体系,从话 语方式到消费模式瓦解了” 1,取而代之的是平等的话语模式和新的消费模式 下个性化的需求。 传播环境的碎片化和微时代的到来催促了微电影的诞生和发展。 微电影形式很简单,短小精悍,正好迎合了受众即时消费的诉求, 它既可以满足 了时间上的“碎片化”要求,同时也满足了人们采用各种碎片时间,包括等车、 排队、坐车等闲暇时间, 用 3g 手机或互联网观看一部看完一部 “微电影” , 感 受一下关于青春和梦想,经历一场虚拟浪漫的爱情故事。 三、微电影兴起的文化背景 (一)消费文化的影响 消费文化是建立在大众文化基础上的以消费为目的的文化, 它最大的特点是 对物和感官享受的迷恋,主要体现为物欲至上,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在当代中 国消费文化成为社会生活中的流行元素,消费者为了追求时尚和所谓的虚荣的符 号身份而疯狂的购买商品,于是大量的虚华的符号产品进入人们的生活,并且促 使人们乐此不疲的继续下去,消费文化成为大众文化,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 要议题。 在消费文化大行其道的背景下, 在物质充裕的今天 , 人们更多地开始关注自 我价值的实现, “微型事物”的出现契合了“微”时代人们追求个性解放和自我表 达的强烈诉求。人们娱乐时间和注意力的碎片化带来了碎片化的媒介使用方式, “微”媒体自然成为了时代的必然产物。人们对于娱乐体验的即时性使得越来越 难抽出大块的时间去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反而在乘坐公交、地铁以及生活中无 1 英诺曼-费尔劳拉夫著,殷晓荣译: 话语与社会变迁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 59 页。 论微电影中 80 后形象的再现与重构 6 数的等待时间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微电影的产生时在保持快节奏的现 代生活下,利用生活中的空闲的碎片时间,以快速完整的沟通思想为导向,发挥 了微媒体即时娱乐的功能,这种快、短、趣的传播方式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喜爱, 也使得微电影在网络生活盛行的时代下成为了新的文化消费模式。 (二)网络文化的影响 发布于 2011 的中外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中显示:超过 4000 万的人不看 传统电视只观看网络视频。网络视频如此受欢迎所透露出的一个重要信息,那就 是在新媒介环境下,微时代已经到来。 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成为人们获取信息重要途径和方式,人们在利用互联网 快速的浏览和不停的链接中,思维的逻辑性被分解、深度被削弱,人们大多数通 过快速浏览的方式获取大量的信息,继而获得快速的、浅层次的认知。由于互联 网的特点,任何较长的文学作品和难以捉摸的影像的表达都不适合将互联网做为 载体进行传播,然而微电影一类的影像作品,由于时间较短、适合在移动状态和 短时的休闲状态下观看,所以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传输。微电影在互联网的快速 传播可以快速敏锐地与现代人即时的情绪和情感相契合, 与受众有较强的互动性。 微电影是互联网时代伴随浅阅读、平面化的文化产生的必然现象,是网络文 化中的新景观,因此,微电影也就带有网络文化的特质:精短的内容,浅层次的表 达,以及通过网络等新媒体进行的快速传播。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第二章 80 后形象在微电影中的呈现 第一节 媒介建构的 80 后形象 “80 后”作为一个社会热点名词在 20 世纪末出现,以韩寒、郭敬明为代表的 一部分青年作家成了 80 后的代名词,从此 80 后一代进入了公众的认知视野。80 后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是一个 2.8 亿的庞大群体, 截至 2012 年, 他们中 年龄最大的是 32 岁。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人们对 80 后这一群体的议论纷纷不绝 于耳,80 后形象更是成为大众传媒关注的焦点。 传统媒体对 80 后的报道主要侧重于报道他们心理承受力差、 身体素质差、 文 化素养不如 60、70 年代的前辈,使得受众对 80 后形成了刻板的、负面的形象。 然而,经历了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和汶川大地震后,80 后在两个大事件中所表现 出的责任心和感召力使得媒体对 80 后的形象的报道有所改观。 1、“作家”形象:80 后作家的代表人物以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人为主, 他们在青春文学作品的创作中所表达的思想和在公众场合阐述的言论,很长的时 间被大多数 80 后追捧和效仿。 于是他们这一批 80 后的作家成为时代划分的标志。 这一代的行为、在公开场合的行为言论,包括创作的青春文学作品,都被打上了 鲜明的时代印记,他们有着居高不下的媒体关注度。然而,媒体很大程度上关注 的并不是他们在文学创作领域取得的成绩或突破,而是其作为 80 后一代的代表, 在与 50 后、60 后、70 后等代际群体相比较时,展示出的特立独行的一面。媒体 更多的关注的是韩寒的叛逆、春树的张扬、郭敬明的顾影自怜虽然这些只是 80 后作家身上某处性格特征的小小碎片,但是却在大众传媒的反复挖掘、深化甚 至夸大之下,替代 80 后本身成为了公众的认知对象。 2、 “堕落”形象: “80 后独身子女”、“80 后富二代”、“80 后啃老族” 等新标签成为 80 后堕落形象的的鲜明的标签。思想堕落、文化堕落、行动堕落成 为媒体报道 80 后的主要的 “导向” , 各大报媒体开始将没有责任感、 毫无上进心、 生活优越头脑简单、 自私叛逆、 等等带有明显的负面倾向的字眼扣在 80 后一代的 头上,于是,全社会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批判 80 后的狂潮。公众对 80 后形象的判 断也从个别现象到一般现象,从批评个人到批评 80 后一代群体,面对 50 后、60 后 的长辈对 80 后的批评与斥责, 面对 70 后的冷眼旁观, 面对 90 后的讽刺嘲笑, 论微电影中 80 后形象的再现与重构 8 以及身上贴着“自私脆弱”“眼高手低”“贪图享乐”“文化堕落”等一大堆的 标签,80 后只能无奈地用言语反击,但是似乎也没有起到良好的效果。他们更是 尝试着利用网络等传播工具,为自己反击和辩护,但是这一行为不但没有起到重 塑良好形象的效果反而进一步激化了 50 后、60 后 70 后对他们的反感,认为他们 在科技发达网络先进的社会环境下更加的使得言论肆无忌惮,也使得他们认为这 是 80 后文化堕落的表现。 3、 “特立独行”形象:传统媒体特别“关注”80 后群体“叛逆冷酷”、 “特 立独行”的一面,他们认为 80 后在人生观、价值观、消费观和恋爱观等方面表现 的与其他年代的人不同。80 后有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体验了经济基础良好、科 技发达的基础下带来的无忧无虑的生活,所以在他们摆脱传统,特立独行,不按 常理出牌的行为和言论也成为传媒关注的焦点,构成了他们“特立独行”的形象。 4、“有担当有希望”形象:2008 年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这两个较大的事 件中,80 后们则表现出了与大众媒体塑造的形象不同的一面,因为 2008 年的社 会重大事件过程中,80 后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此时的大众传媒在报道立场上 发生了逆转,一改往日对 80 后的苛责,充分肯定并赞扬了 80 后群体在“2008 年 北京奥运火炬传递”、“汶川大地震”等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心、责任心、坚 定的信念和永不言败的精神。大众媒体在抗震救灾报道方面,毫不掩饰地肯定了 80 后在社会重大事件中的发挥作用,不着痕迹地完成了对大众传媒对 80 后媒介 形象的重构,并正面发出了要像 80 后精神学习的倡议,80 后形象也从此得到了 期盼已经的逆转。经历了 2008 年两件大事的洗礼,80 后也迅速成长,全国人民 首次从这一代身上看到了文化的传承、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由此看来,受 众对 80 后形象的重构中,媒体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5、“有奋斗有梦想”形象:近几年来微电影中所塑造的 80 后的形象可以说 是给 80 后锦上添花、再增光彩。老男孩、生在 80、毕业季、我 愿意、李雷与韩梅梅等作品中的 80 后们,他们充满青春和激情,对家庭负 责,追求理想,勇于奋斗。影片中所表现的和现实一样,80 后正在经历的是竞争 激烈的工作环境、没车没房没婚姻、买房贵买车难的这样一个艰难的生活阶段, 但是大多数 80 后不畏艰难、努力奋斗、心存理想,也成为社会的一代中坚力量。 “80 后”的一部分现在已经进入壮年,为人父为人母的 80 后在担负着家庭的重 要责任的同时也逐渐成为重要岗位的责任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内心的成长,他 们不再像以前那么年少轻狂,做事也不再那么冲动。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80 后即将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 在科技进步的今天也逐渐成为互联网使用的 领军人群,他们所表达的思想和他们独具的个性和魅力,将引领风潮带领人们进 入美好的新时代。 所以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在 80 后形象的传播中要以客观 中立的态度、积极引领的方式,真实客观的传播 80 后形象。当然,想要人们对 80 后形象的刻板印象有所改变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媒介在这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尤其是新媒体也要寻找重构公众对 80 后形象的新的途 径,从而进行正面的、符合受众心理规律的有效的传播。 第二节 微电影中 80 后形象的再现 一、80 后形象再现的理论分析 “再现”一词是指再次呈现,是真实世界里一些事物的一种映像、类似物或 复制品,它可以是以一定方式被再现或改编成媒介代码的物、人、集团或事件。 1 再现是一种对真实的制造,主要是将不同的符号组合起来,表达复杂而抽象的概 念,再现需要将很多分散的元素聚成一个明了的形式,而这个过程通常被称为选 择和建构,因此再现是一种人为的话语实践,具有意识形态的意义。 (一)微电影作为媒介议程设置传递 80 后形象 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 活动。传播媒介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报道方针,从现实环境中选择它们认为重要 的部分或方面进行加工整理,赋予一定的结构秩序,然后以报道事实的方式 提供给受众。在现实社会里,由于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不 管这种再构成是对现实环境的客观反映还是歪曲的反映,都会影响到人们对 周围环境的认识和判断。 2媒介的“再构成”对 80 后的形象再现发挥了重要作用, 可以影响 80 后自我判断以及受众对 80 后形象的认识和判断。 微电影主题的选取也就是议程设置的过程,他们在选择微电影内容的时候精 心设置,选择能契合人们心理的主题。对于受众来说,选择观看什么样的微电影, 通过选刊的微电影的目的是什么,传者主题的选择和受者接受的选择和这两个因 素是微电影的制作者在对微电影立意的一个主要的参考标准,例如老男孩 选 取的“梦想”这一主题,抓住了当代 80 后在快餐生活和巨大的压力之下,想念过 去和怀旧复古的情怀,电影中描述的的场景、喜欢过的歌手、拜把子的同伴、爱 1 大卫:麦克奎恩, 理解电视:电视节目类型的概念与变迁 ,华夏出版社,2003 版,第 139 页 2 李良荣, 新闻学概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版,第 85 页 论微电影中 80 后形象的再现与重构 10 过的那些人,都成为让主题升华的真实性较强的砝码,影片歌曲和歌词更是句句 写出了 80 后的心声,影片提醒 80 后是否忘记了自己的梦想和初衷?是否和心爱 的人在一起?是否还在为了那些不是自己的幸福而奋斗? (二)微电影中所表现的情感倾向使得受众产生共鸣 所谓情感倾向,是指传者在进行信息传播过程中,流露出来的表达媒介与 80 后关系“自己人”的情感基调。 “自己人”要兼顾到传者和受传双方。只有传者用 坚定不移的“自己人”的态度来对将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进行加工,才能唤起受 传者内心深处的认同感。80 后受众看到影片中反映“自己”的时候,且在观影时 深深地觉得传者是以“自己”年代的生活为原型,升华的思想和情感表达中体现 的是对“自己”本身的关心和关爱,从而才可以快速的接受传播者传播的信息、 快速接受传播者的意图,这部分年轻受众在观看此类影片的时候,不自主的去从 影片中寻求身份和心理的认同,同时心中的压抑情感得以释放,实现了自我宣泄 的目的。 二、微电影立意影响 80 形象再现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毋庸置疑的,在受众心中有着很高的威望,它 们深得受众信赖, 发布的信息具有权威性, 所以大众传播媒介对 80 后形象的文字 表述或者影像描述影响受众对 80 后形象判断有较大的影像。近两年来,反映 80 后的微电影较多, 除了 80 年代具有鲜明的特征和突出的个性以外, 经济的发展和 巨大的生活压力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原因。 80 后面对巨大压力出现的浮躁和愤懑的 心理也通过不同的媒体近几年有所表现, 然而 2011 年作为微电影的转折年, 也作 为 80 后的一个新的思想阵地的展现,微电影中所呈现的 80 后形象被媒介持正面 和中立的态度对其进行报道,甚至弘扬微电影中表现的主流的价值倾向。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第三章 80 后对微电影中自我形象的解码 第一节 80 后对微电影的认知过程 一、80 后对微电影认知态度调查 (一)认知理论 研究 80 后对新兴媒介微电影的一种态度认知状态,要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理 论基础去分析。个体的社会认知包括四个方面,社会知觉、刻板印象和归因、自 我概念、价值取向。本文要探讨的 80 后对微电影中展现的自我形象的认知态度, 应当以社会知觉和价值取向为研究重点。 80 后形象在微电影中的表达方式也体 现了他们一代人对社会公共事物的态度,影响的背后是对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 微电影需强调的特性是观看者的参与性、自主性、个体性和匿名性,凸显了 网络的文化意义和自我个性的伸张。网络是微电影的一种传播渠道,无论哪种形 式的网络电影,其核心都是以互联网作为播放途径实现电影的审美表现和价值传 播。微电影是伴随互联网而产生的,而互联联网已经成为今天的重要传媒形态, 成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观看微电影则成为人们精神娱乐的重要途径 之一。年轻受众在接触媒介的过程中伴随着心理机制的作用,他们会根据自己的 需求选择不同的信息去满足不同的心理需要。媒介的使用过程从某种角度说也是 满足受众心理需要的过程,这部分年轻受众在观看此类影片的过程中寻求认同的 心理得以凸显,同时心中的压抑情感得以释放,实现了自我宣泄的目的。 (二)调查问卷分析 在对 80 后对微电影的认知态度的这一章节, 我在网络上投放了调查问卷, 下 面将问卷和分析结果展示如下: 我在问卷星(/)的专业版本上投放了“80 后对微电 影的态度调查”的调查问卷。主要通过网络投放、随机的方式来进行问卷调查。 (见附件 b) 1、将被调查者分为,22 岁以下、22-32 岁、32 岁以上,调查时间为 2012 年 2 月 22 日2012 年 4 月 22 日, 此项调查总计发放问卷两个月 回收有效问卷 178 论微电影中 80 后形象的再现与重构 12 份,收回问卷 170 份,回收率达 95.5。所有数据都采用 spss 软件分析处理。 下文所涉数据均为有效问卷数量: 类别 人数 百分比 性别 男 52 30.84 女 118 69.16 年龄 22 岁以下 9 5.61 22 岁32 岁 153 89.72 32 岁以上 8 4.67 以上 89.72%的人是 80 后, 所以数据的分析有利于论文中调查微电影中 80 后 对微电影这种娱乐方式的态度。 2、选择微电影的原因 调查显示大多数受众选择去看微电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短小精悍的微电影在 娱乐的同时也不浪费太多的时间,而第二个主要的原因是微电影的视频内容比较 丰富,有很多原创的内容。 3、微电影宣传方式的获取 调查显示。 日常生活微电影宣传的 4 种方式中, 实际使用由多到少的顺序为: 视频网站广告推荐、微博点击量高、同学同事朋友介绍、电视推荐。实际视频网 站推荐的微电影所比重最大,占 42.99,微博推荐微电影的方式排名第二。而 通过电视了解微电影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较少。见下图: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4、选择什么类型的微电影,也是我们用来衡量 80 后受众对什么类型的电影 感兴趣的一个重要的题目设置。 数据显示,60.71%的调查对象选择了”符合自己口味内容”的微电影进行选 择观看,有吸引力电影标题的占到总数的 25.89%,点击量高的占到 13.39%,与传 统的观影概念相比,著名导演或者演员的微电影作品反而在受访者中没有人愿意 选择。 5、最喜欢的微电影类型(多选) (1)原创剧短片(2)娱乐综艺 (3)音乐电影 (4)广告(5)纪录片 (6)原创 论微电影中 80 后形象的再现与重构 14 题目题目 选项选项 非常喜欢非常喜欢 喜欢喜欢 一般一般 不喜欢不喜欢 非常不喜欢非常不喜欢 影视剧短 片 36(21.43%) 85(50%) 47(27.68%) 3(1.79%) 0(0%) 娱乐综艺 29(16.96%) 38(22.32%) 80(47.32%) 15(8.93%) 9(5.36%) 音乐电影 63(37.5%) 40(35.71%) 25(22.32%) 5(4.46%) 1(0.89%) 广告 18(10.71%) 29(25.89%) 41(36.61%) 23(20.54%) 11(9.82%) 纪录片 31(18.75%) 32(28.57%) 73(42.86%) 14(8.04%) 3(1.79%) 原创 62(36.61%) 49(37.5%) 43(25%) 2(0.89%) 3(1.79%)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 62%的人对原创微电影表达非常喜欢, 影视剧短片 85%的人表达 喜欢,其中音乐微电影也是大家喜欢的一个微电影类型,非常喜欢的比例占到 63%. 6、微电影相比较于传统电影的优点有哪些?(多选题) 数据表明,75%的人认为为微电影比传统电影简洁、短小精悍,而 45%的人认 为微电影的感染力较强,能深入人心,更有 45%的人觉得微电影的内容更能够贴 近生活,引起共鸣。 7、是否观看过以下微电影?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 选项选项 小计小计 比例比例 a.老男孩肖央 137 80.56% b.一触即发吴彦祖 11 6.48% c.四夜奇谭系列(彭浩翔) 20 12.04% d.生在 80 24 14.81% e.李雷与韩梅梅 17 10.19% f.看球记(姜文) 17 10.19% g. 毕业微电影外面的世界 52 17% h. 66 号公路(莫文蔚) 13 7.41% i.父亲父女篇、父子篇 39 80.56% j.爱 毕业后 14 8.33% k.我愿意(超女系列微电影) 8 4.63 % l. 爱系列微电影 16 3.7%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170170 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调查对象中由 80 后导演的老男孩、和父亲父 女和毕业微电影外面的世界以及的比例较高,分别为 80.56%、80.56%、17%。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1、80 后受到了微电影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微电影也 逐渐成为 80 后娱乐生活的一部分。 2、 人们是有可能在观看了反映 80 后的电影后 对 80 后的形象有一个新的看法。3、人们对微电影的选取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并 不受外界比如其他媒体报道和点击率的过大的影响,人们更多的喜欢原创微电影 和自己生活贴切的电影。4、从第 7 个问题反映出,在调查对象多为 80 后的情况 下,反映 80 后的热议微电影老男孩受到了强烈的关注,这与他们在影片中寻 找身份认同和归属感是分不开的, 也体现了 80 一代渴望追逐梦想和希望社会认同 的重要的例证。 二、80 后在微电影中的形象的重构 (一)再塑 80 文化 一方面, 微电影对 80 后形象这一重要的文化现象的再利用是塑造社会文化、 引 论微电影中 80 后形象的再现与重构 16 领主流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手段。 利用新兴媒体通过传播渠道将 80 后一代优秀的文 化传播开来, 对 80 一代和社会都具有积极地教育意义。 在多元开放的多数字媒体 时代,传播渠道已经无法屏蔽,人们有更大的选择自由,参与意识明显增强,传、 受双方多元动态交流, 成为驾驭信息的主人新媒介构建了受众主体新的生活空间、 私人空间和身份认同,实际上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 值观念。80 后也通过微电影这样一个平台展现了这一代人的文化,并将属于 80 一代的文化起到了传播和传承的作用。 (二)80 后形象的重构 虽然电影中反映的是真实的 80 后的一代的成长经历, 但是描述 80 后的微电影 更多的反映了他们不容乐观的生活状况, 与以往媒体注重描述 80 后文化倾向和价 值观不同,微电影中描述的 80 后形象更多的是从关注他们的现实生活状况。 80 后曾经被比喻为“温室里的花朵” ,其实 80 后的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美 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他们也承担着来自心理和现实 生活的巨大压力,也在压抑着心中的梦想。 在竞争激烈的今天,80 后不得不在 巨大的现实压力下成为“奋斗的一代” 。由 80 后青年导演执导的爱毕业后 、 外面的世界和交界讲述了毕业生在结束美好浪漫的校园生活后踏入残酷 竞争激烈的社会奋斗的故事,影片中,虽然他们有着雅痞的个性,网络化的口头 禅,高傲的心态,但是他们在面临毕业和毕业后满怀理想,在岗位上努力奋斗, 面对生活他们积极向上经历了各种压力却不退缩。 影片的共同之处在于塑造了 80 后积极向上吃苦耐劳的形象。 根据代际划分,2012 年,80 后中最小的也 22 岁,最大的 32 岁,80 后逐渐 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