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第一节 新青年与五四新文化 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标志全面步入文学 现代化历程。 新的历史曙光升起之前,必有无数先辈在长夜 里奏起迎接黎明的序曲,在“五四”文学革命的正剧 开场之前,也有一个长长的序幕。 山雨欲来风满楼。“风”起于“西学东渐”,“声”响于中外 文化的撞击,“势”来自于中国文学自身演变的要求,“形 ”成于中外文学的融合。 一、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 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器物变革 经济的现代化 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1917年的大张旗鼓的 文学革命兴起前的近20年,是中国文学现 代化的发生期。 五四文学革命的先声 先声之一:晚清文化思想的变迁 v以器物革新为中心的洋务派的文化思想主张 :“中体西用”。中体:在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上固守中国的封建传统;西用:在物质文化 上,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船坚炮利”,以解救 民族危机。 v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近 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 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于是 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渐次设立起来 。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 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v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向西方 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这一过程由 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主的政治制 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于外国 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挤压,近 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的脚步显 得急促而又悲壮,却一刻也未曾停留,走 上了自强、变法和革命的历程,经历了经 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 二、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试图从政治体 制上救国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 制度变革 制度的现代化 以政治维新变革为中心的改良派与革命派 的文化思想 A 改良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主张:“从事 科学,讲求政艺”。认为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首 先要学习西方政治体制,实现君主立宪。 B 革命派代表人物:孙中山主张:推翻清朝专制体 制,建立民主的共和体制。 三、五四新文化运动重建中国人的精神文 明 代表人物:陈独秀 文化变革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发生 一场伦理道德革命(思想革命) 以伦理道德革命为中心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主张:“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 后觉悟”。改造国民精神,重建中国人的精 神文明。 1. 发起时间:1915 2. 兴起原因: 3.标志: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青年杂志,掀起新文化运动。 第一卷 青年杂志 上海 第二卷 新青年 北京 主将:陈独秀、胡适、李大钊、蔡元培、鲁迅 、周作人、钱玄同 主要阵地:新青年 文化中心:北京大学 思想内容:批判旧文化,建设新文化。 批判旧道德,提倡新道德。 先声之二:近代的语言革新 1.音标文字运动 “欲为易识文字,非用拼音之法不可。” 自洋务运动至维 新变法以来,为了向民众普及新思想,便开始了倡导拼 音字母,创造一种与汉字并行的书面语言形式。 2.“诗界革命”与“新文体” “我手写我口”,黄遵宪倡导“诗界革命”把口语写入 传统格律诗中;“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 国语法”,梁启超开创“新文体”推广接近口头语言 的浅近的文言文。 3. 白话文运动 “崇白话而废文言”。“五四”文学革命在 “言文 一致” 旗帜下,否定文言文,确立了白话文是中国 文学的语言载体。 (三)先声之三:晚清的文学改良成为文学革命的序幕 1.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的要求 ,旨在突破传统文学的观念与 形式。 黄遵宪认为诗应当是按照自 己的意愿来写,向着传统因袭 的规范发出了质疑和挑战。 梁启超等人提出“诗界革命”、 “小说界革命”与“文界革命”。传 统诗文格局被打破。 2.翻译文学繁荣 A 翻译家:林纾、包天笑、苏曼殊等 B 西方文学传入中国,催促新文学的诞生。 3.文体革命遇到很大阻力 林纾的大胆而充满传奇色彩的翻译从巴黎茶花女遗事 开始,自己不懂西文,而且用文言翻译西方近世传达新思想 、新感情的文学经典,从侧面说明了阻力之大。先是中国言 、文分离的历史事实,再就是外来思想与原有语言惯性的距 离。 晚清的文学改良总体上囿于传统文学内部的结构调整 变通,缺乏相应的文学实绩。 第二节 白话文学与“人的文学” v五四文学革命,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开始。 v一、兴起的原因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 景和动力: 自近代以来,中国的有志之士坚持不懈,前仆后 继,探索着救国救民之路。洋务运动失败而有维 新变法,维新变法失败而兴辛亥革命,辛亥革命 失败而爆发新文化运动。五四文学革命是新文化 运动的重要一翼,是中国近代文化变革的必然产 物。 思想领域的大变革必然引起文学领域的大 变革。 v二、开始的时间与标志 1917年1月和2月,文学改良刍议和文 学革命论先后发表。 v三、过程 1. 1917-1918年 倡导期 胡适和陈独秀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主张,并 很快得到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响 应,随后周 作人又将“文学革命具体化”。 2. 1918-1921年 发展期 文学理论进一步发展,文学创作初步收获 ,大量译介外国文学作品。 3. 1921-1927年 进一步发展期(深化期) 新文学社团和文学刊物大量涌现。 v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与进展 v(一)从思想启蒙到文学革命 v1.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反对旧道德,提 倡新道德。 v2.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 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白话文运动” (二)文学革命的宣言 1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白话文学是“中 国文学的正宗”;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 ;语言形式的变革为文学变革的突破口。 “八事” 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 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 吟, 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 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句。 即令神似古人,亦不过为博 物院中添几许“逼真赝鼎”而 已,昨见陈先生诗云:涛园 抄杜句,半岁秃千毫。万灵 噤不下,此老仰弥高。此大 足代表近日“第一流诗人”摹 仿古人之心理也。其病根所 在,在于以“半岁秃千毫”之 功夫作古人的抄胥奴婢,故 有“此老仰弥高”之叹。 2.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三大主义”高举文学革命大旗。 一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 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二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 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三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 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v“三大主义”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 态度;主张“革新文学”作为以革新政治、改造 社会之途。 文学革命宣言:新文学是白话的文学、 写实的文学、平民的文学、人的文学。 3. 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文学的使命助长人性的解放,反映“人 生诸问题”,表现人的“理想的生活”。 人的文学第一次从理论的高度提出人 的独立与尊严。 平民文学文艺当以平民的精神为基调 ,再加以贵族的洗礼,这才能够造成真正 的人的文学。 第三节 五四文学论争 一、“双簧信”开幕 时间:1918年3月 代表人物:刘半农、钱玄同 双簧信:钱玄同(王敬轩)给编者 的一封信 刘半农复王敬轩书 历史意义: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打击了封建 复古派。 v刘半农(1891年5月29日1934年7 月14日),是近现代史上中国的著 名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名复 ,字半农,江苏江阴人。早年参加 新青年编辑工作。后旅欧留学,获 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1925年回 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所作新诗多描 写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疾苦,语言通俗 。他一生著作甚丰,创作了扬鞭集 、瓦釜集、半农杂文,编 有初期白话诗稿,学术著作有 中国文法通论、四声实验录等 ,另有译著法国短篇小说集、 茶花女等。其中汉语字声实验录 荣获“康士坦丁语言学专奖”。 v钱玄同(18871939)浙江吴兴人。原 名夏,字中季,少号德潜,后更为掇献, 又号疑古、逸谷,笔名浑然。常效古法将 号缀于名字之前,称为疑古玄同。五四运 动以前改名玄同。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镠 之后。1887年9月12日出生,浙江湖州人 。1939年1月17日因右脑部溢血在北京病 逝。早年留学日本,曾任北京大学、北京 师范大学教授,“五四”时期参加新文化运 动,提倡文字改革,曾倡议并参加拟制国 语罗马字拼音方案,是我国著名的语言文 字学家。20世纪初在日本学习世界语,在 新青年杂志上载文提倡世界语,三十 年代还为世界日报副刊世界语之光 题写刊名。著有文字学音篇、重 论经今古文学问题、古韵二十八部音 读之假定、古音无邪纽证等论文。 二、对“封建复古派”的斗争 (一)同“国粹派”的论争(1919年3月) 代表人物:林纾鲁迅、蔡元培、李大钊等 林纾反对废除文言文。 代表性文章:林纾致蔡鹤卿书论古文白话文之 相消长,文言小说荆生妖梦 蔡元培答林君琴南函 性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旧文学思想的第一场激烈 论争,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与保守主义者的论争。 v林纾(18521924 年),近代文学家、 翻译家。字琴南,号 畏庐,别署冷红生, 福建闽县(今福州市 )人。晚称蠡叟、践 卓翁、六桥补柳翁、 春觉斋主人。室名春 觉斋、烟云楼等。林 纾翻译小说有 巴黎 茶花女遗事迦因 小传、撒克逊劫 后英雄略 鬼山狼 侠传现身说法 黑奴吁天录 等 。 v荆生中虚构了三个既要“去孔子灭伦常” 又要“废文字以白话行之”的异端人物:皖人 田其美、浙人金心异和不知何许人的狄莫 。当三人聚集在陶然亭大骂孔丘时,隔壁 走出名叫“荆生”的“伟丈夫”,一通拳脚就把 三个人打得落花流水。明眼人一看便知, 小说中影射的是陈独秀、钱玄同、胡适三 个人,而荆生,自然就是练过武功的儒侠 林纾了。 v蔡元培,字鹤卿,又字仲 申、民友、孑民,乳名阿 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 余,汉族,浙江绍兴山阴 县(今浙江绍兴)人,原 籍浙江诸暨。革命家、教 育家、政治家。民主进步 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 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 长 。中华民国首任教育 总长,1916年至1927年 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 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 ;1920年至1930年,蔡 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 长。他早年参加反清朝帝 制的斗争,民国初年主持 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 的第一个法令大学 令。 v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生于 年月日。 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 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年李 大钊回国后,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 任兼经济学教授,积极投身于正在兴 起的新文化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 一员主将。他以新青年和每周 评论等为阵地,相继发表了法俄 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 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 等大量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 义的著名文章和演说,阐述十月革命 的意义,讴歌十月革命的胜利,旗帜 鲜明地批判改良主义,积极领导和推 动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成为中国共 产主义的先驱、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 主义的人。 (二)同“学衡派”的论争(1922) 代表人物:梅光迪、吴宓、胡先骕鲁迅等 代表刊物:学衡 学衡派主张: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 ,行批评之职事”为宗旨,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 命。 代表性文章: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 胡先骕评 吴宓论新文化运动 鲁迅估 性质: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与保守主义者之间的论争。 v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 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后改为豫亭,浙江绍兴会稽县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 、思想家和革命家。世界十大文豪 之一,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文化 运动的支持者,是中国无产阶级文 学的奠基人,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 一面旗帜。 v鲁迅出身于浙江绍兴的一个封建官 僚家庭。起初想实业救国,但不济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 医。后从事文学创作,希望以此改 变国民被麻木的内心,笔名鲁迅( Lution)源于革命(Revolution)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 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 说狂人日记。1921年发表中 篇小说阿Q正传。1936年10月 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 (三)同“甲寅派”的论争(1925) 代表人物:章士钊鲁迅等 代表刊物:甲寅周刊 甲寅派主张:否认文化有新旧优劣之别,反对新文 学及白话文。 代表文章:章士钊评新文学运动 鲁迅答KS君十四年的“读经” 性质: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与保守主义者之间的论争 。最后一次重大战役。 v章士钊,字行严,笔名黄中黄、青 桐、秋桐,1881年3月20日生于湖 南省善化县。曾任中华民国北洋政 府段祺瑞政府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国民参政会参 政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 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 史研究馆馆长。1 v清末任上海苏报主笔。1911年 后,曾任同济大学教授,北京大学 教授,北京农业学校校长,广东军 政府秘书长,南北议和南方代表。 新中国成立后为著名民主人士、学 者、作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 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第二 任馆长,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 ,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 历史反思:这不是一场全是全非的斗争。文学革命倡导者的方 向是正确的,但失误于某些理论的偏颇;复古派的某些理论 虽然持有着真理,然而失足于方向的错误。 章士钊曾说:今人讲新文学,颇采报端之见,挥斥一切旧者, 欲从文学上划出一新纪元,号之曰新。愚谓所见太狭,且亦 决不可能。”“今之社会道德,旧者破坏,新者未立,颇呈青 黄不接之观人心世道之忧。莫切于此。” 三、新文学阵营的分化:同资产阶级右翼文人的论 争 (一)“问题和主义”之争(1919)每周评论 代表人物:胡适李大钊 代表文章: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三论 问题与主义 性质:新文学阵营内部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 识分子和温和改良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知识分子 之间冲突的开始。 (二)“整理国故”的论争(1923) 代表人物:胡适鲁迅 代表文章:胡适“新思潮”的意义 鲁迅青年必读书 胡适主张: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 ,再造文明。 性质:新文学阵营内部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 知识分子和温和改良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 知识分子之间的冲突。 整理国故”是民国八年(1919年)五月新潮杂志 针对国故、国粹研究提出的主张。其后经胡适提 到“新思潮的意义的高度”作为对待处理传统学术 思想的态度方针。由此在学术界引起了一场规模 较大的“整理国故运动”。 对于保存国粹的主张,胡适作出激烈批评:“现在有 许多人自己不懂得国粹是什么东西,却偏要高谈 保存国粹,现在许多国粹党,有几个不是这 样糊涂懵懂的?这种人如何配谈国粹?若要知道 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评判的态度 ,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工夫。”几年 后他写道:“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 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 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国故这个名词,最 为妥当;因为他是一个中立的名词,不含褒贬的 意义。国故包含国粹;但他又包含国渣。我们 若不了解国渣,如何懂得国粹? ” (三)同“现代评论派”的论争(1925) 代表人物:陈源(陈西滢)鲁迅 阵地:现代评论的“闲话栏” 代表文章:鲁迅并非闲话“公理”的把戏 性质:新文化阵营内部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 知识分子和温和改良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之间发生的冲突。 v陈西滢,名源,字通伯,1896 年生。西滢是他为现代评论 周刊“闲话”专栏撰稿时使用的 笔名。16岁那年即赴英国留学 ,先后入爱丁堡大学和伦敦大 学学政治经济,获博士学位。 1922年回国,在北京大学执教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陈西 滢是一位争议颇大的人物。早 在1920年代,有人就在广告中 尊他为现代评论派的“主将”。后 来,梁实秋又将他与胡适、周 氏兄弟、徐志摩并称为五四以 来五大散文家之一。1970年3月 29日,陈西滢因中风逝于伦敦 。 第四节 五四文学革命实绩和历史意义 v一、新文学社团涌现的原因 受各种文艺思潮与艺术方法影响的作家们, 显示出不同的创作倾向,相近者聚集成文学 社团,创办体现自己追求的文艺刊物。1921 年到1923年,全国有大小文艺社团40多个, 文艺刊物50多种。至1925年,文学社团与相 应的刊物已有100多个。众多文学社团与期刊 标志着新文学已由少数先驱的提倡转为群力 建设。 注意:发起及解散时间、地点、发起人、代表性成 员、出版的主要文学刊物、文学主张、文学史贡献 及影响等。 v二、先驱 v新青年作家群、新潮作家群。 v三、 影响最大的社团:文学研究会、创造 社、语丝社、新月社。 v四、 影响较大的社团:莽原社、未名社、 狂飙社、浅草社沉钟社、弥洒社、湖 畔诗社、民众戏剧社、南国社等。 1.文学研究会 时间:1921年1月1932年1月 地点:北京 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孙伏园、叶绍钧等12 人。 会刊:以沈雁冰接编、革新后的小说月报为主要阵地、此外 还有诗 月刊、文学旬刊 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文学主张:文学为人生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 的一派。 创作方法:现实主义 影响:建立最早、规模最大、实力最雄厚、影响 最大的文学社团 。 小说月报:1910年 创刊上海,最早被鸳鸯蝴蝶派所把持 ,1921年沈雁 冰接编并对之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小说月报集中反映文学为人生的宗 旨。 2.创造社 时间:1921年7月1929年2月 地点:日本东京 发起人: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郁达夫、田汉、郑伯奇 等人。 会刊:创造丛书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月刊 洪水、创造日等十余种刊物。 分期:以1925年五卅运动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文学主张:前期创造社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 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比较 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的抒情色彩, 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反抗 情绪的主要形式。 后期创造社转向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创作方法:倾向于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 影响 :第二大规模的文学社团。 3.语丝社:语丝周刊创办于1924年11月,主将是鲁迅,成员有周作人 、林语堂、章川岛、孙伏园等。 会刊:语丝周刊、语丝杂志,孕育出一种独特的文体,被称为语丝 文体。 语丝文体:语丝周刊侧重散文和杂文, 形成了一种任意而谈、幽默泼辣 的文体,被称为语丝文体,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新月社:1923年由胡适、陈源(陈西滢)、徐志摩、闻一 多、梁实秋等人在北京发起,1924年正式成立,1932年结 束。多系英美留学生。新月社开始以聚餐会的形式活动, 后来发展成新月俱乐部 。1928年以前的前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菏泽市省属公费师范毕业生专项招聘(42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
- 洗鞋知识培训内容摘要课件
- 安全培训考核自我评价课件
- 2025福建莆田市荔城区事业单位定向招考未就业随军家属1人模拟试卷含答案详解
- 2025广东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工业和化局招聘办公室文职人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名师系列)
- 2025湖南岳阳市平江县事业单位第一批公开选调工作人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湖南省低空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第二次公开招聘1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山西省阳泉市盂县第二中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数学试题
- 2025年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招聘28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名师系列)
- 安全培训老师讲话稿课件
- 房屋建筑学民用建筑构造概论
- 政策议程多源流模型分析
- 蓝点网络分账解决方案
- GB/T 22315-2008金属材料弹性模量和泊松比试验方法
- GB/T 17980.37-2000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线虫剂防治胞囊线虫病
- 血管活性药物(ICU)课件
- 旅游饭店服务技能大赛客房服务比赛规则和评分标准
- “手电筒”模型-高考数学解题方法
- GB∕T 2980-2018 工程机械轮胎规格、尺寸、气压与负荷
- TTAF 068-2020 移动智能终端及应用软件用户个人信息保护实施指南 第8部分:隐私政策
- DB22T 5036-2020 建设工程项目招标投标活动程序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