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调式结构中的和声,复功能和声中的调式”.doc_第1页
“多调式结构中的和声,复功能和声中的调式”.doc_第2页
“多调式结构中的和声,复功能和声中的调式”.doc_第3页
“多调式结构中的和声,复功能和声中的调式”.doc_第4页
“多调式结构中的和声,复功能和声中的调式”.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多调式结构中的和声,复功能和声中的调式” -德彪西大提琴奏鸣曲一、三乐章中的二重性特征 苟琦摘要调式与和声的相互作用及影响,历来都是传统分析视野下的研究课题。从和声中提炼出调式音级构成旋律,或用和弦序进的方式支持旋律的调式调性,是作曲家创作时所遵循的理论依据,其成为调性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两大核心因素。随着创作风格、流派的转型和作曲家个性的发挥,当有调性音乐及和声语言逐渐走向复杂化,由于调性的扩展所形成的多调性叠置和对峙,传统和声的功能性逐渐也被色彩性所取代,和弦结构本身的构成方式也发生了变异。这些创新与发展的技术虽没有逾越调性音乐的范畴,却在拓展其极限性写作的界限。在这种进化的观点指引下,笔者以德彪西d小调大提琴奏鸣曲中调式与和声的技法特征为研究线索,论证在半音化主导思维控制下,调式与和声在结构布局中的纵横结合关系所展示出的二重特性。这种二重特性主要体现在旋律的横向多调式与纵向和声的多调式结构上。即:旋律的调式调性与和声相互作用下的多调式叠置是本曲主要技术手段。在20世纪上半叶十二音和无调性盛行的写作风格背景下,这首作品被学术界公认为保留了古典主义的传统特征,又融合了德彪西本人的印象主义风格。我们可以从其中复合功能和弦的使用、旋律调式与和声的相互反配、高位调与低位调的半音化调性交织以及平行和弦的应用等几方面觉察到其与传统因素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又不失其新意。基于这种观念,笔者选择的研究视角既兼顾传统的和声分析方法,又结合20世纪以来基本理论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以及借鉴申克式思维分析理论就上述技法的运用为依据,论述二重特性在德彪西这部作品中的结构意义。关键词:调式交替;复合功能和声;多调式叠置;结构布局;半音化思维;二重性特征 众所周知,20世纪本身就是音乐语言多元化发展的时代,各种风格和流派呈现出有如万花筒般的光彩。德奥体系中,勋伯格创造性的“十二音技法”以及接踵而至的序列音乐已经完全瓦解了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小调体系,音乐写作的纯理性化“数控思维”展示着作曲家严谨的创作态度。而调性音乐体系虽然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境地,但并没有因此而搁浅,不少作曲家也在挖掘着各种可能性,使之既保持着与古典主义传统的密切联系,又无不体现着作曲家本人的创作个性。法国两个印象主义大师德彪西和拉威尔在世纪之交音乐语言动荡的年代,创造性地运用了全音阶、五声性音阶、平行和弦、附加音和弦、高叠和弦、复功能和声等技术,而这些又没有脱离调性音乐的广义范畴,在他们大部分作品中,调性还是作品中重要的核心因素。因此笔者研究的这首德彪西d小调大提琴奏鸣曲中,尽管各部分调性呈现出游移不稳定或者双调性等特征,并伴随着和声语言的多样性,但总体来说对于控制曲式结构和乐思发展的主导思维依然是围绕在主调性(d小调)上建立并展开的。基于这种观念,作品中调性在各个结构位置上的布局以及在局部多调式叠置的纵向结合手法,将在接下来具体论述。 在近现代作曲理论中,“半音化”越来越受到作曲家的重视与青睐,重点体现在调性布局与和声进行上,这也是区别于古典主义音乐的重要特征之一。本曲的第一、三乐章,在主导调性d小调为中心,穿插着各半音调性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高位调与低位调,同中音调对于主调性的环绕与支持作用。例如,d小调的低位调是升C大调(降D),同时又与主调性形成同中音调的关系,由此构成相距半音调的调性布局。下例可以说明这一点: 谱例1 谱例1取自第一乐章的序奏片段,在基本主题进入前,大提琴声部经历了由d到降D的转调,其过程很快,第5小节大提琴32分音符的快速华彩音型在d小调上,有趣的是,此时和声是用了该调的大下属和弦,在小节末尾大提琴的还原B音就是该和弦的和弦音,然而下一小节在到达高点音(谱例中用圆圈表示)时突然换到了降B音,由于从还原B到降B音处于不同的八度,因此削弱了和声上的对斜感。也正是降B音的出现使调性突然转至降D大调,此时和声也用该调的属七和弦予以支持。在此局部中,主调性与其低位调这一组双调性在横向上构成了调性的半音关系;虽然是传统的功能性和声,但前后相距半音的调性连接与调式和声的转换实际上是通过大提琴声部从B到降B音的半音过渡达到的。从宏观角度看,这种半音化的手法在开篇位置的运用也为整曲奠定了基调,它不仅体现在调式调性在结构中的布局,也直接影响到了和声的半音化运动,例如分裂音和弦、大小和弦交替等,将在下文中再次提及。 半音化思维甚至使属七和弦的解决也具有了新意,参看谱例2: 谱例2 谱例2取自第一主题开始,处重要结构位置,调性在主调d小调上。在谱例1中结尾低位调性降D的属七和弦在结构重要节点的出现预示了一种和声上的解决关系,构成了在传统和声中的“属准备”,在结构上起到了承接关系。然而此处解决到的是d小调的主和弦,用这样一种半音化和声解决的方式将调性重新拉回到原调上。有趣的是,谱例1中第7小节大提琴尾音降A音与谱例2首音A也形成了半音化过渡,可以理解为#G音(bA的等音)像导音一样依附解决到A音。如果把降D看作前调中心(尽管没出现其主和声),那么由属七解决到其上方半音关系的高位调性,是此片段最主要的技法特征,而“高位调”其实就是作品的主要调性d。因此综合上述两个谱例结合起来说明,用低位调作为主要调性的“属准备”,这是具有曲式结构意义的技术,同时印证了半音化思维在调性布局上的应用。如用申克的思维也可以这样理解:在d小调陈述的调性进程中,bD看作是类似于辅助音功能的辅助调性,因为其只是次级结构中短暂的半音化调性偏离,在宏观上看依然是主调性d的持续,实际上是一种调性的包含或从属关系。从和声上看,既然都看成是d小调的范围,那么从第5小节的S(大下属和声),到第6,7小节的D7,再到第8小节第一主题进入时和声解决到t,可以总结出如下和声进行方式(见下图2-1),这是一种近似于“完全进行”的公式;只不过在传统分析视野下,“完全进行”主要是在单一调性中的和声陈述方式,而在本例中,则是暗含着双重调性的和声进行框架。 图2-1 由此看出,德彪西借用了传统和声中“下属 - 属 - 主”的经典进行,在主调性中引入了低位调式的和声予以支持(如图中括号处所示),从而注入了新意,在局部扩展出了调式的外延;然而总体的功能性思维并没有改变,由和声划分出结构的节点位置也非常清晰。因此在和声与调式相互作用影响下,归纳为一句话总结,即:双调式在结构中的横向展开,实际上是沿着一条清晰的和声进行的主体脉络,这条脉络支持着结构(曲式)的控制与发展,由此看来是与传统和声的理念并无二致,依然保持和延续着主要调性的功能与结构意义。 在介于调式调性与和声这两者的中间,有一种融合了纵横结合关系的和弦技术,那就是在谱例2中能找到的“平行和弦”,它是一种以横向进行为主的特殊的多声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调式稳定感,显示出多调式特征或者一种调式的模糊感,如图2-1所示严格按照大三和弦平行进行,同时低音呈现出半音化级进下行,这是全曲半音思维的贯穿运用: 图2-2 上例平行和弦的使用加速了和声进程的节奏,增加了和声运动的色彩性,也跳出了主调性的范围,由F-E-bE-D的大三和弦显示了有半音化特征的大调式感觉,与旋律的调性d小调产生了矛盾。然而并非不和谐,旋律中的音更像是在为和弦添加和弦音或和弦外音,其实也弱化了和弦本身的功能性。 而之前的谱例2中有8个平行的四六和弦序进,是另一种方式的进行。我们看到除了d小调主和弦外,基本没有跳出原调的范围,只是平行四六和弦非大即小,但不固定,由此出现了调式变音和弦(或是调外和弦),如bE大和弦。这并不能按传统功能性和声的概念理解为bII级那不勒斯和弦,因为前后和弦的序进并非按照功能性和声逻辑。它的出现使调性开始变得模糊,在大提琴声部也出现了增四度旋律形态。其实也相当于埋下了一个伏笔,因为通常讲印象主义音乐用全音阶来模糊调性,实际上作为全音阶的雏形,三全音的出现已经为后面的调性离开做好了铺垫。如图2-3所示: 图2-3 三全音本身就具有模糊调性的作用,但在上例中只是建立在调式音级上的三全音,并没有脱离开主调范围;然而三全音可以作任意音程度数的移位,移位后的音级就如谱例3所示: 谱例3 谱例3展示的是第一主题的第二句,即衔接之前的谱例2之后,大提琴旋律中“D-bA”音即第一句中“E-bB”音的下方大二度移位,仅从旋律进行很难判断其调性,只能说是从第12小节d小调开始的调性偏离,然而在和声上并不是用d小调的调性和声来支持,并且大提琴声部的降A音是晚于和声中的降A音,在一小节之后才出现的,也就是说和声与旋律的调性不是同步进行,和声中的降A音成了旋律音的先现,也引导了移位三全音的出现。而第12小节旋律的d小调与和声中的F大、小三和弦形成了“和声反配”,其在近现代音乐中是常见的技术之一。在这里指的是为旋律调性配置异调和声。同时和弦本身也由于三音的分裂而形成不稳定的同名大小调式的游移和快速交替,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旋律调性的指向性,并且通过三全音的移位摆脱了原调性d的束缚,从而在旋律与和声的纵向结合上显示出了多调式的特征。 在纵向和声上采用分裂三音的同名大小调式交替,同理,在横向旋律进行中,也能够如图3-1所示: 图3-1 上图中用圆圈表示的音是能体现小调式的三度音,方框表示的音则是同名大调的三度音,由此上述片段是建立在基本调式A调的基础上,但由于三音的不稳定使得调性在大小调之间徘徊。有趣的是,和声只显示出能代表大调式的#C音,而旋律第一拍和第三拍的还原C音在纵向和声拍位上却没有体现小调式特征;其更像是一个倚音和弦(省略三音),弱化了a小调式,直到第二拍和第四拍出现和弦三音,才强调出是A大三和弦;或者可看成A大和弦的附加音和弦(附加二度音)。这样看来实际上这段的调性应该就是主调性d的属调了。 同时,上例显示了横向旋律的调式调性与纵向和声的结合关系,和声上的大调性倾向以及旋律中同名调间的交替调性是该片段的两个技术要点;二者纵横结合的关系在结构中则强化了属调性A,在曲式中恰好是I乐章第二主题(B段)的起始。 说到调式交替,在本曲一、三乐章中,我们不难发现,德彪西更倾向于用同名调式的交替,并且这一点也是笔者在前文中通过实例反复论证得出的结论。下图3-2则是另一例调式交替的现象: 图3-2 这是取自第一乐章的尾声处,通过和声中三音在F和#F音上来回摇摆,使得调性也在同名大小调上游移。当然除去主和声和图3-1中的属和声不同外,最明显的区别在于旋律回避了可能出现大小调特征的调式三级音,而三音的出现全部留给了和声进行填充。虽然感觉上是游离于主和声之外,但显然在乐章尾声,和声与旋律调式是结合的关系,三音的出现明确了调式中的调性感。尽管用的是交替和声,但单就每一处纵向和声与旋律结合来看(对应图中的圆圈与方框记号),d和D的调性还是很清晰的。 综合上述几例,本曲在和声的运用上基本沿袭了传统的三度叠置为主的和弦结构,而创作个性则是体现在结构中对传统意义的大小调式的扩展上;具体来说,是用半音化思维在相对清晰的调式基础上,尽可能使调性模糊。传统的和声思维是起到建立和稳固调式调性的作用,而本曲的和声思维是通过“借调”的方式完成结构中的基本调性布局的(如和声反配旋律、调式交替等)。甚至,和声有时是游离于旋律调式之外,二者各行其道。如谱例4: 谱例4 上例显示了调式与和声上的冲突,大提琴奏C调的固定音型反复,而钢琴声部的和声是完全游离于C调之外的平行和弦序进,本身平行和弦就有着多调式的可能性,使整体产生了多调式混合的特征。也就是说,和声在此并不支持调式,也无从找出纵向结合中调式产生的可能。下图4-1也是基于这种手法与平行和弦的使用,使调式与和声层进行分离。 图4-1 此例与谱例4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有一个声部进行着调式持续,上例是旋律中的C调持续,而本例中则在低音和声背景上作了降D调的属分解和弦的持续。同样是用平行和弦填充内声部和声层,打破了降D调的范围,显示出调性叠置的特征。之所以称为叠置,是因为在和声的纵向结合中,降D调属和声与调外的平行和弦实际上是冲突的;只是为了缓和不同和弦叠置有可能产生过于尖锐的音响,其中的属和声作了分解和弦的处理。而旋律中以bB音为主的中心音调反配和声,与下方声部产生调式矛盾;也就是说旋律音并非从和声中提取(这跳出了传统思维模式),并且与和声的低音形成了调性对峙的特征。不难看出在多声部的织体中,多调式叠置成为主要技术手段之一,从而在和声上形成较为复杂的多声性结构和多调式层次。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多调式叠置并非是本曲主导思维控制结构,只是在乐章中部分展开性段落中使用这一技法而已,主要体现出和声在某一纵向节点结合上的复杂性,使局部调式模糊。尤其在多声部音乐中,假如能够剥离出每一声部中的调式或和声进行,在横向上看还是有调可依的,当然在纵向的剖面上就是多调式结构了。至少从本曲看,这也是在“调性音乐”范畴内走得最远的技术了。 前文已经谈到了横向多调式的展开,在传统观念中的转调多是在和声中找中介和弦,旋律音调与和声进行是互配关系;或是音组的移位模进使调性音高移动(浪漫派中晚期作品中常见的突然“换调”的手法,但各音组内的和声进行应相仿)。而在本曲中,由于和声通常不与旋律调式同步进行、或是和声进行的非功能性,因此异调配置手法使调式转换成为可能。见下图4-2: 图4-2 本例中旋律的转调按德奥体系理解为近关系转调,单看旋律的31、32小节近似于调性过渡期,直到33小节建立新调性。从C大调至增加一个降号的d小调的旋律转调过程是通过引入原调调式变音bB作为新调调号来引入的,这是传统手法,在此不做赘述。然有趣的是,当旋律转调时,和声进行依然固守在C调领域,在30-32小节重复着C调主和声与SII级和声,其保留着C调和声进行的结构,独立于旋律的转调特征音之外而形成了反配手法。在33小节平行和弦中的泛调性因素又再次影响了旋律中的调性稳定。由此看来,转调和声从连接关系上并无直接联系,同时也模糊了转调和声的界限。这也是一种多调式的组织结构,看起来是转调,但实际上并非按转调功能性转调的思维来控制和声与调式的逻辑关系,而是各声部的调性异置,回避和声的功能性组织原则,以多调式和声思维与旋律中较清晰的调性指向形成对比。 以上着重分析了多调式结构中的和声进行逻辑,从横向多调式的展开(如通过三全音的移位改变调式、同名调式交替等),再到纵向多调式的叠置(如平行和弦、异调和声反配调式等),和声的功能性作用以及和弦序进中的关联性在多调式结构中被削弱,而越发显示出独立于旋律调式之外的特性。而调外变和弦的应用使得调式扩展或叠置,用这种思维来延伸主调性的控制范围,这也是此曲中独特的创作构思。 就像同一事物具有矛盾的对立面,支持调性音乐最核心的要素是调式与和声,二者既是互相关联和影响的,同时又具有对立的矛盾属性。当和声序进逻辑符合旋律调式发展时,二者相辅相成;当和声反配调式或是在纵横结构中的多调式结合时,就形成了具有对立因素的二重性特征。这也是近现代调性音乐演化发展中追求的一种深层结构思维。 调式影响着和声的进行,反之,和声也作用于调式的构建。这一点虽然是传统的视角,但根植于调式音乐思维中。下面的谱例5显示了和声中暗含的双调性现象: 谱例5 这是二声部中独立的和声层次,上层为大提琴拨奏的四音和弦,暗含着C调属七和弦的结构特征;而下层钢琴声部的和弦建立在d小三和弦上,暗含着d小调主和弦的调性倾向,由于此和弦非根音位置并附加了二度音使d小调不够稳定。上层的C调属和声又是游离于主调性d之外,从而显示出了双调式特征。这就使和声有了在两个不同调式中存在的可能,具有了复合功能性质。此片段选自第三乐章尾声前,即应该出现完满终止式之处。然而此处用C调属七与d调主和弦并峙,与其说是属七到主的解决关系,不如说是主属和声的交替,并且主、属和声分属两个不同调性,彼此并无直接的联系。因此说,这是一种弱化了“属支持主”的和声终止式,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属到主”具有强烈倾向的解决关系。 我们马上联想到前述谱例2,第一乐章在基本主题进入前用降D调属七“解决”到主调d小调,此例则是第三乐章终止式C调属七支持主调和声。这两处例子分别在全曲的开篇和结尾,有首尾呼应之感。而两个异调式C调和#C调(降D的等音调)用现代乐理中调式关系理论来理解,就是“重同名调式”,这使得传统意义上远关系调式通过这样的理论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如果将这两个重同名大调与主调性d联系起来看,则有“C-#C-d”这样一种半音关系的调式关系,以及由此半音调产生对主调性d小调的调式支持。我们如果用申克的理论来解释,则有调式间的半音依附关系,两个重同名调式是半音推进的过程,其最终要“解决”到主调性d上。用这样的“调式解决”思维代替了“和声解决”的传统模式,不能不说是一种突破。用下图5-1来说明这样的构思: 图5-1 借助于申克分析理论的指导,可以宏观上把握调性按半音关系运动的基本规律以及外调属和声对建立中心调性主和声的支持作用,和声进行的最基本核心是按照“借调解决”的逻辑来确立的,并且这种思维是严格遵循曲式结构原则来组织的。从首乐章的确立基本调性,到末乐章的终止式稳固主调性,在这两个曲式上重要的节点,都用这样的“属到主”的进行关系在和声上予以支持。 因此,在谱例5展示的复合功能和声的运用上,其具有了在调性结构布局中的重要意义。而在图5-1引申得出的调关系布局的图示中,按逆时针方向推导出中心调性的逻辑实际上是从结尾照应开端,使前后调性结构更为紧凑。 复合功能和声显示了纵向多调式的叠置。而在下图5-2中,则显示了在单一调式中的二重功能性和声: 图5-2 图中用不同形状圈出的和弦产生出纵向结合的效果。这是第一乐章序奏主题动力再现时的调性C之前的和声准备,其有一定高叠和声的性质,如果按传统功能讲是属11和弦,也是完全符合属到主的和声解决定式。实际上,这是由F和G两个大三和弦叠置的和声,在和弦结构上具备了复合和弦的性质,在和声功能上讲则是属准备的性质。 值得一提的是,再现的序奏主题位于第一乐章接近黄金分割点处,是曲式上重要的结构部位。回顾开头首小节序奏主题的调性音高,发现此处恰好是开头处音调的上五度属方向移调,因而从全乐章的结构布局看,依然有“从主到属”这种类似于传统调性展开的功能,但和声陈述的调性并不与旋律的调性统一,实际上旋律是属调性的展开,而和声则是与主调性相差二度的C调,与属调旋律进行反配的。尽管这种反配法不是直接体现在和声配旋律的纵向结合上,但从曲式结构的宏观角度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传统德奥体系中,主题与调性的回归是判断再现的重要依据,而此处无疑是“假再现”的意味,只能说序奏主题具有再现性因素。图5-3展示的是这两处的调性及主体音高布局: 图5-3 传统意义上的“假再现”往往成为近现代调性音乐的常用手法之一,尽量回避主调性的直接出现,而用其他调性布局的手法间接支持主要调性在全曲中的作用。并且,“属准备”也在弱化着其功能和声性质,“借调”手法和调式变音的出现已在前文中论述过。实际上,从全曲来看,“属准备”更多承担着引入新主题或起支撑重要结构部位的作用,真正意义上的“属准备”(包括和声与调式上的属功能一致性)在全曲中屈指可数。例如在首乐章中原调性的属准备只出现了一次,在第一主题原调再现之前,这也是调性和主题的同时回归。见如下谱例6: 谱例6 这是唯一一次原调性属准备在和声与旋律上的持续过程。之所以将此片段作为具有典型意义的谱例,同时又是全文的压轴谱例,因为其不仅能综合体现本文最核心的分析观点和主要技法的运用(包括交替的调式与交替的和声以及二者的纵横结合关系),更是能体现作曲家创造性地运用传统结构布局形式展现写作个性。具体来说,横向的交替调式是通过二级音的半音变化体现的,但这里的交替调式不是同名大小调式的交替,而是同名自然小调与弗里几亚调式的交替,从谱例中的符号说明了能代表各调式类型的特征音,并在横向旋律中快速的半音切换显示出主要调式d的两种具体调性变动和不稳定性。当然,调式二级音是从纵向的和弦中提取;交替的和声是通过正常的属七和声与bV级音的属变和声交替呈现,其作为调式“功能性”属和声。值得一提的是,和弦结构在此并不是原位,而是低音在三音位置的转位和弦,这样的做法抹平了传统和弦低音的四五度进行的棱角感,而用调式导音#C预备再现时d小调主和声的和弦低音D,又可以说明半音化思维在全曲中的贯穿和统一结构的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