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本科)毕业论文—论重婚.doc_第1页
法律(本科)毕业论文—论重婚.doc_第2页
法律(本科)毕业论文—论重婚.doc_第3页
法律(本科)毕业论文—论重婚.doc_第4页
法律(本科)毕业论文—论重婚.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重婚【摘要】重婚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不仅只是单纯的婚外异性长期稳定的生活。还是产生家庭关系不和谐的主要根源。也是当今社会不和谐因素的重要组成部份。我国的婚姻法如何定义重婚,重婚罪,如何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如何保护其子女的合法权益,司法行政机关对重婚罪的处理原则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探究。本文将从重婚的含义、重婚罪的特征与认定、产生重婚现象的原因、重婚罪的影响、受害人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以及就我国目前重婚罪的现状与处罚提出遏制重婚行为的建议等方面来论述重婚。【关键词】 重婚;原因;影响;现状;处罚;建议一、重婚的含义(一)重婚的含义1.重婚含义重婚是指有配偶者未办理离婚手续又与他人登记结婚,或者没有登记结婚而与他人同居形成事实上的非法婚姻关系的行为。可见,重婚既已有了一个婚姻关系,又与他人缔结或形成第二个婚姻关系或形成事实上的婚姻关系的行为。主要有二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法律上的重婚,另一种是事实上的重婚。前者只要双方办理了结婚登记即已构成,不问是否真正同居;后者只要双方事实上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即构成重婚,而不问是否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在现实生活中,后者居多。前者的结婚登记手续要经过婚姻登记机关的审查,一般难以达到重婚的效果,但也不排除通过隐瞒、欺骗手段获得结婚登记的情况。重婚主要的特征在于行为人故意和双重或多重有效婚姻关系的存在。行为人故意是重婚的最主要特征,如果行为人不是故意,其所产生的影响有限,其社会危害性比较小。双重或多重有效婚姻关系的存在是重婚得以构成的前提,没有双重或多重有效婚姻关系的存在,重婚法律关系就无法形成,也就不会有重婚罪的产生。2.重婚与重婚罪的联系重婚主要两种类型: 一是与原配偶登记结婚后又与他人登记结婚而重婚,即两个法律婚的重婚;二是与原配偶登记结婚,又与他人没有登记却以夫妻关系同居生活而重婚的,即先法律婚后事实婚。重婚罪即构成犯罪的重婚行为,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重婚行为都可构成重婚罪。在实践中,重婚行为的情节和危害有轻重大小之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3条的规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所以,有重婚行为,并不一定就构成重婚罪。只有情节较为严重,危害较大的重婚行为,才构成犯罪。根据立法精神和实践经验,下面两种重婚行为不构成重婚罪:(1)夫妻一方因不堪虐待外逃而重婚的。实践中,由于封建思想或者家庭矛盾等因素的影响,夫妻间虐待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一方,尤其是妇女,因不堪虐待而外逃后,在外地又与他人结婚,由于这种重婚行为的动机是为了摆脱虐待,社会危害性明显较小,所以不宜以重婚罪论处。(2)因遭受灾害外逃而与他人重婚的。因遭受灾害在原籍无法生活而外流谋生的。一方知道对方还健在,有的甚至是双方一同外流谋生,但迫于生计,而不得不在原夫妻关系存在的情况下又与他人结婚。这种重婚行为尽管有重婚故意,但其社会危害性不大,也不宜以重婚罪论处。 重婚行为是重婚罪的直接依据。但重婚行为又与重婚罪存在区别。第一、主体不一致。重婚行为中的行为人为有配偶者,即存在有效婚姻关系的当事人;而重婚罪中的行为人既包括存在有效婚姻关系的当事人也包括与存在有效婚姻关系的当事人以夫妻名义公开共同居住的相婚者。第二、侵犯的法律关系不同。重婚行为侵犯的是婚姻法律关系,其所规范的是私权领域,由民法调整。而重婚罪所侵犯的主要是刑事法律关系,主要用刑法调整,但也涉及民法调整对象。因此可以看出重婚行为与重婚罪的关系为:重婚行为是重婚罪构成的前提而重婚罪又是重婚行为中严重行为的兜底条款。二、重婚现象原因探究(一) 历史的延续1. 受古代自上而下的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影响我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基本原则是西周时期确立的形式上的一夫一妻制。一妻是指一个男子只能有一个正妻。这种形式上实行的一夫一妻制是为维护封建宗法和家族统治,其目的是为了约束女子。男子尤其是贵族官僚实际上是可以合法纳妾的,男子可以占有多个不同名分的女子且被礼法所认可,因此事实上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例如,在礼记曲礼中给妻妾定了名号,“天子有后 ,有夫人,有世妇,有嫔,有妻,有妾;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即天子和公侯或者是奴隶主等社会地位高的人才可以拥有很多女人,其妾的数目是按照社会地位而确定的。论语宪问记载“别无媵妾,唯有夫妇相匹而已”,意思是没有陪嫁的人也没有妾,只有一个丈夫一个妻子,因此说明了只有平民才真正实行一夫一妻制。一夫一妻多妾制体现了明显的男女不平等。在我国封建社会,妇女没有社会地位,夫为妻纲,妇女的一切只能服从和依赖于丈夫,即使丈夫死了也不准改嫁,从一而终。而男子却可以三妻四妾,皇帝有三宫六院,一般的达官贵人亦都妻妾成群。因此,一个男人能娶多少女人没有受到法律的限制.到现在仍有很多地方保持此种思想,有一本名为苦婚60天隐性采访实录的书,它就是“深圳二奶村”的调查实录。自20世纪80年代中叶开始,一批来往于香港与内地的香港商人、白领及货柜车司机,开始在深圳等地包养“二奶”。随着这个“风流军团”的扩大,一些位于罗湖文锦渡口岸附近的花园住宅,因“二奶”相对集中而闻名。90年代中叶,随着深圳中心区的西移,福田区成为少部分港人“金屋藏娇”的首选地。沿深圳河北岸,邻近中国最大的内陆口岸皇岗口岸附近的众多村落,因便利出入境货柜车司机的歇脚和进出,日渐成为香港货柜车司机包二奶的首选之地。对那些二奶租住较多的村子,人们习惯上称为“二奶村”。海湾村中包二奶的男人,80%是货柜车司机,百分之百的港人。深港两地,由大老婆与二奶构成的纠纷或“重婚罪”官司,此起彼伏。据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透露,2002年全年审结因包二奶而引起的婚姻家庭纠纷多达42000件,有47人因涉及包二奶的行为构成重婚罪被处罚“包二奶”的行为源于古代的纳妾制度,这种“纳妾的潜意识”在男性中尤其是港台地区的男性中依然比较普遍。可见自古以来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度的思想已深深地扎根于少数人心中。2. 封建夫权制度、男尊女卑思想的延续据统计我国现在有 73.2%的家庭,男子是家庭户主,主宰家中的大事小事,在家相当于皇帝的待遇,妻子和孩子往往只能顺从丈夫和父亲的的安排。大男子主义的思想仍然存在于家庭之中。如我国的婚姻法规定,婚生或非婚生子女可以选择跟随父姓或随母性的权利,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但孩子的姓氏90%以上随父姓。当今生社会虽然打着“男女平等”的话旗织,实际上仍存在40%至50%的人认为男孩才能传宗接代。从这些例子中无不说明夫权思想、男尊女卑的思想依然影响着人们,无形之中降低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二) 社会的不断发展1. 婚姻关系的不和谐夫妻“共同生活”是指男女双方结婚后相互扶持,共担生活压力,共创美好生活的持续、稳定的状态。主观上,男女双方具有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愿望;客观上,男女双方能相互扶持,共同履行夫妻义务和家庭义务,共同承担生活的压力和风险,共同创造并享受美好生活。夫妻共同生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的住所;(2)夫妻间的性生活;(2)夫妻共同的精神生活,主要是指基于配偶身份的相互理解和慰籍;(3)夫妻相互扶助的义务;(4)夫妻共同承担的其他家庭义务。然尔,婚烟关系不和谐主要表现在夫妻双方的思想不统一,虽然存在共同的住所,但夫妻之间的性生活、精神抚慰以及相互之间应尽的义务,双方不积极履行,导致夫妻双方因一些琐事争吵。这样的关系很容易导致夫妻关系不和,甚至夫妻双方思想“出轨”,背道而驰。从而诱发重婚行为。2. 夫妻长期分居据2014年6月26日15:52:08新华网报道,无锡部分外来务工者结成临时夫妻 存在重婚现象 记者随机走访了几个工地,对于“临时夫妻”问题,外来务工人员或是尴尬地笑笑,或是索性避而不谈。“临时夫妻很多的,只是不好意思说呗”,做盒饭生意的朱阿姨说,她一个小姊妹的丈夫因打工受伤回了老家,独留她在无锡赚钱。一个人的生活相当不容易,没多久她就跟一个常来照应的瓦工好上了。瓦工的妻子、孩子远在贵州。“对男的来说,多个女人做饭、缝补有什么不好?对女的来说也实惠。两人各取所需罢了。”“这在涉及外地人的案件中暴露得挺多的”,惠山法院民一庭副庭长周小娇表示。刘杰、苏玲在1992年1月20日登记结婚,婚后育有一子一女。夫妻俩从老家来无锡打拼多年,家庭经济条件好转。看重多子多福的刘杰,竟跟老婆的好姐妹生了个孩子。为给孩子上户口,两人特地在苏州登记结婚。苏玲忍到儿女成年后,到法院起诉离婚。周小娇说,在离婚案件的审理中,不少从外地无锡的夫妻经多年打拼,家庭经济条件改善,但是对于生养儿子、多子多福很是执著,“临时夫妻”由此而生,甚至产生了重婚现象。当事人不但不认识到已违法,反而认为能如愿是种能力。除了外来务工人员,结成“临时夫妻”的不乏高学历人士。吴涛,北京人,博士后,在无锡某事业单位工作。2008年5月,吴涛和郭洁确立恋爱关系且同居,在2011年5月18日举行婚礼,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其间,郭洁多次要求“老公”办理结婚登记,却屡遭拒绝。直到郭洁到崇安法院起诉,才发现吴涛跟一直两地分居的前妻离婚没多久。也就是说,从相识相恋到举行婚礼,又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长达半年之久,“老公”竟一直跟别人保持着婚姻关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君筠介绍,人的需求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一般来讲,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外来务工人员由于种种原因结成“临时夫妻”成了社会热点问题,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生理需求,以及情感与归属的需求。性欲是人的生理需求之一,长期得不到满足必然会引起一定的问题。促使双方结成“临时夫妻”的,还包括情感和归属方面的需求。从实例中不难得出,夫妻之间长期分居,肉体、精神、心灵上得不到慰藉、迫切需要得到心灵上的抚慰,从而引发重婚行为。3. 拜金主义、盲目追求物质生活在沿海比较发达的地方,一些外来务工人员,盲目的追求“高富帅”,“白富美”这类人群的生活,不惜牺牲自己的青春年华,违背伦理道德纲常,做那些所谓事业有成的大老板的“二奶”,“三奶”,被人包养。盲目的追求物质生活,出卖良知,出卖肉体。说到底就是为了虚荣为了享受,拜金主义、盲目追求物质生活。找个有钱男人当靠山,他可以给你豪宅,可以给你跑车,也可以提供你每年几次出国旅游,可以让你拥有各种奢侈品牌,也可以让你尽情的败家。对于这些有一副漂亮外壳的二奶来说,有钱男人就是她们的提款机,为了长期占有这个提款机,她们要想尽办法来牵住他的口袋。只能说明 部分女性朋友对金钱的欲望,永远也填不满内心的深处的渴望。从而诱发重婚行为。4. 夫或妻出现繁衍障碍自古以来,“结婚”和“生子”两个动词,人们都会把它们捆绑在一起,所以夫妻结婚后抚养下一代,成为了一种社会责任。据报道目前,全国有育龄夫妇约2.3亿人,不孕不育发生率大概在15到20,也就是说至少有一千万个家 不能生育。因孩子的问题夫妻之间出现不和诣的现象非常普遍,这类人群的婚姻关系,在亲戚朋友、领里之间以及社会的的舆论之下,夫妻双方很难和往常一样正常的生活,可能引发一方离家出走外出务工,因生理的需求找人重婚或不能生育的一方心理感觉内疚,同意夫或妻与他人生育,从而纵容夫或妻与他人共同生活。5.社会心理因素婚外恋的社会阻力在变小,社会动力在变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越来越远离家庭的范围,越来越脱离家庭关系的影响,婚姻或家庭的解体对于配偶、子女、父母以及亲朋好友的利益的影响越来越小,对于社会生产力的破坏作用也越来越小,人们对婚外恋越来越表现出宽容和谅解,从而降低了婚外恋的社会阻力。此外,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的民主与自由意识得到加强,个人隐私权越来越得到尊重,个人的交往自由和通讯自由越来越得到保障,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婚外恋的社会阻力。由于男女关系、婚姻关系受到各种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开放的社会关系必然会对男女关系、婚姻关系的开放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三、 重婚对多方家家庭的影响及危害以及受害人的权益如何维护(一) 重婚的不良影响与后果离婚必然引起两人在婚后财产的分割、孩子抚养权的变更、探望权的产生等法律事实的产生。1. 重婚是导致离婚的法定理由 我国婚姻法第三十二条规定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经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无论是重婚还是无效婚姻最终都得不到法律的认同,得不到社会的认同。不难得出重婚行为是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原因之一,是离婚的催化剂。重婚打破了夫妻之间应尽的保持忠贞的义务,扰乱了正常的社会伦理纲常。同时也给下一代的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甚至会给受害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2. 重婚行为无效我国婚姻法第十条规定 重婚行为为无效婚姻,法律不予以认可,第十二条无效或被撤销的婚姻,自始无效。当事人不具有夫妻的权利和义务。同居期间所得的财产,由当事人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照顾无过错方的原则判决。对重婚导致的婚姻无效的财产处理,不得侵害合法婚姻当事人的财产权益。当事人所生的子女,适用本法有关父母子女的规定。3. 重婚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当今社会孩子的教育显得尤其重要,而家庭教育作为三大教育之一,在孩子的性格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言而喻每个孩子的启蒙老师就是孩子最亲的人,即孩子的父母或(外)祖父母,他们给了孩子成长的空间。天真无知的少年,将会与自己的亲人生活在一起,长时间的生活过程,正是孩子养成不同性格的过程。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的一个山村里,人们在打死大狼后,于狼窝里发现了两个由狼抚育过的女孩,其中大的年约7、8岁,被取名为卡玛拉;小的约2岁,被取名为阿玛拉。后来她们被送到一个孤儿院去抚养。阿玛拉于第2年死去,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年。孤儿院的主持人J.E.辛格在他所写的狼孩和野人一书中,详细记载了这两个狼孩重新被教化为人的经过。狼孩刚被发现时,生活习性与狼一样;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怕火、光和水;只知道饿了找吃的,吃饱了就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不会讲话,每到午夜后像狼似地引颈长嚎。卡玛拉经过7年的教育,才掌握45个词,勉强地学几句话,开始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她死时估计已有16岁左右,但其智力只相当3、4岁的孩子。一个小孩子从小被父母遗弃,与狼群一同生活,这位孩子长大后,他的行为习惯,与狼相似,他和正常人不同,不会说话不会用双脚走路。可想而之,父母之间因重婚导致一个完整、健康、和谐的家庭不破灭给孩子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综合起来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影响(1)对婚姻产生畏惧。孩子从小生长在一个婚姻和谐的家庭,因父母时常因一些琐事争吵、打骂、砸东西等恶劣行为无形之中会在孩子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迹、伤痕。婚姻就是爱情的“坟墓”的思想,在孩子心中逐渐生根发芽。等到孩子长大成人后,因对爱情认识不够准确,片面的认为爱情是“坟墓”而拒绝谈恋爱,容易出现过于强势、冲动、倔强等不良习惯。甚至可能让父母的故事重演。严重影响孩子健康的心灵。(2)缺少亲情、性格孤僻 。重婚的家庭经常是父亲或母亲一方单独抚养孩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得不到父亲或母亲的关爱,在同伴面前抬不起头。容易受到同伴的欺负、嘲笑,长时间的冷嘲热讽,很容易导致孩子性格孤僻、不合群。甚至痛恨生活在这样的家庭,讨厌自己的父母。萌发离家出走的念头。当然也有存在因缺少亲情,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希望找到自己缺少的那份亲情。希望在自己男(女)朋友身上找到那份情感,寻找年龄差距较大的对象,因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代沟较深。事实上真正能够找到这种真爱的概率微乎其微。近期报道 饰演黄蓉的一代影星翁美玲自杀的原因,有关心理学专家分析自杀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她的性格。翁美玲的父母在现在法律上看属于重婚行为,翁美玲从小随母生活,缺少父亲疼爱,13岁那年父亲去世后,其母改嫁英国,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吃了不少苦。她养成了好强的性格,后饰演黄蓉后成名,与男友感情甚好,后因出现绯闻,两人开始猜疑对方,加上大起大落的演艺生涯,使用她无法自拔最后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这个血的教训,家长朋友们都应该引起重视,孩子所见所闻必然产生认知、思想方式,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人生。4. 重婚阻止了一夫一妻制的发展一夫一妻制度在中华民国时期正式确立, 1950年纳入我国婚姻法强调一夫一妻制度,但人们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现代社会对重婚行为的整治力度不够,重婚行为普遍存在。这无疑是对法律的一种冲击,如果不能及时制止,真有可能导致正如网上所说2005年02月25日22:19来源于东北新闻网 发表的一篇文章 中国应当认真考虑恢复一夫多妻制的产生。(二) 受害人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1. 保持良好的心态与重婚行为人沟通,维护家庭的完整解决问题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选择平和的心态与当事面对面沟通处理,要求当事人回心转意、以家庭为重,古人常说“家和万事兴”,“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家庭和睦,才能万事顺利。当然人们可以选择与重婚当事人大吵大闹;也可选择什么都不讲,把自己的想法烂在心里等等。但目标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一致的,希望通过某种行为和语言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但不合适的处理方式,往往导致结果背道而驰,加深夫妻之间的怨恨,加速婚姻关系破灭。笔者建议大家再次建议大家采用冷静、平和的心态化解心中的怨恨。受害人希望达成的目的一般是要求停止侵害即停止重婚行为,停止非法同居,重婚当事人能够重回家庭,扮演真正属于他的角色。当事人能否回归一方面需要自身的觉醒,另一方面还需要受害人的原谅。正所谓“浪子回头金不焕”,保持良好的心态沟通,接纳对方,再次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给他一次机会,同时也给自己一次机会。2. 依法提起诉讼,要求停止侵害,赔偿损失。并非所有的重婚当事人都能够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痛改前非。针对这类人群受害人不能容忍、社会不能容忍、法律更不能容忍。我们要使用法律武器,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刑法第二百五十八条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婚姻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对重婚的,对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受害人可以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自诉;公安机关应当依法侦查,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提起公诉。第四十六条规定重婚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民法规定对于正在实施的侵害行为,受害人一方可以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赔偿损失。3. 不断学习法律知识,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我国有句古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一个规矩否则就什么也做不成。对国家,对社会来说这规矩就是法。作为国家公民和社会成员,人人都要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法治社会的今天,人人需知法、人人需懂得法、人人需守法。只有不断的学习法律知识、才能够充分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才能够促进法治社会的进一步完善。四、我国重婚罪的现状与处罚(一) 重婚罪现状分析1. 重婚罪一直处于不告不理状态刑法第二百五十八条规定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从处罚的轻重来讲,重婚罪对社会的危害性相对于故意杀人罪、强奸罪等涉及人身安全的犯罪要小的多。社会的关注程度较小,在不损害他人的利益的情况下,公安机关或人民检查院不会主动介入调查。只有当受害人以及受害人的亲属提起诉讼后,才会给予受理。可见重婚罪属于不告不理。但是根据刑法的规定,重婚应属于公诉案件,不是自诉案件。因为刑法中对于“不告不理”的自诉案件有明文规定,如侮辱罪、诽谤罪、虐待罪等明确将他们规定为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告不理”的,而刑法中并没有将重婚罪与侮辱罪等一起列为“不告不理”的自诉案件,所以,重婚罪应当是公诉案件,而不应该“不告不理”。2. 受害人处于弱势群体,因害怕而不能正确对待重婚现象在我国,重婚案件的受害人大多是女性,许多受害人经济上并不独立,法律意识也比较淡漠,有时为了子女、为了名誉甚至由于受到恐吓,而不愿或者不敢对重婚者提起诉讼,自愿放弃诉权。其次,自诉案件可以进行调解。在调解过程中,受害者往往会因为得到了一定的损失赔偿而撤诉,这样似乎“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重婚者只需花上一些钱就可以逃避法律的制裁。这样无形中使得重婚者有恃无恐,这也是重婚案件最终定罪很少的一大原因,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打击效果。3. 刑法中对重婚罪的处理过于笼统。刑法第二百五十八条规定“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现行刑法对重婚罪并没有规定犯罪的不同情节,只是笼统地规定了构成本罪即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并且,就本罪的法定刑而言,只是“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这是比较低的刑度。而且,同一性质的犯罪,就每个个案来说,在社会危害程度上必会有一定的差别,而不会完全相同,应该区别情节轻重来确定其对应的法定刑。就现状而言,重婚罪有很多不同变现形式。从主观上来看,有的是为了骗取钱财、获得经济利益;有的出于喜新厌旧、贪图享受;有的是为了生育男孩等等,犯罪动机存在巨大差别。从客观方面看,有的只重婚一次,有的则重婚多次;有的公开,有的隐蔽;有的持续时间长,有的持续时间短。当然,举出这些差别,并不是要求立法时要将它们全部体现出来,而是基于罪责刑相适应这一刑法基本原则来说,这些差别没有在现行重婚罪的刑度设置上体现出来。大量的重婚犯罪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并以复杂的犯罪形态表现出来,不断引发新的犯罪和社会不安定因素,我们不能不做出有效的应对。在立法上修改刑度和细化犯罪情节应受到重视。 4. 刑事诉讼程序启动难重婚行为直接侵害的对象是受害人的家庭婚姻关系,我国法律规定,重婚案件首先可以作为自诉案件,由受害人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自诉。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受害人往往不愿意提起自诉。即使提起诉讼,由于重婚罪成立的前提必须是重婚方与他人“结婚”或“以夫妻名义同居”。受害人要取得此重婚证据,尤其是“以夫妻名义同居”的证据非常困难,甚至根本无法取到。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57条第1款(二)项的规定,对“对缺乏罪证的自诉案件”,法院会“说服自诉人撤回自诉,或者裁定驳回”。另外,鉴于我国目前重婚行为受害人多数为女性,特别是广大农村妇女,她们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由于经济上的不独立、传统习俗的影响及暴力的威胁等原因,往往是忍气吞生,不愿也不敢提起自诉。因此启动刑事诉讼非常困难。在越来越都市化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不要说周围群众,就连同住一幢居民楼里的人,彼此之间互不相识亦已司空见惯。互不相识的人们又如何谈得上知道他人之间是不是夫妻关系呢?更何况在非婚同居越来越成为社会常态的情形下,要求群众提供他人之间关系的证词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在司法实务当中要判断当事人是否是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绝非易事。正是因为受害人自身的软弱、加上重婚罪取证也十分困难,而且许多重婚案件具有跨地区性和隐蔽性,这就决定在侦察取证过程中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因此,如果重婚犯罪完全靠受害人提起自诉解决,很多重婚者就会逍遥法外,重婚行为就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打击。(二) 重婚罪的处罚1. 民法和婚姻法的处理重婚行为直接侵害的是婚姻家庭关系,在司法实践中,往往需要受害人自诉,法院才会受理,这种“不告不理”的方式;重婚行为取证困难;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57条第1款(二)项的规定,对“对缺乏罪证的自诉案件”,法院会“说服自诉人撤回自诉,或者裁定驳回”决定了重婚罪刑事处罚的软弱性。民事上应承担的责任包括:一是停止侵害。当事人可以请求法院判决当事人解除重婚、同居关系,停止继续侵害合法配偶权益;二是损害赔偿。重婚、有配偶的人与他人同居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可以向过错方请求损害赔偿,包括财产损害和精神损害赔偿;三是离婚时分割财产和确定子女抚养权归属时,无过错方应得到照顾。如对夫妻关系存续期间购买的房改房,离婚时,如果是过错方取得房屋产权的,过错方应给予无过错方按该房屋市场价一半金额以上的补偿,或对产权按照顾无过错女方及子女作分割。对有证据证实固定资产或其他价值较大的财产,属于过错方购买给第三者的,应视为夫妻共同财产。民法和婚姻法上的处罚多偏向于金钱上的处罚,前面我们也有提到多数重婚者的经济条件较好,仅仅只是重金钱上处罚,效果可想而知。只能说是治标不治本。因此建议立法上加强重婚罪的处罚。2. 刑法对于重婚罪的处理刑法规定:“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这条规定是刑法上规定的唯一处罚情况,没有根据重婚的情节严重、影响范围来量刑,与罪刑相适应原则背道而驰。也就不能体现我国刑法的权威性,从而使得不法份子,钻法律的“空子”,打法律的“擦边球”。狂妄地实施重婚行为。虽然目前追究重婚罪两种途径:一是公安机关依报案、举报或其他线索自行侦查,或是法院、检察院发现有重婚嫌疑移交公安机关侦查,侦查终结后通过检察院提起公诉,由人民法院审判。配偶发现另一方有重婚行为的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要求公安机关立案侦查;这种途径难免在实施过程中,因公安机关、检查院本身需要处理影响范围较大的犯罪案件,忽略了重婚罪。二是由受害者收集证据后,向人民法院直接起诉。可以向法院控告重婚的,除合法配偶外,受欺骗而与有配偶的入结婚的也是受害者,也可以提起诉讼。前面所提到受害者本身是弱势群体,加上人们越来越注重隐私权;同时很多人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愿出庭作证等诸多原因导致,受刑罚的重婚犯罪人越来越少。相反重婚行为越来越多。五、笔者建议1. 进一步加强婚姻法律制度宣传教育工作,营造社会舆论遏制重婚行为。婚姻法律制度的充分实施并非仅仅是民政等个别部门的责任,而是全社会的责任。要使人们守法,首先须使人们知法,因此要加强婚姻法律制度宣传,通过社会环境的塑造,增强人们的婚姻法制观念,压制破坏一夫一妻制的思想和行为。重婚是一种严重违背社会道德和国家法律的行为,这种婚姻不受法律保护,当事人不具有夫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并可能因重婚而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和刑事责任。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互联网络等媒体以及其他多种形式和途径,广泛宣传我国的婚姻法律制度,积极倡导正确的婚姻道德观,教育公民自觉遵从婚姻法律制度。禁播不利于维护我国婚姻法律制度的视频、图片。在宣传新条例基本精神、婚姻登记制度改革的意义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保障婚姻自由权的同时,加强对重婚行为的危害性和重婚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婚姻法律制度的宣传,使人们既了解自己在婚姻登记过程中享有的权利,又能够明确预知重婚行为发生导致的法律后果。 2. 从小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让可耻的重婚行为在孩子们心中扎根。法律是道德的底线,越过道德才会跨入法律范围,因此从小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显得格外重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我国的婚姻法律制度,营造美好、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围。以“一夫一妻”为荣,以“重婚”为耻。通过家庭、社会、学校三方教育,让正确的婚姻观念深深地扎根孩子于心中。3. 婚姻登记机关加强婚姻登记管理工作。打消重婚当事人的侥幸心理,保证婚姻登记的权威性。有的当事人为使重婚行为“合法化”或急于达到与重婚对方当事人结婚的目的,会心存侥幸,利用新条例的宽松规定,欺骗婚姻登记机关。因此,婚姻登记机关要增强婚姻登记流程控制,提高工作的规范化水平,严格规范各项婚姻登记管理工作,避免因登记工作的疏漏而造成当事人重婚。 4. 加强互联网技术,实现网络资料共享,即时掌握登记人的相关信息,防范重婚行为。首先,政府应当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加快婚姻登记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建立统一的婚姻登记数据库,统一所有数据接口,最终实现全国范围内婚姻登记信息资源共享。其次,民政部门与公安部门之间应加强合作,实现户口登记信息资源和婚姻登记信息资源的共享。户口管理是世界各国最根本的社会管理制度之一,大多数国家都把婚姻状况作为重要的户口登记事项,通过它不但可以确认公民民事上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以及刑事上的责任能力,证明公民的身份,而且可以反映公民的婚姻状况。因此,民政部门和公安部门应当加强网络技术合作,逐步实现全国联网,实现网络信息详细化,这样既有利于公安机关提高户籍管理工作的质量,也有利于婚姻登记机关全面了解当事人的婚姻状况。 5. 强化公安机关主动介入机制通过刑事制裁震慑重婚行为 鉴于重婚罪既可以是自诉案件也可以是公诉案件,而司法实践中,重婚一直被作为自诉案件处理,直到2001年婚姻法修正后,才开公安机关主动介入之先例,但至今相关案例也极为少见。实际上,在婚姻法修正之前,即根据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四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二项规定,重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