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对加快推进彝良县城镇化建设的思考.doc_第1页
[调研报告]对加快推进彝良县城镇化建设的思考.doc_第2页
[调研报告]对加快推进彝良县城镇化建设的思考.doc_第3页
[调研报告]对加快推进彝良县城镇化建设的思考.doc_第4页
[调研报告]对加快推进彝良县城镇化建设的思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共彝良县委督查室 2011年10月 日对加快推进彝良县城镇化建设的思考近年来,随着彝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建设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功能和作用不断发挥。但由于受经济基础和地理条件等诸多因素制约,城镇规划和建设水平仍然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与周边县区差距较大,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近期,笔者就彝良城镇建设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并就如何科学经营彝良城镇资产、挖掘城镇资源、拓展城镇空间、打造城镇品牌作了一些思考。一、城镇建设取得的成效随着彝良县新型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规模逐渐扩大,城镇功能日趋完善,城镇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到2010年底,彝良县城区建设面积为4.5平方公里,人口4.5万余人,城镇化率达19.5%。(一)规划体系日趋完善。坚持把规划作为城镇建设的重要环节,按照适度超前、着眼长远的原则,2010年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规划区面积从8.7平方公里拓展到22平方公里,编制完成花生地、渔湖、高涧槽等片区城市形象设计和控规及旧城改造评价。完成了6个乡镇的规划编制和410个村庄规划。(二)市政设施有所改善。完成了县城将军路、车站路、大坝子路等10余条城市道路改造及硬化,集镇街道硬化达15万平方米。在城区主要街道安装了路灯,实施了县城面山绿化工程,城市初步实现绿化亮化。完成生活垃圾处理场主体工程建设。启动了生活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建设。县城和14个乡集镇实现统一集中供水。新建廉租住房890套50200平方米。启动了以小草坝、牛街、洛旺等6个集镇和奎香后山、龙安木椿沟2个少数民族村寨建设。(三)城镇管理初显成效。组建了城市管理联合执法大队和城管执法督查办,对城区主要路段、区域采取日常巡查和集中治理相结合的办法开展集中整治。不断改善环卫硬件设施,安排环卫工人对城区街道卫生和垃圾定期清理。实施“门前四包”责任制,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城市环境卫生明显改善。城市监控系统建成,社会治安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四)招商引资成效凸显。县委政府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融资方式,吸引了市内外资金投入城镇建设,其中BT模式成为彝良县城镇建设的一个主要模式。先后引进了云南通阳、昭通信和、江苏申科、河南商城开源、云南伊力寅吴投资有限公司等多家房地产开发公司,相继实施了堰坝塘片区、西正街片区、牛街古镇和洛泽河集镇等城镇化项目建设,即将启动花生地片区、游乐场片区、中河坝片区建设。二、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彝良县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镇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但城镇化建设中仍存在规划与建设不同步,市政功能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一)规划滞后,与建设不同步。彝良城镇建设起步晚、底子薄,县城四山环抱,发展空间小,土地供应不足。长期以来,城镇发展定位不明确,规划面积不足,规划时限短,特色不明显,县城“一城拥三河,山水总相宜”的独特景致没有充分显现,更没有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绿色空间规划等控制性规划和详细规划。规划随意性大,缺乏延续性,未真正发挥规划的引领指导作用。(二)城镇功能不配套,资金投入不足。一是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主要表现在道路设计标准低,交通网络不健全;供水管道老化,供水质量差;配套市场少,市民生活不便;电线、光缆等布局不合理,空间杂乱无章;环卫设施不配套,公共绿地少。二是缺乏文化品位和现代气息,特色不突出。建设见缝插房,且裸墙过多,环境绿化和公告设施极少,山环水绕的特色景致未能体现。三是建设用地紧张。城镇化建设中,工业用地、城镇用地和耕地保护矛盾突出,建设用地指标有限。四是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由于县级财政困难,安排用于城镇建设经费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城镇建设发展的“瓶颈”。(三)管理水平低,市民素质有待高。城管综合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的经常化程度不够,管理能力差。依法治城意识不强,存在重建轻管和以建代管的思想倾向,不批乱建、乱批乱建问题严重,小产权房达10万平方米。部分市民素质不高,文明意识不强,脏乱差现象突出。(四)经营理念不强,第三产业发展落后。经营城市局限于出让城市土地资源使用权、经营权,筹集城镇建设资金方法简单、渠道单一。宣传不到位,市民参与共建、共管、共享意识淡薄。旅游、娱乐、餐饮等第三产业发展配套设施落后,发育不健全、档次低。(五)体制机制陈旧,思想观念落后。在城镇人口管理体制中,仍旧实行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已不适应城镇化发展的新要求。同时,广大干部职工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观望态度,不作为、慢作为现象突出。特别是在征地拆迁中,少数干部及其家属甚至做反面工作。群众参与意识不强,期望值过高。(六)建设进展缓慢,推进十分不力。县城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受征地拆迁、手续办理、资金短缺等诸多因素制约,推进缓慢。重点特色集镇建设今年初才起步,而且只有6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打造实施2个。与周边县区相比,建设速度相对落后,差距拉大,城镇化率比全市城镇化率低了10个百分点。三、城镇发展思路、定位和目标发展思路:加快以县城新区开发和旧城区改造为核心,全力推进特色重点集镇建设为重点,以新农村建设为补充,做优县城、做特集镇、做美村庄。发展定位:把彝良建成依山傍水、错落有致,集工业、商业、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山水园林城市。发展目标:建成人居环境优美,配套功能完善,服务网络健全,城市个性鲜明,极具竞争力、影响滇川黔的现代山水园林城市。近期目标:2011年底完成县城凯丰路、角奎街风貌改造,完成6个特色重点集镇建设和奎香后山彝族风情园、龙安木椿沟苗族风情园建设。到2012年底,完成花生地、渔湖片区、堰坝塘新区建设和西正街片区、游乐场片区、中河坝片区旧城改造及大坝子片区风貌改造。到2013年底,完成高涧槽片区、人民广场片区、老财政片区开发,全面完成14个乡级集镇建设,完成猫谢线和马怀线等公路沿线新农村建设,打造好特色村庄。中期目标:到2015年,完成红石岩片区、桃子坪片区、马窑片区建设,使县城城镇人口达15万人以上,常住人口达10万人以上,城区面积达22平方公里以上;乡村集镇面积扩展到12平方公里,新增人口达5万人以上。实施完成908个村庄改造建设。全县城镇化率达40%以上。四、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对策推进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万众一心,全力破解规划、建设、管理、土地等制约城镇发展的瓶颈问题,加速推进城镇化建设。(一)着力抓实城镇规划,破解规划滞后难题。坚持以规划为“龙头”,确保城镇化建设有章可循。一是及时完善县城规划。在县城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近期重点完善游乐场、中河坝、红石岩等县城各片区交通网络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绿色空间规划等控制性详细规划。二是立即启动并完成乡集镇建设规划。结合山地多,坝区少特点,依山就势,充分利用好山林、水体等自然资源,挖掘历史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重点规划好洛泽河、树林、龙安、小草坝、牛街、洛旺等6个重点特色集镇的同时,立即启动并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其余8个集镇规划,突出特色和优势,避免千城一面。三是认真抓好村庄建设规划。以少数民族文化、红色历史文化为依托,重点规划好猫谢线和马怀线两条公路沿线民居,凸显民风民俗。同时,组织抓好特色村寨规划,以规划指导建设。(二)加速推进城镇建设,破解功能不全难题。一是全力推进县城建设。紧紧围绕“一环绕城、四带沿江、五廊贯绿、多园共生”点、线、面相结合的生态山水园林城市布局,及时启动堰坝塘新区、花生地片区、渔湖片区、高涧槽片区等新区开发,拉开城市骨架,推进中河坝片区、游乐场片区、老财政局片区等旧城改造,实施凯丰路、角奎街、大坝子片区风貌改造,塑造现代城市形象。打造园林式将军山森林公园和红色文化广场。打通老鹰山、将军山、创业山3条过境隧道,建设洛泽河大道、渔湖大道和滨河路,做好老成区与新城区的通联,形成“一环、三纵、多组团”交通通络。分别在发达河、小米溪河上游修筑拦砂坝,在两河交汇处建橡胶坝,在洛泽河下游建闸坝,将水位回至县城,显山露水,彰显宜居山水园林城市景致。同时做好集贸市场、环卫设施、灯光夜景、城市供水、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城市功能。描绘出“城在山中,房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绿中”的优美画卷。二是加速推进集镇建设。全力抓好6个重点特色集镇建设,以传承牛街古镇文化,保护牛街特色建筑和传统风貌,着力把牛街古镇打造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驿镇”;把小草坝集镇建设同生态旅游、天麻等优势旅游产品开发相结合,着力打造小草坝原生态旅游新镇;加快洛旺和树林南北窗口集镇打造,将洛旺建成独具苗族文化特色的北大门窗口,把树林建设成以彝族文化为主要特色的南大门窗口;挖掘红色历史文化,把奎香集镇建成红色基地;依据洛泽河地理优势,将洛泽河镇打造为风格独特的集工商贸发展为一体的工业商贸重镇。同时,及时启动其余8个乡镇集镇改造建设,完善集镇功能,提升集镇品位,全力打造具有各自特色的集镇。三是全面抓好村庄建设。扎实推进奎香后山彝族风情园、龙安木椿沟苗族风情园等特色村寨建设,进一步加大猫谢线、马怀线等公路沿线新农村示范长廊建设,辐射带动其他村庄建设,努力构建以县城为核心,乡镇集镇为重点,特色村庄为补充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三)转变城镇经营理念,破解资金不足难题。一是提高县城融资水平。充分发挥彝良县国资公司平台作用和财政资金投入导向、示范和催化作用,盘活公产房、党政事业单位的经营、非经营性城镇存量资产,采取转让公产权、政府贴息、税收优惠、BT模式、BOT模式等多种形式吸纳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引资建城”。强化土地征用、收购、储备和包装,合理制定征地拆迁补偿标准,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统筹实施城乡土地增减挂钩,盘活土地资源,以土地换开发,以开发促发展,逐步规范二级房地产市场,大力发展房地产业,“以城养城”。二是突破集镇融资瓶颈。在盘活国有资产,引导吸收社会资金投向集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必须创新机制,加大农村房产证发放,将房产、林权、土地、特色产业等资产变为资本,以此作为抵押贷款,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建设,加大集镇、村庄改造。同时抢抓省市加大集镇和新农村建设机遇,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投入,整合各类资金捆绑使用,投入集镇、村庄建设。(四)全力培植二三产业,破解产业支撑乏力问题。城镇的发展,需要产业作为支撑。一是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加速推进驰宏、天力、旺立达、万腾等工矿企业项目建设,扩大生产线,发展好工业,带动消费、物流、旅游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二是加快集镇服务业培植。采取积极有效办法,扶持种养业,重点打造好小草坝天麻、竹笋、核桃等地方特色农产品和土鸡、生态河鱼等特色养殖业。全面挖掘、开发民间手工艺品,扩大规模,做出特色,做出成效。积极培育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好的农特产品深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增加农特产品附加值。(五)探索城乡一元化管理体制,破解动力不足难题。通过发展二三产业,广泛吸纳农民进厂务工,进城就业,让农民转变成工人和城市居民,把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积极探索城镇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放宽限制,打破城乡二元管理体质,将已经在城镇居住的农业居民转为城镇居民,统筹农民与市民身份待遇,“享有五项保留,提供五项保障”,即:继续保留转户进城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农房的使用权、林地承包权和林木所有权、原户籍地计划生育政策、参与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分红权等五项权益,充分享受城镇保障,进入城镇住房、养老、医疗、就业、教育等五大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农村转移农民的后顾之忧,使农民“进可入城镇,退可回农村”。让农民“带着资源、带着资本、带着资金、带着尊严进城,让转户农民在城市生活得更加放心、更加安心、更为平等、更有尊严”。(六)强化措施保障,破解建设推进难题。为保障城市建设高位推进,县委政府采取有力措施,从全县各行业抽人组成强有力的工作组,将特色重点集镇建设、县城旧城改造、新区开发等重大项目实行“六个一”举措,即一个项目“一个县级领导牵头,一个负责人主抓,一套班子落实,一个方案实施,一笔工作经费保障,一套机制考核”。同时,加强督查督办,促进各级干部转变作风,锁定目标,限时办结,务求必达,雷厉风行,形成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整体合力,有力推进城镇化建设。(七)强化城镇管理,破解管理落后难题。充分发挥城市管理联合执法大队和城管执法督查办作用,进一步理顺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