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省教改形势及深化改革的几个问题.ppt_第1页
当前全省教改形势及深化改革的几个问题.ppt_第2页
当前全省教改形势及深化改革的几个问题.ppt_第3页
当前全省教改形势及深化改革的几个问题.ppt_第4页
当前全省教改形势及深化改革的几个问题.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室主任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陈培瑞 一、我国中长期教育发展战略及走向 党的十七大、国家“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 以及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报告中,多 次谈到了我国中长期教育发展战略及决策 问题,我国即将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 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更加系统明确的制订了 我国中长期教育发展战略及政策。我读了 纲要的讨论稿,心情振奋,感到这个 纲要写得十分精彩。 (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科学发展观 为指导,对我国教育所走过的历史进程进行 了迄今为止最为明确的重大判断,做出了历 史性结论。“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 源大国的转变。” (二)从时代的高度和我国新时期现代化建 设的全局出发,对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 迄今为止最为精辟的概括。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创造未来。教育是民族 振兴的基石,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开发人 力资源的根本途径。” (三)明确提出了我国中长期教育发展的战 略目标 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的行列。 实现更大规模的普及教育。基本普及学 前教育,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 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 步提高。 提供更高水平的国民教育。教育质量明 显提高,国民素质整体提升,人力资源开发 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全面建成覆 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构造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全民学习、 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基本形成。 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全面建成覆盖 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四)明确提出了工作方针、改革重点和工 作主题 1、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改革创新,提高质量,促进公 平。 2、改革重点 改革人才培养体制 改革招生考试制度 改革学校制度 改革办学体制 改革管理体制 3、工作主题 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能力为重 体美俱进 合力推进 (五)对素质教育的内涵进行了更加明确 的规定 素质教育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 ,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 教育,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 养人的重大问题。 (六)提出了高水平高质量普及 九年义务教育的九大举措 1、基本消除辍学现象 2、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标准 3、推行小班化教学 4、以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5、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提 出“三个统一”:统一城乡拨款、教师配置、学 校建设标准 6、探索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流入地考试升学 的办法 7、明确减员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分 工负责,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8、提出减负的“四个制度”:建立中小学学 生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和问责制度 ; 9、公办学校教师不得从事有偿的课外教学 活动。 (七)纲要至始至终体现了以人为 本、关注民生的指导思想。 如纲要“序言”前两句话就是“知识改变 命运,教育创造未来。”过去极左的年代, 谁如果相信命运,谁就会遭到批判,被认 为是“唯心论”。更不敢说“知识改变命运”。 这一点在纲要中得到认可。 二、八年课改回头看 1、新课改大力倡导的教育理念得到广泛普 及和普遍认可。 (1)生命教育理念; (2)多元智力理念; (3)建构主义学习理念; (4)合作学习理念; (5)个性教育理念。 八年前,教育系统的人们对这些理念很陌 生,甚至从来没有听说过。八年后,已成 为新课改的公共话语。很多教师把这些教 育理念自觉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成为自己的一种价值取向,这是一种了 不起的变化。 2、初步搭起了新课改的课程框架 这个框架,包括执行“新课标”,开设国家、 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实行“走班制”,推行 “学分制”,对学生推行全面评价、发展性评 价,改革中考和高考制度等。 全省在课程开发方面主要做了四个 方面的工作。 (1)以市为单位选用国家教材。实行“一标 多本”制之后,各种版本的教材多达几百种 ,各市成立了教材选定委员会,对各种版 本的教材进行比较、筛选,选择了比较适 当于自己的教材。如“人教版”、“鲁教版”、“ 冀教版”、“ 苏教版”、“北师大版”、“华师大 版”等等。 (2)开发了地方课程及教材。如济南、淄 博、泰安、曲阜、菏泽等市分别开发了以 泉水文化、齐文化、泰山文化、儒文化、 水浒文化为基本内容的地方教材,列入课 程表,安排了相应的课时。各地还编写了 一批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使用的参考材料 。 (3)开发了校本课程及相应教材。如济南市区的 一些学校编写了反映泉城文化的读本,包括泉城 人文景观、泉城老街古韵、泉城老字号、泉城历 史名人、泉城小吃、济南方言等内容。章丘的一 些学校编写了乡土教材,包括百脉泉、李清照、 章丘大葱等。 (4)各学校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行了二次开 发。如对各种版本的国家教材调整结构、增删内 容,整合内容、拓展课程等。 3、“主战场”上的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 (1)课堂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实行“10+35”教 学模式;实行分组学习;凸显两个基本维度:教 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 “10+35”,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划分,它标志着课 堂结构的变化。 (2)课堂角色发生了明显变化。传统课堂,教师 独霸课堂,唱“独角戏”。新课堂凸显两大主体, 从教的角度来讲,教师是主体,教师发挥新主导 作用;从学的角度来讲,学生是自主学习的主体 ,“我参与、我自主、我快乐”。 (3)课堂过程发生了明显变化。传统课堂 主要呈现教学过程,以教师的“教”为中心, 教师主动,学生被动。新课堂呈现两大过 程,一是教师的教学过程;二是学生的学 习过程。一些比较理想的课堂,凸显学生 的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融入了学习过程。 4、教师的专业发展跃上新台阶 (1)以新课改为导向,调整自己的知识结 构和能力结构; (2)驾驭新教材的能力明显提高; (3)驾驭新课堂的能力明显提高; (4)开发课本课程的能力明显提高; (5)开展“草根式”研究的能力明显提高。 5、新课改推动了教育的“转型”与“回归” 由“应试型”转向“素质型”,“转型”伴随着“回 归”:回归人本,回归基础,回归生活,回 归原点。 6、初步形成了推进课程改革的制度和机制 (1)各级教育部门及学校加强了对课程改 革的组织领导。 (2)建立了一系列保障课程改革的规章制 度。 (3)逐步构建和完善了“科研先导、课题引 领、以点带面、平台共享”的工作机制。 新课改出现了“高原现象” 1、改革预期与实际效果之间出现明显落差 。 八年前刚刚启动新课改的时候,我们曾经雄心勃 勃,我们发誓与应试教育彻底决裂,到头来,我 们始终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想当初,我们 发誓要进行脱胎换骨的革命,到头来,我们没有“ 脱胎”,没有“换骨”,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进行一些 修修补补,很多地方知识换了一遍教材,换了一 遍新课程表,我们新课程框架下的“内核”,仍然 是“应试教育”。 2、“主战场”上的改革难以进行新的突破 许多教师的课程意识淡薄。许多人对于什 么是课程?什么是教材?如何对待教材? 理解肤浅,认识模糊。有些人把课程等同 于教材,有些人盲目崇拜教材;有些人仍 然教教材;有些人驾驭不了新教材;有些 人缺乏教学智慧,有些人不能即时生成新 的教学目标;有些人把课堂改革与课堂文 化混为一谈;有些课堂充满了假问题、假 互动。 3、教师专业发展受到强大制约 我们倡导的让教师享受教育生活,享受幸 福人生,我们为教师规划的“理想国”,陷入 尴尬境地。许多教师依然笼罩在苦恼之中 ,他们工作负担很重,生活负担很重,心 理负担很重,他们活得仍然很累,经常“欲 干不能,欲罢不忍”,陷入矛盾境地。他们 的课程开发能力、驾驭新课堂的能力,运 用新教材的能力,都有待提高。 高三教室里挂着高考倒计时牌,有些学校 举行“倒计时”揭幕仪式,每天上课前喊口号 :“拿下高考,我时刻准备着!”墙壁上张贴 着“卧薪尝胆、呕心沥血”、“破釜沉舟、冲 刺极限”等口号,搞得师生像赴刑场,慷慨 就义。师生笼罩在这种气氛中,心理紧张 的快崩溃了,有什么“幸福”可言? 4、教育回归是教育的悲哀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波浪式发展,螺旋式上升”, 人类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与时俱进”。教育作为社会发 展的“前沿领域”,应当“直挂云帆济沧海”、“敢立潮头唱大 风”。可是,我们新中国的教育搞了六十年,怎么又回到“ 原点”呢?怎么又回归人本呢?怎么又回归基础呢?怎么 又回归生活呢?“原点”、“人本”、“基础”、“生活”是教育的 应有之义。 说明我们的教育远离了教育的本质,在“不归路上”走的太 远了,现在进行改革,不得不首先进行“回归”。我们仿佛 看到我们的祖先在“半坡遗址”,在“周口店”,在“大汶口文 化废墟”,向我们呼唤,:回来吧,回到原生态吧,我的 不肖子孙们,重新回到直立行走吧,回到生活即教育吧。 我又仿佛听到孔子在九泉之下,大声喊冤:我的不肖子孙 们,你们把教育推向了“不归之路”,是你们自己搞的时代 弊端,怎么把一盆污水泼到了我的头上呢?怎么归罪于传 统教育呢?我搞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苦学乐学”,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次新课改啊!我带弟子 周游列国也是“综合实践活动”啊。 三、教育管理者为实施新纲要应着 重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明确我国中长期教育发展战略,将 区域教育发展战略,学校发展战略纳入我 国的整体发展战略之中,抓紧制定自己的 发展规划。 (二)明确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部 署、改革重点、工作主题,将局部教育部 署、改革思路、工作主题纳入全局之中, 创造性的改革、发展本地教育。 (三)准确把握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走向。 如:对教育作用的新表述,教育目标的新定位, 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实施策略的新概括,推进素 质教育的新举措,等等。 (四)树立教育的核心价值观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知识改变命运; 教育创造未来; 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开发人力资源的 根本途径。 (五)按照纲要要求,扎扎实实的推 进素质教育。 消除辍学现象; 推行小班化教学;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关照教育弱势群体; 缩小办学差距; 深入实施新课程改革。 (六)矫正不良教育行为 继续膨胀超员大班; 加重学生课业负担; 歧视教育弱势群体; 扩大办学差距; 从事有偿教学活动。 (七)教育系统要积极宣传领导、引领社 会 纲要出台后,要组织精干力量,先行 学习领会,把握精神实质、发展战略、方 针政策、归纳要点,用简洁通俗的表述宣 传领导、引领社会。特别是涉及政府行为 的内容,如纲要规定的新经费政策,对领 导的问责制度等,要及时提供给领导,为 他们提供决策依据。 四、教育管理者要提升管理品位 由物化管理提升为人性管理,由事务管理提升为 课程管理,由静态管理提升为动态管理,由粗放 式管理提升为精细化管理。 (一)校长要在学校管理中搞好自己的角色定位 从职责和权力的角度给校长定位:校长是一 校之长,负有办好一所学校的重大责任。 从法律的角度给校长角色定位:校长是学校 的法人代表,担负着依法治校的重要职责。 从人性化管理的角度给校长定位:校长是平 等中的首席。 (二)校长要提高自己的领导力和执行力 领导力来自校长的远见卓识,能够为学校描绘愿景、 规划未来; 领导力来自校长坚强的意志,善于把握各种矛盾冲突 ; 领导力来自校长深厚的业务功底,能够有效的进行业 务引领; 领导力来自校长的人格魅力,对师生有一种无形的号 召力和凝聚力; 领导力来自校长的协调能力,善于协调各种关系,化 解矛盾。 执行力,就是善于把自己的思想变成大家的思想,善 于把潜在生产力变成现实生产力。 (三)把握好“刚柔相济”、“软硬兼施”、“恩 威并用”之间的分寸 “刚” 的一面:建章立制,严格管理,立说立 行,雷厉风行,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 法必究,赏罚分明。 “柔”的一面:政务公开,民主管理,展开对 话,关注师生的生存状态。 五、教师专业发展着重突破的几个 重点问题 (一)树立大课程观 我们的课程改革之所以陷入“高原区”,一个重要原因,是 很多人身在课程之中,而又缺乏课程意识,更缺乏大课程 观。许多人只是照搬国家课程,不懂得创造性地执行国家 课程;许多人只重视“有形课程”,不重视也不会开发“无形 课程”;许多人看不到身边潜在的课程资源,而让鲜活的 课程资源白白地从身边溜走。现阶段,在我们倡导的各种 教育理念中,最为迫切的就是树立大课程观。 课程不等于教材,课程不等于教学,课程是各种教学要素 的总和,是教育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课程开发是一个动 态的过程,课程应是基本“底色”之上的精彩纷呈。 1、课程有多“大” 课程之外有课程; 活动即课程; 社会即课程; 生活即课程; 有形即课程; 无形课程; 课程生成课程; 课程整合课程。 2、看得见的“大课程” 近年来,我参加提升的几个重大典型经 验,经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这些学校的改 革者具有极强的大课程意识。乐陵实验小 学把语文课程开发地淋漓尽致,首先得益 于他们的大语文观。他们认为“文本中”、社 会中、生活中、处处蕴含着课程,只要有 了敏感的课程意识,就会发现鲜活的课程 资源,进而开发出来。 槐荫区营市东街小学的课程意识非常突 出,他们把通常意义上的“兴趣小组活动”、 “第二课堂”、“社团活动”上升到课程的高度 ,规模之大足以覆盖全体学生,精彩纷呈 基本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浓厚的趣味 使学生乐此不疲,别开生面的“生态园”使城 市孩子领略到农村的田园意蕴。 3、领导言论 张志勇副厅长说:城市和农村有着不同的 课程资源。城市的孩子逛公园,广场、商 店、玩电脑是综合实践活动。农村的孩子 看日出日落、云卷云舒、潮起潮落、芝麻 开花、麦苗拔节也是综合实践活动。关键 是要有课程意识。 (二)构建大课程体系 各学校一定要让自己的课程“大”起来,以国家课 程为主干,立足本校实际,开发校本课程,搞好 课程的整合工作。乐陵县实验小学构建语文大课 程体系,将传统的单一的语文课程拓展为三大课 程:1.基础性课程;2.文本性课程;3.实践性课程 。单是实践性课程就有二十种,如时政课、礼仪 课、民俗课、名画课、名曲课、戏曲课、影视课 、科普课、家政课、棋艺课、书法课。 济南市长清区实验小学把通常不被当作 课程的习作教学,作为重要的语文课程, 开发得淋漓尽致。他们秉持生活即语文”,“ 语文即生活”,“一山一水为我用,一草一木 总关情”的写作理念,把学生的写作变得十 分有趣,把学生的写作过程变成一种多项 交流和多元评价的过程,并概括出了可操 作的基本流程。 (三)继续突破“主战场” 1.什么是课堂教学 所谓课堂教学,是指在特定的场合(课堂 ),特定的时间(45分钟),特定的组织 形式(编班授课制),引起学习的各动态 要素之间的互感互动的系统活动。 2.课堂教学是各种教育要素的聚集地 和再生地 概括地讲,有“十大要素”、“两大显性主体”,“四 大隐性主体”或叫“四只看不见的手”。 “十大要素”是:课程;教材;教案;导学案;教 法;学法;检测;多媒体;课堂环境;其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