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解析题解题思路与方法.ppt_第1页
材料解析题解题思路与方法.ppt_第2页
材料解析题解题思路与方法.ppt_第3页
材料解析题解题思路与方法.ppt_第4页
材料解析题解题思路与方法.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材料解析题的 解题思路与方法 材料解析题是1989年全国高校招生考试历史卷首次推出的 一种新题型,它的特点是提供给考生一定的新材料、新情景, 让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观察、分析,作答,这就比较有效地提 醒了考生不能猜题押题,死记硬背地答题。正是由于它适应了 教育观念的更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所以自1989年 后,材料解析题很快发展成为历史试卷的主要题型之一,并不 断完善创新,在材料的取材上,不仅有文字材料,还有图表材 料,在考查能力要求上1997年更出现了成文型的材料题。作为 三大题型之一的材料解析题,还向选择题和问答题这两大题型 渗透,形成了材料式的选择题和材料式的问答题。可见材料解 析题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题型,具有极好的发展趋势。但学生 对于此类题型却普遍认为“难”,这除了个别学生阅读理解能 力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的因素外,很重要的一点是缺少审题 和解题的技巧,平时又缺少应用训练而造成的。 材料题的特点、现状 (一)材料解析题的结构 材料解析题通常由两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即提示部分,是由一段或 数段文字材料,图形材料或数字材料 构成;第二部分即设问部分,是根据 材料相应地提出若干相关的问题,要 求学生解答。 阅读下列史料: “何以异于昔人海国之书?曰:彼皆以中土人 士谭(谈)西洋,引则以西洋人(谈)西洋也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 夷而作,为以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回答: 上文出自何书?作者是谁?是受谁的委托而编 写的?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什么意思? 这部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部分 设问部分 材料解析题的能力要求: 阅读理解历史材料。 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 及里、由此及彼地整理,最大限度获取有效 信息。 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 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 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四步曲 瞻前顾后,通读材料,建立与所 学知识联系。做到宏观理解与确 定中心相相合。 体会命题意图,注意限定范围,把 握解题方向。 抓住中心问题,带问再读材料, 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 息。 按问作答,所学为辅,材料为主 ,论从史出,语言准确,逻辑严 谨 阅读理解材料 精读设问部分 进行材料整理 组织文字作答 读材料(语文阅读分析 法) (1)通晓全部材料 (正文、注解、标点符号、出处、层次等) (2)抓住关键句、词、字 (3)重视材料间关联,抓住中心问题。 审题( 咬文嚼字法 ) 常用问法: 问题间的关系: (1)“根据材料X,指出(或概括、归纳)” (2)“根据材料X,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或 概括、归纳等)” (3) “综合x材料谈认识” (1) 并列关系 (2) 递进关系 论从史出 联系现实 审准三词和分值: 两个原则: 提示词:思路和方法 中心词:主体内容 求答词:具体内容 分 值:答题的要点数 试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或者根据语境在 材料中无法找到答案,一定要神合(映射) 到教材的章、节、目相关知识点。 获取信息(点本映射法) 准确答题 (七大注意法) v形成答案的素材:材料、教材、递进关系、思维能力 v材料为主,所学为辅,论从史出 v历史和现实的结合 v克服思维定势 v史学观点的运用 v答题的完整性、格式化和序号化 v答案准确简明扼要和运用学科语言(求简求全 ) 解题技巧中五种较为常用的具体 方法: v挂靠法:初步接触材料后,应将材料与相关 历史知识挂靠起来。 v提要法:对于记述性材料,关键是要从中提 炼出要点。 v钩玄法:对于论说性材料,关键是要提炼出 其中的观点、看法。 v发微法:在提要、钩玄的基础上,往往还要 讲一步揭示历史现象或某一观点、看法背后 隐藏的实质性的东西。 v正反法:对于没有把握的问题,思考时先作 出一正一反两种非正式答案,并简要列出理 由,经比较后筛选出一种看法作为答案。 材料解析题的三种基本类 型 v(一)文字材料型 v(二)表格材料型 v(三)混合材料型 一、文字材料型 v1995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 v 材料1:陈启沅岁甲寅(1854年)至南洋,遍游各埠,考求机器之 学。壬申岁(1872年),返粤,在简村乡创办缫丝厂,名曰“继昌隆 ”,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 利,先是乡间缫丝,循用旧法,闻启玩提议创用汽机,咸非笑之,及 工厂已成,果著成效,机房中人联群挟制,鼓动风潮,谓此风一开则 工人失业,生计立穷,无知之民相率附和,几欲将丝厂毁拆。当 风潮最剧时,亲友危之宗族议之,(启沅)亦绝不为动,其魄力之雄 毅有如此者。然以事招众忌,及改创缫丝小机,以利于小资本家经营 ,功用则与大机无异尤普。卒之风气日开,南、顺各属群相仿效。今 (1910年)则全省缫丝均用机器,多至百数家 v 摘自南海县志卷12 v材料2:采用机器来缫丝已引起很多人的反对。机器动力代替手工 操作,使人们在幻想中觉得恶果很多,这是主要反对的理由,第 二个理由因男女在同一个厂房里做工。有伤风化。第三个理由是 工匠操纵机器,技艺不纯熟,容易伤人。人们又反对汽笛声太吵闹, 机器响声太大。又说高烟囱有伤风水 v 摘自1874年捷报卷12 请回答: 1、根据以上两个材料,把有关继昌 隆缫丝厂投产后艰苦创业、生产经 营的重要情况,概括提炼,逐条列出( 不得照抄材料原句) 2、综合你所列出的情况,可以得出 什么样的重要结论? v通读材料(包括材料的出处)后,可确定 两段材料的中心是讲南海的陈启沅创 办继昌隆缫丝厂及投产后艰苦创业, 生产经营的重要情况。并可与课本“ 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这部分内 容挂钩。 一、阅读理解材料 二、精读设问部分 从要求回答的两问中,可体会出第问的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最大限度 获取有效信息的归纳概括能力,且限定的范围是从“艰苦创业”“生产经营” 两方面,而第问则是第问的延伸,是综合第问情况后作出的结论,从中 可把握第问的解题方向,结论应以“艰苦创业”和“生产经营”两方面来下 ,要注意既应有对有关情况直接的认识结果,更应有在此基础上上升到一定理 论高度认识的情况,领会第问的命题意图是考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进行材料整理 抓住题目的“艰苦创业”、“生产经营”这一中心问题,从材料中最大限 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整理出有效信息,如:“求机器之学”、“出丝精美”、 “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联群挟制,鼓动 风潮”,“亲友危之,宗族议之”。“启沅亦绝不为动,其魄力之雄毅有如此 者。”“然以事招众忌,乃改创缫丝小机”,“采用机器来缫丝已引起很多人 反对”、“机器动力代替手工操作”、“工匠操纵机器,技艺不纯熟”“汽笛 声太吵闹,机器响声太大”等等 四、组织文字作答 根据题目要求,充分利用上述有效信息按问作答, 并做到论从史出,语言准确,逻辑严谨。答案为: 机器生产,产品质量好,产品主要供出口,获利多,机器 缫丝业同于工缫丝业利益冲突,缫丝厂存在污染环境 和工人技艺不熟练的问题.陈启沅顶住了各种压力,坚 持办厂陈启沅研制并推广了缫丝小机。 答案按以下两类给分:(不得交叉) 一类:陈启沅对该厂的生产与销售经营有方,管理得法 ,敢于坚持,勇于创新,使得这一家早期民族近代工业 能够成长并扩大了影响。 二类:继昌隆应用近代技术和机器生产,代表了新的生 产力(或生产方式)显示了对手工业生产的优越性,虽 然会遇到种种阻力,但终究要发展起来。 (二)表格材料型及一问一答式材 料题 v1996年全国历史高考题 v阅读下列材料: 国内生产总值比较(单位:百万美 元) 高收入国家中三种类型 全世界高收入国家 低收入国家 美国欧共体日本 1965年 2003700 141328016304069890031757091290 所占%10070.538.1434.8815.854.56 1993年 23112566 182475369902626259899 6279762 4214204 所占%10078.954.2827.0827.1728.23 -根据世界银行1991年和1995年的发展报告统计的数字 v回答: v1、说明19651993年高收入国家、 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高低收 入国家之间的经济状况呈现什么变化 ?这种变化对它们的经济发展有何影 响? v2、分别说明美国、欧共体、日本的 经济实力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出 这种变化对三者之间的经济格局有何 影响? 通读材料后,通过材料出现的时 间和设问部分,便可确定此题是围 绕本世纪6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前 期世界经济的变化及其对经济格局 的影响这一中心内容而设计的。并 可因此而挂靠课本的“世界格局多 极化趋势”这一部分内容 一、阅读理解材料 二、精读设问部分 要求回答的两问的第个小问都是问及“什么变化 ”,第个小问都是问及“有何影响”。这便可体会到此题 目在考查考生能否对材料进行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 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来说明论证问题以及历史联系现实的 能力。此外,由于题目问及的是19651993年高低收入 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所以既要注意同一年高低收入国 家之间的数据的横向比较,同时还要注意进行低收入( 或高收入)国家前后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纵向比较 ,这也是此题考查考生是否具有对不同历史现象进行纵 横比较、分析的能力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答题时要注意 不能顾此失彼。 三、进行材料整理 此题主要是对数据时行分析比较,如抽取高 收入国家的数据作比较,1965年是1413280, 1993年则是18247536(单位是百万美元),两数 字作比较,便会得出经济在发展的结论。这是一 些很基本的数据分析能力。(故不一一列出对数 字材料的整理过程) 四、组织文字作答 通过上述对数字表格材料的综合、分析、比 较、并结合所学知识,便可得出正确答案为: (1)19651993年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 经济都在发展。高收入国家与低收入国家的经济 差距在扩大。这种变化不利于低收入国家。 (2)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在90年代已相对衰 弱;欧共体的经济实力已超过美国;日本和美国 的差距缩小,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这种变化使原 来美国独霸的经济格局演变为美、欧、日三是鼎 立的格局。 (三)混合材料型 v1996年全国历史高考题 v阅读下列材料: v材料一 (大生产运动)包括公私农业、工业、手工业、运输业 、畜牧业和商业,而以农业为主体。 v摘自毛泽东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 v材料二 陕甘宁边区垦荒、耕地面枳和谷物、皮棉产量 年份 开垦荒地(万亩 ) 耕地面积(万亩 ) 谷物产量(万担 ) 皮棉产量(万 斤) 194139.01210.514758 1944128.81467.5175300 根据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报告(19391941)、 陕甘宁边区建设概要提供的资料 材料三 可以给人这样一个印象,即边区政府在 发展它的领域内的生产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 是在19401941年间国民党加紧封锁以后更是如此 在农业上,粮食作物的产量可能至少是有所增 长的,这主要是由于为了增加谷物种植而大规模垦 荒的结果。纺织品原料的生产由于棉花种植的恢复 和振兴肯定也大大增加了政府发展生产的努力 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因为有了这样的进 步,边区政府能在19431945年间很好地达到了 在衣、食、住等方面自给自足的目标。当然,这些 目标也反映了极端俭朴的消费水平。 摘自(美)施兰陕甘宁边区生产的发展 v回答:根据材料一,大生产运动“以 农业为主体”,在当时有何特殊意义 ? v据材料二,比较1941和1944年的几组 统计数字,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v材料三是美国人施兰对陕甘它边区 大生产运动的一段评论.请结合材料二 和你的认识对它加以鉴别简述理由。 v设问侧重用“挂靠法”来解决。初步接触材料 后,把材料提供的事件:大生产运动,时间: 19411944年,地点:陕甘宁边区,材料一的论 述人:毛泽东等有效信息与教材的抗日战争时期 (主要是相持阶段困难时期)的陕甘宁边区的大 生产运动挂靠起来,这是解答设问的突破口。 解题时首先抓住“在当时”这一时间界定,结合 所学课文中1941年至1942年抗日根据地的困难时 期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当然,在这个 分析的过程中必须根据设问要求的“以农业为主 体”这一新情景独立思考,不能以课本的大生产 运动的意义来代替设问要求的大生产运动“以农 业为主体”的特殊意义,切记“材料为主、教材 为辅”的原则。第问的答案是:当时,陕甘宁 抗日根据地处于日伪和国民党包围、封锁之下, 一切都必须自力更生,首先要解决抗日军民的吃 、穿问题,才能生存下去和坚持斗争。其他各业 也要依靠农业才能发展。 v设问可用“钩玄法”来解决。因第问已 明确要求是“据材料二,比较几组统计数字 ,可以得出的什么结论?”所以解答此问的 关键是从材料二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提炼观点,即言论或数字之玄,此之谓“ 钩玄法”。通过比较1941年和1944年农业生 产的产量的具体数字,可提炼出“明显增长 ,成绩很大”的信息。第问的答案是:开 垦、耕地面积和谷物、皮棉产量都有明显的 增长,其中皮棉产量的增长幅度最大,大生 产运动取得很大成绩。 v设问可采用“正反法”来解决。此问要求鉴别美国人施兰对大生产 运动的评价是否正确,旨在考查考生的辨析、鉴别能力。许多考生受 思维定势的影响,在没有认真审题意,没有真正理解材料的情况下, 一看施兰是美国人,就感情用事,对其观点大加否定和驳斥。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