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2011年成人高考高起点数学理试题及答案.doc_第1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1/12/2e642365-3a57-493a-933f-a6fbe2888109/2e642365-3a57-493a-933f-a6fbe28881091.gif)
![[理学]2011年成人高考高起点数学理试题及答案.doc_第2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1/12/2e642365-3a57-493a-933f-a6fbe2888109/2e642365-3a57-493a-933f-a6fbe28881092.gif)
![[理学]2011年成人高考高起点数学理试题及答案.doc_第3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1/12/2e642365-3a57-493a-933f-a6fbe2888109/2e642365-3a57-493a-933f-a6fbe28881093.gif)
![[理学]2011年成人高考高起点数学理试题及答案.doc_第4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1/12/2e642365-3a57-493a-933f-a6fbe2888109/2e642365-3a57-493a-933f-a6fbe28881094.gif)
![[理学]2011年成人高考高起点数学理试题及答案.doc_第5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1/12/2e642365-3a57-493a-933f-a6fbe2888109/2e642365-3a57-493a-933f-a6fbe28881095.gif)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绪论一、填空题1.总体单位 总体 2.品质 数量 3.连续 离散 4.搜集 整理 分析 5.政治算术二、判断题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单项选择题1.B 2.A 3.C 4.B 5.A 6.D 7.B 8.D 9. C 10.C四、多项选择题1.ACD 2.BC 3. BCD 4.ABDE 5.ABE五、简答题1.要点总体是由许多有共同性质的个别事物组成的,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就是总体单位;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总体单位是标志的载体;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随着研究目的的改变,总体和总体单位可以相互转化,指标和标志也随之转化。2.区别:标志是相对于总体单位而言的,而指标是相对于总体而言的;标志有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之分,而指标都是用数值表示和计量的。联系:指标数值是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综合而来的;指标和标志随着研究目的的改变而相互变换。3.要点例1:某班学生的统计学成绩为:55.5、80、91、58.5、60,5、60、70、73、75例2:某大学各班学生人数为:24、43、35、32、30、29、31、32变量:统计学成绩 变量值:55、80、91、58、60、60、70、73、75变量:学生人数 变量值:24、43、35、32、30、29、31、32变量是可变的数量标志,变量值是变量的具体表现。统计学成绩可以用小数表示,所以是连续变量, 学生人数只能用整数表示, 所以是离散变量。第二章 统计调查与整理一、填空题1.重点 2.随机 3.典型 4. 时点 5. 全面 非全面 6. 每一位职工 7. 下限+(邻组组距2) 8. 组距式 9. 总标题 纵标题 10. 分组 复合 11. 主 宾 二、判断题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三、单项选择题1.A 2.D 3. B 4. C 5.B 6. B 7.B 8.D 9.C 10.B四、多项选择题1.ACD 2.ABCDE 3. ABC 4. BCDE 5.AD6. BCDE 7. DE四、简答题1.要点统计报表:是按照国家或上级部门统一规定的表式、统一的指标、统一的保送时间,自下而上逐级提供基本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普查:是为了获得某种现象的总体资料,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是一种为了解现象的基本情况而组织的非全面调查。是从所要调查的全部单位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借以从数量上说明总体的基本情况。典型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和任务,在对调查对象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或有典型意义的单位,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反映被研究现象的特征和发展变化一般规律的调查方式。抽样调查是按照随机性原则,从所研究现象的总体中抽选出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根据部分单位的调查结果从数量上对总体进行推断的一种调查方式。2.要点重点调查:是一种为了解现象的基本情况而组织的非全面调查。是从所要调查的全部单位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借以从数量上说明总体的基本情况。典型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和任务,在对调查对象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或有典型意义的单位,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反映被研究现象的特征和发展变化一般规律的调查方式。区别:(1)单位的选取方法不同,重点单位是客观存在的,典型单位是有意识选取的 (2)调查目的不同,重点调查的目的是从数量上说明总体的基本情况。典型调查的目的是反映被研究现象的特征和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3.要点(1)确定调查的目的 (2)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3)确定调查项目 (4)确定调查时间、期限、地点、方法(5)拟订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4.要点, (1)单项式分组:举例略适用条件:离散型变量而且变量值取值不多。特点:用一个变量值表示一个组(2)组距式分组:举例略 适用条件:连续型变量、离散型变量而且变量值取值太多,不便一一列举。特点:用表示一定范围的两个变量值表示一个组。5.要点(1)简单表:主词不进行任何分组的统计表(2)分组表:主词按一个标志分组的统计表(3)复合表:主词按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分组的统计表6.要点向上累计:是从最小值向最大值累计。向下累计:是从最大值向最小值累计。向上累计次数说明小于某个变量值的单位数是多少。向下累计次数说明大于某个变量值的单位数是多少。第三章 综合指标一、填空题1.时期 时点 2.比较 3.强度 4.550500 5.4540 6.11 7. 8.相等 9.0二、判断题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三、单项选择题1.B 2.D 3.D 4.A 5.A 6.B 7.B 8. C 9.A 10.C四、多项选择题1.ADE 2.ACE 3.ABD 4.BC 5.ABE 6.BCD 7.ABE 8.ABC 9.BCD 10.ABCD五、简答题1.区别:(1)时期指标是反映现象在一段时间内活动总量的总量指标;时点指标是反映现象在某一时刻状况的总量指标;(2)时期指标可以累计;不同时点的数值不能累计;(3)时期指标数值大小与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时期长,指标数值就大,时期短,指标数值就小;时点指标数值大小与时点间隔长短无直接关系。 举例:(1)时期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商品销售额、增加值;(2)时点指标:企业数、职工人数、库存额。2.(1)结构相对指标=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总体全部数值(2)比例相对指标=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3)比较相对指标=某条件下的某类数值另条件下的同类数值(4)动态相对指标=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5)强度相对指标=某一指标数值另一有联系但性质不同的指标数值(6)计划完成相对指标=实际完成数计划任务数3.(1)调和平均数:当变量值是绝对数时,变量值可以相加,已知的是分子的资料,缺少的是分母的资料;当变量值是相对数或平均数时,变量值之间既不能相乘也不能相加,已知的是分子的资料,缺少的是分母的资料;(2)几何平均数:变量值是相对数,而且变量值之间有连乘的关系。4.作用:(1)反映数列的变异程度; (2)衡量平均数的代表性。 类型:(1)绝对数形式:全距、平均差、标准差;(2)相对数形式:标准差(全距、平均差)系数。适用条件:(1)绝对数形式:在两个或多个数列的平均水平相等时,对比其变异程度及平均数的代表性;(2)相对数形式:在两个或多个数列的平均水平不相等时,对比其变异程度及平均数的代表性。5.优缺点:(1)算术平均数:是根据所有的变量值计算的,是平均指标中最常用、最基本、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形式。但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同时,当数列是用文字表示时,无法计算; (2)中位数:是根据变量值的位置确定的,不受极端值个数的影响;当数列是用文字表示时,可以计算。但是,由于不是根据所有的变量值计算的,进一步应用受到限制; (3)众数:是根据变量值的位置确定的,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当数列是用文字表示时,可以计算。但是,由于不是根据所有的变量值计算的,进一步应用受到限制;关系:对称分布时,三者相等;左偏分布时,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右偏分布时,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6.(1)涵义不同:平均指标是总体标志总量与总体单位总量之比,反映现象的代表水平;强度相对指标是两个有一定联系但性质不同的指标之比,反映现象的强度、密度或普遍程度、经济效益的。(2)分子与分母的依存关系不同:平均指标的分子与分母之间有直接的依存关系;强度相对指标的分子与分母之间没有直接的依存关系。7.相同:作用相同,都可以反映数列的变异程度、衡量平均数的代表性;适用条件相同,都在平均水平相等时使用。不同:全距不是根据全部数值计算的,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平均差虽然是根据全部数值计算的,但用绝对值消除离差正负号,不利于进一步应用;标准差用平方的方法消除离差正负号,应用比较广泛。六、计算题1.如下表: 甲班组乙班组日产量(件)工人数f组中值xxf日产量(件)工人数比重%组中值x13326354043544165740657361879208合计1040合计100 (件) 因为,所以,乙班组平均日产量高。2.(件人)计算结果表明,该企业工人平均劳动生产率为80件人。3. 计算错误。平均计划完成程度=平均单位成本=(元件)4. 计算结果表明,甲市场的平均价格高,是因为甲市场价格比较高的品种成交量比较大。5. (1)平均废品率=7000.3%+6000.2%+8000.4%2100 =6.52100 =0.31% (2)平均合格率=平均废品率=1-99.7%=0.3%6. =110%+1.120%+1.270%=1.18 =1.235%+1.125%+140%=1.095计算结果表明,甲企业的平均成本高,是因为单位成本高的产品的产量在总产量所占比重大(70%)。7.按工资分组(元)职工人数(人)f组中值xxf700以下10065065000400000070080020075015000040000008009004008503400000900100020095019000020000001000以上10010501050002000000合计100085000012000000 因为,所以,乙单位平均工资的代表性大。8. 因为,说明甲品种收获率差异程度小,所以,甲品种比较稳定性,有推广价值。第四章 动态分析一、填空题1.时期 时点 2.按月(季)平均法 趋势剔除法3.发展速度-1 4.时距扩大法 移动平均法 数学模型法5.(550+570+600+630+700)5 6.各时期逐期增长量之和二、判断题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三、单项选择题1.A 2.C 3.B 4.C 5.C 6.A 7.C 8.D 9.B 10.B四、多项选择题1.ACD 2.BDE 3.ABCD 4.AC 5.CDE 6.BC 7.ABDE 8.ABC五、简答题1.几何平均法侧重于考察中长期计划期末发展水平,所以这种方法适宜于诸如钢产量、粮食产量、国民生产总值等水平指标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方程式法侧重于考察中长期计划各期水平的总和,即计划期间的累计总量,所以这种方法适宜于诸如基本建设投资总额、居民住宅总面积、植树造林总面积等表示国民财产存量的经济指标计算平均发展速度。2.(1)时距扩大法:计算简便,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非本质因素的影响,但损失信息量太多,同时无法对现象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行预测。(2)移动平均法:是时距扩大法的改进,弥补了时距扩大法损失信息量太多的缺陷,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非本质因素的影响,但仍会损失一定的信息量,同时无法对现象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行预测。(3)数学模型法: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非本质因素的影响,同时不会损失信息量,还可以通过建立回归方程对现象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行预测。3.(1)按月(季)平均法:不考虑长期趋势的影响,直接用原始时间数列计算季节比率。 (2)趋势剔除法:先计算趋势值,然后将其从数列中加以剔除,再测定季节比率。4.(1)增长量是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差。 (2)逐期增长量是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之比,累计增长量是报告期水平与最初水平之比。 (3)各时期逐期增长量之和等于相应时期的累计增长量;相邻两个累计增长量之差等于相应时期的逐期增长量。5.(1)发展速度是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比。 (2)环比发展速度是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之比,定基发展速度是报告期水平与最初水平之比。 (3)各时期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相应时期的定基发展速度;相邻两个定基发展速度相除等于相应时期的环比发展速度。6.(1)长期趋势:现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发展变化的趋势。它是由各个时期共同起作用的根本性因素所决定的。如:由于改革开放,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不断上升;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医学科学的发展,人口的死亡率不断下降,平均寿命不断延长。 (2)季节变动:是由季节变换和社会习俗的影响所发生的一年以内的每年重复出现的变动。如:铁路、航空等客运量在春节前后呈现高峰;凉鞋在夏季销量大。(3)循环变动:现象因某种原因而发生的周期较长的涨落起伏的波动。如:经济的循环变动,每一周期总要经历危机萧条复苏繁荣的过程。(4)不规则变动:指由于意外的、临时的、偶然的因素而引起的随机变动。如:自然灾害、战争等因素引起的变动。六、计算题1.根据指标间的关系,填空年份20022003200420052006与上年相比产量(万吨)(459)(491)(519.97)(545.97)570增长量(万吨)32(28.97)(26)(24.03)发展速度%(106.97)105.9(105)(104.4)增长速度%(6.97)(5.9)5.00(4.4)增长1%绝对值4.59(4.91)(5.1997)(5.46)平均增长速度%或2. (1)2001-2005年粮食产量各期逐期增长量分别为:904万吨 737万吨 1383万吨 -1139万吨 2147万吨(2)2001-2005年粮食产量的平均增长量为:(万吨)(3)2001-2005年粮食产量的平均发展水平为:(万吨)3.该企业第一季度的平均工人人数为:(人)4.上半年平均工人人数为:(人)5.上半年平均库存数为:6.该厂上半年平均月劳动生产率为:7.该商场一季度售货员的人均销售额为:8.该厂本年度平均每季的计划完成程度为:9.20022007年非生产人员占全部职工数的平均比重为:10.该企业20032007年生产人员占全部职工人数的平均比重为:11.(1)最小平方法计算表:年份棉花产量(万斤)yt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450467480490500550555600123456781491625364964450934144019602500330038854800合计40923620419269假设直线趋势方程为: 计算得 棉花产量的直线趋势方程为:(2)第12年的棉花产量预测值为:12.(1)季节比率计算表月份销售额(万元)y5年同月销售额合计5年同月销售额平均季节比率(%)200320042005200620071234567891011121.11.21.93.64.24.224.09.53.81.81.20.91.11.52.23.96.416.428.012.03.91.81.31.01.42.13.15.26.818.831.014.04.82.41.21.11.42.13.15.06.619.531.514.54.92.51.41.21.32.23.34.97.020.031.815.35.12.61.41.16.39.113.622.63188.9146.365.322.511.16.55.31.261.822.724.526.2017.7829.2613.064.502.221.301.0617.625.538.163.386.8249.0409.8182.963.031.118.214.3合计67.479.591.993.796.0428.57.14100(2)季节比率计算过程如下:第一步计算5年间同月平均销售额: 如:1月份平均销售额=2月份平均销售额=第二步计算5年间总平均销售额:或第三步计算季节比率: 如:1月份的季节比率2月份的季节比率12月份的季节比率(3)计算结果表明:6、7、8三个月是该服装商品的销售旺季,而1.11.12是该服装商品的销售淡季,说明该服装是夏季服装。第五章 统计指数一、填空题1. 基 报告 2. 3. 4. 5. 6.固定构成 结构影响 7.112%88%=98.56%8.上升了二、判断题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单项选择题1.D 2.A 3.B 4.B 5.D 6.D 7.A 8.C 9.D 10.C四、多项选择题1.ABC 2.AD 3.ABD 4.AC 5.AC四、简答题1.编制数量指数时,加入有关的质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并把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编制质量指数时,加入有关的数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并把同度量因素固定在报告期。2.联系:平均式指数是综合指数的变形,对同一资料、同一目的,它们的计算结果和经济内容完全相同。区别:计算公式和适用条件不同。对销售量和价格指数而言,当掌握的是基期和报告期的销售量及价格资料时,用综合指数公式计算;当掌握的是销售量或价格的个体指数以及基期或报告期的销售额资料时,用平均式指数公式计算;3.计算数量指标指数,应采用以基期总量指标()为权数的加权算术平均式指数;计算质量指标指数,应采用以报告期总量指标()为权数的加权调和平均式指数。五、计算题1.产品2002年2003年销售额(万元)产量(台)单位成本(元)产量(台)单位成本(元) 甲100110013810501000乙9010009010001000丙7030006031003100合计1000三种产品产量总指数为:由于产量变动使总成本变动的绝对额为:(万元) 单位成本总指数为:由于单位成本变动使总成本变动的绝对额为:(万元)2.产品产值(万元)2001年比2000年产量增长的%产量个体指数%2000年2001年甲2002202102204乙1001301101101丙2503006106265合计550650570三种产品产量总指数为:由于产量增长使企业增加的产值为:(万元)3.产品销售额(万元)个体价格指数%基期报告期甲200220104212乙10013095137丙250300106283合计550650632三种产品价格总指数为:由于价格变动使销售额变动的绝对额为: (万元)4.产品产品产量出厂价格(元)产值(万元)基期报告期基期报告期 甲(件)1001202002502 2.4 3乙(台)300380100085030 38 32.3 丙(套)1001503000400030 45 60合计62 85.4 95.3计算结果表明:从相对数来说,该工厂产值报告期比基期增长了53.7%,是由于产量增长了37.7%和价格上升了11.59%两个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从绝对数来说,该工厂产值报告期比基期增加了33.3万元,是由于产量增长使产值增加了23.4万元和价格上升使产值增加了9.9万元两个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5.产品基期报告期总成本(万元)产量单位成本(元)产量单位成本(元) 甲(百吨)1210001410001.2 1.4 1.4乙(百台)450054000.2 0.25 0.2 丙(百箱)10100161000.1 0.16 0.16合计1.5 1.81 1.76计算结果表明:从相对数来说,该企业总成本报告期比基期增长了17.33%,是由于产量增长了20.67%和单位成本下降了2.76%两个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从绝对数来说,该企业总成本报告期比基期增加了0.26万元,是由于产量增长使总成本增加了0.31万元和单位成本下降使总成本减少了0.05万元两个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6.商品个体价格指数%报告期比基期产量增长%(%)销售额(万元)()基期报告期甲(匹)10015(115)101111.5乙(吨)11010(110)101211丙(件)1255(105)686.3合计263128.8计算结果表明:从相对数来说,该商场销售额报告期比基期增长了19.23%,是由于销量增长了10.77%和价格上升了7.64%两个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从绝对数来说,该商场销售额报告期比基期增加了5万元,是由于销量增长使销售额增加了2.8万元和价格上升使销售额增加了2.2万元两个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7.工人类别工人数(人)平均工资(元)工资总额(万元)基期报告期基期报告期 技术工30040060080018 24 32普通工2006004005008 24 30合计500100026 48 62119.23%=129.17%92.31% 100(元)=140(元)+(-40元)计算结果表明:从相对数来说,该企业工人总平均工资报告期比基期增长了19.23%,是由于各组工资水平的增长使总平均工资上升了29.17%和工人构成的变化使总平均工资下降了7.69%两个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从绝对数来说,该企业总平均工资报告期比基期增加了100元,是由于各组工资水平的增长使总平均工资增加了140元和工人构成的变化使总平均工资减少了40元两个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8.企业职工人数(人)劳动生产率(元人)增加值(万元)基期报告期基期报告期 甲1000110010000105001000 1100 1155乙5005501200013000600 660 715丙80010001100012500880 1100 1250合计230026502480 2860 3115108.998%=108.897%100.093%0.097(万元)=0.096(万元)+0.001(万元)计算结果表明:从相对数来说,该企业工人总平均劳动生产率报告期比基期增长了8.998%,是由于各组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增长使总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了8.897%和各企业工人构成的变化使总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了0.093%两个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从绝对数来说,该企业总平均劳动生产率报告期比基期增加了0.097万元,是由于各组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增长使总平均劳动生产率增加了0.096万元和各企业工人构成的变化使总平均劳动生产率增加了0.001万元两个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第六章 抽样推断一、填空题1.随机 2.无偏 一致 3.简单随机 类型 阶段4.样本 5.=t 6. 样本 总体二、判断题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三、单项选择题1.A 2.B 3.C 4.A 5.B 6.A 7.A 8.D 9.A 10.D四、多项选择题1.ABD 2.CE 3.ABCDE 4. ABCDE 5.ABCD 6. AE 7. ABC 8. ABD 9. ABCDE 10. ABCDE五、简答题1.抽样误差:是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的平均离差。 影响因素:(1)在其他条件一定时,总体的变异程度与抽样误差成正比关系。 (2)在其他条件一定时,样本单位数与抽样误差成反比关系。 (3)在其他条件一定时,重复抽样的抽样误差大于不重复抽样的抽样误差。 (4)在其他条件一定时,所选择的组织方式不同,抽样误差的大小不同。2.(1)在其他条件一定时,总体的变异程度与抽样单位数成正比关系。 (2)在其他条件一定时,概率保证程度与抽样单位数成正比关系。 (3)在其他条件一定时,极限误差大小与抽样单位数成反比关系。 (4)在其他条件一定时,所选择的组织方式不同,需要的抽样单位数目也不相同。 (5)在其他条件一定时,重复抽样所需要的抽样单位数大于不重复抽样。3.(1)简单随机抽样:是抽样中最基本、最单纯的方式,它是按随机的原则直接从总体中抽取样本单位,适用于均匀总体。这种抽样方式在理论上最符合随机原则,它的抽样误差容易得到理论上的论证,因此可以作为其他更复杂的抽样设计的基础,同时也是衡量其他抽样方式抽样效果的比较标准。但在实践上受到许多限制,如当总体很大时,要首先对每个单位加以编号,就有很大困难;又如对于正在继续生产的产品加以编号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用简单随机抽样。 (2)类型抽样:是先对总体加以分组,然后从各组中按随机原则抽取样本单位,可以保证各组都有中选的机会。所以类型抽样代表性高、抽样误差小。(3)等距抽样:是事先将总体按某一标志排队,然后按一定间隔抽取样本单位,等距抽样的误差一般较简单随机抽样小。 (4)整群抽样:是将总体各单位划分为若干群,然后从所有群中抽取样本群,对抽中样本群的所有单位进行全面调查的一种组织方式。其好处是抽选时不必编制总体单位的名单,只需编制群的名单。同时抽取的单位比较集中,调查比较方便,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整群抽样中,群内方差小,群间方差大,所抽出的单位比较集中,限制了样本在总体中分配的均匀性,所以同其他方式相比,在抽样单位数目相同的条件下,整群抽样的抽样误差较大,代表性较低。(5)阶段抽样:当总体很大时,直接抽取样本单位在技术上有很大困难,一般须采用多阶段的抽样方式。阶段抽样在组织技术上是整群抽样和类型抽样的综合。4.优良标准:(1)无偏性。指样本指标的平均数等于被估计的总体指标。即用样本指标估计,平均说来是没有偏误的。(2)一致性。指随着样本容量的不断增大,样本指标越来越接近于总体指标。(3)有效性。优良估计量的方差应该比其他估计量的方差小。用样本平均数和样本成数分别估计总体平均数和总体成数时,完全符合以上三个优良标准。因为可以证明,(1)样本平均数和样本成数的平均数分别等于总体平均数和总体成数;(2)随着样本容量的不断增大,样本平均数与总体平均数之间的离差、样本成数与总体成数之间的离差越来越小;(3)用样本平均数和样本成数估计总体平均数和总体成数比用其他估计量(如总体某一变量)方差小。5.抽样推断:是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样本实际资料计算样本指标,并推断总体相应指标数值的统计方法。 特点:(1)是一种由部分认识总体的统计方法 (2)抽取样本时按随机性原则抽取的(3)是用样本指标从数量上推断总体指标(4)抽样误差可以计算和控制6.(1)不可能作全面调查而又必须得到总体的具体情况的现象。如灯泡的寿命、罐头的质量、炮弹的射程和杀伤力等具有破坏性的产品质量检验及对无限总体的研究,只能进行抽样推断。 (2)虽可以进行全面调查但没有必要或实际上很难办到的现象。如职工生活水平情况的调查、虽然可以进行全面调查但没有必要;水库中鱼苗数多少,理论上可以进行全面调查但实际上很难办到,只能进行抽样推断。 (3)可以对全面调查资料进行补充和修正。如在人口普查中应用。 (4)对生产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利用产品质量检查,观察生产过程是否正常。(5)进行假设检验六、计算题1.已知:N=10000 n=100001%=100 p=88% z=1.96(1)(2) 2.N=2420 n=484 z=2 定期储蓄存款(万元)户数f组中值xXf(万元)1以下1335588以上5815020062140.5246.59.529300800403133450.17311.0462.72580.54514.13合计48416651918.60(1)(万元) (2) p=276484=57% z=23.已知:p=7001000=70% z=2 n=100070%-21.45%P70+21.45% 67.1%P72.9%4.(1)已知:=0.5 z=3 (2)已知:=1 z=3 n=725.(1)已知:n=100 s=3 z=399-30.399+30.3 98.199.9(2)已知:s=3 t=3 =30.32=0.45 6.(1)已知:n=60 p=4260=70% z=1.9670%-1.966%P70%+1.966% 58.24%P81.76%(2)已知:z=1.96 =5.8% 7.(1)已知:N=2000 n=200 z=2p=190200=95% (2)95%-21.54%P95%+21.54% 91.92%P98.08%91.92%2000NP98.08%20001838NP1962(3)已知:z=2 =2.31% 第七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一、填空题1. 不 不完全 2.正 负 3. 4. 5.-1r1或 6.单 复 7.70二、判断题1. 2. 3. 4. 5. 6. 7. 8. 9. 10.三、单项选择题1.B 2.D 3.B 4.A 5.D 6.A 7.B 8.C 9.C 10.C四、多项选择题1.AC 2.ADE 3.ACE 4.ABCDE 5.AD 6.AB五、简答题1.相关关系:现象间确实存在的,但是非严格的依存关系。 内容:(1)确定变量之间有无相关关系及相关关系的表现形式(2)确定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和方向(3)建立变量之间的回归方程(4)测定因变量估计值的代表性大小2.(1)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为:-1r1 。 (2)r0,是正相关, r0,是负相关。 (3)越接近0,相关程度越,为不相关。(4),为完全相关,。(5), 为不相关或微弱相关低;越接近1,相关程度越高。 ,为低度相关; ,为显著相关;, 为高度相关。3. 区别:(1)相关分析所研究的两个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上半年安全生产工作总结合集15篇
- 吉林投资管理办法
- 名誉股东管理办法
- 员工宣传管理办法
- 商业分组管理办法
- 商会融资管理办法
- 商品防损管理办法
- 商户租赁管理办法
- 喀什户口管理办法
- 因公赴台管理办法
- 2025年法理学试题及答案
- GB/T 9754-2025色漆和清漆20°、60°和85°光泽的测定
- 快件处理员职业技能模拟试卷含答案
- 2025年7月浙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数学试卷真题(含答案详解)
-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2024年八上物理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
- 高中校长考试试题及答案
- 【化学 东北卷】2025年东北地区高考招生考试真题化学试卷(适用 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地区)
- 医院drg付费培训课件
- 食盐安全培训课件
- 陕西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2025公需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与高质量发展》20学时题库及答案
- 第三章片剂-5包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