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导论01.docx_第1页
电视新闻导论01.docx_第2页
电视新闻导论01.docx_第3页
电视新闻导论01.docx_第4页
电视新闻导论01.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视新闻导论(0224)一、聊聊电视 电视是什么?这是个问题啊如果你在阡陌闾间随便抓住一个人去问,电视是什么,回答会是怎样的呢?课后大家可以去试试,问问身边人,看看人家有什么回答。那么我来想象一下,最简单最直白的回答,就是每天看的电视机呗,天天看的啊;深奥的呢,电视就是浪费你时间的机器;或者干脆有人回一句,电视都不知道,你没睡醒啊?但是我问这个问题,在这个课堂上,恐怕就有不一般的意义了。这个课堂叫做大学。今天开始我们就要学习电视了。电视是什么呢?我觉得,这俩字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至少有这么几个意义:(1)一个动态的影像技术;(2)一个深深影响了受众,且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和人群生存发展规律的大众传播媒介;(3)最具“眼见为实”话语方式的,“过程化”的新闻传媒。其实如果一条一条的举,我还能举出很多。就说这么几个这么几条足够我们聊上一学期的了。 1.电视仍是“龙头老大”有人没看过电视吗?我相信在座的同学中这样的人不多。这是电视这个传媒覆盖率的一个简单缩影。我们可以武断一点儿说,如果单从大众传媒来看,电视无疑是老大,其他任何一种大众传媒,声音广播,报纸,新闻网站,书籍,还都达不到这个水平。我引用一组数据,在2011年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权威的统计年鉴中,对电视事业有这么一些论述: 全国广播电台197座,电视台213座,广播电视台2153座,教育电视台44个。有线电视用户20152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11455万户。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1%;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8%。 这个覆盖率是宽口径意义的,也就是对于中国的国民而言,有多少人可以被声音广播和电视的节目播出“覆盖”。粗算一下,13.54亿人,97.8%,至少13.24亿人可以收看电视,这个数字在其他媒介是无法想象的。而从媒体本身的产业价值看,电视也是龙头老大。我们再看一个数据: 广播电视行业广告资源价值不断提升,广告收入实现19%以上大幅增长,达1122.90亿元。全国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达49.43%,用户首次突破2亿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首次突破1亿户,达11489万户。有线网络产业收入保持平稳增长,增长率为16%,收入达563.78亿元。全年电影票房超过131亿元,增长近29%。(2011年,全国广播影视总收入(含财政补助收入)达2894.79亿元)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2) 这个数字需要附注说明一下,一般电视和广播的行业广告收入总额比值是10:1,也就是电视在上面说的1122.90亿中要占1000亿元左右。这个数字怎么理解呢?要知道中国报业巅峰时期的总广告收入也没有超过400亿元,现在据说还在逐渐萎缩,那么电视是他的2.5倍,是广播的10倍。所以产业方面电视还是老大。当然互联网的媒介发展已经非常迅猛,如果你把淘宝那样的平台都算作网络媒介的话,那么互联网媒介的总收入已经不是1个1000亿的问题了,肯定会超过电视。但现在还没有人这么算。 再看一个方面,电视是目前受众使用率最高的媒介。这个通过对象性的调查,大家学习营销和广告里学过不少调查方式了吧,行为分析,问卷统计,等等,电视的媒介使用率我们一般使用的是设定抽样规则,主动调查的方法。我们来看两个表格。这是大型调查机构对人群的电视收视习惯的一个抽样分析结果。我们看到,2011年电视的人均日收视时长数还是要超过2.5个小时,相对于报纸,如果真的从分钟数来看,差距也非常大(我浏览一张报纸,20版左右的要4、5分钟。大家可以想想自己每天读报如果你还读报的话的阅读时间,20分钟可能就算是长的了)。这是电视产业,电视这个传播媒介的现状。这样的“老大媒体”,其影响力也是相当大的。其实即便不引用这么多图表和数据,我们一样可以知道哪个传媒的影响力大,看看大家每天使用什么媒介,再看看哪种媒介形式上广告最多就可以了。从这两个角度分析,电视还是答案。那么我们来学习电视,就应该有一些敬畏之心了,毕竟他是现代大众传媒的高山仰止,即便在媒介分众化异常明显的今天,电视这种形式还是深深的植根于我们的生活。电视是如何做到的?这又是个复杂的问题也许我可以用本门课程所有的讲授课时来回答这个问题。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先来看看电视的发展脉络。 2.电视的发展 我们学习新闻史会发现,任何一种媒介都不是凭空而生,都有一个酝酿蓄积的过程。从技术上讲,任何一种技术媒介都可能独立于技术而发展,从文化而言,任何一种媒介不可能在超越文化思想而成熟。传播学理论曾经介绍过一个媒介环境学派(也有的书列作多伦多学派和纽约学派,也就是英尼斯和麦克卢汉多伦多学派,梅罗维茨等纽约学派),这个学派最关注的是,媒介是什么,为什么是它而不是别的?其中最著名的理论就是麦克卢汉老头的媒介延伸论媒介是人的延伸,各种感官的延伸。衣服是皮肤的延伸,纸媒介,书籍和报纸,是眼睛的延伸。而电力媒介,比如广播(麦老头提出这个理论的时候,广播还是主流,电视稍弱),电视,是人的感官的综合延伸,至少是视觉和听觉。用这个理论发展地去套,新媒介呢,不是感官的普通延伸,而是人类的神经直接“延伸”地接入传媒。这是基础的理论范式。所以媒介环境学派是这么看电视这个媒介的: (动态摄影)不是实际生活的复制:真实世界里首尾相接的事情在胶片上可以分离,真实世界里没有关系的场景可以在电影胶片上衔接。而且,靠粘结的手段,这一些就可以根据制片人的内心视野来完成了。 保罗-莱文森软利器信息革命的历史与未来 这句话也许不好理解。但大家注意,他是把电影电视分析为一种动态摄影。传媒术语里单幅照片的拍摄我们叫摄影,连续的动态影像我们叫做摄像。其实这两个没有太严格的区分,你用相机连拍,一秒钟可以拍5、6张,甚至10来张,那么这个和动态摄影没有什么区别了。动态摄影也是靠连续拍摄和连续播放产生的“平面幻境”。所以,电视的技术发展,主要是这么一个脉络首先,摄影技术的发展。这个非常重要,过去我们是靠文字和语言描述事物的,直观的视觉媒介就有绘画,但是绘画是很慢的,而且一定程度上追求表现,情绪或色彩本身,并不是真实的记录。摄影出现了就不一样了。我们应该记住的摄影大师是法国的路易-达盖尔,还有他的合作者,尼埃普斯。1839年,达盖尔摄影法正式问世。从此,人类媒介开启了一个壮丽的视觉时代。世界上第一张严格意义的照片,尼埃普斯拍摄的窗外,曝光时间长达8小时。这个拍摄于沥青银版,据说这种技术只有尼埃普斯本人可以掌握。达盖尔改进了这种技术,下图为达盖尔拍摄的巴黎街景照片。/ 摄影技术150年之后,动态摄影和播放技术开始出现。在这个过程中,一系列技术大师做出了贡献,最后的集大成者(像达盖尔一样,有无数前人做出了贡献,但他是被记住的人)是卢米埃尔兄弟。1895年12月,卢米埃尔兄弟公开放映了工厂大门,这也成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接下来就是真正的电视了。电视的发展比较复杂,大家可以去看有关的技术书籍,或者新闻史。主要的技术脉络是,无线电技术的发展,荧光技术,电子显示盘(电视接收机)的发展,和电视摄像机的诞生。一般认为英国科学家约翰-洛吉-贝尔德(电视接收机),弗拉基米尔佐利金(电视摄像机)。3.电影决定的电视摄影发明150年后而有电影,电影发明20年后,即有了电视。如果从有声电影出现算,那么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电影,到电视,只有区区10年。而这10年,很快就被电视赶超了。到上世纪50年代,电视已经成为最具风头的新媒介,并雄踞霸主地位60年。电影,因为其创作、摄制和观看的局限,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一个小众化的,或者说是低接触频率的媒介了。但是大家一定要把握住摄影电影电视这个发展脉络,这个脉络不仅仅是人类光影媒介的发展线索,从化学媒介到电力媒介的飞跃,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具传播力和凝聚力的时代的开始。电视脱胎于电影,电影的技术,语言,深深地影响了电视的发展。具体来看,我们可以粗粗的总结几条。(1)碎片化的叙事我曾经试着问没有任何媒介研究习惯的人,电视的优点在哪里?很多人回答,他可以看啊,眼见为实不是吗?这种说法有道理,但是却没有注意,我们看到的电影,其实并不是生活中我们自己观察所得的哪种影像。建议大家读到这里去仔细看一部你喜欢的电影(既然喜欢一定有喜欢的道理),但是不要按照平时的方法看,这次下载好,手指悬停在空格键上,这次我们不看故事,而是仔细细细地看他的画面,看看这个电影的画面究竟是怎么“接”出来的。其实仔细去分析,特别是不断停顿下来分析镜头大家会发现,首先现在的电影不像工厂大门那个时代,就把摄像机放在那里单调的拍摄,影像经常会改变角度和远近,拍出不同距离,不同画面的内容。而且这些内容都是不经过任何技巧的直接连接起来。我们把摄像机每开始拍摄到停止拍摄一次,得到的连续的影像叫做一个镜头,镜头是基本的影像叙事单位。现代电影拍摄一个几分钟的场景,甚至是一分钟的场景,都要连续切换几次,甚至十几次镜头。这和我们生活中的实际观察是有明显的区别的,首先我们不能来回跳动着观察,也不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跨越时间和空间。电影则不管这些,两个人对话,来回的换角度,一会儿是左侧拍,一会儿是右侧拍,一会儿又是从后面反着拍。这几个镜头一个不过1、2秒,连续换了几次故事主人公也没有说两句话。更有甚者,在几个镜头中,我们常见时间就跨越了千年,或者是空间穿越了万里这种影视镜头构建的时空我们并不以为异常,其实是因为我们自小早已习惯了影视的这种叙事方式而已。镜头的分解,切换,人们为什么能接受?有传播学者认为,镜头切换的生理源流,是人眼帘的开和合,就是眨眼啊。这个以后再详细讲。那么这种把本来连续的观察影像切开,只要其中的一个小部分,然后把这些小部分用电影的惯常方式连接起来,甚至是毫无道理的连接起来就成为切换,或者剪辑。剪辑加镜头,便成为电影的基本话语方式。因为一个镜头好像是生活中连续影像的一个碎片,所以我们把镜头化剪辑化的叙事,也成为碎片化叙事(和文学中的后现代叙事有些类似吧,那个也有人称为碎片化)。(2)直观直感的阅读方式(3)“剧院模式”决定的轴线问题(4)声画效果的对位和统一4.电视独特的媒介语态5.电视的真实,和电视纪录我们通常认为电视媒介是最为真实的,因为他需要全程的动态影像作为叙述基线,人们总是喜欢说眼见为实,眼见的,亲见的,能不真实吗?其实电视的真实是要大大的打上折扣的。我们在电影分类中可以看到创作电影和真实电影这样的分法,其实大部分电影是创作镜头,故事电影,少部分的是资料和纪录电影,也有人把各种类别的比较真实的创作叫做真实电影,反正就是说有真实的成分。电视则不然。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老大,报道新闻是一个重要的职能,而新闻的基本要义就是真,真实。所以电视分为真实和创作,更有些实际价值。那么,电视的真实和实际对象的本来现象就是没有差距的,至真的吗?我们上面说过了,一个碎片化剪辑化的动态影像,其表意可能是确定的,但是这个表达的意思是不是原来事物的状貌,那就要看电视的制作者是不是遵守了真实原则了。如果我们想让镜头造假,哪怕是在直播中,仅仅简单的动一动手指就可以做到。所以电视特别是影像的真实也是相对的。电影因为从创作镜头起家,更重视的是如何把镜头拍好拍美拍出个性,电视则不然,至少电视新闻首先追求的是真,其次才是镜头语言、蒙太奇意境等等。要做到传播意义上的真,电视新闻起码应该注意:(1)少用表意蒙太奇等表意镜头,少用主观镜头而采用直观直对的正向叙事(纪录片除外);(2)镜头连接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并遵守时空顺序;(3)多使用人眼观察常见的全景、中景、近景3个景别,少用过度强调的特写和表意性的大全景、远景景别;(4)多用同期剪辑,同期声,增加现场感也是增加真实;(5)剪辑频度适中,必要时增加长镜头比例,避免有歧义的乱接和跳接;(6)事件发生和持续状态时多用直播和现场直播(连线),增强受众的拟在场感,同时更接近真实这几点讲的是微观的真实。有同学可以能说,细枝末节的真实有时候并不是真实我同意这个说法,窥一斑而不见全豹,斑意义上的真实有了,那么豹呢?这也是很多新闻的困境(不是说斑就不用做真实了,斑还应该是斑,否则也是失实)。电视还有一个继承自电影的传统:纪录。什么是纪录,这是一类以微观反映宏观,以个人遭际命运的真实跟拍记录时代和人群命运的拍摄和讲述手法。我们通常把它叫做纪录片(纪录片很乱,DISCOVERY那种资料片也叫做纪录,中国很多旁白“讲史”片也叫做纪录)。而纪录片大多是指以人为视角(或者说标本),跟拍一个人的完全真实的生活和遭遇,同时同期记录下真实的镜头,并且以最保留真实本色的方式剪辑、播出。从镜头而言,这种片子多采用同期声录制,镜头方向是侧向的甚至是背向的,景别就是人眼常见的全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