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环境影响评价 第5章 水环境影响评价5.1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5.1.1 总论5.1.1.1 评价依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是应充分掌握水文地质条件,工作区在地质、水文地质方面的研究程度较高,前人做过多次不同目的、不同程度的研究工作,提交过不同比例尺的地质、水文地质、环境水文地质等报告,积累了丰富资料和研究成果,主要有: 1、1982年,XX省地质局第一水文地质队提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2、1988年,XX省地质矿产局第三地质队提交的XX地区旅游地质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研究报告; 3、1989年,XX省地质矿产局及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提交的XX省XX地区l:20万水工环综合勘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4、1994年12月,XX省地质矿产局第三地质队提交的XX省xx地区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5、1999年7月,xx市地质矿产处及xx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提交的xx市地质矿产概论; 6、2000年,xx市人民政府提交的xx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1 2010); 7、2001年,xx省第六地质矿产勘查院提交的xx省xx市地质环境监测与评价报告(1996年2000年); 8、2002年,xx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提交的xx省地下水资源评价报告;9、2002年9月,xx市地质矿产处及xx省地质科学实验研究院提交的xx市矿产资源规划研究(20012010);10、2003年3月,xx省第六地质矿产勘查院提交的xx市地热资源调查报告;上述资料为本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较充分的基础资料和技术依据。5.1.1.2 评价执行标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采用的标准为地下水质量标准(GB3838-2002)及国家环保部2011年6月1日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5.1.1.3 建设项目分类根据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特征,将建设项目分为以下三类:I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II类:指在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III类:指同时具备I类和II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拟建项目在建设及运营过程中,都会有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产生,如果防渗不及时、不到位,地表垃圾经过雨水淋滤及污水可能对地下水水质造成污染。具备I类建设项目特征。拟建项目运营期,项目区供水方式全部采用市政自来水管网,不建设自备井,不开采地下水,同时也无注入地下水。不会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因此也不会导致因水位的变化而产生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因此不具备II类建设项目特征。综上,本项目具备I类建设项目特征,不具备II类建设项目特征,因此确定为I类建设项目。5.1.1.4 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I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主要根据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污水排放量与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等五项指标确定。建设项目场地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公用工程、环保工程等涉及的场地。(1)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按包气带中岩(土)层的分布情况分为强、中、弱三级,分级原则见表5-1。表5-1 包气带防污性能分级分级包气带岩土的渗透性能强岩(土)层单层厚度Mb1.0m,渗透系数K10-7cm/s,且分布连续、稳定中岩(土)层单层厚度0.5mMb1.0m,渗透系数K10-7cm/s,且分布连续、稳定;岩(土)层单层厚度Mb1.0m,渗透系数10-7cm/sKl0-4cm/s,且分布连续、稳定弱岩(土)层不满足上述“强”和“中”条件注:表中“岩(土)层”系指建设项目场地地下基础之下第一岩(土)层。目前,拟建项目场地区域据调查,地层为花岗岩,全分化裂隙发育带厚约0.66m,强风化带厚24m。强分化花岗岩渗透系数一般在8.1010-54.510-4cm/s,包气带防污性能分级为中级。(2)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分为易、中、不易三级,分级原则见表5-2。表5-2 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分级分级项目场地所处位置与含水层易污染特征易潜水含水层埋深浅的地区;地下水与地表水联系密切地区;不利于地下水中污染物稀释、自净的地区;现有地下水污染问题突出的地区中多含水层系统且层间水力联系较密切的地区;存在地下水污染问题的地区不易以上情形之外的其他地区本区属于低山丘陵地形,基岩裸露,岩石一般结构致密坚硬,风化裂隙及成岩裂隙较发育,赋存基岩裂隙水。本区地下水相互连通较差,地下水呈一断续的、不统一的自由水面,其富水性较弱;地下水埋藏较深,无多层含水层,项目区地下水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分级为不易级。(3)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可分为敏感、较敏感、不敏感三级,分级原则见表5-3。表5-3 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分级分级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特征敏感生活供水水源地(包括己建成的在用、备用、应急水源地,在建和规划的水源地)准保护区;除生活供水水源地以外的国家或地方政府设定的与地下水环境相关的其它保护区,如热水、矿泉水、温泉等特殊地下水资源保护区较敏感生活供水水源地(包括已建成的在用、备用、应急水源地,在建和规划的水源地)准保护区以外的补给径流区;特殊地下水资源(如矿泉水、温泉等)保护区以外的分布区以及分散居民饮用水源等其它未列入上述敏感分级的环境敏感区不敏感上述地区之外的其它地区注:表中“环境敏感区”系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所界定的涉及地下水的环境敏感区。经现场调查,拟建项目区域周围无地下水的敏感区域,项目污水进入xx市第一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深海排放,不直接进入地表水,且地下水富水性差,确定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不敏感级。(4)建设项目污水排放强度建设项目污水排放强度可分为大、中、小三级,分级标准见表5-4。表5-4 污水排放量分级分级污水排放总量(m3/d)大10000中100010000小1000 拟建项目产生废水经隔油池、化粪池预处理后,通过市政污水管网进入xx市第一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经污水处理厂处理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B标准后深海排放。废水排放量约为2560t/d,因此污水排放量分级确定为中级。(5)建设项目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根据建设项目所排污水中污染物类型和需预测的污水水质指标数量,将污水水质分为复杂、中等、简单三级,分级原则见表5-5。当根据污水中污染物类型所确定的污水水质复杂程度和根据污水水质指标数量所确定的污水水质复杂程度不一致时,取高级别的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级别。表5-5 污水水质复杂程度分级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级别污染物类型 污水水质指标(个)复杂污染物类型数2需预测的水质指标6中等污染物类型数2需预测的水质指标6污染物类型数=1需预测的水质指标6简单污染物类型数=1需预测的水质指标6 拟建项目废水主要为生活废水,排放量约为2560 t/d。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为CODCr、NH3-N、SS。污染类型为1,预测的水质指标为CODCr及NH3-N共2种,污水水质复杂程度为简单。(6)I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I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见表5-6。表5-6 I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分级评价等级建设项目场地包气带防污性能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性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建设项目水质复杂程度一级弱-强易-不易敏感大-小复杂-简单弱易敏感大-小复杂-简单不敏感大复杂-简单中复杂-中等小复杂中较敏感大-中复杂-简单小复杂-中等不敏感大大中复杂不易较敏感大复杂-中等中复杂中易较敏感中复杂-中等小复杂不敏感大复杂中较敏感大复杂-中等中复杂强易较敏感大复杂二级除了一级和三级以外的其它组合三级弱不易不敏感中简单小中等-简单中易不敏感小简单中不敏感中简单小中等-简单不易较敏感中简单小中等-简单不敏感大中等-简单中-小复杂-简单强易较敏感小简单不敏感大简单中中等-简单小复杂-简单中较敏感中简单小中等-简单不敏感大中等-简单中-小复杂-简单不易较敏感大中等-简单中-小复杂-简单大-小复杂-简单 综上分析,拟建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为中,水层易污染特征为不易,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不敏感,污水排放量级别为中,污水水质复杂程度为简单,评价工作等级确定为三级。5.1.1.5 评价范围由于拟建项目场地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一般,含水层渗透性能较弱,调查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评价范围确定为项目场地外扩半径1.5km的圆形区域。5.1.2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5.1.2.1 地形、地貌本区属于低缓丘陵区,属胶辽隆起断陷地块,地形、地貌复杂。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25m。山脉大都呈东西走向,主要有伟德山、槎山、龙庙山,呈南北走向的山脉有斥山和朝阳洞山。伟德山主峰老闫坟海拔553.5m,为境内最高峰。5.1.2.2 地层、构造 xx市位于xx省胶北断块隆起的东端,其南侧与胶莱坳陷的东部边缘接壤。境内出露地层自老至新有晚太古界的胶东群、中生界上侏罗系莱阳组和白坐系下统青山组及新生界第四系。早元古代地层在不同时代的侵入岩中呈大小不等的包体出现,据其岩性特征归属荆山群。中生代地层主要为莱阳群和青山群,分别发育于胶莱盆地(三级构造单元)和埋岛盆地(四级构造单元),受断裂控制比较明显。新生代地层主要沿现代河床及一级阶地和沿海一带发育,主要为松散堆积物(区域地质图见图5-1)。xx地处xx半岛地区东北部,属胶东古陆的组成部分,基底岩石为下元古代胶东群变质岩石,后期有中生代燕山期岩浆岩侵入,自上元古代到新生代晚第三纪地壳一直处于隆起上升状态,长期遭受风化剥蚀,没有接受沉积,缺失古、中生代地层,直至新生代第四纪中更新世开始有残坡积、冲洪积、海积等堆积层,它们分布与厚度明显受古地理条件的控制。图5-1 区域地质图图5-2 区域地质构造纲要图 5.1.2.3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区域上广泛分布晚元古代片麻状花岗岩和中生代块状构造的花岗岩,局部发育中生代碎屑岩,仅滨海及山间谷地分布着一般小于20m厚的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断裂构造为北东向、北北东向、南北向和北西向,各地发育程度不一,大都是晚第三纪以来未见活动的断裂,但也有部分断裂在第四纪期间有活动。从测年资料看,其主活动期大都在1030万年,10万年以来无明显活动。因此总的看来,本区的工程地质条件比较复杂。一、岩体工程地质类型及特征(一)坚硬块状侵入岩 中生代花岗岩、闪长岩、正长岩和石英二长岩等。块状构造,岩性均匀,力学性质均一,力学强度大,致密,抗水性强,透水性弱,裂隙不发育。工程地质条件良好。风化带厚度在山区一般小于3m,丘陵及准平原区一般2030m。fc=130170MPa,fr=90130MPa。(二)坚硬片麻状变质岩 晚元古代经受区域变质的花岗岩,早元古代荆山群变粒岩、石英岩等。片麻岩和变粒岩具叶理构造,岩性不均匀,力学性质不均一,岩石致密坚硬,抗水性强,透水性弱。石英岩岩性均匀,力学性质均一,力学强度大。风化带厚3040m。片麻岩fc=160180MPa,fr=120140MPa。(三)坚硬较坚硬片状层状变质岩 早元古代荆山群片岩夹大理岩。大理岩未发育岩溶孔隙的,岩性均匀,力学性质均一,力学强度比较大,但抗水性差;发育岩溶孔隙的,透水性强。片岩力学强度低,稳定性差。风化带一般厚3040m,在片岩和发育岩溶的大理岩区,不利于水工建筑。大理岩fc=50130MPa,fr7时 PpH=(pH-7.0)/(pHSU-7.0)式中:pH 指水环境pH实测值;pHSD 指水环境标准中的下限;pHSU 指水环境标准中的上限。2、评价因子及评价标准所有监测项目均为评价因子;评价标准采用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的类标准,详见表5-10。项 目pH氨 氮总硬度氯化物汞溶解性总固体类标准 6.58.50.24502500.0011000项 目挥发酚砷氟化物 亚硝酸盐 总大肠菌群(个/L)类标准 0.0020.051.00.023.0项 目硫酸盐 铅硝酸盐阴离子合成洗涤剂 高锰酸盐指数类标准2500.05200.33.0 表 5-10 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标准 (单位:mg/l,pH、总大肠菌群除外)3、评价结果评价结果见表5-11。表 5-11 地下水环境现状水质评价结果监测点pH总硬度高锰酸盐指数铅溶解性总固体氨氮硫酸盐阴离子合成洗涤剂1#0.490.420.250.010.240.350.110.082# 0.230.390.590.010.370.390.330.133# 0.460.641.360.010.532.990.290.91监测点硝酸盐氮氯化物氟化物汞总大肠菌群(个/l)砷挥发酚亚硝酸盐氮1#0.180.220.1300.022.30.0040.500.42# 0.630.230.110.054.330.0040.500.000053# 0.790.620.660.023.670.0040.508.60注:未检出按照检出限一半计算。由表可知,xxx村和xxx村地下水环境监测项目中污染指数大于1的有总大肠菌群,超标倍数分别为1.3倍和3.3倍,其余监测指标均未超标,水质较好。xxx村监测点位的高锰酸盐指数、总大肠菌群、亚硝酸盐氮超标,分别超标0.36、2.67、7.60倍。其它监测项目均达标。大肠菌群、高锰酸盐指数、氨氮、亚硝酸盐氮超标主要原因是与当地监测水井的卫生条件有关,受农家旱厕、农药、化肥影响以及其他人为活动影响较大。评价结果表明,拟建项目附近地下水环境质量一般。5.1.5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5.1.5.1 地下水评价原则本次评价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突出饮用水安全、区域地下水资源保护与重点地区污染控制为指导原则,以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结果为依据,对建设项目各实施阶段不同排污方案及不同防渗措施下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进行评价。5.1.5.2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结论拟建项目为I类建设项目,地下水富水性差,敏感性弱,污水水质较简单,因此,本次环境影响评价主要采用定性方法分析项目运营过程中对地下水的影响。拟建项目运营期环境影响因素主要为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以上污染因素如不加以管理,固体废物乱堆乱放,可能转入环境空气或地表水体,并通过下渗影响到地下水环境。拟建项目运营期产生的生活垃圾,将被集中堆放于有防渗措施的区域,统一收集后由环卫部门定期运走集中处理,避免了遭受降雨等的淋滤产生污水,不会影响地下水。拟建项目各类废水(包括生活污水、公建排水及少量不可预见用水等)产生量为2560 t/d、93.44万t/a,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为:CODCr、BOD5、SS、NH3-N等。拟建项目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水质达到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CJ343-2010)中B等级的要求,纳入市政污水管网,进入xx市第一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业法律讲解课件
- 疼痛药物不良反应
- 陶艺教学讲解课件
- 糖尿病药品调研报告
- 三级医院不良事件评审管理细则
- 鹊桥仙古诗词讲解
- 细胞科学综合研究
- 新生儿益生菌应用要点
- 神经中枢系统药物
- 蒲公英科学活动设计与实践
- 2025至2030中国安保服务市场现状动态与前景方向分析报告
- 2024年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
- 医院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 林科院面试题库及答案
- 催收公司成本管理制度
- T/CSIQ 8014.1-2018组串式光伏逆变器技术规范第1部分:总则
- 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固体废物的最终处置技术
- 阅读 第6课《怎么都快乐》(教学课件)-2024-2025学年一年级语文下册同步课堂系列(统编版)
- JT-T 329-2025 公路桥梁预应力钢绞线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
- 供应商尽职调查报告(模板)
- 三通四通尺寸数据及标准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