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非师范 考试复习大纲概览 含答案.doc_第1页
《教育学》非师范 考试复习大纲概览 含答案.doc_第2页
《教育学》非师范 考试复习大纲概览 含答案.doc_第3页
《教育学》非师范 考试复习大纲概览 含答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学的复习概览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广义和狭义);教育形态的类型判断*1*(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只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2*划分教育形态的标准大致有三个:一是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二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三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从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出发,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非制度化的教育”和“制度化教育”;从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出发,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从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以及建立于其上的产业技术和社会形态出发,我们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第二节 各种社会形态下的教育特点(p12-15)(一)农业社会的教育:第一,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第二,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第三,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二)工业社会的教育:第一,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三)信息社会的教育:第一,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第二,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第三,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第四,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第三节 各阶段著名教育家及代表作;(p16-22)学记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作品。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为教育学的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1632年提出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康德康德论教育;卢梭爱弥儿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的奠基人实验教育学:德国教育家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利特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马克思、恩格斯批判教育学:鲍尔斯与金蒂斯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布迪厄教育、社会与文化的再生产;阿普尔教育与权力;古鲁批判教育学、国家与文化斗争第二章 教育功能第一节 教育功能的含义及类型*1*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2*(一)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二)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三)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四)多维度的复合分类第二节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的具体表现。(p36、37)(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第三节 教育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的正向功能的具体表现(p46-49)政治:(1)教育通过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2)教育通过思想传播、制造舆论为统治阶级服务(3)教育是促进社会民主化的重要力量经济:(1)教育通过劳动力的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第三章 教育目的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念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是整体教育意欲达到的根本所在;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性作业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主要观点)(p70-72)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其特点是: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所在;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的需要来规定教育目的。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与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相对应,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这种观点认为,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培养的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的好坏来加以衡量,离开了社会需要,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第三节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德智体美)第四章 教育制度第一节 教育制度的含义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与其管理规则第二节 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与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的关系。第三节 我国第一个颁布和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这个学制未及实施,到1904年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p125);教师劳动的特点;*1*教师专业发展,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门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它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2*创造性;复杂性;长期性;艰苦性;示范性第二节 学生的本质特点(p136、137);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p139、140)*1*(一)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二)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三)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2*1,顺序性和阶段性;2,稳定性和可变性;3,不均衡性;4,个别差异性;5,整体性第三节 建立理想师生关系的策略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第六章 课程第一节 课程概念;(155)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第二节 课程组织;课程内容(p163);课程类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隐性课程的概念);*1*课程组织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类型、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它是一项关键而又复杂的工作,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与实施的成败。*2*课程的构成通常包括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练习册,各构成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其整体效应取决于各结构要素的协调与配合。*3*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它是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4*活动课程有多种含义。如果强调以儿童活动为中心,则称”活动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如果强调以儿童生活为中心,则称”生活教程”;如果强调以改造儿童经验为目的,则称”经验课程”或”经验本位课程”;如果强调以设计教学为方法,则称”设计课程”;如果强调无固定教材.则称”随机课程”*5*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综合课程”或“合成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客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它采用合并相关教材的办法,减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以认识论、知识论、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6*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则是以内隐的、间接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是学生在显性课程以外所获得的所有学校教育的经验,不作为获得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必备条件第七章 课堂教学第一节 教学的重要地位;教育家及主要教学思想;!*第二节 课堂教学设计的概念(207);课堂教学设计具体包含的内容(213)!*1*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特点以及所教课程的内容,将课程目标转化为单元或课时吗目标,并对这种目标加以分解和细化,据此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对照目标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安排。*2*1,陈述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2,程序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3,策略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第三节 教学策略含义(219);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219);讲授策略(225)、对话策略的概念及具体运用*1*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2*第一,依据教学的具体目标和任务;第二,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第三,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第四,依据教师本身的素养;第五,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3*讲授行为是指教师以口头语言向学生呈现、说明知识,并使学生理解知识的行为*4*对话是指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目的在于通过这种交流和沟通达到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1,问答策略(发问策略;候问策略;叫答策略;理答策略);2,讨论策略第九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第一节 班级组织的概念、(281)特点; (286)*1*班级组织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2*特点:(一)班级组织的目标是使所有学生获得发展(二)班级组织中师生之间是一种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三)情感是班级组织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纽带(四)班级组织中师与生交往是全面的和多方面的(五)班主任和教师的人格力量使班级活动得以有效开展第二节 班级管理的内容1,班级组织建设(班级组织的设计;指导班级组织建设;发挥好班集的教育作用);2,班级制度管理(成文的制度;不成文的制度);3,班级教学管理(明确班级教学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建立有效的班级教学秩序;建立班级管理指挥系统;指导学生学会学习);4,班级活动管理第三节 班主任建设与管理班级组织的具体策略1,创造性地规划班级发展目标;2,合理地确定学生在班级的角色位置;3,协调好班内外各种关系;4,建构“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5,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第十章 学生评价学生评价的概念(309);学业评价的概念(317)*1*学生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以学生为评价对象所进行的价值判断*2*学业评价是学生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切当、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地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诊断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