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三 判断题: 1.基本农田不单指“高产稳产”农田,还包括必须保留的中低产田。 () 2.土地利用预测是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和起点。 ( )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具体确定各单位或个人使用土地的范围和每个地块的用途。( ) 4.在土地利用分区中,某一用地区内不允许其他用地类型存在。 () 5.非农业建设用地预测一般可用定额指标法。 () 6.交通用地规划、城市规划等部门规划不属于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 7.土地开发专指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 () 8.一般水库工程占地面积概算是对库区的淹没面积进行估算。 ( ) 9.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必须先编制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 ) 1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项用地指标一经确定, 必须严格执行, 任何情况不得改变。() 1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和起点。 ( ) 12.只有“高产稳产”的农田才能划为基本农田。 ( ) 13.非农业建设用地预测是土地利用预测的核心内容。 () 1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根本目的是使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达到最佳。 () 15.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服从城市总体规划。 ( ) 16.交通运输用地规划的关键是确定合理的交通结构。 ( ) 17.土地利用计划按照调节控制程度可分为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 ( ) 18.复种指数等于农作物播种面积除以土地总面积。 () 19.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必要时,土地管理部门可报请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对 规划指标进行适当修改。 () 20.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用地布局的合理程度及规划方案的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区位因素。 () 四 名词解释 8土地整治: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地的过程中,由于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对土地资源利用不当,导致了土地资源的破坏和退化。为了使土地资源 能永续利用,必须通过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改变土地的生态环境,以建立新的有 利于人类生产活动的生态系统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这就是土地整治。 9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 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性经济措 施。 10土地保护:土地保护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从保障自然利益或满足社会需要出 发,为防止土地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纠纷及不合理占用等,以一定的政策、法律和经济手 段,对某些区域或地块所采取的限制和保护性措施。 11土地利用分区:根据土地利用上的土地质量、利用方向、利用方式、利用潜力和改良措 2 施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一定地域分为若干个区, 这些区就是土地利用分区, 按我国土地利 用总体规划,依据土地利用的基本用途的不同划定土地利用分区。 22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内或国家中,由不同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 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23 基本农田: 是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预测而确定 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24城市规划区:按城市规划法 ,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 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27土地的人口承载力:指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生产力条件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供 养的人口数量。 3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根据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土地自身的适宜性以及国民 经济发展需要和市场要求, 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和农业生产各业之间的用地矛盾, 寻求 最佳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进行统筹安排的战略性规 划。 33基本农田保护区:从战略高度,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满足本地区人口增长需要和 国家对这一地区农产品需要而确保的农田。 增加耕地面积,促进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的实现;调整和组织土地关系,使土地关系适应 土地生产力提高的要求;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以土地产出率为基础的土地生产能力;提 高社会的现代化建设能力。 六 论述题 1 请阐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内涵及其外延请阐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内涵及其外延, 并说明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意并说明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意 义。义。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入满足其需要构成危害的发展。 (2 分) 本质内涵: (1)对发展的肯定(2 分) ; (2)保证生存发展权的代际延伸。 (2 分) 三重外延: (1)人类社会要发展,但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为前提; (2 分) (2)所有国家(地区)都要发展,但一个国家(地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别的国家(地 区)的发展为代价; (2 分) (3)当代人类要发展,但当代人类的发展不能使人类后代失去发展机遇。 (2 分) 1)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2 分) 2)协调土地供求矛盾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 (3 分) 3)土地利用规划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理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外延要求。 (3 分) 2 土地有哪些自然、经济特性?根据这些特性指出土地利用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土地有哪些自然、经济特性?根据这些特性指出土地利用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自然特性 位置固定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2 分) 面积有限性-珍惜土地资源(2 分) 质量差异性-重视适宜性评价、因地制宜利用(2 分) 功能永续性-保护土地功能(2 分) 3 系统整体性-整体分析问题、追求综合效益(2 分) (二)经济特性 供给稀缺性-珍惜土地资源(2 分) 利用方式分散性-合理组织土地利用(2 分) 利用方向变更困难性-因地制宜(2 分) 报酬递减可能性-合理投入(2 分) 利用后果社会性-重视政府调控、维护稳定(2 分) 3 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什么要贯彻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什么要贯彻“十分珍惜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的基本 国策,并要遵循国策,并要遵循“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保生态环境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保生态环境”的用地方针?的用地方针? 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是 由土地的自然特性、土地的功能和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1.土地具有自然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们不能创造土地,也不能使土地消灭,只能改良 土地,影响土地利用。这决定了要遵循客观规律,合理利用土地。 (2 分) 2.土地具有面积有限性。特别是我国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耕地资源十分短缺,更应倡 导“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 (2 分) 3.土地具有位置的固定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土地。 (2 分) 4.土地具有永续利用性。只要人们合理利用土地,土地的生产性功能、承载性功能、提供生 产资料功能和提供景观功能就具有无限性和可塑性,所以要合理利用土地。 (2 分) 5.土地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土地利用要符合生态经济原则,取得最佳的综合效益,土地利用 不能破坏生态环境。 (1 分) 要遵循“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保生态环境”的用地方针,是因为: 1.我国是农业人口大国, 人多地少, 耕地资源短缺的国情, 要求我们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 优先保证农业用地需求。 (2 分) 2.社会发展,不可避免要进行非农业建设,特别是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交通、居民点与工矿 等非农业建设用地需求量更大,在确保农业用地的同时,也要合理安排建设用地,特别是国 家重点建设项目用地。 (2 分)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就是要使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达到最佳,在合 理满足各业用地需求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2 分) 4 什么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成果主要有哪些?编写土地利用总体规什么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成果主要有哪些?编写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送审稿)一般应包括哪些内容、各部分内容分别有何要求?划(送审稿)一般应包括哪些内容、各部分内容分别有何要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根据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土地自身的适宜性以及国民经济发 展需要和市场需求, 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和农业生产各业之间的用地矛盾, 寻求最佳土 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进行统筹安排的战略性规划。 (3 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成果有: (1)图件成果:包括规划的基础图、土地利用规划图; (3 分) (2)文字成果: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送审稿)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送审稿)说明书、 专题研究报告、规划工作总结。 (3 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送审稿)主要内容和要求: 1)前言。简述规划目的、任务、依据和规划期限(1 分) 。 2)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简述规划区域自然条件、资源概况、社会经济发展概况、区位条 件、土地利用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等。 (1 分) 4 3)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简述各类用地数量、人均占有量,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及动态变化, 阐明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分) 4)土地资源利用潜力。简述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废弃地复垦、建设用地内涵调整和农业用 地整理利用的潜力。 (1 分) 5)规划目标。阐述土地利用的长远战略目标、规划期主要目标和近期规划任务。 (1 分) 6)土地利用结构调整。阐述规划期各类用地调控数量、结构变化,各类土地利用原则、调 控措施。 (1 分) 7)土地用途分区。阐明土地用途区的面积、分布和分区土地使用管制规则。 (1 分) 8)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简述重点建设项目用地配置情况。 (1 分) 土地保护、整理、复垦和开发。简述土地保护、整理、复垦和开发的区域范围、利用方向和 目标;重点项目概况;分期实施计划;管理措施。 (1 分) 10)下级行政区的土地利用。简述各下级行政区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分解的依据和分解方案。 (1 分) 11)实施规划的措施。阐明实施规划的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 (1 分) 5 5、试论述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和管理的主要途径?、试论述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和管理的主要途径? 答: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与管理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自然等多方面的因素,必须 综合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技术的手段,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1)要强化土地利用计划的编制与管理,土地利用计划是土地利用计划的具体安排并 实施规划的最重要的行政手段之一; (2)要建立实施规划的领导责任制,层层定立实施规划的领导责任制度可以促进土地 利用规划落到实处; (3)要实行规划公告制度,要有组织地做好规划的宣传、发布工作,特别要重视做好 乡镇土地利用规划的公告工作; (4)要建立建设项目用地的规划审查制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阶段,必须经态 度管理部门预审; (5)应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的各项规章制度; (6)要加强城市和村镇规划审核,加强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用地布局及近期建设占 用耕地面积等方面的审核,切实保证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 (7)要建立健全土地开发整理的规划审理制度,保障耕地占补平衡并改善态度生态环 境; (8)强化现代高新技术的应用,为规划的实施与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总而言之,应充分利用规划过程和动态监测的属性数据及空间数据,建立土地利用规划 管理信息系统,及时检验、分析规划实施情况,提高规划管理的工作效能和效率。 6 6、试分析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用途管制的关系?、试分析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用途管制的关系? 答:土地利用规划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用途管制则是落实土地利用规划的手段 措施(2 分) 。首先,建立有效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以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为前提 的,土地利用规划就是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划分的,划分土地用途区,落实用地布 局。土地利用分区的主导用途是管制的重点,也是确定的土地利用方向;鼓励次要用途向主 导用途转变,也可维持现状,但不变为期他用途。其次,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可解决土地利用 规划的法律地位并保证规划实施。 依据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规定, 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必 5 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整体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未经规划的地区或规划未批准的地区, 不得擅自改变土地利用现状。而且,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就是要求交通用地规划、水利 用地规划、林地规划、城市规划、城市用地规划等专业规划应服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过 专业规划的实施保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全面实施。 7、试论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意义和作用?、试论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意义和作用? 答: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解决各种土地利用矛盾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国民 经济顺利发展的重要措施。 因此,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 要意义和作用。 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和依据。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土地利用处在无规划的盲目利用状态, 以致造成一系列退化破坏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 题,防止土地利用的短期行为继续发生,使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迫切需要编 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方向、结构、布局作出符合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宏观 规划,藉以指导各个局部的土地开发、利用、整治、改良和保护,为改善土地利用环境、提 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创造良好的条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我国人口众多,人 均土地和人均耕地面积仅及世界人均面积的 1/3 左右,而且农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在人口 持续增长、 经济迅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城乡建设用地势必进一步扩大的形势下, 对数量有限的土地资源如不做出统筹兼顾的长远安排, 不加以控制, 任其自由占用和随意扩 展, 必将制约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过去土地利用宏观失控的后 果,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因此,198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加强土地管 理、制止乱占耕地的通知和 1991 年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都提出了尽快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实行用途管制的基础。依据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按照土 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每一块土地的用途,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必须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基础和依据。 七 计算题 1、预测某市预测某市 2010 年总人口为年总人口为 40 万人万人,人均有粮人均有粮 300 千克千克,粮食作物复种指数粮食作物复种指数 210%, 粮食单产粮食单产 4545 千克千克/公顷。计算该市公顷。计算该市 2010 年粮食总需求量和粮食作物用地面积。年粮食总需求量和粮食作物用地面积。 粮食需求量=40 万人*300 千克/人=12 万吨(2 分) 粮食用地=12 万吨/(4545 千克/公顷*210%)=12572.69 公顷(3 分) 2、 某地预测到规划期末人口将达到某地预测到规划期末人口将达到 80 万万, 人均粮食占有量人均粮食占有量 480 kg, 蔬菜占有量蔬菜占有量 140 kg, 预测到预测到 2010 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 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到 30000kg/ha, 该地区的农作物复种指数为该地区的农作物复种指数为 2, 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 (蔬菜除外蔬菜除外) 播种面积调整到播种面积调整到 8:2,粮食自给率为,粮食自给率为 80%,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需求量?,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需求量? 解答如下: 求耕地需求量: 粮食用地=(总人口人均粮食占有量自给率)/(粮食播种单产复种指数)=(80 6 万人480kg/人80%)/(15000 kg/hm22) =1.024 万 hm2 经济作物用地=(1.0242)/8 =0.256 万 hm2 蔬菜用地=(总人口人均蔬菜占有量)/(蔬菜播种单产复种指数) =(80 万人140kg/人)/(30000 kg/hm22) =0.1867 万 hm2 因此,规划年耕地需求量=粮食用地+经济作物用地+蔬菜用地 =1.024 万 hm2+0.256 万 hm2+0.1867 万 hm2 =1.4667 万 hm2 3、某地预测到某地预测到 2010 年本地人口将达到年本地人口将达到 100 万、人均粮食占有量万、人均粮食占有量 500 kg,预测到,预测到 2010 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 15000kg/hm2,城市化水平达到,城市化水平达到 55%,城市规划人均,城市规划人均 建设用地指标为建设用地指标为 100m2,村镇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村镇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 120m2,该地区的复种指数为,该地区的复种指数为 2.5, 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调整到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调整到 73,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建设用地需,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建设用地需 求量各是多少?求量各是多少? 解答如下: (1) 求耕地需求量: 粮食用地=(总人口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播种单产复种指数) =(100 万人500kg/人)/(15000 kg/hm22.5) =4/3 万 hm2 经济作物用地=(4/33)/7 =4/7 万 hm2 因此,规划年耕地需求量=粮食用地+经济作物用地 =4/3 万 hm2+4/7 万 hm2 =1.9048 万 hm2 (2) 求居民点用地需求量: 城市居民点用地=(总人口城市化水平人均用地指标) =100 万人55%100 m2/人 =0.55 万 hm2 村镇居民点用地=(村镇总人口人均用地指标) =100 万人45%120 m2/人 =0.54 万 hm2 因此,居民点用地=城市居民点用地+村镇居民点用地 =1.09 万 hm2 4、该市某乡该市某乡 1996 年土地总面积年土地总面积 19106.84 公顷公顷,其中耕地其中耕地 3019.53 公顷公顷、园地园地 47.89 公公 顷顷、林地林地 6798.99 公顷公顷、牧草地牧草地 37.9 公顷公顷、居民点与工矿用地居民点与工矿用地 530.46 公顷公顷、交通用地交通用地 86.93 公顷、水域公顷、水域 336.35 公顷、未利用土地公顷、未利用土地 8248.79 公顷。预测公顷。预测 1997-2010 年用地变更情况如下年用地变更情况如下: 7 耕地:居民点与工矿用地占用耕地耕地:居民点与工矿用地占用耕地 100 公顷,交通用地占用耕地公顷,交通用地占用耕地 70 公顷,水域占用耕地公顷,水域占用耕地 5 公顷,同期因灾废弃耕地公顷,同期因灾废弃耕地 25 公顷;公顷; 园地:期内有园地:期内有 840 公顷未利用土地开发为园地,另有公顷未利用土地开发为园地,另有 210 公顷低产林地改造为园地;公顷低产林地改造为园地; 林地:低产林地改造为园地林地:低产林地改造为园地 210 公顷,居民点与工矿用地占用林地公顷,居民点与工矿用地占用林地 115 公顷,交通用地占公顷,交通用地占 用林地用林地 55 公顷,同期有公顷,同期有 2354.85 公顷未利用地开发为林地;公顷未利用地开发为林地; 牧草地:期内有牧草地:期内有 189.44 公顷未利用土地开发为牧草地;公顷未利用土地开发为牧草地; 居民点与工矿用地:期内增加居民点与工矿用地:期内增加 220 公顷,其中占用耕地公顷,其中占用耕地 100 公顷、林地公顷、林地 115 公顷、未利用公顷、未利用 土地土地 5 公顷;公顷; 交通用地:期内增加交通用地:期内增加 125.68 公顷,其中占用耕地公顷,其中占用耕地 70 公顷、林地公顷、林地 55 公顷、未利用土地公顷、未利用土地 0.68 公顷;公顷; 水域:期内增加水域:期内增加 5 公顷,均来自耕地;公顷,均来自耕地; 未利用土地:变化如(未利用土地:变化如(1)-(7)所述。)所述。 根据以上资料计算下表中(1)-(30)的数值,并计算 2010 年该乡的垦殖指数、土地利用 率。 地类1996 年 面积 调整后地类期内 减少 (-) 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 与工矿 用地 交通用 地 水域未利用 地 耕地3019.532819.53/10070525200 园地47.89/(1)/ 林地6798.99/210(2)/11555/(8) 牧草地37.9/(3)/ 居民点 与工矿 用地 530.46/(4)/ 交通用 地 86.93/(5)/ 水域336.35/(6)/ 未利用 地 8248.79/8402354.85189.4450.68/(7)(9) 2010年 面积 /(10)(11)(12)(13)(14)(15)(16)(17)/ 期内增 加(+) /(18)(19)(20)(21)(22)(23)(24)/ 增减相 抵(+、 -) /-200+1050(25)(26)(27)(28)(29)(30)/ 答案: (1)-(30)数值为: 47.89、6418.99、37.9、530.46、86.93、336.35、4858.92、380、3389.97、2819.53、1097.89、 8773.84、227.34、750.46、212.61、341.35、4883.82、1050、2354.85、189.44、 、220、125.68、 5、25、1974.85、189.44、220、125.68、5、-3364.97 垦殖指数=2819.53/19106.84=14.76% 土地利用率=1-(4883.82/19106.84)=74.45% 8 5、下表为某县下表为某县 2000200020102010 年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请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年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请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 填空题填空题 表表1 各类土地综合平衡表各类土地综合平衡表 单位:单位:hm2 类型 基 期 面 积 土地利用类型 期 内 减 少耕地 园 地 林 地 牧 草 地 城镇村用 地 交 通 用 地 水域 未 利 用 地 耕地41203800601301545352510320 园林地54210500181442 牧 草 地2101801015530 城镇村用 地 6146020101050086114 交通用地3265010268122001010126 水域1560101040150060 未利用地18580131220861630155 规划面积81073990573698248633338156661937 期内增加190113198681331386631 (2)填空题填空题 表表2 2土地利用结构表土地利用结构表 用地类型基期年规划年 面积%面积% 耕地412050.28%399049.22% 园地5506.78%5737.07% 林地5426.69%6988.61% 牧草地2102.59%2483.06% 城镇村用地6147.57%6337.81% 交通用地3264.02%3384.17% 水域156019.24%156619.32% 未利用地1852.28%610.75% 土地总面积8107100%8107100% 6 6、下表为某县、下表为某县 2000200020102010 年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请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年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请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 填空题填空题 表表1 各类土地综合平衡表各类土地综合平衡表单位:单位:hm2 类型 基 期 面 积 土地利用类型 期 内 减 少耕地 园 地 林 地 牧 草 地 城镇村用 地 交 通 用 地 水域 未 利 用 地 耕地51204850501201535251510270 园地510440105202010570 林地64210600181442 9 牧 草 地3123006612 城镇村用 地 9146020101080086114 交通用地5205010208124001010120 水域1860101040180060 未利用地180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能源互联网分布式能源交易市场潜力分析报告
- 2025年网络直播行业规范化发展趋势与商业模式创新策略研究
- 商务信息咨询公司合同付款管理办法
- 巷道掘进培训课件
- 2025年春运出行预测分析报告
- 岩石沙和黏土教学课件
- 屋面拆除安全教育培训课件
- 小麦春季管理课件
- 知识产权担保借款协议
- 专业物流公司特种车辆驾驶员合同样本
-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
- 新概念第一册Lesson-65-66练习题
- 固体物理(黄昆)第一章PPT
- 十经络养生法专家讲座
- 创新创业基础(石河子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全册教案
- GB/T 2091-2008工业磷酸
- GB/T 1770-2008涂膜、腻子膜打磨性测定法
- 粮库监理工作流程
- 输血申请单规范PDCA
- 污水处理技术及工艺介绍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