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月质量检测.doc_第1页
八年级语文月质量检测.doc_第2页
八年级语文月质量检测.doc_第3页
八年级语文月质量检测.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校 _ 班级_ 姓名_ 考号_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月质量检测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20分)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 (18分) 1.选出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 (2分)A. 绥靖(su) 拂晓(f) 憧憬(zhung) 荒谬(mi)B. 杀戮(l) 阻遏() 地窖(jio) 肃穆(m)C. 悼念(dio) 赃物(zn) 寒噤(jn) 瓦砾(l)D. 腋窝(y) 纳粹(su) 仄歪(z) 赤裸裸(lu)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两项是 ( ) ( ) ( 4分)A寻:寻向所志 寻病终 B.屋舍俨然 豁然开朗 C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为人知 D便舍船/ 屋舍俨然 3.根据语意,仿照画线的句子,运用恰当的比喻,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句子,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2分) 母爱如细流,静静流淌在我们的生命中。一次次牵手,一声声叮咛,母亲的呵护似摇篮般的安适;_ , _ ,_ 。人生拥有母爱的伴随,一路洒满温暖的阳光。4. 下面语段划线处都有语病,清加以改正。(4 分)“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四位一体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新格局的局面正在我市形成。创作和发送红色短信已蔚然成风。巴渝文化、红岩文化,都是创作红色短信的源流,而激励重庆人创作就是激发重庆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通过开展送红色短信,我们可以在发展文化和传承文化的同时,进一步提升重庆市民的素质。第处词语赘余,应删去 。第处搭配不当,应将 改为 。第处成分残缺,应在句末添加 。第处语序不当,应调整为 。5走近名著。(2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他缓缓地摘下了帽子。悲愤,极度的悲愤充满了他的心。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 “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他怀着这样的思想离开了烈士公墓。(1)上面选文出自名著_,文中的“他”指的是_。(2)“他”的身上具有_的高贵品质。6根据要求填空。(4分)(1)桃花源记结尾写刘子骥打算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为:_ (2)少壮不努力, 。(长歌行汉乐府) (3)树树皆秋色, 。牧人驱犊返, 。(王绩野望) 二.阅读理解(47分) (一)(16分)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1你认为文中的老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_ 2从选文内容看,你认为故事发生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试说明理由。(4分)_ 3文中划”线的句子属_描写,有何作用?(4分)_4根据文章最后一段的描写,你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和想像?(4分) _(二)(15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节选自礼记檀弓下)【注释】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壹:真是,实在。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阡陌交通: 便要还家:子之哭也: 苛政猛于虎也: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今吾子又死焉_7.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_(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_ (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_ (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3分)8.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_(三)(16分) 第一首诗 张晓风(台湾)诗诗,冬天的黄昏,雨的垂帘让人想起江南,你坐在我的腿上,美好的宽额有如一块湿润的白玉。于是开始了我们的第一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诗,简单的字,简单的旋律,只两遍,你就能上口了。你高兴地嚷着,把它当成一支学会的歌,反复地吟诵,不满两岁的你竟能把抑扬顿挫控制得那么好。满城的灯光像秋后的果实,一枚枚地在窗外亮了起来,我却木然垂头,让泪水在渐沉的暮霭中纷落。诗诗,诗诗,怎样的一首诗,我们的第一首诗。在这样的异乡黄昏,在窗外那样陌生的棕榈树下,我们开始了生命中的第一首诗,那样美好的,又那样哀伤的绝句。八岁,来到这个岛上,在大人的书堆里搜出一本唐诗,糊里糊涂地背了好些,日于过去,结了婚,也生了孩子,才忽然了解什么是乡愁。想起那一年,被爷爷带着去散步,走着走着,天蓦去散步,走着走着,天蓦地黑了,我焦急的说:“爷爷,我们回家吧!”“家?不,那不是家,那只是寓。”“家?”我更急了,“我们的家不是家吗?”“不是,人只有一个家,一个老家,其他的地方都是寓。”如果南京是寓,新生南路又是什么?诗诗,请停止念诗吧,客中的孤馆无月也无霜我不明白我为什么在冬日的黄昏里想起这首诗,更不明白为什么把它交给稚龄的你。诗诗,故乡是什么,你不会了解,事实上,我也不甚了解。除了那些模糊的记忆,我只能向故籍中去体认那“三秋桂子”的故国,那“十里荷香”的故国。但于你呢?永忘不了那天你在客人面前表演完了吟诗,忽然被突来的问题弄乱了手脚。“你的故乡在哪里?”你急得满房子乱找,后来却又宽慰地拍着口袋说:“在这里。”满堂的笑声中我却忍不住的心痛如绞。在哪里呢?诗诗,一水之隔,一梦之隔,在哪里呢?诗诗,当有一天,当你长大,当你浪迹天涯,在某一个月如素练的夜里,你会想起这首诗那时,你会低首无语,像千古以来每个读这首诗的人。那时候,你的母亲又将安在?她或许已阖上那忧伤多泪的眼,或许仍未阖上,但无论如何,她会记得,在那个宁静的冬日黄昏,她曾抱你在膝上,一起轻诵过那样凄绝的句子。让我们念它,诗诗,让我们再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9阅读文中划线部分,谈谈作者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首诗”是“美好的”又是“哀伤的”?(4分)_10你怎样理解题目“第一首诗”的含义?(3分)_11请品析下面的句子。(6分)A满城的灯光像秋后的果实,一枚枚地在窗外亮了起来,我却木然的垂头,让泪水在渐沉的暮霭中纷落。_B你急得满房子乱找,后来却又宽慰地拍着口袋说:“在这里。”_12文章末尾作者说“让我们再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