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复式压缩机配管规定1.doc

21.化工书籍等电子资料_中国石化集团兰州设计院标准---配管工程规范(WORD版)

收藏

资源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21.化工书籍等电子资料_中国石化集团兰州设计院标准---配管工程规范WORD版.rar
21.化工书籍等电子资料_中国石化集团兰州设计院标准---配管工程规范(WORD版)
阀门安装一般规定.doc---(点击预览)
阀门.doc---(点击预览)
铁路槽车装卸设计规定.doc---(点击预览)
配管设计规定.doc---(点击预览)
配管设计施工图统一规定目录.doc---(点击预览)
配管设计施工图统一规定.doc---(点击预览)
配管一般规定.doc---(点击预览)
配管.doc---(点击预览)
调节阀的配管规定.doc---(点击预览)
装置布置设计规定.doc---(点击预览)
装置布置.doc---(点击预览)
蒸汽冷凝水捕集管设计规定.doc---(点击预览)
索引.doc---(点击预览)
箱式炉的配管设计规定2.doc---(点击预览)
箱式炉的配管设计规定1.doc---(点击预览)
管道间距规定2.doc---(点击预览)
管道间距规定1.doc---(点击预览)
管道跨距规定.doc---(点击预览)
管道荷载计算方法规定.doc---(点击预览)
管道荷载计算方法.doc---(点击预览)
管道的净空或埋设深度规定.doc---(点击预览)
管道支吊架的布置规定.doc---(点击预览)
管道及设备刷油、防腐涂料、隔热安装用材料统计规定2.doc---(点击预览)
管道及设备刷油、防腐涂料、隔热安装用材料统计规定1.doc---(点击预览)
管道上温度计安装规定.doc---(点击预览)
管廊的配管设计规定.doc---(点击预览)
管件和管道附件的布置规定.doc---(点击预览)
空冷器配管设计规定1.doc---(点击预览)
离心式压缩机配管规定.doc---(点击预览)
目录.doc---(点击预览)
疏水阀~1.doc---(点击预览)
电伴热设计导则2.doc---(点击预览)
电伴热设计导则1.doc---(点击预览)
液化烃管道的布置规定.doc---(点击预览)
液位测量仪表的布置规定.doc---(点击预览)
浆液管道配管设计规定.doc---(点击预览)
流量计的配管规定.doc---(点击预览)
泵的配管规定.doc---(点击预览)
泵.doc---(点击预览)
泄放管道的布置规定.doc---(点击预览)
楼层(框架)上容器设备安装设计导则.doc---(点击预览)
放空与放净配管设计规定.doc---(点击预览)
往复式压缩机配管规定2.doc---(点击预览)
往复式压缩机配管规定1.doc---(点击预览)
工艺设备消防及降温喷淋配管设计规定.doc---(点击预览)
工艺装置布置补充规定.doc---(点击预览)
夹套管设计规定.doc---(点击预览)
塔的配管规定.doc---(点击预览)
地脚螺栓设计规定.doc---(点击预览)
土建结构上工艺设备的荷载组成规定.doc---(点击预览)
取样系统的配管规定.doc---(点击预览)
反应器的配管规定.doc---(点击预览)
压力测量仪表的布置规定.doc---(点击预览)
公用系统管道的布置规定.doc---(点击预览)
公用工程软管站配管规定.doc---(点击预览)
低温管道设计规定.doc---(点击预览)
d.doc---(点击预览)
b.doc---(点击预览)
a.doc---(点击预览)
1.管廊的配管设计规定
10.箱式炉的配管设计规定
11.反应器的配管规定
12.离心式压缩机配管规定
13.往复式压缩机配管规定
14.铁路槽车装卸设计规定
15.阀门安装一般规定
16.调节阀的配管规定
17.疏水阀的配管规定
19.蒸汽冷凝水捕集管设计规定
2.管道间距规定
20.取样系统的配管规定
21.公用工程软管站配管规定
22.管道上温度计安装规定
23.放空与放净配管设计规定
24.浆液管道配管设计规定
25.空冷器配管设计规定
26.楼层(框架)上容器设备安装设计导则
27.夹套管设计规定
28.电伴热设计导则
29.工艺设备消防及降温喷淋配管设计规定
3.管道跨距规定
30.管道及设备刷油、防腐涂料、隔热安装用材料统计规定
31.低温管道设计规定
32.管道荷载计算方法规定
33.土建结构上工艺设备的荷载组成规定
34.工艺装置布置补充规定
35.配管一般规定
36.管道的净空或埋设深度规定
37.液化烃管道的布置规定
38.泄放管道的布置规定
39.公用系统管道的布置规定
4.地脚螺栓设计规定
40.管件和管道附件的布置规定
42.液位测量仪表的布置规定
43.管道支吊架的布置规定
5.塔的配管规定
6.容器的配管规定
7.换热器配管规定
8.泵的配管规定
9.圆筒炉的配管设计规定
其它
补充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16283634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24.17M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19-03-13 上传人:hon****an IP属地:江苏
6
积分
关 键 词:
21.化工书籍等电子资料_中国石化集团兰州设计院标准---配管工程规范WORD版
资源描述:
21.化工书籍等电子资料_中国石化集团兰州设计院标准---配管工程规范(WORD版),21.化工书籍等电子资料_中国石化集团兰州设计院标准,-配管工程规范WORD版
内容简介:
中国石化集团兰州设计院标准 SLDI 333C06-2001 往复式压缩机配管规定 0 新制定全部顾 英张彦天 郑明峰2002.04.01修改标记简 要 说 明修改 页码编制校核审核审定日期2001-01-08 发布 2001-01-15 实施中国石化集团兰州设计院目 录第一章 总 则第二章 管道布置第一节 工艺管道布置第二节 辅助管道布置第三节 管道间距第三章 管道支架第一节 配管支架的布置第二节 管道托架的选型及图例符号附录1 管架位置确定实例SLDI 333C06-2001第一章 总 则第1.0.1条 本导则仅适用于往复式压缩机工艺管道的布置。不适用于由制造厂成套供应的级(段)间的配管等。第1.0.2条 本导则如与主管上级部门颁发的有关规定发生矛盾时,按上级规定执行。第二章 管道布置第一节 工艺管道布置第2.1.1条 往复式压缩机的管道布置必须满足制造厂和PID的要求。第2.1.2条 压缩机的工艺管道布置应尽可能地减少管道阻力降和避免或减缓管系振动。第2.1.3条 压缩机的吸入、排出管道布置可采取下列三种形式。一、 在安全区域内,布置在室内的空气、氮气压缩机的吸入、排出管道宜敷设在管沟内,如图2.1.3-1所示。二、 在危险区域内,布置在室内的空气、氮气压缩机的吸入、排出管道严禁采用宜管沟敷设。应敷设在独立管架或管墩上。采用管墩敷设时,不应影响检修和操作通道的畅通。三、 采用双层布置的压缩机,其吸入、排出管道应布置在楼板或平台下面或侧面,如图2.1.3-2、图2.1.3-3、图2.1.3-4所示。图2.1.3-1 空气压缩机吸入、排出管道立面布置研究图(空气压缩机布置在地面上,管道敷设在管沟内)图2.1.3-2 往复式压缩机吸入、排出管道平面布置研究图注:(1) 管道支架的布置及形式见第三章(2) 见第2.1.17条(3) 抽出压缩机活塞所需的检修通道。图2.1.3-3 往复式压缩机吸入、排出管道平面布置研究图(接管廊) 公用工程管道 压缩机基础 出口减衰器 不佳方案.注1 最佳方案.注1 管墩图2.1.3-4 往复式压缩机吸入、排出管道立面布置研究图(压缩机布置在二层上)注:1. 压缩机吸入、排出总管布置在厂房外为最佳方案,与厂房内布置比较,可减少建筑物的宽度,并便于接近阀门。 2. 从气液分离器至压缩机吸入减衰器的管道,不论采取第一或第二方案,其管道支架均不得支撑在压缩机厂房的钢结构上。第2.1.4条 压缩机吸入、排出管道的配置,应使管道的机械振动固有频率、压缩机的振动频率、气体管道的音响频率不相互重合,必要时可采取以下措施。一、 管道与压缩机管口之间采用柔性接头连接;二、 增设的脉冲减衰器或孔板。第2.1.5条 在有振动的管道上的弯距大的部位,不应设置分支管。第2.1.6条 在易产生振动的管道的转弯处,应采取弯曲半径不小于1.5DN的弯头连接。第2.1.7条 由压缩机吸入、排出管道上引出的分支管的连接宜顺介质流向斜接。第2.1.8条 由压缩机吸入、排出管道上接出的支管DN40时,不论支管有无阀门,其根部均应采取补强措施。第2.1.9条 压缩机的吸入、排出管道应尽量减少改变管道的走向。第2.1.10条 压缩机最后一级的出口管道上应安装止回阀(按PID要求)。此阀应能适应气体脉冲等性能,如活塞式(升降式)止回阀。止回阀一般安装在压缩机出口及冷凝器之间(按PID要求)。当冷凝器的安装位置高于压缩机出口时,止回阀应尽量靠近冷凝器安装,并坡向冷凝器,坡度按PID要求。第2.1.11条 高中压或高温压缩机吸入、排出管道的布置必须进行应力分析,配管时管道布置若有变动,必须进行应力核算。第2.1.12条 压缩机各段间设有冷凝器和分离罐时,冷凝器和分离罐之间的配管应坡向分离罐。第2.1.13条 排向大气的放空管道,对排放无毒、无燃爆性的气体(如空气、氮气),其排放口应高出邻近平台或屋檐2m;对允许排放有毒或可燃爆性气体,排放口的高度应高出以排放口为中心8m半径范围内的最高的平台或屋檐3m。放空时的噪音应符合有关规定。第2.1.14条 压缩机吸入管道如需进行酸洗或机械清洗或钝化处理时,管段图上应按PID要求标明需要处理的管段。第2.1.15条 不应为了安装阀门而改变压缩机吸入、排出管道的最短布置路线。 第2.1.16条 按PID要求需装设临时过滤器的管道,应设置一段可拆卸的短管。第2.1.17条 管道上的阀门及仪表应尽量靠近操作平台布置,如图2.1.3-2中的注2所示。第2.1.18条 空气压缩机的吸气口应设在室外无污染(含热污染)的区域,并位于全年风向最小频率的下风侧。吸气管口应距地面有一定高度(如图2.1.18所示),端口宜设网罩以防止尘土及杂物吸迸管道内。吸气管的总长度不宜超过25m。图2.1.18 空气压缩机吸入空气过滤器/消音器及吸入管布置图第2.1.19条 保温及防烫保温的压缩机工艺管道采用抑振管托及滑动管托时,其管托所处的管段不应保温。第2.1.20条 蒸汽及电伴热的压缩机工艺管道采用抑振管托及滑动管托时。托所处的管段如何处理,宜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确定。第二节 辅助管道布置第2.2.1条 压缩机各段冷却器的上下水管道及置换用的氮气管道的布置,不应妨碍操作、检修场地和检修通道的畅通。 上下水管道及氮气管道上的阀门应设在方便操作的部位。第2.2.2条 压缩机各段冷却器按PID要求:无压回水时,回水管道宜集中成排布置,位于方便观察回水情况的地方。 有压回水时,回水管道上的视镜应布置在方便观察的部位。第2.2.3条 对大中型空气压缩机站在无压回水的情况下,若自备循环水系统,在其进水总管上应按PID要求设置过滤器。第三节 管道间距第2.3.1条 管道布置的间距,当采用普通型管托时,按管道间距规定;当采用抑制型管托时,按本规定的表2.3.1确定。表2.3.1所列的管道间距,当支管为45接出时,有可能与其相邻的管道相碰,如图2.3.1所示,此时应适当加大管道间距。图2.3.1 支管DN400与另一根总管DN400相碰表2.3.1 采用抑振管托的管道间距(Lp)mm9007506005004504003503002502001501008050402520DN11201045970920895870840840815790765740715690690690290900970895840815790765765740715690665640615615615615750815765740715690690665640615590565535535535535600715690665640640615590565535510485485485485500665640615615590565535510485460460460460450615590590565535510485460435435435435400565565535510485460435410410410410350LP535510510485460410410385385385300L15104854604354103853853853602504604354103853603603603602004103853603353353353351503603353103103103101002852852852602608026026026026050260260235402352352523520注:1. 本表的管道间距(Lp),系按压紧式抑振管托相邻的两个固定螺栓最小间距(L1)为130mm时确定的。2. 本表的管道间距(Lp),不仅适用于采用压紧式抑振管托的管道布置,也适用于其它有关振动管道的布置间距要求。3. 有振动的管道,通常敷设在混凝土管架上。4. 压紧式抑振管托型号及长度见图3.2.1。第三章 管道支架管道支架的布置第3.1.1条 往复式压缩机的吸入、排出管道上的管墩或管架,必须与压缩机基础和建构筑物基础脱开,并不得在楼板或平合上生根。应设计成独立的管墩或支架。如图3.1.1所示。第3.1.2条 管墩和管架的高度应尽可能低些。第3.1.3条 压缩机吸入及排出管道上相邻管架的距离应不相等,其差值至少为80mm,一般取150mm。第3.1.4条 在所有管道拐弯、分支以及标高有变化处,其附近需设抑振管架,管架间允许的最大距离(L)可由表3.1.4查出。图3.1.1 往复式压缩机工艺管道布置空视研究图第3.1.5条 在管道所有集中荷载处,如切断阀、安全阀、法兰盖、法兰等附近,需设置抑振管架。第3.1.6条 在直管段上,抑振管架间允许的最大距离(L)可由表3.1.6-1查出;抑振管架与滑动管架间允许的最大距离(L)可由表3.1.6-2查出。第3.1.7条 对需要考虑热应力的管道,其管架位置需统筹考虑,并需经热应力分析工程师的确认。管道拐弯或分支处附近设置压紧式抑振管架时,管架间距的最大距离 表3.1.4管 子 规 格管架间的最大距离(L),mm6009001200150018002100240027503050DN最大表号设计周有振动频率(fn),周/秒2540508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0060075090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2.5W12.5W70105135202268398538665790893993112212501500203020403147609011917723929635239744149955566690010802634516710013516619822324828131237450761021324364861071261431591802002393253902330446074889911012513916622527122334454657381921021221661992534424956627078941271522733394449556274100120273236404550608198拐弯处附近 分支处附近 第二节 管道托架的选型及图例符号第3.2.1条 为了抑制往复式压缩机吸入及排出管道的振动,应采用压紧式抑振管托。如图3.2.1所示。经分析确认不会产生振动的管段不必采用抑振型管托,用普通型管托即可。第3.2.2条 滑动管托应设置在两个抑振管托之间,即每个滑动管托两侧应为抑振管托。滑动管托如图3.2.2所示。第3.3.3条 本规定中的抑振管托及滑动管托均系特殊的托架,在管道布置图中应用以下图例、符号。一、 在管道平面布置图上 抑振管托 (黑三角为等边三角形)滑动管托二、 在管段图上 管子规格抑振管托 滑动管托DN2025405080A130135155160195图3.2.1-1 HD1型压紧式抑振管托型号及长度DN100150200250A315365415455图3.2.1-2 HD2型压紧式抑振管托型号及长度DN300350400450A480510560610图3.2.1-3 HD3型压紧式抑振管托型号及长度DN500600750900A6607659151070图3.2.1-4 HD4型压紧式抑振管托型号及长度注:HD1、2、3、4型管托的使用温度范围-20+350。代号管道或减衰器尺寸mm公称直径DNABCDESASW15010016016511518045SASW215020016020513521050SASW325035016029520027555SASW440050023533021529560SASW560080023538524537065SASW6850115023544527039565SASW71200150023549529542065图3.2.2 可调弹簧楔形管托(导向型)代号及尺寸附录 管架位置确定实例 往复式压缩机吸入及排出管道上管道支架的具体位置可按下图(管架位置确定实例图)中所示的三个步骤确定。 第一步 (一)从机械设备专业取得机械设备设计固有振动濒率(例题为140周秒)。 (二)由表2.3.1(采用抑振管托的管道间距)确定管道布置间距(Lp)。如图中DN80与DN150、DN150与DN200的管道间距由表2.3.1中查得分别为360、435mm。 (三)在管道所有拐弯或分支以及标高有变化处附近设置管架。 (四)在集中荷载处,如切断阀、安全阀、法兰盖及法兰等附近设置管架。 (五)在可能的条件下,相邻管架应成行排列,并尽量将相邻管架设置在同一管墩上。 第二步 (六)按表3.1.4(管道拐弯和分支处附近设置压紧式抑振管架时,管架间的最大距离)确定管道拐弯和分支处附近的管架位置。 以设计固有振动频率(fn)大于并接近于140周秒,由表3.1.4中查得不同管径所对应的管架的最大距离。如例题DN80、DN150、200管道拐弯或分支处附近,抑振管架间的最大距离(L)、由表3.1.4查得: DN fn L 80 202 600 150 177 900 200 239 900 (七)将管架尽量布置在靠近总管的位置。 (八)管架间的距离按直线距离计算 第三步 (九)确定直管段的管架距离时,应按最小的管径考虑。首先确定最小管径的管架间的距离。 (十)由表3.1.6-1(压紧式抑振管架间的最大距离)及表3.1.6-2(压紧式抑振管架与滑动管架间的最大距离)查出直管段上的管架间的最大距离,以确定抑振管架和滑动管架的位置。 在图中,首先对DN80支管的直管段(两个直管段长度分别为2750、3520mm)进行确定。以设计固有振动频率(fn)大于并接近于140周/秒、由表3.1.6-1查得DN80直管段上的抑振管架间的最大距离(L)为1800mm。 DN fn L 80 144 1800 因此,3520=1800+1720(1800、1720均小于1800,满足要求)。 对两头为抑振管架、中间为一个滑动管架的直管段(2750mm),同样,以fn大于并接近于140周秒,由表3.1.6-2查得DN80直管段上的抑振管架与滑动管架间的最大距离(L)为1500mm。 DN fn L 80 144 1500 因此,275014501800(1450、1300均小于1500,满足要求)。 (十一)对图中DN150支管,2750,2750及3520mm直管段上管架的设置位置,其确定方法与DN80支管相同。 对2730mm的直管段,全设置抑振管架,由表3.1.6-1查得DN150直管段上的抑振管架间的最大距离(L)为2400mm。 DN fn L 150 143 2400 因此,273012201510(1220、1510均小于2400,满足要求)。 对2750mm的直管段,两端为抑振管架,中间为一个滑动管架。由表3.1.6-2查得DN150直管段上的抑振管架与滑动管架的最大距离(L)为2100mm。 DN fn L 150 143 21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1.化工书籍等电子资料_中国石化集团兰州设计院标准---配管工程规范(WORD版)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16283634.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