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化工书籍等电子资料_中国石化集团兰州设计院标准---配管工程规范(WORD版)
收藏
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编号:16283634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24.17M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19-03-13
上传人:hon****an
认证信息
个人认证
丁**(实名认证)
江苏
IP属地:江苏
6
积分
- 关 键 词:
-
21.化工书籍等电子资料_中国石化集团兰州设计院标准---配管工程规范WORD版
- 资源描述:
-
21.化工书籍等电子资料_中国石化集团兰州设计院标准---配管工程规范(WORD版),21.化工书籍等电子资料_中国石化集团兰州设计院标准,-配管工程规范WORD版
- 内容简介:
-
中国石化集团兰州设计院标准 SLDI 333C06-2001 管廊的配管设计规定 0 新制定全部顾 英张彦天 郑明峰2002.04.01修改标记简 要 说 明修改 页码编制校核审核审定日期2001-01-08 发布 2001-01-15 实施中国石化集团兰州设计院目 录第一章 总 则第二章 管廊的配管设计附图 管廊的管道布置 装置边界处的管廊SLDI 333C06-2001第一章 总 则第1.0.1条 本规定适用于石油化工厂新建或扩建装置内的管廊的配管设计。第1.0.2条 管廊的配管设计除执行本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规范和规定的要求。第1.0.3条 管廊的布置参见石油化工装置设备布置设计规定的有关章节。第二章 管廊的配管设计第一节 管廊的宽度和高度第2.1.1条 管廊的宽度由下列因素决定 一、管廊上面和下面不布置设备时,其宽度由管道的多少来决定。 二、管廊下面布置泵、换热器类或上面布置空冷器时,其宽度不但要满足管道布置要求,而且还要满足设备布置和安装的要求。第2.1.2条 装置内的管廊宽度一般在69m之间,如果宽度大于9m时,应采用二层管廊。不宜采用三层或三层以上的管廊。第2.1.3条 管廊宽度的估算 一、管廊的宽度可按下式估算: 式中:W管廊的近似宽度(m); N设计初期阶段估算的管道数量(根); T预计的管廊层数(层); 0.5系数。 当管廊上的管道直径平均为DN=150时,上式考虑了下列情况: 平均管间距为300mm; 管道数量和尺寸调整后会增加25的宽度; 预留25的宽度作扩建用; 也考虑了仪表和电气的汇线槽位置。 由公式确定的宽度只是估算,管廊的最终宽度应通过配管研究来确定。 二、当管廊上面布置空冷器时,管廊的宽度按下式估算 WL空0.6m (1) 或W0.75L空 (2) 式中: W管廊的近似宽度(m); L空空冷器的长度(m); 0.6、0.75系数。 三、当在廊下面布置一排泵时,管廊的宽度为泵长加上2.43m通道,则管廊宽为0.757m;若布置二排泵,管廊宽约8.59m。第2.1.4条 装置内的管廊宽度应留有1030的预留位置,以备扩建使用。第2.1.5条 双层管廊的层间距应根据管径的大小来确定,一般不宜小于1.2m。第2.1.6条 对于L型管廊,在拐弯处如果管道排列顺序不变时,拐弯处的管廊标高不需改变。若管道排列顺序改变时,拐弯处的管廊标高应根据最大管径的大小而相应改变,如下图所示。 图2.1.6 L型管廊的拐弯第2.1.7条 管廊的净空高度应根据管廊下面布置的泵类、换热器类设备安装和检修所需空间高度来确定,也要考虑与管廊两侧设备的接管高度。当管廊横跨道路时,还须满足车辆通过所需的安全高度。一般管廊的最小净空高度如下: 管廊横跨装置内主干道 最小净空高度6m 管廊横跨装置内一般道路 最小净空高度4.5m 管廊下布置泵类时 最小净空高度 3.5m第2.1.8条 东西向和南北向相交的管廊的各层高差应为750mm以上。第二节 管道布置第2.2.1条 管廊上的管道布置可按下述原则考虑。 一、大直径、重管道应靠近管廊柱子布置。 二、小直径、气体管道、公用工程管道宜布置在管廊中间。 三、工艺管道宜布置在与管廊相连接的设备一侧。 四、需设置型补偿器的高温管道应布置在靠近柱子侧,且型补偿器宜集中设置。 五、低温管道和液化石油气管道不应靠近热管道布置。 六、双层管廊,一般工艺管道、腐蚀性介质管道宜布置在下层;公用工程管道、泄压总管、火炬干管及仪表和电气电缆汇线槽宜布置在上层。 七、当管道出装置管廊与其它装置相接时,向右拐的宜布置在右侧,向左拐的的宜布置在左侧。 八、对有坡度要求的管道,宜布置在柱子顶端,另设调节支架来满足坡度要求。 九、氧气管道应布置在一侧,不宜与可燃气体、易燃或可燃液体管道正上正下敷设。当平行敷设时,氧气管道宜用不燃物料管道将其与可燃气体、易燃或可燃液体管道隔开,或其净间距不小于250mm。第2.2.2条 高温管道的型补偿器应设在两个固定架的中间。当有两根以上高温管道时,补偿器宜尽可能套着布置,且补偿量大的管道布置在外侧。为不影响其它管道的布置,补偿器应高出700900mm。在补偿器的两侧应设导向架,如下图所示。图2.2.2-1 补偿器的集中布置图2.2.2-2 导向架的布置第2.2.3条 采用型补偿器的液相、气液相、蒸汽管道应设置放净管。第2.2.4条 当管道直径改变时,为保持管底标高一致,应采用底平偏心大小头。第2.2.5条 支管的引出 一、气相介质管道宜从总管上部引出。 二、液相介质管道宜从总管下部引出。 三、支管直径DN250时宜采用45水平夹角斜向上引出,见图(a)。 四、泄压总管或火炬总管上的支管应顺介质流向与总管成45斜接。见图(b)。 五、向上或向下引出支管的高度在750mm左右为宜。六、支管上若安装切断阀时,阀门应安装在靠近主管的水平段上,见图(c)。 (a) DN250的支管斜接示意 (b) 火炬支管连接示意(c)支管阀门安装示意图2.2.5 管廊上的支管连接示意第2.2.6条 管廊上的管道应尽量少设阀门,对必须设置的阀门宜集中布置,并设平台和梯子。第2.2.7条 管廊的柱间距应控制在管道的最大挠度不超过16mm。超过时应采用增加次梁的方法来解决。第2.2.8条 对有侧向位移的管道应适当加大管道间距。第2.2.9条 管廊在通过道路或人行通道的部位时,不得设置法兰和螺纹连接件。第2.2.10条 进入装置界区处的第一个管架宜作为固定架,在此处集中设切断阀、仪表、盲板、平台和梯子,如下图所示。图2.2.10 管廊立面图示第2.2.11条 管廊上的蒸汽管道的末端和每隔80m处应设排凝水系统。蒸汽管道设冷凝水捕集管参见蒸汽冷凝水捕集管设计规定。第2.2.12条 管廊上的上下循环水干管末端,在寒冷地区应设旁路连接,防止冬季冻结。第2.2.13条 仪表的孔扳法兰宜靠近柱子布置,以利设直爬梯接近它。第2.2.14条 电气电缆汇线槽宜设在管廊的上层,仪表电缆宜设在管廊的外侧面。仪表和电气电缆不应布置在一起,两者最小间距应大于1000mm。图 管廊的管道布置装置边界处的单层管廊 装置边界处的管墩敷设管道 A-A剖视5 中国石化集团兰州设计院标准 SLDI 333C06-2001 箱式炉的配管设计规定 0 新制定全部顾 英张彦天 郑明峰2002.04.01修改标记简 要 说 明修改 页码编制校核审核审定日期2001-01-08 发布 2001-01-15 实施中国石化集团兰州设计院目 录第一章 总 则第二章 箱式炉的布置第三章 管道布置SLDI 333C06-2001第一章 总 则第1.0.1条 本规定适用于石油化工装置内箱式炉的管道布置设计。第1.0.2条 本规定中的例图所表示的只是箱式炉的典型管道布置,设计时还应符合设备制造厂的安装技术要求。第二章 箱式炉的布置第2.0.1条 箱式炉应布置在装置区的边缘,并应在装置常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见图2.0.1。图2.0.1 箱式炉的平面布置第2.0.2条 离含烃工艺设备(反应器除外)应布置在距炉体外壁15m以外的地方,见图2.0.2。图2.0.2 箱式炉的平面布置第2.0.3条 箱式炉外壁与检修道路边缘的距离最小应为3m,此外可利用道路作为抽管区。当道路对面不是炉子区时,不能把道路对面的任何场地作为抽管区,见图2.0.1。第2.0.4条 多台箱式炉布置在一起时,可排列在一条中心线上,相邻两台炉子的净距不应小于3m。第2.0.5条 箱式炉附近应有通道和检修场地,以便起重车辆进入和更换炉管。第三章 管道布置第一节 箱式炉各部位名称第3.1.1条 本规定采用的箱式炉各部位名称见图3.1.1和图3.1.2。第二节 地面层的管道布置第3.2.1条 箱式炉燃料总管道和灭火蒸汽管道上的切断阀距炉体边缘的距离不小于15m,并且应安装在便于操作的地方。燃料总管上的阀门下游端应安装“8”字盲板。第3.2.2条 燃料、工艺物料、蒸汽等调节阀组应尽量安装在靠近管廊柱轴线的地方,见图3.2.2。第3.2.3条 与炉子相连的管道应按管道柔性设计规定进行柔性分析,在布置上应有足够的柔性,其支架必须按应力解析的结果设计或选用。应将所有因配管而施加于炉子的荷载提供给有关专业和制造厂确定的允许位移和许用荷载范围内。图3.1.1 箱式炉立面图图3.1.2 箱式炉平面图(图3.1.1A-A剖视)图3.2.2 箱式炉典型的地面层管道布置平面图第3.2.4条 物料出口输送管道的及何形状应能维持管内流体呈平稳流动,为防止该管道内流体呈紊流状态,通常应将完整的物料出口输送管道布置图提交工艺系统专业,确认该管道的布置是否满足工艺要求。第3.2.5条 如果管架支承在炉体、炉子的操作平台或炉子的其它钢结构上时,应向有关专业提供上述支承点所承受的荷载(包括作用力、弯距、粗距)及力的方向。第3.2.6条 如炉子设有火焰检测系统,应在炉边留出安装就地仪表箱的位置。第3.2.7条 检修附近不应有妨碍进入炉内检修的管道。第3.2.8条 当设有集焦罐时,布置在地面的集焦管道应是可拆卸的,以免在炉子检修时妨碍起吊车辆的通行,见图3.0.1,图3.2.2。第三节 燃烧器管道布置第3.3.1条 典型的气烧嘴燃烧器图和典型的油气两用烧嘴燃烧器见图3.3.1-1和图3.3.1-2。图3.3.1 典型的气烧嘴燃烧器图图3.3.1 典型的油气两用烧嘴燃烧器图第3.3.2条 燃烧器配管应便于拆卸,在燃烧器周围应留出烧嘴抽出时所需的空间,见图3.3.2。图3.3.2 典型的燃烧器管道布置图第3.3.3条 燃烧器的配管不得使烧嘴承受管子的负荷和力矩。第3.3.4条 燃料气总管要坡向气体流动的方向,末端宜设冷凝液集液槽,凝液引往回收系统。燃料气和蒸汽支管应从总管顶部引出,燃料油应从总管侧面或底部引出,这些支管上的阀门应按一定顺序布置在看火孔附近,以便于调节火焰,见图3.3.4图3.3.4 看火孔处燃烧器管道立面布置图第3.3.5条 燃料和蒸汽总管一般敷设在中间或炉底平台的下面,以便于支承。燃烧器入口管道的布置要满足操作通道净空高度的要求,见图3.3.5-1,图3.3.5-2。图3.3.5-1 典型的燃料和蒸汽管道平面布置图燃料和蒸汽管道的一种布置方式拆卸油枪和烧嘴用空间 A-A 剖视(平面图见图3.3.5-1) 燃料和蒸汽管道的另一种布置方式图3.3.5-2 典型的燃料和蒸汽管道平面布置图第3.3.6条 侧烧燃烧器管道布置见图3.3.6-1,图3.6.6-2。图3.3.6-1 侧烧燃烧器管道布置图图3.3.6-2 侧烧燃烧器管道布置图第3.3.7条 雾化蒸汽总管的末端应设置蒸汽冷凝水捕集管,并应符合A-A5.28-89蒸汽冷凝水捕集管设计规定。第四节 炉顶层的管道布置第3.4.1条 清焦和吹灰器应设操作平台。吹灰器周围应予留抽出喷枪所需的空间见图3.4.1-1,图3.4.1-2。空气进口 蒸汽进口图3.4.1-1 伸缩旋转式吹灰器管道布置图图3.4.1-2 固定旋转式吹灰器管道布置图第3.4.2条 吹灰器蒸汽总管应按顺蒸汽流向倾斜布置,阀门应安装在吹灰器附近,与吹灰器连接的蒸汽管道应有足够的柔性,见图3.4.2。图3.4.2 吹灰器蒸汽管道布置图8SLDI 333C06-2001第3.2.4条 物料出口输送管道的及何形状应能维持管内流体呈平稳流动,为防止该管道内流体呈紊流状态,通常应将完整的物料出口输送管道布置图提交工艺系统专业,确认该管道的布置是否满足工艺要求。第3.2.5条 如果管架支承在炉体、炉子的操作平台或炉子的其它钢结构上时,应向有关专业提供上述支承点所承受的荷载(包括作用力、弯距、粗距)及力的方向。第3.2.6条 如炉子设有火焰检测系统,应在炉边留出安装就地仪表箱的位置。第3.2.7条 检修附近不应有妨碍进入炉内检修的管道。第3.2.8条 当设有集焦罐时,布置在地面的集焦管道应是可拆卸的,以免在炉子检修时妨碍起吊车辆的通行,见图3.0.1,图3.2.2。第三节 燃烧器管道布置第3.3.1条 典型的气烧嘴燃烧器图和典型的油气两用烧嘴燃烧器见图3.3.1-1和图3.3.1-2。图3.3.1 典型的气烧嘴燃烧器图图3.3.1 典型的油气两用烧嘴燃烧器图第3.3.2条 燃烧器配管应便于拆卸,在燃烧器周围应留出烧嘴抽出时所需的空间,见图3.3.2。图3.3.2 典型的燃烧器管道布置图第3.3.3条 燃烧器的配管不得使烧嘴承受管子的负荷和力矩。第3.3.4条 燃料气总管要坡向气体流动的方向,末端宜设冷凝液集液槽,凝液引往回收系统。燃料气和蒸气支管应从总管顶部引出,燃料油应从总管侧面或底部引出,这些支管上的阀门应按一定顺序布置在看火孔附近,以便于调节火焰,见图3.3.4图3.3.4 看火孔处燃烧器管道立面布置图第3.3.5条 燃料和蒸汽总管一般敷设在中间或炉底平台的下面,以便于支承。燃烧器入口管道的布置要满足操作通道净空高度的要求,见图3.3.5-1,图3.3.5-2。图3.3.5-1 典型的燃料和蒸汽管道平面布置图燃料和蒸汽管道的一种布置方式拆卸油枪和烧嘴用空间 A-A 剖视(平面图见图3.3.5-1) 燃料和蒸汽管道的另一种布置方式图3.3.5-2 典型的燃料和蒸汽管道平面布置图第3.3.6条 侧烧燃烧器管道布置见图3.3.6-1,图3.6.6-2。图3.3.6-1 侧烧燃烧器管道布置图图3.3.6-2 侧烧燃烧器管道布置图第3.3.7条 雾化蒸汽总管的末端应设置蒸汽冷凝水捕集管,并应符合A-A5.28-89蒸汽冷凝水捕集管设计规定。第四节 炉顶层的管道布置第3.4.1条 清焦和吹灰器应设操作平台。吹灰器周围应予留抽出喷枪所需的空间见图3.4.1-1,图3.4.1-2。空气进口 蒸汽进口图3.4.1-1 伸缩旋转式吹灰器管道布置图图3.4.1-2 固定旋转式吹灰器管道布置图第3.4.2条 吹灰器蒸汽总管应按顺蒸汽流向倾斜布置,阀门应安装在吹灰器附近,与吹灰器连接的蒸汽管道应有足够的柔性,见图3.4.2。图3.4.2 吹灰器蒸汽管道布置图8 中国石化集团兰州设计院标准 SLDI 333C06-2001 反应器的配管规定 0 新制定全部顾 英张彦天 郑明峰2002.04.01修改标记简 要 说 明修改 页码编制校核审核审定日期2001-01-08 发布 2001-01-15 实施中国石化集团兰州设计院目 录第一章 总 则第二章 反应器的配管第三章 反应器的安装SLDI 333C06-2001第一章 总 则第1.0.1条 本规定适用于石油化工装置中各种类型反应器的配管设计。第1.0.2条 本规定是反应器配管设计的原则,如果本规定和工程规定有矛盾时,应以工程规定为准。第二章 反应器的配管第2.0.1条 各种类型的反应器均具有各自不同的特殊配管要求。但必须使其配管布置满足正常运转操作,并应考虑装卸催化剂、操作及检修方便和安全可靠。第2.0.2条 反应器的布置一般分为两个区域,一个是操作区,另一个是配管区。操作区是为运转操作、维修的需要而设置的。包括梯子、平台、人孔、手孔、安全阀、仪表、吊柱和物料入口等。为了保证操作区的维修,必须保证有维修空间,有些反应器需考虑进出通道。第2.0.3条 当反应器顶部有装填催化剂用的人孔时,反应器出口管用一个带法兰的弯管接在这个人孔盖上,当装填催化剂时,可方便将这段管拆下。见图2.0.3。第2.0.4条 当靠近反应器安装管道时,要考虑到反应器特厚的保温层所需的距离。第2.0.5条 用旋转弯头来取代工艺和再生管道上的阀门和旁路。这样,使管线冷的部分和热的部分不会形成刚性连接,以消除某些应力问题。见图2.1.5。第2.0.6条 在氢气管线上的所有阀门均应是双阀,包括放净管、压力表上阀门等。在管道和仪表流程图上应有所表示。见图2.0.6。第2.0.7条 当氢气管线的温度超过氢气自燃点时,一般在大于DN300的法兰周围设灭火蒸汽环。第2.0.8条 所有进、出反应器的物料管线应避免死角。第2.0.9条 所有与反应器连接的管道,应考虑反应器热膨胀和带搅拌轴反应器产生振动时对管道的影响。第2.0.10条 反应器和加热炉相连接的管道,应在应力通过的前提下确定最合理的布置,尽量缩短管道长度,并应采用合适的支承,并考虑加热炉炉管所能吸收反应器配管的热膨胀量。第2.0.11条 温度计套管可安装在反应器管口和旋转弯头之间的工艺和再生管道上。见图2.0.5。第三章 反应器的安装第3.0.1条 在方案设计阶段应确定催化剂装卸的基本原则(移动式或固定式平台)。第3.0.2条 反应器安装高度必须考虑以下几点,见图3.0.2。 一、反应器进、出时对建筑物高度的要求。 二、在搅拌器正上方装单轨吊时,马达和搅拌轴的起吊高度。 三、反应器顶部物料的投入高度和人孔高度离平台最好为800mm左右,若人孔在反应器侧面,则人孔中心线距平台面最佳距离为900mm,最小为450mm。 四、从反应器底接出的管子应不妨碍人员通行。 五、液面计的位置必须考虑梁的位置。 六、当振动卸料器用螺栓固定在反应器底部卸料管口上时,卸料管口至地坪的高度应为4m。见图2.0.5。第3.0.3条 当反应器较高时,反应器上部应设稳定支撑。见图3.0.3。第3.0.4条 平台应设在人孔、手孔、操作阀门和液面计的地方,供操作使用。当需要时,温度计、压力表接管口可用爬梯接近。第3.0.5条 当反应器壳体允许焊接时,平台可以连接在反应器上,并必须考虑相邻壳体间的热膨胀差值。当壳体不允许焊接时,就应设独立的平台结构。见图3.0.5-和图3.0.5-2。第3.0.6条 反应器和框架靠近布置时,应考虑是否便于操作,最好在框架和反应器平台之间设联系通道。但联系通道考虑反应器热膨胀,和反应器相连的部位要制成可活动的结构。第3.0.7条 在反应器装卸催化剂的一侧,要保证地面上没有诸如钢结构拉杆在内前任何障碍物。第3.0.8条 当没有安装单轨吊时,应设有吊杆,以便拆卸管道和反应器出口的人孔盖或安装阀等。第3.0.9条 当采用梯形槽面、凹凸面或榫槽面法兰连接时,配管布置应考虑到阀门拆卸所需的空间。第3.0.10条 为了拆卸测温元件,在垂直方向应留有足够的空间。通道侧图2.0.2 反应釜布置图图2.0.3 反应器顶部配管图图2.0.5 反应器配管立面图图2.0.6 反应器底部配管图图3.0.2 反应器及吊车梁安装高度 A “A” 视图图3.0.3 反应器立面图图3.0.5-1 装在容器壳体上的反应器平台图3.0.5-2 独立的反应器平台5 中国石化集团兰州设计院标准 SLDI 333C06-2001 离心式压缩机配管规定 0 新制定全部顾 英张彦天 郑明峰2002.04.01修改标记简 要 说 明修改 页码编制校核审核审定日期2001-01-08 发布 2001-01-15 实施中国石化集团兰州设计院目 录第一章 总 则第二章 管道布置第一节 工艺管道布置第二节 气轮机管道布置第三节 辅助管道布置第三章 配管应力解析及管道支架第一节 配管应力解析第二节 管道支架附录1 配管柔性算图附录2 配管柔性计算例题SLDI 333C06-2001第一章 总 则第1.0.1条 本规定适用于离心式压缩机吸入、级间、排出管道、密封油系统、油冷却器以及汽轮机系统的配管设计。 不适用于由制造厂成组或成套供应的配管系统设计。第1.0.2条 本规定第三章及附录一和二的内容,供配管设计人员在配管研究阶段,对离心式压缩机的吸入和排出口管道,作初步的宏观应力分析和判断,设计出可行的管道几何形状,供应力分析专业进行最终的柔性分析和计算,直到最后确定为止。第二章 管道布置第一节 工艺管道布置第2.1.1条 离心式压缩机典型配管研究图见图2.1.1-1和图2.1.1-2。 离心式压缩机上方及四周的配管,不应妨碍其吊装及维修,不应在转子抽出范围内布置管道。离心式压缩机的周围要留有足够的检修空间。图2.1.1-1 离心式压缩机及汽轮机管道平面布置研究图注:(图2.1.1-1) 见第2.1.10条 见第2.1.12条 见第3.0.1条 见第2.1.11条 见第2.2.5条,此阀通常随机带来。 见第2.2.9条 吊钩图2.1.1-2 离心式压缩机及汽轮机管道立面布置研究图注:见第2.1.12条。第2.1.2条 必须重视离心式压缩机吸入口处的配管结构,使其结构有利于入口处流体的分布均匀。 吸入管弯头与压缩机法兰之间,必须配置一段直管段(不连支管),此直管道长度至少为35倍管径,如图2.1.1-2所示。 对这一直管段的要求,通常由压缩机制造厂提出。第2.1.3条 吸入口处的弯管,其弯曲半径应等于或大于3倍于管道直径。 排出口处的弯管应采用1.5DN的弯头。第2.1.4条 当吸入管道直径与压缩机上的吸入管接口不相符时,应采取过渡变径管连接,严禁采用异径法兰连接。一般变径管角度为812,而有的压缩机制造厂要求过渡变径管的角度不大子,如图2.1.4所示。图2.1.4 吸入口过渡变径管 排出口附近的变径应采用定型产品的异径管连接。不得采用异径法兰连接。第2.1.5条 对机壳开缝与轴呈水平方向,即转子从机壳上部吊起的结构(图2.1.5-1)在压缩机吸入及排出口向上或侧向接管时,必须配置一段较长的可拆装的管段,以便将压缩机的顶盖吊起,如图2.1.5-2中注。图2.1.5-1 单级或多级压缩机机壳开缝与轴呈水平方向图2.1.5-2 在压缩机顶部的吸入及排出管道布置空视图注:(图2.1.5-2)见第2.1.2条及第2.1.3条见第3.0.2条当用汽轮机驱动时,压缩机吸入、排出管道上的阀门不常操作,用电动机时,吸入管道上的阀门一般为自动或手动节流式。见第2.1.5条需与机械工程师一起检查沿压缩机轴的轴向入口要求。第2.1.6条 在压缩机吸入口管道上一般都需装设临时过滤器(按PID要求)。为便于临时过滤器的拆装,在吸入口管道上应配置一段可拆装的短管(两端带法兰)如图2.1.6所示。其短管长度应根据临时过滤器形式及大小决定。图2.1.6 在压缩机底部的吸入及排出管道布置空视图注:(图2.1.6)见第2.1.2条及第2.1.3条见第3.0.2条 压缩机吸入、排出管道上的阀门,当用汽轮机驱动时不常操作,用电动机时,吸入管道上的阀门一般为自动或手动节流式。第2.1.7条 压缩机排出管道应尽量靠近吸入管道布置(如图2.1.5-2、图2.1.6),应使吸入及排出管道。上的阀门、仪表集中便于吸入及排出管道合用一个管架。第2.1.8条 排出管道上的止回阀应尽可能靠近压缩机安装。第2.1.9条 两台或两台以上的离心式压缩机并联操作时,应避免气流顶撞、减少并机效率损失。在每台压缩机出口支管与总管合流处应按图2.1.9所示连接。或顺气流流向与总管斜接。图2.1.9 压缩机并联出口合流管连接第2.1.10条 集中布置的阀门,其手轮均应朝同一方向,如图2.1.1-1 离心式压缩机及汽轮机管道平面布置研究图所示。第2.1.11条 离心式压缩机吸入排出管道的布置应满足压缩机热位移的变化(图2.1.1-1,注)。压缩机热态与冷态位移和方向见图2.1.1-2。 压缩机吸入及排出管口以及其中间冷却器进出管口,在热态时管系所产生推力和力矩必须小于压缩机吸入及排出管口所允许的外力和力矩。否则,应改变管道布置,或应采取管道预拉伸和设置限位支架加以弥补。第2.1.12条 压缩机吸入及排出管道布置在地面上时,其管底至地面的景小高度为600mm。并需与管架设计者一起确认其高度(图2.1.1-2注)。第2.1.13条 用于压缩空气的离心式压缩机应布置在离开污染源,并位于全年风向最小频率的下风侧。吸入口应设在能吸入清洁的新鲜空气的地方,吸气管口应距地面有一定高度,如图2.1.13所示。其端口应设过滤网罩,端口垂直朝上时,端口上部且应设挡雨罩,以防止杂物及雨水吸进管道内。第2.1.14条 空气压缩机吸入空气管道的布置应尽量直而短,吸气管总长度不宜超过25。第.1.15条 压缩空气的放空管和空气压缩机的吸排气系统应按有关规定降低噪音。 布置在厂房内的压缩机吸入,排出管道,必要时宜在管壁外加隔音层。图2.1.13 空气过滤器安装在地面上(吸入空气管布置在地面以上)第二节 汽轮机管道布置第2.2.1条 离心式压缩机用汽轮机驱动时,汽轮机和压缩机的管道布置应统筹考虑。蒸汽进、出管道布置应经应力分析确定。第2.2.2条 非凝汽(背压)式汽轮机的蒸汽进、出口管道布置示意见图2.2.2-13。 蒸汽进、出口切断阀应尽可能靠近蒸汽总管布置。 图2.2.2-1中进口蒸汽的管道布置示出了第二方案。采取此方案时,应在如图中所示的低点处设置低点放净及疏水器。蒸汽切断阀至汽轮机进口管之间的管道上,应配置供拆卸的法兰短节,以便在试车前安装供清扫用的临时管线,如图2.2.2-2注所示。图2.2.2-1 汽轮机蒸汽管道布置示意图(排汽管接口位于汽轮机上部)注: 见第2.2.3条第2.2.3条 背压式汽轮机蒸汽出口管高点处应设安全阀。安全阀放空管管口不应朝向邻近设备和有人通过区域,并应高出以放空管口为中心,半径为8范围内的最高操作平台3或屋檐2m以上。 安全阀出口管道的布置应考虑由于泄压排放引起的反作用力,合理布置管架。第2.2.4条 背压式汽轮机管接口在侧面时,当汽轮机蒸汽出口比总管的位置低时,在汽轮机出口管低点处应设疏水器,如图2.2.2-2所示。第2.2.5条 汽轮机的蒸汽人口阀(速度控制阀)的位置必须能够从操作层或平台上接近,并在操作此阀时能够观察到压缩机控制盘上的转速表。(见图2.1.1-1中注)第2.2.6条 凝汽式汽轮机的蒸汽管道布置研究图见图2.1.1-1。凝汽式汽轮机至表面式冷凝器的管段应设一个膨胀节(见图2.1.1-2),以使汽轮机出口管道系统给予其管接口的热应力在允许范围内。第2.2.7条 当凝汽式汽轮机的蒸汽出口法兰与表面式冷凝器的进口法兰尺寸不相符时,应采取变径管过渡,不得采取异径法兰连接,如图2.2.7所示。图2.2.7 凝汽式汽轮机至表面式汽凝器管道布置剖视图第2.2.8条 表面冷凝器(图2.2.8-1)上设置的泄压阀(排放至大气)一般有三种形式(图2.2.8-2a、b、c),应根据管道布置的需要进行选择。泄压阀上的水封、供水阀及连接溢流的排水漏斗应布置在便于操作和观察的位置。图2.2.8-1 表面冷凝器外形(a) (b) (c)图2.2.8-2 表面冷凝器的泄压阀(a)直通式泄压阀 (b)角式泄压阀,供水管口设在下侧 (c)角式泄压阀,供水管口设在上部第2.2.9条 蒸汽管走向应满足汽轮机的热位移变化。 汽轮机进出管口及抽气管口在冷态和热态时,管系所加的外力和力矩,必须小于汽轮机各管口所允许承受的外力和力矩。否则,应改变管道布置或采取管道预拉伸或设限位支架加以弥补。第2.2.10条 表面冷凝器两端应留有检修管束所需要的空地,在此范围内不应布置管道。第2.2.11条 凡与表面冷凝器连接的管道不宜采用螺纹管件及螺纹阀门,如采用时应将螺纹焊死,以减少泄漏。第三节 辅助管道布置第2.3.1条 压缩机及汽轮机的辅助配管包括冷却水、润滑油、密封油、气体平衡管、放空管等。辅助管道可集中布置在机器的两侧平台下面,也可靠近建筑物的柱子或地面布置。但不得影响设备检修、操作空间及通道,如图2.3.1所示。图2.3.1 压缩机与汽轮机及表面冷凝器的管道立面布置研究图 见第2.3.7条* 表示在热态下的热位移和方向第2.3.2条 压缩机及汽轮机的润滑油供油及回油系统均宜各公用一跟管线,见图2.3.2-1,图2.3.2-2。图2.3.2-1 离心式压缩机轴承两端润滑油系统管道布置空视研究图图2.3.2-2 汽轮机轴承两端润滑油系统管道布置空视研究图第2.3.3条 离心式压缩机和汽轮机的回油管道应坡向油箱。通常,最小坡度为4%。如图2.3.3所示。图2.3.3 离心式压缩机及汽轮机润滑油系统管道等立面布置空视研究图第2.3.4条 压缩机及汽轮机各回油支管与总管的连接宜采取顺流向45斜接,供油和回油总管的末端应设法兰盖,以便清扫,如图2.3.4所示。图2.3.4 回油总管等布置图第2.3.5条 回油管道上的视镜应设在便于观察的位置。第2.3.6条 压缩机及汽轮机的润滑油及密封油管道应采用法兰连接,并应分段设置,每段管道长度不应大于4m,每段管道上的弯头不宜超过两个。第2.3.7条 润滑及密封油管道上的阀门宜选用法兰式阀门。第2.3.8条 凝汽式汽轮机组的轴封蒸汽进出管道布置,宜布置在润滑油进出总管的另一侧(图2.3.8注)。图2.3.8 凝汽式汽轮机组的轴密封蒸汽系统典型配管空视图注1:可能的话,应将其管道布置在润滑油总管的另一侧。第2.3.9条 表面冷凝器排空气系统二级喷射冷凝器底部冷凝水排出口立管的高度应不小于制造厂提供的最小距离要求,如图2.3.9。图2.3.9 表面冷凝器排空气系统的典型配管第三章 配管应力解析及管道支架第一节 配管应力解析第3.1.1条 离心式压缩机及汽轮机的配管必须具有足够的柔性。 离心式压缩机吸入及排出管口及其中间冷却器的进出管口,在热态对管系所产生的推力和力矩必须小于其管口所允许的外力和力矩。否则,应改变管道的布置,或采取管道予拉伸和设置限位支架(见图3.1.1 a、b、c、)以满足上述要求。 配管研究应力计算图应提交压缩机制造厂确认后,方可最终确定管道布置。 热态力 热态力 热态力 (a)止推型 (b)止拉型 (c)挠性图3.1.1 限位支架第3.1.2条 驱动压缩机的汽轮机在热态和冷态时,管系所产生的推力和力矩也必须小于其管口所允许的外力和力矩。否则应采取与第3.1.1条所提到的同样措施加以解决。第3.1.3条 在配管研究阶段,配管设计人员宜用配管柔性算图对配管的柔性进行校核。 有关配管柔性算图及配管柔性计算方法分别列入附录1、2。第二节 管道支架第3.2.1条 管架形式应满足于配管应力解析要求。第3.2.2条 管架应尽量靠近弯管或法兰阀门处设置,如图2.1.5-2所示。第3.2.3条 为使压缩机及汽轮机的管口尽量不承受管线的重量,宜在其附近设置管架。如附录2中图2-1、2-2、2-3所示的弹簧架1、2。第3.2.4条 压缩机及汽轮机的进出口管道支架的基础不应设在压缩机及汽轮机的混凝土基础上。第3.2.5条 油管及公用工程管道的支架需要时可以焊在建筑物的柱子上。附录1 配管柔性算图 管道公称直径 管口公称直径 热膨胀量(标准厚度) mm mm mm 钢壳 铸铁 配管柔性算图使用方法: (1) 在标尺上找到管口尺寸得A点。 对钢制外壳用标尺左侧尺寸;铸铁外壳则用其右侧尺寸。 标尺上的B点是热膨胀量。 连接A、B两点成线。 (2) AB线与标尺相交得c点,然后在标尺上找到管道尺寸D。 连接C、D两点成线。 (3)C D线与标尺相交得E点,则得到所需要的管道长度。附录2 配管柔性计算例题例题:采用配管柔性算图,对图2-1离心式压缩机吸入管道布置平面图、图2-2离心式压缩机吸入管道A-A剖视图、图2-3离心式压缩机吸入管道应力解析草图所示的两种管道布置方案进行计算,检查其柔性能否满足要求。计算的具体步骤如下: (1.1)本算图号标尺的左侧(钢制壳体)找到管口尺寸250得A点。 (1.2)计算管道在东西方向总热膨胀量。 L=Lt L热膨胀量,mm L热膨胀体长度,mm t一热膨胀温差, 热膨胀系数,106 L=(180010500)(20520)12.25106=28 在标尺上找到28mm得B点。 (1.3)连接A、B两点成线。 (1.4)AB线与标尺相交得C点。 (1.5)在标尺上找到管道尺寸450得D点。 (1.6)连接C、D两点成线。 (1.7)C D线与标尺相交得E点,即算出所需要的管道长度为11700mm。 (1.8)补偿东西方向热膨胀的管线长度必须大于11700mm(指南北和垂直方向的管道长度)。 南北和垂直方向的管线长度: 1500+3000+2700+1500+900=9600mm 图2-1、2、3中粗实线表示的第一种走向柔性不够,差2100(117009600)。因此需要在南北方向或垂直方向增加2100mm的管道长度。 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吸收其它两个方向(南北和垂直方向)热膨胀所需要的管线长度: (2.1)与1.1相同。 (2.2)南北方向总热膨胀景 =(15003000)18512.25106=10mm。 在上找到10mm得B点。 (2.3)同(1.3)。 (2.4)同(1.4)。 (2.5)同(1.5)。 (2.6)同(1.6)。 (2.7)由读出所需管道长度约8500mm。 (2.8)东西和垂直方向的管道长度必须大于8500mm。 东西和垂直方向管道长度: 1500+10500+2700=14700mm 147008500,通过。最后计算垂直方向的热膨胀量:(3.1)与前同。(3.2)垂直方向的热膨胀量:(450012.5106212)+(90012.25106185)(2700+1500+1200)12.25106185=1.726mm由于此数字太小,小于标尺V上最低值2.5mm,只能按此数计算,即得B点。(3.3)同前。 (3.4)同前。 (3.5)同前。 (3.6)同前。 (3.7)由标尺读到所需管道长度为5000mm。 (3.8)东西和南北方向管道长度总和: 10500300013500mm,通过。 结果:对整个管系分析的结果唯一存在的问题是需在南北方向或垂直方向增加2100mm的长度。所以,将管线走向如图中需线所示布置,以此来增加管线的长度。 由于虚线所示的走向不但长度增加了,而且增加了两个弯头,管道的压降将相应增加,此时必须征得工艺工程师的同意。如压降不允许,则应寻求其它的布置,最终应做到既能满足柔性要求,也能满足压降要求才是。驱动机中心线图2-1 离心式压缩机吸入管道布置平面图图2-2 离心式压缩机吸入管道布置A-A剖视图图2-3 离心式压缩机吸入管道应力解析草图14 中国石化集团兰州设计院标准 SLDI 333C06-2001 往复式压缩机配管规定 0 新制定全部顾 英张彦天 郑明峰2002.04.01修改标记简 要 说 明修改 页码编制校核审核审定日期2001-01-08 发布 2001-01-15 实施中国石化集团兰州设计院目 录第一章 总 则第二章 管道布置第一节 工艺管道布置第二节 辅助管道布置第三节 管道间距第三章 管道支架第一节 配管支架的布置第二节 管道托架的选型及图例符号附录1 管架位置确定实例SLDI 333C06-2001第一章 总 则第1.0.1条 本导则仅适用于往复式压缩机工艺管道的布置。不适用于由制造厂成套供应的级(段)间的配管等。第1.0.2条 本导则如与主管上级部门颁发的有关规定发生矛盾时,按上级规定执行。第二章 管道布置第一节 工艺管道布置第2.1.1条 往复式压缩机的管道布置必须满足制造厂和PID的要求。第2.1.2条 压缩机的工艺管道布置应尽可能地减少管道阻力降和避免或减缓管系振动。第2.1.3条 压缩机的吸入、排出管道布置可采取下列三种形式。一、 在安全区域内,布置在室内的空气、氮气压缩机的吸入、排出管道宜敷设在管沟内,如图2.1.3-1所示。二、 在危险区域内,布置在室内的空气、氮气压缩机的吸入、排出管道严禁采用宜管沟敷设。应敷设在独立管架或管墩上。采用管墩敷设时,不应影响检修和操作通道的畅通。三、 采用双层布置的压缩机,其吸入、排出管道应布置在楼板或平台下面或侧面,如图2.1.3-2、图2.1.3-3、图2.1.3-4所示。图2.1.3-1 空气压缩机吸入、排出管道立面布置研究图(空气压缩机布置在地面上,管道敷设在管沟内)图2.1.3-2 往复式压缩机吸入、排出管道平面布置研究图注:(1) 管道支架的布置及形式见第三章(2) 见第2.1.17条(3) 抽出压缩机活塞所需的检修通道。图2.1.3-3 往复式压缩机吸入、排出管道平面布置研究图(接管廊) 公用工程管道 压缩机基础 出口减衰器 不佳方案.注1 最佳方案.注1 管墩图2.1.3-4 往复式压缩机吸入、排出管道立面布置研究图(压缩机布置在二层上)注:1. 压缩机吸入、排出总管布置在厂房外为最佳方案,与厂房内布置比较,可减少建筑物的宽度,并便于接近阀门。 2. 从气液分离器至压缩机吸入减衰器的管道,不论采取第一或第二方案,其管道支架均不得支撑在压缩机厂房的钢结构上。第2.1.4条 压缩机吸入、排出管道的配置,应使管道的机械振动固有频率、压缩机的振动频率、气体管道的音响频率不相互重合,必要时可采取以下措施。一、 管道与压缩机管口之间采用柔性接头连接;二、 增设的脉冲减衰器或孔板。第2.1.5条 在有振动的管道上的弯距大的部位,不应设置分支管。第2.1.6条 在易产生振动的管道的转弯处,应采取弯曲半径不小于1.5DN的弯头连接。第2.1.7条 由压缩机吸入、排出管道上引出的分支管的连接宜顺介质流向斜接。第2.1.8条 由压缩机吸入、排出管道上接出的支管DN40时,不论支管有无阀门,其根部均应采取补强措施。第2.1.9条 压缩机的吸入、排出管道应尽量减少改变管道的走向。第2.1.10条 压缩机最后一级的出口管道上应安装止回阀(按PID要求)。此阀应能适应气体脉冲等性能,如活塞式(升降式)止回阀。止回阀一般安装在压缩机出口及冷凝器之间(按PID要求)。当冷凝器的安装位置高于压缩机出口时,止回阀应尽量靠近冷凝器安装,并坡向冷凝器,坡度按PID要求。第2.1.11条 高中压或高温压缩机吸入、排出管道的布置必须进行应力分析,配管时管道布置若有变动,必须进行应力核算。第2.1.12条 压缩机各段间设有冷凝器和分离罐时,冷凝器和分离罐之间的配管应坡向分离罐。第2.1.13条 排向大气的放空管道,对排放无毒、无燃爆性的气体(如空气、氮气),其排放口应高出邻近平台或屋檐2m;对允许排放有毒或可燃爆性气体,排放口的高度应高出以排放口为中心8m半径范围内的最高的平台或屋檐3m。放空时的噪音应符合有关规定。第2.1.14条 压缩机吸入管道如需进行酸洗或机械清洗或钝化处理时,管段图上应按PID要求标明需要处理的管段。第2.1.15条 不应为了安装阀门而改变压缩机吸入、排出管道的最短布置路线。 第2.1.16条 按PID要求需装设临时过滤器的管道,应设置一段可拆卸的短管。第2.1.17条 管道上的阀门及仪表应尽量靠近操作平台布置,如图2.1.3-2中的注2所示。第2.1.18条 空气压缩机的吸气口应设在室外无污染(含热污染)的区域,并位于全年风向最小频率的下风侧。吸气管口应距地面有一定高度(如图2.1.18所示),端口宜设网罩以防止尘土及杂物吸迸管道内。吸气管的总长度不宜超过25m。图2.1.18 空气压缩机吸入空气过滤器/消音器及吸入管布置图第2.1.19条 保温及防烫保温的压缩机工艺管道采用抑振管托及滑动管托时,其管托所处的管段不应保温。第2.1.20条 蒸汽及电伴热的压缩机工艺管道采用抑振管托及滑动管托时。托所处的管段如何处理,宜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确定。第二节 辅助管道布置第2.2.1条 压缩机各段冷却器的上下水管道及置换用的氮气管道的布置,不应妨碍操作、检修场地和检修通道的畅通。 上下水管道及氮气管道上的阀门应设在方便操作的部位。第2.2.2条 压缩机各段冷却器按PID要求:无压回水时,回水管道宜集中成排布置,位于方便观察回水情况的地方。 有压回水时,回水管道上的视镜应布置在方便观察的部位。第2.2.3条 对大中型空气压缩机站在无压回水的情况下,若自备循环水系统,在其进水总管上应按PID要求设置过滤器。第三节 管道间距第2.3.1条 管道布置的间距,当采用普通型管托时,按管道间距规定;当采用抑制型管托时,按本规定的表2.3.1确定。表2.3.1所列的管道间距,当支管为45接出时,有可能与其相邻的管道相碰,如图2.3.1所示,此时应适当加大管道间距。图2.3.1 支管DN400与另一根总管DN400相碰表2.3.1 采用抑振管托的管道间距(Lp)mm9007506005004504003503002502001501008050402520DN11201045970920895870840840815790765740715690690690290900970895840815790765765740715690665640615615615615750815765740715690690665640615590565535535535535600715690665640640615590565535510485485485485500665640615615590565535510485460460460460450615590590565535510485460435435435435400565565535510485460435410410410410350LP535510510485460410410385385385300L15104854604354103853853853602504604354103853603603603602004103853603353353353351503603353103103103101002852852852602608026026026026050260260235402352352523520注:1. 本表的管道间距(Lp),系按压紧式抑振管托相邻的两个固定螺栓最小间距(L1)为130mm时确定的。2. 本表的管道间距(Lp),不仅适用于采用压紧式抑振管托的管道布置,也适用于其它有关振动管道的布置间距要求。3. 有振动的管道,通常敷设在混凝土管架上。4. 压紧式抑振管托型号及长度见图3.2.1。第三章 管道支架管道支架的布置第3.1.1条 往复式压缩机的吸入、排出管道上的管墩或管架,必须与压缩机基础和建构筑物基础脱开,并不得在楼板或平合上生根。应设计成独立的管墩或支架。如图3.1.1所示。第3.1.2条 管墩和管架的高度应尽可能低些。第3.1.3条 压缩机吸入及排出管道上相邻管架的距离应不相等,其差值至少为80mm,一般取150mm。第3.1.4条 在所有管道拐弯、分支以及标高有变化处,其附近需设抑振管架,管架间允许的最大距离(L)可由表3.1.4查出。图3.1.1 往复式压缩机工艺管道布置空视研究图第3.1.5条 在管道所有集中荷载处,如切断阀、安全阀、法兰盖、法兰等附近,需设置抑振管架。第3.1.6条 在直管段上,抑振管架间允许的最大距离(L)可由表3.1.6-1查出;抑振管架与滑动管架间允许的最大距离(L)可由表3.1.6-2查出。第3.1.7条 对需要考虑热应力的管道,其管架位置需统筹考虑,并需经热应力分析工程师的确认。管道拐弯或分支处附近设置压紧式抑振管架时,管架间距的最大距离 表3.1.4管 子 规 格管架间的最大距离(L),mm6009001200150018002100240027503050DN最大表号设计周有振动频率(fn),周/秒2540508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0060075090016016016016016016016016012.5W12.5W70105135202268398538665790893993112212501500203020403147609011917723929635239744149955566690010802634516710013516619822324828131237450761021324364861071261431591802002393253902330446074889911012513916622527122334454657381921021221661992534424956627078941271522733394449556274100120273236404550608198拐弯处附近 分支处附近 第二节 管道托架的选型及图例符号第3.2.1条 为了抑制往复式压缩机吸入及排出管道的振动,应采用压紧式抑振管托。如图3.2.1所示。经分析确认不会产生振动的管段不必采用抑振型管托,用普通型管托即可。第3.2.2条 滑动管托应设置在两个抑振管托之间,即每个滑动管托两侧应为抑振管托。滑动管托如图3.2.2所示。第3.3.3条 本规定中的抑振管托及滑动管托均系特殊的托架,在管道布置图中应用以下图例、符号。一、 在管道平面布置图上 抑振管托 (黑三角为等边三角形)滑动管托二、 在管段图上 管子规格抑振管托 滑动管托DN2025405080A130135155160195图3.2.1-1 HD1型压紧式抑振管托型号及长度DN100150200250A315365415455图3.2.1-2 HD2型压紧式抑振管托型号及长度DN300350400450A480510560610图3.2.1-3 HD3型压紧式抑振管托型号及长度DN500600750900A6607659151070图3.2.1-4 HD4型压紧式抑振管托型号及长度注:HD1、2、3、4型管托的使用温度范围-20+350。代号管道或减衰器尺寸mm公称直径DNABCDESASW15010016016511518045SASW215020016020513521050SASW325035016029520027555SASW440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