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语文月考试卷.doc_第1页
九年级(下)语文月考试卷.doc_第2页
九年级(下)语文月考试卷.doc_第3页
九年级(下)语文月考试卷.doc_第4页
九年级(下)语文月考试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年级(下)语文月考试卷班级: 姓名: 座号: 成绩 一、基础知识积累(36分)1、给加点字注音。 (6分)琐屑( )休憩( )摇曳( ) 黯然( )倔强( ) 采撷 ( )序跋( )困厄( )阴霾( )啜泣( )迤逦( )(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急风骤雨 瞬息万变 星辉斑澜 B、惟妙惟肖 如火如茶 相形见拙C、琳琅满目 墨守成规 获益匪浅 D、一视同人 胜卷在握 耳闻目睹3、选出加点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 )(2分)A、五月的油城,鲜花盛开,姹紫嫣红,十分绚丽。B日本厚生省政务官森冈正宏公然称日本二战甲级战犯“在日本国内已经不是人”,如此信口雌黄,实在令人吃惊。C、有个别学生上网成瘾,执迷不悟,浪费了大好年华。D、高速公路上,南来南往的汽车滔滔不绝。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2分)A、 在跟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更要全面继承和发挥文化传统。B、 春节晚会上,残疾人表演的大型舞蹈千手观音,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C、 双休日里,大家去郊游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D、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5、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A、多么诱人啊,小树林里的一切!B、他想知道“铁块比木块重”这种说法是否科学。C、我们形影不离,语文老师管我俩叫“合二为一”。D、你是喜欢看书呢?还是喜欢打球?6、古诗词默写。(15分)(1)蒹葭凄凄, ,所谓伊人, 。(2分) (2) , ,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3分)(3)白居易钱糖湖春行中描写鸟儿迎春的诗句是: , 。(2分)(4).崔颢的黄鹤楼中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 , 。(2分)(5) 词的上片写北国雪景,下片写由此发表的议论。总结上片,领起下片的句子是: (2分) 诗人所“望”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下的山陵景象的句子是:(2分) 诗人望见实际的雪景后,虚写一笔,对比描绘,纵情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直赋予它美的性灵和赋予它人的形象的句子是: (2分)7、 请按照不同的要求,运用以下三个词语,分别扩展为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个字。(4分) 溪流 大海 生命(1) 描绘自然景物: (2) 表达你对人生价值的感悟: 8、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请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4分)答:(1) (2) 三 、阅读(54分) (一)家(节选) (14分)正当我欣赏远处的美丽的帆影时,耳畔响起一位哲人的讽喻:“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船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 这是尼采对女人的讥评。可不是吗?家太平凡了,再温馨的家也难免有俗务琐事、闲言碎语乃至小吵小闹。那么,让我们扬帆远航。然而,凡是经历过远洋航行的人都知道,一旦海平线上出现港口朦胧的影子,寂寞已久的心会跳得多么欢快。如果没有一片港湾在等待着拥抱我们,无边无际的大海岂不令我们绝望?在人生的航行中,我们需要冒险,也需要休憩,家就是供我们休憩的温暖的港湾。在我们的灵魂被大海神秘的涛声陶冶得过分严肃以后,家中琐屑的噪音也许正是上天安排来放松我们精神的人间乐曲。傍晚,征帆纷纷归来,港湾里灯火摇曳,人声喧哗,把我对大海的沉思冥想打断了。我站起来,愉快地问候:“晚安,回家的人们!”9、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3分) 10、找出选文的中心句(3分) 11、文中引用尼采的话有什么作用?(2 分) 12、选文采用哪些表达方式?最主要的表达方式是什么?(4分) 13、选文第四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 分) (二)、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20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湍甚箭急,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物者,窥谷望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1、 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风烟俱净 ( ) 负势竞上 ( ) 互相轩邈 ( ) 窥谷望反 ( )2、下面句中含有通假字的是()(2分)A千丈见底 B有时见日 C窥谷忘反 D泠泠作响3、文中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的句子是 。以动写静,表现水的动态美的句子是 。(3分)4、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 。(2分)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2)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物者,窥谷望反。6第二段加红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了富春江水的什么特点?(4分)7第三段加红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绪?(2分)(三)(20分)在我的记忆中,有一片茂密的芦苇。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江畔一方瘠土,潇洒倜傥。瘦瘦的筋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密密的芦花像一片片灿烂的微笑,将野地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永恒的沉默。 芊芊芦苇,在滩涂上扎根,无拘无柬;在纤桥旁_A_(摇撼 摇动 摇曳),蓬蓬勃勃。从苍翠的湖绿,渐渐化作凝重的黑色,却依旧亭亭玉立,倩影婆娑。即使翻越季节的山峦,静候白露降临,那满目的芦花与天上的白云融为一体,绵延至月光不能触及的地方,也依旧洁白,充满蓬勃的张力,然后在冰冷的纯洁里面画上生命的句号。 这白发苍苍的芦苇,是樵夫柴担上悠然飘起的一缕秋光,是村姑眉宇问挥之不去的一抹苍凉的妩媚。像衣香鬓影的女子涉水而来,从古代,从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遂成千古绝唱。洄流中,弄蒿荡舟的少年水手,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映衬着茂密的芦苇,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 倘若寄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 易水之滨,悲凉的旋律中,荆轲止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笨风中轻扬。汨罗江边,披发行吟的逐臣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奸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替君分忧。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涌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生命的枝叶包裹起千千万万人民的崇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真正拥有芦苇,是在大学时代。我喜欢在学校后面的江边漫步那里,茂密的芦苇像无边的绸带,向着远处缓缓铺开。流苏似的芦苇,像云,阵阵清香在如纱似雾的月光中B(消失 弥散 弥漫)。牛乳般的暮霭流动如烟,小鸟在苇丛中呢喃,还有几声蝉鸣,几声虫唱。宁静,温和,洋溢的诗情触手可及。倘是周日,阳光缓缓地流泻,我用苇叶编一只小船,轻轻放入江中,看它悠悠地随风而去。更多的时候,我一卷在握,于芦花下,和屈原同愤,跟太白同醉,与东坡同发少年狂。在绵绵秋雨和茸茸的芦花织成的透明的心境中。我读懂了字里行间的辛酸、痛苦、孤独、浓醇、率真和苦涩。人世沧桑和历史悲剧熔铸的惨痛,犹如滴血的利刃,我们的前人把它揉碎了,咽下,宁可肝肠寸断,也要噙着泪带着微笑,轻轻地说,往事如烟啊! 人是孱弱的,就像一根芦苇,但人又是坚强的,从柔弱中焕发出无穷的韧性,那种连自己都有可能意识不到的坚韧,陪伴着我们一路向前。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垂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这根能思想的芦苇,就是你,就是我9给文中加粗字注音。(2分) (1) 瘠土( ) (2)涟漪 ( )10根据文章内容,分别在第段和第段的括号内,选择最恰当的词填在下面“A”、“B”两处。(4分)A处:_ B处:_ 。11从文中找出与第段内容相照应的两个句子。(4分) 12揣摩下面各句,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4分)(1)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江畔一方瘠土,潇洒倜傥。 (2)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13请简要概括第段的内容。(3分) 14、俗话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而文中作者却热情赞美了芦苇的品性与气节。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赞美?说说你的理解。(3分) 三、写作(60分):在非洲大草原上,每天早晨,羊睁开眼睛所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必须比跑得最快的狮子跑得还快,否则我就会被狮子吃掉。而就在同一时刻,狮子从睡梦中醒来,首先闪现在脑海里的第一个念头是:我必须比跑得最慢的着跑得快,要不然我就会饿死。于是,几乎是同时,羊和狮子一跃而起,迎着朝阳跑去。 生存的压力,使羊成了奔跑“健将”,狮子成了草原“猎手”。在生活中,我们虽然没有像羊和狮子那样的生存压力,但学习、工作的压力依然存在,正是这样一些压力,使我们不断成功,不断进步。请以“成长需要压力”为话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2020=400 6、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7、要求:内容表达及表达方式符合要求即可每段话中所规定的三个词语必须全用。8、例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一)9、家是温暖的港湾10、在人生的航行中,我们需要冒险,也需要休憩,家就是供我们休憩的温暖的港湾。11、作者援引尼采的话,自然与上文“点点帆影”句相联系,既引出话题,又把对“家”的思考引向深入,借以讨论对大家的看法,使自己的阐述更丰满,更充分,更具说服力。12、描写、议论、抒情。 议论13、过渡作用。(由上文借用尼采对女人的讥评的话,对家贬抑过渡到下文对家的褒扬。2使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水流湍急的特点。3淡泊名利、避世归隐9(1)j (2)yi 10、A处:摇曳 B处:弥散11(1)倘若寄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 (2)人世沧桑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