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选题.doc_第1页
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选题.doc_第2页
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选题.doc_第3页
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选题.doc_第4页
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选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1、19世纪是人类社会迅速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阶段,埃及、日本、中国为了追赶现代化浪潮都先后进行过改革。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9世纪的埃及、日本和19世纪末期的中国分别进行了哪些追赶现代化浪潮的改革? 上述三国改革的最终结果有何差异? 我国著名学者钱乘旦认为,东方许多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在多数情况下,现代化都是从模仿西方的技术开始的。试结合19世纪埃及和日本改革的相关史实说明这一观点。 2.淄博二模(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转折”是一个常用词。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种解释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改变原来状况,如方向、形式等。在历史上促进社会发展,实现社会转转型的变化就是转折。请你根据所学知识,按要求回答秦国、北魏、俄国、日本分别经历了怎样的转折?。3、【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材料一 罗马天主教会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所谓因行称义,是指一个基督徒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义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因此,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等,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材料二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材料三 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1)据上述材料看,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与罗马天主教会的主张有何不同?他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一与天主教会不同的思想?(6分)(2)结合所学知识及上述材料,比较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宗教改革主张的异同。(4分)4、.济南07年4月统考(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是古代东西方比较典型的改革。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侧待遇有所不同。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以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材料二 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邻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回答:(1)依据材料,概括两次改革内容所涉及的共同之处。(2分)分别说明实行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什么?(4分)(2)两次改革分别对本国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造成什么影响?(4分)5、济南07年5月统考(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 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材料二 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等许多特点,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1)(1)上述材料反映了日本政府在哪些领域的改革?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在向西方学习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4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政府上述领域的改革措施对日本社会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5分)(3)依据材料二,分析指出中国维新变法失败的客观原因有哪些?(4分)你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真正“要义”是什么?(2分)6、20062007年山东省烟台市高 三年级诊断性测试 (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读图:材料二 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导致了基督教世界中信仰体系的大分化和大组合。虽然各地、各个宗教派别有所不同,但总的说来,是世界性的宗教帝国让位于地方化、民族化的宗教组织;有形的宗教仪式崇拜,让位于无形的精神信仰崇拜。选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请回答:(1)史学界有句俗语:“中世纪的欧洲是黑暗的欧洲”,请结合材料一中图片提供的信息,加以说明。(3分)(2)为挽救“黑暗”的欧洲,马丁路德拉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请概述其改革的突出贡献。(2分)(3)结合材料二分析宗教改革后,欧洲宗教世界呈现出哪些特点?宗教改革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5分)7、龙城高中2007届历史专业班高考冲刺试卷(9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卑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让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 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 梭伦材料二 史学家对阿里纷纷各抒己见,有人认为他是“现代埃及的奠基者”,“当之无愧的现代埃及之父”;也有人认为是“一个十足的暴君”。材料三 “大凡国家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在于是否勉励人民之工业。所以,归根结底是依靠政府官吏的诱导奖励之力。” 大久保利通回答:(1)材料一体现了梭伦的什么改革思想?有哪些政策体现这一思想?(3分)(2)材料二中对阿里的评说纷纷各抒己见,你是怎样看待的?请说明理由。(2分)(3)材料三中体现了大久保利通的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治维新采取了哪些奖励措施?(3分)(4)从梭伦、阿里、大久保利通的身上体现了怎样的精神?(1分)8、选修I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目前,中俄两国的关系正在进入历史上的最佳时期。相互了解双方历史和文化的异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过去,面向未来。比较俄国1861年改革和中国戊戌变法,在答题纸上(1)(2)(3)的顺序回答下表中至的相关项目。比较1861年改革戊戌变法比较和认识(1)背景社会性质独立的封建农奴制国家中俄两国在近代化的起点上是不同的根本动力步覆艰难的俄国工业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直接原因民族危机引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内忧外患是促使改革的直接原因思想基础新思潮的涌动社会的变革以思想的解放为前提领导者没有实权的皇帝和实力弱小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是否取得政权或政权的支持是改革成败的关键(2)内容农奴获得一块份地;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发展近代农工商业;扩大资产阶级的参政权俄国主要维护了农奴主的利益;而中国主要体现了 的要求(3)意义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中国人民的觉醒性质相同;都属于 影响相同都促进了 的到来9、(海南省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调研测试题)惠州模拟 (8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梭伦颁布的第一条法令就是“解负令”。根据这个法令,平民所欠的各种债务一律废除;禁止在放债时以债户的人身作抵押,废除债务奴隶制;由国家赎回因负债而被卖到外邦为奴的人。梭伦还对公民的财产进行了一次调查分等,并按照财产等级规定相应的政治权利。这些新的法令还包括:设立四百人会议;禁止买卖婚姻,保障妇女孤儿的利益;修改死刑法;其他鼓励手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措施。 一一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材料2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苏联史材料3 大凡国家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在于是否勉励人民之工业。所以,归根结底是依靠政府官吏的诱导奖励之力。大久保利通请回答:(1)据材料1、2,说出梭伦和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各自要解决什么社会矛盾?(2分)(2)归纳材料3中大久保利通的主要观点,其观点在日本明治维新改革措施中是如何体现的?(3分)(3)概述这三次改革的结果,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3分)10、深圳高三第二次模拟(9分)19世纪下半期,俄国、日本、中国三国都进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这些改革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各国的近代化进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概括指出,在当时,三国走向近代化的主要障碍分别是什么?(3分)(2)三国的君主都参与了改革,分别指出他们在改革中的作用。(3分)(3)三个国家的改革对这三个国家的君主统治,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11、2007年青岛市高三教学第二次统一质量检测(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梁启超全集中记载:“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书达于督察院,督察院不代奏,达于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不代奏。当时会试举人集毂下者将及万人,皆与八股性命相依,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材料二 泰西近欧论,皆言三权:有论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三 一些人指使御史文悌上章弹劾,诋毁保国会“名为保国,势必乱国奸宄之徒欲保中国四万万人,而置我大清国以度外。” 戊戌变法全刊第二册请回答:(1)材料一中提到的是什么事件?(1分) 它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1分)该事件有何意义? (2分)(2)材料二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2分)其理论依据是什么?(2分)(3)根据材料一、三,说明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2分)12、36.苏北四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50年以后,英国同俄国的冲突大概是不可避免的了。全欧洲各个国家革命失败后,俄国在欧洲大陆上几乎没有劲敌了。而这次欧洲大陆各国的革命运动之所以失败主要是由于俄国干涉的结果俄国则是欧洲反动势力的堡垒、后备阵地和后备军。 人民的英国史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关于“结束克里木战争的宣言”:为了加快和约条款的签订,并防止(甚至在将来)从朕方面产生任何贪功和侵略的思想,朕同意规定一些特别的预防办法,以免朕的军舰和土耳其的军舰在黑海中发生冲突,同意在比萨拉比亚南部,邻近多瑙河的地方划定新的目界线。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这次战争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因为俄国的将军们和官吏们更加无能,俄国的严重的弱点,过去外界所没想像到的,现在都暴露出来了。 人民的英国史材料二、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工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回答下列问题:(1)据材料一回答:人民的英国史作者认为1850年以后英俄冲突不可避免的原因是什么?你是否赞同?为什么?(4分)通过材料分析,俄国战败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对俄国将产生哪些影响?(3分)(2)据材料二回答: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3分)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材料二,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4分)变(3)造成中俄两国改革不同结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13、(2008,天津)中外教育史表明,教育内容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语曰:“学而优则仕”。宋真宗在劝学诗中说:“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 据明史记载,明代科举制“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及特点。(4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稍变其试士之法”的表现及产生的影响。(4分)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面阵等课程。 (3)材料二中新式学堂由何者创办?(2分)从课程内容说明新式学堂在当时所起的作用。(3分) 材料三 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课程,课时如下:课程 修身 读经讲经 中国文学 外语 历史 地理 几何代数 植物动物 理化 图画 法制理财 体操 合计 课时 5 45 19 36 11 11 20 8 8 4 3 10 180 (4)与材料一相比,清末中学堂课程内容有哪些特点?(4分)你怎样评价?(2分) 材料四 德国莱比锡大学建于1409年,初期开设的课程有神学、文科(语言)、法学、医科。以后逐渐增加,至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德国的其它大学也普遍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创造了19世纪末的奇迹。 (5)依据材料四归纳15至19世纪德国大学课程改革的趋势。(4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各举一例说明这一趋势对19世纪末的德国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6)综上,谈谈你对教育变革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2分)14、(10分)仔细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来自教材历史选修1第8页的“资料回放”)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匹斯诸神的伟大母亲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倍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无辜被售,有的因故卖身,有的为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不复说家乡的亚狄加语言,远方漂泊,也有的惨遭奴隶的卑贱境遇,即使就在家乡,也在主人的怒气之下发抖,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梭伦材料二: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梭伦的诗歌之二请回答:(1)从材料一中我们可知梭伦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是什么?(1分)这一法律条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颁布的?(2分)假如你是生活在梭伦改革时代雅典欠债为奴的平民,你会支持改革吗?请阐述你的理由。(3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梭伦改革的特点。请并简要评价梭伦改革。(4分) 15.文物是形象的历史。人们从商周的青铜器不仅看到了那一时期的各种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了解到当时的冶炼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种情况。观察下列商鞅变法时期的三幅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图一 铁制农具 图二 奖励耕织图三 商鞅铜方升请回答:(1)从图一和图二中的牛耕图中你能吸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2分)(2)你从材料二、三中可以获得商鞅变法的什么信息?(2分)(3)据图二中的牛耕图,一般史学家认为这是农民在私田上进行耕作,你认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3分)(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给商鞅变法一个合理的评价。(2分)16(9分)仔细阅读下面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人,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志愿,不做庸碌无为的书生,而要学以致用,为时代和社会肩负起自己的责任。王安石为人刚正,意志坚强,以“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推行变法,冲破重重阻力,百折不挠,人称“拗相公”。在改革过程中,王安石遭到了反对派的强烈抨击,曾先后两次被罢免相位,但却从未动摇过变法的决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岳麓版)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3分)(2)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一环是提出课题。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针对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展开讨论:甲:青苗法类似今天的银行贷款,打击了当时普遍存在的高利贷行为,对人民有利。乙:青苗法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纯粹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问题:(2)你同意甲、乙两种观点中的哪一种呢?试述你的理由。(4分)(3)根据上面的讨论,为他们的研究拟定一个题目。(2分) 17.(9分)仔细阅读下面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1)14-16世纪,西欧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请你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在西欧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3分)(2)阅读下面材料:“赎罪券能并且仅仅能免除教会的惩罚;教会能免除教会所加的惩罚,不能免除上帝所加的惩罚。”“赎罪券决不能赦免罪过;教皇本人无权作此赦免;赦免罪过之权属于上帝。”“赎罪券不能免除上帝对罪过的惩罚;那种权力也仅仅属于上帝自己。”“真正悔改的基督徒勿需赎罪券就得到上帝的赦免;不需要用赎罪券,基督要求每一个人做这种真正的悔改。”-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请回答:(2)从上文中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知道“九十五条论纲”是针对什么问题而发表的?它的内容说明的问题是什么?及其发表有何意义?(4分)(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运动的结果是什么?(2分)18.(9分) 仔细阅读下列图文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19世纪中叶俄国与英国生铁产量对照表国别俄国英国比例项目生铁26万吨385万吨1/151861年俄国、英国、德国铁路里程对比表国别俄国英国德国项目铁路1500俄里15000俄里10000俄里注:1俄里=1.067千米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岳麓版)第97页 材料二下图为俄国贵族在宣读“二一九法令”材料三下图为民粹派在农村宣传 图见历史选修1第98页请回答:(1)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材料二所揭示的历史事件之间有何内在的联系?(4分)(2)分析材料二所揭示的历史事件的同时俄国在地方上推行自治改革,其中在城市建立。凡是纳税人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规定保证了 。(3分)(3)材料三中民粹派是代表了农民阶级的利益,他们反对农奴制度,痛恨改革对农民的剥夺。试分析说明他们这时在农村进行宣传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1、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3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失败,埃及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成为亚洲强国;中国戊戌变法失败,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3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中,从西欧国家引进工业生产的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重点发展军事工业;(2分)日本明治维新过程中,明治政府推行“殖产兴业”政策,政府从西方国家大力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和人才,加紧建设近代企业。(2分)2、商鞅变法:废除了秦国的旧制度,确立了一系列新制度,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使秦成为强国。(3分)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2分) 俄国农奴制改革:废除农奴制、建立近代司法体系、实行地方自治,使俄国走上了近代化。(2分)日本明治维新: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使日本走上了近代化,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3分)3、(1)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主张信仰得救。罗马天主教会主张因行得救。动摇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和权威,建立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民族教会。(6分)(2)相同点:都主张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个人通过圣经可直接与上帝沟通。(2分)不同点:加尔文进一步提出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是真正的宗教精神;加尔文教主张“先定论”。(2分)4、(1)共同之处:等级的划分;官吏的任免;对工商业的态度等。(2分)目的:梭伦改革:缓和平民与贵族矛盾激化,挽救贵族政治面临的严重危机;(2分)商鞅变法;顺应社会大变革形势,实现富国强兵。(2分)(2)不同影响:梭伦改革: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2分)商鞅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2分)5、 (1)领域:教育,军事。(2分) 学习的规模大,领域广;结合日本国情,有选择有侧重地学习西方;(或:根据西方各国的所长,分别学习);在意识形态领域反对极端西化。(3分)(2)教育改革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人才;(2分)军事改革使日本成为军事强国,完全废除了西方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获得了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3分)(3)原因:中国封建势力强大;帝国主义要瓜分中国,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4分)要义:推翻旧的幕府统治,建立新的天皇政权;大刀阔斧地推行切实可行的变法措施。(2分) 6、(1)天主教会利用教权聚敛财富,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控制人们的精神世界,压制进步思想,迫害先进人士;干涉国家政治,控制世俗君主。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是欧洲各种矛盾的焦点。(3分)(2)提出了“因信称义”的主张,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神学说教。(2分)(3)一些地方化、民族化的新教组织出现;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简化,人们普遍接受信仰得救主张。(2分)动摇了天主教会统治地位,促进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冲破天主教会的精神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和民族国家的发展。(3分)7、(1)一视同仁、公平公正、不偏不倚的改革思想(或折中、制衡、中庸的思想也可)。如颁布土地法令上允许贵族保留祖传的地产;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分享政治权益;建立“四百人会议分享参政议政的权利等。(3分)(2)如果持肯定态度,理由如下:结束了埃及的长期混乱局面,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奠定了近代埃及民族国家的基础;促进了农业商业的发展,建立了近代工业,提高了生产力;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增强了经济军事实力,推迟了被列强侵略的进程等。(2分)如果持否定态度,理由如下:对外扩张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对其他国家是一场奴役和掠夺;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垄断国家政权等。(2分)(3)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或“置产兴业”政策。(1分)政府负责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和人才,建立样板企业;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扶植那些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大资本家;大力拓展海外贸易等。(2分)(4)改革创新、坚强不屈的改革精神等。(1分)8、(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工业革命的影响是中俄两国改革的共同因素(或生产力总是为自身发展开辟道路)。(2分)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激化了国内矛盾。(1分)康、梁等维新变法思想。(1分)以沙皇为首的封建地主。(1分)(2)资产阶级。(1分)(3)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1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分)9、(1)梭伦改革要解决贵族和平民的矛盾;亚历山大二世要解决贵族地主和农奴的矛盾(2分)。解析: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迅速作答。观点:政府应当鼓励工业发展。(1分)。措施:政府扶植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引进两方技术设备等殖产兴业措施。(2分) (3)结果:梭伦改革为雅民主政治奠定基础;明治维新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使日俄两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2分)。认识:改革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或:改革具有多样性、复杂性(1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解析: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10、(1)俄国:沙皇专制统治和农奴制度。(1分)日本:幕府专制统治和民族危机。(1分)中国: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和民族危亡。(1分)(2)俄国:沙皇直接发动、领导了改革(领导)。(1分)日本:天皇一直支持改革(支持)。(1分)中国:前期光绪皇帝支持改革,后期慈禧太后破坏了改革(阻碍)。(1分)(3)俄国:巩固和加强了沙皇专制统治。(1分)日本:由君主专制政体演变为君主立宪制。(1分)中国:加深了君主专制统治的危机。(1分)11、(1)事件:公车上书。直接原因:马关条约草案的签订。意义: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标志着维新变法由一种思潮变成政治运动。(2)主张:君主立宪制。理论依据:三权分立学说。(3)原因:顽固守旧势力非常强大。12、(1)原因:英国是民主与进步势力的代表,而俄国则是欧洲反动势力的代表。不赞同,冲突的原因是两国在土耳其的扩张产生了尖锐的矛盾。(4分)农奴制导致俄国的落后。丧失了欧洲的霸主地位,加剧了社会矛盾,成为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外因。(3分)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3分)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4分)(3)俄国依靠沙皇专制政权强力推行;中国顽固势力强大,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资产阶级维新力量弱小。(2分)13、答案:(1)儒家学说(四书五经)。读书与做官紧密结合(教育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2)内容专取四书五经,文体采用八股文。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加强了专制主义(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3)洋务派。适应了洋务运动需要,培养了翻译、军事和科技等实用性人才。(4)添设西学课程,科目设置全面,经学仍占据重要地位。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教育的基本特征。(5)自然科学学科增多,鼓励科学研究(理性主义的影响增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