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设计策略1.doc_第1页
中学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设计策略1.doc_第2页
中学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设计策略1.doc_第3页
中学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设计策略1.doc_第4页
中学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设计策略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设计策略专业:化学班级:07化学1 姓名:寇学芳目 录引 言31 创设问题情境的内涵极其必要性51.1什么是“问题情境”51.2“问题情境”在教学中的必要性52 化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对象102.1教师创设情境102.2学生创设情境123 问题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163.1问题情境在学生思维发展中的作用163.1.1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兴趣163.1.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163.2问题情境设计在探究学习中的作用184 创设化学问题情境的基本原则264.1问题要具体明确264.2问题要有新意264.3问题要有挑战性 4.4问题要有开放性 4.5问题要有针对性 4.6问题要有层次性和系统性5 化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5.1问题情境设计方法5.1.1利用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5.1.2利用社会实践创设问题情境5.1.3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5.1.4利用生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5.1.5利用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5.1.6利用比喻创设问题情境5.2对中学化学中易考题型的问题情境创设策略5.2.1物质性质类知识问题情境的创设5.2.2化学原理,定律类知识问题情境的创设5.2.3习题课中所涉及的知识问题情境的创设5.2.4实验验证类,探究类,记忆类化学知识问题情境的创设5.2.5物质的制备,除杂类,计算类复习性之类的知识问题情境的创设6 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6.1情境的全面性6.2情境的真实性6.3情境的情感性6.4情境的问题性6.5情境的发展性6.6情境的可接受性结 论28致 谢30参考文献31中学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设计策略【摘 要】: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授,轻视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得学生很少提问题、不善于提问题、很难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它要求学生由原来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探究式学习”总是围绕具体的问题展开的,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因此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是帮助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通过阐释问题情境的涵义和问题情境教学的必要性,探究了问题情境的创设对象以及教师和学生在问题情境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对探究式学习活动和新课程教学功能的探讨以及问题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探讨了化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设计的多种方法。最终结合中学化学新课程的标准阐明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情境的全面性、真实性、情感性、问题性、发展性和可接受性。【关键词】:问题情境、创设对象、作用、情境创设、原则、方法策略、注意问题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emphasis on chemistry teaching is imparting knowledge, the students awareness of the problem lightly, so students rarely ask questions, and the students are not good at asking questions, the question is difficult to be valued, which denied the students personality and talent development.Curriculum reform is an important new feature of changing the way to the learning of students, which requires students from the reception learningtoinquiry-based learning, in order to stimulate student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motivation.Inquiry-based learning is always around specific issues, which requires students to have a strong awareness of the problem can be discovered, the question of value. Thus the creation of rich problem situations to help achieve this goal is an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This problem not only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meaning and context of the necessity of teaching problem situation, exploring the problem situation as well as the creation of objects in the problem situatio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the teaching role. And on inquiry-based learning activities and teaching functions of the new curriculum and the problem situation in the teaching role of the chemistry classroom teaching in many ways the design situation. Ultimate combination of high school chemistry curriculum standards to clarify the creation of the new problem situation should be noted that a comprehensive context, authenticity, emotion, problem solving, development and acceptability.【KEY WOARD】:Problem situation、Creation of objects、Role、Creation of situations、Principles、Methods and strategies、Attention problems【引言】:问题是问题解决的源头,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也就谈不上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何让学生提出问题,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通过积极的启发引导,与学生一起创设好问题情境,既是引导学生开展问题研究的必经之路,也是培养学生自发提出问题的重要环节,更是培养学生兴趣重要方法。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指出:“化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一节课中,有的学生学的主动活泼、津津有味,有的学生精神不振,昏昏欲睡,这种现象归根到底是兴趣问题。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指出:“要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激励学生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学好化学的积极性”。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它表现为人力求认识和获得某种事物,并且力求参与相应的活动。兴趣通过情绪反应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积极性,即凡是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和工作,人就会觉得心情舒畅和愉快,效率也较高。相反,如果是从事自己不感兴趣的事,则可能心理动力不够,缺乏激情,效率也就较低。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兴趣和情绪的左右,因此,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增进其学习的效率。因而,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学生不喜欢化学的原因,并要善于挖掘教材潜力,创设美好的化学问题情境,以便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主动求索,从而获得最佳效果。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化学问题的兴趣,培养化学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在教学中,选择和创设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问题情境。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多采用画面、化学史料、生动故事、生活经验、社会实践、化学实验等方法创设问题情境,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此外,中学阶段的化学学科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求知欲,增强对化学知识的兴趣,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探索因果关系的能力。问题情境在化学教学中能够起到比较明显的效果。所以在中学教学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够调动学生心理的积极因素,激发其情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化学课堂质量的教学模式。1创设问题情境的内涵极其必要性1.1什么是“问题情境” 一切教学只有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才能使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最终取决于自身参与化学思维活动的程度。而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程度,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创造合适的问题情境。中国古代学者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维自疑问始,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思维,更谈不到创造性思维,问题是化学的心脏,问题解决是 化学思维的核心,设定的问题应以某一种情境给出。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一定的教学的客观条件。如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设置疑问,布下迷局,引起同学的关注;又如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或提供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把学生领进精彩的问题空间,使学生面临某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起学生惊奇、困惑,产生一种积极探究的愿望,集中注意,积极思维。创设问题情境这一教学策略的实质就是通过这一手段揭露事物的内在矛盾,从而引起学生内心的认知矛盾,打破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尽快进入思考、探索状态。【1】1.2“问题情境”在教学中的必要性“问题情境教学”是指运用具体活动的场景或提供学习资源以激起学习者主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是指对学习新知识和新能力产生影响的各种情况,既包括学生内部的情况,也包括学生外部的情况。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以达到对新知识的掌握。因此,真实情境的创设,更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动机,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促成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索、发现和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虽然问题情境教学中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但是教学情境的设置,教学过程的进行,却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成功地搞好情境教学,教师必须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编制有效的导学系统,创设适当的学习环境,指导和帮助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因此,如何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协助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搞好问题情境教学的关键,也是当前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2化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对象 2.1教师创设情境 教师创设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学会思考,陶冶情操。教师创设情境强调创设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自主学习。教师可设计诸如图片、动画、游戏、讨论、小品表演、体验与交流、正反方辩论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收获。教师创设情境要考虑学生的语言、思想水平,即必须融入学生的生活语言、熟悉的生活事物,不能太冷僻、生硬,难以理解。 在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媒体拉近时空的距离,再现学生没有或无法经历的生活场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效地缩短了教材内容与学生认识、生活之间的距离,使课文所描绘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到结合点。同时,教师也要努力用精炼、平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创设情境,用真情实感打动学生的心扉,用诚挚的话语激起他们情感的波澜,将深刻道理渗透到学生的心境中。 2.2学生创设情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然也应是教学情境创设的积极参与者,不应把教学情境的创设只当作是教师的事,而让学生只是被动地进入教师所创设好的情境中。用系统论的观点去研究教学情境的创设,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创设情境绝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是师生情感的交融、相通过程。 学生创设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材需要,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点滴出发,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通过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倡导言行一致,学生践行道德与法律。如:学生举例、自主编排小品,上网收集资料、课前调查等。 采用学生创设情境教学,体现了二期课改精神: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则起主导作用。教师为学生搭建了施展才能的舞台,通过活动,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这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无可匹比的。同时也让学生感悟到自身的主体地位,明确这种主体地位的学习责任感。 3问题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3.1问题情境在学生思维发展中的作用3.1.1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兴趣经调查研究发现,一个人在学习中取得较好的成绩,或取得较好的名次,无疑对学习将起到促进一定的作用,但对学习起根本推动作用的还是学生对所学习的课程是否从内心里喜欢,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调查结果表明凡是学生学习成绩好的学科一般都是学生最喜欢的学科,如果学生对某种事情有兴趣,那么他就会从内心里认真做好这件事情,而且能够从做这件事情中体会到乐趣,有了兴趣就会坚持不懈的努力钻研获得成功。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有乐趣,才能有良好的学习情绪和积极学习的情感。学生要想在学习上取得好的成绩当然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于学科本身的兴趣和由此而产生的兴奋感和自信心。通过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个是感觉知觉思维、建构(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过程),另一个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前者是思维过程,是智力过程;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过程,两者密不可分,互相作用。过去的教学只重视智力过程,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使相当多的学生感到学习是个很痛苦的事情,毫无兴趣可言,学习在学生面前失去了本身的魅力,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是教师要时时特别关注、认真研究解决的一个问题。3.1.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问题是化学的心脏,是思维的源泉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渠道它可以直接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真正的主体教育,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2】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创设各种问题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思维功能,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从而提高课堂效果。【3】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每一节课上都要提供适宜精彩的问题情境,将化学知识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关键是如何提出问题,好的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生思维活动和探究的起点,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线。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创设问题情境要注意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还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能理解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问题要有探究空间,要能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体现一定的思维方法,使学生能学有所得。探究的过程还能激发起同学们参与发现的过程,深化理解的层次,增长创造才能,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教育。、3.2问题情境设计在探究学习中的作用我们根据对探究式学习和课堂教学过程的分析,概括总结出在课堂开展探究式学习的主要过程为“情境问题探索”。图1探究式学习师生活动的流程从整个教学过程看,探究式学习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是创设情境,即教师将化学问题或事实镶嵌在一种模仿或真实的环境中,呈现给学生。情境主要的作用是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是整个教学的起点和成败的关键。其次是发现问题,在教师引导下,问题情境激发着学生去掉非化学因素的情境,关注情境中的化学知识和学生不能解决的化学现象,从而主动感觉问题、提出问题,即情境问题化。在学生的问题意识还比较淡薄的情况下,教师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或是在某些教学环节上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在于提示事实的矛盾或引起学生内心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平衡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学习中去。4创设化学问题情境的基本原则4.1问题要具体明确既提出的问题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把教学目标问题化。目标要明确具体,学生能理解。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4.2问题要有新意问题新颖,要具有趣味性、艺术性,能极大的引起学生们的兴趣,能使学生坐不住,跃跃欲试,非解决不可。4.3问题要有挑战性教师在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使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和新知识产生矛盾的富于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感到问题似乎有些熟悉,但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又不能解决,学生必须重新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解决。鼓励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探索未知的东西,启发学生思维。4.4问题要有开放性开放式的问题是指问题的条件开放,或者结论开放,或者解题的方法、过程开放(即学生可以自己组织知识、自己选择解题的方法),注重过程和方法的研究,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要有探究空间,解决问题中所体现数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要典型。 4.5问题要有针对性问题情境应根据教学内容,抓住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紧扣教材的中心及重点、难点提出问题。问题要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难度适当。问题太容易,学生没有兴趣;问题太难,脱离学生实际,学生面对问题一筹莫展,只能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6问题要有层次性和系统性要按照教材知识的结构和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把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分解成几个互相联系的小问题,由浅入深,步步深入,环环相扣,设置问题链,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5化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5.1问题情境设计方法5.1.1.利用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教师从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情境,将学科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两相融通创设问题情境,如日常生活中一幅熟悉的场景、一次亲身的经历、一个生动的自然现象、一件有趣的化学事实等,都可以让学生体验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化学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激发改造自然和探索科学奥秘的情感,培养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进行“化学反应速率”教学时,可以利用影像资料,通过讲述生动事例,让学生了解自然界或生产、生活中的化学反应的进行有快慢之分。例如氢气、汽油蒸气既可以安静燃烧,也可以发生爆炸;日常生活中用的塑料袋、一次性餐盒需要上百年的时间才能分解掉等。提出问题:如何比较和判断化学反应的快慢?怎样控制化学反应速率快慢?化学反应速率是一抽象概念,不同的学生对这些例子会有不同的理解,一般学生只会认识到反应的快慢,不会深层次地再通过这些例子而想到怎么控制反应速率。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全面思考,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达到问题情境创设的目的,让学生在该情境里掌握了所学化学知识。5.1.2利用社会实践创设问题情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当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的经验、社会环境或自然情境相结合时,所学的知识才容易发生迁移;只有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理解、掌握并应用于真实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比如一件化学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事实、一项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的重大成就、一幅真实地反映化学现象的插图、一则生动的有关能源或环境问题的报道等,都能使学生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产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动机,强化自主学习的责任,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过程中的重要使用,最终形成综合的科学观。例如进行“钠的性质”教学时,可以引入生动的实例:2001年7月7日,广州市珠江河上出现神秘“水雷”,六个装满金属钠的铁皮水桶浮在水面上,其中三个发生爆炸。据现场的一位同志讲,早上10点多突然从铁桶内蹿出亮黄色的火焰,紧接着一声巨响,蘑菇状的水柱冲天而起。“没想到水里的东西也能着火爆炸。”群众议论说。打捞上来的桶被打开盖子后,马上冒出白烟,而且一旦接触了桶内的物质,双手就感到剧烈的疼痛消防队员将打捞上来的铁桶用煤油浸泡。提出问题:金属钠是怎样的物质?有怎样的化学性质?在水中为什么会发生爆炸?发生爆炸的是钠本身还是有别的原因?怎样保存钠?学生们在最初的时候,更感兴趣的是这则新闻本身,而不是这则新闻中所体现的化学知识,所以就需要教师的提醒,让学生自己去回味新闻,然后从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根据这些问题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得出结论。比如老师通过“钠在水中为什么会发生爆炸”对学生进行提醒,学生自然而然就会联想到钠具有活泼的化学性质,在水中剧烈反应,从而发生爆炸。5.13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模拟或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中学生对化学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运用化学实验来创设教学情境。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学生亲自进行的化学实验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其教学效果要比单纯的教师讲授要有效得多。例如进行“离子反应”教学时,可以在一块玻璃上,平铺一张用含酚酞的硫酸钠溶液湿润的滤纸,在滤纸两边夹上鳄鱼夹,用导线分别与直流电源的两极相连,在滤纸的正中央放置一小束用氢氧化钠溶液浸过的棉纱线,接通电源片刻。提出问题:学生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揭示什么问题?学生对实验的喜欢程度远远高于枯燥的课本内容,所以本节课开始时,学生的注意力都在实验现象上,教师稍加运用技巧如提问、引导,使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知识。比如试验中可以观察到酚酞变红,则说明了反应过程中有氢氧根存在。化学实验永远是学生化学课上最感兴趣的内容,利用实验作为情境,会让他们产生迫切学习的需要。5.1.4利用生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学习者产生探究的动机,并以渴望和愉快的心情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手段很多,如生活中与所学知识有关的趣事,有趣味的化学故事、夸张的卡通图片或动画、生动的化学史料、适合学生言语习惯的文字对白等,都能吸引学生自觉融入学习活动中。例如进行“维生素”教学时,讲生动的故事:几百年前,远洋轮船上没有冷藏设备,船员们只能吃面包、饼干、咸肉等食物,几个月甚至一两年吃不上新鲜蔬菜和水果。航行期间船员们经常病倒,症状是脸色暗黑、牙龈不断渗血、浑身出现青斑,许多船员甚至因此而死亡。探险家哥伦布的船队在航行途中也有船员患上这种病。患病的船员留在了途经的一个荒岛上,他们采摘红红绿绿的野果调节口味并用以充饥。过了几日,奇迹出现了,这些船员不但没有死去,反而恢复了健康。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船员们患的是什么病吗?野果为什么能使他们恢复健康呢?这则故事引起了学生对“野果”成分的好奇,导引学生对维生素的结构、功能及对人身体健康有何益处探究的好奇心。从故事或其他途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好奇心,而学生的认知好奇心一旦被激发出来,就会产生学习的内部动机。这种动机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最持久、最稳定的动力。5.1.5利用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先生说过:“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更可以给人以智慧。”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教学不再局限于现成知识本身的静态效果,而且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的过程,揭示出反映在认识过程中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使学生学到形成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例如 进行“氯气”教学时,引入化学史实:在舍勒研究氯气性质时,法国化学家贝托雷,他对这种黄绿色的气体也很感兴趣,于是对它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实验。有一次,他将氯气通入热的浓苛性钾溶液,结果发现生成了两种盐:一种是普通的钾盐,另一种是未知的新盐,后人称之为“贝托雷盐”KClO3。为研究该新盐的特性,贝托雷把它放在残存有硫磺的研钵中研磨,不料,立即发生了剧烈的爆炸。贝托雷受伤了,但他说:“搞科学难免要有牺牲,对我来说生活中可不能没有科学呀!”1785年,贝托雷提出把氯气的漂白作用应用于生产,并注意到氯气溶于草木灰形成的溶液比氯水漂白能力更强,而且无逸出氯气的有害作用。1789年英国化学家台耐特把氯气溶解在石灰乳中,制成了漂白粉。提出问题:请你根据相关的史料内容,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解释相关的实验现象。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理解化学的发展过程,而且能够使学生学习化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为学生以后的学习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5.1.6利用比喻创设的情境用比喻创设情境就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例如进行“电子云“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观看静止的蜜蜂和正在飞行的蜜蜂的图片提出问题:哪只是静止的?哪只是飞行的?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最初接触这一案例时,可能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此时,教师的引导作用就至关重要,对于这些比较难理解的知识,运用比喻这种深入浅出的方法会使学生感到通俗易懂,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想象一下:电子云的运动速度比蜜蜂翅膀振动的频率快得多,所以一个高速运动的电子就像一团带负电荷的云雾,这就是电子云。抽象难解的知识,会使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时会对其产生畏惧心理,但用了比喻的教学方法导入后,学生就不会因为所学内容的生涩难懂而放弃对这一节课的学习,从而也不会对教学产生消极影响。5.2对中学化学中易考题型的问题情境创设策略 5.21物质性质类知识问题情境的创设。 对于物质性质类知识可以创设比较性的问题情境,教师可以利用新旧知识的比较,新知识所特有的性质作为引起问题的出发点来创设问题情境,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轻松、自愿、愉快地走向新知识。如学习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时,利用三只相同的气球内充氧气、二氧化碳、氢气,做成等大,创设比较情境,放手后,上升的气球内盛什么气体,性质如何?下降的气球内的气体性质又如何?再把下降气球放入大烧杯中,向里充二氧化碳,通过比较现象,二氧化碳的密度自然揭晓,用途也应蕴而生。入情入理,便于掌握,又体现了过程性。5.2.2化学原理、定律类知识问题情境的创设。 针对有关化学原理、定律类知识可创设过程性问题情境。教师要设计从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来猜想与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金属的性质-金属活动性一节中,创设了:“师傅老赵外出,临走交待刚来学徒的小李把散落在地面的锌片、铜片、铁片分类归拢一下,而小李也正想借此表现一下。但没上几天学又缺乏社会经验的小李迅速收拾好了某金属片,而其它两种一时竟束手无策,你能通过所学猜他整理出来的是哪种金属吗?你还能帮他一下吗?说出你的理由、方案并准备实验进行验证。”这样学生通过已有经验和知识迅速判断出小李整理出的金属片(意见很多,但都有理),又通过引导、学习、讨论、合作交流得出了若干种方案,再经共同交流予以论证,最后再进行实验,进一步验证了方案,巩固了所学,并在学习、讨论、交流、实验中又产生了其他的问题,使得学生开拓了视野,真正掌握了所学知识,兴趣盎然,效果较好。5.2.3习题课中所涉及知识问题情境的创设。 对于习题课中所涉及的知识,尤其是推断、鉴别、信息给予类较为综合的知识,可创设思维性问题情境。教师要从多元的角度给学生创设具有开放性、思维性的问题情境。如:无色混合气体类、白色粉末类、黑色粉末类推断题,框图式推断题、物质的检验和鉴别类问题。把他们置身于现实的生产生活实际中去,启迪学生根据所学,思维、寻找突破口,通过学生的猜想、验证、交流、归纳,学生有了一定的成就感,学习的主动性也就高涨了,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提高了学习的效率。5.2.4实验验证类、探究类、记忆类化学知识问题情境的创设。 对于能够进行实验验证类、探究类、记忆类化学知识可创设兴趣性问题情境。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仅利用好实验仪器、影像资料、图片,而且要巧妙的利用好语言艺术来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浓郁的学习兴趣。如学习氢气性质时可以一则谜语来创设情景:“相对分子质量它最小,燃烧还原本领高;产物是水无污染,有时火来脾气爆”。让学生猜想总结,生兴趣十足,对于下面知识的掌握以及所要进行的实验有良好的指导作用,且便于记忆。再如学习地壳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的高低顺序时,可以创设“密语翻译”的问题情境,即:洋鬼子,捋着铁盖子,那家伙真美,我们应怎么着?生大声答,我们要清除掉他们。通过自读、交流、讨论,学生很快记住了,有的学生还饶有兴趣,摇头晃脑的学起日本鬼子来。学习分子性质时,可以让事先训练好的两个学生来了个魔术表演“空瓶生烟”更是把教学推向了高潮。试想这样的问题情境能不叫人产生兴趣吗?所学的知识想巩固不住恐怕都不行。5.2.5物质的制备、除杂类、计算类复习性之类的知识问题情境的创设。 对于物质的制备、除杂类、计算类复习性之类的知识可创设经验性问题情境。教师要做到“量体裁衣”和“因需而设”,选择与教学内容学习主题直接相关的基础性经验问题,增强经验性问题情境的针对性,同时要注意其有效性。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首先通过复习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思路“药、方、装、严”,来引导学生制定出二氧化碳的制取思路,这样水到渠成,学生很自然的掌握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6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根本目的是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6.1情境的全面性一个良好的情境,不仅应该包含着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建构起良好的认知结构,而且应该蕴涵着促进学生非智力品质发展的情感内容和实践内容,能营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心理环境、群体环境和实践环境,富有思想内涵。【9】6.2情境的真实性学生学习知识,不是只为了能够对知识进行准确表述和客观再现,而是要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原有的知识进行重新构建和进一步解释,并且还要使知识发生迁移和生长。因此,课堂中创设的教学情境越真实、越接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经验,就越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和内化。6.3情境的情感性学生在学习中,如果从情感到行为都能够渗透和融化到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真实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中所体现的知识和技能,也很容易领悟和挖掘具体教学情境中所蕴涵的观点和价值。因此,课堂教学中创设的情境越贴近学生的情感体验,就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地探究问题。6.4情境的问题性探究式学习和教学活动实施的关键是“问题环境”的设计。问题环境的设计不仅包括问题本身的设计,还包括问题的引入方式、利用方式、预计解决方式、连锁引发新问题的方式等。结合日常教学,引导、启发学生去延伸、开拓问题链,重视并利用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疑惑和问题,引导他们相互解疑。创设“微科研”的问题环境,让学生更多地体验探索,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以问题为载体和核心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拓展而展开,要求教师创设有利于学生产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情境。6.5情境的发展性情境作用的发展性是指教学情境应该具有促进学生产生继续学习的愿望、有利于激发和增加学生潜能的功能。教学情境的设计不仅要针对学生发展的现有水平,更重要的是,还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便于提出当前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又蕴涵着与当前问题有关、能引发进一步学习的问题,形成新的情境;利于学生自己去回味、思考、发散,积极主动地继续学习,达到新的水平。6.6情境的可接受性情境的设计要考虑学生能不能接受,要设计好合适的“路径”和“台阶”,便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情境中来解决问题。由于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总是受到个人能力以及情境因素的影响。所以,教师提供的情境,一定要精心地选择和设计,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之能适合于学生,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才能使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迁移,才可能使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经验和策略日趋丰富,在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逐步提高。 创设问题情境中蕴含的知识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因为,在这种教学情境的引领下,学生可通过探究等活动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和不断的自我发展。否则,创设情境的教学素材所涉及的知识若远离了学生实际,只会损伤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效果。结论在中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充分理解创设问题情境的内涵及其在教学中的必要性,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精心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化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的对象既有老师又有学生,教师是情境创设的主体,应当对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是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学会思考,陶冶情操。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情境创设的积极参与者,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兴趣和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积极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使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并且使学生成为化学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切身感受到创造的苦和乐,使学生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均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创设化学问题情境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基础环节,教师应当遵照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使问题具体明确,有新意,有挑战性、开放性、针对性、层次性和系统性。教师不仅可以利用生活经验、社会实践、化学实验、生动故事、化学史料、比喻等方法创造适宜的化学问题情境,还可以针对中学化学易考题型创造适宜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考点进行分析,整理,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对于物质性质类知识可以创设比较性的问题情境,针对有关化学原理、定律类知识可创设过程性问题情境,对于习题课中所涉及的知识,尤其是推断、鉴别、信息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