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失独妇女总量、结构及变动趋势计算机仿真研究.docx_第1页
中国失独妇女总量、结构及变动趋势计算机仿真研究.docx_第2页
中国失独妇女总量、结构及变动趋势计算机仿真研究.docx_第3页
中国失独妇女总量、结构及变动趋势计算机仿真研究.docx_第4页
中国失独妇女总量、结构及变动趋势计算机仿真研究.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失独妇女总量、结构及变动趋势计算机仿真研究 摘要:在回顾以往对独生子女死亡和失独家庭研究的基础上,文章从基本概念、分析方法和关键研究问题等方面指出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终身失独概率估计方法和失独育龄妇女再生育可能性等,指出用独生子女死亡概念近似失独妇女,其结果有可能大大高估时期失独妇女的总量。由于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中国育龄妇女二孩生育水平和生育模式发生巨大变化,将失独育龄妇女再生育看做是1-2递进生育也有可能高估失独妇女的总量。通过人口普查、抽样调查数据和计算机微观人口系统仿真分析技术,估计目前35岁及以上失独妇女数量在140万左右,2050年前中国时期失独妇女总量超过600万的可能性不大,失独家庭达到或超过1000万的可能性也不大。 关键词:失独;独生子女;递进生育;曾生子女 中图分类号:C9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149(2016)05-0001-11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1605001 Abstract:Based on reviews of the past research on death of only child and their families, this paper pointed out the underlying issues of their basic concepts, methods and key research questions, raised the estimation methods for losing only child for life time condition probability and losing only child fertile womens rebirth ruld be considerably overestimated if substituting the concept of one child death with losing only child women, or taking the women birth by 1-2 parity progression (due to dramatic change of fertility level and pattern of the second child under family planning policy). With census, raw data sampling and population microsimulation system, this paper estimated total population of women above 35 that lost their only child is about 14 million in 2015 and unlikely to reach 6 million by the year 2050, whereas the total number of family that lost their only child would not exceed 10 million in 2050. Keywords:lost onlychild; onlychild; parity progression fertility; everborn children 一、研究背景 随着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启动实施夫妻一方为独生子女生育二孩”的政策,我国生育政策调整进入新的历史转折。时隔一年后,2015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普遍实行二孩生育政策”,标志着实施了30多年的独生子女生育政策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然而,已经严格实施了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大大加速了育龄妇女生育转变的历史进程,使中国人口的基本结构和发展态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生育政策的调整不仅成为中国未来人口与发展关系转变的重要标志,而且,人口总量、结构变化的历史轨迹,将是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基础、最长期、最不可逆的关键因素。由于人口系统的长周期、不可逆等内在变化规律,生育政策的长期影响必将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显现。 中国长期独生子女政策的直接后果就是产生大量的独生子女和独生子女家庭。虽然生育政策调整后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新增独生子女的数量,但由于有相当一部分生育独生子女的妇女已经不是育龄妇女或接近育龄结束,因此,存量或终身独生子女 终身独生子女指终身无亲生兄弟姐妹。 的规模仍然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必然面临独生子女死亡问题,也就是近年来被高度关注的失独夫妇或失独家庭问题。 对失独家庭的学术关注和社会关注很多,但基础研究并不是非常充分。一方面原因是死亡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一般的抽样调查很难获得足够的研究样本;另一方面原因是失独夫妇受到了巨大的精神打击,很难对失独家庭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这既涉及研究者的道德伦理问题,同时也涉及研究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问题。为了尽可能降低独生子女死亡的影响,2007年,人口计生委财政部关于印发全国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资料来源: http:/公布,2008年全国开始正式实施独生子女伤残死亡扶助制度。生育政策调整后,二孩家庭增加,微观上降低当前独生子女家庭无子女风险,宏观上降低未来失独家庭高峰人口总量。因此,准确地测算失独妇女的总量、结构是计划生育特别扶助的关键研究问题之一,其研究结果直接服务于对扶助对象扶助标准的制定和未来专项财政扶助资金的安排。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虽然有对独生子女死亡概率、全国独生子女死亡总量、结构方面以及对部分省区独生子女总量和风险分析方面的研究1-3,但与失独问题研究的实际内涵还有很大差距。尽管有些研究与失独研究比较接近,但只局限在对独生子女死亡人口总量和为专门的制度设计决策支持研究上 ,无论从统计口径,还是研究的重点都主要集中在49岁及以上妇女的失独情况,因此,还不能反映失独问题的全貌。 在不同生育水平和生育模式下,不同年龄,特别是35岁或40岁以上死亡独生子女妇女再生育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终身失独概率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对事实失独妇女或失独家庭总量、结构的判断,这些研究对深入分析时期与终身失独妇女总量、结构和未来发展趋势都是非常必要的。然而,以往的研究对35岁及以上育龄妇女终身失独概率的大小并不清楚,对失独家庭总量结构和今后的变动趋势也还没有明确的研究成果。作者曾经研究过35岁或40岁及以上有独生女死亡经历的妇女的累积情况,但这并不意味着时期失独妇女的总量、结构与此等同。对有些关键问题的判断还有待深入研究。比如,随着全面二孩生育政策的调整,2050年之前,到底会不会出现1000万以上的失独家庭?独生子女累计死亡和失独家庭到底有什么不同? 一级标题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二级标题1.基本概念 以往的研究经常把一孩死亡、独生子女死亡和失独的含义混为一谈或没有做严格的区分,而仅从独生子女死亡的角度讨论失独问题就是基本概念界定混乱的一种表现形式。为了简化研究,曾经采用通过一些统计口径的简化来进行基本概念和目标人群的重新界定。全国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制度的目标人群就是独生子女父母失独的一种界定方式。该制度将独生子女按母亲的年龄、生育与再生育状况以及子女特征不同,采用具有4个必要条件的统计口径或概念界定。 第一个必要条件是妇女1933年以后出生,其含义是1973年作为正式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时,独生子女母亲的年龄为40岁;第二个必要条件是年龄在49岁以上,其含义是妇女已经渡过育龄期,死亡独生子女母亲不可能再生育;第三个必要条件是只生育过一个子女,其含义是该子女终身无亲生兄弟姐妹,也就是终身为独生子女;第四个必要条件是现无存活子女。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对第三个必要条件有所调整,有些地方调整为无违反计划生育的历史,也就是涵盖了曾生2孩及以上现无存活子女,但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情况。 单纯从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制度实施的角度看,采用这4个必要条件界定失独概念的优点是独生子女母亲的生育史已经完成,特别扶助对象理论上不太可能由失独转变为非失独,政策目标人群确认后,发生再生育变化的可能性几乎是零。但其缺点是导致有相当一部分事实终身失独妇女在49岁及以前的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身份没有得到确认,也无法得到国家政策的持续扶助和社会的全面关爱。因此,无论是从政策完善的角度,还是从研究的科学性、前瞻性的角度,都有必要对失独状况作进一步的区分。 对于失独群体的研究,以往人口学文献通常采用独生子女死亡或死亡独生子女父母的概念,由于特别忌讳死亡的说法,失独和失独家庭的说法是死亡独生子女父母群体提出来的。在“失独”、“失独者”的概念提出后,相应地提出了“失独家庭”的概念。其实失独的概念还可以进一步区分为曾经失独和终身失独两种不同类型。为了进一步准确刻画死亡独生子女的母亲未来生育的异质性和详细区分人群特征的不同,需要把失独概念进一步细化,使概念体系和逻辑关系更加严谨。 曾经失独指曾经发生独生子女死亡,但此后有再生育子女。终身失独指发生失独事件,且此后再无生育。之所以区分曾经失独和终身失独的概念,目的是准确估计终身失独群体的失独总量和年龄构成。特别是对于有些失独者,虽然失独的年龄仍然在育龄期,但却无再生育行为。这种区分的结果一方面是可以相对准确判断潜在的终身失独者,另一方面以此确定终身失独的时间长短,因为有相当一部分事实终身失独者是活不到49岁及以上的。 讨论曾经失独和终身失独群体都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在此将重点讨论时期失独妇女的总量和结构变化问题。 二级标题2.研究方法 (1)终身失独概率。 影响独生子女母亲是否终身失独的概率的重要因素包括递进生育水平、递进生育模式和预期寿命。历史数据研究表明,递进生育水平与生育模式密切相关,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什么样的递进生育水平,一定对应特定的递进生育模式。 如果仅从生命表出发,只考虑死亡问题,研究终身失独的可能性而不涉及育龄妇女递进生育水平和生育模式必然存在非常明显的问题。即使考虑失独育龄妇女的再生育问题,也还是面临一些实际研究困难。在分析失独育龄妇女再生育时,如果按照以往的生育历史,失独妇女再生育属于由1孩育龄妇女向2孩递进,但目前可获得的1-2孩递进的生育水平和生育模式是受到生育政策影响的,而且多数育龄妇女是生育1孩且存活1孩条件的递进生育水平和生育模式。因此,由于历史数据和现有的观察受到生育政策影响,1孩递进2孩的水平和模式是受到严格限制的,用于估计终身失独必然存在很大问题。很显然,曾经生过1孩,如果再次生育的话属于1孩向2孩递进,但事实上失独育龄妇女目前的状态是没有1孩,其条件概率的基本条件与1-2孩递进是完全不同的。 除了将失独妇女再生育行为当作1孩递进2孩方法外,由于失独育龄妇女属于事实0孩育龄妇女,因此采用0孩递进1孩方法更接近实际生育情况,但0-1孩的递进生育模式与1-2孩的递进生育模式的最大不同是平均生育年龄的差异。可见,用0-1孩的递进生育模式估计失独妇女的再生育行为也存在一些问题。 鉴于以上两种方法都存在再生育估计偏差问题,一个折中的办法是可以将不同生育模式的估计结果作为下限、上限或取加权平均来看待。 任意年龄育龄妇女的独生子女死亡后,如果不考虑育龄妇女本人死亡而只考虑再生育的可能性,那么,此类妇女终身失独的算法如下。 第一步,计算年龄别育龄妇女死亡独生子女后再生育的年龄别递进比。 第二步,根据年龄别递进比计算假想队列年龄别未递进概率。 第三步,计算假想队列独生子女死亡至育龄期结束时未递进概率,即死亡独生子女母亲终身失独的概率。 如果进一步考虑育龄妇女独生子女死亡后的死亡概率,则须将研究问题转化为死亡独生子女母亲在存活条件下的未再生育的概率问题。 (2)失独妇女预测模型。 独生子女死亡家庭的认定涉及独生子女父母和独生子女两代人,测算的目标人群是以独生子女父母的生育历史为基础、以孩子的属性为条件的人口群体估计方法。现有的一些研究成果在研究独生子女家庭丧子、失独等研究问题时主要采用宏观模型1,7-9。宏观模型测算研究存在三个难点:第一个难点是如何在人口预测中建立独生子女矩阵与其父母矩阵的密切联系;第二个难点是如何估算死亡独生子女的死亡年龄和母亲年龄;第三个难点是估算育龄期死亡独生子女父母再生育的可能性。这三个难点在以往的宏观人口预测中均没有现成、可靠的处理技术和估算模型,需要通过模型研制和调试结果逐步形成和完善,以得到比较合理、可信的测算结果。然而,宏观模型存在的明显缺陷之一是只考虑亲子死亡的概率而很难确切分析失独育龄夫妇再生育模式变化和失独妇女死亡问题,其结果必然是有偏差的;缺陷之二是妇女生育年龄采用平均生育年龄,这种简化的结果是不能反映出非常复杂的实际生育分布,因而在此基础上所做的研究也必然存在一些偏颇。为了解决宏观模型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充分反映生育政策调整的影响3,10-11,本项研究采用随机微观人口仿真模型的同时,对失独育龄妇女再生育模式进行曾生子女和现存子女两种方式的仿真,以便得到尽可能接近实际的研究结果。 二级标题3.主要数据来源 从数据的角度看,由于死亡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因此,研究死亡问题需要的样本量非常大,除了国家的人口普查和大型抽样调查以外,其他调查通常难以进行科学、准确的统计推断。由于失独问题不仅涉及死亡问题,还涉及再生育的问题,面临的基础数据困难更大。 考虑到以上研究困难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本项研究主要使用1990年人口普查、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原始样本数据,2010年人口普查和2014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汇总数据。理由是1990年和2005年原始数据的样本量相对较大,生育情况覆盖的年龄从15-64岁妇女,比2000年的数据更完整。而2010年和2014年数据虽然更接近目前的实际情况,但相关数据的原始样本数据无法获得。 一级标题三、失独妇女的现状与特征 不同队列失独比例大小受妇女曾生子女的数量、时间、性别和预期寿命的影响。用曾生子女无子女的比例估计失独比例是一个相对较宽的口径。曾生子女无子女包括曾生1孩和多孩无子女,人群涵盖了一次、多次失独和一次失去多个子女的情况。严格来说,一次失去多个子女不属于失独的情况,而仅考虑曾生1孩无子女又排除了多次失独的情况。由于失独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为了获得比较稳健的指标,通过观察年龄别妇女曾生子女无子女的比例可以近似地对失独妇女的状况和特征进行统计推断。 二级标题1.有失独经历的妇女比例 从现有1990年、2005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抽样调查数据来看, 15-64岁妇女曾生子女无子女妇女的比例、各队列曾生子女无子女妇女的比例以及35岁及以上所占比例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5-64岁妇女曾生子女无子女变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见表1)。 第一,从绝对人数看,1990年全国15-64岁妇女曾生子女无子女的总量为7987万。 2005年全国15-64岁妇女曾生子女无子女的总量与1990年非常接近,为7821万,总量规模有所下降或保持基本稳定。到2010年,全国15-64岁妇女曾生子女无子女的总量迅速增加,达到11978万人,绝对数量增加了40多万,增长幅度超过了50%。 第二,从相对比例来看,1990年全国15-64岁妇女曾生子女无子女占15-64岁有生育经历妇女的比例为219。2005年全国15-64岁妇女曾生子女无子女的占15-64岁有生育经历妇女的比例下降为167,低于1990年05个千分点。而到2010年不仅总量迅速增长,而且占15-64岁有生育妇女的比例也上升到327,比2005年的相应比例上升了16个千分点。 第三,从年龄结构来看,1990年全国15-64岁妇女曾生子女无子女中35岁及以上妇女为2398万人,占15-64岁曾生子女无子女妇女的比例为3002%,另外的70%为35岁以下的妇女。而与1990年相比,虽然2005年全国15-64岁妇女曾生子女无子女的总量与1990年非常接近,但年龄构成发生很大变化。2005年在全国15-64岁曾生子女无子女妇女中,35岁及以上妇女所占的比例为4961%,比1990年上升了近20%。到2010年35岁及以上曾生子女无子女妇女所占的比例又进一步上升到6761%,比2005年的比例上升了18%左右,与1990年“三七开”的比例构成正好相反。 总之,通过上述数据可以判断,2010年以前15-64岁曾生子女无子女的比例在4以内,在15-64岁曾生子女无子女妇女中,35岁及以上妇女的比例逐步上升,占15-64岁曾生子女无子女妇女的比例接近70%。 由于失独经历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失独的总量和比例不仅反映死亡水平的高低,同时反映生育水平的高低和生育模式的不同。比较年龄别曾生子女结构发现:曾生1孩和2孩及以上孩子构成变化很大。各个调查之间15-64岁妇女曾生子女结构的显著不同主要是两点。第一点是1990-2010年,年龄别曾生2孩及以上妇女的比例迅速下降。1990年50-54岁妇女曾生2孩的比例在95%以上,2005年50-54岁妇女的比例下降到7735%,到2010年继续下降到6524%(见表2)。第二点是在曾生子女构成中,35岁及以上妇女年龄别曾生1孩的比例持续上升。1990年50-54岁育龄妇女孩次构成中,1孩的比例为290%,到2005年上升到2161%,而到2010年进一步上升为3351%。显然,由于1孩比例的上升,势必加大失独的风险。 二级标题2.失独育龄妇女再生育的可能性 从生育水平变化的历史来看,育龄妇女生育水平下降的过程主要是2孩及以上生育水平的迅速下降过程,也就是育龄妇女再生育可能性下降的过程。回顾过去30多年的中国生育转变和生育率下降的历史可以看到,1990年全国育龄妇女总和递进生育率为21097,到2010年下降到13829(见表3),下降的主要是1孩及以上的递进生育水平,比如,1-2递进生育率由1990年的07073下降到2010年的03585,这意味着育龄妇女终身预期1-2递进生育率下降了一半,其他更详细的变化可参考笔者以往文章5,11。 除了生育水平的下降外,生育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表3可以看到,虽然1990年与2010年0-1孩递进生育率差别仅为00206,但从图1可以看到,1990年与2010年0-1孩递进生育模式还是有很大不同,不同之一是峰值生育年龄由1990年的23岁提升到2010年的24岁;不同之二是峰值生育比例差别很大,1990年的峰值生育比例 1-2孩的递进模式与0-1孩的变化趋势相近,但水平变化却又有很大不同。2010年与1990年1-2孩的总和递进率相比下降了50%左右。与0-1孩的变化特征相似,峰值递进生育年龄由1990年的24岁上升到29岁,而且,从1990年的单峰的生育模式转变为2010年的双峰的生育模式。2010年第二个峰值年龄为32岁,峰值递进生育率由1990年的8%左右下降到2010年的不到3%。差别的第二方面是32岁以下的递进生育率(见图2)。1990年32岁及以下育龄妇女1-2孩的总和递进率为06223,而2010年32岁及以下育龄妇女1-2孩的总和递进率仅为02238。与此相对应,1990年33岁及以上育龄妇女1-2孩的总和递进率为00902,而2010年33岁及以上育龄妇女1-2孩的总和递进率却上升为01324。 总之,由于生育水平和生育模式的不同,相同年龄的育龄妇女生育1孩和2孩的可能性差别很大。如果按照1990年的生育水平和生育模式,妇女终身生育二孩的可能性是2010年的近2倍。如果仅从1-2总和递进生育可能性的角度看,粗略地,1990年育龄妇女比2010年育龄妇女失独的可能性低近一半。由于二孩生育模式的差别主要在33岁以下,如果失独妇女失独补偿生育的可能性按1-2孩递进生育模式补偿,那么,1990年和2010年33岁以上失独育龄妇女补偿生育的可能性仍然有一些差别,但差别不是非常大。 二级标题3.35岁及以上失独育龄妇女终身失独的概率估计 失独育龄妇女到底按照什么生育模式补偿生育?由于缺乏基础调查数据,因此,对这个问题还不是特别清楚。有一点可以肯定,相对年轻的失独育龄妇女肯定会进行再生育尝试。由于以往的1-2孩递进生育水平和生育模式受到生育政策的影响巨大,所以,不能作为补偿生育的生育模式。 如果35岁失独妇女按35岁及以上0-1孩递进生育水平和生育模式补偿生育(以下简称现存子女生育模式),1990、2000、2005和2014年终身失独的概率在52%-60%的水平上,40岁失独育龄妇女终身失独的可能性达到80%-85%(见图3)。唯独2010年数据计算出来的概率与其他年份差别很大,具体原因还需要深入研究。 如果35岁失独妇女按35岁及以上1-2孩递进生育水平和生育模式补偿生育(以下简称曾生子女生育模式),1990、2000、2005、2010和2014年终身失独的概率在82%-93%,40岁失独育龄妇女终身失独的可能性达到93%-98%(见图4)。 总之,不同的递进生育水平和生育模式失独育龄妇女终身失独的可能性差别很大,而且,如果失独育龄妇女按现存子女递进生育或曾生子女递进生育,35岁时两种方式计算的结果差别很大,但随着年龄的增加,两者的差异逐渐缩小直至相同。 一级标题四、失独妇女总量、结构变动趋势 二级标题1.不同递进模式的实证检验 如果不考虑育龄妇女的补偿生育,从基本原理上分析,用死亡独生子女总量代替失独妇女或失独家庭总量,其结果必然是高估失独妇女或失独家庭的总量。为了检验不同递进方法和递进模式的差别,分析失独育龄妇女按曾生子女结构递进和现存子女递进再生育的差别,可以通过对历史调查数据微观仿真结果的比较来进行检验和判断。 如果用1990年人口普查样本数据对2005年人口结构进行一次计算机微观仿真,那么,从妇女年龄别曾生子女无子女的比例可以看到,曾生子女递进模式比现存子女递进模式预测的结果与2005年实 际抽样调查的结果误差大的多(见图5),而且二者整体上各年龄组比例都有高估的可能性。曾生子女递进模式比实际调查结果高24以上,也就是比实际调查数据高出一倍。现存子女的预测结果与2005年的调查结果更接近一些,高估的部分在24以下。 可见,曾生子女生育模式估计失独比例大于现存子女生育模式的检验结果与终身失独概率估计中两者差别的情况是相互一致的。 如果分别使用1990年人口普查样本数据和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2010年人口结构各进行一次计算机微观仿真,同样,从妇女年龄别曾生子女无子女比例可以看到,2005年无论是曾生子女模式还是现存子女模式,由于预测时间比较短,两者与实际调查结果的误差相对较小。但对于1990年预测2010年的情况却完全不同,曾生子女递进模式比现存子女递进模式预测的结果与2010年实际抽样调查的结果相比误差仍然大很多(见图6),而现存模式的预测结果更接近实际调查结果。对比1990年和2005年不同模式对2010年曾生子女无子女妇女的年龄别比例来看,1990年现存子女递进模式和2005年曾生子女递进模式的估计结果的相对误差最小。 总之,由于失独育龄妇女再生育的特殊性,从现有实证数据分析来看,无论是曾生子女递进模式还是现存子女模式都不能完全反映实际生育过程,其问题的来源是曾生或现存子女递进生育模式与实际过程差距的大小。长期预测时,现存子女递进生育模式与实际调查的差别小于曾生子女递进生育模式,短期预测时两者的差距不大。 二级标题2.失独妇女总量预测 通过人口微观仿真模型可以模拟曾生子女模式和现存子女模式下不同年龄失独妇女的总量和结构,无论是曾生子女递进模式还是现存子女模式都不能完全反映实际生育过程,但对比1990年、2005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或抽样调查数据发现,现存子女模式更接近实际调查结果,而曾生子女模式高估失独妇女年龄别比例的可能性很大,其结果是,如果采用曾生子女生育模式再生育,将进一步高估失独妇女的总量。 鉴于上述基本判断,假设失独妇女按0-1递进模式生育且全面二孩政策下1-2的孩次递进模式不变,1-2孩的总和递进生育率提高到06,那么,2015年-2050年每年现存失独妇女总量估计结果,如图7所示。 第一,目前35岁及以上失独妇女总量在140万左右,到2020年,35岁及以上失独妇女总量在180万左右的可能性很大,达到或超过320万的可能性不大。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预计35岁及以上失独妇女总量高峰在2038年左右,峰值达到258万左右,超过600万的可能性不大。 第二,无论是按曾生子女生育模式还是现存子女生育模式再生育,2005年调查数据和2010年仿真数据对2050年失独妇女规模的估计结果都是非常接近,而与1990年数据的结果相差较远,这主要是1990年的生育模式与2005年、2010年相差很大以及2005年、2010年调查时点65岁及以上妇女生育史没有数据的结果。如果采用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估计2050年存活失独妇女总量在135万左右,其结果是远远低于采用1990年人口普查抽样数据的估计,两者的差距在120万左右。 第三,十三五时期是失独妇女总量增加比较快的时期。即使全面二孩生育政策调整后,2015年到2020年每年净增35岁及以上失独妇女总量在6万人以上,超过15万的可能性不大。2020-2030年,失独妇女总量每年净增的幅度都在5万人以上,超过15万的可能性也不大。预计2030年以后,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效果的显现,失独妇女净增的幅度将逐步下降,即使是采用曾生子女生育模式估计,其变化趋势也是一致的。 二级标题3.失独妇女结构变化 失独妇女的结构受不同队列妇女生育独生子女比 例和失独再生育概率大小的影响。2015年在35岁 及以上失独妇女中,40岁及以上失独妇女占8754%,49岁及以上的占5006%,60岁及以上的占2053%。预计到2050年在35岁及以上失独妇女中,40岁及以上、49岁及以上和60岁及以上妇女的比例分别提高到9787%、9086%和6816%。失独妇女结构变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纵向来看,在35岁及以上失独妇女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是60岁及以上失独妇女;从横向来看, 40岁及以上失独妇女占35岁及以上失独妇女的比例与49岁及以上妇女失独的比例差距逐渐缩小,由2015年的27%左右缩小到2050年的7%左右(见表4)。 二级标题4.失独家庭总量预测 从基本概念来看,正像死亡独生子女与失独妇女概念不同一样,失独家庭与失独妇女的内涵也不 同。失独家庭其实是以失独夫妇作为统计口径的。失独夫妇包含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失独妇女有配偶;第二种是失独妇女无配偶;第三种是失独妇女死亡,配偶存活。目前研究失独家庭用失独妇女来 近似,显然缺失了失独妇女死亡但配偶存活的情况。 如果按现存子女递进生育模式,那么,根据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推算,2015年累计死亡35岁及以上失独妇女1902万人,到2050年累计死亡人口规模达到19927万人(见表5)。结合现存失独妇女总量,估计2015年失独家庭为160万左右 这里指35岁及以上妇女失独的情况。 ,预计2050年失独家庭达到450万左右。即使采用曾生子女生育模式估计,到2050年全国失独家庭总量达到800万以上的可能性也不大,几乎不太可能达到1000万以上。 显然,从假设条件来看,这个估计结果是假定失独妇女存活,若再考虑到失独妇女死亡但配偶一定仍然存活的情况,其结果有可能高估现存失独家庭的总量,即使是这样相对保守的估计,与以往媒体广泛流传失独家庭超千万 http:/n的说法也是有很大冲突的。 一级标题五、结论与讨论 随着失独家庭规模的增长,失独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失独家庭的不幸,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同情,如何尽量减少失独家庭的痛苦,解决失独家庭面临的问题将是今后妥善解决独生子女政策带来长期负面影响的难点和重点。为了更加科学、准确地判断未来失独妇女和失独家庭的总量、结构以及变化趋势,更好地服务于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制度的完善,本项研究通过对独生子女死亡、失独妇女和失独家庭概念的区分以及对终身失独概率等基本研究问题的分析,来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