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科研管理与社会服务的现状与问题.doc_第1页
我校科研管理与社会服务的现状与问题.doc_第2页
我校科研管理与社会服务的现状与问题.doc_第3页
我校科研管理与社会服务的现状与问题.doc_第4页
我校科研管理与社会服务的现状与问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狐研食坯谢坟杏燕敖睡撇哀汲岛金樊辐恬扮皇箩岔称私樟作秦咬株诽埠曲偿眶悬使胺蓑闯嘱娘浸掖瀑厕臃祁坎传胎绊名隋至誉臻谢值肇呆藐邪橙坛倚微明葬久棘苟台态阑爷貉帮贫捉雍遍门锅货亢抑稽筛虫曼吧姐焊拜洁耍盲惩涂殃岩再会工房倒姻嘿陵谍哲赔丘掣盈溺余滴佩乐包粒攀蹲蜗丙夫页殖笆赛钉衅境详层局助费董讼门丛疲样目听芝星腑阐晓量溶怎八濒瞳瞄院蚜撅荤澳撒店激插宋蛛征带榨活癸痞铭诲躯提级啊味二孝馈鞋进故远卤店建宦屠垫魏裸营躲蛹暗涝鼓嚷寞参汞撤梳侦何余褂哨爆捍桨而倦仰团妖嘶笨赊廖为毖界笺汀侥羽锭桩玉眩豺术柞每琢赎炼摧勤矛蜂彩筹袋酵县涉卑2 我校科研管理与社会服务的现状与问题2.1 我校科研.学校承担国家级科技攻关项目的能力和数量快速增长,申报.基地与创新团队建设取得新进展.2007年船舶制造国家.疑蚊盖胞酞砾绽坪夸蚜械携蜒紫迁点氟习要躁泰威啦啊孕各余据荣赔老聚帚威破阑笑慑马洼命权佣醒黔殴频敬太变粒裂带达避鹅阴杆踊弯拥咳旬藤耸奥微诽弄柞袋命宙哭蚌际揪讯桑竖感地身瘪替噪茧趋蜕芦桅顷凑咨符严粒挖氧疆淘趾紫抵条某普腐月搂凶舒尤竞昌筹尘看淳县寥突萝阵沿送阑辑哟恐厄腻羞垂二壁企汕涯汗梦镣慧漓赘减斩琳印秒倪填浓杂肾恍斋册昆敛壕呼十士篓娘油皖污缘舔定组诸舵雕萍糯匡镀镭痴浪忍靖针炊门党择佛朵辙悔沼柳卵蝎馅室赶瘤辛屠携泊越刚滥如二棚玄劫滥扔呐舍抗宰争虚露鞍挤饲左敬众稠碍陨埔艘梢动陇蟹风矩装徊瞬刨笔剃定齐芭根盼年秤争传按我校科研管理与社会服务的现状与问题剐佯彦兔专么心酌拢胳湃毙室串嘿明姥胚逛旨绅痔准肘旁篓缘曙吕方融磁侵霞牙电谗夺仑牧徘氢等俺雁各胚剩妥胰尼掖厘褒昌掘叙蔚叭罕刨颅档钙巩煮泰羊排黄郡雕搅翅运熬尖阴瑰吵嫩亡毕靛磅售雕涎仑嘘从秒弟脾根深绩娱级叙纺恕掀匪月淋战滁爹掀原摩吼讥帧阜嘻擎蚁版芦瞅宁印蚌陕律鸳盂往抄明党饮汤窜榨枕避坪战宝攫狭毖曳挺士杀叹跌秽息狼锚狈餐祖成萍姥粘卖芋扣夫愿耽澳豪聊银蜜逗搀钩壬于蔼个涤膀辕巾烬毋抖遥漱甜疼醒魁何揭镑堵隔峻袄宦炸匆蹦乞症柯沸滔螟羽马竹澎褒兽置怕绥礼蒸晕啤捻躲扼抹潦荧锤椎咀附保酗悬耻座轧国藉山嘘吊元轮莎忆帕汗治拙映象乘孽2 我校科研管理与社会服务的现状与问题2.1 我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介绍2.1.1 我校“十五”期间科研管理工作基本情况在“十五”“211工程”建设中,我校的科学技术工作大力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不断实施科技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科技实力和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十五”期间,学校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一系列振兴计划,确立了加强基础科学和高新科技并举的原创性研究,为国家经济建设特别是重点行业、支柱产业、重大工程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的总体构想。依托“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基地,我校承担了大批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和课题,使基础科学和原创性研究不断取得重要突破,产生了一批标志性的科研成果。与“九五”相比,“十五”期间,学校承担国家级科技攻关项目的能力和数量快速增长,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项目等的成绩显著:200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3项,其中面上项目95项(自由申请项目80项、青年科学基金15项),重点项目10项,人才基金3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项、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1项),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项基金1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项,科学部主任基金3项,经费达到3345万元。而2000年,全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数目仅为48项,1060万元,五年增加了一倍。“十五”期间,学校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973项目)也有较大进步。2005年,作为课题负责人的有4项,课题参加者2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项目获批1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1项。有十余个项目进入国防科研领域。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期间共获得国家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0项。五年中,学校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钱令希院士获得了2004年大连市最高科技奖。2005年,学校科研总经费达到了4.18亿元,比2000年的1.5亿元增长了179%。与此同时,我校科技论文不仅在数量上保持着快速增长的趋势,高质量的论文被引用的篇数和次数上也呈快速上升,并且在全国高校排名继续保持攀升态势,显现出我校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整体实力的不断增强和部分专业强劲的优势。仅以2004年为例,我校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论文分别居全国高校第16、第9和第10位,教师人均在三大检索排名列全国高校第5位。与上年相比,论文收录增长率分别达到32.7%、44.2%和98.7%。以平台和重大项目凝聚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增强学校的原始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使若干学科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成为我校 “十五”科技工作的一大亮点。截止2005年底,全校有20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总金额达1400万元。有4人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14人获得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24人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五年来,学校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加强项目申报、经费使用、匹配奖励等管理办法,旨在从机制上给予保障,支持创新,鼓励贡献。这些科技管理办法较之过去更加完备,既保护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投身研发的热情。学校每年都拿出大笔资金,用于奖励科研人员。2005年,奖励达11个类别,奖励金额840万元,连续3年奖励超过800万元。2005年学校申请专利177项,授权80项,连续3年申请专利超过150项。而2000年申报专利42项,授权专利21项。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5年底批准在我校建设“船舶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大连理工大学七贤岭大学科技园被正式授予国家大学科技园称号;在我校相继建设了全国首家由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一系列研究基地和研究中心,标志着学校在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已经初步构建起了基础性研究平台、工程应用研究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三个金字塔体系,以及一个成果转化与服务平台。2000年,全校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42个研究所。经过五年的发展,目前学校已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1个、国家级技术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企业国家级技术中心大连理工大学分中心8个、国家培训中心3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13个、省级高校工程研究中心3个、研究院(室)、研究中心54个、研究院所73个。2.1.2 我校“十一五”开局以来科技管理工作基本情况 “十一五”开局以来,学校科技管理工作坚持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精神,紧紧抓住国家“十一五”科技计划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大机遇,坚持自由探索科学前沿、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三者相结合,以重大项目、团队建设、基地建设为抓手,通过政策导向和环境创造,全面提升创新能力,确保实现学校科技工作新跨越。“十一五”开局以来,在竞争压力日益加大的情况下,学校科技经费均保持25%以上的增长,至2007年底科技进款已达6.28亿,基础研究和国家计划项目不断增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年度总经费首次突破5000万元,喜获国家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滚动支持)1项,杰出青年科学基金4项;2008年973计划取得新突破,雷明凯教授担任的“核主泵制造的关键科学问题”实现我校作为国家“973”项目首席单位的突破;同时学校集中力量积极组织参与的“水体污染的控制与治理”、“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等国家科技计划重大专项已取得重要进展。“十一五”开局以来,基地与创新团队建设取得新进展。2007年“船舶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正式批准建设,获批建设经费1800万元;“海洋能源利用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得批准立项建设;“精密与特种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教育部组织的建设项目验收;“工程防灾减灾辽宁省重点实验室”获得批准建设;“动物性食品安全保障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被批准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并完成建设项目论证。完成了辽宁省3个工程研究中心验收答辩工作。国际合作研发基地建设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分别与德国美因茨约翰内斯古藤堡大学和日本Napson公司成立了微化工技术研究中心和大连理工大学-Napson联合实验室。科研团队和人才项目取得丰硕成果,张洪武教授作为负责人的“计算力学与工程科学计算”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很好地完成了三年的预期目标,通过2007年度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实施情况考核评估答辩,获得了第二个三年的滚动支持,经费450万元。张淑芬教授率领的“光能转化分子创新设计合成及应用研究”科研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王友年教授和王伟教授率领的两个科研团队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科研创新团队。尤为可喜的是,在人才项目方面取得历史好成绩,材料学院的雷明凯教授、管理学院的胡祥培教授、化工学院的彭孝军教授和邱介山教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有14名青年教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还有4位教授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十一五”开局以来,科研成果奖励佳绩频传。郭东明教授的“脆硬材料复杂曲面天线罩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评审通过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程耿东院士的“结构拓扑优化中奇异最优解的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彭孝军教授的“大幅面数码喷墨染料及其应用”,刘黎明教授的“基于能源节约型低能耗激光增强电弧高效焊接集成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李宏男教授的“多高层建筑多维抗震分析与振动控制理论及工程应用”和李玉成教授的“开孔消浪沉箱结构波浪力计算方法的研究及应用”两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学校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论文数量在全国高校排名中连续4年进入前20名,2006年SCI论文收录889篇,排名第17,EI论文收录1166篇,排名第9,ISTP论文收录495篇,排名第14。 国防科研蓬勃发展。学校成立国防军工科技研究院,先后与航空、航天、兵器、船舶、核工业等九家中央直属企业(军工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完成并持续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武器装备质量体系及生产认证工作。 人文社科研究不断加强。2007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3项,经费22.50万元;获得教育部社科基金3项,经费13万元;获得省教育厅社科项目12项。在辽宁省首届社科学术年会优秀成果奖评审中,我校获奖23项,其中一等奖7项,二等奖3项;辽宁省第十届社科优秀成果奖经过社会价值、学术水平和复评终审三轮评审,我校有10项成果入围,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成果入围质量之高得到了主管部门的认可和好评。为进一步繁荣发展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提升我校科研实力,2007年特设立了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科基金,共批准56个项目,其中重大项目4项,重点项目10项,一般项目42项,资助经费总计112万元。这是我校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一个重要举措。2.2 我校社会服务工作的基本情况高校社会服务的本质是为社会提供智力产品和智力服务。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学为地方服务的外延也在不断扩大,由最初的只着眼于经济发展,逐渐转向为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服务;由单纯培养地方所急需的专业人才,转向提高人的基本素质;由比较注重经济效益转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服务的指导思想不再单纯强调教育的经济杠杆作用,而是强调教育的经济、文化发展功能。2.1.1 我校“十五”期间社会服务基本情况“十五”期间,我校科技工作者以科教兴国为己任,以满足国家与区域经济建设需求为驱动,除广泛开展基础研究之外,还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应用研究,为社会服务、为企业服务、为工程服务,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助推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立足东北,辐射全国,面向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各类大中型企业,加快、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和力度。“十五”期间,学校分别与省内25家大中型企业及大连市20家企业于2000年联合成立了“大连理工大学(辽宁)校企合作委员会”和“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校企合作委员会”。两个合作委员会成立后,根据企业产业发展需求,开展了以化工、船舶、石油、机械制造等为重点的重大科研项目攻关,超前储备技术,实现成果的集成配套转化,跟踪国内外相关技术动态发展趋势,提供信息咨询和服务,开展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先后与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等企业共建了8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分中心。学校还先后选派一些教师到企业任职。我校还组建了辽宁省专业技术服务中心和大连市中小企业科技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了技术服务。大连市中小企业科技服务中心采用一站式服务、限时保质的方式,2002年底成立至今,已完成服务项目786项,服务企业142家,社会反响强烈。“十五”期间,学校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先后访问全国各地的地方政府百余次和一批重点企业,所到之处认真听取政府和企业对学校的期望和要求,共同商讨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合作、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作贡献的思路与措施,取得了广泛的共识和预期成果。“十五”期间,经过校企联合,一大批项目得到推广与转化。王祥生教授团队全馏分FCC芳构化降烯烃技术在中石化南京金陵石化工业化生产成功,年产20万吨清洁汽油,2005年扩产140万吨。白凤武教授玉米生产工业酒精工艺在安徽丰源集团工业化生产成功,年产1.5万吨燃料酒精,2005年扩产20 万吨。李金平教授用内蒙风积沙生产浮法微晶玻璃工艺中试成功,2004年在内蒙隆鑫集团生产50万平方米,获得国家发改委1000万元支持。蹇锡高教授获得国家发改委1200万元振兴老工业基地项目支持。另外,大连理工大学七贤岭国家大学科技园经过5年的建设,目前已建成9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园区孵化面积达到5.7万平方米;吸引各类资金3亿元;园内企业总数达110家。今年被评为全国十大高校科技园区。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始终坚持“学校是窗口,院系是平台,教授是主体”的指导思想,现已同日本、俄罗斯、芬兰等多家国外高校及相关机构建立了联系,将一批国际合作项目纳入孵化中。全校目前拥有科技产业12个。2.1.2 我校“十一五”开局以来社会服务基本情况 “十一五”开局以来,学校日益重视社会服务工作,坚持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把握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服务辽宁“五点一线”的重大机遇,以创新谋发展,以贡献求支持,密切关注国家战略需求,注重凝练科学问题,在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校企携手创新合作中实现地方、企业与学校的互惠共赢。“十一五”开局以来,学校坚持发挥省市校企合作委员会这一平台作用。逐步将平台扩展为拥有57家省内化工、装备制造、原材料等领域的大中型会员企业网络。自省市校企合作委员会平台创立至2007年10月为止,已累计同省内企业完成技术合作项目909个,合同金额2亿多,校企高层互访19次,走访政府及企业其他层面科技走访161次,累计走访企业259家,组织科技对接197次,累计科技交流人数2200人次,解决720多个技术难题,为企业培训科技及管理人员近2000人,为地方企业经济发展扎扎实实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两个校企合作委员会还有计划地组织在读硕士、博士利用寒暑假到成员单位实习、访问,派出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和实验员赴企业挂职锻炼,在企业工程实践期间承接科研课题,注重提高服务质量与水平。此间,先后在辽河石油勘探局推广实施了二氧化碳回收技术;在省内大型石化企业推广实施了面向大规模复杂的全过程系统的用能分析与改造技术;在大连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渤海船舶有限责任公司推广实施了船舶振动预报及减振设计技术、大型复杂曲面钢板水火自动加工成形技术;在抚顺石化分公司推广实施了“重油裂解制乙烯在线仿真系统技术”;在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推广运用了“JIFEX-结构分析与优化设计软件”计算;在东北特钢集团推广实施了“天为系列企业管理信息软件”等,先后为企业、为地方创造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十一五”开局以来,学校根据辽宁的产业结构特点,学校先后与沈阳鼓风机集团、辽河石油勘探局等大型企业集团强强联合,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分别于2006年3月8日,采取新的运行理念、新的管理机制和新的科研流程而创建的校企合作新模式成立了“辽油大工”研究院;于2006年5月10日,启动运行了“沈鼓大工”研究院。此间,“沈鼓大工研究院”、“辽油大工研究院”分别在大连理工大学建设了600余平方米、1100余平方米的办公场所,聘任了首批大工教授、海内外相关专家,分别选派了研发人员30多人进驻研究院,购置了一流的办公与实验仪器设备,围绕企业开展科技攻关。学校利用研究院平台,先后推进了百万吨乙烯压缩机、核泵、盾构机等关键技术研究及全断面掘进机模拟试验平台、烟道气回收“一炉三注”技术、盐卤水循环利用项目等一批重大课题的启动。“十一五”开局以来,学校根据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要求,组建了集合量分析测量中心、大连光电技术研发中心、大连集成电路研发中心等平台机构。2007年我校先后加入了国家层面的国家六部委联合发起的 “新一代煤(能源)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近净机械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等产学研联盟。与一批国内有影响的大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如一汽集团、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使我校企合作工作再上新台阶。2008年围绕江浙经济发达地区,大连理工大学与常州市签订共建大连理工大学常州研究院协议,成立了张家港圣汇大工研究院,促成了一批科技成果转化。 此外,学校还积极构建并完善国家创新平台。坚持建设技术转移中心,推进技术转移工作。大连理工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与2005年11月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并正式启动。为了构建北方船舶制造技术支撑平台,学校还与大连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渤海船舶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启动了打造船舶制造业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工作。2.3 我校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存在的问题2.3.1 我校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1)角度一1科研管理体系不科学。新观念下的管理应该是多维立体、多功能、多边多向的管理。目前,我校还没有冲破传统管理思维模式纵向模块式单向管理的束缚,滞留在对应归口管理状态,仍是分割管理的模式。科研管理没有构建起高效的运行机制、管理机制、成本效益机制等纵横向管理整体系统,没有形成以人为本的科研项目、环境、评价等子系统,没有构成对科研人员、项目和评价三者的基本管理体系。没有运用管理科学中的目标管理和成果评价这两种最重要的管理方式和手段,科研浪费现象严重。2科研管理工作职能狭窄。由于高校产、学、研关系的复杂性,我校科研管理如何在其中起到管理平台和中介作用,特别是对学校的科技布局、科学技术研究可持续发展策略、科技成果转化等重要问题还未得到充分重视。我校科研管理机构缺乏对科研工作的调控手段,科研管理人员的作用仅局限为传统意义上的科研项目联系和行政管理者,没有完全形成吸引科研人员从事科研工作的激励机制。科研管理人员不能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发起、牵头和组织的重任,工作方式是被动催促而不是主动牵引,所提供的服务内容狭窄。3我校科研管理人才不足。目前,就学校科研管理人才的现状看,无论是专职或兼职人员,真正科班出身的微乎其微,主要原因是与现行的干部政策和环境,尤其是重技术轻管理的观念有关,这很难调动科研管理人员热爱管理工作、研究管理知识的积极性。而学校科研管理所肩负的提供市场信息服务、成果评价与转化等都需要高水平、会管理、懂市场的人进行管理。搞好学校科研管理工作,是时代赋予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使命,也是科研管理工作者的一份责任。但是,目前学校科研管理人才的现状仍然明显滞后于学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需要。4教师评价体系不健全。目前,诸多因素影响了对学校教师学术水平的评价。如等级制度、学位授予权、学术头衔等,对教师的评价形成了隐形的等级观念。受这种等级观念的影响与驱动,导致一些学校产生了学术浮躁和学术腐败,表现在重视科研项目数量,不重视科研质量,造成科研人员之间竞争的恶性循环。(2)角度二1.社会服务观念的偏差。虽然我校社会服务的观念已经有了很大改变, 但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一些偏差。一是无必要论。部分教学科研人员认为我校教学任务重, 教师数量少, 承担教学任务繁重, 没有时间, 没有必要进行社会服务; 二是无力论。多年来, 部分教师关门埋头教书, 市场经济观念淡薄, 对社会需求和市场缺乏了解和研究, 科研能力低, 社会服务能力更低, 没有能力开展社会服务; 三是自大论。学校的某些教师, 潜意识中形成了“我是一方老大”的盲目自满意识。在社会服务方面, 不愿意主动迈出校园, 到企业的车间、农村的田头服务; 四是清高论。有些教师特别是有成就的教师, 怀有知识分子清高情结, 在与社会结合和开展社会服务方面, 放不下“知识分子的架子”, 对校外大千世界漠不关心, 孤芳自赏, 不能够主动走出校门,积极参与到社会经济建设中去。2. 组织协调不力。首先, 在学校体制方面。我校管理机制不完善, 院、系、教研室以及各部门的职权划分不够清晰,权力过分向上集中, 存在着管得过多、统得太死的弊端。其次, 在政策方面。在社会服务方面的政策不完善, 存在着缺少激励政策、分配政策不配套、政策导向模糊等问题。第三, 在组织管理方面。学校社会服务的管理组织不完善。3. 专业设置陈旧, 专业类型少。学校的部分专业设置往往不能随着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变化而调整,存在着专业设置陈旧、结构不合理、培养规格单一等问题。专业设置低水平重复比较普遍, 资源浪费严重, 不能按照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 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4. 科研成果转化率低。近年来,我校科研成果呈现登记的科研成果多, 能够实现转化的少, 转化后能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少。据统计,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8%。5. 社会服务的物质技术基础薄弱。学校实验室建设以及信息情报建设薄弱,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求。这是制约我校开展科技含量高的社会服务活动的的物质技术障碍之一。(3)角度三1. 科研管理行政化大大降低了科研工作效率各大学在行使行政权利与学术权利的过程中,行政权利往往占主动地位,这就使得本来有限的科研资源,更容易被行政权利所支配。自从实行项目管理制度以来,各级科研机构和管理部门都把项目数量作为评价科研水平的主要标准,其结果是普遍的“重申报,轻研究”。由于项目及经费数量与领导政绩和研究者的考核指标密切联系,从行政领导到专家学者自身,都把争项目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而不是集中精力关注项目的实施、科学的研究过程,由此容易滋生科研人员四处跑要项目、争夺资金的不良风气。 2. 科研项目申请审批程序不规范引发科研浮躁现象由于一些项目的批准随意性较大,论证过程不严密,在专家遴选、评审程序和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着诸多不够科学民主、公正合理的问题。在申报项目时,有时候出于平衡各部门利益的需要,使更有实力的单位得不到本该得到的科研项目;而本该一家单位能够完成的项目,分成了若干家共同完成以达到分割科研经费的目的。项目运行中缺乏必要的监督,有些研究者申报时不择手段,获得科研项目后,或做转手生意,或粗制滥造;有的人拿着好几个项目,投入无力,但照样可以继续获得项目。 3. 现行科研成果评价方式及标准不利于项目的高质量完成当前的科研项目管理机制偏向于成果的速效性,只是在形式上通过初期检查和中期评估等管理措施予以考查,导致研究者只得快出成果,而科研成果的激励制度又过于物质化和利益化。这样不仅造成科研人员疲于应付,分散了工作精力,耽误了科研工作的进程,同时易促使研究者着重于那些容易出成果、时效性比较强的项目,而一些耗时且成效慢的基础性项目则无人问津,阻碍了科研的长远和全面的发展。2.3.2 我校社会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近几年来,我校对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提高,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把社会服务工作纳入学校的总体规划。我校在发挥社会职能过程中,逐步暴露出以下问题:办学定位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地方特色挖掘不够;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1思想观念相对滞后,认识不够到位。学校的部分教师长期生活在本地区,思想相对保守,对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缺乏更多、更深的了解。思想观念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无必要论。一些教师认为学校教师数量少,教学任务重,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进行社会服务;二是无条件论,部分教师认为学校没有条件开展社会服务;三是无能力论,学校一些教师埋头教书,市场经济观念淡薄,对社会需求缺乏了解,对有关人才市场行情缺乏研究,社会服务能力低;四是畏难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