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阳明关于语文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题型考试动向探析.doc_第1页
谢阳明关于语文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题型考试动向探析.doc_第2页
谢阳明关于语文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题型考试动向探析.doc_第3页
谢阳明关于语文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题型考试动向探析.doc_第4页
谢阳明关于语文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题型考试动向探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语文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题型考试动向探析槐树中学 谢阳明一、10-12年语文基础知识考点(一)10年考试内容与类型:小题号考查内容分值1识字书写(查字典;拼音写汉字;田字格内写词语)32名句积累63名著欣赏(填空):考中外名著名篇;24读图答题(漫画)25综合性学习(班级活动)26语言运用;(理解具体环境中语言含义)27诗词鉴赏(天净沙.秋思)3(二)11年考试内容与类型:小题号考查内容分值1识字书写(给汉字注音;田字格内写词语)22名句积累63名著阅读(与仿写句子相结合)24读图答题(漫画)25综合性学习(”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学习活动)36语言运用;(乱句重组)27诗词鉴赏(相见欢李煜)3(三)12年考试内容与类型:小题号考查内容分值1识字书写(拼音写汉字;选择题;田字格内写句子)32成语使用(选择题)23名句积累64名著欣赏(读选段答问):考中外名著名篇;25读图表答题(矩形图表信息提取表述)26综合性学习(“五四”开场白)27诗词鉴赏(赠从弟刘桢)3二、2013年语文基础知识考试题型预测:(一)根据三年考试情况来看,2013年的南充中考,语音、识字书写、读图、名著阅读、名句积累、综合性学习、语言运用(口语交际)、诗词鉴赏仍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二)以下内容也应重视1、成语运用:考成语的搭配关系、成语的轻重程度和成语的感情色彩;2、病句修改:考成分残缺、前后矛盾和语序不当和搭配不当;3、词语运用:对联4、句意衔接:考根据语境补全短文。(三)“积累与运用”试题一份:一、积累与运用(20分)1、识字写字。(分)神八与天宫对接,举世zh( )目,三鹿奶粉含毒,举世震惊。排除万难创造辉煌,唯利是图酝酿恶果,一喜一忧,这就是中国国计民生的真实。欣赏“航天人”ru( )智的微笑,b( )夷“三鹿人”罪恶的行径。我们不因三鹿对国人的危害而一叶障目,自毁信心;也不因神八与天宫对接而盲目自大,粉饰太平。我们希望生活的笑容永远灿烂,科技的步f( )永远坚实。2、名句积累。(6分)江山如此多娇, 。 (沁园春雪毛泽东)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诸葛亮出师表无可奈何花落去, 。(浣溪沙晏殊)来源:学&科&网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何其芳)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秋思范仲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与“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在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3、名著阅读。(2分)我童年的时候,遇见了骆驼祥子,他带我们去看繁星。我们到过水泊梁山,拜见了“及时雨”a( ),在赤壁听b( )“草船借箭”的故事,走进大观园,刘姥姥介绍我们认识了王熙凤c( 。根据一路见闻和经历,我写成了 西游记,明白了d(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道理。、读图答题(分)()观察漫画等待,用简洁的文字说明漫画内容,50字左右。 ()仔细观察漫画,说说漫画寓意。 、综合性学习(分)班里开展“文化探究”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分)()早在南宋时期,注重耕读的朱熹,将自己的儿子送到当地的书院就学,并赋诗送子入板桥桐江书院勉学诗。要求根据上联,补全下联,你认为最恰当的是()。(1分) 上联:汝若问儒风,云窗雪案深功夫。 下联:汝若问农事, 。A、绿阴冉冉遍天涯 B、欸乃一声山水绿 C、万古荒凉楚水西 D、晓烟春雨劳耕锄()“司马文章元亮酒,右军书法少陵诗”,这幅对联中隐含着几位名家。请你仿照示例,从其他几位中选择你熟悉的一位,写出他的姓名及一部(篇)作品。(2分)【示例】右军:王羲之,兰亭集序。【答题】 : , 。、语言运用(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只有经历了艰难困苦,你才能拥有一种厚实的质地与底蕴。就像花草的种子在穿越了沉重黑暗的泥土后,才能更好地在阳光下茁壮成长;就像苍鹰在跌打下无数根羽毛后,才能锤炼出更为强健的翅膀。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砺,使你拥有了花的芬芳、苍鹰的刚强。这样的成功,不仅会成就一个好的结果,更会成就一个人。A.仿照文段中处画线句,写一个句子。(要求:不能直接搬用文段中的句子)示例:就像花草的种子在穿越了沉重黑暗的泥土后,才能更好地在阳光下茁壮成长;就像 ,才能。 B.文段中处画 线的句子有语病,请选用恰当的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诗词鉴赏(分)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分) 2、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三解题方法指导:(一).近年来,南充中考在“积累与运用”板块都将第一个题设置为“识字与书写”,这种格局在2013的中考中中估计不会打破。可能性较大的考法仍然是给也一段语言材料,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在“田”字格中工整、规范书写规定的词语或句子,采用主观性试题加以考查。解答此类题方法是:1.借助形旁理解字义:如“提手旁”往往与“手”有关。2.准确辨析字形;驰弛3.区分汉字读音:音同形近字,署暑;形近音异字,崇祟4.注意搭配习惯:部署布置5.归类整理错字6.注意字的间架结构(二)南充近几年对“语言的综合运用”的考查侧重于信息提取、信息表述、读图表述、对联等,重在考查学生“用语文”的能力,因此考试大多设置一定的语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解答此类题方法是:1.加强针对性训练。2.关注身边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地方文化及乡土资源。3.关注学科知识的联系。(三)“名著阅读”的考查还是停留在一些特别重要、特别著名的作品“读过没有”的档次,但估计经后会在考查的广度和深度、考查的形式方面要适当提高要求。解答此类题注意:要求写出名著篇名、人物,简要概括有关的故事情节等,对作品的艺术特色或人物形象作简要的评述。(四)“诗文积累”分值相对较重,解答此类题注意:1.要求背诵的篇目一定要努力过关。2.运用理性记忆、归类记忆、联想记忆、抄读记忆等方法。(五)“口语交际”的失分主要表现在对所提供的情境材料理解不清,不能很好把握材料的主旨,其次是往往忽视说话的场合、对象和语气,把口语转述为书面语言时又不注意语言的得体、简明、连贯。(六)“诗词鉴赏”较难,解答此类题方法是:1、看背景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2、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三、看体裁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 抒情手法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B借景(物)抒情 C情景交融 描写手法 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 衬托(映衬、反衬、烘托) 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修辞手法 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 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 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 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 A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如“东边日出西边晴,道是有晴(情)还无晴(情)。】B语意双关 拟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或借物喻人,象征。 夸张,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或造成奇特的意境,表现浪漫主义的情感。 反复,连用某字,突出特点或某种情感。 设问,一问一答,富有情趣;反问,增强说服力,发人深醒。 反语,讽刺。 互文:“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烟笼寒水月笼沙”、“开我东阁门,坐我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