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学术与中医临床课件_第1页
内经学术与中医临床课件_第2页
内经学术与中医临床课件_第3页
内经学术与中医临床课件_第4页
内经学术与中医临床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经诊法学说的临床运用 一、内经诊法学说的主要内容 诊法:诊察和辨析疾病的理论和方法. 阴阳应象:“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内经“诊病”与“断病”(辨证),互相结合,不可分割,其理论成为构建中医诊断学的内容框架和原则思想.,1.内经论述诊法的主要篇章 内经以论诊法为基本内容的篇章主要有: 素问脉要精微论:脉诊;四诊合参 素问平人气象论:脉合四时阴阳;脉以胃气为本;真脏脉 素问玉机真藏论:四时五脏脉的太过、不及;真脏脉及其主死机理 素问三部九候论:三部九候诊脉法 素问疏五过论、征四失论:问诊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以缓急、大小、滑涩六脉为纲归纳五脏病候(辨证);尺肤诊. 灵枢五色:面部望诊部位、要领;五色主病 灵枢论疾诊尺:尺肤诊法;望目及其它望诊 除了这些专论诊法的篇章外,尚有不少有关诊法的论述散见于其它篇章之中.至于各具体病证的诊断,则散见于专论病证的篇章.,2.内经诊法学说的主要内容 (1)诊法基本原理:“察外知内”诊法原理;“独取寸口”诊脉法诊病原理等等 (2)诊法的基本原则:诊病时对医生和病人的基本原则要求 (3)诊病方法: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及其运用. 上述内容构成了以四诊为主要诊病手段,以“察外知内”为基本特色的内经诊法学说. 3.内经诊法学说的学术意义 (1)奠定了中医诊法学说的理论基础和学术特色:诊法原理和诊法原则;无创伤性诊病方法. (2)确立中医诊病的基本方法:望闻问切四诊方法. 后世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诊病方法和技巧,但仍不越四诊范畴. (3)构建中医诊断学理论构架:四诊(诊病);辨证 (4)体现中医的基本学术观念:整体恒动观,二、内经论诊法原理 1.“察外知内”的诊法原理 本藏:“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病所矣.” 外揣:“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似形.” 宝命全形论:“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腐)者,其叶发(废);病深者,其声哕.” 刺节真邪:“下有渐洳,上生蒲苇,此所以知形气之多少也.” 基于藏象学说“脏藏于内,象见于外”的“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诊法原理,2.“以常衡变”的诊法原理 以正常生理状态为标准确定病候及其病变程度 阴阳应象:“以我知彼,以表知里.” 平人气象:“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 诊察证候顺逆 顺证:证候合乎一般的病变表现,为病之“常”. 逆证:证候与一般病变表现相异以至相反,为病之“变”,提示病情危重,预后不良. 玉机真脏:“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形气相失,谓之难已;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逆四时,为不可治.” 动输:“阳病而阳脉小者为逆,阴病而阴脉小者为逆.” 判断证候逆顺是中医诊法学说一大特色,对把握疾病转归,估测预后吉凶,尤有重要意义.,3.脉诊及“独取寸口”诊脉法的原理 脉要精微:“夫脉者,血之府也.” 五脏别论:“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而变见于气口.” 经脉别论:“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4.真藏脉及真藏色(“五色之见死”)主死机理 真脏脉主死的机理 平人气象:“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 玉机真脏:“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胃)而至于手太阴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 真脏色主死的机理 脉要精微:“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上述原理均以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理论为基础.,三、内经论诊法原则 1.全面诊察,四诊合参 望闻问切四诊都各具独立诊病意义,但内经并不主张四诊单独运用,而是强调必须综合运用,全面诊察,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种诊候进行“参伍”,通过四诊合参以全面、准确把握疾病性质.不齐之谓参,剖其异而析之;相类之谓伍,比其同而合之. 疏五过:“凡诊者,必知终始,有知余绪,切脉问名,当合男女,离绝郁结,愁忧喜怒” 邪气藏府病形:“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故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故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 脉要精微:“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2.“虚静为保(宝)” 诊病要求病人必须在安静的状态下进行 脉要精微:“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诊法常以平旦又不拘于平旦.) 医生诊病必须虚心宁静,专注凝神. 脉要精微:“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征四失:“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 3.“从容人事”,“严而动神” 医生在诊病过程中必须耐心、细致了解病人的社会生活状况(包括人际关系及精神状态) 疏五过:“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及欲侯王,故贵脱势.”“圣人之治病也,必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医生诊病时既要亲切和蔼,又要严肃认真,以取得病人的信任和对治疗权威的认同 疏五过:“医不能严,不能动神,外为柔弱,乱至失常,病不能移,则医事不行.” 方盛衰:“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 移精变气:“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 师传:“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 明李士材医宗必读:“不失人情论”.,四、内经论脉诊 1.内经所载的四种不同诊脉方法 遍诊十二经脉法 切按十二经动脉,了解其脉动情况(最早使用) 经脉:“是动则病” 阴阳别论:“二阳结谓之消,三阳结谓之隔,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阴搏阳别谓之有子.”三阴俱搏、二阴俱搏、一阴俱搏、三阳俱搏、三阴三阳俱搏 癫狂:“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阳明、太阳,左强者攻其右,右强者攻其左,血变而止” “三部九候”全身遍诊法 切按上(头面)、中(两手)、下(两腿)部各三处动脉以诊头面及五脏病变(遍诊十二经脉法的改进简化) 三部九候论:“何谓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天 两额角动脉 候头角 上部 人 两耳前动脉 候耳目 地 两颊动脉候 口齿 天 寸口 候肺 中部 人 神门 候心 地 合谷 候胸中 天 五里(太冲) 候肝 下部 人 箕门(趺阳) 候脾胃 地 太溪 候肾,人迎寸口同诊法 (三部九候法的进一步简化) 切按两手寸口脉以候里(脏、内伤)、人迎脉(两喉结旁动脉)以候表(腑、外感). 禁服:“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来俱往,若引绳大小等齐,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 六节藏象:“人迎一盛病在少阳四盛以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四盛以上为关阴.” 独取寸口诊法 人迎寸口同诊法的再次简化,为后世所沿用至今. 五脏别论:“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经脉别论:“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内经故尚未分寸口寸关尺三部.难经,2.脉学基本理论 脉以胃气为本 平人气象:“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曰死,脉无胃气亦死.”以胃气有无多少区分四时五脏平病死脉. 玉机真脏:“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 脉之胃气:脉动时所具有的从容、冲和气象.生理的胃气在脉象上的反映.脉象三要素(胃神根)之首. 脉合四时阴阳 脉要精微:“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 平人气象:“春胃微弦曰平”“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脏,曰难已.”,真藏脉 平人气象:“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 玉机真脏:“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诸真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 真脏脉无胃气,故主死.“十怪脉”都是真脏脉. 3.脉象主病 脉要精微论:“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 以脉测证;开后世单字名脉先河 邪气脏腑病形:“请问脉之缓、急、大、小、滑、涩之病形何如?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 以缓急、大小、滑涩为纲 石芾南医原:“诊法之精,无过内经.经以浮沉、缓急、大小、滑涩八脉辨表里、寒热、虚实、顺逆.” 后世:以浮沉、迟数、虚实为纲,4.其它部位按诊 较突出的有尺肤诊和虚里诊法 尺肤诊 论疾诊尺:“审其尺之缓急大小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 脉要精微:尺肤部位配属脏腑形身 邪气脏腑病形:“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皮肤亦缓故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者,可为上工.” 虚里诊: 平人气象:“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手),脉宗气也.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五、内经论望诊 内经论望诊,包括望神、望色、望形态等,其中论面部望色尤为全面、精辟,对后世影响尤为深刻. 1.望神 九针十二原:“神在秋毫,属意勿去神属勿去,知病存亡.” 本病论:“人神失守,神光不聚.” 八正神明论:“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 脉要精微:“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 望神能从整体角度了解生命活力和疾病状况,是判断病情吉凶顺逆的重要依据,故望诊首重望神.但神是整体生命活力的表现,因此既需要凭直觉加以感知,又要与望色、望形态等具体诊法结合.,2.望色 面部色诊 五色主病 举痛论:“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也.” 灵枢五色同 五色命脏 五色:“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 素问五脏生成篇同 五色命脏与五色主病系从不同角度说明五色诊病意义.所说明病机本质一致.如心病多热(心属火) 五色善恶 脉要精微:“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五脏生成篇有类似论述. 五色所不欲(见死、真脏色):枯槁暴露、晦暗无泽.说明胃气枯竭,正气败,为病情危重,预后不良之征.,面部部位配属脏腑形身 五色:“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当肾者,齐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 “左右上下,各如其度” 全息律 刺热:“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右颊先赤,肾热病颐先赤.” 幼幼集成:“察见形色,先分部位.左颊青龙属肝木,右颊白虎属肺金,天庭高而离阳心火,地角低而坎阴肾水,鼻在面中,脾应唇际.” 五行方位 面部望诊要领 五色:“沉浊为内,浮泽为外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抟,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积神于心,以知往今.故相气不微,不知是非,属意勿去,乃知新旧.” 后世增“清浊辨阴阳”和“微甚辨虚实”.,胃 小肠 大肠 肾,胃 小肠 肾 大肠,肺 心,3.望形态 脉要精微五脏失强体征:“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垂,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诊失强体征,可知内脏精气的衰败.上述体征若见于久病,则提示五脏精气已经衰败,预后每属不良. 4.望目、望舌 望目 五脏生成:“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三部九候:“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论疾诊尺:“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黄在脾,黑在肾,黄色不可名状者,病在胸中.” 平人气象论:“目裹微肿如卧蚕(才)起之状,曰水目黄曰黄疸.” 脉要精微:“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长短,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望舌 刺热:“肺热病者舌上黄,身热.” 经脉:“脾所生病者,舌本痛.”“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足太阴)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舌痿人中满.”“足厥阴气绝则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囊缩.” 寒热病:“舌纵涎下,烦悗,取足少阴.” 热病:“舌本烂,热不已者死.”,结语:内经诊法学说的方法论特点 内经诊法学说是其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奠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