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X市X区X镇土地整治项目可研报告.doc_第1页
内蒙X市X区X镇土地整治项目可研报告.doc_第2页
内蒙X市X区X镇土地整治项目可研报告.doc_第3页
内蒙X市X区X镇土地整治项目可研报告.doc_第4页
内蒙X市X区X镇土地整治项目可研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目目 录录 1 综综合合说说明明1 1.1 项目名称 1 1.2 项目类型1 1.3 项目建设规模1 1.4 项目区位置和范围1 1.5 项目区地貌类型1 1.6 项目区土地权属情况(所有权、使用权).2 1.7 项目预计新增耕地面积、新增耕地率.2 1.8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2 1.9 项目预期目标2 1.10 项目工期2 1.11 项目总投资、亩均投资.3 2 项项目背景目背景4 2.1 项目所在县简况4 2.2 项目提出的缘由5 2.3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6 3 项项目区概况目区概况8 3.1 自然条件8 3.2 自然资源条件9 3.3 社会经济状况10 3.4 自然灾害10 3.5 土地利用现状11 3.6 基础设施条件13 4 项项目分析目分析15 4.1 项目区合法性分析15 4.2 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15 II 4.3 新增耕地来源分析16 4.4 水土资源平衡分析16 4.5 土地适宜性评价20 4.6 公众参与分析21 5 项项目目规规划方案及建划方案及建设设内容内容23 5.1 规划原则23 5.2 规划方案比选23 5.3 总体布局24 5.4 建设内容29 5.5 整理后土地利用结构43 6 土地土地权权属属调调整方案整方案46 6.1 项目区土地权属现状46 6.2 土地权属调整原则46 6.3 权属调整程序46 7 实实施措施与工程管理施措施与工程管理49 7.1 实施措施49 7.2 工程管理53 8 施工施工组织设计组织设计55 8.1 施工条件55 8.2 天然建筑材料55 8.3 施工布置55 8.4 主要工程施工56 8.5 施工进度59 9 投投资资估算估算60 9.1 编制说明60 9.2 估算费用构成61 9.3 资金筹措66 III 9.4 投资进度计划66 10 效益分析效益分析68 10.1 社会效益分析68 10.2 生态效益和环境影响分析68 10.3 经济效益分析68 10.4 耕地质量等级70 11 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结论结论与建与建议议71 11.1 可行性研究结论71 11.2 建议71 12 附件附件73 12.1 附件 1.73 12.1 附件 2.73 1 2 1 综合说明综合说明 1.1 项目名称 项目全称为: 1.2 项目类型 项目类型为区级投资的补充耕地项目。 1.3 项目建设规模 该项目建设规模为 451.98hm2,其中包括荒草地 448.52hm2,农村道路 1.93hm2,农田水利用地 1.53hm2。 1.4 项目区位置和范围 项目区涉及三个片区,其位置如下:片 1,大地坐标(西安 80)范围,东经: 11839351184103,北纬:421733.8421910。CF 市 SS 区片 2 区,大地 坐标(西安 80)范围,东经:11808391181240,北纬:422627.642 2940。片 3,大地坐标(西安 80)范围,东经:11857141185808,北纬:42 2024422105。 图 1.4 项目所在位置示意图 1.5 项目区地貌类型 项目区微地貌为平原,整体地势是北高南低(XXX 片是南高北低)。 1.6 项目区土地权属情况(所有权、使用权) 项目区土地所有权为集体所有,使用权为全部承包给当地农民。项目区土地 权属状况清晰,权属界线明显,不存在土地权属争议。项目受益主体为当地农民 群众,符合关于进一步规范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申报工作有关问题的通 知(国土资厅发200268 号)对项目受益主体的规定。 1.7 项目预计新增耕地面积、新增耕地率 该项目 XXXXXXXXXXX,主要是对未利用地进行整理为耕地。整理后项目 区预计共新增耕地 444.97hm2,新增耕地率为 98.45%。其中:XXX 片预计新增耕 地 107.08hm2;片 2 预计新增耕地 244.10hm2;片 3 预计新增耕地 93.79hm2。 3 1.8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a)土地平整工程:土地平整区面积为 188.97hm2,挖方量和填方量均为 30.90 万 m3。 b)农田水利工程:新建机井 21 眼,井房 21 座,铺设 D160PVC 干管 22641m(项目区外的干管均采用 0.8MPa 的 PVC 管材,其余干管用 0.6MPa 的 PVC 管材),D110PVC 支管 39165m,钢管 84m,泄水井 147 座,阀门井 168 座, 架设高压输电线路 2.391km,低压输电线路 6.968km,购置变压器 14 台。 过水路面:片 1 田间道 1 过现有的冲沟而设置有过水路面,过水路面各段依 地形用缓坡过渡处理。过水路面依原有缓坡分为 5 段,总长为 23m。 c)田间道路工程:维修原有田间道 3430m,新建生产路 5712m,原有生产路 改建 6092m。 d)防护林工程:种植乔木 8765 株。 1.9 项目预期目标 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综合整治,将项目区绝大部分荒草 地开发整理为耕地,最终达到合理利用、保护耕地的目标。工程竣工后净增加耕 地面积 444.97hm2、新增耕地率 98.45%,耕地年增加产值 186.88 万元。 1.10 项目工期 项目建设工期 8 个月,工期为 2009 年 4 月12 月。 1.11 项目总投资、亩均投资 项目总投资估算 897.31 万元,单位面积投资为 1323.53 元/亩。项目静态投资 回收期为 6.94 年。 4 2 项目背景项目背景 2.1 项目所在县简况 2.1.1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 SS 区位于 XXXCF 市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 11747101193903,北纬 420129424222,是 CF 市所辖郊区,也是 CF 市最大的农牧业产区。东西 长 153 km,南北宽 77 km,土地总面积 5955.33km2,海拔 4362 067 m。东隔老 哈河与敖汉旗及辽宁省建平县相望,南与喀喇沁旗和元宝山区毗邻,西与河北省 围场县相连,北与翁牛特旗、克什克腾旗接壤。 2.1.2 自然条件自然条件 a)气候 SS 区大部分属温带亚湿润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温暖,干旱 多风,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凉爽,霜冻早,冬季寒冷,降雪少。年平均气温 6.8,极端气温分别为 42.5 和-31.4。年平均降水量 350450 mm,最大年降水 量达 450mm,最小为 200mm,80的降水集中在夏季(69 月)。年蒸发量 17002000 mm,为年降水量的 45 倍,年均气温 57,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年最高气温 42.5,最低气温-32.9,10的有效积温 2 7003 200。年日照 2 7003 000 h,在农作物生长季节的 59 月日照总时数为 1 2501 350 h。年平 均风速 2.5m/s,大风日数 31d,无霜期 120140d。 b)地势地貌 SS 区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平均海拔 500700m,最高海 拔 2067m,最低处位于羊肠子河与老哈河汇流处的波罗和硕地区,海拔 440m,西 部属中山山地地貌区,位于七老图山区的北部,该地貌类型区群山起伏,山势陡 峻,具有明显的气候单面山特点,中部呈低山丘陵地貌,山丘孤立,顶部平展,沟 壑纵横,侵蚀沟自下而上呈树状发育,局部有沙丘堆积,东部为丘陵平川区,属 努鲁儿虎石质低山丘陵区的西北隅,丘陵、台地与河谷平原相间,地形较为破碎, 坡度较缓,在上述 4 个地貌类型区中,沿河流两侧均条带状分布有河谷冲积平原 及河滩曼地,土壤肥沃,植被发育,富存地下水,且水质良好。 5 c)土壤 项目区土壤类型为栗钙土、草甸土,腐殖质层厚平均为 25.61cm,表土层有 机质含量平均为 2.50%。全氮含量平均为 0.12%,全磷含量平均为 0.13%,全钾含 量平均为 2.43%。碱解氮含量平均为 102.81 PPm ,速效磷含量平均为 4.57 PPm ,速效钾含量平均为 117.02PPm。PH 值平均为 8.53。 d)生物资源 SS 区的自然植被主要为草原和森林植被,其中森林植被分布在西部海拔 700m 以上的地段,阴坡乔木树种以兴安落叶松、油松为主,伴生有白桦、蒙古栎 等,林下植被以绣线菊、虎榛子为优势,伴有唐松草、地榆、委陵菜等,阳坡以阔 叶树种占优势,主要有山杨、小青杨、山杏,林下有绣线菊、玉竹等;干草原植被 集中分布于中东部海拔 650 以上的低山丘陵地区,有羊草、贝加尔针茅、冷蒿、 羊胡子草、隐子草、百里香、胡枝子、铁杆蒿等;草甸草原植被主要分布于河流两 岸,山间沟谷的低洼地带,优势植物有早熟禾、苍耳、芦苇、车前、委陵菜、地榆 等中生和湿生植物,盖度 3545%;沙生植被分布在中东部风口沙线处,常见有 小叶锦鸡儿、沙蒿、沙蓬等沙生植物,固定沙丘上还分布有杨树、百里香等。 2.1.3 社会经济概况社会经济概况 SS 区是 CF 市中心区,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该区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 汉族居多数的民族居住区。全区辖 29 个苏木、乡、镇,共有 260 个行政村(嘎查)、 2053 个村民小组。2004 年末,全区总人口为 53.68 万人。2008 年国内生产总值 为 18.53 亿元,财政收入达到 1.183 亿元,农民人均收入 4587 元。 2.2 项目提出的缘由 近年来国家提高了粮食的收购价格,农民种植粮食作物的积极性也被充分 调动。但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基础、人力、物力、技术条件的制约,当地还有部分未 利用地未能充分有效利用,并存在相当数量的中低产田,这些都阻碍了当地农业 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通过土地平整、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以及道路和农田防护工程的实施,将在项 目区内新增耕地 444.97hm2,原有 448.52hm2荒草地开垦为水浇地,缓解当地日 益加剧的耕地人需矛盾。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农田配套工程的完善将改善当 地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为实施农业机械化和开展现代化农业 6 打下良好基础。通过农田防护工程的建设,将增加地表植被覆盖面积,改善区域 生态环境。本项目设施后,当地未利用土地(主要是 448.52hm2荒草地)将得到合 理开发利用,以往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将得到合理调整,高标准、规模化农田 的建设将使农作物产量有大幅度增加,极大促进当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通过 该补充耕地项目,将促进项目区内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当地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树立良好的模范先锋作用。 2.3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2.3.1 国家法律、法规国家法律、法规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c)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e)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3.2 相关政策相关政策 a) 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 1998166 号); b)关于切实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39 号); c)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发 199711 号); d) 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加大补充耕地工作力度确保耕地占补平衡的 通知(国土资发2000120 号); e)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印发关于基本农田保护中有关问题的整改意见 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233 号); f)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土地开发整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发2003 363 号); g)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 政策的意见(中发20051 号); h)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办法; 7 i)财政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下发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使用 管理办法; j)关于组织申报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厅发 200264 号); k)关于进一步规范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申报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土资厅发200268 号); l)关于做好土地开发整理权属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土资发2003287 号)。 2.3.3 相关规划相关规划 a)SS 区 XXX 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 年); b)SS 区 DFYZ 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 年); c)SS 区 XXX 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 年)。 2.3.4 技术标准技术标准 a)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标准(TD/T10122000) b)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 c)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SL/T41999) d)机井技术规范(SL2562000) e)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1992) f)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 72-1994) g)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SL 73-1995) h)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 50162-1992) i)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国土资源部财务 司编) 2.3.5 相关基础资料相关基础资料 a)项目区 1:5000 实测地形图(测绘日期:2008 年 5 月); b)项目区土地利用变更资料(2007 年 10 月); c)CF 市建设工程造价信息2009 年 2 月份; d)实地调查的相关资料; e)CF 市 SS 区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 8 9 3 项目区概况项目区概况 3.1 自然条件 3.1.1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 项目区所涉及的三个片区,地形地貌差异比较明显,具体如下: a)XXX 片所涉及 XXX 村,地面高程为 640m660m 之间,整体地势西南高,东北 低。东北比较平缓,西南比较陡峭。 b)片 2 所涉及的 XXX 村和 XXX 村地为山地,地面高程在 880m1010m 之间,总 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为川地,东南比较平缓的台地。 c)XXX 乡 XXX 项目区地面高程为 570m600m 之间,总体地势北高南低。 3.1.2 气候气候 项目区大部分属温带亚湿润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温暖,干旱多风, 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凉爽,霜冻早,冬季寒冷,降雪少。年平均气温 6.8,极端气 温分别为 42.531.4。年平均降水量 350450 mm,最大年降水量达 450mm,最小为 200mm,80的降水集中在夏季(69 月)。年蒸发量 1 7002 000 mm,为年降水量的 45 倍,年均气温 57,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年最高气温 42.5,最低气温-32.9, 10的有效积温 2 7003 200。年日照 2 7003 000 h,在农作物生长季节的 59 月 日照总时数为 1 2501 350 h。年平均风速 2.5m/s,大风日数 31d,无霜期 120140d。 3.1.3 土壤土壤 项目区土壤类型为栗钙土、草甸土,腐殖质层厚平均为 25.61cm,表土层有机质含 量平均为 2.50%。全氮含量平均为 0.12%,全磷含量平均为 0.13%,全钾含量平均为 2.43%。 碱解氮含量平均为 102.81 PPm ,速效磷含量平均为 4.57 PPm ,速效钾含量平均为 117.02PPm。PH 值平均为 8.53。 3.1.4 水文地质水文地质 SS 区境内的河流属西辽河流域老哈河水系,全区境内有大小河流 7 条。自西南向 东北有锡河、半支箭河、西路嘎河、英金河、阴河、昭苏河和羊肠河。其中昭苏河和半支 箭河属于季节性河流,其它 5 条基本上属于常年性河流。全区 7 条河流年平均地上水资 源 28268 万 m3。全区地上、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地上地下水资源之和为 42611.99 亿 m3,占大气降水量的 19.87%。 10 项目区属老哈河流域,红山水库的上游,含水层岩性为全新统冲积砂砾卵石,上部 为新流冲积砂卵石,透水性强。其基岩裂隙水的赋存和富水程度受地形、气候、岩性和 地质构造等因素的控制,在丘陵间和低山丘陵间的平山区、沟谷洼地、河谷地为第三系 渐新统、上新统含水层组且覆盖厚度较大,含水层厚度一般为 20m40m,井深为 60m, 地面至动水位为 20.00m,静水位为 10.00m,单井出水量为 70m3/h,水化学类型为重碳 酸钙型水,矿化度小于 1g/L。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的要求,适宜于农 作物灌溉。 3.1.5 工程地质工程地质 项目区三个片区的工程地质特性基本相似,主要组成岩性包括变质岩及片麻岩状 花岗岩和砂砾石中粗砂及亚砂土。三个片区的施工段地势较平坦,地形坡度变化一般, 有利于地下水开采、供水管道的铺设和田间道路的修建。 3.2 自然资源条件 3.2.1 光热资源光热资源 项目区年日照 2 7003 000 h,在农作物生长季节的 59 月日照总时数为 12501350 h。全年光合有效辐射时数为 70.3373.56 千卡/cm2,牧草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期为 45.1146.86 千卡/cm2,占全年的 63.764.1%。多年中日照时数最多的 1965 年为 3233h,最少的 1962 年为 2689h,积温条件较好,能够满足旱作物的生长需要。 3.2.2 水资源水资源 a)地表水 片 1 西侧有季节性河流阴河经过,其它两个片区没有河流,区域内地表水资源较为 贫乏。 b)地下水 项目区属阴河流域,片 1 西侧阴河经过形成大片河滩地,从地质结构上看,上部为 新流冲积砂卵石,透水性强,地下水赋存较丰富。实地踏勘及相关水文、地质资料显示, 项目区地下水较丰富,含水层厚度一般为 20m40m,井深为 70m 左右,地面至动水位 为 20.00m,静水位为 10.00m,单井出水量为 80m3/h,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钙型水,矿化 度小于 1g/L。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的要求,适宜于农作物灌溉。 11 3.2.3 生物资源生物资源 项目区内土壤湿润,植物生育好,覆盖率高,沿路、沿沟两侧主要种植乔木(杨树) 及灌木(柠条)。项目区为荒草地,目前没有垦殖过。 3.3 社会经济状况 本项目涉及三个片区,4 个行政村,即分别是 DFYZ 乡片区,包括 XXX 村和 XXX 村;XXX 镇 XXX 村片区;XXX 乡 XXX 片区。 表 3.3 项目社会经济情况统计表 乡镇名行政村名 劳动人口 (人) 耕地面积 (hm2) 人均耕地 面积(亩) 人均年 收入(元) XXX 村1002145.612.183800 DFYZ 乡 XXX 村1311251.062.874750 XXX 村2600374.134.285000 XXX23002711.771000 合计72131041.82.174500 注:耕地数据来源于土地利用变更台帐(2007 年 10 月);XXX 片所在图幅号为 K-50-70(3);片 2 所 在图幅号为 K-50-57-(35)、K-50-57-(44);片 3 所在图幅号 K-50-58-(64)。 其他数据来源于实地踏勘。 3.4 自然灾害 3.4.1 干旱干旱 干旱是项目区农业生产第一大气象灾害,维持时间长,危害地域大,对生产的影响 也最大。 3.4.2 大风大风 年平均风速 2.5m/s,大风日数 31d,无霜期 120140d。月际变化明显,全年盛行西 南风,68 月多偏南风。由于风多风大加之蒸发量大、降水不足,容易使农田风蚀沙化, 造成土壤养分流失,同时也降低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项目区属温带亚湿润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主风向常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受蒙古 高压影响,冬春季盛行偏西风;受太平洋高压影响,夏季盛行偏东、偏南风。年平均最大 风速可达 4.3m/s,多年平均风速 2.5m/s。在 19912005 年的 15 年中,SS 区共出现大风 12 日数 195 天,大风出现最多年份为 1992 年和 2000 年,均出现 20 天。 故本次规划除将项目区内的荒草地开垦为耕地外,同时规划在田间路和生产路一 侧栽植防护林,提高项目区植被覆盖率,以降低大风对农业的危害。 3.4.3 冻害冻害 根据当地气象站资料统计,冻土期为 10 月上旬到第二年的 5 月上旬,最大冻土层 深为 1.8m。本项目施工工期应避开冰冻期,且农田水利工程应考虑防冻措施。 3.5 土地利用现状 3.5.1 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结构 本次规划对项目区建设规模内的土地面积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范规定的 分类标准进行统计。项目区建设规模为 451.98hm2。包括农用地 3.46hm2,未利用地(荒 草地)448.52 hm2。见表 3.5.1。 13 表 3.5.1 内蒙古 XXXXX 土地整治项目土地利用现状表 单位:公顷 三级地类权属单位 一级地类二级地类 名称编号XXX 村XXX 村XXX 合计所占比例 农村道路1530.110.310.880.631.93 0.43% 农田水利用地1560.020.00 1.060.451.53 0.34%农用地其他农用地 小计0.130.31 1.941.083.46 0.77% 荒草地31174.79171.36107.85 94.52 448.52 99.23% 未利用地未利用地 小计74.79171.36107.85 94.52 448.52 99.23% 总计 74.92171.67109.79 95.60 451.98 100.00% 备注:以上地类面积数据由内蒙古 CF 市 SS 区国土资源局依据 2007 年 10 月土地利用变更台账统计提供; 项目区边界内总面积为 457.68hm ,扣除不整理面积 5.70hm (不整理面积中居民点 0.06hm ,有林地 4.79hm,墓葬地 0.74hm ),建设规模为 451.98hm; XXX 片所在图幅号为 K-50-70(3);片 2 所在图幅号为 K-50-57-(35)、K-50-57-(44);片 3 所在图幅号 K-50-58-(64)。 14 3.5.2 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程度 项目区农用地开发利用程度采用以下指标进行评价: a)土地垦殖率,即耕地面积与项目区土地总面积之比,反映土地开发和种植 业发展程度。因本项目为补充耕地项目,项目区没有耕地。 b)土地利用率,即已利用的土地面积与项目区土地面积之比,反映土地利用 程度。因本项目为补充耕地项目,项目区仅有部分道路为利用地,将其纳入已利 用土地,则土地利用率为 0.76%。 c)耕地复种率,即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根据当地乡镇提 供情况,项目区土地耕作一年一熟,耕地复种率为 100%。 3.5.3 耕地质量现状耕地质量现状 项目区无耕地。 3.5.4 土地利用经济效果土地利用经济效果 项目区无耕地,目前没有任何经济收益。 3.6 基础设施条件 3.6.1 交通条件交通条件 经山线、省线 111 纵贯项目区,对外交通方便,可承担项目实施时建筑材料 的运输任务。 但项目区内的道路状况较差,不能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项目区内绝大 部分道路为自然路或沙石路,互不贯通,没有形成道路网络。 3.6.2 排灌设施排灌设施 a)灌溉工程。项目区目前是荒草地,有部分荒草地被当地农户开垦种植,零 星分布简易泵站和供水管道。 b)排水工程。项目区多年降水量 350450mm, 多年平均蒸发量为 17002000mm,属温带亚湿润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一般年份降水情况下,降水 会较快渗入地下,不会产生或短时间内产生较小的地面径流,不会对项目区的水 土保持造成危害。目前项目区内基本无排水工程。 15 3.6.3 电力设施电力设施 项目区距农村居民点较近,电力设施状况较好,基本形成电网骨干网络格局, 项目区内农村电网改造已完成,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村民生活,都能够得到足够 的电力保证。 3.6.4 农田防护设施农田防护设施 项目区原有道路两侧大部分没有种植防护林,数量较少,未形成农田防护林 带网格,对农田的防护效果不明显。由于当地风沙灾害较为严重,造成了土壤肥 力流失、速效养分量偏低,物理性质不好。本次规划征求当地意见,要求种植防 护林,防护林主要种植乔木,乔木树种为杨树。 16 4 项目分析项目分析 4.1 项目区合法性分析 4.1.1 法律法规法律法规 本项目符合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 环境保护法、 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 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文件和规定。 4.1.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内蒙古 XXXXX 土地整治项目在CF 市 SS 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9902010)中已进行了确定。本项目的实施,可形成合理、高效、集约的土地 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进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完全 符合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具体要求,是对总体规划的具体落实。 4.1.3 其他规划其他规划 内蒙古 XXXXX 土地整治项目在规划的过程中考虑了 SS 区的林业、农业、 环境、水利等相关规划,做到了与这些相关规划的有机结合。 4.2 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 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两个方面。 a)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主要由当地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决定,由于当地经 济条件有限,项目区内还存在部分未利用地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仍然有一些 区域具备发展高效农业的条件,但鉴于当地政府和群众自身经济能力较弱,无法 进行大规模的整理改造,使土地的最大效益未体现出来。这些都是制约当地土地 利用的社会经济因素。 b)自然因素 项目区气象灾害频繁,有干旱、大风、风沙、 “白灾”、 “黑灾”、低温霜冻、冷雨湿 雪等,其中干旱、风沙及冻害是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 本项目由 SS 区投资,在项目实施后,建设了完善的农田水利工程、农田防护 林工程,以上的限制土地利用的因素都能够得到解决,使项目区的耕地变成稳产 高产的水浇地,更大的发挥土地的效益。 17 4.3 新增耕地来源分析 4.3.1 新增耕地来源新增耕地来源 该补充耕地项目新增耕地主要来源是荒草地,项目区内现有荒草地 448.52hm2。其中 XXX 片现有荒草地 107.85hm2,片 2 现有荒草地 246.15hm2,片 3 现有荒草地 94.52hm2,如表 4.3.1 所示。 表 4.3.1 各片区荒草地面积统计 单位:hm2 XXX 片片 2片 3合计 107.85246.1594.52448.52 4.3.2 新增耕地面积计算新增耕地面积计算 项目建设规模内共有荒草地 448.52hm2,通过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 和田间道路工程的实施,新增耕地 444.97hm2,新增耕地率为 98.45%。 4.4 水土资源平衡分析 4.4.1 灌溉水源灌溉水源 项目区大气降水的时空分布复杂,地表径流呈现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 的特点,水量很不稳定,因此灌溉水源主要考虑开采地下水。 本项目区所在地下水地下水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洪积砂、砂砾石孔隙潜水 含水岩层,含水层类型为潜水和承压水,地下水补给类型为降水入渗、地下水入 渗补给和农田灌溉二次回归补给。 a)降雨入渗补给量 降雨入渗补给量按照下式计算: R=0.1apF (4.4.1-1) 式中: R降雨入渗补给量,万 m3/年; P年降水量,mm;CF 市年降雨量 350450mm/年,取中值 400mm/年; a年降雨补给系数;根据资料取 0.35; F项目区面积,km2;项目区总面积为 4.52km2。 18 计算得:=0.10.354004.52=63.28 万 m3。 降补 Q b)侧向补给水量 项目区地下水补给的侧向补给条件比较好,项目区中部低势低洼,有很好的 侧向补水潜力。另外项目区部分地块较平缓,可以起到有效拦蓄地表径流补给地 下水的作用。项目区的侧向补给区边界长度可达。 侧向补给水量按照下式计算: W侧=tKh含LsJs (4.4.1-2) 式中: W侧侧向补给量,m3; T灌溉时段天数,项目区主要种植玉米和谷子,取 365d; K 含水层渗透系数,m/d;根据相关资料选取 0.85m/d; h含补给区地下水含水层厚度,根据项目区机井柱状图,累积含水层 30m; Ls补给区边界长度,49.7km; Js补给区内对应的水力坡度,0.003。 经计算,项目区侧向补给水量为 W侧=3650.853049.70.003=138.77 万 m3。 c)井灌回渗量 采用井灌回渗系数法计算。 (4.4.1-3) 灌水量回渗 QQ 式中: 井灌回渗补给量,万 m3; 回渗 Q 灌溉用水量,项目区年灌溉水量 131.48 万 m3; 灌水量 Q 回渗系数,为 0.1。 计算得=131.480.1=13.15 万 m3。 回渗 Q d)地下水总补给量 (4.4.1-4) 回渗河侧径侧降补总补 QQQQQ 式中:侧向径流补给量; 径侧 Q 河道侧向补给量,忽略不计; 侧 河 Q 19 地下水总补给量。 总补 Q 表 3.4.1 地下水总补给量 单位:万 m3 降雨入渗补给量侧向补给量井灌回渗量合计 63.28138.7713.15215.2 4.4.2 灌溉设计标准灌溉设计标准 根据本项目所在区域水文气象、水土资源、作物组成、灌溉规模、灌水方法 以及经济效益等因素,按照土地开发整理标准(TD/T1012-2000)的设计要求, 结合当地灌区多年实际经验,确定本项目设计灌溉保证率为 75。 4.4.3 需水量预测需水量预测 a)灌溉方式分析 根据项目区灌溉水源分析,项目区主要利用机井提取地下水,从节约用水、 保护水环境角度出发,项目区农田灌溉应尽可能采取节水灌溉方式。根据当地农 业生产习惯和近几年 CF 市农业灌溉方式的探索经验,项目区农田适合采用管灌 的节水灌溉方式。 b)需水量计算 用水量分农作物需水、人畜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及林业生态用水等部分。项 目区内无工业用水需求,人畜用水、林业生态用水需水量极少,所以水量平衡计 算中不考虑人畜、工业及林业生态用水的需要,只考虑农作物需水。 本项目区属于温带亚湿润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农作物种植以玉米和谷子 为主。根据土地开发整理标准(TD/10122000)中对作物设计灌溉保证率的要 求,确定本项目区内农作物设计灌溉保证率为 75。按照目前作物种植比例和本 项目实施后土地利用结构以及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要求,项目区土地整理后农业 用地以水浇地为主,拟定项目区作物种植结构为:玉米 70%、谷子 30%,复种指 数 1.0。项目区采用管灌方式灌溉,灌溉水利用系数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标准选编 (水利部农村水利司)中对灌溉水利用系数的要求,在管灌溉区灌溉水利用系数 可达 0.9。根据项目区农作物生育期需水量的要求,见表 4.4.3-1。 20 表 4.4.3-1 农作物灌溉制度表 种植比例灌溉定额灌水次数灌水定额灌水天数 作物名称 (%)(m/亩)(次)(m3/亩) 灌水时间 (天) 504.215.515 506.16.1212 507.67.1512 玉米702004 507.258.512 47.54.205.315 47.56.16.1212 47.57.67.1512 谷子301904 47.57.258.512 由表 4.4.3-1 可知,玉米设计灌溉定额 200 m3/亩,谷子的设计灌溉定额为 190m3/亩。规划后项目区玉米、谷子的种植比例分别为 70%、30%,所种植面积分 别为 311.48hm2(4672.2 亩)、133.49hm2(2002.35 亩)。详见表 4.4.3-2。 表 4.4.3-2 农业需水量计算表 种植作 物 种植比 例(%) 耕地面 积(亩) 种植面 积(亩) 灌溉定 额(m3/ 亩) 净灌溉 水量(万 m3) 灌溉水利 用系数(%) 毛灌溉水 量(万 m3) 玉米706674.554672.220093.4490103.82 谷子306674.552002.3519038.059042.27 合计 1006674.55131.4990146.09 注:该项目实施后,耕地可达 444.97hm2,即 6674.55 亩。 项目区年灌溉需水量为 146.09 万 m3。 4.4.4 水土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水土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通过以上计算,项目区年灌溉需水量146.09万m3。项目区年可开采地下水 215.2万m3,可供水量大于年灌溉需水量,可以满足项目区农业用水的需要。同时 项目区农业用水实行用水许可证制度,凭证用水,按计量收费,符合当前水资源 管理政策规定。 21 4.5 土地适宜性评价 4.5.1 评价范围评价范围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的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 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确定土地利用方向的基本依据。一般而言,土地适宜性 评价应对一定区域范围内全部土地和相应的各种土地利用方式进行评定。但是 由于评价的工作量较大,为工作的需要,本项目重点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土地适 宜性评价。 本次土地整理项目,综合考虑各方因素,确定土地适宜性评价所针对的主要 用途是土地的宜农性,确定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范围为待整理耕地的后备资源(荒 草地)。 4.5.2 评价方法评价方法 评价采用最小限制因子法。即在有关评价指标的分级中,以分级最低评价因 子的分级作为该评价单元的等级,并在等级后加注其代号,作为其限制性因子类 型。具体:宜耕类分为一等地(A1)、二等地(A2)和三等地(A3)三个等级,不宜耕 地用 N 表示,不再续分。当该评价方法中出现 2 个不宜耕地因子 N 时,即视为不 宜耕。主要技术要求参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和评价技术规程 (TD/T10072003,200381 实施)。 4.5.3 评价因子的确定评价因子的确定 因该项目为补充耕地项目,主要是对项目区荒草地进行整理。选择温度条件、 水分条件、有效土层厚度、坡度、盐碱度、沙化状况、风害、生态退化可能性等作 为待整理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 4.5.4 评价分析评价分析 a)温度条件:项目区全年平均气温为 1.2,年极端最高气温 35.1,年极端 最低气温-38.7。10的年有效积温为 1883.2。项目区无霜期介于 77117d,终 霜日为 5 月 10 日6 月 10 日,初霜日为 8 月 27 日9 月 8 日。温度条件能满足大 田作物要求,无霜冻威胁,评价因子值为 A1。 b)水分条件:项目区年平均降雨 400mm,灌溉水源保证率 75,评价因子值 为 A2。 22 c)有效土层厚度:该区主要土壤多为发育在黄土母质上的暗栗钙土,质地为 轻壤土或中壤土,土层平均厚度大于 100cm。按耕地后备资源有效土层厚度限制 等级标准中母岩(质)为黄土性母质和易风化的泥质岩类的有效土层厚度标准, 评价因子值为 A1。 d)坡度:片 2 主要是山地,坡度较大,XXX 片和片 3 是缓坡地,地面坡度小 于 6。按耕地后备资源坡度限制等级标准的规定,评价因子值为 A2。 e)水文与排水条件:项目区地势平坦,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400mm,在一般年 份不会发生洪涝灾害,若遇降雨丰富集中的年份,会引起季节性洪涝或季节性积 水,但通过采取措施,以上洪涝问题可加以改良,评价因子值为 A2。 f)盐碱化程度:项目区无盐碱化,不需要改良,盐碱化评价因子值为 A1。 g)沙化状况:项目区无沙化情况,沙化状况评价因子值为 A1。 h)风害:项目区虽有风害情况,但通过种植防护林等措施,可以较大减轻风 害损失,风害综合评价因子值为 A2。 i)生态退化可能性:项目区生态环境较好,当地群众十分珍惜每一寸耕地,农 作物种植多采用生物肥料生产绿色农作物。后备耕地资源利用后不可能产生撂 荒等现象,土壤结构退化可能性很小。项目区整理后主要种植玉米、谷子等旱地 作物,对周围区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不会产生影响。综合评价生态退化可能 性评价因子值为 A1。 j)待整理农用地评价:项目实施后新增耕地 444.97hm2,通过项目的实施新增 耕地率达 98.45%。在待整理农用地评价因子限制等级标准中评价因子值为 A1。 4.5.5 评价结果评价结果 综合分析以上评价因子值,10 个评价因子中 6 个因子为 A1,4 个为 A2,不存 在限制性因子,后备耕地资源是适宜进行合理开发整理利用的。 4.6 公众参与分析 整个项目的选择、规划方案的初步构想、可行性论证等始终遵循公众广泛参 与的原则。 本项目关系到项目区内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需要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规划 必须符合广大群众的要求,决不能违背群众的意愿,损害群众的利益,要充分体 23 现土地整理工程是一项“德政工程”、 “民心工程”。在项目的确定、论证和规划过程 中,政府各相关部门和农民群众给予了大力配合和支持,项目区所在乡村的农民 群众积极参与,积极提出土地整理的建议和想法,并表示愿意配合项目工程做好 地块重划、权属调整等工作。当地群众急切盼望政府通过项目建设,改善农田基 础设施条件,增加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整个项目的 规划设计始终遵循公众广泛参与的原则,为确定整理类型和范围,曾广泛征求专 家和相关部门的意见,把握项目区三个乡镇社会经济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结合 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确保政策和决策的科学性。 深入宣传土地开发整理政策,增进群众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动员、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土地开发整理,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创新能力,创建土 地整理的民主形式,奠定土地整理工作得以顺利落实的群众基础。 24 5 项目规划方案及建设内容项目规划方案及建设内容 5.1 规划原则 本土地整理项目在进行方案规划时遵循如下原则: a)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b)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c)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d)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合理布局; e)技术先进可行、经济合理,便于操作; f)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g)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相结合。 5.2 规划方案比选 本次规划方案从技术可行性和效益评价两个方面进行比选,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 设计人员在方案初拟阶段提出了多套方案,具体方案内容和比选结果如下: 5.2.1 土地利用布局方案土地利用布局方案 方案(1):调整现有土地利用布局形式,尽可能使耕地集中连片,田块面积尽量大。 方案(2):结合原有田块布局情况,合理调整土地利用布局。 比选依据: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农作物对土壤构成、土层厚度的要求;当地群 众现在种植不同作物的收入情况;水资源状况;每一灌溉区域可分配水量等因素。 比选分析过程:项目区主要耕地类型为旱田,原有耕地全部包产到每一个农户手中, 经过农民多年精心种植,土壤肥力已得到一定的提高。如打乱原有耕地布局形式,一味 追求耕地连片和田块面积,势必打破原有已经熟化的田块,影响未来几年的农业生产效 果。 综合以上分析将采用方案(2)。 5.2.2 土地平整方案土地平整方案 方案(1):平整项目区内全部土地,使项目区内耕地达到同一高程,便于灌溉和机械 化作业。 方案(2):选择地形起伏变化较大的田块平整,对原地面高程相差较小、坡度基本一 致的田块不进行平整。 25 比选依据:地形条件;施工难度;投资规模;现在农民农业生产状况等因素。 比选分析过程:项目区地貌类型主要为平原,在项目区边界附近分布着少部分低山 丘陵,考虑到项目区实际地形地势特点,大部分土地平整度较好,地势较为平坦,但整体 地势存在一定高差,若将整个项目区作为一个平整单元进行土方平整,工程量过大,且 会破坏原有已熟化的耕作层,得不偿失。 故选取方案(2)。 5.2.3 灌水方案灌水方案 方案(1):井灌区采用管道进行节水灌溉。 方案(2):井灌区采用明渠灌溉。 比选依据:作物种植情况;当地气候条件;投资情况和后期管护情况。 比选分析过程:灌溉方式取决于项目区种植结构,项目区内主要种植旱作物,其对 水温要求不高, 按照节水灌溉技术规范规定,当利用地下水灌溉时,为充分利用水资 源,减少输水损失,从而减少提水量,相应降低抽水费用,一般需采用管道输水。结合项 目区地形及作物种植结构,灌溉方式采用地埋低压管道输水,配合移动软管进行灌水。 项目区故选取方案(1)。 5.2.4 道路工程方案道路工程方案 方案(1):利用现有骨干道路,平整修复现有破损田间道和生产路,使其与原有骨干 道路形成网络状的道路布局。 方案(2):利用现有骨干道路,适当增加田间路比例,减少不必要的生产路数量,控 制生产路占地比例,提高土地的耕地化程度。 比选依据:现有道路利用状况;各级道路的利用效率以及当地群众的实际需求。 比选分析过程:项目区由经山线、111 省道作为主要对外交通通道,在项目涉及到的 每个村都有主要田间路和零散的生产路。虽然道路总体占地比例不大,但是级别构成不 合理,田间路少,生产路多,且生产路利用程度较低。故本次规划将新建田间路,并整修 原有田间路;归并原来不合理的生产路。故将采用以上两种方案结合的形式。 5.3 总体布局 5.3.1 土地利用布局土地利用布局 土地利用布局是指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当地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对项目区 26 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布局上的优化组合,以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总体功能。 根据本土地整理项目的目标和任务,结合项目区的自身特点,项目区的土地利用布局从 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a)增加耕地有效面积; b)控制农用地的生态过程,建立良性循环的农田生态系统; c)控制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 d)结合项目区水资源条件和土地适宜性,综合分析比较。 综上所述,本项目土地利用调整结果如下: 项目区内耕地均为荒草地,在本项目农田水利工程实施后,灌溉水源有保障,可调 整为水浇地。原有未利用地在经过整理开发后将与其周边原有的田块组成新的耕作田块。 总体上项目区仍将遵循原有的种植方式,以种植旱作物做为主要的土地利用结构形式。 5.3.2 耕作田块布局耕作田块布局 耕作田块是田间作业、轮作、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基本单元。田块的规模、长度、宽度、 方向、形状等基本要素规划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灌溉渠系、防护林带、田间道路等作用 的发挥以及生产效率和管理的便利性。田块布局应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利于田间 机械作业,有利于水土保持,满足灌溉排水要求和防风要求,便于经营管理。 总上所述,耕作田块布局情况如下: a)耕作田块方向 耕作田块方向的布置应保证耕地田块长边方向受光照时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