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对缓解残疾人自卑问题的运用与反思.doc_第1页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对缓解残疾人自卑问题的运用与反思.doc_第2页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对缓解残疾人自卑问题的运用与反思.doc_第3页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对缓解残疾人自卑问题的运用与反思.doc_第4页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对缓解残疾人自卑问题的运用与反思.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对缓解残疾人自卑问题的运用与反思(英文)The Application and Reflection With Psycho-social Treatment Modalities To Alleviate The Low Self-esteem of The Disabled Client As an Example of The Case of a Disabled Person学 院 政法学院 专 业 社会工作 姓 名 徐 磊 学 号 200502301130 指导教师 姚振强 2009 年5 月 20日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对缓解残疾人自卑问题的运用与反思以一个残疾人个案工作为例摘要目前我国的残疾人福利机构由于体制和资金诸方面的问题,残疾人大都处在一种民政福利供养的环境中,基本得不到和正常人同样的发展机遇,尤其是残疾人的心理问题不仅不可能获得专业人员必要的疏导,而且还处在一个不断恶化的生存环境中,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中,残疾人的心理自卑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笔者认为消除残疾人心理自卑的因素不仅在残疾人自身,更在于残疾人的生活情境,它既包括社会对残疾人的偏见,也存在于福利机构的小环境中,故论文以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为残疾人案主的主要工作方式,着重分析了残疾人案主的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原因,结合案主的典型案例,有针对性地运用心理社会模式纠正了案主的自我能力的认知偏差,揭示了案主所处环境的标签化倾向,缓解了案主的自卑心理。同时,由于工作者的能力欠缺和社会环境的深远影响,心理与社会工作模式在运用中也存在一些局限,如工作者的主观偏见、工作者角色的模糊、个案工作关系界限的模糊和不利环境的影响,鉴于此,笔者也提出今后类似个案的改进措施,如提高工作者对残疾人案主心理问题的综合判断能力;明确区分工作者的目标和残疾人案主的心理期望;充分运用社会政策和相关资源为改变残疾人案主所处环境而努力。关键词残疾人社会工作 自卑 孤独 心理与社会治疗The Application and Reflection With Psycho-social Treatment Modalities To Alleviate The Low Self-esteem of The Disabled ClientAs an Example of The Case of a Disabled PersonAbstractAt present, Chinas welfare institutions as a result of institutional and financial aspects of the problem, most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in the welfare of a dependent of the Home environment, the basic lack of normal development of the same opportunities, especially in people with psychological problems not only the professionals can not obtain the necessary flow, but also in a worsening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in a wide range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the inferiority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i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I believe that the elimination of the factors that people with mental inferiority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not only in itself, but also the lives of people with context, it includes social prejudices against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but also in the welfare agencies in a small environment, the thesis of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treatment model for the disabled clients main work, focu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disabled clients physical,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reasons, combined with a typical case of the client, targeted use of psycho-social model of the main case of the self-correcting deviation of cognitive ability, and reveal the main case in which the tendency of environmental labels to ease the main case of inferior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ability of workers and the lack of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work in the use of models, there are some limitations, such as the workers subjective bias, the vague role of workers, the case of the fuzzy boundaries of the work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vironment and adverse the impact, in view of this, I also made improvements in the future, similar cases, such as to raise the case of workers of the main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people with the integrated ability to judge; a clear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objectives of workers and people with psychological expectations of the client; make full use of social policy and related resources for the client to change the environment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and efforts.Key wordsDisabled Social work; Inferiority; Psycho-social Treatment目录一、研究的背景1二、一个残疾案主问题的评估和工作模式的选择1(一)案主问题的评估2(二)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考察3三、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的运用 4(一)案主本身的眼部残疾4(二)案主对自我能力的认知偏差4(三)案主生活环境的标签性暗示61.工作人员的主观偏见72.案主的残障群体生存环境7四、个案工作的反思7(一)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运用中引发的问题71. 工作者分析判断过于主观 72. 个案工作者角色模糊 83. 个案工作关系界限模糊 94. 无法完全消除不利环境 9(二)个案工作问题的对策9 1. 工作者进行判断需依据案主的全面综合信息 92. 个案工作者须提高专业素养并严格遵守伦理守则103. 个案工作者要全面掌握相关资源并对其进行适当配置11五、个案工作的总结及展望12致 谢14参考文献15文献综述162一、研究的背景目前,我国残疾人工作主要由各级劳动保障和民政部门负责组织和实施,其中成立于1988年的“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为开展残疾人工作,发展残疾人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高度行政化的体制以及低水平的服务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残疾事业的发展,残疾人服务机构由于体制和资金诸方面的问题,残疾人大都处于一种民政福利供养的环境中,基本得不到和正常人同样的发展机遇,尤其是残疾人的心理问题不仅不可能获得专业人员必要的疏导,而且还处在一个不断恶化的生存环境中。因此,如何在推进中国专业的社会工作进程中,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相对于其他社会工作对象来说,各个国家和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地域对残疾人的界定范围不甚相同,我国残疾人保障法中把生理、心理和人体结构等的缺陷称为残疾,但真正在残疾人工作中我们一般注重的还是生理缺陷,这样的视角给残疾人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由生理失能带来的自我及心理的缺陷,它使得残疾人由生理造成的被动处境进一步恶化,一种有着良好意愿的残疾人服务其实潜藏着看不见的危机,这种情形广泛存在于体制化的服务机构里,我国在建国初期适用的就是这种供养模式,对应于低水平的物质文化生活来说,它就是残疾人服务的全部。面对如今复杂的残疾人群体,我们当下急需一种既有理论引导又有具体实务模式参照的残疾人工作模式。按照现代社会工作的理解,“残疾人社会工作是对残疾人所做的社会工作。它不同于一般的残疾人服务,而是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帮助残疾人补偿自身缺陷,克服环境障碍,使他们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专业活动。” 1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49页如何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去发掘残疾人的自身潜能,改善他们的生存环境是残疾人社会工作的重点。本文拟就一个残疾人自卑心理的个案来反思残疾人个案工作模式的得失及发展前景。二、一个残疾案主问题的评估和工作模式的选择在近乎2个月的社会工作实习中,笔者接触到这样一个案主,我们先把他的情况简述如下:姓名:小龙 性别:男 年龄:16岁单位:武汉市某社会福利机构 背景:孤儿,进入福利院两年,武汉远城区人身体状况:肢体健全,天生白内障,且有严重弱视,意识健全,智力健全。文化状况:具备完善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化水平相当于初中一年级。(一)案主问题的评估通过进一步了解案主的具体情况之后,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评估案主的问题: 1. 生理的角度:案主天生弱视且有严重的白内障,使得他在生活、学习之中一直都处于一种弱势的地位,无法像正常人那样目视事物。 2. 心理的角度:案主由于长期处于一种弱势地位,从否定自己的眼睛可视能力开始就形成了一种自卑感,在成长过程之中无法实现自我价值,开始逐渐漠视甚至否定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这样非支持性的成长过程也使案主失去了发掘自己潜能的机会,因而案主的能力就得不到发挥而使自己更加自卑。 3. 社会环境的角度:案主从小时候就是一个孤儿,加之案主的生理缺陷,很容易受到人群的排斥,到后来案主进入福利院,他的生活中每天接触的都是肢体残疾和智力残疾的人群,社会对于残疾人群体的评价以及案主所处环境中的工作人员对于这个群体的各种行为都会使案主逐渐认同自己的弱势和无能,这种非良性认同也会助长案主的自卑心理。通过综合分析案主资料,工作者认为案主的根本问题就是自卑,虽然案主四肢健全,思维正常,但是由于某些方面的原因影响,比如长期处于一种社会被贴上弱势者标签状态或者长期处于被怜悯的环境之中,这些让案主自卑的情绪不但挥之不去,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是什么导致了案主的自卑呢? 导致案主自卑的原因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案主本身的眼部残疾;(2)案主对自我能力认知的偏差;(3)案主生活的环境所带有的标签暗示。根据案主自身的、生理、心理原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笔者初步判定案主问题的产生是这几个方面交互作用的结果,鉴于此,最典型的个案工作模式就是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第一个问题主要涉及到的是案主的生理问题,作为社会工作者可以从社会资源角度来解决,即在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运用中侧重的是社会方面的资源,后两者则是案主的心理问题,工作者则需要从心理引导与辅导和消除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的角度着手,根据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状况以及社会经济基础造成的诸多限制,笔者将着重运用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解决后两个问题。(二)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考察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是个案社会工作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实务理论,它注重通过调整案主生活环境中的各种条件与资源,将相关的各种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帮助求助者,重视求助者自身的潜能和价值,认为个案的辅导目标就是要帮助求助者认识、开发自己的潜能,使求助者能够按照自己的价值做出更为合适的选择。这种模式认为人是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组成的,各方面的因素互相影响导致求助者的特定行为。所以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在个案工作中运用时必须侧重于一个中心和三个具体要素:一个工作中心就是在个案的进行中必须要注重借助“人在情境中”来分析案主的问题和帮助案主解决问题;三个要素分别是案主的生理、心理以及案主所处的社会环境。 在马洪路的残障社会工作著述中就认识到了残疾人心理支持的服务问题,他认为“残疾人在心理上有人际关系的需要,他们拒绝接纳自己的残障或疾病所导致的障碍;他们的情绪出于困扰、惶恐、失望、沮丧、愤怒之中,缺乏社交网络,所以针对他们的心理问题我们应该给与心理支持服务。”1 马洪路,残障社会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09页根据社会学“人在情境中”的理论,残疾人的内心问题和其生活的社会背景以及生活环境是分不开的,所以在进行残疾人社会工作中,我们不但要注意残疾人的心理问题本身,也要注意对残疾人心理造成影响的生活环境。残疾人由于生理上的缺陷以及能力的残缺,比普通人更加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造成各种不良的情绪以及心理问题。针对案主的自卑问题来说,残疾人多数都因为能力的不足而无法像正常人那样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失去对自己的信心,这个时候的他们更加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进而产生各种不良的心理问题,这些环境因素包括: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生活环境正常与否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消除残疾人案主的自卑心理,一方面对其心理进行引导和辅导,另一方面通过改变案主生存的环境中各种不良影响因素,从而消除案主的不良情绪和自卑心理,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就是从心理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着手来改变案主的自卑感以及其他不良情绪。在下面的个案中,笔者尝试具体运用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去解决案主的自卑心理问题。三、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的运用根据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的原则要求,案主的任何问题产生的原因都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治疗的重点并非各个击破,而在于综合交叉的辅助治疗。(一)案主本身的眼部残疾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中提到,心理状况与社会环境的各种影响因素是相应的,案主本身有眼部残疾,从而在社会生活环境中受到异样的对待,这种社会环境对案主生理残疾所作出的反映也同时影响了案主的心理,使得案主处于一种信心亏损状态,能力感知会随着信心的丢失逐渐的减弱,自卑感随之而来。从这个方面要缓解消除案主的自卑感,就需要从案主的视力问题入手,就此问题,笔者在个案进行过程中联系过案主所处福利院的相关领导,以及政府相关政策资源,但是效果并不明显。中国当前社会经济环境决定了中国的社会保障程度,在经济并不发达的中国社会想要从生理残疾的角度来解决案主问题还存在一定难度。(二)案主对自我能力的认知偏差案主本身肢体健全,智力也健全,但是由于视力原因无法获取相应的文化知识,甚至生活上也难以完全自理,这样的现实状况引起了社会环境对案主的非正常归类,而社会对案主的非正常定位又会影响案主的心理,从而导致了案主对自身能力认知的偏差,进而案主的这种偏差认知又引起孤独,抑郁,消沉等不良情绪。针对这些情况,工作者认为首先要让案主与外界沟通交流,消除案主的抑郁和孤独情绪,只要让案主开始与外界交流了,就可以让案主从外界对自身的反馈中重新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认知,树立与他人交往的信心。在个案开始,笔者通过对预先掌握的案主资料分析,了解到案主年龄不大,进入福利所时间也不长,所以孤独感和抑郁感并未太过强烈。十六岁的案主内心应该还是有着渴望表现和活泼的一面,工作者需要给案主创造机会并且不断的鼓励案主,从而让案主慢慢的尝试与他人交流,表现自己,并学会与他人交流。在个案进程中,工作者寻找到案主的老师,一位在福利院为残障青少年义务上课的工作者,并将自己的想法与计划与这位老师交流,与老师达成了一致,于是工作者在陪案主上课的时候:老师:小龙(案主),你能给大家讲个故事吗?课程结束的约了哦!案主:嗯(案主低着头还在犹豫,工作者就拍了下案主,竖起了大拇指)案主:好的老师:讲的真不错,小龙,没有想到你这么博学哦!大家觉得他讲的好不好啊?所有的孩子:好!老师:既然他讲的故事好,大家是不是应该感谢下他为大家讲故事啊?大家鼓掌!在此次之前,案主很少说话,但是经过了这一次讲故事的活动之后,案主开始喜欢讲话了,工作者和老师的配合,适当的机会让案主展示了自己,并且给予案主一定的鼓励,这对案主的帮助是很大的。从心理的角度看,案主在此次的活动过后,由于社会环境对案主所作出的反映开始变化,这种变化也对案主的心理造成影响,使案主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能力;而从社会的角度看,案主的心理在开始变化自后,其行为方式以及能力表现上会与之前产生变化,从而会让社会对其重新认识,这两种变化的结果是良性的。但是这一次结果还是不够稳定,不能助长案主与人交流的自信,或者说不能让案主完全的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在再次查阅案主资料的过程中,工作者了解到案主有初中文化水平,在福利院托儿所里,残障孩子都只有幼儿园的文化水平,有的人甚至连话都不会说,但是案主却有初中文化水平,工作者觉得可以尝试用这一点来树立并巩固案主的自信:社工:我听你们领导说你经常旷课啊,是不是真的?案主:嗯(案主又低下了头)社工:别这样啊,我支持你旷这样的课程,要我是你,我也旷,呵呵案主:(抬起头莫名地看着工作者)?社工:你的文化程度比课程不是高一点两点,而是高出一大截,上这样的课程和没有上根本没有区别,何必去上呢?是不是!案主:(狠狠地点头)是啊,我觉得上课太无聊,里面教了半年的写字,结果还是教写字,那些东西我早就会了社工:所以啊,我支持你旷这样的课啊,既然你都会了还去上那些课干嘛?不过你说真的,你基础不错,可以继续提高自己啊!让自己懂得更多的东西,为将来出去工作,自力更生作准备!案主:就我这样还能出去工作吗?社工:咋就不能了?你跟外面很多人比起来有文化多了,说真的,现在中国不识字的文盲还很多,你要是到大西北去还能当老师呢!案主:当老师?就我?社工:不信吗?在大西北经济比较落后,那边文化人很少,识字的都不多,你最少认识不少字,而且故事讲得这么棒,当老师一点问题都没有。工作者为了给予案主有力的支持和鼓励,需要不断地分析整理案主的资料,寻找对案主重塑自信有用的信息,这些工作都是在为案主寻找心理引导的突破点。在完成以上两次有意识的引导和鼓励之后,案主与他人简单交流的信心已经建立,并且在工作者的引导下,案主从外部环境的反映中慢慢发现了自己的优点,有了这个过程,能让案主学会重新审视自己的能力。(三)案主生活环境的标签性暗示在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中十分注重的就是一种案主心理与社会环境之间所产生的互动影响,即环境因素造成某种心理反应,而心理反应折射某种环境因素。换句话说就是案主的心理问题一般情况下受到案主所生活环境的影响很大,或者说环境的不利因素是案主心理问题的诱因。在残疾人个案之中,案主的所生存的环境比较特殊,是一个“非正常环境”福利院托儿所,在这个环境中案主所接触的人,所遇到的事情全部都是脱离于正常生活圈之外的。工作者在案主所生存的环境之中所见到的都是残障青少年,语言表达能力十分有限,并且行为方式等等方面十分古怪。而社会以及院内工作人员对待他们的态度都是将他们统一当做一种非正常人来对待,简而言之就是在正常人眼中,他们身上贴着“不正常”的标签,案主也在此列。案主处于这种被社会以及工作人员非理性对待的态度下,受到强烈的心理暗示,导致了案主自我认知失常,然后逐渐地接受社会对自己的态度,进而将自己的行为以及思想向社会对自己的态度靠拢,从而导致自己的自卑感,因此治疗需要从改变案主外部生活环境着手。通过工作者的分析,在案主的生活环境中主要的不利因素有两个方面。1.工作人员的主观偏见案主本身智力和四肢是健全的,在福利所中案主应当属于一个特例,但是工作人员将案主当作和其他的残障青少年一样的个体,所采取的一些方式和态度对案主的正常化恢复不利,甚至会加强案主的自卑感。工作人员在面对残疾人案主的时候,一般都是按照惯例将残疾人案主进行归大类,然后以一种普遍性的方式方法来对案主进行帮助,在这里容易忽略案主的个体独立性,如何解决此问题呢?工作者在个案中的做法是找到了福利所相关领导,详细介绍了案主的情况以及工作者的看法,希望接触案主生活的工作者能以对待正常人的方式和态度来对待案主,给案主一个与他人以正常方式交流互动的渠道,这样有助于案主的正常化恢复,摆脱自卑。2.案主的残障群体生存环境俗话说“人以群分”,案主长期生活在一种非正常的环境中,本身就会受到影响,从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的角度看,案主受到一种生活环境给予的强烈非良性暗示,给案主的心理带来不良影响,要消除这种不良影响就要改变案主的生活环境,从案主是孤儿的背景以及福利院当前的条件来看,并不容易,工作者通过查找相关政策,向福利所提出让案主参与到福利所的一些简单工作中来,尽量减少案主呆在残障人群中的时间,这样可以减弱案主所受的心理暗示。四、个案工作的反思(一)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运用中引发的问题 这次个案工作从目标和过程的角度来看,已经基本完成,但是由于案主是一个残疾人,所以个案工作的成果可能只是暂时的。工作者在整个个案过程中综合了案主恢复需要的条件和案主现有条件,比较适当地运用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来帮助了案主,达到了个案工作的最初目标。工作者在个案进程中主要运用的方式也有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如果从残疾人的角度来看,运用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进行个案工作的时候,工作者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 工作者分析判断过于主观工作者对残疾人案主的心理推测过于主观,是从外在环境中收集信息加以推测,并未真正的从案主本身去了解和挖掘案主的心理情况。虽然从外部环境中收集资料再凭借工作者的个人经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测案主的心理状况以及心理问题,但是这种方式忽视了残疾人案主独特的精神发展逻辑,因而无法准确的认识案主的问题。如:“在个案开始,笔者通过对预先掌握的案主资料分析,了解到案主年龄不大,进入福利所时间也不长,所以孤独感和抑郁感并未太过强烈。十六岁的案主内心应该还是有着渴望表现和活泼的一面,工作者需要给案主创造机会并且不断的鼓励案主,从而让案主慢慢的尝试与他人交流,表现自己,并学会与他人交流。”这些推断且不论对错,其根据只是按照工作者的个人经验而来,并未有实在的理论佐证。但是工作者却凭借主观判断来实施相应的措施,这样对于专业的社会个案工作来说是不能被提倡的。2. 个案工作者角色模糊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把工作者与案主的关系理解为治疗关系,就像医生对待病人一样,这样的认识只会妨碍案主心理困扰的消除。特别当案主是残疾人的时候,案主本身已经存在一种自卑感,工作者一直充当一种权威、引导者的角色把案主放在病人的位置来帮助案主,只会造成一种“你不正常,不健康”的心理暗示,这种暗示的结果就如同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写到的:“告诉他人他正蒙受着自卑情结之害,是没有什么用的,这样做只会加深他的自卑感,而不是让他知道如何克服它们”1 (奥)阿德勒,自卑与超越,作家出版社,1986, 第45页,所以这样做了并不能对案主的恢复有所帮助。另外在与这样的案主接触时,工作者又必须扮演一种亲人和朋友的角色来亲近案主,因为案主本身的自卑使案主的内心世界深深的隐藏,工作者只有以一种同感同理的方式来取得案主的信任和配合,在角色多变的个案进程之中,工作者将多种角色融合一体,导致角色模糊,不但是工作者自己模糊,案主也会分不清如何看待工作者,最后就会出现个案工作过程中所谓的“移情”和“反移情”。如:在个案的开始,工作者是以一名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身份来帮助案主,但是在与案主逐步接触的过程中,工作者又以一种朋友亲人的身份来鼓励案主、帮助案主,在案主的自卑问题逐渐消除的时候,工作者又是以一种经验者,权威的姿态来指导案主。这样多变的角色使案主对于工作者的角色定位逐渐模糊,以致最后产生依赖感。3. 个案工作关系界限模糊在此次个案工作中工作者则以一种亲近的方式充当了 “权威”,在称呼上从“小龙”“小帅哥”到后来“小兄弟”“哥们”,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工作者与案主的关系在进步,但是也模糊了个案工作中案主和工作者的关系界限。在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中个案工作者和案主之间只有工作关系,案主是被帮助者和病人,而个案工作者是引导者以及医生,两者之间可以保持良好的协作关系,但是在个案进程中,个案工作者与案主之间的关系已经脱离或者说超出了个案工作关系的范畴。4. 无法完全消除不利环境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要求改变或消除案主的不利环境影响,但是在此次个案工作中工作者并未完全的消除案主周围的不利影响,当然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条件的限制,但是从更加长远的角度看,在不利影响没有完全消除的情况下结束个案工作,虽然此时此刻案主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一旦工作者离开,案主可能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重新受到不利环境的影响而恢复到以前的问题状态。(二)个案工作问题的对策 1. 工作者进行判断需依据案主的全面综合信息 在个案工作中许多情况都需要个案工作者的主观判断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个是个案工作进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甚至是个案工作进行的主要支柱。案主周围的环境是怎么样的、案主存在哪些问题、该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等许多方面的资料和信息都需要工作者来做出整理和判断,所以在个案工作的过程之中,消除了个案工作者的主观判断与选择,那么个案工作就根本无法进行。既然不能消除个案工作者的主观判断而又不能让个案工作者过于主观的去看待案主的问题和帮助案主解决案主的问题,那么我们只能让工作者尽量地作出正确的,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判断来认识案主的问题,从而选择更加适合案主的方式来帮助案主。要做到这一点对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素质要求就十分严格。因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个案工作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能深刻地理解个案工作的各种理念以及工作方式,并且能够依据个案工作的各种理论来作出专业的判断。(2)个案工作者要有收集挖掘、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在面对案主的时候能快速准确地从案主本身以及案主周围环境中来掌握案主的情况和问题。(3)个案工作者要关注和研究残疾人群体,能熟悉地掌握残疾人的各种心理特征和生活方式以及各方面的问题。简而言之就是个案工作者要具有残疾人个案工作的经验,能熟练而准确地运用各种方式来掌握残疾人案主的问题并帮助他解决问题。2. 个案工作者须提高专业素养并严格遵守伦理守则在以上的个案工作中运用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来帮助一个残疾人案主,工作者扮演的是一个类似医生的角色,而案主扮演的是病人的角色,对案主的帮助方式以及尺度全部是由个案工作者通过自己的主观判断来进行的。由于残疾人本身生理条件的特殊性使得残疾人对于外界事物十分敏感,并且在自卑的同时对于被尊重的需求尤其强烈,个案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一直以一种强势的角色出现来帮助残疾人案主,容易引起案主两种极端的反应:一个是极度反感,这种反应一般是由于残疾人案主感觉不到与工作者之间的平等和工作者对案主的尊重;另一种极端就是崇拜,这种情况从社会个案工作的专业角度来看是一种移情,一般是案主接受了工作者的强势并且将之视为绝对的权威,失去自我,一切向工作者看齐。这两种极端在运用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帮助残疾人案主时很容易产生,其根本原因就是个案工作的关系不恰当。要处理好个案工作关系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严格按照个案工作准则与案主建立工作关系。个案工作过程中,工作者与案主之间的关系属于专业的工作关系,工作者在帮助案主的方式选择上和施行上都要注意保持与案主之间恰当的距离,并且严格遵守社会工作伦理守则。(2)个案工作者本身应该尊重残疾人,在了解掌握残疾人案主心理特征的基础上以专业的价值观来与案主进行互动,并且在与案主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应当考虑自己的言行举止对案主可能造成的影响,尽量避免具有负面影响的言行举止出现。(3)个案工作者在帮助案主的过程中可以扮演许多角色来帮助案主,但是必须有主次之别,如工作者与案主在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中式医患关系,这个是主线,并且在个案工作伦理守则中也提到不能产生“移情”,那么工作者在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措施上必须考虑周详,避免过于亲近的行为发生。3. 个案工作者要全面掌握相关资源并对其进行适当配置阿德勒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如果我们一直保持我们的勇气,我们便能以直接、实际而完美的唯一方法改进环境来使我们脱离掉这种感觉。”1(奥)阿德勒,自卑与超越,作家出版社,1986, 第46页在正常化理论和回归社会理论中都对残疾人案主的康复环境十分重视,这两种理论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以一种环境因素为基础,对案主加以引导,来消除案主的心理障碍以及不良情绪,如何创造这种环境来帮助案主呢?在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之中对于案主所在环境也是十分关注的,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掌握和利用周围可利用的资源是个案工作者的一种基本能力,在残疾人个案中工作者要消除和改变案主周围的不利环境肯定会使用到许多资源,这些资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人际资源、政策资源、物质资源。在个案工作中这三种资源是经常用到的。根据以上个案工作的过程,工作者比较多地用到了人际资源,通过与案主周围的人进行交谈,取得他们对工作者工作的信赖和支持,在引起他们对案主关注的同时也改变了案主所处环境中的人们的态度。但是要改变案主的生活环境这些还不够,工作者曾向福利院相关领导提出过,但是却由于条件不足而无法达成,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出对于政策资源的运用问题了。政策资源顾名思义就是在一系列政策中寻找对案主有所帮助的政策,再通过联系相关部门为同类的案主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在残疾人个案工作中运用政策资源来帮助案主则需要达到以下两点:(1)工作者必须熟悉有关残疾人的政策,并且能与相关政府部门取得联系。要运用政策资源首先必须有能用到的政策,如果没有那么就不存在政策资源;其次就是要求工作者能找到相关的渠道来调动政策资源对案主进行帮助,这个就要求工作者能与相关行政决策部门取得联系。中国人口众多,残疾人口数目也十分庞大,在有相关政策可以运用以帮助案主的时候还要考虑到一个政策受益面的问题,政策调动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能让案主成为政策资源的受益者这就要求工作者能联系到相关政策实施部门。比如治疗案主的眼疾,工作者如何争取到政策范围内的资金,技术等方面,再比如给案主调换一个生活环境,工作者又如何争取到调换的机会等等。(2)个案工作者应具备对于政策资源的筛选与运用的能力。随着中国福利体制的建设和完善,有关残疾人的有利政策越来越多,但是对于个案工作者的案主来说并不是每一条政策都是必须且有用的,个案工作者必须根据案主的情况尽可能地选择有针对性的政策,并且在取得政策的支持之后能运用相关的专业技能让案主最大限度地受益。五、个案工作的总结及展望在上文中的个案工作中,工作者主要运用了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以及一些辅助性的帮助残疾人案主恢复社会功能的理论如正常化理论和回归社会理论来帮助一个残疾人案主摆脱自卑的心理问题,工作者凭借自己的经验以及对案主资料的收集推测出了案主的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并且使用专业技能对案主进行了帮助。在资源的运用上工作者比较侧重于人际资源,通过与案主生活中的人交谈,改变了人们对案主的态度,从而给案主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积极环境,但是在对于相关政策资源的运用上则基本没有,一方面是工作者没有意识到使用政策资源,即工作者本身在政策资源的了解上比较少,缺乏一种社会工作政策意识;另一方面是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即个案周期、福利院方的资金等。总体上说工作者达到了预设的个案工作目标,完成了计划中的对案主进行的帮助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让案主从内向与自卑中走出来了,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个案工作的效果并不具备长久性,案主的情况可能会反弹,其根本原因也是在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运用的过程中并未完全改变案主的消极环境。在现有条件下,工作者充分地发挥了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的技巧,配合自身的经验取得了案主的信任与配合,在工作者专业的技能与理念的引导与帮助下,案主走出了心理自卑问题的阴影,所以这次个案工作是成功的。通过这次特别的个案工作,可以看出残疾人个案工作的工作方式与理念具有其特殊性。中国人口众多,在十三亿人口的中国有记录的残疾人口数目就有6000多万,这么一个庞大的群体在社会上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作为社会工作者,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是我们的职责,虽然在中国社会中存在一些专门的残疾人工作者,但是从专业性的角度看,他们并不具备帮助残疾人的专业素质,无法真正的从心理到生活上全面地帮助残疾人,社会工作中残疾人个案工作的逐步成熟与发展必将弥补这个空白。有幸的是,我们看到社会各界对残疾人事业的关注越来越多,这个特殊而庞大的群体愈来愈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当然他们更需要一群具有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专业人员来帮助他们,这种帮助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上的给予,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引导和尊重。随着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的逐步成熟,各个领域的理论与实践也都在逐步地完善,残疾人社会工作作为个案工作中的一个特殊领域,在社会工作者的努力之下,也将逐步成熟和完善,相应的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会逐步建立,社会工作者在各个不同的残疾人个案中可以有成熟完善的理论作为指导,而在具体的实务上,也会随着经验的积累出现一套完善的残疾人个案工作模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残疾人在社会工作者的帮助下都能和普通人一样生活在灿烂的阳光之下。致 谢离校时间将近,即将要离开生活学习了四年的宿舍、学校,心里十分不舍。在充满迷茫和离伤的半年里,我在各位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我大学里最后的一件事情,也就是毕业论文。毕业论文的写作可以说是融合了整个大学四年的所有知识和能力,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要依靠自己掌握的各种渠道来寻找与论文相关的信息,对这些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并从这些杂乱的信息中总结出归纳出自己的论文方向。这个过程很繁琐疲累,但是也逐步锻炼着我的个人能力。整个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我最感谢的是我的导师姚老师,他一直在鼓励着我认真完成论文,并耐心而细心的帮助着我修改和完善毕业论文,办公室里经常有一盏孤独的夜灯照亮正在批改论文的姚老师那疲累却坚定的身躯,另外曾老师和方老师也给我不少的鼓励和帮助,论文从构思到初稿的完成,几位老师都无私的奉献了他们的时间和精力,对于这些师恩厚情,我无法说什么,在此我只能默默的祝福老师工作顺利,身体健康,阖家欢乐!参考文献1 许莉娅:个案工作.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2 高刘保慈等:个案工作理论与案例. 香港集贤社,1988年3 朱本浩:残疾人的心理特征. 中国社区医师. 2005年第10期4 樊作澍:残疾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卫生. 专题论坛. 2005年第4期5 个案工作模式之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社会工作. 2008年第8期6 姚尚满: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及方法探讨.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6年第9期7 冯博雅,钟艳华:优势视角反思残疾人服务以某康复实验学校的个案为例. 社会工作实务研究. 2008年第8期8王亮:优势视角:残疾人工作的新视角. 社会工作(学术版). 2006年第10期9 姚尚满: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7年第6期 10 贺丽珍. 残疾人工作之我见与残疾人工作者分享工作体会.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六届学术交流会. 2006年11 A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年12 卓彩琴:残疾人社会工作.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2008年13 马洪路:残障社会工作.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4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5 王辅贤:残疾人社会工作.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6 迈克尔奥利弗:残疾人社会工作.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17 陶建婷等. 残疾人照顾模式和生存质量研究进展.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7年第10期18 周长城:经济社会学.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9 冬雪:试论新残疾人观及其对残疾人工作的启示. 中国特殊教育. 2007年第7期20 苏巧平:社会工作实务在社区残疾人工作中的应用.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21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做好残疾人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求是. 2005/2422 Rothman:残疾人社会工作.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浅观残疾人个案工作一、 绪论 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使中国各种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十分有限,在这个庞大的人口基数中,有着一个十分特殊并且所占比例不小的弱势群体,他们就是残疾人群体,帮助弱势群体争取恰当的利益和资源是社会工作最初的宗旨之一,所以这个特殊的群体也是社会工作者关注和帮助的对象之一。在社会个案工作之中,残疾人也会成为社会工作者的帮助对象,那么个案工作模式中的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在案主是残疾人的个案工作中的运用与在案主是正常人的个案中的运用上是存在差异的,由于残疾人生理与心理上的特殊性,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在运用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这些问题是什么,如何利用专业的社会工作理念来解决?在下文的文献分析回顾中将寻找答案。二、 相关文献回顾 1、残疾人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体系在中国并不完善,相关文献十分稀少,资料来源多为网络上各个相关的社区组织中提供。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社区北斗星社区的电子书籍中提到“残疾人社会工作是对残疾人所做的社会工作。它不同于一般的残疾人服务,而是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帮助残疾人补偿自身缺陷,克服环境障碍,使他们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专业活动。”这个定义中侧重提到了残疾人社会工作与残疾人服务的区别,即残疾人社会工作是帮助残疾人恢复一定的社会功能,通过自身的改变来改变自己的现实状况,而在姚尚满的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及方法探讨一文中则这样解释残疾人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就是针对残疾人所展开的社会工作,它不同于一般的残疾人服务,而是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帮助残疾人补偿自身缺陷,克服环境障碍,使他们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专业活动”,在文中一再强调的是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即在残疾人社会工作中需要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使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来帮助他们。笔者认为残疾人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的帮助残疾人的社会工作,具有专业性,可以理解为残疾人社会工作是一种残疾人服务,但是残疾人服务却不是残疾人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