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土家族哭嫁歌.doc_第1页
浅析土家族哭嫁歌.doc_第2页
浅析土家族哭嫁歌.doc_第3页
浅析土家族哭嫁歌.doc_第4页
浅析土家族哭嫁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标题】浅析土家族哭嫁歌 【作者】周 杰 【关键词】哭嫁歌?文化溯源?艺术特征 【指导老师】姜 妍 妍 【专业】音乐学 【正文】引言?在全人类倡导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民族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的一部分有其不可磨灭的存在价值。而土家族音乐是中国多民族音乐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容极为丰富,种类也极其多样。并且在历史的考验下留下了很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本民族的哭嫁歌。一方面哭嫁歌它的艺术形式是独特,艺术特色也是非常鲜明。我们作为重庆人有义务把我们的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哭嫁歌具有塑造人格、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有机结合、民主娱乐与民族文学等艺术特点,还具有婚俗史、批判封建的婚姻制度、民族心理宣泄等社会价值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探究的。土家族(自称“华兹卡”,其为土家族语,土家族人的自称。“华兹”是双音节的族名,“卡”指“人的族类”。)聚居在湘鄂渝黔边区的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富有革命传统的民族。土家族音乐种类极其多样,遍布于土家山寨的山歌、小调、号子、哭嫁歌、盘古歌以及民间器乐、民间戏剧音乐、民间曲艺音乐。这些音乐都于土家族人民的民风民俗息息相关,从不同的角度,生动的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其中哭嫁,是广泛流行于土家族区域的一种典型婚礼习俗。土家族姑娘出嫁前,一般要哭嫁,要唱“哭嫁歌”,用“哭”和“唱”的方式来迎接出嫁结婚这一人生最大喜典。所谓哭嫁,亦称“哭出嫁”“、哭嫁囡”“、哭轿”。一、土家族“哭嫁歌”文化溯源哭嫁作为土家族一种历史悠久的奇特婚俗,它的产生与发直接受到婚姻制度和婚俗的影响。土家族的婚姻在早期是自由婚姻,具有本民族独特的婚俗习惯和婚礼仪式。男女之间经过交往、对歌、赛歌、跳舞、吹木叶等方式接触,待相爱之后,就经过土老师作证即可成亲,不索取任何财物。昔日,土家人有这样几种婚俗:一是“凡姑氏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叫做“接骨种”“。无论女之大小,竟有姑家女子年长十余岁,必待舅父之子成立婚配”。“兄亡收嫂,称为坐床”;二是纯男性选择式。无论何家女子,只要男方看中,买一串鞭炮去她家门口放了即为定亲,女方任何人不得反对。若一女子被几个男子举行放炮定亲仪式,便惶惶然不知所措。男方则千方百争取婚姻,甚至歼灭婚敌,因此而有殃及女宾安全的;三是抢亲,所谓“抢来的”。四是童养媳,所谓“引来的”。然而,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清雍正十三年(1735)实行“改土归流”制度之后。完全打破了“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古朴纯真的婚姻习俗、礼仪方式受到冲击和影响,自由婚姻也受到封建礼教的桎梏,染上“周公六礼”的痕迹。男婚女嫁需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求“门当户对”、“篾门对篾门,板门对板门”,在官宦、土司、士绅人家更是成了不可逾越的清规戒律。“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似乎成为毋庸置疑的信条。所以,即使是平民百姓中的自由恋爱联姻,表面上的“媒妁之言”也是少不了的。而哭嫁,正是源于这种妇女婚姻之不自由。土家姑娘的命运是悲惨的。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哭嫁歌”始于何时,至今无确切史料证实。但它最早出现的文字根据,见于清代土家族诗人彭秋潭(17481808)的“竹枝”词中:“十姊妹歌歌太悲,别娘顿足泪沾衣。”他把古代巴渝民歌竹枝与哭嫁歌作了比较,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当年土家族姑娘出嫁时唱十姊妹歌的情景。另外,清末民初永顺县志载:“嫁前十日,女纵身朝夕哭。且哭且罗离别辞,父娘兄嫂以次相及,嫁前十日,曰填箱酒,女宾吃填箱酒,必来陪哭。”从史料记载可以推断,“哭嫁歌”在明清时期就已经相当流行,只是名称不叫“哭嫁歌”,而称为“十姊妹歌”。“哭嫁歌”在许多地区、许多民族中存在过,但土家族哭嫁歌的影响是最大的。土家族人认为新娘不哭、哭得不好是不吉利的。因此,在过去,土家姑娘十一二岁就开始学哭嫁,在土家族还流传着“会哭不会唱、姑娘无人望”的传说,姑娘出嫁前会不会哭唱,被人们当做权衡姑娘聪明或呆笨的标准之一。如果在哭嫁时哭得不悲、不感人,还会被人耻笑。哭嫁也成了衡量女子伦理道德和才能的标准。在土家族的婚礼上,哭嫁贯穿于整个婚礼过程之中,姑娘在婚前三天、七天、半月、二十天,有的甚至提前一两个月时间,就开始哭嫁。每到天擦黑,亲邻少女妇妪群集出嫁姑娘家里,聚首痛哭,深夜才散。在新郎来轿娶亲的当天夜里,必是新娘哭嫁的高潮。特别是娶亲的人快到姑娘家时,假若姑娘哭得不动人,脸上无泪,这时会把母亲急坏了。她就用自己的哭唱(领唱)来催促女儿尽情地哭,甚至暗暗地揪痛女儿,使之嚎啕大哭。并且,这一晚的哭嫁完全是按出嫁礼仪进行的。土家族地区的地方志中对此有许多相关的记载。“哭嫁歌”最初是用土家语哭唱,主要依靠口耳相传和汉语哭嫁歌词的手抄本流传。随着土家族社会的发展,哭嫁与婚礼仪式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固定的模式和内容。“哭嫁歌”既是一部奇特的土家族抒情婚姻史诗,也是一部形象的土家族婚俗史,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社会价值。二、土家族“哭嫁歌”的文化艺术特征(一)从结构上看哭嫁歌可以说是一部声乐套曲,在演唱中有序曲、高潮、尾声等章节。?首先哭的是序歌,谓之“哭开声”,一般是由新娘长辈中福寿双全的老太太哭第一声,既为后来的一系列“哭”作铺垫也标志着以后各种别有情趣的婚礼的开始。如:哪个妹子不出嫁,哪个男儿不出门?男儿上学怕先生,女子出嫁怕开声。鸡已叫,天已明,母女开声惊动人。明朝轿前封赠你,万事大吉都顺心。这时,媒人进闺房来安排新娘明日上轿事宜。新娘一见媒人语调就由悲转怒,马上“哭媒人”。哭中带骂,但骂得并不过份,这是整个哭嫁中极为精彩的部分:板栗开花坨吊坨呀,挨刀的媒婆嘴巴多;壁上画马你哄爹骑,芭茅架桥你哄娘过;篾穿豆腐你哄哥提,棕毛穿梭你哄嫂搓;这边你讲有田地,那边你讲花一朵;你讲乌鸦不要墨来染,你讲白鹤不要粉来泼;你讲龙有深潭好炼宝,你讲鸟有深山好做窝;你讲结亲结义结良缘,你讲郎才女貌天撮合;你好比一条癞皮狗,这头吃了那头走;你好比一条大肥猪,这头吃了那头敷;你只要得口马尿(酒)喝,哪管人家死与活。哭骂媒人之后,婶娘来给新娘梳头、开脸,又叫“上头”。上头标志着少女生活的结束和少妇生活的开始。婶娘梳头,新娘又哭,谓之“哭梳头”:婶娘啊,婶娘你今夜变得好狠心,你解我辫子红头绳;往日我梳的一条龙,今夜你梳的重上重;往日我梳的一条线,今夜梳成团团旋;扯了眉毛改了样,开了脸面讨下贱;千金女变四两媳,跳入苦海没有边。新娘梳好头,戴好花后,要与爹娘一起吃最后一顿“离娘饭”。这时,新娘的哭诉愈加悲哀,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谓之“哭爹娘”:吃了离娘饭,就要去做离娘工;吃了离娘饭,就要去挑离娘担;年纪轻如柳,骨头嫩似葱;头发未长长,手指未长轮;我天日不知,我地事不晓;哪里离得爹,哪里离得娘?爹娘深恩还未报,唢呐一叫离娘门;烧柴煮饭谁帮娘,砍柴喂猪谁担承?爹娘病了谁服侍,弟妹年幼谁照应?叫儿如何不悲伤,叫儿如何能放心?离山离水容易离,离爹离娘心肝碎;今夜吃了离娘饭,不知何时才相见?天高路又远,水深山又险;端了人家碗,就得服从人家管;我有脚难走千里路,我有翅难飞万重山;我有梦难得再团圆,我难找报恩哪一天。吃了“离娘饭”,饮了“哥嫂酒”。新娘还要与家乡的众姊妹告别,土家人称之为“陪十姊妹”。在“姊妹宴”上,新娘与姊妹们相互叙旧,倾吐离别之情。哭中有诉,诉中有哭,谓之“哭姊妹”:天上梭罗十二台,相好姊妹为我来;今夜姊妹来相聚,没有酒菜好招待;粗茶淡饭刮喉咙,酸汤酸菜难下饭。橙子好吃要剥皮,姊妹再好要分离;柑子好吃要分瓣,姊妹再好要分散;树木再高难离影,月亮再明要星伴;鱼儿不能离开水,姊妹难舍又难分;姊妹一块去砍柴,姊妹一块回家转;姊妹一块打鞋底,说不尽的悄悄话;粗茶淡饭刮喉咙,酸汤酸菜难下饭。橙子好吃要剥皮,姊妹再好要分离;柑子好吃要分瓣,姊妹再好要分散;树木再高难离影,月亮再明要星伴;鱼儿不能离开水,姊妹难舍又难分;姊妹一块去砍柴,姊妹一块回家转;姊妹一块打鞋底,说不尽的悄悄话;野菊开花黄又黄,姊妹一块补衣裳;今晚姊妹陪伴我,明朝花轿抬过堂;姊妹几时再相会,天高路远望断肠。众姊妹亦哭诉到:瓷盆打水见底清,姊妹相聚情意深;包谷当得白米饭,酸菜胜过吃海参;今夜喝了姊妹酒,园中韭菜蔸不分。哭别了姊妹,新娘要穿露水衣、露水鞋、搭露水帕等。新娘边穿边哭,谓之“哭穿露水衣”:穿了露水衣,要到远乡去;穿了露水鞋,要踩远乡岩;搭了露水帕,变成媳妇嫁;改朝换代了,改名换姓了;生是人家的人了,死是人家的鬼了。穿好露水衣,新娘即行拜别祖宗之礼。之后,上轿时辰就到了。这时,唢呐吹响,鞭炮齐鸣,灯笼闪亮。新娘在即将上轿的一刻,两手各拿一把筷子,一把撒在堂屋里,一把撒在堂屋外,边撒边哭,谓之“哭撒筷子”:前撒金,后撒银,中间撒个晒谷坪;前面金子跟妹去,后面银子给哥留;前去一天,要发一千;前去三天,要发三千;丢得快,发得快,荣华富贵万万代。最后是发亲,新娘一边上轿,一边还要哭嫁,谓之“哭上轿”,这是整个哭嫁的尾声。随着花轿出门,哭嫁也就结束了。(二)从演唱形式上看?“哭嫁歌”是边哭边诉的歌,形式多样。有一人单哭、两人对哭、或新娘哭一句,母亲、姑婆、姨母、姐妹、长嫂也相应地哭一句。“唱”者一般为女声,无伴奏。哭嫁过程中会交替出现独唱、齐唱、合唱和轮唱等歌唱形式,好似进行无伴奏合唱。边哭边唱,唱中有哭,哭中有唱,非常壮观。一般情况下有多声部(群体)和二声部(对哭)二种,很少出现单声部(新娘均有亲朋好友陪哭)。歌唱姿势为坐唱,“唱”时手帕除了揩眼泪外,有时还用手挥动当做道具,借以抒情。众“陪唱”者拥挤着围坐于床前,低头或相视而“唱”。唱时经常出现互拍背部和腿部的动作,不仅是感情上的需要,也是以便相互传情,更是起到暗示演唱的起止和调控节奏、速度、力度的作用。此外在进行“姊妹团圆”仪式时,众妇女齐声哭唱,但各自发挥,而无统一歌词。哭嫁歌与其他民歌的区别就是在对唱时,除了少部分时候是一人先唱,唱毕再由另外一人接唱之外,大部分的对唱都采用轮唱方式。(三)从单曲音乐结构及表现要素上看“哭嫁歌”的曲调取自于土家族的山歌和小调,气氛悲切、哀怨忧伤,以简短的乐句为核心,用变化重复的方式加以发展和延伸从而构成一部曲式。一首哭嫁歌总是由一个或两个乐句开始,加上数个变化重复的乐句,不断循环反复填词“歌唱”而成。曲式结构相对平稳、有规律,句式相近。“哭嫁歌”的常用曲式结构:哭嫁歌的调式一般采用民族五声羽调式。该调式含有西洋小调式的表现特性,色彩暗淡,利于歌者抒发悲戚的情感。注重突出调式音列的色彩音,尤其是主音、属音和中音之间上、下小三度和纯五度的运用,贯穿于歌曲的始终,形成土家族哭嫁歌最显著的调式特点。哭嫁歌在节拍上较为规整、严密,多用2/4和3/4拍子,有时也采用3/4和2/4的变换拍子。节奏上也有规律,较为疏松。二分、四分、八分时值运用较多,全音符和十六分时值较少出现。一般多出现前紧后松的结构。哭嫁歌的旋律变化乃由歌词推动。一句乐句即一句歌词,乐句的长短与旋律起伏,均紧随歌词发展。每一句乐句和歌词的开始部分是呼喊亲人的音乐和内容,发展部分乃是诉说唱者心情,而结束部分必为哭叹音乐词。在同一结构下,音乐随歌词重复而变化,故每段音乐可有多句乐句,但主题基本不变。另用五度和三度音程来支撑旋律主线,这也是哭嫁歌的一大特色。纯五度和小三度音程的运用,不仅能体现哭嫁歌中陈述和拖腔的特点,同时也保持住了哭嫁歌必需具有的小调式的表现特性。哭嫁歌虽有旋律,但由于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