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白血病对我国养禽业的影响及防控措施题库.doc_第1页
禽白血病对我国养禽业的影响及防控措施题库.doc_第2页
禽白血病对我国养禽业的影响及防控措施题库.doc_第3页
禽白血病对我国养禽业的影响及防控措施题库.doc_第4页
禽白血病对我国养禽业的影响及防控措施题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禽白血病对我国养禽业的影响及防控措施摘 要:禽白血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禽类各种可传播的肿瘤性疾病。近年来,由禽白血病造成死亡及淘汰的直接经济损失逐年增加,而由禽白血病感染后造成的免疫抑制、对疫苗应答能力下降、继发感染等的间接经济损失更是无法估量。本文从禽白血病病毒的病原学特征、流行病学、引起疾病的症状与病理变化等方面来说明禽白血病对我国养禽业带来的严重危害,此外本文还分析了禽白血病的防控措施。正确认识禽白血病对养禽业的危害,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关键词:禽白血病;禽白血病病毒;危害;防控措施禽白血病(Avian Leukosis)是由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 ALV)引起的禽类多种肿瘤性疾病的统称,该病能引起多种具有传染性的良性和恶性肿瘤1。目前,国内养禽业的白血病病情有加重的趋势。由于禽白血病毒(ALV)感染导致的鸡群生产性能下降,尤其是产蛋率和蛋品质下降,以及血管瘤的高比例发生,使广大养殖户以及专业研究人员对禽白血病越来越重视。本文对禽白血病的病原特征、我国禽白血病的流行现状、造成的危害及有效防控措施做一综述。1 ALV 病原学特征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 ALV)属于反转录病毒科,禽反转录病毒属2,类似于人的艾滋病毒,但不感染人。不同的鸟类可能感染不同的ALV,根据病毒与宿主细胞特异性相关的囊膜蛋白的抗原性,ALV可分为A、B、C、D、E、F、G、H、I和J十个亚群。但自然感染鸡群的还只有A、B、C、D、E和 J 六个亚群。其中的J亚群致病性和传染性最强,而E亚群是非致病性的或者致病性很弱。ALV 的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基因组全长约为7200 个核苷酸,可直接作为mRNA。病毒粒子形态不规则, 总体直径是80120nm,平均90nm,病毒粒子呈球形,在干燥条件易扭曲成精子状、弦月状或其他形状。病毒对热不稳定,高温条件下很快失活,只有在-60以下时,病毒才能存活数年并保持感染力。在pH59 稳定,而在此范围外则迅速失活。病毒有脂质囊膜,对脂溶性试剂敏感3。1.1外源性病毒和外源性病毒ALV与其它病毒不同的一个最大特点是,ALV(特别是鸡的ALV)还可分为外源性ALV和内源性ALV二大类,详见表一1,4。致病性强的鸡ALV都属于外源性病毒。它们既可以像其它病毒一样在细胞与细胞间以完整的病毒粒子形式或在个体鸡与鸡群间通过直接接触或污染物发生横向传染,也能以完整的病毒粒子形式通过鸡胚从种鸡垂直传染给后代。那些前病毒cDNA可整合进宿主细胞染色体基因组、因而可通过染色体垂直传播的ALV,我们称之为内源性ALV。内源性ALV可能只是基因组的不完全片断,不会产生传染性病毒,也可能是全基因组因而能产生传染性病毒,这类病毒通常致病性很弱或没有致病性。表1 禽白血病病毒分型及特征亚型内、外源性宿主A外源性鸡为主(多发)B外源性鸡为主(多发)C外源性鸡为主(多发)D外源性鸡为主(多发)J外源性鸡为主(多发)E内源性鸡F内源性环颈雉、绿雉G内源性Ghinghi 雉、银雉、金黄雉H内源性匈牙利鹧鸪I内源性冈比亚鹌鹑2 ALV的流行病学由于ALV在外界的抵抗力很弱,所以ALV的这种横向传播能力比其它病毒弱得多。病毒对脂溶剂和去污剂敏感。对热抵抗力弱,病毒在-20很快失活,病毒材料需保存在-60以下。在鸡舍内的温度下特别是在夏天,排出体外在环境中的ALV,即使不做任何清洗和消毒措施,病毒也会全部失去传染性。病鸡和带毒鸡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源。那些有病毒血症的母鸡,本身没有病状而其产的蛋常常带有病毒。ALV主要是由种鸡通过鸡蛋(胚)向下一代垂直传播,即祖代鸡场直接传给父母代及商品代,且逐代放大。此外,被ALV污染的弱毒疫苗也是重要的传播途径。3 ALV引起疾病的症状与病理变化禽白血病由于感染的毒株不同,症状和病理变化特征也不同。在已知的多种不同的病毒感染中,ALV感染在鸡群引起的病理变化和表现是最为多种多样的。ALV可引起疾病的类型包括淋巴细胞性白血病(Lymphoid Leukosis,LL)、成红细胞性白血病(Erythroblatosis)、成髓细胞性白血病(Myeloblastosis)、髓细胞瘤病(Myelocytomatosis)、结缔组织性肿瘤(Connective Tissue Tumors)、内皮性肿瘤、肾瘤和肾胚细胞瘤、骨硬化病(Osteopetrosis)等。白血病不仅仅表现为内脏肿瘤或体表皮肤血管瘤,更多的鸡表现为产蛋下降、免疫抑制或生长迟缓。实际上,由ALV感染后的亚临床病理作用带来的经济损失可能大于临床上显示肿瘤性死亡带来的损失。3.1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自然发病的鸡都在14周龄以上,到性成期后的发病率最高临床上无特征性症状,仅发现鸡冠苍白,皱缩,食欲不振或废绝,下痢,消瘦或衰弱。肿瘤主要见于肝、脾及法氏囊,也可侵害肾、肺、性腺、心脏等组织。通过触摸常可检查到肝脏、法氏囊和(或)肾脏的肿大。一旦出现临诊症状,一般病程较快。3.2 J-亚型白血病1988年英国开普顿动物保健研究所Pynae及其同事首次从肉种鸡群中分离出一种新型的禽白血病病毒。我们采用血清学方法、病毒干扰试验等研究时会发现:与主要引起蛋用型鸡白血病的A、B、C、D 亚群和内源性E亚群比较后发现,分离的毒株完全不同于以往这些经典亚群,遂定名为J-亚型禽白血病病毒(ALV-J)。J-亚型禽白血病能引起成年肉鸡骨髓细胞瘤并导致很高的死亡率,在鸡群中无论公母鸡均可发生。雄鸡衰弱,繁殖力下降,种母鸡高的死亡率,而使孵化用蛋减少。发病鸡表现为嗜眠、鸡冠苍白、厌食、消瘦、腹泻,头部、胸部和肋骨异常隆起。特征性剖检变化是肋骨和肋软骨接合处胸骨内侧有奶油状肿瘤形成。3.3 结缔组织性肿瘤由ALV病毒引起并有传染性的结缔组织肿瘤,包括以下几种:纤维瘤和纤维肉瘤,粘液瘤和粘液肉瘤,组织细胞瘤,软骨瘤,骨瘤和成骨肉瘤,软骨肉瘤。这些肿瘤可能为良性,也可能为恶性。在肿瘤变得非常大影响器官机能或转移前,对宿主的健康没有影响。病鸡可能死于继发性的细菌感染、毒血症、出血或肿瘤侵害器官的机能丧失。良性肿瘤不引起死亡,而恶性肿瘤病程很快,可在几天内死亡。病鸡可能死于继发性的细菌感染、毒血症、出血或肿瘤侵害器官的机能丧失3。3.4 内皮性肿瘤ALV也可引起内皮的多种肿瘤,包括血管瘤、血管肉瘤、内皮瘤和间皮瘤1。血管瘤通常眼观可见单个发生于皮肤表面,以脚趾、胸部、颈部处皮肤多发,当瘤壁破裂时,可引起大量出血。肿瘤附近的羽毛被血染,病鸡可变得苍白并死于失血;剖检常见到肝脏严重瘀血,质脆,有大量大小不等的血栓囊肿,肾脏也有严重的肿胀现象,有较大的白色肿瘤结节5,6。有学者试验性接种野毒株,3 周到4 个月可出现血管瘤, 这些肿瘤在不同日龄的鸡均有发现7。而在胚胎期感染ALV,血管瘤的发生率明显升高8。另外,血管瘤的发生与病毒株、易感鸡种、性别、感染剂量、感染途径及日龄存在密切关系9。4我国鸡白血病发生和流行历史鸡群中发现鸡白血病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最初是经典的A、B、C、D亚群白血病。我国地方品系鸡群中可能一直存在着经典鸡白血病,虽然我国从未对ALV采取过净化措施,但是由于饲养规模小,看不出危害。自从1988年,英国从白羽肉用型鸡中发现了新的J-亚群ALV,在几年内传遍全世界几乎所有白羽肉用型鸡群,并且它的肿瘤发病率比经典ALV要高得多。我国在引进白羽肉用型种鸡时也就同时引进了J亚群ALV。由于采取净化措施,从2005年后,ALV-J肿瘤不再成为我国白羽肉鸡生产中的严重问题了。然而在这期间,由于不当引种和种鸡场在繁育过程中不适当的经营管理,J亚群ALV也已被带进我国自繁自养的黄羽肉鸡(每年饲养有2030亿羽的)及年饲养量1215亿羽的蛋用型鸡中。蛋鸡中白血病的普遍流行更成为目前危害养鸡业特别是蛋鸡业的最主要疫病之一。总之,近十多年来,我国鸡白血病主要是由ALV-J引起的。4.1我国鸡群中J亚群禽白血病J-ALV是80年代末期英国首次从肉鸡中发现和分离鉴定的白血病病毒的新亚群。我国在1999年首次从市场肉鸡及肉种鸡场肿瘤病鸡中分离检出J-ALV,随后在多个省份确定了J-ALV的流行。我国ALV-J感染状态表现在:(1)白羽肉种鸡,2003年前很普遍,之后就显着减少,2005年就没有再分离到ALV-J。这是因为经过十多年严格净化,国外大型种鸡场已基本不在有ALV-J感染,而我国祖代白羽肉鸡全部进口,只要保持生物安全,就不会再感染;(2)蛋用型鸡,过去主要为经典型白血病。但是自从2006 年,辛朝安教授10最先报道了由J 亚群ALV引起蛋鸡血管瘤的病例,这种新病型的禽白血病在我国的发病报道及现场病例也逐渐增多(3)地方品系鸡,广东、广西的三黄鸡和山东及其它省份的地方品系鸡中的肿瘤中大多分离到的也是ALV-J。4 我国近年来鸡白血病发病特点与趋势从1999年至2009年近10年的时间,我国鸡白血病的病例正式报道的有近70篇11-22,除我国的少数几个省份没有出现报道外,其余各省均有鸡白血病发生的病例报道,占全国近80%的省份。当然,一些省份虽然没有报道,但不一定没有病例出现。其中山东、北京、河北、广东等省份报道的病例较多,占全国病例数的50% 以上。说明鸡白血病在这近10年的时间,几乎蔓延到我国所有省份地区,而且愈是养殖量大的省份,发生该病的机率愈高。4.1 感染率及发病率高 2006 年9 月至2007 年1 月,白海瑛等23使用禽白血病抗原检测ELISA 试剂盒对北京市某种鸡场的新产鸡蛋进行血清学调查, 禽白血病阳性率分别为33.2%、21.3%、25.6%,鸡场禽白血病平均感染率为27.2%;崔治中24报道了我国白羽肉鸡、蛋用型鸡、自主培育鸡及地方品系鸡ALV 检测的结果,鸡群ALV 的感染率达80.5%,其中感染AB 亚群的占47.9%,感染J 亚群的占52.8%,但个体阳性率,J 亚群为5.7%,AB 亚群为3.4%。罗明星等25于2009 年报道了贵州省某鸡场暴发ALV 的病例,日产蛋率从发病前82%缓慢下降到27%(200 日龄), 死亡率达13.6%(2000/14700)。综合起来,我们可以发现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禽白血病具有感染率及发病率高的特点。4.2 宿主范围扩大,可与其他肿瘤性病毒混合感染鸡白血病鸡群对应的类型和品系在扩大。19992003年该病引起白羽肉鸡发病的病例较多,而在蛋鸡上发病的报道较少;而2003年至今,该病引起蛋鸡发病的病例增多,蛋鸡中以进口海兰鸡居多,另外还有尼克、罗曼。在最近的研究中发现,不同亚群的ALV 不仅可以引起感染造成肿瘤,同时在不同的品系鸡中也可分离到ALV,如蛋鸡26、我国特有地方鸡种麻鸡27。近年的研究也证明ALV 可与其他肿瘤性病毒混合感染,崔治中等27, 28曾发现多例ALV-J 与马立克病毒(MDV)或网状内皮增生性病毒(REV)混合感染,并在研究中发现ALV-J 与REV 共感染对肉鸡生长和免疫功能具有严重的抑制作用29。由于这些肿瘤性病毒的感染,使鸡对疫苗的应答能力下降, 并易继发其他细菌或病毒感染,也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30, 315 ALV 的防控措施鸡发生本病后没有特效药物进行治疗。目前没有合适的疫苗对该病进行免疫预防,因此,只能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切断传播途径来控制本病的发生与流行。该场采取了一系列综合防控措施,净化了该病。根据该场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防控经验,结合近年来国内的防控实践,建议大中型鸡场采取如下综合防控措施:5.1 避免外源性ALV 的垂直传播ALV 的传播方式分为垂直传播及水平传播, 其中经卵垂直传播是ALV 的主要传播方式,ALV 的垂直传播导致先天感染鸡产生了免疫耐受并成为重要传染源, 这也是ALV 扩散迅速难以控制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应该防止ALV的垂直传播,做到祖代鸡和父母代鸡场应不含本病。商品蛋鸡场,应做到不从感染本病的种鸡场购进鸡苗。研究观察,ALV 不在公鸡的生殖细胞中增殖,公鸡仅是病毒携带者和通过接触或交配传染给其他的鸡32。因此采用人工授精可以避免公鸡同母鸡直接接触的机会, 减少由种公鸡传播ALV 的几率。根据这一特点,对于经济实力不是很雄厚鸡场的白血病净化,可采取逐渐进行的方法,在初期,可以考虑先对母鸡进行淘汰净化,采用人工授精避免公鸡同母鸡的接触,再逐步对种公鸡进行净化,这样可以缓解由于淘汰造成的短时内资金链紧张的问题。5.2 避免外源性ALV 的水平传播首先,做好鸡舍孵化、育雏等环节的综合管理和消毒工作。对鸡舍用具要定期消毒,对进出车辆、人员也要切实进行消毒。虽然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毒不耐热,不耐酸、碱,对外界抵抗力弱,但是可以经过多种途径发生水平传播。例如经过感染鸡的粪便、分泌物等排泄,污染鸡舍笼具、用具等感染健康鸡。养鸡场一旦感染,如果消毒不彻底,会呈现不同批次鸡群连续感染。其次,生物制品生产过程中的生物安全问题也是ALV净化必须考虑的问题,2006 年国外学者报道了在商业化的马立克疫苗中污染外源性ALV-A 的报道33, 34,且分离的ALV-A 人工发病可以引起肿瘤。因此,对ALV 种群净化时,应选用质量良好、利用SPF 鸡胚生产的活毒疫苗,防止医源性传播。5.3 做好血清抗体监测抗体监测,即对鸡群进行定期的、连续的抗体测定,根据抗体水平及时淘汰阳性鸡。在没有进行疫苗注射的情况下,如果鸡体内产生了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毒抗体,说明鸡群内已经感染了本病。这是,如果立即淘汰感染鸡,消除鸡群内传染来源,采取消毒等措施切断传染途径,就能使流行很快终止,把损失降到最低。通过抗体检测,可以在鸡群发生严重症状之前就发现感染鸡,所以,抗体监测是大型鸡场,特别是种鸡场防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战略措施。5.4种群净化发生本病后尚无特效药物进行治疗,而且ALV 具有高变异性,灭活病毒诱导中和抗体的能力低下,目前还没有合适的疫苗对该病进行免疫预防,因此通过病原检测,对祖代、父母代种鸡进行净化种群净化就成为了控制本病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参照国外的净化经验,可采取以下的方法进行1:选择蛋清或泄殖道拭子检测阴性的母鸡所产的种蛋进行孵化;孵化器、出雏器、运输箱、育雏室和所有设备在每次使用后应彻底清洗和消毒,孵化的雏鸡分成小群(2550 只)隔离饲养,避免人工泄殖腔雌雄鉴别35,接种疫苗时不共用针头,人工授精时每次更换输精管, 以避免任何残余感染的机械传播;利用适当的方法定期对鸡群进行ALV抗原的检测,淘汰阳性鸡和与其接触的小鸡;将无ALV 鸡群隔离饲养; 从外引种时,应单独隔离饲养,检测阴性后,方可考虑进行繁殖或品种改良;杜绝使用卵黄抗体,可避免由未净化卵黄液造成ALV 水平传播的可能。6 结语早在1999年,我国一些研究人员试图通过对种鸡场进行净化而达到在我国鸡群中控制鸡白血病、消除鸡白血病的目的,前期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36,但是限于我国各地的实际情况和各种复杂的因素,并没有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毫无疑问,要对我国鸡群进行ALV净化控制,尚需克服更大的困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到目前,我国所有地方品系的鸡和自育品系的鸡均有不同程度的AI V感染,且感染率远远高于国外。ALV 对我国养禽业的危害巨大,严重影响养禽业的可持续发展。虽然我国对于禽白血病的综合防控体系还不够完善,但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完善及我们对于该病重视程度的加大,相信在多方共同的努力下,加之有正确的防控方法,在不久的将来,ALV 对于我国家禽养殖业的危害定会得到根除。参考文献1 塞弗(Saif Y M)主编. 禽病学M. 苏敬良,高福,索勋主译. 第十一版.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518-578.2 Regenmortel M H V, Fauquet D H L, Bishop E B,et al. Virus taxonomy classification and nomenclature of viruses C.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2000:1162.3 齐岩,张贺楠,刘有昌。 禽白血病的危害及防控J。Poultry Science :1673-1085(2010)06-0005-054 Chen Y C, Vogt P K. Endogenous leukosis viruses in the avian family Phasianidae J. Virology. 1977, 76 (2): 740-750.5 赖汉漳, 曹伟胜, 张贺楠, 等.J 亚群禽白血病病毒SCAU-HN06 株实验诱发SPF 蛋鸡血管瘤C. 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8: 115.6 赖汉漳, 曹伟胜, 张贺楠,等. 血管瘤病变型J 亚群禽白血病病毒的分离与鉴定C.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8 年学术年会暨第六届全国畜牧兽医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8: 339.7 Fredrickson T N, Burmester B R, Okazaki W. Transmission of virus from field cases of avian lymphomatosis. II. Development of strains by serial passage in line 151 chickens J. Avian Dis. 1965, 14: 82-103.8 Williams S M, Reed W M, Bacon L D, et al. Response of white leghorn chickens of various genetic lines to infection with avian leukosis virus subgroup J J. Avian Dis. 2004, 48 (1): 61-67.9 成子强. 家禽血管瘤的发生与防制. 中国家禽. 2009, 31 (18): 1-4, 10.10 辛朝安, 曹伟胜, 罗开健等. 鸡血管瘤型白血病诊断初报J. 养禽与禽病防治. 2006, 11: 2.11 杜 岩,崔治中,秦爱建等从市场商品肉鸡中检出J亚群禽自血病病毒rJ中目家禽学报,l999,l:l-412 杜岩,崔治中,秦爱建等鸠的J亚群白血病病毒的分离及部分序列分析J病毒学报,2000,16(4):341-34613 崔治中,张志,杜岩我国肉用型鸡群中J亚群白血病流行现状的调查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2,24(4):29229414 成子强,郝永清,赵振华,等应用El ISA 方法调查禽骨髓细胞瘤病J中国家禽,2002,24(6):9-1015 徐镔蕊,董卫星,何召庆,等间接荧光抗体法快速诊断海兰褐蛋鸡J亚群禽白血病的研究J中曰兽医杂志,2002,38(9):7-916 张立成,关云涛,陈洪岩,等应用RT PCR技术检测禽白血病病毒及其在不同组织中检出结果的比较J中国实验动物学杂志,2002,1 2(5):303 30517 成子强,张利,刘思当,等中国麻鸡中发现J亚群白血病J微牛物学报,2005,45(4):584 58718 成子强,张玲娟,刘 杰,等蛋鸡中发现J亚群白血病与网状内皮增生症自然混合感染J中国兽医学报,2006,26(6):58659019 孙 晴,王自然,李同树用PCR检测肉种鸡的鸡胚、雏鸡和子代肉鸡CAV和AI vE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29(4):603 60720 李艳,崔治中,孙淑红黄羽肉鸡J 群白血病病毒的分子 物学特性和致病性J病毒学报,2007,23(3):207 21121 冯小宁,徐镔蕊,Iee I F,等蛋鸡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的分离与初步鉴定J巾罔兽医杂志,2008,44(1):43 4422 盂祥凯刘青,王海伦,等商品蛋鸡成髓细胞瘤、血管瘤型J哑群白血病病毒特性的研究J畜牧兽医学报,2008。39(11):l544 1 54723 白海瑛, 殷洪波, 曹红. 某种鸡场禽白血病血清学调查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8, 3: 83.24 崔治中. 鸡白血病的预防控制和净化及鸡场的生物安全措施. 中国禽业导刊. 2009, 26 (18): 21-2225 罗明星,周碧君,李永明等. 禽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诊断与病毒亚群鉴定J. 中国动物检疫. 2009, 3:35-37.26 徐镔蕊,董卫星,余春明,等. 用ALV-J gp85 单克隆抗体证明蛋鸡存在J 亚群禽白血病J. 畜牧兽医学报, 2005, 36 (3): 269-271.27 崔治中, 张志, 姜世金. 从J 亚群禽白血病肿瘤中检测出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J.中国兽医学报. 2004, 24 (1): 10-13. 28 崔治中, 金文杰, 刘岳龙,等.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料中MDV、CAV、REV 的共感染检测J. 中国兽医学报. 2001, 21 (1): 6-9.29 王建新, 崔治中, 张纪元,等. J 亚群禽白血病病毒与禽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共感染对肉鸡生长和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J. 中国兽医学报. 2003, 23(3): 211-213.30 Spencer J L, Chan M, Nadin-Davis S. Relationship between egg size and subgroup J avian leucosis virus i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