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冉煤矿保护资源方案.doc_第1页
普冉煤矿保护资源方案.doc_第2页
普冉煤矿保护资源方案.doc_第3页
普冉煤矿保护资源方案.doc_第4页
普冉煤矿保护资源方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省府谷县普冉煤矿(Z52整合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第一章 概 况第一节 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一、矿区位置及交通1、煤炭资源整合矿井名称陕西省府谷县普冉煤矿2、企业性质该矿属集体企业,公司管理层现有员工70人,其中高级管理人员24人,公司主要经营煤炭生产及销售。3、矿区位置及交通普冉煤矿位于府谷县城东北方向约15km处,行政区划隶属于府谷县府谷镇和海则庙乡所辖,从该矿以西通过的府(谷)准(格尔)公路与呼(和浩特)准(格尔)、东(胜)准(格尔)公路相接,神(木)朔(州)、神(木)包(头)铁路分别从该矿以南和以西通过,交通运输条件较为方便。煤矿交通位置见图111。二、周边整合区划分该矿西南部为府谷县七一井口(Z54)整合区;南部与53整合区以孙家沟地堑相隔;北部分别为Z50、Z51整合区。普冉煤矿矿权设置见图112。三、矿权设置情况该矿地处国家规划的“陕北石炭二叠纪煤田府谷矿区”的南部,原矿权设置分为四个部分,详见普冉煤矿矿权设置图112:1、府谷县高石崖村沙川沟第二煤矿采矿权:采矿许可证号6100000220323,面积约0.6771Km2;其拐点坐标详见表113。2、府谷县府谷镇石庙焉二矿采矿权:采矿许可证号6100000420286,面积约0.5068Km2;其拐点坐标详见表114。煤矿交通位置图 图111普冉煤矿矿权设置图 图1123、府谷镇沙焉村办煤矿采矿权:采矿许可证号6100000430520,面积约0.2728Km2;其拐点坐标详见表115。4、扩大区:即普冉煤矿整合区内上述采矿权范围之外区域。沙川沟第二煤矿拐点坐标一览表表113 拐点号北纬东经XY13904331110407432699037505940239042511104264326740375064003390359111042643259403750640043904111110340432633037505290石庙焉二矿拐点坐标一览表表114 拐点号北纬东经XY1390401111042643260103750639023904011110456432601037507110339041711104544326500375070754390431111043343269253750657053904251110426432674037506400沙焉村办煤矿拐点坐标一览表表115 拐点号北纬东经XY139033811104264325310375063902390350111043343256653750655533903491110437432563037506650439040111104424326010375067905390401111045643260103750711063903381110446432530537506865二、自然地理及地震该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北部,地表基本被第四系松散沉积物覆盖,较大沟谷中出露基岩。区内主要为黄土梁峁地貌,大部分为黄土梁峁区。地势北部高,向东南、西南方向变低,地形起伏较大,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海拔标高最高点位于整合区北部,高程1091.3m;最低点位于整合区西南部,高程约850.0m。相对高差约241m。区内水系较发育。最大水系为黄河支流孙家沟,由西向东流入黄河,水流量不大,并受大气降水的控制。本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季风气候。天气多变,春季多风沙,夏季较炎热,秋季多暴雨,冬季长而严寒。年平均气温8.6(极端最高气温38.9、极端最低气温-29.0),日温差1520。年平均降水量410.1mm,年平均蒸发量1907.2mm。七九月份为雨季,十月中旬降雪,翌年二月解冻,最大冻土深度146mm,无霜期150180天。冬季至春未夏初多风,最大风速可达18.7ms,风向多为北西。根据陕西省工程抗震设防烈度图的烈度划分,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0.05g,地震烈度属6度区。第二节 煤炭资源整合方案一、府谷县煤炭资源整合方案依据陕西省人民政府陕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实施方案(陕政发【2006】26号)文件精神,榆林市组织所辖的各县(区)编制了榆林市煤炭资源整合实施方案,并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以陕政函【2007】167号文件进行了批复,原则同意府谷县资源整合,地方煤矿由132个减少到84个,减少48个(其中整合减少47个,关闭1个)减少36.4%。其中98个煤矿参与整合,共设49个整合区,生产能力由整合前的815万t/a提高到2646万t/a,单井平均生产规模提高到31.5万t/a。二、矿井煤炭资源整合方案根据“陕国土资矿采划【2008】117号”文关于划定府谷县普冉煤矿矿区范围的批复,该矿西北东南方向长约4.83km,西南东北方向宽约1.092.06km,面积约7.1802km2,该矿为多井整合矿井。整合区编号:Z52开采煤层:4号、5号、6号、7号、8号、9-1号煤层整合规模:原拟建30万t /a,但根据该矿保有储量和可采储量,适宜建设45万t /a的中型矿井。三、整合前原矿井基本情况整合区内原有3个小煤矿:府谷县府谷镇高石崖村沙川沟第二煤矿、石庙焉二矿和沙焉村办煤矿。1、府谷县府谷镇高石崖村沙川沟第二煤矿:该矿建于1987年,其中2001年以前开采对象为7号煤层,底板标高为972880m,煤厚1.722.84m,年产原煤约13万t/年;2001年以后停采7号煤层,改采8号煤层,底板标高948870m,煤厚2.654.35m,设计生产规模3万t/年,实际生产规模410万t/年。煤矿主、副井井型均为斜井,房柱式开采,割煤机配合电钻打眼放炮采煤,矿车运输,机械通风、排水,矿灯照明。煤层顶底板稳定性均较好,以坑木、保安煤柱支护即可,煤矿未发生过冒顶、底鼓现象,煤层上覆各含水层富水性均弱,最大矿坑涌水量6m3/d,井下地温正常,未发生过煤尘和瓦斯爆炸事故。2005年,由西安地勘院对该煤矿进行了检测。检测后煤矿开采8号煤层,工作面位于区内挠褶带以东,生产能力约25万t/年,截止2007年12月采动量约158万t,采出量约80万t。2、府谷县府谷镇石庙焉二矿:该矿建于1992年,开采8号煤层,煤层底板标高1002938m,煤厚3.814.45m,设计生产规模9万t/年,实际生产规模318万t/年。煤矿主、副井井型均为斜井,房柱式开采,割煤机配合电钻打眼放炮采煤,矿车运输,机械通风、排水,矿灯照明。煤层顶底板稳定性均较好,以坑木、保安煤柱支护即可,煤矿未发生过冒顶、底鼓现象,煤层上覆各含水层富水性均弱,最大矿坑涌水量6m3/d,井下地温正常,未发生过煤尘和瓦斯爆炸事故。2005年,由西安地勘院对该煤矿进行了检测。检测后煤矿开采8号煤层,工作面位于煤矿西部,生产能力约7万t/年,截止2008年2月采动量约46万t,采出量约20万t。3、府谷县府谷镇沙焉村办煤矿:该矿建于1988年,开采8号煤层,煤层底板标高985958m,煤厚3.203.65m,设计生产规模3万t/年,实际生产规模35万t/年。煤矿主、副井井型均为斜井,房柱式开采,割煤机配合电钻打眼放炮采煤,矿车运输,机械通风、排水,矿灯照明。煤层顶底板稳定性均较好,以坑木、保安煤柱支护即可,煤矿未发生过冒顶、底鼓现象,煤层上覆各含水层富水性均弱,最大矿坑涌水量6m3/d,井下地温正常,未发生过煤尘和瓦斯爆炸事故。2005年,由西安地勘院对该煤矿进行了检测。检测后煤矿开采8号煤层,工作面位于煤矿南部,生产能力约10万t/年,截止2008年2月采动量约61万t,采出量约30万t。第三节 编制依据、目的一、编制依据1、陕西省府谷县普冉煤矿(Z52整合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设计委托书;2、国土资发【1999】98号关于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的通知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3、陕政函【2007】167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榆林市煤炭资源整合实施方案的批复;4、陕国土资矿采划【2008】117号关于划定府谷县普冉煤矿矿区范围的批复;5、陕西省地矿局西安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2008年7月编制的陕西省府谷县普冉煤矿(整合区)详查报告;6、陕国土资储备【2009】7号陕西省府谷县普冉煤矿(整合区)详查报告评审备案证明;7、矿方提供的原沙川沟第二煤矿、石庙焉二矿和沙焉村办煤矿的采掘工程平面图、井上下对照图等资料;8、煤炭法、煤矿安全规程、环境保护法、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及有关国家煤炭工业现行的政策、法规、条例等。二、编制目的煤炭是国家的主要能源之一,煤炭资源储量有限,不能再生,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煤炭资源有着十分重要意义。该矿资源整合后,设计重新对井田开拓系统、生产系统、运输系统和通风系统优化,使矿井形成正规化开采,生产过程中保证各项设施完整、通风系统完善、消防设备和防尘设备完善、各项设施及措施健全,尽量减少矿井事故发生,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提高地方煤炭产业的集中化程度和市场竞争能力,优化煤炭工业结构,实现煤炭工业的安全、高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第二章 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第一节 矿产品在国内外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一、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目前榆林地区煤炭总产值占全区工农业总产值的45%,其次是天燃气和石油。煤炭已成为全区的支柱性产业。府谷县乡镇煤矿目前以焦化用煤、民用煤和锅炉用煤为主,外用煤以锅炉用煤为主,其次为化工用煤。原煤分为大块煤、小块煤、混煤三种。二、国内外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其储量约占全国矿产资源/储量的90%,化工能源的95%,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据煤炭行业有关部门分析,未来30年内国内外市场对煤炭需求呈增长趋势。煤炭资源总量与国内外煤炭需求的缺口预测为:2010年:2.53.0亿吨;2015年:4.05.0亿吨;2030年:9.010.0亿吨。近年来煤炭产业发展稳定,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步伐的加快,煤炭用户会越来越多,煤炭市场前景非常看好。该区产出的大块煤就地民用销售,小块煤经公路及集装站,运销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等地,煤产品供不应求,销售市场广阔,经济效益良好。因此煤炭可保证自产自销,销售市场广阔,不受外部市场影响。第二节 产品价格分析一、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该矿各煤层属于陕北石炭二叠纪煤田,根据调查,府谷县府谷镇对石炭二叠纪煤炭的销售情况,原煤平均综合售价280元/吨, 2006年、2007年煤价稳定在260元左右。二、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根据国家西部大开发和环保型用煤的需求,以及国际、国内对陕北侏罗纪煤的青睐,煤炭价格稳中有增;随着国家加大力度整顿煤矿生产,加强了安全生产管理,要求增大对安全资本的投入,煤炭产能有所下降。然而国家经济仍保持高速增长,对能源、及原材料需求呈持续增长态势。故该矿投产后,产品具有良好的市场竞争力。第三章 矿产资源概况第一节 矿区总体概况一、19851988年西安地勘院(原第八地质队)完成了府谷矿区沙川沟小区详查工作,提交了陕西省府谷县石炭二叠纪煤矿区沙川沟小区详查报告及B+C+D级煤炭储量4.53亿吨。陕西省地质矿产局以陕地地发(88)48号文批准了该报告。本次工作共施工钻孔15个,工作量4226.33m。随后又对该区进行了勘探,提交了陕西省府谷县石炭二叠纪煤矿区沙川沟井田勘探报告及A+B+C级煤炭储量1.63亿吨。陕西省矿产储量委员会以陕储决发(90)14号文批准了该报告。本次工作共施工钻孔12个,工作量3620.16m,其中整合区内施工钻孔1个(ZK603),工作量305.49m;南侧施工钻孔2个(ZK602、ZK407),工作量652.18m。二、19851993年西安地勘院(原第八地质队)完成了海则庙-段寨小区详查工作,提交了陕西省府谷县石炭二叠纪煤矿区海则庙小区和段寨小区详查报告及B+C+D级煤炭储量58.1亿吨。陕西省地质矿产局以陕地地科发(1993)51号文批准了该报告。本次工作共施工钻孔110个,进尺42499.94m,其中整合区内施工钻孔1个(ZK807),工作量134.62m;北侧施工钻孔4个(ZK1002、ZK1004、ZK1005、ZK1006),工作量872.23m;第二节 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一、整合区地层整合区位于陕北石炭二叠纪煤田府谷矿区南部,地表基本被新生界松散沉积物所覆盖,在较大沟谷连续出露基岩。区内地层由老至新依次有:古生界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O2m),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上统太原组(C3t),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下统下石盒子组(P1x)、上统上石盒子组(P2s)、上统石千峰组(P2sh)和中生界三叠系刘家沟组(T1l);新生界新近系上新统静乐组(N2j)、第四系中更新统离石组(Q2l)、上更新统马兰组(Q3m)等。现由老至新分述如下:(一)古生界1、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O2m)零星出露于整合区东部孙家沟中,本组在区内未见底,厚度大于39.30m。本组为一套碳酸盐岩类夹少量陆源细碎屑岩及蒸发岩组合。下部为青灰色、灰白色中厚层状灰岩、虫迹灰岩夹灰色泥岩及泥灰岩;上部为灰色、灰白色砾状白云质灰岩、内碎屑灰质白云岩夹灰绿色泥岩及不规则团块状硬石膏。2、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零星出露于整合区东部孙家沟中,向西主体深埋地下,厚度020m。本组为一套滨海泻湖潮坪环境下的,有明显填平补齐特点的沉积组合。主要为一套含铁铝质岩和少量碳酸盐岩的陆源细碎屑岩组合,下部为紫色铁质泥岩、含铁细粒石英砂岩或赤(褐)铁矿层;中部为灰色、灰白色块状铝土矿、铝土质泥岩(铝土矿层);上部为灰色、深灰色泥岩、炭质泥岩,夹石英砂岩、生物碎屑灰岩和煤线。与下伏奥陶系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3、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整合区内施工钻孔均未完全揭穿该地层,该组为一套典型的海陆交互相沉积的含煤及含少量碳酸盐岩的陆源碎屑岩组合,与下伏本溪组呈整合接触关系。在地质填图成果、钻孔资料及区域地层对比的基础上,依据岩性组合、含煤性、旋回结构等特征,将其进一步划分为三个段。(1)第一段(C3t1) 出露于整合区东部孙家沟中,厚度为3.1415.25m。分为两个大的次级沉积旋回,岩性主要为中粗粒石英砂岩、细粒砂岩泥岩、粉砂岩、炭质泥岩、铝土质泥岩等。(2)第二段(C2t2):出露于整合区东部孙家沟中,厚度16.0641.98m。中部较厚,向四周变薄,变化规律不明显。可分为23个次级沉积旋回,岩性主要为深灰色中厚层泥岩夹煤层(9-1、10煤层)和灰白色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其中下部的灰白色中-粗粒石英砂岩(编号S2),全整合区分布,层位稳定,厚度28m,是划分对比10号煤层组的重要标志。该段中上部的黑色炭质泥岩中夹菱铁矿层,相当于斜道灰岩(H2)层位,是划分对比9-1号煤层组的重要标志。(3)第三段(C2t3): 出露于整合区东部孙家沟中,厚度12.7462.60m。该段地层总体东部薄、西部厚。可分为23个次级沉积旋回,每个次级旋回下部为灰色、灰白色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中部为浅灰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上部为灰黑色泥岩、炭质泥岩夹数层可采煤层(即8、7、6、5号煤层)。向南底部砂岩层明显增厚,使得6、7号煤层局部缺失,向上铝土质泥岩层增厚。4、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该组也是整合区含煤地层之一,分布整合区西部,厚度15.5367.71m,总体由东南向西北地层厚度增大。可分为45个大的次级沉积旋回。每个旋回下部为灰白色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其中下旋回底部为砾岩或含砾砂岩),中部为深灰色粉砂岩夹薄层粉砂质泥岩,上部为泥岩夹煤层(2、3、4号煤层),其中2、3号煤层整合区内多被剥蚀后缺失。该组底部的灰白色块状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局部含砾或相变成含砾砂岩)即北岔沟砂岩,编号S5,整合区内普遍分布,最厚可达47m,层位稳定,是划分山西组和太原组的重要标志。5、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分布整合区西部,钻孔揭露厚度不全。根据地质填图成果、钻孔资料及区域地层对比,该组厚度11.46120.94m,与下伏山西组整合接触。该组具有含煤沉积向内陆河湖环境“红层”沉积过渡的特点,为一套陆源碎屑岩组合。一般由两个沉积旋回组成,每个旋回的下部为灰绿色、黄灰色含砾砂岩夹砾岩透镜体,向上为同色细-粗粒长石砂岩、泥岩;下部旋回在海则庙沟夹炭质泥岩或煤线,上部旋回夹含铁质鮞粒的紫红色泥岩。6、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分布整合区西部,厚度约65150m。为一套紫杂色陆源碎屑岩夹少量火山碎屑岩组合。按岩性组合可分为两个段,下段以黄绿色含砾长石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包层紫红色泥岩为主;中上段以紫、暗紫、紫红色厚层砂岩、泥岩为主,夹有膨润土层。7、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P2sh)分布整合区西部,厚度110180m,与下伏上石盒子组整合接触。为一套以砖红色、紫红色为特征的陆源碎屑岩夹少量碳酸盐岩和硅质岩组合。底部为黄绿色厚层块状含砾钙质长石砂岩,中下部为灰白色中粗粒长石砂岩与紫红色、砖红色泥岩呈不等厚互层,上部为紫红色、砖红色泥岩夹钙质条带或结核及薄层砂质灰岩或藻迹灰岩、硅质条带或薄层。(二)新生界包括新近系上新统静乐组(N2j)和第四系中更新统离石组(Q2l)。主要为一套半固结松散状的黄土、碎屑堆积物,厚10100m。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1、新近系上新统静乐组(N2j)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各沟谷沟脑,地形切割强,较陡峭。为深红色亚粘土夹多层不规则状、姜状、葡萄状钙质结核,平行等间距近水平分布,局部地段底部见薄层粉砂岩,厚2.2319.03m。2、第四系更新统离石组(Q2l)区内广泛分布,为浅黄色粉砂质粘土、亚砂土,柱状节理发育,底部一般可见钙质结核层,一般厚度5.9362.41m。二、整合区构造(一)断层、褶皱及岩浆岩整合区内无岩浆活动痕迹,构造较复杂,褶皱、断层较发育,其特征如下:1、褶皱(1)区域性墙头-高石崖挠褶带区域性墙头高石崖挠褶带从整合区内西部通过。挠褶带呈近南北方向展布,整合区大部分位于挠褶带东部上平缓层,地层呈单斜,倾向西,倾角312,仅西部少部分位于挠褶带内,地层倾向西,倾角1535。(2)整合区西北部鼻状隆起分布于整合区西部SZ810孔以西,轴线产状约80,规模很小。2、断层(1)北西西-南东东向断层位于整合区南缘沙焉-孙家沟一线,呈北西西-南东东向展布,编号为:F5、F6,由该组断层组成孙家沟地堑。断层面呈波状,F5倾向南西、F6倾向北东,倾角6080。断裂性质以张性为主;(2)北西-南东向断层位于整合区西北部,呈北西-南东向展布,由北向南编号为:F9、F10、F11、F12、F13、F14。煤矿调查中,井下巷道可见断层,结合地震成果,断层特征如下:F9:位于整合区西部碓臼畖以西挠褶带以东,走向北西-南东,倾向约238,倾角约75,断距约15m,为正断层。F10:位于整合区西部挠褶带以东扬路渠一带,走向北西-南东,倾向约230,倾角约82,断距约50m,为正断层。F11:位于整合区西南部挠褶带以东扬路渠-燕峁一带,走向北西-南东,倾向约230,倾角约66,断距约10m,为正断层。F12:位于整合区西部挠褶带以东燕峁一带,走向北西-南东,倾向约235,倾角约75,断距约15m,为正断层。F13:位于整合区西部燕峁以西,向北延伸出整合区,走向北西-南东,倾向约240,倾角约65,断距约20m,为正断层。F14:位于整合区西部瓦窑渠一带,走向北北西-南南东,倾向约260,倾角约68,断距约10m,为正断层。(二)节理及裂隙区内发育北西西和北东向两组节理,节理倾角平均7080,但节理密度小,在沟谷边坡及陡坎上易诱导基岩崩塌。(三)主采煤层底板起伏形态特征由8号主采煤层底板等高线图可以看出,区域性墙头高石崖挠褶带呈近南北方向从整合区内西部通过。挠褶带以外的东、西部总体均为一向西缓倾的单斜层,倾角312;挠褶带内,地层倾向西,倾角1535。此外挠褶带西部于SZ810孔以西形成规模很小的鼻状隆起。总体上,煤层沿倾向方向平均降深梯度为270m/Km,平均倾角15左右。三、煤层(一)含煤性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和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为本区含煤地层,所施工钻孔中均见及煤层。其中山西组含2、3、4号煤层;太原组第三段含5、6、7、8号煤层;第二段含9-1、10号煤层。 整合区内施工钻孔未揭穿太原组,均于10号煤层之下15m终孔,山西、太原组最大厚度310.53m(SZ810孔)。共含煤112层,具有对比意义的煤层9层,自上而下编号分别为2、3、4、5、6、7、8、9-1、10,其中4、5、6、7、8、9-1号煤层为可采煤层,2、3、10号煤层为不可采煤层。(二)可采煤层各煤层主要特征详见表321,现将各煤层特征分别简述如下:1、4号煤层呈层状产于山西组第一旋回顶部,层位稳定,除整合区中、东部被剥蚀外,其余地段均有分布。煤层厚度变化在0.804.85m之间,平均2.61m,含01层夹矸,结构简单,属大部可采的较稳定型中厚煤层。煤层底板标高620986m,埋深20.56241.76m,一般40150m,煤层向西倾斜,倾向280,平均倾角16.3。与下伏5号煤层间距在16.0328.59m之间变化,平均间距19.49m。该煤层顶、底板多为泥岩,局部为粉砂岩、粉砂质泥岩。 可采煤层主要特征一览表表321煤 层 编 号456789-1含煤情况0.1m最小最大0.804.850.271.390.321.540.901.935.4011.000.303.28平均2.610.831.241.539.271.79见煤点566689见煤率(%)41. 750.050.050.066.775.0极差(m)4.051.121.221.035.602.98标准差1.740.430.460.461.681.10变异系数(%)66.751.837.130.118.161.5可采情况0.80m最小最大0.804.851.001.391.311.540.901.935.4011.001.353.28平均2.612.001.421.539.272.00可采点545683可采范围面积(Km2)/占全整合区面积比例(%)大部可采2.26/31.4局部可采1.94/27.0大部可采2.61/36.3大部可采4.28/59.6大部可采4.33/60.3大部可采3.25/45.3极差(m)4.050.390.231.035.601.93标准差1.740.170.110.461.680.98变异系数(%)66.78.57.730.118.149.0直接顶板厚度(m)0.239.140.466.810.975.772.027.790.313.290.326.94岩性泥岩为主,次为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为主,泥岩次之泥岩为主,个别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为主,次为粉砂岩、泥岩泥岩为主,次为粗砂岩泥岩为主,次为中砂岩夹矸层数0100011503厚度(m)0.320.63/0.370.110.570.220.70岩性泥岩/泥岩泥岩泥岩直接底板厚度(m)4.118.640.975.022.027.790.415.750.428.570.3214.59岩性泥岩为主,次为粉砂岩泥岩为主,次为粉砂岩泥岩为主,次为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为主,次为泥岩、粉砂岩泥岩为主,次为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为主,次为粉砂岩埋深(m)最小最大20.56241.7639.41263.4441.72269.2556.99278.2162.25286.2241.16308.75一般401506016070180801808019090200底板高程(m)620986620990605977620970600994580985煤层结构简单简单简单简单较复杂简单厚度变化情况规律明显规律明显规律明显规律明显规律明显规律明显煤层稳定程度较稳定较稳定较稳定较稳定较稳定较稳定降幅深度(m/Km)293260246309201154倾向()280280280280280280倾角()16.314.613.817.211.48.7煤 类以长焰煤为主,少量气煤。以长焰煤为主,少量气煤。以气煤为主,少量长焰煤。以气煤为主,少量长焰煤。以长焰煤为主,少量不粘煤和气煤。气煤2、5号煤层呈层状赋存于太原组第三段上旋回顶部,除整合区中、东部被剥蚀外,其余地段均有分布。煤层厚度0.271.39m之间,平均0.83m,不含夹矸,结构简单。属局部可采的较稳定型薄煤层。煤层底板标高620990m,埋深39.41263.44m,煤层向西倾斜,倾向280,倾角14.6左右。与下伏6号煤层间距0.9412.87m,平均间距5.43m。该煤层顶底板多为粉砂岩,局部为泥岩;底板以泥岩为主,次为粉砂岩。3、6号煤层呈层状产于太原组第三段上旋回顶部,除整合区中、东部被剥蚀外,其余地段均有分布。煤层厚度0.321.54m,平均1.24m,不含夹矸,结构简单,属大部分可采的较稳定型薄煤层。煤层底板标高605977m,埋深41.72269.25m,煤层向西倾斜,倾向280,平均倾角13.8。 与下伏7号煤层间距1.6819.41m之间变化,平均间距9.56m。该煤层顶、底板岩性均以泥岩为主,粉砂岩、泥质粉砂岩次之。4、7号煤层呈层状产于太原组第三段上旋回上部,除整合区中部被剥蚀外,其余地段均有分布。煤层厚度0.901.93m之间,平均1.53m,煤层含01夹矸,夹矸岩性以泥岩为主,结构简单。属全区大部可采的较稳定型中厚煤层。煤层底板标高620970m,埋深56.99278.21m,一般80180m,煤层向西倾斜,倾向280,平均倾角17.2。与下伏8号煤层间距在5.9623.18m之间变化,平均间距12.04m,该煤层的顶、底板岩性均以粉砂质泥岩为主,粉砂岩、泥岩次之。 5、8号煤层呈层状产于太原组第三段下旋回顶部,除整合区中部被剥蚀外,其余地段均有分布。煤层厚度5.4011.00m,平均9.27m,含15夹矸,夹矸岩性以泥岩为主,结构较复杂。属大部可采的较稳定型厚煤层。煤层底板标高600994m,埋深62.25286.22m,一般80190m,煤层向西倾斜,倾向280,平均倾角11.4。与下伏9-1号煤层间距在8.7912.57m之间变化,平均间距10.58m。该煤层的顶底板岩性均以泥岩为主,粉砂质泥岩、粉砂岩次之,少量粗砂岩。6、9-1号煤层呈层状赋存于太原组第二段上旋回顶部,除整合区东南部局部被剥蚀外,其余地段均有分布。煤层厚度在0.303.28m之间,平均厚度1.79m,煤层含03层夹矸,结构简单。属大部可采的较稳定型中厚煤层。煤层底板标高580985m,埋深在41.16308.75m,煤层向西倾斜,倾向280,倾角15左右。该煤层顶底板多为泥岩,次为中砂岩;底板以泥岩为主,次为粉砂岩。(三)其它煤层1、2号煤层呈层状赋存于山西组第三旋回顶部,煤层厚度0.230.28m,平均厚度0.26m,属不可采薄煤层。2、3号煤层呈层状赋存于山西组第二旋回顶部,煤层厚度0.64,属不可采薄煤层。3、10号煤层呈层状赋存于太原组第二段下旋回顶部,煤层平均厚度0.30m,属不可采薄煤层。四、煤质各煤层煤质指标见表322。131榆林市榆神煤炭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各煤层煤质分析结果统计表 表322煤层原 煤浮煤挥发分Vdaf原 煤浮煤原 煤视密度(t/m3)水分Mad灰分Ad全硫St,d磷P,d%发热量(MJ/kg)粘结指数GRI焦油产率42.86-4.983.6214.98-26.8722.1239.83-41.5240.720.52-2.571.100.014-0.0510.02923.23-28.0325.0732-52417.51.41-1.501.4552.86-4.313.574.53-26.6118.3836.10-40.0038.380.51-4.832.320.005-0.0650.02823.31-31.8726.598-37246.01.30-1.491.4262.77-4.833.516.22-19.8814.2137.16-41.5839.060.94-2.842.090.008-0.0390.01826.12-31.4828.3715-61458.21.32-1.431.3772.54-3.693.1713.20-30.1720.1036.40-43.0739.390.67-1.681.330.007-0.0290.01621.99-28.8726.1131-62495.31.34-1.551.4482.34-5.053.338.99-27.0219.2532.72-41.5337.270.87-2.61.360.008-0.0620.02222.92-30.3026.150-64286.3-8.16.91.34-1.551.489-12.40-3.833.1310.49-29.4319.4138.02-39.4038.721.47-1.811.640.013-0.0620.03321.87-29.9526.2335-514510.31.49 4号煤层煤类以长焰煤(CY41、CY42)为主,少量气煤(QM44)。5号煤层煤类以长焰煤(CY41、CY42)为主,少量气煤(QM44)。6号煤层煤类以气煤(QM44)为主,少量长焰煤(CY41、CY42)。7号煤层煤类以气煤(QM44)为主,少量长焰煤(CY41、CY42)。8号煤层煤类以长焰(CY41、CY42)为主,少量气煤(QM44)和不粘煤(BN31)。9-1号煤层煤类全部为气煤(QM44)。该矿各煤层煤质优良,是良好的动力、气化、水煤浆制作、液化、低温干镏等化工原料用煤。五、水文地质特征(一)地形地貌及地表水系整合区属地形支离破碎,沟壑纵横的黄土梁峁区,沟谷地区及整合区西部有少量基岩出露,其余大部分地区被黄土覆盖,区内主要河流有黄河一级支流孙家沟,河水流量受季节的影响较大,枯、丰水季节流量变化悬殊,流量相差很大。(二)含(隔)水层水文地质特征根据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及含水介质,将区内地下水划分为两种类型,即:松散岩类孔隙裂隙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较厚层泥岩和粘土岩为隔水层。1、松散岩类孔隙水第四系中更新统离石组黄土层孔隙裂隙潜水(Q2l)分布于黄土梁峁之上,厚度大且较为连续。当黄土梁峁平缓,面积大且连续,下伏有新近系红土隔水层时往往形成局部的潜水体,可见到泉水出露,泉水流量小于0.1 l/s。该层孔隙潜水,大气降水是它唯一的补给来源,在谷坡以泉的形式排泄及下渗补给下伏岩层。径流途径短,交替循环迅速,故水质较好。2、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含水岩组包括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碎屑岩类,全区分布,厚度大。据水力学特征及与煤系的关系,从上至下划分为三个含水岩组,即:碎屑岩类风化壳孔隙裂隙潜水、碎屑岩类(煤系地层以上)孔隙裂隙承压水、碎屑岩类(煤系)孔隙裂隙承压水。(1)碎屑岩类风化裂隙带孔隙裂隙潜水(C、P)含水层为风化砂岩、泥岩,厚1050m不等,全区均有分布,出露于整合区各沟谷的陡坡地段,在梁峁顶部及沟谷的缓坡地段被黄土和红土覆盖。由于区内地形破碎,基岩切割较深,在梁峁及山坡地段基岩风化带潜水多被疏干,所以水泉出露稀少,但流量较大。(2)碎屑岩类(煤系以上)孔隙裂隙承压水(P)主要指二叠系中统上石盒子组和下统下石盒子组各砂岩段,在整合区西部出露,厚度中等,向东部随着埋深增大,厚度逐渐减小,由西部的风化裂隙带潜水向东部逐渐变为承压水。含水层岩性以中粗粒长石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为主,钻孔编录资料表明其岩芯完整,裂隙不发育,富水性弱。(3)碎屑岩类(煤系)孔隙裂隙承压水(C、P)全区分布,埋深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逐渐增大,仅在整合区东部的谷坡出露。总厚平均约120m,主要由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的5层砂岩、4层泥岩及212层可采煤层组成,具旋迥结构特征。5层砂岩自下而上编号为S1S5砂体,分别夹在煤层及泥岩中,构成煤层的直接充水含水层。3、隔水层(1)新近系上新统静乐组(N2j)红土断续分布于梁峁上部,岩性为粘土和亚粘土,厚023m,为第四系中更新统黄土层孔隙裂隙潜水与基岩风化带裂隙潜水之间的隔水层。(2)石炭系上统太原组第三岩性段(C3t3)泥岩位于5号煤层底部的泥岩及炭质泥岩,厚28m,和6号煤层底部的泥岩及炭质泥岩,厚410m,在区内的中部和东部形成一个隔水岩组,把太原组上部S4砂体与山西组底部S5砂体隔开。(三)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整合区内地下水的补给、排泄条件,因各含水层的分布范围,埋藏赋存条件,水化学作用的不同而有所差异。1、第四系黄土层潜水多分布在梁峁处,大气降水是唯一的补给来源,由于受地形地貌控制,当地补给,当地排泄,径流途径短,交替循环迅速。2、基岩风化裂隙带潜水除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之外,在沟谷地带还接受地表水及不同类型地下水的补给,流向受地形影响,一般由高向低径流,以泉的形式排泄及向下渗入下伏岩层。3、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承压水在整合区西侧的裸露地带接受大气降水、地表水及上覆不同类型地下水补给,流向大致沿岩层倾向向西缓慢径流,上部的含水层段在局部地段受到沟谷切割后以泉的形式排泄,下部的含水层段多向西运移后受到挠折带的阻隔,形成了较为封闭的储水空间,矿化度增高,水质变差。(四)水文地质类型 整合区水文地质勘探类型属二类一型,即以裂隙含水层为主的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床。(五)矿井涌水量该矿整合后范围扩大,年产量扩大。预计主采8号煤层正常涌水量为24 m3/h,最大涌水量为50m3/h。六、煤层顶、底板稳定性4、5、6、7号煤层多为粉砂岩,其次为粗及中粒砂岩,不易破碎冒落;底板泥岩、粉砂岩,未见底鼓现象。8号煤层基本顶板除中部区域外,其他区域均有分布,厚度06.03m。基本顶板岩性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粗砂岩次之。饱水抗压强度35.2-56.3MPa,软化系数0.54,强度中等。除Z709孔外,其余可采地段基本顶之下均分布有直接顶,岩性以泥岩为主,厚0.218.73m,岩质较软,强度较小。属易中等冒落顶板。8号煤层底板一般厚0.278.57m。为泥岩、粉砂质泥岩等,饱水抗压强度9.6-29.0MPa,软化系数0.21,岩质硬度中等,强度虽较小,但不易产生底鼓现象,稳定性较好。七 、其它开采技术条件1、矿井瓦斯(1)陕西省煤炭工业局批复中本矿瓦斯鉴定结果根据陕煤局发【2008】2号陕西省煤炭工业局关于2007年度全省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结果的批复,本区生产矿井中总回风巷采取的样品,经测试沼气(CH4)绝对涌出量为0.090.15m3/min、相对涌出量为0.540.90m3/min;二氧化碳(CO2)含量为0.420.54m3/t,属于低瓦斯矿井(2)瓦斯分带根据地质勘查,整合区共采集瓦斯样10个,各煤层均涉及。采样深度42.30244.70 m。并进行了现场野外解析,野外解析气量很小。各煤层N2含量79%, CO2含量在4.817.8%之间, 20%, CH4含量大部分在8.016%。故区内各煤层均处于氮气-沼气带。经对整合区内及周边各小煤矿调查,区内各煤层瓦斯含量低。2、煤尘8号煤层测试的火焰长度除SZ810孔大于400外,其余在200300之间;抑制煤尘爆炸的岩粉用量在6075%之间,属有爆炸性危险的煤层;其它各煤层也与其类似。3、自燃根据还原样与氧化样燃点的差值(T1-3)和还原样燃点温度确定,各煤层属自燃煤层。4、地温对Z709钻孔简易测温工作。结果表明本区从地表向下,地温逐渐升高,地温梯度平均为2.35/100m。该孔的最高温度为16.50(孔深200m处)。区内地温正常,无地热灾害。八、煤矿保有资源储量(一)资源量估算基准日煤炭资源量估算结果截止2007年12月31日。(二)开采深度4号煤层为620986m;5号煤层为620990m;6号煤层为605977m;7号煤层为620970m;8号煤层为600994m;9-1号煤层为580985m。(三)保有资源储量整合区内6层可采煤层资源总量7494万t,采动量296万t(原沙川沟第二煤矿158万t,石庙焉二矿46万t,沙焉村办煤矿61万t,扩大区31万t系原沙焉村办煤矿越界26万t和石庙焉二矿越界5万t)。保有资源量7198万t(原沙川沟第二煤矿757万t,石庙焉二矿650万t,沙焉村办煤矿202万t,扩大区5589万t)。其中控制的资源量(332)1046万t(含悬空资源量31万t、天然气管道压覆资源量43万t);推断的资源量(333)6152万t(含悬空资源量233万t、天然气管道压覆资源量833万t)。各煤层保有资源储量如下:4号煤层保有资源储量863万t,占整合区总资源量的12%。5号煤层保有资源储量285万t,占整合区总资源量的4%。6号煤层保有资源储量477万t,占整合区总资源量的6.6%。7号煤层(332)+(333)保有资源储量715万t,占整合区总资源量的9.9%。8号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