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课件大全】意外伤害的预防与处理(105p)_第1页
【医学课件大全】意外伤害的预防与处理(105p)_第2页
【医学课件大全】意外伤害的预防与处理(105p)_第3页
【医学课件大全】意外伤害的预防与处理(105p)_第4页
【医学课件大全】意外伤害的预防与处理(105p)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意外伤害的预防与处理,意外伤害的概念,意外伤害是指突然发生和意料不到的对人体的伤害,如溺水、触电、交通事故及地震等。,2008年512确认:,69227人遇难, 374643人受伤, 17923人失踪, 4624万人受灾。 经济损失达200亿美元。,分布特征,人群分布:男女; 15-19岁1-4岁10-14岁 场所分布: 儿童青少年:家庭校内上学途中其它公共场所,意外伤害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国疾控中心最新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每年有超过二十万的儿童因意外伤害而死亡。即每三位死亡儿童中就有一位是意外伤害所导致。 有关专家指出:通过教育和学习,80%的意外伤害是可以避免的。,意外伤害急救原则,1、不惊慌,要镇静。 2、不进食,不先搬。 4、急呼救,不留员。 5、大灾难,多报告。 6、边分类,边抢救。 7、先救命,原地施。 8、伤情稳,就近送。 9、统一令,不自行。,第一节 气道异物梗塞,呼吸梗阻常见于婴糼儿,但近年来资料发现成年人尤其是老年人发生气管异物明显多于儿童 食物团块完全堵塞声门或气管引起的窒息,俗称“噎食”。 美国每年约有4000多人因噎食猝死,占猝死病因第六位。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噎食病人被误诊为“餐馆冠心病”而延误了抢救时机。,气道梗塞表现,突然刺激性咳嗽,反射性呕吐,声音嘶哑,呼吸困难; 特殊表现:“V”字手势,苦不堪言; 气道不完全阻塞:剧咳,咳嗽间隙有哮鸣音;喘气,呼吸困难,面色青紫; 气道完全阻塞:面色灰暗,不能说话、咳嗽、呼吸,失去知觉,窒息。,气道梗塞的现场急救,(一)现场诊断 一个意识清楚的人,尤其在进食时,突然强力咳嗽,呼吸困难,或无法说话和咳嗽,出现痛苦的表情和用手掐住自己的颈部。 亲眼目睹异物被吸入者。 凡昏迷患者在呼吸道被打开后,仍无法将空气吹入肺内时。,(二)现场急救自救法,咳嗽:自主咳嗽所产生的气流压力比人工咳嗽高4-8倍,排除呼吸道异物的效果较好。 腹部手拳冲击法:患者一手握空心拳,拇指侧置腹部脐上两横指、剑突下处,另一手紧握该拳,用力向内、向上冲击5次,重复至异物排出。 上腹部倾压椅背:患者将上腹部迅速倾压于椅背、桌角、铁杆和其他硬物上,连续向内、向上冲击5次,以造成人工咳嗽,驱出呼吸道异物。,(二)现场急救-互救法,1、拍背法 (1)意识尚清楚的患者:在患者肩胛区脊柱上给予6-8次连续急促拍击。患者头部要保持在胸部水平或低于胸部水平,充分利用重力使异物驱出体外。 (2)意识不清的患者:应使患者屈膝蜷身,面向急救者侧卧,头低于胸部水平,急救者以膝和大腿抵住患者胸部,然后迅速、用力地拍背6-8次.,海姆立克急救法(海氏急救法),Hemilich maneuver 对病人冲击腹部及膈肌下软组织,产生向上的压力,压迫两肺下部,从而驱使肺部残留气体形成一股气流,长驱直入气管,将堵塞住气管、咽喉部的异物驱除。 也称“余气冲击法”,立位腹部冲击法(意识清醒),救护者双臂环抱腰部令患者弯腰,头底张口; 一手握空心拳以拇指侧顶住腹部正中线脐上两横指处,剑突下; 另一手紧握该拳,快速向内、向上冲击5次; 有节奏、有力地重复操作; 造成人工咳嗽,驱出异物。,立位胸部冲击法(意识清醒),不宜用腹部冲击法者: 如:肥胖者或妊娠后期 救护者站于患者背后,双臂经患者腋下环抱其胸部 一手握空心拳,拇指侧置患者胸骨中部,避肋骨缘与剑突; 另一手紧握该拳,向内、向上冲击5次; 重复操作,检查异物排出。,仰卧腹部冲击法(意识不清),仰卧位,头后仰,开放气道。 救护者骑跨在患者两大腿外侧; 用一手的掌根置于腹部正中线,脐上两横指不触及剑突,另一手置其上; 两手合力向上、向内冲击5次; 检查口腔,若异物冲出,速用手取出; 检查呼吸心跳,若无即CPR。,仰卧位胸部冲击法(意识不清),救护者骑跨在患者两大腿外侧; 定位与胸外心脏按压部位相同; 两手掌根重叠,快速冲击5次,冲击均匀,间隔清楚; 重复至异物排出; CPR,儿童气道梗塞救治法,婴幼儿气道梗塞急救,不要惊慌或立即抱送医院! 应在高声呼救的同时,开始急救!,婴儿气道异物梗塞急救法,救护者将婴儿身体骑跨在左前臂上,用左手掌固定头颈,头低脚高; 用右手固定婴儿下颌角,头后仰打开气道; 两前臂将婴儿固定,翻转呈俯卧位; 手掌根叩击背部肩胛区4次; 两前臂将婴儿固定,翻转呈仰卧位; 两指冲击性按压两乳连线下一横指4次; 查口腔,若异物咯出,小手指取出; 若异物未能咯出,重复背部叩击和胸部冲击。,婴儿气道梗塞急救法(背部叩击+胸部冲击),第二节 淹溺(drowning),定义:人淹没于水或其他液体中,由于液体充塞呼吸道及肺泡或反射性引起喉痉挛发生窒息或缺氧,并处于临床死亡状态称为,近乎淹溺(near drowning) 暂时性窒息 有大动脉搏动,溺死(drown) 窒息 心脏停搏,溺水致死的原因,大量水、泥沙进入口鼻、气管和肺,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 惊恐、寒冷使喉头痉挛,呼吸道梗阻而窒息。,根据发生机制,干性淹溺 湿性淹溺,根据发生水域,淡水淹溺 海水淹溺,10%,90%,淹溺分类,流行病学,据报道,美国每年因溺水而亡者近9000人,是意外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其男性溺死是女性的5倍,男性溺死的高峰年龄段在1519岁,女性溺死在学龄前的14岁。成人溺死者中约45%伴有酒精中毒。 意外溺水是儿童意外伤害的首要死因。10个因意外伤害而死亡的014岁儿童中,有近6个是因为溺水身亡的。,临床表现,临床死亡 - 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大动脉搏动消失。 近乎淹溺 - 表现个体差异较大,头痛 视觉障碍 剧烈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胸痛、呼吸困难 口渴、寒战、发热(海水淹溺),临床表现,体征:,烦躁不安、抽搐或昏迷 面部浮肿、球结膜充血;上腹部膨隆 皮肤、粘膜苍白、发绀;四肢厥冷 口鼻气管内充满血腥泡沫或污泥等 呼吸表浅、急促或停止 肺部闻及湿罗音 脉搏微弱、血压下降或测不到 心律失常、心音微弱或消失 合并伤,急救原则,救离水域 畅通呼吸道、实施心肺复苏 维持体液平衡 积极处理并发症,急救流程图,淹溺,清除口腔淤泥杂物,支纤镜清除气道吸入异物,判断呼吸、心搏,心肺脑复苏术 (CPCR),复苏后处理,呼衰、肺水肿 (机械通气),保护脑功能,保护心功能,有,观察生命体征,对症处理,维持体液平衡,淡水,海水,3%Nacl 全血或成分输血,5%葡萄糖溶液 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温,吸氧,无,溺水急救救离水域(自救),不要心慌意乱,应保持头脑清醒。 采用仰面位,头顶向后,口鼻向上,呼气宜浅,吸气宜深,身体浮于水面,以待他人抢救。 不可将手上举或挣扎,举手反而易使人下沉。 小腿腓肠肌痉挛自救法。,溺水急救救离水域(他救),对精疲力尽的淹溺者可从头部靠近 对神志清晰的淹溺者应从背后接近 急救者防溺水者抱住不放,影响急救 急救者应松手下沉,先与溺者脱离,然后再救 向后推溺水者的脸,紧捏其鼻,使其松手,接着再救。,对精疲力尽的淹溺者, 救护者可从头部接近; 对神志清醒的淹溺者, 救护者需从背后接近。,溺水急救救离水域(他救),急救者不会水时应立即用绳索,竹杆、木板或救生圈,使溺水者握住后拖上岸来。 现场无任何救生材料,应即时高声呼叫他人。,溺水急救岸上救护,保持呼吸道通畅 控水 CPR,溺水急救岸上救护,保持呼吸道通畅 清除口鼻异物、取出义齿; 松解领口和紧裹的内衣、胸罩和腰带; 必要时将舌头用手巾、纱布包裹拉出,保持呼吸道通畅,溺水急救岸上救护,控水(倒水):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迅速实施,倒水时注意使淹溺者头胸部保持下垂位置,以利积水流出,膝顶法 肩顶法 抱腹法,溺水急救岸上救护,心肺复苏 迅速转送医院,溺水急救现场急救注意事项,1、经短期抢救,呼吸、心跳不恢复者不可轻易放弃,至少应坚持34小时,转院途中也应继续进行抢救。 2、溺水者在现场很快抢救成功,也要送往医院,以防肺部感染和其它并发症。 3、抢救同时注意保暖,减少并发症发生。,不要乘严重超载的船只; 不要在恶劣天气乘船出海; 游泳安全知识教育:,完善急救措施 儿童游泳时加强保护 不去非游泳区域游泳 游泳前的准备活动 不在过冷的水中游泳,一次游泳时间不宜过长 过度疲劳、饱食、饥饿、血糖过低、患病虚弱者不宜下水, 心、脑血管等疾病者不宜游泳 游泳过程中小腿痉挛的处理,溺水预防健康教育,第三节 触电,据统计,美国每年因电击伤致死1200人,电击致伤残者约为死亡人数的30倍。我国农村每年因电击死亡约5000人。上海市每年院前救治电击伤450余例,以7、8月最多。,概 述,触电又称电伤,是指一定电流或电能(静电)通过人体,引起组织不同程度损伤或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心跳、呼吸骤停。 触电对人致命的伤害是引起心室纤维性颤动,心跳骤停,因而心脏除颤、心肺复苏是否及时有效,是抢救成功的关键,触电的原因,人体直接接触电源:不懂安全用电常识,自行安装电器,家用电器漏电而手接触开关、灯头等;在电线上晒湿衣物;救护时直接用手拉触电者 身处高压电或超高压电场中:因大风雪、火灾、地震、房屋倒塌等使高压线断后在地,10米内都有触电危险 旷野中雷击:在房檐下或大树下避雷雨,衣帽被雨淋更容易被雷击,电击伤的病理生理电流强度,2MA以下电流,手指接触产生麻刺感觉; 10-20MA电流 ,手指肌肉持续收缩,不能自主松开电极,并可引起剧痛和呼吸困难 50-80MA电流,可引起呼吸麻痹和室颤; 90-100MA、50-60周率交流电即可引起呼吸麻痹,持续3”心跳也即停止而死亡; 220-250MA直流电通过胸腔即可致死。,电击伤的病理生理电压,电压越高,损害越重;低电压强电流造成局部烧伤;一般(干燥)情况下,36V是安全电; 220V电流,可造成室颤而致死; 1000V电流,可使呼吸中枢麻痹而致死; 220-1000V,致死原因两者兼有; 高电压可使脑组织点状出血、水肿软化。,电击伤的病理生理电阻,也直接影响后果(V=IR,I=V/R); 潮湿条件下:接触12V电流也有危险,20-40V电流作用于心脏也可致死; 冬季及皮肤干燥时,皮肤电阻可达50000-1000000欧姆;皮肤裂开或破损时,电阻可降至300-500欧姆;,人体组织电阻依次递增的顺序为: 神经、血管、肌肉、内脏、皮肤、肌腱、脂肪和骨骼,电击伤的病理生理接触时间,延时0.03”的1000MA电流和延时3”的100MA电流均可引起室颤; 人体不引起室颤的最大电流116/tMA(t=电击持续时间); 若t=1”,则安全电流是116MA; 若t=4”,则安全电流为58MA; 通电0.025”,不致造成电击伤;,电击伤的病理生理人体线路,电流由一手进入,另一手或一足通出,电流通过心脏,即可立即引起室颤; 电流自一足进入经另一足通出,不通过心脏,仅造成局部烧伤,对全身影响较轻。,凡电流流经心脏、脑干和脊髓者,均可导致严重后果,电击伤的病理生理对人体的伤害,电流伤(触电) 电流通过心脏,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室纤维性颤动(心室纤颤),从而导致心脏无法排出血液,血循环中断,很快心脏骤停。 电流对延髓中枢的损害,可造成呼吸中枢的抑制、麻痹,导致呼吸衰竭,呼吸停止。 电烧伤 多见于高压(1000伏特以上)电器设备,烧伤程度根据电压及接触部位而不同,轻者仅为局部皮肤的损伤,严重者伤害面积大,可深达肌肉、骨骼。,临床表现局部表现,低压电损伤:创面小,直径0.5-2cm左右,圆形或椭圆形,焦黄、灰白色,创面干燥,一般不损伤内脏。 高压电损伤: 皮肤:创口深。黑色碳化区;灰白或黄白凝固坏死区;潮红带。 血管:血管壁变性、坏死,血液凝固、血管栓塞 肌肉:变性、渐进性坏死 主要是进出口和通电路线上的组织电烧伤,常有2个以上伤面。,临床表现全身表现,轻型:精神紧张、脸色苍白、表情呆滞、呼吸、心跳加速;敏感者可出现晕厥、短暂的意识丧失。恢复后可有肌肉疼痛、疲乏、头痛、神经兴奋及心律失常。 重型:意识丧失,心跳呼吸停止,复苏不及时可至死亡;幸存者可有脑、心、肾功能的损害。,永久性失明、耳聋; 短期精神异常,周围神经病变; 电流损伤脊髓可致肢体瘫痪; 血管损伤可致继发性出血或血供障碍; 局部组织灼伤可致继发性感染; 触电而从高处跌下,可有内脏破裂或肢体骨折; 体液紊乱等。,临床表现并发症,迅速、 就地、 准确、 坚持。,触电急救的处理原则,挽救生命重于保全肢体 维持功能重于恢复结构,急救流程图,电击伤,脱离电源,检查伤情,生命体征稳定,留观察室治疗,出现并发症,对症处理,外伤 烧伤 骨折,消毒 清创 包扎 固定等,心跳、呼吸停止,进一步生命支持,心肺脑复苏,复苏成功,生命体征不稳定,EICU监护治疗,关闭电源 挑开电线 切断电线 拉开触电者,低压电,高压电,通知供电部门停电 或使用适合该电压的绝缘物急救,注意事项 避免给触电者造成 其它伤害 抢救人员自身安全 防护,现场急救脱离电源,现场急救简单诊断后处理,紧急呼救,启动EMSS系统,禁忌:,电源不明时,切忌不要直接用手接触触电者,这样自己也会立即触电而伤,再有人拉这位触电者也会同样触电,触电的预防,(一)制定安全用电的规章制度 严格执行用电规章制度,定期检查维修电器设备,对容易引起触电事故,应立即报告学校有关部门,及时检修。 (二)大力开展安全用电的宣传教育 遵守用电规定,不能乱拉接电线,不能在通电的电线上晒衣物,不能接触断落的电线;禁止在潮湿的地板上修电器。发现有“霹雳”的火花声时,立即关闭电源,预防触电;教育儿童不玩开关、插头。,触电的预防,(三)雷雨天不要站在树木下、电杆旁或天线附近。 狂风暴雨后,不要拣拾地上的电线, 不要走到距电线10米以内的地方, 不要到高压电线的地方玩耍。,第四节 中毒,中毒死亡占儿童青少年死亡总人数12.7%。 发生高峰年龄为幼儿和学龄儿童。,定义:某些物质接触人体或进入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与体液、组织相互作用,损害组织,破坏神经及体液的调节功能,使正常生理功能发生严重障碍,引起一系列症状、体征,称为中毒。,(一)中毒的原因,1、误食或过量吃药; 2、农药中毒; 3、有毒植物中毒; 4、食物中毒; 5、有毒气体中毒。,急性中毒毒物的毒性较剧或短时间内大量、突然地进入人体内,迅速引起症状甚至危及生命者。,慢性中毒毒物少量、持续地进入人体,蓄积起来,并积累到一定量时所引起的中毒。,(二)中毒的分类,1.消化道 2.呼吸道 3.皮肤粘膜,毒物经皮肤吸收的有利条件,脂溶性毒物 腐蚀性毒物 局部皮肤损伤 环境温度高、皮肤潮湿多汗,(三)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代谢:肝脏氧化、还原、水解、结合等 排出:,(四)毒物的代谢和排泄,肾脏排泄:大多数毒物 消化道排泄:重金属及生物碱 呼吸道排出:气体和易挥发毒物 其它:皮肤;汗腺、唾液腺、乳腺、胆道等,(五)临床表现,各种中毒的症状和体征取决于毒物的毒理作用、进入机体的途径、剂量和机体的反应性。 皮肤粘膜症状:,灼伤强酸强碱 发绀亚硝酸盐、麻醉药等 樱桃红色一氧化碳、氰化物 大汗、潮湿有机磷,眼部症状,(五)临床表现,瞳孔缩小有机磷、吗啡等 瞳孔扩大阿托品、毒蕈等 视力障碍有机磷、甲醇等,(五)临床表现,呼吸系统症状,刺激症状强酸雾、甲醛溶液等 呼吸气味有机溶剂;有机磷杀虫药;氰化物 呼吸加快水杨酸;甲醇等 呼吸减慢催眠药;吗啡等,咳嗽、胸痛、呼吸困难 肺水肿及急性呼吸窘迫症状,(五)临床表现,循环系统症状,心律失常洋地黄;氨茶碱等 休 克奎尼丁;青霉素 心脏骤停、中毒性心肌病变洋地黄;河豚鱼等,(五)临床表现,神经系统 消化系统,中毒性脑病有机磷杀虫药;一氧化碳等 中毒性周围神经病铅中毒;砷中毒等,口腔炎汞中毒 急性肠胃炎 肝脏受损毒蕈;抗癌药物等,高锰酸钾(呕吐物呈红或紫色) 硫酸或硝酸(呕吐物黑色或咖啡色),(五)临床表现,泌尿系统 血液系统,肾缺血引起休克的毒物 肾小管堵塞砷化氢;磺胺 肾小管坏死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毒蕈等,溶血性贫血砷化氢;硝基苯等 白细胞减少和再障氯霉素;抗肿瘤药;放射病 出血阿司匹林;水杨酸;氯霉素;蛇毒等,(六)急救基本原则,维持基础生命,避免毒物继续作用于机体。把维护机体各系统的功能放在首位。,1、立即终止接触毒物 2、紧急抢救生命、维持生命体征平稳 3、清除尚未吸收的毒物 4、促进已吸收毒物的排出 5、特效解毒剂的应用 6、对症处理、预防并发症,急救措施,1、立即终止接触毒物,吸入性中毒者:移出染毒区 接触性中毒者:搬离现场,除去污染衣物,用大量清水冲洗,脱离有毒环境,2、紧急抢救生命、维持生命体征平稳,CPR技术;,3、清除尚未吸收的毒物-吸入性中毒,至上风或侧风处呼吸新鲜空气 呼吸道通畅(除去分泌物;解除舌后坠;颈过伸) 及早吸氧 必要时辅助呼吸或高压氧治疗,立即除去被污染衣物 用敷料除去肉眼可见毒物 大量清水或非肥皂水冲洗体表(15-30m ) 眼部的冲洗采用清水或等渗盐水,忌热水或少量水擦洗,促进血液循环 毒素吸收加速,清除尚未吸收的毒物-接触性中毒,适用症 神志清楚,无催吐禁忌症的口服毒物病人,是尽早排出胃内毒物的最好方法,昏迷、惊厥状态 腐蚀性毒物中毒 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主动脉瘤、消化性溃疡病史 年老体弱、妊娠、高血压、冠心病、休克者,禁忌症,清除尚未吸收的毒物-食入性毒物,催吐,体位 左侧卧位(幼儿俯卧),头低脚高,注意事项,空腹服毒者饮水500ml以利催吐 严格掌握禁忌症 安置合适体位(头侧向一偏),以防误吸,催吐,清除尚未吸收的毒物-食入性毒物,方法 机械催吐轻揉搅触咽弓及咽后壁,适应症: 除腐蚀性毒物中毒外所有服毒者 一般在服毒后6h内效果最好 禁忌症: 腐蚀性毒物中毒者 正在抽搐、大量呕血者 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大出血病史,清除尚未吸收的毒物-食入性毒物,洗胃,25%硫酸钠或50%硫酸镁,禁忌:严重脱水及口服强腐蚀性毒物的病人,温盐水、清水或1%肥皂水,适应:口服中毒超过6h,导泻无效及抑制肠蠕动 的毒物中毒,禁忌:腐蚀性毒物中毒,导泻,灌肠,清除尚未吸收的毒物-食入性毒物,忌催吐、洗胃、灌肠、导泻 强酸和强碱不能互相中和 适当服用牛奶、蛋清等粘膜保护剂,对腐蚀性毒物中毒者,4、促进已吸收毒物的排出,急肾衰患者不用,高压氧治疗是CO中毒的特效疗法,大剂量快速输入液体 使用利尿剂 碱化尿液5%NaHCO3,利尿,供氧,促进已吸收毒物的排出,清除体内毒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有效措施,血液透析12h内效果最好 血液灌流目前常用,但并发症较多 血浆置换适用范围广,但操作复杂,价格昂贵,血液净化,加强防毒宣传 不吃有毒或变质食品 加强毒物管理,(八)预防,食物中毒,凡是由于经口进食正常数量“可食状态”的含有致病菌,生物性或化学性毒物以及动植物天然毒素食物而引起,以急性感染或中毒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统称为食物中毒。 不包括:已知传染病、食物过敏 、 暴饮暴食所致的急性胃肠炎;也不包括食品污染引起的慢性的、潜在性的危害(致癌、致畸、致突变)。,食物中毒的特征,潜伏期短,一般由几分钟到几小时; 病人临床表现相似,多以急性胃肠道症状为主; 发病与食入某种食物有关,发病范围与食物分布呈一致性; 一般人与人之间不传染。 有明显的季节性。,食物中毒的分类, 细菌性: 细菌感染(沙门氏菌中毒) 细菌毒素中毒(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 非细菌性: 有毒化学物质中毒 有毒动、植物中毒 食品贮存过程中产生的毒素引起的中毒,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原料选择不严格,食品本身有毒或被污染,变质; 食品在加工、运输、贮存、销售等过程中不注意卫生、生熟不分,食用前又未充分加热处理; 食品保藏不当,致使马铃薯发芽、食品中亚硝酸盐含量增高、粮食霉变等都可造成食物中毒; 加工烹调不当,如肉块太大,细菌未被杀死; 食品从业人员本身带菌,个人卫生不好; 有毒化学物质混入食品中并达到中毒剂量。,两种致病原因食物中毒的比较 特点 微生物性 化学性/有毒动植物性 1、潜伏期 较长(几小时) 较短(几分钟至3小时) ( 细菌需繁殖) (毒素进入血液) 2、原料识别 感官上易识别 较难识别 (色香味变质 ) (感官一般无异常) 3、症状特征 肠胃道紊乱为主,症状 神经、精神、呼吸 较轻微,发热较多(除肉 系统 毒外)很少有NS症状 4、煮熟煮透 一般可防止 未能防止 5、 防治 抗菌素、输液 催吐、输液(有特效药者) 6、季节性 夏秋季为主 季节性不明显 7、死亡率 较低 较高 8、中毒食品 多为动物性食品 有毒动植物、化学物污食品,发生食物中毒后的现场救护,呼救(120):告知中毒人数、病情等。 催吐:但要避免呕吐误吸而发生窒息。 妥善处理可疑食物:保存送检。 对可疑有毒的食物,禁止再食用,呕吐物、排泄物及血尿送到医院做毒物分析。 及时向所在地食品卫生监督机构报告。,食物中毒预防措施:,对食品生产人员要加强卫生宣传教育: 工作要求12个字:分工负责人人负责互相监督 (例如:采购保管烹调分餐上桌等环节) 技术要求12个字:原料鲜活煮熟煮透趁热食用 在家里生熟食物要分开存放; 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净、消毒;严禁食用病死畜禽; 肉类食物要煮熟、煮透;剩余食物吃前应加热; 对不熟悉、不认识的动物不随意采捕食用;,第五节 车祸,交通事故是全球意外伤害中最常见的,其中以公路交通事故车祸为最常发生 美国每年死于车祸一项,即超过整个侵朝战争死亡人数。最近统计1000次汽车车祸,有1678名伤员,1524岁者为最多 目前我国车祸逐年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