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中学高二下期末考.doc_第1页
实验中学高二下期末考.doc_第2页
实验中学高二下期末考.doc_第3页
实验中学高二下期末考.doc_第4页
实验中学高二下期末考.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莆田私立实验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语文期末考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一、古代诗文阅读(44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每小题1分,12分)1. ,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杜牧阿旁宫赋)2.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旁宫赋)3. 雕栏玉砌应犹在, 。(李煜虞美人)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欧阳修伶官传序)5.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6. 吴楚东南坼, 。(杜甫登岳阳楼)7. 春水碧于天, 。(韦庄菩萨蛮)8. 会桃花之芳园,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9. ,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10.岁暮阴阳催短景, 。(杜甫阁夜)11. 几处早莺争暖树,_ 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12. _ _,彩彻区明。(王勃滕王阁序)(二)文言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10分)13.下列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的一组是( )(2分)A见长人者好烦其令(烦:繁多,使繁多) 杳不知其所之也(杳:深远)B异乎二三子者之撰(撰:才能) 早织而缕,字而幼孩(字:抚育)C某所,而母立于兹(所:地方) 大块假我以文章(假:凭借)D殆有神护者(殆:大概) 比及三年(比:等到)14.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2分)A.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B. 函梁君臣之首C.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D.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1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2分)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师不必贤于弟子 可谓智力孤危思厥先祖父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A. B. C. D. 16.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2分) A.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B. 惟兄是依 C.其又何尤? D.不然,籍何以至此17.下列选项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译文:(我)提着刀站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B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译文:既然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是没有实践的过错啊!C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译文:孔子说: “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这样就不说了。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 如果有人知道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D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译文:我从青年起就在轩中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她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见你的影子,怎么整天默默地在这里?都长得这么大了还像个女孩子呀?”(三)课内文言语段阅读(15分)阅读苏洵的六国论,完成1821题。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弊在赂秦也 弊:弊端 始速祸焉 速:招致 礼天下之奇才 礼:有礼 子孙视之不甚惜 视:看到 洎牧以谗诛 洎:等到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诚:实在A B C D19.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A.两个“或”字相同,两个“者”字也相同。B.两个“或”字相同,两个“者”字不同。C.两个“或”字不同,两个“者”字相同。D.两个“或”字不同,两个“者”字也不同。20.下列句子中,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始终围绕六国之亡“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层层展开,反复论证,透彻严密,具有强大的说服力。B文章在分析说理的同时,还有一种感情力量和一股气势影响着读者,从从头至尾贯注着对六国责其不争的情绪。C齐国灭亡的原因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而燕赵灭亡的原因是“惜其用武而不终”。D考查全文,作者并非为论史而论史,而是以此为立论的依据,借古讽今。其实,六国灭亡,原因是多方面的,作者抓住赂秦来立论,是为针砭现实服务的。21.将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3分) (2)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3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6分)22.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5分)汉宫秋第三折梅花调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注:寒螀(jing):寒蝉。(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 (3分)答: (2)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3分)答: 二、文化经典阅读23三、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纯文学将会变成一个伪问题最近几年,“中国作家富豪榜”出炉之后,总会引出一些话题。今年的一个话题,是“纯文学大规模撤退”或“纯文学一年不如一年”。按常理推断,纯文学作家越来越远离那张榜单,意味着他们的图书销量不高,而图书销量不高又意味着读者不多,于是也就有了媒体的惊呼。但问题是,我们现在还有所谓的纯文学吗?如果有,纯文学读者都到哪里去了?如果纯文学已经出现了问题,纯文学是不是已徒有虚名?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确实存在着一种纯文学观念,90年代以来,这种观念已逐渐被市场经济大潮冲击得七零八落。现如今,虽然还有纯文学这种说法,但或许早已名不符实。也就是说,今天所谓的纯文学早已不再是当年的纯文学了。再说读者。如果有所谓的纯文学,自然也应该有纯文学读者。而纯文学读者的阅读趣味,往往是在青少年时代开始建立起来的。有人把上个世纪80年代概括为“精神阅读”时期,以此和90年代的“物质阅读”、新世纪以来的“功利阅读”相区别。从文学接受的角度看,这意味着上世纪80年代存在着数量不少的纯文学读者。当然,那个时代的儿童文学数量不多,青春文学还没面世,青少年读者自然就只能多去读一些名家名著。在文学名著的世界中待久了,便会形成一种纯正的阅读趣味。然而,随着“物质阅读”时代的来临,读者的阅读趣味逐渐为另一种文学样式所建构。比如,以前是通俗文学,如今又有了青春文学。青春文学究竟能让青少年读者形成怎样的阅读趣味,如今还缺乏足够的研究,但无论怎样,恐怕都不大可能与纯文学有关。而一旦青春文学的阅读趣味形成之后,读者既读不懂纯文学,也很可能会排斥纯文学。于是,当今的纯文学,首先失去了大量的青少年读者。青少年读者缺席,不是还有中老年读者吗?当然没错。但问题是时过境迁,这一类读者很可能已失去了当年的文学阅读热情,于是,崔健所唱的“看看电视听听广播念念报纸吧”,就成了他们的生活常态。另一方面,真正的文学阅读还需要有点闲心,那样才能让阅读落到实处。作家马原有言:“看小说一定要沏一杯茶,安安静静的,没有人打扰,心里很闲。不会想:今天股票涨了还是跌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但中年读者有闲吗?估计够呛。老年读者倒是闲下来了,但他们已人老眼花,精力不济。这就是所谓的贼心贼胆都有了,贼没了。所以,今天纯文学读者很可能已经少之又少。而失去了大量读者的阅读与呵护,纯文学的生产可能就会出现问题。于是我们看到,与影视联姻的纯文学作家越来越多了,这种做法自然也能让一些观众再度变成读者,但问题是,一旦某部小说很适合影视改编,文学的纯粹性便打了折扣。结果,纯文学又开始变得不纯了。小品中有纯爷们一说,实际生活中却是这种爷们越来越少,文学似乎也是如此。(选自2010年12月13日新京报,作者赵勇,有删改)24下列有关“纯文学”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最近几年,纯文学的发展一年不如一年,而证据之一便是纯文学作家越来越远离“中国作家富豪榜”。B如今,虽然还有纯文学这种说法,但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纯文学早已不再是当年的纯文学了。C纯文学在上世纪80年代有较广阔的存在空间,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经济不发达,人们可读的书不多,没有选择的余地。D纯文学的发展需要一定量的读者,而如今,纯文学正面临着失去大量青少年读者的危机。25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媒体的惊呼“纯文学一年不如一年”,主要的依据是“中国作家富豪榜”中纯文学作家的位次。B通俗文学、青春文学等流行文学使青少年读者形成了低俗的阅读趣味,从而影响了纯正阅读趣味的培养。C真正的文学阅读还需要有点闲心,那样才能让阅读落到实处,而中年读者缺少的恰恰是这样的“闲心”。D纯文学作家与影视联姻的做法虽然能让一些观众再度变成纯文学的读者,但也会使纯文学的纯粹性打了折扣。26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如今“纯文学读者”“少之又少”的主要原因。(3分)答:_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729题。(15分)套 袖铁凝 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我因事去天津。行前朋友嘱我带封信给孙犁老师。我脸上竟显出了难色,我怕见大作家,尽管他的优美篇章有些我几乎可以背诵。我还听人说过,孙犁的房间高大幽暗,人也很严厉,少言寡语,连他养的鸟在笼子里叫得都不顺畅。向我介绍孙犁同志很注意细节的渲染,而细节是最能给人以印象的。我怎么也忘不掉这点:连孙犁的鸟都怕孙犁。 我带了信,终于走进了孙犁老师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了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 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先看到老人的侧面,就猜出了那是谁。 看见我,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目光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感觉到他的关注。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写作、工作情况。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再次见到孙犁老师,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还刮着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老师迎过来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 “您是见老。”我说。 接着我便发现,孙犁老师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套袖的颜色是凝重的,但人却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 我又见孙犁老师,是和六七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子,也没糊窗缝,正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我还是先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 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却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次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老人的临时“武装”。 一副棉花套袖,到底联系着什么,我说不清。我没问过孙犁老师为什么总戴着套袖。也许,他也会说是为了爱护衣服,但我深信,孙犁老师珍爱的不仅仅是衣服。不然,为什么一位山里老人的靛蓝衣裤,就能引他写出山地回忆那样的名篇?尽管山地回忆里的一切和套袖并无联系,但它联系着织布、买布。作家没有忘记,战争年代山里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孩子为他缝过一双结实的布袜子。而作家更珍爱的,是那女孩子为他缝制袜子所付出的劳动和在这劳动中倾注的难以估价的感情,展现的中华民族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天性。是这种感情和天性,滋养着作家的心灵。 正月已近。“正月里来是新春”,春天是开拓、创造的季节。春天永远属于勤劳、质朴、潜心创造着的人。春天离珍惜它的人最近。27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本文借物抒情,通过叙写“我”对套袖逐步深入的认识过程,颂扬了孙犁老师的简朴美德和潜心创造的精神。 B“套袖”是行文的线索,作者三见孙犁老师,次次都写到了套袖,并通过套袖反映出孙犁老师的不苟言笑与宽容。 C作者说孙犁老师的住处是高墙大院,并特意用了引号,强调了孙犁老师的院落高大,与他的大作家身份相匹配。 D孙犁老师是大作家,“我怕见大作家,套袖消除了“我”对孙犁老师的怕。戴着套袖的孙犁给了“我”亲近感。 E文章以赞美春天收束全文,抒发了作者对孙犁老师勤于耕作的深深敬意,又深化了主旨,升华了感情,余味无穷。28作者开篇就以拟人的手法写养在笼中的鸟都怕孙犁,为什么这么写?(4分) 29作者说“但我深信,孙犁老师珍爱的不仅仅是衣服”,你认为孙犁珍爱的还有什么?作者提及孙犁在山地回忆中写的“布袜子”有何用意?(6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8分)30.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3分)今年春节期间,众多宰客事件被 (bo gung)后,海南“国际旅游岛”背上了“国际宰客岛”的恶名,为什么包括海南在内许多旅游地都存在这种 (比喻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经营方式呢?难道仅仅因为道德的滑坡和监管的无力?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旅游资源被既得利益垄断,当地人无法公正享受旅游收益,其实更需反思。因此,要有效防止旅游地不再发生宰客现象,不仅要完善管理和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