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思想史模拟考试试题答案.doc_第1页
中国法律思想史模拟考试试题答案.doc_第2页
中国法律思想史模拟考试试题答案.doc_第3页
中国法律思想史模拟考试试题答案.doc_第4页
中国法律思想史模拟考试试题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春秋时期,突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批判“刑不可知”,并提倡任用贤能的人是( )。 a鲍叔牙 b管仲 c子产 d邓析 2、最早将“法律”二字连用的是( )。 a道家 b墨家 c儒家 d法家 3、中国历史上最早将礼与法结合起来,以“法治”充实“礼治”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4、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提出平民与贵族平等适用刑罚的第一人是? ( )。 a商鞅 b王安石 c洪仁轩 d康有为 5、董仲舒在先秦儒家“五伦”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 )论。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亲亲”、“尊尊” c三纲五常 d“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6、首创“九卿议刑”制度,要求慎狱恤刑的是( )。 a秦始皇 b刘邦 c李世民 d杨坚 7、朱熹法律思想的核心是( )。 a“存天理,灭人欲” b“大德而小刑” c“以严为本,而以宽济” d“以公理而灭私情” 8、龚自珍提出( )观点,作为“更法改图”的根据。 a历史发展 b三不足 c事无不变 d趋时更新 9、大清律例集中体现了纲常名教,而例数大清律例十大“仁政“的是( )。 a张之洞 b李鸿章 c曾国藩 d左宗棠 10、清末礼法之争的导火线是修订( )。 a大清律例 b暂行新刑律 c大清新刑律草案 d大清现行刑律 二、多项选择(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四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每小题2分,共20分)1、 孔 子“ 仁” 论 的 实 质 内 容 是( )。 a 以“ 爱 人” 为 中 心 b 以 孝 悌 为 根 本 c 以“ 克 己”、“ 忠 恕” 为 手 段 d 以 恢 复 和 完 善 礼 治 为 目 的2、56、 法 家 认 为 法 具 有 以 下 性 质( )。 a 强 制 性 和 制 裁 力 b 客 观 性 和 公 平 性 c 等 级 性 d 合 情 性 和 适 时 性 3、荀 况 认 为 礼 法 起 源 的 前 提 是( )。 a 天 人 合 一 b 阶 级 分 划 c 明 分 使 群 d 化 性 起 伪 4、慎 到 重 势 思 想 表 现 在( )。 a 君 主 立 法,“ 民 一 于 法” b“ 权 重 位 尊” 才 能“ 令 行 禁 止”c“ 大 君 任 法 而 弗 躬” d“ 权 重 位 尊” 的 君 主“ 不 得 背 法 而 专 制”5、 儒 家 和 法 家 的 法 令 思 想 区 别 在( )。 a 儒 家 主 张“ 以 刑 辅 德”、“ 以 德 去 刑”; 法 家 主 张“ 厚 商 重 罚”、“ 以 刑 去 刑” b 儒 家 认 为“ 有 治 人, 无 治 法”, 法 家 认 为“ 法 者, 国 之 权 衡” c 儒 家 提 出“ 法 先 王, 顺 人 情”, 法 家 提 出“ 不 法 古, 不 修 今” d 儒 家 强 调“ 君 君、 臣 臣、 父 父、 子 子”, 法 家 强 调“ 尚 法 而 不 尚 贤, 不 用 忠”。6、洪秀全的法律思想包含( )。 a西方宗教迷信 b中国古代“天命”神权观念 c农民的平等、平均思想 d资产阶级民主意识 7、五权宪法”是在资产阶级“三权”基础上增加了( )。 a监察权 b检察权 c考试权 d选举权 8、梁启超认为法律起源于( )。 a人的良知 b契约 c天意 d命令 9、封 建 正 统 法 律 思 想 的 主 要 内 容 有( )。 a 皇 权 至 上, 法 自 君 出 b 应 经 合 义, 礼 法 融 合 c“ 三 纲” 是 封 建 立 法 的 根 本 原 则 d 德 主 刑 辅, 先 教 后 刑 10、黄宗羲的“以天下为主”的思想指( )。 a以此作为立法的最高原则 b以“万民忧乐”为立法目的 c人民在政治上与官吏平等 d以“学校议政”来保证民主与平等 得 分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父子相隐2、以刑去刑 3、以礼率律 4、一家之法 5、太平之世不立刑 6、天志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1、 简要评价董仲舒“阳德阴刑”,德主刑辅的主张。2、 简述王安石变法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3、 简述王夫之具有民主因素的立法思想。五、论述题(共16分)试述沈家本实行资产阶级法治的主张极其重要意义。中国法律思想史模拟考试试题答案一、 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1、b 2、d 3、c 4、a 5、c 6、c 7、a 8、c 9、a 10、c二、多项选择(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四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每小题1、abc 2、abcd 3、cd 4、abcd 5、abcd 6、abc 7、ac 8、ab 9、abcd 10abcd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这是孔子最早提出来的,是“为亲者讳”的周礼原则在判断是否与犯罪问题上的反映。孔子认为,父子之间应该互相隐瞒犯罪,而不应该互相告发。这一主张是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制度在司法方面的具体表现,也是后来封建法律允许亲属相隐的张本。2、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商鞅是第一个系统提出“禁奸止过,莫若重刑”的重刑论思想家。他的重刑理论,建立在性恶论的基础上,以达到“以刑去刑”的目的。商鞅的“以刑去刑”是针对仁君“以德去刑”的观点而提出的。主要包括刑主赏辅、不赏善、轻罪重刑等内容。3、张斐认为法律的基本精神是礼,所有的律条都必须折中于“礼乐”,与“礼乐”相符合。这就是他所主张的以礼率律。张斐的这一思想弘扬和推进了封建正统法理思想所坚持的礼法合一、纳礼入律的立法原则。 4、这是黄宗羲对维护君主利益的法律的一种称呼。他认为这是没有“一毫为天下之心”的法律。将天下的利益尽归君主,势必引起天下之乱,违背了立法的本旨,是“非法之法”。黄宗羲的“一家之法”是针对整个封建制度而提出的,是对整个封建法制的批判。 5、这是康有为提出的理想社会的理想状态。他设想了一个大同世界,社会上致人犯罪的政治经济根源消失了,人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社会达到“治至刑措”6、“天志”是墨翟实现其“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而提出的表现形式。“天”有赏善罚恶的意志,“天志”规范制约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天志”是法律的来源,“天志”是最好的法律,“天志”的核心是“兼相爱,交相利”。墨翟推崇“天志”的目的在于强调法律的公正和平等。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1、“阳德阴刑”,德主刑辅。董仲舒总结秦朝骤亡的历史教训,认为汉朝必须以秦为鉴,改弦易辙,实行“更化”并提出“大德而小刑”的法律原则,用儒家的仁德代替法家的严刑。董仲舒的德主刑辅是由天道引申出来的。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他虽然主张德治,强调礼乐教化的作用,但也重视刑罚。在实施德和刑时,要根据人们不同的“性”而各有侧重。为此,董仲舒发挥儒家的人性论,创造了“性三品”说。董仲舒在先秦儒家德主刑辅思想基础上,加以发展的“阳德阴刑”的德主刑辅理论,是儒家法律思想的核心,是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思想武器,其影响深远。但由于这种理论包含有重教化、省刑罚,反对统治者昏庸残暴和用繁法严刑来镇压人民等内容,因此在历史上曾经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2、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他立志变法,崇尚法治。他的法律思想和他的变法实践融为一体。 (1)“三不足”的变法理论。(2)“大明法度,众建贤才”。(3)“有司议罪,惟当守法”。3、 第一,立法必须“循天下之公”。第二,立法应以“保类”“卫群”为宗旨。第三,立法应遵循尊君卑臣、分权分治的原则。 五、论述题(共16分)沈家本实行资产阶级法治的主张包括以下内容:1、 实行资产阶级的法治主义,就能使国家强盛,。2、 阐述了法的性质和作用。3、 提出法随时变,“会通中外”。4、 法须统一、平等。5、 教化为先,以刑辅之。沈家本是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奠基人,其实行资产阶级法治主义的主张具有重大进步意义。安徽广播电视大学二OO二年上半年期末考试法学专业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以德配天2、不法先王,不是礼义3、兼相爱,交相利4、文约而例直,听省而禁简二、不定项选择题(下面各题所给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一项是正确的,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30分)1、西周时期,神权法思想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周公提出了( )。A代天行罚 B以德配天 C亲亲、尊尊 D世卿世禄2、子产铸刑书及其争论,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的重要意义是( )A冲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 B第一次肯定了公布成文刑法的合礼合法C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 D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3、提出民贵君轻说和暴君放伐论的先秦思想家是( )A荀况 B贾谊 C管仲 D孟轲4、孔丘将礼视为立法、司法的指导原则,具体表现在( )。A主张正名 B主张礼乐征自天子出C主张父子相隐 D反对铸刑鼎5、荀子的隆礼重法学说是建立在( )基础之上的。A性善论 B性恶论 C性无善无恶论 D好利恶害论6、墨翟推崇天志的目的在于强调法律的( )。A权威 B来源C公正和平等 D基础7、墨翟认为政治首先要解决的三患是( )。A民饥 民寒 C不得息 D民死8、下面关于道家的政治法律思想的说法,正确的有( )。A反对礼仪、否定忠孝 B崇尚兼爱,诅咒战争C抨击法令,追求自由 D主张无为而治,向往小国寡民的社会9、在法家中,第一个提出刑无等级原则的是( )。A李悝 B齐国法家 C韩非 D商鞅10、关于法的起源,法家认为( )。A人类社会之初并没有法B法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C法天造地设的神物D法权神授11、董仲舒维护皇权的春秋法统说,包括( )。A春秋大一统思想 B更化论C罢黜百家,统一思想 D天人感应与天罚论12、在德礼与政刑的关系上,朱熹认为( )。A二者都是天理的产物B二者都是统治者进行统治的不可缺少的工具C二者的目的都是存天理、灭人欲D二者应作为统一体来看待13、王安石的变法理论和变法口号可归结为三不足,下列不属于三不足的范围的是( )。A天变不足畏 B祖宗不足法 C人言不足恤 D变法不足惧14、黄宗羲认为表达天下之人的舆论和代表民意参政的机构是( )。A政府 B议会 C学校 D参政院15、中体西用是张之洞思想的核心。它表现在法律主张上,就是( )。A坚持维护以纲常名教为本的旧法律B坚持宽猛相济、刚柔结合的统治方法C要求用变形不变质的方法整顿旧法律D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三、简答题(每题7分,共35分)1、简述礼治的基本原则及特征?2、简述商鞅的变法理论?3、简述道家道法自然的自然主义法律观念?4、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有哪些?5、简述梁启超的三权分立学说?四、论述题(15分)1、试论述儒家为政以德的德治论?并结合实际谈谈对当前以德治国方略的认识?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以德配天是西周统治者为了使统治合法化提出的一种学说,认为天命是有的,惟命是天常,但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有德者才能承受天命,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2、不法先王,不是礼义不要效法先王,不承认先王的礼义。既否定和批判先王之礼,要打破旧思想、旧制度的羁绊,实行革新。3、兼相爱,交相利墨家法律观的核心,兼相爱指不分亲疏、贵贱、贫富、一视同仁的爱所有的人;交相利指互相帮助,共谋福利,反对争夺斗争。4、文约而例直,听省而禁简:这是杜预提出来的立法原则。意思是:法律的文字要简明通俗,条例应明白准确、直截了当;法律的形式要单纯,概念要明确,条文要简约,不要烦密。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B 2、ABC 3、D 4、ABCD 5、B 6、C 7、ABC 8、ACD 9、D 10、AB 11、ABC 12、ABCD 13、D 14、B 15、ABCD三、简答题(每题7分,共35分)1、简述礼治的基本原则及特征?礼治的基本原则:亲亲和尊尊。(1)亲亲就是必须亲爱自己的亲属,特别是以父权中心的尊亲属;必须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2)尊尊就是要求奴隶和平民服从奴隶贵族,不得违抗;下级贵族服从上级贵族,所有贵族服从周天子,不许犯上,不得僭越。周公倡导亲亲、尊尊,实际上是要维护王权和族权的统治。(3分)礼治的基本特征: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1)所谓礼不上庶人是指礼主要是用来调整奴隶主阶级内关系的;各级贵族按礼规定所享有的各种特权,奴隶和平民一律不得享受。(2)所谓刑不上大夫是指,刑法的锋芒是指向劳动人民,而不是指向奴隶主贵族。(3分)礼与刑在对象上虽有所不同,但礼不上庶人,刑不上大夫是相对的。礼所规定的义务,庶人必须无条件地遵守;个别奴隶主贵族严重危害奴隶主阶级的整体利益时,也要处以刑罚。当然,那使用刑,他们也常常享受各种特殊照顾。(1分)2、简述商鞅的变法理论?商鞅驳斥了法古无过,循礼邪的传统观念,指出自古以来根本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礼法,法令制度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因而他提出了不法古,不修今的变法口号。商鞅通过对民乱国亡是循守旧礼的必然结果的分析,指出吸有变法更礼才能强国利民。商鞅指出必须根据时代要求、社会现实和民情风俗来更礼变法。商鞅用历史进化观点来作为其说明变法必然性的理论依据。3、简述道家道法自然的自然主义法律观念?(1)道是宇宙的本体,主宰着天地万物。(2分 (2)道充满于天地,普遍且无私。(2分(3)道有内在体系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1分(4)与仁义礼法相比是最高原则。(1分(5)道能以不变应万变,以寡制众,有无往而不胜的力量。(1分-古代最早的自然主义法律观念4、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有哪些?董仲舒的出现,反映出地主阶级的法律思想已初步完成,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已经形成。(1分)它的基本内容包括:皇权至上,法自君出。这是封建王朝立法的一项基本原则。(2分应经合义,礼法融合。(2分三纲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和制订封建法律的根本原则。德主刑辅,先教后刑。(2分5简述梁启超的三权分立学说?梁启超借用西方资产阶级倡导的三权分立原则,结合我国情况,创造了他自己的三权分立说,即由国会行使立法权,由国务大臣行使行政权,由独立审判厅行使司法权。(3分)他把统一三权的统治权称为体,这是不可分的。由国会、国务大臣、审判厅分别行使三权称为用,这是可分的,即所谓三权之体皆莞于君主。这就是说,君主立宪与君主专制的体是完全相同的,君主立宪里的君主同君主专制里的君主一样,享有最高的权利。所不同的是用,即在三权使用上,立宪政体对君主有某些限制罢了。(4分)四、论述题(15分)1、试论述儒家为政以德的德治论?并结合实际谈谈对当前以德治国方略的认识?1、德,在西周时是一个融道德、政治、信仰、策略为一体的综合概念。儒家对德的继承和改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突出了德的政治意义,主要包括宽惠使民和实行仁政,二是提高了德的地位,认为德高于君主的权力,高于国家及法律,是区分仁君与暴君的标准,是执政、司法的指导方针。表现在法律思想上,儒家进一步发展了明德慎罚的思想,主要表现在:(1)德刑并用,以刑辅德。儒家认为德和刑都是主要的统治方法,但应该以德为主、刑罚只是德教的辅助。孔丘首先提出了这一观点。孟轲将德治思想发展成为更加完整系统的仁政学说。荀况对于德治思想也有新的发展。他一方面认为道德准则高于一切,应该按照德行的高低来分配权力和财产,主张君主应该严格服从德行。另一方面认为统治者只有减省刑罚,注意教化,施以恩惠,即以德服人,才能富国强兵,成为霸主。儒家虽然注重道德教化的作用,但从不否定刑罚的必要性,当教化不起作用时仍主张诉诸暴力,使用刑罚。孔丘的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同时,仍主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提倡君子既要怀德,又要怀刑,怀即注重之意。还主张根据形势的需要命名用宽、猛两手,宽以济猛,猛以济宽。(2)注重教化,以德去刑儒家所谓的教化,系指向人民灌输宗法伦理和等级观念。孔孟从性善论出发强调教化的功能。孔丘认为人生来便具有相似的本性,君子小人的道德区别是后天习染而形成的,因而可以通过礼义教化使小人弃恶从善,成为君子。孟轲进而将性善、道德与政治一体化。 荀况虽然主张性恶论,但他强调人性是可以改变的,涂之人可以为禹。为了使人改恶为善,就必须通过礼义教育来化性起的,防止恶性发作。在儒家看来,教化本身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防止和消灭犯罪现象,巩固封建统治。孔丘期望通过德治,胜残去杀,达到无讼的境界。强调审判案件不仅仅是惩罚制裁,而且也是一种教育的手段。这种以德去刑的教育预防思想,是儒家的创造的贡献。(3)儒家慎杀,先教后刑儒家提倡仁政,因此反对酷刑滥杀。儒家的恤刑和慎杀,主要表现于按照礼义原则对于犯罪行为从宽处理。恤刑慎杀还基于儒家对犯罪根源的认识。他们认为由于执政者往往不能先教后刑,使民众出于无知而身陷其罪,所以应该从轻论处。民众犯罪是上失其道的结果,因而对刑罚的使用应该慎之又慎。(10分)2、个人看法。(可结合实际适当给分,最高不超过5分)第一部分 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夏、商、西周时期主要的法律思想是神权法思想和( )A.德治思想 B.礼治思想C.法治思想 D.自然法思想2.春秋时期私自编定“竹刑”的是( )A.孔子 B.子产C.邓析 D.管仲3.孔子所说的“为政在人”,强调的是( )A.贤人治国 B.民人治国C.专家治国 D.法律治国4.先秦时期,第一个提出系统的“性善论”的是( ) A.孔子 B.管子C.孟子 D.子产 5.“处大国不攻小国,处大家不篡小家,强者不劫弱”出自( )A.墨子兼爱中 B.荀子富国C.孟子尽心上 D.商君书定分6.“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一说的提出者是( )A.庄子 B.老子C.孟子 D.荀子7.商鞅认为必须确立法令至高无上的地位,做到( )A.“治不听君,民不从官” B.“皆有法式”C.“一同天下之义” D.“不务德而务法”8.主张肉刑可废不可复的思想家是( )A.仲长统 B.刘颂C.白居易 D.朱熹9.以儒家“道统”的继承人自居的唐代思想家是( )A.魏征 B.韩愈C.柳宗元 D.白居易10.“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一著名谏议的提出者是( )A.魏征 B.房玄龄C.长孙无忌 D.刘文静1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是( )A.法家思想 B.儒家思想C.玄学思想 D.道家思想12.王弼与嵇康法哲学观的主要区别在于( )A.是否主张“依法治国” B.是否主张反对礼教C.是否认为“名教出于自然” D.是否持玄学的法哲学观13.从理论上提出区分律与经、律学与经学的必要性,并作出初步论证的晋代思想家是( )A.杜预 B.张斐C.鲍敬言 D.刘颂14.将封建纲常伦理概括为“三纲”的思想家为( )A.孔子 B.孟子C.董仲舒 D.朱熹15.在淮南子的作者看来,人君治理天下最好的办法莫过于( )A.施仁政 B.重刑罚C.教化 D.无为16.统治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思想领域数百年的正统哲学为( )A.董仲舒新儒学 B.韩愈道统学说C.佛教学说 D.程朱理学17.北宋中期提出限制君权,“君臣共理天下”的思想家是( )A.王安石 B.范仲淹C.富弼 D.张方平18.北宋中期倡导依法办事,凡“有司议罪,惟当守法”的思想家是( )A.欧阳修 B.苏轼C.王安石 D.司马光19.金朝重视吏治,提倡“慎守令之选,严廉察之责”的统治者为( )A.阿骨打 B.金章宗C.完颜雍 D.忽必烈20.耶律楚材为促进元朝政事统一,起草的法律是( )A.青册文书 B.大札撒C.便宜一十八事 D.陈时务十策21.明朝倡导“以公理灭私情”理论学说的是( )A.丘濬 B.海瑞C.张居正 D.刘伯温22.明清之际论述法律问题最多的,涉及面最广的思想家是( )A.黄宗羲 B.王夫之C.顾炎武 D.唐甄23.提出“专以法律为治”的思想家是( )A.孙中山 B.章太炎C.梁启超 D.沈家本24.谭嗣同仁学中所谓“仁”的第一或最主要的标准是( )A.自由 B.平等C.博爱 D.民主25.“三权之体皆莞于君主”的提出者是( )A.黄宗羲 B.康有为C.梁启超 D.谭嗣同26.阐述“太平之世不立刑”这一思想的著作是( )A.论语 B.礼记C.大同书 D.春秋董氏学27.近代洋务派法律思想的代表者是( )A.曾国藩 B.李鸿章C.张之洞 D.左宗棠28.曾国藩法律思想的核心是( )A.一秉于礼 B.更法改图C.革故鼎新 D.趋时更新29.洪仁王千制定的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施政纲领是( )A.天朝田亩制度 B.海国图志C.建国方略 D.资政新篇30.中国近代“开风气之先”的思想家是( )A.黄宗羲 B.王夫之C.龚自珍 D.魏源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31.荀况注重对法的理论探讨,他提出的重要的法学概念有( )A.法条 B.法义 C.法数D.类 E.式32.秦王朝的法律思想主要表现为( )A.事统上法,法令由一统 B.文武并用,德刑相济C.礼法结合,阳德阴刑 D.严刑峻法,深督轻罪E.以法为教,以吏为师33.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的主要代表是(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D.王夫之 E.唐甄34.康有为倡导的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的具体方案是( )A.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 B.冲决一切封建网罗C.设议院开国会 D.制定宪法E.实行三权分立35.孙中山“五权宪法”学说中的“五权”包括( )A.立法权 B.司法权 C.考试权D.纠察权 E.教育权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36.以德配天37.董仲舒38.“三不足”理论39.权能分治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40.简述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基本特点。41.简述朱熹“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的法律思想。42.简述沈家本法律思想的内容。五、论述题(本大题14分)43.评述韩非法、势、术结合的思想。 全国2002年4月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答案课程代码:00264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B 2.C 3.A 4.C 5.A6.B 7.A 8.C 9.B 10.A11.B 12.C 13.A 14.C 15.D16.D 17.B 18.C 19.C 20.C21.A 22.B 23.B 24.B 25.C26.C 27.C 28.A 29.D 30.C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31.BCD 32.ADE 33.BCDE 34.CDE 35.ABC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36.(1)西周时期周公提出的一种思想;(2)周公继续夏商以来的“天命”说法,但提出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天命可以转移,并且只转移给有德之人;(3)这一思想的意义在于,从单纯地强调天意,转而重视民心的向背,是对神权法思想的新发展。37.(1)西汉政治家、思想家,儒家春秋公羊学派的大师。(2)他适应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继承孔、孟思想,并吸收先秦阴阳五行、墨家、法家以及汉初黄老思想中的一切有利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因素,建立了一个新的儒家神学理论体系。他主张立法和司法以“三纲五常”为基本原则,提出“大德小刑”的关系理论,提倡“春秋决狱”,实际上使儒家经典法律化。(3)由董仲舒初步建立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对后世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38.(1)北宋王安石主持变法期间提出的理论;(2)其内容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等思想;(3)它是对中国古代变法改革思想的总结与升华。39.(1)权能分治是孙中山“五权宪法”的核心内容;(2)把政权和治权分开,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复决权等四种“政权”由人民掌握,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考试权、监察权五项“治权”由政府实施;(3)“治权”相对于“政权”称作“能”,因此称“权能分治”。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40.(1)皇权至上,法自君出;(2)应经合义,礼法融合;(3)“三纲”是封建立法的根本原则;(4)德主刑辅,先教后刑。41.(1)朱熹面对南宋农民起义,提出处理“严”与“宽”的关系学说。(2)他主张执法“从严”,但反对“滥刑”;他主张恢复肉刑,以“全其性命”。(3)他主张执法“从严”,并应选拔清官为审判官员,提高审判效率与质量。(4)他认为严于执法,“而以宽济之”,是治国要道。42.(1)实行资产阶级法治主义。(2)“平恕”为审断之本。(3)“有其法者,尤贵有其人”。(4)法学盛衰说。(5)沈家本法律思想的主流是民主的、科学的,具有进步思想性质。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14分,共14分)43.(1)韩非批判地继承了商鞅、慎到和申不害关于法、势、术的理论,提出“以法为本”, 三者并重,将三者结合在一起,共同作为治国工具。(2)第一,法与势结合。势即权力和地位,君主应该“擅势”,集大权于一身;并“抱法处势”,通过君主的权势来推行法律,将“势治”和“法治”结合起来。第二,法与术结合。术是君主统治的方法、手段,君主树立自己的权势要依靠法,也要靠术;术包括对臣下公开的考察和暗中的操纵。(3)评价:韩非的思想是对法家这一理论的系统化;说明法家的“法治”实质上是要用严刑峻法和阴谋权术来维持专制君主的统治,这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复杂尖锐所造成的。1、简述礼治的基本原则及特征?礼治的基本原则:亲亲和尊尊。(1)亲亲就是必须亲爱自己的亲属,特别是以父权中心的尊亲属;必须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2)尊尊就是要求奴隶和平民服从奴隶贵族,不得违抗;下级贵族服从上级贵族,所有贵族服从周天子,不许犯上,不得僭越。周公倡导亲亲、尊尊,实际上是要维护王权和族权的统治。礼治的基本特征: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1)所谓礼不上庶人是指礼主要是用来调整奴隶主阶级内关系的;各级贵族按礼规定所享有的各种特权,奴隶和平民一律不得享受。(2)所谓刑不上大夫是指,刑法的锋芒是指向劳动人民,而不是指向奴隶主贵族。礼与刑在对象上虽有所不同,但礼不上庶人,刑不上大夫是相对的。礼所规定的义务,庶人必须无条件地遵守;个别奴隶主贵族严重危害奴隶主阶级的整体利益时,也要处以刑罚。当然,那使用刑,他们也常常享受各种特殊照顾。2、简述商鞅的变法理论?商鞅驳斥了法古无过,循礼邪的传统观念,指出自古以来根本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礼法,法令制度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因而他提出了不法古,不修今的变法口号。商鞅通过对民乱国亡是循守旧礼的必然结果的分析,指出吸有变法更礼才能强国利民。商鞅指出必须根据时代要求、社会现实和民情风俗来更礼变法。商鞅用历史进化观点来作为其说明变法必然性的理论依据。3、简述道家道法自然的自然主义法律观念?(1)道是宇宙的本体,主宰着天地万物。(2)道充满于天地,普遍且无私。(3)道有内在体系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4)与仁义礼法相比是最高原则。(5)道能以不变应万变,以寡制众,有无往而不胜的力量。4、试述沈家本实行资产阶级法治的主张极其重要意义。沈家本实行资产阶级法治的主张包括以下内容:(1)实行资产阶级的法治主义,就能使国家强盛,。(2)阐述了法的性质和作用。(3)提出法随时变,“会通中外”。(4)法须统一、平等。(5)教化为先,以刑辅之。沈家本是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奠基人,其实行资产阶级法治主义的主张具有重大进步意义。5、简述梁启超的三权分立学说?梁启超借用西方资产阶级倡导的三权分立原则,结合我国情况,创造了他自己的三权分立说,即由国会行使立法权,由国务大臣行使行政权,由独立审判厅行使司法权。他把统一三权的统治权称为体,这是不可分的。由国会、国务大臣、审判厅分别行使三权称为用,这是可分的,即所谓三权之体皆莞于君主。这就是说,君主立宪与君主专制的体是完全相同的,君主立宪里的君主同君主专制里的君主一样,享有最高的权利。所不同的是用,即在三权使用上,立宪政体对君主有某些限制罢了。6、简述丘濬大学衍义补中的法律思想。答:关于法律的起源,丘睿从董仲舒的神权天命观出发,强调了君主与圣人立法设刑全是“承天意”。关于法律的目的,丘睿从刑罚的惩戒目的、刑罚的教育目的、刑罚的预防作用等方面分析了刑罚的目的。丘睿认为治国之道,虽应以德礼教化为先,但刑以辅政、刑以弼教也是不可少的,故其主张“礼乐刑政”缺一不可。他还提出了“本天之理,制事之义,为民之利,因事立法,宜时处中”的立法原则。此外在司法原则,犯罪根源,慎刑恤狱、原情定罪等刑罚中的诸问题,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许多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法律观点和带有启蒙因素的法律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研究中国法律思想史、制度史的经典著作。7、简述荀子“有治人、无治法”的人治思想。荀子继承孔孟人治的思想,强调统治者个人的作用大于法律。他认为:(1)“有治人,无治法,决定国家治乱兴亡的是充当统治者的人,而不是法令。有了良法而国家仍然混乱的情况是存在的;但是没有有君子的治理而国家和混乱的情况。所以治乱的关键是人,即统治者,而不是法。只有善于治国的人,没有善于治国的法。(2)法是人制定的,作为统治者的人决定着作为国家制度的法律的好坏。(3)法要靠人来掌握和执行。(4)法律不能随实际情况而变化,要靠人的灵活性和应变性弥补法律的不足。8、简述法家关于法的性质的论述。(1)法具有强制力和制裁力(2)法具有公平性和客观性(3)法具有等级性(4)法具有合情性和适时性9、试述郑国子产铸刑书及有关争论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的意义。子产在改革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有重大意义的法律改革,这就是公元前536年的铸刑书,即把成文法的条文铸在铁鼎上,公布于众,从而开创了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子产铸刑书的创举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思想震动,受到了保守派贵族的指责和非难。晋国的名臣叔向当即写信批评,认为刑罚的公布违背了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的传统,断言此举必然造成家破国亡的后果。叔向指责铸刑书“使“民知争端,将弃礼而征于书是对礼的破坏;针对叔向的责难,子产表明了自己的鲜明态度和坚决立场。1、子产认为铸刑书是为了救世,为了巩固行政、土地、赋税方面的改革成果,是为了郑国的生存和富强。2、子产认为新刑法的公布并没有违背礼的原则,而是对传统礼治的改良。礼并不是非一成不变的教条,很多基本法律规定都是从礼中衍生出来的,制定和公布刑书,正是体现了礼的要求,并非违背礼的宗旨。他们的分歧表现了春秋时期两种不同的礼刑观。叔向坚持传统的周礼和刑罚密秘而不宣的原则,而子产则认为传统周礼的革新符合礼的精神。二人的争论反映了奴隶主贵族的礼和封建贵族的礼之间的矛盾,反映了奴隶制的刑与封建制的刑之间的矛盾。意义:首先,子产铸刑书冲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第一次肯定了公布成文法的合礼合法,它标志着罪行擅断思想的动摇和法治思想的出现。子产于叔向的争论表露出后来礼治与法治的分歧。后代的法家称赞子产,将其公布成文法视为法治的内容和前提。其次,他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肯定了法律对贵族特权的限制作用,这是成文法的一项重要作用。子产的刑法虽然使用封建等级取代奴隶主贵族等级,但刑法的公布从形式上确认了刑上大夫,为后来的法家的一断于法提供了思想前提。10、简述朱熹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的法律思想。(1)朱熹面对南宋农民起义,提出处理严与宽的关系学说。(2)他主张执法从严,但反对滥刑;他主张恢复肉刑,以全其性命。(3)他主张执法从严,并应选拔清官为审判官员,提高审判效率与质量。(4)他认为严于执法,而以宽济之,是治国要道。11、简述沈家本法律思想的内容。(1)实行资产阶级法治主义。(2)平恕为审断之本。(3)有其法者,尤贵有其人。(4)法学盛衰说。(5)沈家本法律思想的主流是民主的、科学的,具有进步思想性质。12、评述韩非法、势、术结合的思想。(1)韩非批判地继承了商鞅、慎到和申不害关于法、势、术的理论,提出以法为本, 三者并重,将三者结合在一起,共同作为治国工具。(2)第一,法与势结合。势即权力和地位,君主应该擅势,集大权于一身;并抱法处势,通过君主的权势来推行法律,将势治和法治结合起来。第二,法与术结合。术是君主统治的方法、手段,君主树立自己的权势要依靠法,也要靠术;术包括对臣下公开的考察和暗中的操纵。(3)评价:韩非的思想是对法家这一理论的系统化;说明法家的法治实质上是要用严刑峻法和阴谋权术来维持专制君主的统治,这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复杂尖锐所造成的。13、简要评价董仲舒“阳德阴刑”,德主刑辅的主张。“阳德阴刑”,德主刑辅。董仲舒总结秦朝骤亡的历史教训,认为汉朝必须以秦为鉴,改弦易辙,实行“更化”并提出“大德而小刑”的法律原则,用儒家的仁德代替法家的严刑。董仲舒的德主刑辅是由天道引申出来的。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他虽然主张德治,强调礼乐教化的作用,但也重视刑罚。在实施德和刑时,要根据人们不同的“性”而各有侧重。为此,董仲舒发挥儒家的人性论,创造了“性三品”说。董仲舒在先秦儒家德主刑辅思想基础上,加以发展的“阳德阴刑”的德主刑辅理论,是儒家法律思想的核心,是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思想武器,其影响深远。但由于这种理论包含有重教化、省刑罚,反对统治者昏庸残暴和用繁法严刑来镇压人民等内容,因此在历史上曾经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14、简述王安石变法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他立志变法,崇尚法治。他的法律思想和他的变法实践融为一体。(1)“三不足”的变法理论。(2)“大明法度,众建贤才”。(3)“有司议罪,惟当守法”。15、简述王夫之具有民主因素的立法思想。第一,立法必须“循天下之公”。第二,立法应以“保类”“卫群”为宗旨。第三,立法应遵循尊君卑臣、分权分治的原则。中国法律思想史作业1第一章至第七章一、名词解释1、神权法这是夏、商、西周三个历史时期的法律指导思想,它形成于夏代,极盛于殷商,动摇于西周。夏、商时期神权法的主要内容是“天命”、“天罚”,到了西周就演变成“以德配天”的君权神受说。2、铸刑书这是春秋时期子产的一项法律改革。即将刑法铸造在金属器物上,予以公布。它开创了世界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冲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3、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这是邓析思想的主要倾向,也是他主张改革、反对周礼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主旨。意思是说:“先王”及其“礼义”并非不能改变的圣物,“先王”的所作所为、“礼义”的宗法原则也不是千古不变的教条。先王的礼义法令是可以批评,可以否定,可以废弃的。既然“先王”不值得效法,“礼义”不见得正确,那么从现实出发制定新法便是必然的、正当的。4、化性起伪这是荀况提出的礼、法起源的一个前提。因为人性的放纵会造成不可收拾的恶果,所以必须对它进行改造,即“化性起伪”。“伪”,指后天的人为作用。圣人极其礼、法就是为了改造人类的恶性而产生的。5、兼相爱,交相利这是墨家法律观的核心,墨家以“兼爱”和“交利”为标准衡量各国的法律制度,评价各家的思想学说,特别要将它贯彻到立法司法之中。“兼相爱”是针对“别相恶”而言,指不分亲疏、贵贱、贫富,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交相利”是针对“交相贼”而言,主张人们互相帮助,共谋福利,反对互相争夺。6、无为而治“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 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二、讨论题请你谈谈对管仲“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一著名论断的看法。(第三章 P25)P25管仲认为,物质利益不仅是人性所求,而且是人们遵守礼仪法度的前提。只有大量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搞好粮食储备,解决人们的衣食问题,然后才谈得上要人民遵守礼仪法度。由此可见,管仲将物质利益作为法定制度与实行的基础,将满足百姓的物质要求作为守法的前提。启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应扩充)三、史料分析1、以下这段话体现了周公的什么思想?敬明乃罚。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自作不典,式尔(故意),有厥(代词)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适尔,既道极厥辜(按照既定法律究其所犯罪过),时乃不可杀。(尚书康诰)(第二章 P16 )P14-15周公认为对待那些故意犯罪和惯犯,要从重惩处,虽然是小罪也应处以重刑。而对于那些过失犯罪和偶犯则从轻处理,虽然有大罪也可减刑。这段话体现了周公的“明德慎罚”思想。他吸取了殷商灭亡的教训,感到一味“重刑辟”反而会加剧人民的反抗,危及自己的生存,因此统治者应勤政修德,力戒荒淫,所谓“明德”,就是要加强自我克制,实行德治的意思,所谓“慎罚”就是谨慎用刑,反对滥杀无辜。而这段话正体现了周公要求对罪犯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的思想。2、请你谈谈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左传昭公二十年:“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第四章 P54 )P49孔子说:“哎呀!当政令宽松而采取道德教化时,百姓就会对此怠慢,此时就应使用刑罚进行纠正,刑罚使用太多,百姓便会苦不堪言,又应再采取宽松的政令进行道德教化。道德教化与刑罚相结合,交替使用道德教化和暴力两手,才是治理好国家的正确方法。”这段话体现了孔子的德刑并用,以刑辅德的思想。孔子重教化,轻刑罚,但并不否认刑罚的作用。他认为应根据形势的需要,宽猛相济,交替使用道德教化和暴力两手。但在一般情况下,孔子总是强调道德教化,强调对劳动人民实行怀柔政策,而刑罚只是作为教化的辅助手段,即“德主刑辅”。启示: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应扩充)中国法律思想史作业二第八章至第十四章一、名词解释1、三纲五常这是董仲舒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提出了的理论。“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体现了整个封建统治的各种关系,成为封建立法的指导思想,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控制人们思想、防止人民“犯上作乱”的思想武器。2、安人宁国李世民军臣吸取隋王朝迅速灭亡的教训,提出了“安人宁国”的治国方略。他们采取了一系列与民休息、不夺农时、轻徭薄赋、少兴土木兵戈的政策,重视法制,力戒奢靡,从而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百姓安乐”的局面。在这种“安人宁国”的方针指导下,李世民时代出现了“贞观之治”。3、文武张设这是王充法理思想的一个方面。他认为一德一力,一文一武,都是治理国家不可缺少的工具,要“文武张设”、礼法兼用。但比较起来,王充认为礼义德教更为重要。4、德礼政刑德、礼、政、刑,即德治、教化、政令、刑罚,是封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主要方法,最早由儒家创始人孔丘提出。孔子认为政刑的作用是有限的,只有德治、教化才是根本的治国方法,他首先提出重德轻刑、以德去刑的主张。西汉董仲舒以“天人合一”的神学目的论为基础,论证了“大德小刑”、“德主刑辅”的原理,成为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支柱。南宋朱熹把这一原理根植于唯心主义理学,认为德礼政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统一于封建道德伦理规范。丘睿针对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矛盾,提出德主刑辅、明刑弼教的德刑关系说,使传统的“德主刑辅”说更为全面和系统。5、天变不足畏王安石提出的变法理论之一。王安石变法伊始,守旧派利用当时的自然灾害指责变法,要求复旧。王安石用唯物主义天道观力排众议。他认为人事与天道各有其常,两不相关。自然界的灾异现象有时和人类社会的动乱、变故同时发生,这是一种偶然的巧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