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实验室规则和常用化学实验仪器课后练习_第1页
人教版九年级实验室规则和常用化学实验仪器课后练习_第2页
人教版九年级实验室规则和常用化学实验仪器课后练习_第3页
人教版九年级实验室规则和常用化学实验仪器课后练习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化学-九年级-实验室规则和常用化学实验仪器课后练习1小明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开始平视读数为30.0mL,倒出一部分水后,仰视剩余水的体积为20.0mL,小明实际倒出水的体积()A大于10mLB小于10mLC等于10mLD不能确定2用量筒量取20mL盐酸,读数时俯视,则盐酸的实际体积是()A20mLB大于20mLC小于20mLD无法确定3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物质时,误将砝码放在左盘,被称量物放在了右盘结果读出固体质量为4.3克(1克以下用游码)固体物质的实际质量为()A4.3克B4.6克C4克D3.7克4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天平指针如甲图所示开始称量,左物右码,称量完毕后示数如图乙所示,则实际称量药品的质量为()A大于62.4 gB小于62.4 gC大于57.6 gD小于57.6 g5用托盘天平称量5g粗盐,天平调零后,在称量过程中,发现指针向左偏移,此时的操作是()A减少砝码B添加粗盐C减少粗盐D调节平衡螺母6向酒精灯内添加酒精时,不可超过其容积的()A34B14C23D137实验室中不小心将酒精灯打翻着火,应立即用()A用水冲洗B用扇子扇灭C湿抹布盖灭D撒沙土扑灭8下列各组仪器,能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一组是()A烧杯,蒸发皿B水槽,量筒C蒸发皿,试管D集气瓶,玻璃片9如图所示仪器中可以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是()ABCD10下列物质或仪器中,其名称书写正确的是()A活性碳B坩埚钳C金钢石D氯化氨11下列叙述中合理的是()A用托盘天平称取2.35 g的食盐B用10 mL量筒量取8.76 mL水C普通温度计显示的室温读数为25.68D用药匙取用少量碳酸钠粉末12化学实验应高度关注安全问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若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涂上3%5%的NaOH溶液B实验时,万一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切不可用手揉眼睛C若不慎将燃着的酒精灯碰倒,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D若不慎将氢氧化钠沾到皮肤上,要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参考答案1【解答】解: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低,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大。小明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开始平视读数为30.0mL,实际体积应等于30.0mL;倒出一部分水后,仰视剩余水的体积为20.0mL,其读数会比实际偏小,那么剩余水的实际体积应大于20.0mL,则该学生实际倾倒的水的体积小于10mL。故选:B。2【解答】解:俯视读数实际值偏小,量取20mL盐酸,读数时俯视,则会使量取的液体实际值小于20mL,观察选项,故选C。3【解答】解:由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可知:砝码质量=物体质量+游码的质量,所以物码反放时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即:物体质量=4 g0.3 g=3.7g。故选:D。4【解答】解:由题意可知:当指针不在分度盘中央而偏左时,就开始称量,说明在未加砝码时,左边已经重了。所以药品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即:药品的质量=60.0g+2.4g=62.4g所以物体实际质量小于62.4g。故选:B。5【解答】解:用托盘天平称量5g粗盐,步骤是:调节天平平衡,先向右边托盘添加5g砝码,然后向左边托盘添加粗盐,直至天平平衡;天平指针偏向左偏移,说明粗盐的质量大于砝码质量,应减少粗盐。故选:C。6【解答】解:酒精灯内酒精太少,则灯壶内酒精蒸汽过多,易引起爆炸;酒精太多则受热膨胀,易使酒精溢出,发生事故。所以23最佳。故选C7【解答】解:不小心将酒精灯打翻着火应立即用湿抹布盖灭。故选:C。8【解答】解:A、烧杯一般用于配溶液和较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在常温和加热均可使用,加热时要垫石棉网;蒸发皿是蒸发溶液用的,可以直接在火焰上加热,所以错误。B、水槽用于排水法收集气体,不能加热;量筒是量度液体体积的,不能加热,所以错误。C、蒸发皿是蒸发溶液用的,可以直接在火焰上加热;试管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在常温和加热均可使用,可直接加热,所以正确。D、集气瓶用于收集和贮存少量的气体,不能加热;玻璃片用于盖集气瓶口,一般不加热,所以错误。故选:C。9【解答】解:A、烧杯加热需要垫石棉网,不能直接加热,故A错误;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B、锥形瓶不能加热,故B错误;C、试管可以在酒精灯上直接加热,故C正确;D、集气瓶不可以在酒精灯上直接加热,错误。故选:C。10【解答】解:A、活性炭,错误;B、坩埚钳,正确;C、金刚石,错误;D、氯化铵,错误;故选:B。11【解答】解:A、天平只能准确到0.1g,所以不能用托盘天平称取2.35 g的食盐,故A错;B、10 mL量筒能准确到0.1mL,所以不能用10 mL量筒量取8.76 mL水,故B错;C、普通温度计的准确值不能准确到0.01,故C错;D、取用粉末状药品用药匙,故D正确。故选:D。“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12【解答】解:A、浓硫酸具有较强的腐蚀性,不慎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故说法不正确。B、实验药液溅进眼睛里,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故说法正确。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C、酒精灯打翻着火,用抹布扑盖,操作正确,故说法正确。D、不慎将氢氧化钠溶液沾到皮肤上,要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硼酸溶液,以中和碱液,故说法正确。故选:A。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