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达标检测试题_第1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达标检测试题_第2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达标检测试题_第3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达标检测试题_第4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达标检测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 物态变化达标检测试题一、单选题1.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人步行的速度大约是3m/sB.较适宜的洗澡水温度约为38C.初中物理教材的厚度为2cmD.酱油的密度约为0.9103kg/m32.下列关于一些物理量的描述最接近实际的是() A.中学生的身高165dmB.我市今天气温为60C.中学生百米赛跑的速度可达30m/sD.我国的家庭电路电压为220V3.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升华的是() A.冰雪消融B.衣柜里的樟脑片变小C.露珠的形成D.电吹风吹干了湿头发4.以下有关物理量的估测,符合生活实际的是( ) A.一支2B铅笔的长度约为18cmB.六月份南京的平均气温约为50C.中学生跑完50m用时约4sD.教室内一盏日光灯额定功率约为200W5.自然界的水循环过程包含很多物态变化,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雪山上的冰雪在温度升高时逐渐消融液化B.海洋里的水经太阳晒变成水蒸气升华C.水蒸汽在高空中遇冷空气形成液化D.水蒸汽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形成雪凝固6.用同一支温度计测0的水和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的温度较高B.冰水混合物温度较高C.两者温度相同D.无法比较7.以上几幅图片中,说法正确的是( )A.草叶上的露是液化现象,需要放出热量B.山峰间的雾是汽化现象,需要吸收热量C.树枝上的霜是凝固现象,需要放出热量D.冬天冰冻衣服晾干是凝华现象,需要吸收热量8.下列有关物理量的估算,符合实际的是( ) A.苏科版初中物理书的质量约为2kgB.中学生体育中考中长跑的平均速度约4m/sC.普通家用照明灯的工作电流约2AD.冰镇橙汁饮料的温度约为209.小敏同学做“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试验,如图时她试验的一个环节,由图可知小敏同学此环节主要研究蒸发快慢是否与( )A.液体的温度有关B.液体的表面积有关C.液体上方的空气流速有关D.以上三个因素都有关10.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气温低于水银凝固点的地方不能使用水银温度计B.秋天的早晨,大雾逐渐散去是液化现象C.北方的冬天,为了除去路面的冰,护路工人常在路面上撒大量的盐D.衣柜中的樟脑球不断变小是因为发生了升华现象11.关于液体蒸发和沸腾的比较,下列哪句话是错误的 ( ) A.蒸发和沸腾都属汽化现象B.蒸发能在任何温度下发生,沸腾只在一定温度下发生C.蒸发和沸腾都在液体表面发生D.蒸发和沸腾都要吸收热量12.关于水池中的水结冰先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池底的水先结冰B.水池中部的水先结冰C.表面的水先结冰D.全池的水同时结冰13.下列措施中不能使蒸发加快的是( ) A.把湿衣服展开晾在通风向阳处B.用电热吹风机将湿头发吹干C.用扫帚把积在地面的水向周围扫开D.用塑料袋包装蔬菜并放入冰箱冷藏室内14.如图所示为寒冬出现的四个现象,其中属于升华的是( ) A.口中呼出的“白气”B.冰冻的衣服晾干C.玻璃上的“冰花”D.河面上的冰块15.在小瓶内装一些带颜色的水给小瓶配一个橡皮塞,橡皮塞内插一根细玻璃管,使橡皮塞塞住瓶口,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去掉橡皮塞,不影响温度计的使用B.换用不同液体,温度计测量的范围相同C.玻璃管越粗,水沿着细玻璃管上升和下降得越明显D.将小瓶放到盛有热水的容器中,瓶中的水将沿细玻璃管上升16.密闭容器中装有100g水,若将它冷却后全部凝固成冰,则水凝固成冰的质量 () A.变大B.变小C.不变D.无法确定17.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现象一,剥开冰棒纸时,冰棒周围冒“白气”;现象二,在寒冷的冬天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以上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分别是() A.冰棒局部升华;呼出的水蒸气液化B.冰棒局部升华;户外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C.冰棒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呼出的水蒸气液化D.冰棒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户外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18.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汽化现象的是() A.春天,冰雪消融B.夏天,晾在室内的湿衣服变干C.秋天,早晨草木上露珠的形成D.冬天,湖面的水结成冰二、填空题19.如图是我国选手在温哥华冬奥会女子冰壶比赛中夺冠的一个场景。冰壶离开运动员王冰玉的手后能继续在冰面上滑行时因为冰壶具有_。比赛时两名队员在冰壶前方“刷冰”,使表面的冰_成薄薄的一层水(填物态变化名称),这样就能够减小冰壶与冰面之间的_,使冰壶按照运动员预计的运动快慢和方向运动。20.小欣打开冰箱门,发现冷冻室的侧壁上有很多霜,这是水蒸气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的,这个过程中水蒸气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当他拿起湿抹布去擦时,抹布却粘在了侧壁上,这是因为发生了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现象 21.人们使用的液化石油气是利用了在常温下_的方法,把石油气储存在钢罐里的,另外还有一种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是_ 22.用久了的日光灯管两端会出现黑斑,在形成黑斑的过程中先发生_后发生_。在北方冬季有时地面会出现霜,霜是由于空气中的_,经_而成的。 23.如图所示,甲、乙两个房间里相同的两壶水放在相同的电炉上都已烧开,我们可以看到_房间里的水壶壶嘴的上方_较多,从而判断出_房间的气温较高。24.清晨,波波同学刚醒来,便闻到了一股香味,这是_现象,原来是妈妈已经为他准备好了早餐,如图所示,正冒着热气,“白汽”的产生是_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我们所看到“白汽”的不断上升_(选填“属于”或“不属于”)分子运动25.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1)为完成本次实验,由下表中的数据表明,他们选用的温度计的测温物质应为_测温物质凝固点/沸点/水银39357“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酒精11778(2)小明在帮助老师准备实验时,发现开水倒入烧杯后,温度很快就降到了如图甲所示,其示数为_(3)小明用图乙所示的装置给水加热,在安装此装置时,应先固定_(铁圈M或铁夹N)的位置;确定当温度达到90时开始记录数据在看到水沸腾现象后,小明就立即熄灭酒精灯停止实验在评估与交流环节,同学们认为小明的实验仍存在不足,并对水沸腾后小明还应进行的实验操作提出了如下的一些建议,其中正确的是_A调大酒精灯火焰,继续加热直到水温达到100B撤掉烧杯上的纸板,继续加热直到水温达到100C撤去酒精灯,继续观察温度计的示数,记录数据D继续用酒精灯加热几分钟,观察温度计的示数,记录数据(4)小明用图乙所示的装置给水加热直至水沸腾,所作“温度时间”图象如图丙a,由图象可知,水沸腾时需要_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温度_(选填“升高”、“不变”或“下降”)(5)小强实验时去掉图乙烧杯上方的盖子,在水的质量、加热条件不变时,他所作的实验图象应该是图丙中的_(选填“a”、“b”或“c”)26.温度是表示物体_的物理量摄氏温标规定_的温度为0摄氏度,_的温度为100摄氏度 27.夏天,从冰箱中取出饮料瓶,可观察到瓶子表面有许多小水珠,擦干后很快又形成,这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南极地区年平均气温是25,降水量很小,但这里的空气却很湿润,这是由于冰发生了_现象(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在这个过程中,冰需要_(选填“吸热”或“放热”) 28.小红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绘制的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水的沸点为_,由下表可知,实验中应选用测温物质为_的温度计 测温物质凝固点/沸点/水银39357酒精117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7829.2019年春季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罕见的旱灾进入夏季以来,气温的升高加剧了旱情,这是因为气温的升高_(选填“增加”或“减小”)水的蒸发为了节约用水,果农们利用了滴灌的方法给果树浇水,如图,把水滴入果树下的土里,这是利用_(选填“增加”或“减小”)水在地面的表面积来减小水的蒸发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30.甲乙两图中,物体长度是_cm;温度计示数是_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三、实验探究题31.小明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做“探究冰熔化特点”实验(1)将装有适量碎冰的试管置于烧杯内的温水中,在碎冰中插入温度计,图中温度计示数为_ (2)小明设计了一个记录实验过程的表格表格中(a)、(b)两处应填的内容是:(a)_;(b)_ (3)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了冰的熔化图像从吸放热和温度变化的角度分析,冰的熔化过程和水的沸腾过程具有的共同特点是:_ 32.实验小组用图甲所示实验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1)如图甲装置中有一处明显错误,请指出是_; (2)操作无误后,当水温上升到88 时,开始记时测量并记录,绘制出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如图乙所示,根据图像可知水的沸点为_; (3)如图丙中,A、B是水沸腾时实验中出现的两种情况,其中水沸腾时的情景为_;(选填“A”或“B”) (4)在评估交流时,有同学提出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所用时间过长,请你说出一种节省实验时间的办法_. 33.如图甲所示,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1)小红观察到水中产生大量的气泡,不断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此时水的温度是_,要使此温度计的示数继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