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第十七章勾股定理知识点总结_第1页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第十七章勾股定理知识点总结_第2页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第十七章勾股定理知识点总结_第3页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第十七章勾股定理知识点总结_第4页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第十七章勾股定理知识点总结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17.1 勾股定理1、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一:,化简可证方法二: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和等于大正方形的面积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和为大正方形面积为 方法三:,化简得证17.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3、互逆命题的概念如果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题设,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叫做它的逆命题.4、勾股数:能够构成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即中,为正整数时,称,为一组勾股数常见的勾股数有:3、4、5;6、8、10;5、12、13;7、24、25等例、在RtABC中,a=3,b=4,求c错解由勾股定理,得c=5诊断 这里默认了C为直角其实,题目中没有明确哪个角为直角,当ba时,B可以为直角,故本题解答遗漏了这一种情况 当B为直角时,c=例、已知RtABC中,B=RT,a=,c=,求b.错解 由勾股定理,得B=诊断 这里错在盲目地套用勾股定理“a2b2=c2”殊不知,只有当C=Rt时,a2b2=c2才能成立,而当B=Rt时,则勾股定理的表达式应为a2c2=b2正确解答 B=Rt,由勾股定理知a2c2=b2b=例、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长为6cm、8cm,则第三边长为_错解 设第三边长为xcm由勾股定理,得x2=6282x=10即第三边长为10cm诊断 这里在利用勾股定理计算时,误认为第三边为斜边,其实题设中并没有说明已知的两边为直角边,第三边可能是斜边,也可能是直角边正确解法 设第三边长为xcm若第三边长为斜边,由勾股定理,得x=10(cm)若第三边长为直角边,则8cm长的边必为斜边,由勾股定理,得x=(cm)因此,第三边的长度是10cm或者cm.例、如图,已知RtABC中,BAC=90,AD是高,AM是中线,且AM=BC=AD.又RTABC的周长是(6+2)cm.求AD错解 ABC是直角三角形,AC:AB:BC=3:4:5ACABBC=345AC=(6+2)=,AB=(6+2)=,BC=(6+2)=又=AD=(3+)(cm)诊断 我们知道,“勾三股四弦五”是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关系的一种特殊情形,并不能代表一般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上述解法犯了以特殊代替一般的错误正确解法AM=MD=又MC=MA,CD=MD点C与点M关于AD成轴对称AC=AM,AMD=60=CB=30,AC=BC,AB=BCAC+AB+BC=BC+BC+BC=6+.BC=4BC=AD, AD=(cm)例、在ABC中,abc=91512, 试判定ABC是不是直角三角形错解 依题意,设a=9k,b=15k,c=12k(k0)a2b2=(9k)2(15k)2=306k2,c2=(12k)2=144k2,a2b2c2ABC不是直角三角形诊断 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三角形最长边的平方等于另外两边的平方和,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而上面解答错在没有分辨清楚最长边的情况下,就盲目套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正确解法 由题意知b是最长边设a=9k,b=15k,c=12k(k0)a2c2=(9k)2(12k)2=81k2144k2=225k2b2=(15k)2=225k2,a2c2=b2ABC是直角三角形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例、已知在ABC中,ABAC,AD是中线,AE是高求证:AB2AC2=2BCDE错证 如图AEBC于E,AB2=BE2AE2,AC2=EC2AE2AB2AC2=BE2EC2=(BEEC)(BEEC)=BC(BEEC)BD=DC, BE=BCEC=2DCECAB2AC2=BC(2DCECEC)=2BCDE诊断 题设中既没明确指出ABC的形状,又没给出图形,因此,这个三角形有可能是锐角三角形,也可能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高AE既可以在形内,也可以与一边重合,还可以在形外,这三种情况都符合题意而这里仅只证明了其中的一种情况,这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剩下的两种情况如图所示.正确证明由读者自己完成例、已知在ABC中,三条边长分别为a,b,c,a=n,b=-1,c=(n是大于2的偶数).求证:ABC是直角三角形.错证1 n是大于2的偶数,取n=4,这时 a=4,b=3,c=5a2b2=4232=25=52=c2,ABC是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由勾股定理知ABC是直角三角形正解 a2+b2=n2+(-1)2=n2+-+1=+1c2=()2=()2=+1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