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质检总局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教材_第1页
国家质检总局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教材_第2页
国家质检总局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教材_第3页
国家质检总局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教材_第4页
国家质检总局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教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家质检总局“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二一一年五月目 录前 言5一、“十一五”质检科技工作回顾61.1基本能力建设显著加强,为质检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技术基础61.2体制机制改革显著深化,为质检部门履职把关提供技术保障81.3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支撑91.4科技把关能力显著提高,为重大活动公共安全提供技术支持111.5科技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服务12二、“十二五”质检科技面临的形势152.1支撑国家战略总体部署对质检科技提出了新要求152.2提升产品质量总体水平对质检科技提出了新要求162.3保障经济社会安全运行对质检科技提出了新要求162.4服务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对质检科技提出了新要求172.5引领质检事业科学发展对质检科技提出了新要求18三、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规划目标193.1指导思想193.2规划原则203.3规划目标213.3.1总体目标213.3.2具体目标213.3.2.1科学研究213.3.2.2检测体系223.3.2.3科技队伍223.3.2.4技术能力233.3.2.5体制机制23四、主要任务244.1科学研究244.1.1计量科技244.1.1.1发展目标244.1.1.2科研任务254.1.2标准化科技264.1.2.1发展目标264.1.2.2科研任务264.1.3认证认可科技274.1.3.1发展目标274.1.3.2科研任务274.1.4进出口商品检验科技284.1.4.1发展目标284.1.4.2科研任务294.1.5出入境检疫科技294.1.5.1发展目标294.1.5.2科研任务304.1.6食品安全科技314.1.6.1发展目标314.1.6.2科研任务314.1.7质量检测与质量管理科技324.1.7.1发展目标324.1.7.2科研任务334.1.8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监管科技344.1.8.1发展目标344.1.8.2科研任务354.2重大工程364.2.1质检基层技术机构能力建设工程364.2.1.1规划建设原则364.2.1.2规划建设任务374.2.2总局直属科研机构能力建设工程384.2.2.1规划建设原则384.2.2.2规划建设任务384.2.3国家质检中心建设工程424.2.3.1规划建设原则424.2.3.2规划建设任务424.2.4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建设工程434.2.4.1规划建设原则434.2.4.2规划建设任务444.2.5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提升专项建设工程444.2.5.1规划建设原则444.2.5.2规划建设任务454.2.6重点产业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工程464.2.6.1规划建设原则464.2.6.2规划建设任务474.3平台基地474.3.1检测技术公共服务平台484.3.2质检科技基础条件平台484.3.3质检科技协作平台494.3.4质检科技创新基地504.3.5检测技术评价基地51五、保障措施515.1完善系统内技术机构合作机制515.2完善国内外科技合作交流机制525.3完善国家级技术机构带动机制535.4创新技术机构管理机制545.5创新质检科技管理机制545.6创新质检科技咨询机制555.7创新科技人才培养机制565.8创新科技经费投入机制575.9建立规划实施责任机制57国家质检总局“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前 言“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简称规划纲要)的重要时期。质检科技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国家质检总局组建以来,基本能力建设显著加强、体制机制改革显著深化、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把关能力显著提高、科技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质检科技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十二五”期间,质检科技要深入实施科技兴检战略,提升质检科技水平,引领质检事业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质检科技工作要继续深入贯彻规划纲要,全面落实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深刻领会第三次全国质检科技会议精神,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建设科技质检的总体要求,明确未来五年质检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从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高度对质检科技的发展认真分析、提前部署,科学规划,使质检科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十一五”质检科技工作回顾“十一五”期间,质检科技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落实规划纲要、国家“十一五” 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和质检总局“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大力推进科技兴检战略,科技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显著增强,有效提升了质检系统履职与服务的整体能力。1.1基本能力建设显著加强,为质检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技术基础技术机构建设明显加强。“十一五”期间,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机制、整合资源,全系统初步形成了以总局直属的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和国家质检中心、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为龙头,以省市级技术机构和区域性中心实验室为骨干,以县级技术机构和常规实验室为基础的质检技术机构网络体系。截止“十一五”末,全系统已建成国家质检中心180个、在建148个,建成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209个、在建100个。实验室总建筑面积达124万平方米,检测仪器设备原值140多亿元。 科技队伍建设明显加强。截止“十一五”末,全系统共有专业技术人才9.3万人,高技能人才1.9万人。各类人才日趋年轻化,45岁以下中青年人才占67%。人才在促进质检事业科学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技术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突出,国家级高级专家数量较“十五”末增加近1倍,达到205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中央直接掌握联系的专家1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66人。“十一五”期间,总局党组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持续推进人才强检战略,人才在促进质检事业科学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技术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突出。 技术装备建设明显加强。截止“十一五”末,质量监督技术机构有仪器设备41.2万台(套),设备原值.2万元,比“十五”末的.6万元增加88.4%,其中5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3286台(套),比“十五”末的1118台(套)增加194%;检验检疫技术机构有仪器设备73226台(套),设备原值.6万元,比“十五”末的.2万元增加126%,其中5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2920台(套),比“十五”末的942台(套)增加210%。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仪、线性离子阱/电场回旋轨道组合质谱系统、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仪、同位素质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TOFD无损检测设备等一大批高精尖仪器设备投入使用。实验室仪器设备等技术装备条件明显改善。环境设施建设明显加强。截止“十一五”末,质量监督技术机构实验室环境设施面积为58.8万,比“十五”末的31.8万增加85%,地方政府支持实验室环境设施建设土地1.75万亩,比“十五”末的0.37万亩增加3.7倍,地方政府支持建设资金50亿元,比“十五”末的0.49亿元增加100倍;检验检疫技术机构实验室环境设施面积为65.6万, 比“十五”末的9.3万增加6倍,地方政府支持实验室环境设施建设土地1511亩,比“十五”末的700亩增加1.2倍,地方政府支持建设资金12.2亿元,比“十五”末的1.3亿元增加8倍。“十一五”期间质检技术机构环境设施建设明显加强,科研条件明显改善。1.2体制机制改革显著深化,为质检部门履职把关提供技术保障管理更加规范。一是组织机构不断健全。各级质检部门纷纷成立或指定专门的科技工作管理部门,加强了对质检科技工作的组织管理。二是规章制度日益完善。各级质检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科技管理规章制度,加强有关科研项目申报、评审、立项、实施、验收、成果鉴定及经费使用等全过程管理。三是科技管理渐趋规范。大部分单位制定了“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和深化了科技兴检战略和技术保障职责。质检科技保障质检部门履职把关的职能更加明确。体制更加优化。一是优化了总局直属国家级技术机构科技体制,总局直属国家级技术机构体制改革基本完成。二是优化了质监技术机构科技体制,部分全国质监部门同类技术机构进行了机构整合改革。三是优化了检验检疫技术机构科技体制,部分总局直属检验检疫部门整合建立了一批检验检疫技术机构。质检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了质检科技与地方科技的融合,进一步增强了质检科技履行职责的能力。质检科技保障质检部门履职把关的体制更加优化。机制更加健全。一是健全了科技合作交流机制。与国际组织,欧盟、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际上的科研机构和国内中科院、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了科技合作机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广泛参与实验室能力国际比对、国际标准制修订、实验室互认等国际活动。二是初步建立了科技平台共享机制。通过大力实施标准文献共享服务网络建设、国家计量基标准体系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国家检测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和标准物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等项目,质检科技主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融入质检事业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质检科技保障质检部门履职把关的机制更加健全。1.3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科研领域明显拓宽。“十一五”期间,标准、计量、认证认可、食品安全、检验检疫安全、检测技术、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性贸易措施、射频及条码自动识别等9个重要领域的质检科技任务及其质检事业主要业务领域全部纳入国家规划纲要,总局将质检事业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全部纳入国家质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覆盖范围。科研领域进一步拓宽,为科技创新发展夯实基础。科研项目明显增多。“十一五”期间,质检总局负责组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1项,涉及课题130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5项,“科技奥运”专项7项,“世博科技”专项2项,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等国家政策引导性计划18项,质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605项。国家和总局科研经费投入16亿元,其中支持地方科研经费6亿元。全系统共承担科研课题12327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012项,省部级课题4471项,地市级课题2542项,其它课题4592项。开展了2000多项重要标准研究,国家标准采用国际标准比率达到68%。科研项目明显增多,为科技创新发展多出成果。科研水平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激光冷却铯原子喷泉时间频率基准装置研究”、“量子化霍尔电阻基准”2项成果于2006年、2007年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碘稳频532nm固体激光频标”、“转基因植物产品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等8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总局科技兴检奖422项,其它省部级科技奖励130余项。主导起草制定国际标准345项,参加计量国际关键比对231项,获得国际互认测量能力735项。科研水平明显提高,为科技创新发展出好成果。1.4科技把关能力显著提高,为重大活动公共安全提供技术支持为保障质检部门重大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十一五”期间,通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863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计划项目的组织实施,为实施“科技兴检”战略、“以质取胜”战略、“标准化战略”以及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整顿”、“质量和安全年”、“质量提升”等重大活动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持,在保障食品安全与消费品安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与执法打假、动植物疫病疫情及口岸传染病防控、确保特种设备安全、加快口岸验放速度、便利贸易发展等方面履职把关提供了直接有效的技术手段。为保障国家重大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十一五”项目的实施为北京奥运会、国庆60周年庆典、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的顺利举办提供了技术支持。完成了“科技奥运”系列专项课题研究,在食品安全、疫病疫情防控、特种设备检测、奥运器械检测、体育场馆检测、机构查询、辐射检测、防伪安保等领域研究开发了多种检测技术,受到了“奥运科技(2008)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和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科学技术委员会的表彰;为国庆60周年庆典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特种设备安全保障和重点产品的质量检测服务;为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信息化标准、新能源产品检测、场馆建设、特种设备安全检测、国境生物安全等技术支持。为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提供技术支持。“十一五”期间,在应对非典重大疫情、参与抗震救灾伟大斗争、处置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防控甲型H1N1流感以及处理禽流感、苏丹红、二甘醇等一系列突发事件中,质检科技提供了技术支持。针对婴幼儿奶粉等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甲型H1N1等突发疫情,组织科研攻关,建立了乳与乳制品中三聚氰胺检测方法及标准物质、甲型H1N1防控与检测技术及标准;紧急研究制定了食品中苏丹红检测技术及标准、牙膏中二甘醇的测定技术及新标准;通过实施“出入境检验检疫安全关键技术研究”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建成了国内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领域的首个符合GMP规格的产品生产车间,开发了出入境检验检疫安全急需的风险分析预警、筛查检测、阻断控制的前沿技术,为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技术支持。1.5科技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服务服务经济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期间,质检科技重点围绕国民经济发展质量提升,服务国家“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稳外需”、服务国家重点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通过实施“关键技术标准推进工程”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建立了第三代通信产业以及其它服务业标准体系,创建了中国能源效率标识制度,发布了21类产品能源效率标识目录,促进淘汰了16项产品20%落后产能,为国家节约了2亿吨标准煤,对能耗约占全国总能耗40%左右的产品提出了适用标准,将再生利用率平均提高2%,为调整高耗能行业产业结构、保证节能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服务;通过实施“可再生能源认证技术研究”国家科技项目,创新了风电设备认证模式,为我国风电设备制造提供了认证认可技术服务,降低了设计风险,节约了设计成本,支持了产业发展。服务重大工程能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以量子物理为基础的计量基标准建立”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为奥运场馆关键几何参数测量,为三峡工程准确测定水流量及发电量、为西气东输工程流量计进行准确标定、为神舟飞船航天员操作力测量系统进行最终测试、为嫦娥奔月计划中运载火箭推力测量装置中的容量标准器进行量值传递、为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的新一代航天服材料提供测试数据、为载人飞船的空间辐射测试仪器检定校准提供关键技术服务。通过实施“生命线工程和特种设备安全保障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为国家西气东输、川气东送、石油战略储备、煤液化、石化工程、火电工程、核电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提供了重要的配套技术,为保障石化、钢铁、纺织、物流、造船、汽车、有色金属等产业的安全生产和装备制造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最直接的技术服务。服务国际贸易能力明显增强。通过应对欧盟REACH法规、RoHS和WEEE指令及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等的专项技术攻关项目,建立了化学品安全关键技术标准体系和电子电气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检测的系列技术标准等,为出口贸易跨越国外相关技术性贸易壁垒奠定了科技基础。在产品能耗标准、样品拆分标准、化学品安全关键技术标准体系、电子电气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检测系列技术标准、检验检疫安全风险分析技术、电机企业应对EuPs指令等方面,为破除国外技术性贸易限制,促进国际贸易发展提供了技术服务。 服务民生事业能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期间,质检系统大力实施标准文献共享服务网络建设、国家计量基标准体系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国家检测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和标准物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等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强化民生计量工作,为我国环境保护、食品安全、服务三农等民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服务。通过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1028个,提升了农产品的品牌和价值,增加了农民收入,支持了国家“服三农,惠民生”活动。二、“十二五”质检科技面临的形势随着我国更加广泛地融入全球发展,我国国家质量安全保障技术日益面临新的挑战:一是在建设和谐社会大背景下,服务民生与社会和谐的全民共识促使质量安全保障技术面对更大责任;二是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背景下,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技术面临全新任务;三是在国际化大背景下,防范危害因素跨境传播和不安全产品进出的国际责任与义务日益重大,对国家出入境质量安全保障技术提出更高要求。2.1支撑国家战略总体部署对质检科技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七大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对质检科技提出了更高要求。配合建设创新型国家制定的规划纲要对科技发展有明确的总体部署,其中重点支持领域和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建设工程、重大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均涉及质量、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重大科技问题,明确将“食品安全与出入境检验检疫、重大生产事故与救援”作为优选主题列入“公共安全的科技领域”,明确将“研究制定高精确度和高稳定性的计量基标准和标准物质体系,以及重点领域的技术标准,完善检测实验室体系、认证认可体系及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作为国家重点科技投入与科技基础平台建设重要内容。国务院将“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推动以我为主形成技术标准”、“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建设”作为落实规划纲要重要配套政策予以颁布实施。2.2提升产品质量总体水平对质检科技提出了新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如果增长粗放和产品质量不高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总有一天会引发系统性经济风险,甚至会引发信用危机和社会动荡,反过来影响发展进程。我们必须警醒,痛下决心加快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温家宝总理指出:“要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意识,全面提高产品质量。”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期望、与发达国家质量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产品质量事件时有发生,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形象形成威胁。科技创新是提升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的关键途径,迫切需要继续加强对科技的支持力度,控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为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撑。2.3保障经济社会安全运行对质检科技提出了新要求随着对外贸易和国际间人员往来的规模逐年快速增长,疫病疫情、危害物质、核生化恐怖因子传入风险加大,大量优质生物物种资源流失、外来灾害性生物入侵压力增强,进口能源、资源和大宗战略性物资质量欺诈和违法违规行为增多为出入境检验检疫安全的技术创新带来严峻考验。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国家重大工程息息相关的特种设备向大型化、复杂化、高参数、高社会影响、高危险性发展为特种设备安全技术创新发展带来更高挑战。因食品安全导致的系统性公共安全事件仍时有发生急需科技应对手段。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损害逐年加剧,而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仍不完善,检测能力的国际互认数量和质量不足,仅2009年我国就有34.3%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不同程度的影响,全年出口贸易直接损失574.32亿美元。保障经济安全运行、促进对外贸易发展亟待科技支撑。2.4服务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对质检科技提出了新要求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二五”期间“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国家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都对质检科技的技术支撑、保障和服务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计量、标准化与合格评定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的重要技术基础。这些技术基础仍存在着诸多薄弱环节,急需加强计量基标准研究,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完善技术标准体系,深化认证认可、检验检疫等合格评定技术。突出国家产业战略目标和重大任务导向,积极参与研究解决信息技术、生物和医药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先进能源技术、资源环境技术、航天航空技术、先进防御技术、海洋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现代交通技术、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等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技术问题,积极抢占高技术发展的前沿制高点,支撑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支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健康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2.5引领质检事业科学发展对质检科技提出了新要求质检事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深入实施科技兴检战略,全面建设“科技质检”,促进现代科技与质检工作紧密结合,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更大范围,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引擎作用。引领质检事业科学发展对质检科技提出了新要求。真正做到合理配置质检科技资源,突出重点,加强创新,适应要求,切实增强质检科技引领能力。特别是,满足业务发展对高标准建设好国家质检中心和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的新要求;满足质检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对质检科技人才队伍和国家级质检技术机构的新要求;满足履行质检职能对加强质检科研攻关工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形成现实质检检测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满足质检执法对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与标准的新要求。努力实现研制一批重大关键技术与标准,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检测技术与标准。激励质检科技超前、创新、提升,奋力推进科技引领能力建设。但是,质检科技总体水平和发展现状与未来五年形势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多差距。一是创新能力还不强,改革力度还不大,科研的前瞻性、主动性、针对性还不够,实用技术研究与基础科学研究结合还不够,基础科技研究和管理战略研究相对欠缺。二是科技发展长效机制还不健全,科技工作体制还不完善,科技管理还有一些薄弱环节,科研立项、审批、实施的科学性还不高,科技资源规划、配置和利用还不尽合理。三是科技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高层次人才还比较缺乏,选人用人力度还不大,科技人员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还有待提高。四是基层技术机构建设相对滞后,不同区域、不同门类之间科技发展不平衡,技术装备水平不高,检不了、检不准、检不全、检不快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在技术机构内部管理方面,有些地方还存在违规操作甚至违法违纪的问题。这些问题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如果不认真加以解决,势必制约质检科技能力的提升,限制质检履职作用的发挥,影响质检事业的科学发展。三、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规划目标 3.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坚持创新驱动、开放融合、提升能力、引领发展的指导方针,深入实施科技兴检战略,提升质检科技水平,引领质检事业发展。3.2规划原则一是夯实科技支撑能力与提升科技引领能力相结合。继续解决制约事业发展的重大技术和管理难题,夯实科技支撑能力,支撑质检事业发展;与此同时,加强满足产业升级要求的前瞻性、创新性新技术研究,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引领作用,为质检事业可持续发展释放科技能量,引领质检事业科学发展。 二是强化基本保障能力与发挥资源整体效能相结合。适应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适应质检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继续加大质检科技投入,提升质检技术机构的基本支撑保障能力;与此同时,加大质检科技的联合、融合、整合,共享科技资源,发挥科技资源整体效能。三是加快应用技术研究与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相结合。加快研发食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国境生物安全等公共安全领域检测所需求的好用、管用、适用的应用新技术;与此同时,加快标准、计量、认证认可等基础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加快满足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的基础科学自主创新研究。四是支撑技术执法与促进产业发展相结合。通过推动技术进步和加强检测机构能力建设,支撑技术执法,保障质量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此同时,质检科技要拓展服务功能,大力推进检测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主动服务国家经济建设,促进产业健康发展。3.3规划目标3.3.1总体目标到2015年,全国质检系统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质检科技体制机制更加富有活力,科技队伍更加强大,技术装备更加精良,环境设施更加改善,基础科研取得重大突破,应用技术研究和示范取得重大成效,支撑保障能力明显提升,科技引领能力显著增强。3.3.2具体目标3.3.2.1科学研究 夯实质检科技基础支撑保障能力;完善以标准、计量、合格评定为重点的国家技术基础体系;提升出入境检验检疫安全、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食品安全等公共安全科技保障能力;构建国家产品质量安全关键检测技术、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技术等国家基础能力保障体系;提升质检事业科学决策与科学管理能力。到2015年,力争全系统新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达到1000项,新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2项、总局科技兴检奖500项、其它省部级科技奖励160项,建设质检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30个,建设4个国家级质检科技创新基地,建设100个区域性质检科技创新基地。3.3.2.2检测体系建设完成层次分明、特色突出、有效覆盖的检测体系;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级检测技术机构;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国家质检中心和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建设专业齐全、布局合理、数量充足的省级质检中心和区域性中心实验室;建设有效覆盖区域检测需要、符合标准要求的基层检测机构。到2015年,全系统建成国家质检中心和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总数达到760家,建设能够支撑重点产业发展需要的国家级检测机构100家,提升建设县级食品检验机构能力2000家,建成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机构达到600家,技术机构基本能力建设100%达到总局规定的标准要求。3.3.2.3科技队伍培养造就一支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特色明显的质检科技队伍;重点培养质检科技团队,注重发挥科技团队的整体作用。到2015年,质检系统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10万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达到70%,其中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学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达到20%,质检系统内建立25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重点培养1000个质检科技团队。 3.3.2.4技术能力技术能力有效覆盖法定检验项目,充分满足技术执法需要;在社会公共检测技术服务领域能力和作用大幅提高;技术机构环境设施明显改善,技术装备质优量足,技术手段适用有效,技术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环境设施和技术装备等技术能力建设的投入年均增长不低于20%,5年期间技术能力建设累计投入增长不低于100%。3.3.2.5体制机制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适应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要求的新型质检科技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人才使用、收入分配、成果奖励、绩效评价等激励机制更加完善;地方两局检测机构开放融合、资源共享、结果互认、形成合力;社会公共检测技术服务平台基本建立,社会检测资源得到有效吸纳和利用;建设以总局直属国家级技术机构为龙头的全国性质检科技创新协作平台;建设以国家质检中心、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和省级技术机构为龙头的区域性社会公共检测技术服务平台。到2015年,全系统整合组建10个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且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机构或技术联盟,建设500个社会公共检测技术服务平台,建设4个全国性质检科技协作平台,完善建设4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4个国家检测技术评价基地。四、主要任务4.1科学研究落实规划纲要和“专利、标准、人才战略”,以国家科技计划为依托,以面向质量安全保障为核心,“十二五”期间,在计量、标准化、认证认可、进出口商品检验、出入境检疫、食品安全、质量检测与质量管理、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科技领域开展前瞻性、基础性和实用性科学研究,实现持续升级;以总局直属国家级技术机构为科研、培训核心基地,发挥科技创新引擎作用,建立科研联盟或技术创新协作平台;加大成果转化应用和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力度,实现项目、人才、基地统筹发展。4.1.1计量科技4.1.1.1发展目标 以建立“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国计民生需要和应对国际单位制重大变革的国家新一代计量基标准及相关关键技术”为主线,瞄准国际前沿计量科技发展趋势,围绕服务国家战略目标,突出重点,实现计量科技前沿的创新发展,争取1-2项国际重大计量关键技术突破;在新材料与纳米、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先进制造、医疗安全、生物安全、食品安全及国防建设等领域建立满足国家需求的较为完整的有效测量和溯源能力;开展国家计量基标准国际关键比对技术与方法研究;建设和提升一批计量基标准和重大精密测量基础设施,形成若干计量前沿技术和检测关键技术;进一步加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实用计量测试方法与技术的研究;提升计量对产业更新换代的支撑能力;建设和完善集基地、项目、人才为一体的国家计量科技创新基地和共享服务平台。计量基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比例提高到60%;参加国际比对项目的数量由目前的238项增加到280项,国家计量基标准体系整体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4.1.1.2科研任务 依据规划纲要“研究建立高精确度高稳定性的计量基标准和标准物质体系”确定的任务和要求,“十二五”期间计量科技重点开展基于量子物理的前沿关键技术和新一代量子计量基准持续研究,在国际单位制的变革中维护我国技术主权;研究微纳技术、医学诊疗设备、气候变化监测、清洁能源、先进制造业、生物安全、食品安全以及高新技术等领域的计量基标准装置、标准物质、相关方法、有效分析测量手段和量值溯源技术;加强支撑产业发展的计量测试方法与技术的研究;开展国家时间频率和微波天线基准及量值溯源关键技术、高端化学计量溯源技术和标准物质研究,构建高准确度化学计量体系和国家时间频率体系;完善能源计量等社会公用的计量标准、检定校准规程、校准规范,和提升量传量值溯源体系;开展国际关键比对技术方法研究,提高计量基标准国际互认能力;开展一批重大精密测量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国家计量科技创新基地和共享服务平台。4.1.2标准化科技4.1.2.1发展目标 基本建立重点突出、结构合理、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标准化科技体系,标准化科技总体水平显著提高。标准化被列为国家科技计划重点专项;研制一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满足重大民生需求的关键技术标准;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创新技术的标准;在我国优势特色产业和技术领域,以我为主形成一批国际标准;进一步提升标准化科研能力、科研水平和人才队伍素质。4.1.2.2科研任务依据规划纲要“若干重要政策和措施”和“科技投入与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确定的任务和要求,“十二五”期间,开展技术标准创新工程研究,主要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标准研究;面向生产性服务、生活性服务和公共服务的现代服务业重要技术标准研究;社会信用、社会保障、社会责任等社会事业和公共管理领域标准化研究;消费品安全、生产安全、信息安全和公共安全等领域重大技术标准研究;现代农业重要技术标准研究;支撑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重要技术标准研究;健康科学、空间和海洋等领域关键技术标准研究;我国优势特色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国际标准研制;国家技术标准资源服务平台完善以及关键技术标准符合性测试平台研究。4.1.3认证认可科技4.1.3.1发展目标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攻克一批认证认可共性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先进水平的认证认可重大科技成果,显著提升认证认可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引领能力,在节能减排、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等领域创建一批有特色、有规模、宣传示范效应明显且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认证认可研发示范基地,部分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4.1.3.2科研任务 依据规划纲要确定的“完善检测实验室体系、认证认可体系及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的任务和要求,推进认证认可技术创新发展。发挥认证认可对质量安全的导向和技术支撑作用,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减排、农业、服务业等国家重点产业发展,围绕提高公共安全水平,加强认证认可评价分析技术、检测验证技术和有效性保障技术研究;围绕检测检查能力提升,开展公定方法、试剂盒、实验动物等科研检测条件的评价技术研究和示范,开展量值溯源和测量不确定度评估、能力验证技术等研究,继续深化研究生物安全、司法鉴定、医学等领域实验室认可技术,开展检测机构科学发展战略研究和检测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围绕认证认可行业自身发展需要,开展认证认可基础理论、宏观统计指标与测算模型、认证有效性评价指标、特定领域认证机构和从业人员能力要求、科学监管与信息化等方面的研究。4.1.4进出口商品检验科技4.1.4.1发展目标 构建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保障技术支撑体系与技术标准体系,风险预警及防控阻断技术体系;研制开发出检验检疫一线业务急需的高效率、高速度、高精度专用技术装备;建立工业品模块集成化广谱快速检测技术和高精准高通量检测技术,提高工业品中风险因子发现侦检技术能力;建立进出口商品有毒有害物质整体筛查技术和风险预警数据库;建立安全、节能、环保检测技术及标准关键技术;建立技术贸易壁垒解析和反解析技术体系,建立和完善进出口商品合格评定体系、风险评估体系和区域化管理技术支撑体系;加强中国原产地管理制度体系和生态、低碳原产地保护体系建设。4.1.4.2科研任务 依据规划纲要“食品安全与出入境检验检疫”确定的任务和要求,“十二五”期间需开展进出口工业产品风险分析技术、安全性评价和预警技术研究,口岸疫病疫情、危害风险分析和预警应急技术研究;开展进出口工业品、消费品、危险化学品、工业原料的检测与安全评价关键技术研究,进出口工业品、消费品有害因子痕量检测关键技术研究,基于各种前沿技术的有毒有害物质迁移痕量检测技术研究,危险化学品新型包装技术及检测方法研究;开展进出口大宗资源性商品质量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进出口工业品的能效、环保项目评价体系和检测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建立危险化学品分类定级技术和方法体系,开展有毒有害化学品的毒理学研究。4.1.5出入境检疫科技4.1.5.1发展目标 重点构建出入境重要动物疫病/人畜共患病的模块集成化快速检测体系,储备有效的防控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侦检技术,构建出入境动物检验检疫技术资源评估体系。研究解决检测、监测、溯源、风险评估、预警、入侵规律、灾害机理、损失评价、应急处理和控制等关键理论和技术问题,在关键技术和理论方面取得系列重大突破,完善国家外来植物有害生物防控有效技术支撑体系,显著降低入侵生物种类数量和危害水平。构建边境口岸检测监测防控体系,加强新型检疫技术在进出境检疫监管领域的应用研究,建立科学有效的口岸检测监测网络,以有效控制各种检疫性传染病的传入传出。4.1.5.2科研任务 依据规划纲要“食品安全与出入境检验检疫”确定的任务和要求,开展重要动物疫病/人畜共患病模块、集成快速广谱关键技术研究,外来高风险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与应用示范研究;开展出入境动物检验检疫生物标准物质的研究;针对外来植物有害生物入侵,研究病菌高效分离技术和核酸提取技术、高通量快速精准检测技术和智能识别技术;研究口岸重要检疫性害虫类群广谱性监测技术和检疫性杂草等的数字化高效监测技术,研发重要检疫性害虫的新型诱剂。研究入侵风险要素、定殖规律,病原物致病机理,经济损失评估模型,应急预案,开展木质材料携带有害生物处理替代溴甲烷熏蒸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分子水平的定位控制技术、遏制传播扩散和可持续控制技术体系。口岸疫病疫情及有害因子跨境传播检测监测网络技术研究。开展口岸传染病及有害因子检测鉴定、处理、监测、防控关键技术以及检疫决策信息支撑关键技术研究。研发国境危害因子智能识别装备、疫情疫病现场自动分析仪等关键技术装备以及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电子监管与申报技术。建立出入境检验检疫技术资源评价体系。4.1.6食品安全科技4.1.6.1发展目标依据规划纲要“食品安全与出入境检验检疫”确定的任务和要求,“十二五”期间需重点加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风险预警、风险管理、干预和快速处置食品安全事件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提升风险监控能力。开展食品污染物现场、快速、在线等高新检测技术、试剂盒与装备研发,食品和化妆品中添加剂、非法添加物筛查检测与食品掺假鉴别技术研究,食品供应链全程安全干预技术研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与应急保障技术研究和能力建设、食品生产过程控制和质量提升标准研究。4.1.6.2科研任务着力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建立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和化妆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并开展风险监测活动,开展检测技术、溯源技术、过程控制技术、标准样品与标准物质的研发与应用;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分离技术、质谱技术、组学技术,研发一批食品饲料中非法添加物检测筛查与食品保护技术;形成一批食品中危害物高通量识别技术与样品前处理技术及其产品;开发一批农业投入品与病源微生物现场快速监测技术及其产品。开展食品安全溯源与全程控制技术研究,形成一批重要食品的标准化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安全控制技术规范和溯源系统。建立和完善我国重要食品安全标准数据库,制定与我国食品贸易密切相关的标准与技术措施。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与应急技术研究,建立质检食品安全预警与应急决策系统。 4.1.7质量检测与质量管理科技4.1.7.1发展目标 在我国质检技术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方法和技术体系,有效应对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在重点产品领域,形成保障民生安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质量安全风险监控体系和检测体系;在我国纤维产品领域,破解纤维质量评价中的鉴别、检验技术等众多难题,促进纤维产业健康发展;开展物联网物品编码解析关键技术研究与试点示范,促进我国物联网的建设和应用;加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和立法研究,开展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建设,建立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动态管理体系,促进地理标志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质量管理基础建设领域,突破宏观质量管理体制机制、“质量强国”战略理论、质量诚信、质量评价、物品编码、可靠性标准、品牌价值测算、伤害监测、重大产品质量事故信息报告制度等软性科学问题,形成一批适应我国国情的质量管理方法和技术。4.1.7.2科研任务 依据规划纲要明确“开发保障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生物安全及社会安全等公共安全重大装备和系列防护产品,以及加强建立和完善国家标准、计量和检测技术体系”任务和要求,“十二五”期间需开展国家产品质量安全关键检测技术研究,开展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产品质量安全分析评价技术、监督抽查有效性和综合绩效评估技术、行业发展关联影响评估和生产许可绩效评估技术、产品质量溯源技术研究;开展大容量、快速纤维质量公证检验技术研究,新型纤维、功能纤维、高性能纤维和纤维产品质量安全评价技术研究,纺织纤维有效利用和无害化回用技术研究,制约山羊绒、桑蚕丝等我国优势纤维资源标准国际化的关键技术研究以及纤维质量信息体系研究;开展物联网物品编码解析等物流信息化关键技术、电子信息(物联网)防伪、环保型防伪功能材料、光学可变防伪技术、智能化防伪自动识别装备、防伪标准和检测技术研究;开展国内和进出境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法规、识别、检测、溯源及监管技术模式与体系研究,建立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信息平台;开展“质量强国”理论、宏观质量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质量信用评价与监管技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顾客满意指数、质量控制与可靠性技术、品牌价值测算技术、产品安全伤害监测技术、设备监理管理技术等质量管理与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开展质量管理宏观战略、区域经济检验检疫支撑体系研究。4.1.8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监管科技4.1.8.1发展目标 系统研究和解决满足特种设备安全和节能监管需要的共性、基础性技术难点问题,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特种设备法规标准体系,提供技术支撑。建立比较完整的诊断评价技术体系和检测监测技术体系,研制国际领先的高新检测设备,取得并转化应用一批重大成果,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部分领域的监测实力和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特种设备安全运行提供技术保障。初步建立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技术平台、培训基地和应急预案体系,填补空白,满足政府应急管理的基础需求。建立高耗能特种设备能耗指标评价、能效测试评价和能耗诊断评价方法体系,并在节能新技术研究应用方面取得重大成效,为节能指标的实现提供技术保障。初步建立满足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科学监管体系和分类监管、动态监管、风险监控、绩效评价、多元共治等方法体系,为建立有效机制,提供技术支撑。4.1.8.2科研任务 依据规划纲要“重大生产事故预警与救援”以及“重大产品和重大设施寿命预测技术”确定的任务和要求,“十二五”期间需开展适应特种设备发展和使用需要的基于风险的安全和寿命评价技术研究,开展适应特种设备安全检测监测需要和检测监测技术发展的现代检测监测技术研究,开展适应特种设备事故特点和抢险救援需要的应急救援技术研究,开展满足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监管需要的支撑技术和节能新技术研究,开展满足特种设备发展和国际认可需要的共性、基础性技术研究,开展满足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科学监管和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支撑技术研究,同时完善科技协作平台,促进成果转化为规范标准。全面加强上述八个科技领域的相关软科学研究,加快现代质量管理和检验检测战略定位等重大理论政策研究,实现质检事业软科学研究领域的重大创新突破。既要注重增强质检硬实力,也要注重增强质检软实力。尽快用质检科技突破性成果带动科技质检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以上八个科研领域的科研需求与优先任务详见国家质检总局“十二五”科研需求指南。4.2重大工程为了全面落实规划目标,“十二五”期间,总局规划实施质检基层技术机构能力建设工程、总局直属技术机构能力建设工程、国家质检中心建设工程、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建设工程、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提升专项建设工程、重点产业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工程等6项重大工程。总局专门出台了质检系统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基本要求(试行)指导性文件,编制完成了国家质检中心建设发展规划、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规划、重点产业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规划和提升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专项规划等4个专项规划。“十二五”末,要全面完成6项重大工程建设任务并发挥作用。4.2.1质检基层技术机构能力建设工程4.2.1.1规划建设原则规范建设,提升能力。结合质检系统实际,在实验室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