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句及是字句(S2).ppt_第1页
判断句及是字句(S2).ppt_第2页
判断句及是字句(S2).ppt_第3页
判断句及是字句(S2).ppt_第4页
判断句及是字句(S2).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一國文報告,古代漢語判斷句及子句解說,羅頌謙 (071022) 黃瑋琛 (071030) 霍婉婷 (071037) 馮梓媚 (071039) 許佩儀 (071041) 何美屏 (071053),什麼是判斷句?,表示主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句子形式 用以確認判斷對像是(或不是)誰或什麼 多用於對主語的性質情況進行判斷,現代漢語判斷句,一般用判斷動詞是聯繫主語和謂語 我是廣播學院的學生 張華不是北京人 也有一些判斷句不用判斷詞是,但只佔極少數 今天星期一 張華上海人 古代漢語判斷句的主語和謂語之間,多不用判斷詞是,而直接套用名詞或名詞短語充當謂語 因為上古漢語最初並沒有作為繫詞的是字,古代漢語判斷句的基本形式,主語者謂語也 在主語後面加上代詞者來復指主語,表示提頓、加強語氣 並在謂語後面加上語氣詞也來幫助表明判斷性 句子判斷意味較強 古代漢語判斷句中最常見、最典型的一種形式 例子 彼秦者,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戰國策趙策) 陳勝者,陽城人也。(史記陳涉世家) 張良者,其先韓人也。( 史記留侯世家 ) 虞卿者,遊說之士也。(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孟子勝文公上) 法者,治之端也(荀子君道),古代漢語判斷句的基本形式(續),主語謂語也 在謂語後加上語氣詞也來表示幫助判斷 古代漢語中較常見及典型的形式之一 劫天子,惡名也。(戰國策秦策) 晏嬰,齊之習辭者也。(晏子春秋內篇雜下) 芸,除草也。(漢書食貨志上) 公子州籲,嬖人之子也。( 左傳隱公三年) 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 孟子滕文公下) 張騫,漢中人也。(漢書張騫傳),古代漢語判斷句的基本形式(續),主語者謂語 在主語後面加上代詞者構成的判斷句 兵者,兇器。(史記酷吏列傳) 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陳軫者,遊說之士。(史記張儀列傳) 少君者,故深澤侯舍人。(史記封禪傳) 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竟不易太子者;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漢書張良傳),古代漢語判斷句的基本形式(續),主語謂語 這種形式的判斷句既不加者,也不用也。例如: 1)農,天下之本。(史記考文本紀) 2)兵,兇器。(漢書晁錯傳) 3)荀卿,趙人。(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4)韓,天下之咽喉。(戰國策秦策四) 5)此人力士。(史記魏公子列傳 6)朕,高皇帝側室之子。(漢書文帝紀) 第三和第四種形式的判斷句中沒有語氣詞也,所以判斷意味較弱。這兩種句式在古漢語判斷詞中只佔少數。,古代漢語判斷句的基本形式(續),主語副詞謂語(也) 古代漢語判斷句中,有時為幫助加強肯定判斷的語氣,人們習慣在主語和謂語之間用上一些副詞,去強調兩者間的聯繫 這些副詞有加強肯定的語氣的作用,在句中充當狀語,可以譯為是。,古代漢語判斷句的基本形式(續),如果在判斷句的主語和謂語之間用否定副詞非(匪),就是表明了主語和謂語不是同一事物 這個非字是一否定副詞,用以否定謂語,可以譯為不是 用了否定副詞非(匪)的判斷句,就是判斷句的否定形式 我心匪石,不可轉也。(詩邶風柏舟) 此非君之言,齊東野之人語。(孟子萬章上) 鬼非人也。(墨子大取)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呂氏春秋貴公)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秋水)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戰國策魏策) 非雖然可以譯為不是,但是非並不等於不是 此因非是一個否定副詞,不是判斷詞,作用是用來否定後面的名詞性成份 而不是是由否定副詞不和判斷詞是組成的一個偏正結構,構成否定的判斷,古代漢語判斷句的基本形式(續),判斷句的主語和謂語之間用為聯繫 余為伯儵。余,而祖也。( 左傳宣公三年) 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論語微子) 汝姓何,是荷葉之荷,為河水之河。(北史何妥傳) 是時漢邊郡李廣、程不識皆為名將。(史記李將軍列傳) 在古代漢語中為是一個意義非常豐富的動詞 以上幾例中的為都可以翻譯成判斷詞是,但是一般認為為不是判斷詞而是動詞,因為為絕大多數情況是出現在陳述句中的,壓縮判斷句,有一類判斷句是,若單從字面上看,主語和謂語似乎不能構成判斷,但所表達的意思是非常清楚的 犨、龐、長沙、楚之粟也;竟陵澤,楚之材也。(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在上述例句中,兩個分句的主語和謂語之間都似乎很難構成判斷,但它們的意思卻能夠被完全理解 這種句子往往帶有較強的修辭性和富有表達力,可以稱為壓縮判斷句 夫戰,勇氣也。(左傳莊公十年) 夫刑,百姓之命也。(曹操:選軍中典獄令),判斷句的主語省略,判斷句的主語有時可以省略,這種情況多出現在對話 問其僕曰:追我者何也?其僕曰:庾公之斯也。(孟子離婁下) 孟嘗君怪之,曰:此為誰?左右曰: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戰國策齊策四) 這種判斷句的句子只有謂語,沒有主語,但讀者能夠按前文後理得知主語是甚麼,古代漢語判斷句的表達作用,判斷句的基本作用,是用來解釋和分類 梁父即楚將項燕。(史記項羽本紀) 農,天下之本。(史記孝文本紀) 上述兩例是謂語對主語進行解釋,謂語跟主語是等同關係,二者所指為同一事物,因此主語和謂語的位置可以互換 以下兩例則是謂語對主語進行分類,主謂是類屬關係 陳勝者,陽城人也。(史記陳涉世家) 臏亦孫武之後世子孫也。(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陳勝只是陽城人之一,我們不能把句子變為陽城人,陳勝也;孫臏也只是孫武之後世子孫之一,主語與謂語並不能構成邏輯上的完全對等,因此不能把主謂位置交換 這種類型句子中的主語和謂語,除了在句法上構成判斷以外,在邏輯上也能構成判斷,這是古漢語判斷句的基本表達功能,古代漢語判斷句的表達作用(續),判斷句的另一作用,是用來表示比喻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論語顏淵) 曹公,豺虎也。(資治通鑑淝水之戰) 趙衰,冬日之日也;趙盾,夏日之日也。(左傳文公七年) 以上例句主謂為比喻關係,主語所表達的事物在某些方面和謂語所表達的事物有相似之處 各句意思分別為 君子之德像風,小人之德像草 曹公好像豺狼虎豹 趙衰如同冬日般的溫暖;趙盾如同夏日般的嚴酷,古代漢語判斷句的表達作用(續),判斷句還有表示因果關係的表達作用 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莊子秋水) 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莊子養生主)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戰國策齊策) 例1是由兩個表示因果關係的分句組成的一個並列複句,這兩個分句的主語都由者字結構來擔任,謂語拘於虛也和篤於時也用來說明原因 例2與例1結構相同,割也和折也分別說明良庖歲更刀、族庖月更刀的原因 例3是一個因果複句,其中者字結構作主語,馮諼之計也表示原因,古代漢語判斷句的表達作用(續),判斷句亦能表示主謂之間的某種邏輯關係 夫戰,勇氣也。(左傳莊公十年) 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戰國策齊策) 以上兩例是用判斷句的形式,把比較複雜的內容壓縮在判斷句裏 主謂之間在邏輯上並不構成判斷,只是具有某種邏輯關係 例1中的作戰並不等於勇氣,但作戰卻要依靠勇氣 例2中的千金和重幣可以構成判斷,而百乘指的是車馬,並不等於顯使,但百乘卻是顯使所擁有的,判斷句各句式總結,簡單來說,判斷句的句式可分為肯定式及否定式 肯定式 者, 也。 陳勝者,陽城人也。(史記陳涉世家) ,也。 張騫,漢中人也。(漢書張騫傳) 者,。 陳軫者,遊說之士。(史記張儀列傳) ,。 荀卿,趙人。(史記孟荀列傳) 否定式 在判斷句主語和謂語之間使用了否定副詞非(匪) 鬼非人也。(墨子大取),課文中的判斷句例子,1 者, 也。 夫然後足以化民易族近者,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儀禮學記) 學者有失四教者,必知人之學也。(儀禮學記) 名者,實之賓也。(莊子逍遙遊) 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莊子逍遙遊) 2 ,也。 夫越國吾攻而勝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勾踐滅吳) 3 者,。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莊子逍遙遊) 4 ,。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莊子逍遙遊) 5+1 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儀禮學記) 5+2 曰: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則寡人之罪也。(勾踐滅吳) 5+否定判斷句 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織,則不衣。(勾踐滅吳),是字作判斷句的主語或謂語,古代漢語裡有些是字容易被誤認為繫詞,實際上是指示代詞,常常用來充當判斷句的主語或謂語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左傳僖公三十年)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軻好辯,孔道以明,轍環天下,卒老於行;荀卿守正.廢死蘭陵。是二儒者,吐辭為經,舉足為法,絕類離倫,優入聖域。(進學解),是字作判斷句的主謂語(續),是心足以王矣(齊桓晉文之事章) 是非汝所知也。(孟子離婁下) 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老子第十四章) 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荀子非十二子) 是則子思、孟軻之罪也(荀子非十二子) 以上例子中的是字都是指示代詞,充當句子的主語。例8的謂語前面有副詞”則”,例5是否定的判斷句,謂語之前有否定副詞”非”,更可看出是字不是繫詞。,是字作判斷句的主謂語(續),以下例子中的是都是指示代詞,充當判斷句的謂語,可譯為就是 吾以是狂而不信也(逍遙遊) 終而復始,日月是也。(孫子兵法埶) 欻而生者,飄驟是也;漸而生者,動植是也。(范縝神滅論) 以智說愚必不聽,文王說紂是也。(韓非子難言),作為繫詞的是字在秦古書極為少見,漢代的作品中就比較多了,如:,此必是豫讓也。史記刺客列傳 天子識其手書,問其人,果是偽書。(史記封禪書) 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史記商君列傳) 此是君家之蠶食。(搜神記卷四) 風伯雨師雷公,是群神也。論語祀義 豫章太守顧邵是雍之子。世說新語雅量 以上例子中的是都是位於名詞或代詞和名詞成份之間,是繫詞,即使是在漢代以後,那些文言寫的作品中,判斷句仍以不用繫詞是為常。,是字句在課文中的例子,學記,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于學其此之謂乎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為師能為師然後能為長能為長然後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記曰三王四代唯其師此之謂乎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臣也 是故古之王者;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 以上句子中的是字,均為指示代詞,充當句子的主語。,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懷王竟聽鄭袖,復釋去張儀。是時屈平既疏,不復在位,使于齊,顧反,諫懷王曰:“何不殺張儀?”懷王悔,追張儀不及。 是時屈平既疏 以上句子中的是字,均為指示代詞,充當句子的主語。,於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 句子中的是字,為繫詞,太史公曰: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及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讀服烏賦,同死生,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而自令若是 句子中的是字為指示代詞,充當句子的謂語。,史記伯夷列傳,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 是為指示代詞。,若至近世,操行不軌,專犯忌諱,而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或擇地而蹈之,時然後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也。餘甚惑焉,儻所謂天道,是邪非邪? 是作繫詞之用。,五蠹,堯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斲,糲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雖監門之服養,不虧於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執耒臿以為民先,股無胈,脛不生毛,雖臣虜之勞不苦於此矣。以是言之,夫古之讓天子者,是去監門之養而離臣虜之勞也,古傳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縣令,一日身死,子孫累世絜駕,故人重之 以是言之 是為指示代詞。 是去監門之養而離臣虜之勞也 是作繫詞之用。,古者文王處豐、鎬之間,地方百里,行仁義而懷西戎,遂王天下。徐偃王處漢東,地方五百里,行仁義,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荊文王恐其害己也,舉兵伐徐,遂滅之。故文王行仁義而王天下,偃王行仁義而喪其國,是仁義用於古不用於今也。故曰:世異則事異。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執干戚舞,有苗乃服。共工之戰,鐵銛矩者及乎敵,鎧甲不堅者傷乎體,是干戚用於古不用於今也。故曰:事異則備變。上古競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 齊將攻魯,魯使子貢說之,齊人曰:“子言非不辯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謂也。”遂舉兵伐魯,去門十里以為界。故偃王仁義而徐亡,子貢辯智而魯削。以是言之,夫仁義辯智,非所以持國也。去偃王之仁,息子貢之智,循徐、魯之力使敵萬乘,則齊、荊之欲不得行於二國矣。,是干戚用於古不用於今也;是仁義用於古不用於今也;以是言之 句子中的是為指示代詞,充當句子的主語,“司寇行刑,君為之不舉樂;聞死刑之報,君為流涕。”此所舉先王也。夫以君臣為如父子則必治,推是言之,是無亂父子也 推是言之 以上句子中的是為指示代詞,充當句子的主語。,以是觀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故令尹誅而楚姦不上聞,仲尼賞而魯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異也,而人主兼舉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幾矣。古者蒼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私,背私謂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蒼頡固以知之矣。今以為同利者,不察之患也。然則為匹夫計者,莫如脩行義而習文學。 行義脩則見信,見信則受事;文學習則為明師,為明師則顯榮;此匹夫之美也。然則無功而受事,無爵而顯榮,為有政如此,則國必亂,主必危矣。故不相容之事,不兩立也。斬敵者受賞,而高慈惠之行;拔城者受爵祿,而信廉愛之說;堅甲厲兵以備難,而美薦紳之飾;富國以農,距敵恃卒,而貴文學之士;廢敬上畏法之民,而養遊俠私劍之屬。舉行如此,治強不可得也。國平養儒俠,難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簡其業,而游學者日眾,是世之所以亂也。,以是觀之;上下之利若是其異也;是故服事者簡其業。 以上句子中的是均為指示代詞 是故事強則以外權士官於內,救小則以內重求利於外,國利未立,封土厚祿至矣;主上雖卑,人臣尊矣;國地雖削,私家富矣。事成則以權長 是故事強則以外權士官於內 以上句子中的是均為指示代詞,充當句子的主語。 是故亂國之俗,其學者則稱先王之道,以籍仁義,盛容服而飾辯說,以疑當世之法而貳人主之心。 是故亂國之俗。句子中的是為指示代詞,充當句子的主語。,無逸,周公曰:“嗚呼!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茲四人迪哲。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詈汝。則皇自敬德。厥愆,曰:朕之愆。允若時,不啻不敢含怒。此厥不聽,人乃或譸張為幻,曰小人怨汝詈汝,則信之,則若時,不永念厥辟,不寬綽厥心,亂罰無罪,殺無辜。怨有同,是叢於厥身。” 是叢於厥身。 句子中的是作繫詞之用,過秦論,當是時,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當是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