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总论ppt医学课件ppt学习课件.ppt_第1页
神经病学总论ppt医学课件ppt学习课件.ppt_第2页
神经病学总论ppt医学课件ppt学习课件.ppt_第3页
神经病学总论ppt医学课件ppt学习课件.ppt_第4页
神经病学总论ppt医学课件ppt学习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神经病学 Neurolog,研究对象: 研究神经系统疾病和骨骼肌疾病 主要从事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康复及预防等研究。,诊断方法: 定位诊断:确定病变部位。利用解剖学知识。 定性诊断:确定病变性质。利用病理和生理解剖学知识。,脑,脊髓,脑神经,脊神经,中 枢 神 经 系 统,周 围 神 经 系 统,神经系统组成,脑神经-顺序用罗马数字表示,I 嗅神经 II 视神经 动眼神 滑车神经 三叉神经 展神经, 面神经 前庭蜗神经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副神经 舌下神经,I 嗅 II 视 动眼, 滑 叉 外展, 面 听 舌咽 , 迷、副、舌下顺序连。,感觉性神经(只含感觉纤维) 、 运动性神经(只含运动纤维) 、 混合性神经(含感觉、运动纤维) 、,脑神经的分类,脑神经,cranial nerves, 端脑(嗅球) 间脑(视交叉) 中脑(脚间窝) 中脑(下丘下方) 脑桥(脑桥基底与 小脑中脚交界处) 脑桥(延髓脑桥沟) 脑桥(延髓脑桥沟) 脑桥(延髓脑桥沟) IX 延髓(橄榄后沟) 延髓(橄榄后沟) 延髓(橄榄后沟) 延髓(橄榄前方),脑神经与脑相连的部位,嗅神经(olfactory nerve),解剖及生理功能 上鼻甲及鼻中隔上部的嗅细胞 15-20条嗅丝 入颅 嗅神经 嗅球,筛孔,嗅 束,颞叶沟回 海马回 杏仁核,胼胝体 前穿质,外侧嗅纹,嗅中枢,内侧嗅纹,中间嗅纹,I 嗅神经 (Olfactory nerve),临床症状及定位 1.嗅觉丧失 (1) 鼻腔局部病变、 (2)颅前窝骨折累及筛板、 (3)额叶底面肿瘤压迫嗅球、嗅束均可导致一侧或两侧嗅觉丧失。 例如鼻炎、鼻部肿物及外伤。 2.幻嗅 嗅觉中枢病变时不引起嗅觉丧失,但可引起幻嗅发作,亦称“ 钩回发作” 例如颞叶肿瘤,颞叶癫痫。,14:1614:45,视神经(olfactory nerve),(-)解剖及生理功能 视网膜圆锥、圆柱细胞 双级细胞 节细胞 视神经经盘 视神经 颅中窝 外侧膝状体 视辐射视中枢 (枕叶) 中脑上丘顶盖前区 两侧动眼神经E-W核 动眼神经 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两侧瞳孔缩小 视神经外有由脑膜延续而来的三层被膜,蛛网膜下腔与之相通,因此,当颅内压增高,眼静脉及淋巴回流受阻,可引起视神经乳头水肿,脉络膜、巩膜,视神经孔,蝶鞍上方交叉,视束,瞳孔对光反射通路,II 视神经 (Optic nerve),【视野】,视觉传导路 及 损伤,对光反射通路,单眼全盲,双眼同向偏盲,双眼颞侧视野偏盲,双眼鼻侧视野偏盲,光线,视辐射,距状沟二岸皮质,光,顶盖前区,动眼神经 副交感核,对光 反射,外侧膝状体,(17区),瞳孔括约肌,感光细胞,双极细胞,节细胞,视束,视交叉,视神经,双侧,内囊后肢,视辐射,临床症状及定位,1.视力障碍与视野缺损 (1)视神经(optic nerve) a.单眼全盲 b.直接对光反射消失 c.间接对光反射存在 (2)视交叉 (optic chiasma) a.视交叉病变 双颞侧偏盲 b.视交叉外侧病变 一侧或两侧鼻侧偏盲 c.整个视交叉损害 全盲 (3)视束(optic tract) a 双眼对侧视野的同向偏盲, b偏盲侧瞳孔对光反射消失,(4)视辐射(Optic radiation) a.部分受累象限盲 b.下部受损两眼对侧视野的同向上象限盲 c.上部受损两眼对侧视野的同向下象限盲 d.完全受损双眼对侧视野的同向偏盲,偏盲侧对光反射存在,同时视野的中心常保存,称为 (5)枕叶视中枢 一侧视中枢受损偏盲 局限性病损象限盲。 枕叶前部受损视觉失认。 枕叶视皮质中枢刺激性损害对侧视野闪光型幻视。神经系统阳性体征.wave,黄斑回避,2.视乳头异常 (1)视乳头水肿(papilledema) 颅内压增高引起视网膜中央静脉和淋巴回流受阻。 表现为a.视乳头充血、b.边缘模糊不清、c.生理凹陷消失、d.静脉淤血,e.严重时视乳头隆起及视乳头周边有片状出血。 (2)视神经萎缩(optic atrophy) 原发性:视乳头苍白而界限清楚,筛板清晰可见。 继发性:视乳头苍白,边界不清,不能窥见筛板。,动眼神经(oculomotor nerve)、 滑车神经(trochlear nerve)、 外展神经(abducent nerve),解剖及生理功能 1动眼神经:中脑动眼神经核 纤维向腹侧经红核脑脚间窝出脑 在大脑后动脉与小脑上动脉间穿过与后交通动脉平行 穿过海绵窦外侧壁眶上裂入眶 提上睑肌、内直肌、上直肌、下直肌、下斜肌 E-W核发出的纤维 睫状神经节 节后纤维 睫状肌、瞳孔括约肌 瞳孔缩小、晶状体变厚 视近物。 2滑车神经:滑车神经核 滑车神经 下丘下方 出脑绕至大脑脚底 上斜肌 3外展神经: 展神经核 展神经 出脑,在顶盖与前髓帆交界处交叉,海绵窦外侧壁 与动眼神经同行,向腹侧,经海绵窦外侧壁,眶上裂,外直肌,眶上裂,各眼外肌的运动方向分解图,III 动眼神经 (Oculomotor nerve),动眼神经核 动眼神经副核,支配提上睑肌,四条眼外肌(除上斜、外直肌外) (睫状神经节) 瞳孔括约肌,睫状肌,动眼神经副交感纤维,睫状神经节,IV 滑车神经 (Trochlear nerve),滑车神经核,支配:上斜直肌,眶上裂,VI 展神经 (Abducent nerve),展神经核,外直肌,眶上裂,(二)临床症状及定位,1.眼肌麻痹 以损伤部位: 周围性:眼球运动神经病变 核 性:眼球运动神经核病变 核间性:内侧纵束病变 核上性:皮质或皮质下中枢病变 以损伤眼肌范围 : 眼内肌麻痹 眼外肌麻痹 全眼肌麻痹 2.复视 3.瞳孔调节障碍,(1)周围性眼肌麻痹(peripheral ophthalmoplegia) 动眼神经麻痹: 提上睑肌损伤上睑下垂 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下斜肌损伤眼球向上、下、内活动受限 , 眼球呈外斜视,伴有复视。 瞳孔括约肌、内直肌瞳孔散大 ,瞳孔对光反射及调节 反射消失 滑车神经: 上斜肌瘫眼球向外下方活动减弱,下视时出现复视。 展神经: 外直肌瘫向外活动受限,眼球内斜视,伴有复视。,(2)核性眼肌麻痹(nuclear ophthalmoplegia) 临床表现与与周围性基本相同。 但有如下特点: 1.有相应神经核临近部位脑干内结构的损害:临近神经核或传导束常同时受损 2.眼肌损害多为不完全性或选择性损害个别眼肌的功能。 3.常累及双侧:脑干结构狭小,两侧核群较接近,3核间性眼肌麻痹(internuclear ophthalmoplegia) 先了解一下侧视中枢及内侧纵束,特点,皮质侧视中枢: 破坏性病灶:两眼向病灶侧共同偏视 刺激性病灶:两眼向病灶对侧偏视 脑桥侧视中枢: 在展神经核附近,受对侧皮质枢支配,破坏时双眼向病灶对 侧偏视。,侧视中枢,3核间性眼肌麻痹(internuclear ophthalmoplegia) 走行于脑干中线两旁、连接两侧眼球运动神经核,使两侧眼球水平协调运动的内侧纵束病变 产生眼球水平性同向运动障碍。 如:一侧眼球外展时,另一侧眼球不能内收。但两眼内直肌的内聚运动正常。 4核上性眼肌麻痹:(uppernuclear ophthalmoplegia) 亦称中枢性眼肌麻痹眼球运动中枢的损害。 1.无复视、 2.双眼同时受累 3.反射性运动存在,患者不能随意向一侧运动,但该侧突然出现声响时,双眼可反射性转向该侧。,特点,眼球垂直向上运动的皮质下中枢-在上丘。 破坏灶:双眼向上运动不能Parinaud syndrome (四叠体综合征) 刺激灶:发作性双眼转向上方动眼危象,复视(diplopia),当眼肌麻痹时,两侧眼球的位置不对称,物象不能在视网膜黄斑区上叠合,患侧成像在黄斑区以外的视网膜,形成虚象。如此视网膜上不对称的刺激在视中枢上引起两个影像的冲动,投射在黄斑区的形成实像,投射在黄斑区以外的形成虚象,即复视,瞳孔调节障碍,1.瞳孔的神经支配 动眼神经E-W核发出的副交感纤维 瞳孔括约肌 瞳孔缩小. 颈上交感神经发出的节后纤维 瞳孔开大肌 瞳孔开大。 正常瞳孔为圆形,普通光线下直径为3-4mm;缩小:5mm。,2.瞳孔异常,a.瞳孔缩小: Horner综合征, 一侧瞳孔缩小见于由一侧颈上交感神经病变引起,临床表现 (a)瞳孔缩小、 (b)眼球内陷、 (c)睑裂变小、 (d)面部少汗。 双侧瞳孔缩小:双侧交感神经的中枢径路损害,见于 脑桥出血、脑室出血压迫脑干,镇静安眠药中毒。,b瞳孔散大: (a)动眼神经麻痹、 (b)失明、阿托品类中毒, (c)钩回疝(天幕疝) c瞳孔对光反射消失: 反射弧:光线视网膜视神经视束顶盖前区双侧E-W核动眼神经 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d调节反射(辐揍反射): 注视近物时,双侧内直肌收缩,两眼球内聚,瞳孔缩小,e阿-罗瞳孔(Argyll-Robertso pupil): 两侧瞳孔较小且不等大, 边缘不整齐, 对光反射消失, 调节反射存在。 多见于神经梅毒,也可见于多发性硬化。,f.艾-迪瞳孔(Adie强直性瞳孔): 多见于中年女性,原因不明。 表现为一侧瞳孔散大, 对光反射及调节反射均减弱或消失, 伴腱反射减弱或消失。,V 三叉神经(Trigeminal nerve),三叉神经运动核 三叉神经感觉核,管理头面部皮肤、粘膜、脑膜等的浅、深感觉和咀嚼肌的运动。,三叉神经节,眼神经 (感觉性神经) 上颌神经 (感觉性神经) 下颌神经 (混合性神经),三叉神经,下牙槽神经 耳颞神经 舌神经 颊神经 咀嚼肌神经,眶下神经 颧神经 上牙槽神经 翼腭神经,额神经 泪腺神经 鼻睫神经,()解剖及生理功能 感觉 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节后纤维三叉神经周围支 眼神经 上颌神经 下颌神经 中枢突终止于三叉神经感觉主核司触觉、辨别觉 三叉神经脊束核司痛、温觉 纤维交叉到对侧形成三叉丘系,终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内囊中央后回下1/3区,1.眼神经:经海绵窦外侧壁由眶上裂入眶,分布于颅顶前部头皮、前额、鼻背、上睑、眼球及鼻腔上部黏膜等 2.上颌神经:经海绵窦外侧壁由圆孔出颅,经眶下孔至面部,分布于上颌部之皮肤、上唇、上部牙齿及牙龈、硬腭和软腭、扁桃体前部、鼻腔下部、上颌窦及鼻咽部黏膜等 3.下颌神经:由卵圆孔出颅后,分布于下颌牙跟及牙龈、舌前2/3及口腔底部黏膜、耳颞区和口裂以下皮肤。 三叉神经半月节的中枢突进入脑桥,痛、温觉纤维下行成为三叉神经脊束,终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从耳周来的纤维至于脊束核,从耳周来的纤维止于核的下部,从口周来的纤维止于核的上部,运动 三叉神经运动核随下颌神经经卵圆孔出颅,分布于所有咀嚼肌和鼓膜张肌等 角膜反射 角膜三叉神经眼神经三叉神经半月节三叉神经感觉主核面神经核面神经眼轮匝肌,临床症状及定位,1.三叉神经损害:同侧面部感觉障碍,咀嚼肌瘫痪,张口下 颌偏向患侧。 2.三叉神经核损害: 运动核损害:同侧咀嚼肌瘫痪,张口下颌偏向患侧。 感觉主核损害:面部触觉障碍。 脊束核损害:洋葱皮痒分离性感觉障碍。 3.三叉神经周围支损害: a. 眼支损害 角膜反射消失及其分布区的感觉减弱或消失 b.上颌支损害 分布区感觉障碍 c.下颌支受损 分布区感觉障碍伴同侧咀嚼肌瘫痪,张口下颌偏向 患侧 4.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分布区的剧烈疼痛,分布范围,面肌 泪腺 舌下腺,下颌下腺 舌前2/3味蕾 耳部皮肤,VII 面神经(Facial nerve),面神经核 上泌涎核 孤束核 三叉神经脊束核,起始核:,翼腭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膝神经节,面神经核 核上瘫,面神经核 核下瘫,舌下神经核 核上瘫,锥体束 损伤症状,口角歪向患侧,舌尖歪向健侧,分两部分 本部:支配面部表情肌 次要部分:司味觉和腺体分泌。,解剖及生理功能 1面神经本部: 起始于桥脑面神经核,纤维饶过展神经核 于桥脑下缘出脑 经过面神经管下行,在面神经管转弯处横过膝状神经节, 最后经茎乳孔出颅,穿过腮腺,支配面部诸表情肌及颈阔肌等。 额肌、皱眉肌及眼轮匝肌双侧皮质脑干束支配 颊肌、口轮匝肌对侧皮质脑干束支配,2.中间神经: 在面神经出脑处加入面神经 在面神经茎乳孔出颅处分离 功能: 味觉纤维-舌前2/3味觉 副交感纤维-司舌下腺及颌下腺及泪腺的分泌。 感觉纤维-接受 来自外耳道和耳后皮肤之感觉,临床症状及定位 1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为一侧皮质脑干束病变引起。对侧下面部表情肌瘫. 2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为面神经核或核以下纤维的损害,为患侧面神经所支配肌肉的瘫痪同侧上下部面肌瘫痪: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眼裂变大、鼻唇沟变浅。,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1)核性损害: 为脑干内病变,易造成展神经和锥体束损害。引起交叉瘫。 2)膝状神经节病变: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伴 耳后剧烈疼痛、外耳道疱疹, 泪腺和唾液腺分泌障碍, 舌前2/3味觉障碍 亦称Hunt综合征。见于膝状神经节带状疱疹病毒感染,3)面神经管内损害: 周围性面瘫 舌前2/3味觉丧失, 泪腺和唾液腺分泌障碍, 可有听觉过敏 4)茎乳孔以外病变: 只有周围性面瘫,前庭蜗神经(vestibulocochlear nerve),又称位听神经或者听神经。由蜗神经和前庭神经组成。 解剖及生理功能 corti器的毛细胞耳蜗螺旋神经节双极细胞 蜗神经经内耳孔 脑桥蜗神经核同侧及绕斜方体至对侧上行 -内侧膝状体及四叠体的下丘(听反射中枢) - 听辐射-颞横回皮质听觉中枢,VIII 前庭蜗神经 (Vestibulocochlear nerve),蜗神经节,前庭神经节,蜗核,前庭神经核,听觉传导路,双侧传导,临床意义不大。,要求:,在中枢内,哪些结构 与听觉有关?,何国栋,平衡传导路,前,外壶腹嵴 椭圆囊,后壶腹嵴,球囊,感受器,听区前方的 22区,前庭反射,2. 迷路反应,网状结构,疑核 迷走神经背核,眼球震颤,前庭 神经核,丘脑 腹后核,颞上回 前部,不明 上传途径,1. 眼肌前庭反射 头眼协调反射,转眼转头,内侧纵束,眩晕、恶心、呕吐,(晕动病),躯干四肢 姿势反射 平衡调节,小脑,前庭脊髓束,前庭核,内侧纵束,内侧纵束,前庭神经节,脊髓,2.前庭神经(vestibular nerve) 三个半规管壶腹嵴、椭圆囊斑 、球囊斑 前庭神经节的双极细胞前庭神经内耳孔 脑桥前庭神经核(上核、内侧核、外侧核、下核) 发出纤维 (1)小部分纤维经过小脑下脚进入小脑绒球及小结,(2)部分纤维止于脊髓前角细胞调节躯体平衡 (3)部分纤维加入内侧纵束调节眼球的反射性活动,前庭神经核与III IV VI颅神经及脊神经的联系,临床症状及定位,1.蜗神经病变:耳聋、耳鸣 a.传导性耳聋:外耳或中耳病变, 听力障碍以低音 频为主 b.神经性耳聋:耳蜗或蜗神经病变:感音性聋,听力障碍以高音频为主传导性耳聋: c.中枢性耳聋:双侧蜗神经核及以上听觉中枢径路损害导致听力下降.,神经性耳聋与传导性耳聋的鉴别 检查方法 传导性耳聋 神经性耳聋 魏伯试验 偏向患侧 偏向健侧 瑞内试验 气导 骨导 气导骨导 电测听 低频障碍 高频障碍,前庭神经病变,2. :眩晕、眼震及机体的平衡障碍 眩晕(vertigo):感觉周围或自身在旋转、倾斜的运动幻觉。 常伴恶心、呕吐。 眼震(nystagmus):眼球不自主、有规律的来回运动。见于前庭器官、前庭神经、内侧纵束、前庭小脑束病变,周围性眩晕及中枢性眩晕的鉴别 鉴别点 周围性眩晕 中枢性眩晕 病变部位 前庭感受器及前庭神经 前庭神经核及核上纤维 眩晕程度 突然发生、持续时间短、 持续时间长、症状较轻 症状重,可周期发生 眼震 眼震幅度细小,多为水平 眼震幅度粗大,眼震形式多变 水平加旋转 自主神经症状 恶心、呕吐、出汗、面色苍白 不明显 耳蜗症状 常伴耳鸣、听力减退等 无耳鸣及听力障碍,舌咽神经(glossopharyngeal nerve) 迷走神经(vague nerve),二者共享疑核和孤束核等。疑核发出的纤维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支配软腭、咽、喉和食管上部的横纹肌;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的一般内脏感觉纤维的中枢突终止于孤束核,两者关系密切,常同时受损。,IX 舌咽神经 (Glossopharyngeal nerve),茎突咽肌 腮腺 舌后1/3粘膜、味蕾、颈动脉窦 耳后皮肤,起始核:,疑核 下泌涎核 孤束核 三叉神经脊束核,分布于:,耳神经节,下神经节,上神经节,颈静脉孔,上神经节,下神经节,耳神经节,胸腔器官、心肌、腺体和结肠左曲以上的消化管的内脏运动和内脏感觉。,X 迷走神经 (Vagus nerve),起始核:,疑核 迷走神经背核 孤束核 三叉神经脊束核,分布范围,咽缩肌、软腭的肌、喉外肌,硬脑膜、耳廓、外耳道,上神经节,下神经节,起自疑核和孤束核等 出脑部位:延髓 出颅部位:颈静脉孔 分布:软腭、咽及喉部食管上部的黏膜和肌肉,功能 黏膜-感觉 咽部感觉 肌肉-运动 吞咽和构音,临床症状及定位,1.舌咽神经、迷走神经损害 临床表现(1)构音障碍-声音嘶哑或失音 (2)吞咽困难-饮水返呛 (3)咽部感觉丧失、 (4)咽反射消失, (5)一侧麻痹-患侧软腭低、悬雍垂偏向健侧,真性球麻痹,2核上性损害 运动核受双侧皮质脑干束支配,只有双侧病变时出现构音障碍、吞咽 困难,但咽反射存在。,假性球麻痹,真性球麻痹与假性球麻痹的鉴别 鉴别点 真性球麻痹 假性球麻痹 病变部位 舌咽、迷走神经 疑核 双侧皮 质脑干束 下颌反射 消失 亢进 咽反射 消失 存在 强哭强笑 无 有 舌肌萎缩 可有 无,副神经(accessory nerve),解剖生理功能 为运动神经,由延髓支和脊髓支两部分组成。 1延髓支:起于疑核,经颈静脉孔出颅, 2脊髓支:起于颈1-5或6的前角,纤维经枕大孔入颅、经颈静脉孔出颅 3支配胸锁乳突肌、斜方肌,XI 副神经,咽喉肌,疑核、副神经核,脑根(加入迷走神经):咽喉肌 脊髓根:胸锁乳突肌、斜方肌,(Accessory nerve),临床症状及定位 1中枢性损害: 受双侧皮质脑干束支配,故中枢性损害少见。 2周围性损害: 患侧肩下垂、肌萎缩、向对侧转颈无力、耸肩无力,XII. 舌下神经 (Hypoglosal nerve),舌下神经核,全部舌内肌 大部分舌外肌,舌下神经(hypoglossal nerve),解剖及生理功能 为运动神经,起始于延髓的舌下神经核 出脑部位:延髓 出颅部位:舌下神经管 分布:同侧颏-舌肌。 舌下神经核只受对侧皮质脑干束支配,临床症状及定位 1.核上性病变 (1) 当一侧病变时,伸舌偏向病灶对侧, (2)无肌束震颤及萎缩, 称中枢性舌下神经麻痹。 常见于脑血管病等。,2.核及核下性病变 表现患侧舌肌瘫痪,(1)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2)舌肌萎缩,可见肌束颤动,亦称周围性舌下神经麻痹。见于肌萎缩侧索硬化、球空洞症等。 3 双侧损害时舌肌完全瘫痪,伸舌不能、语言及吞咽障碍,第二节 感觉系统,1.概述 2.解剖及生理功能 3.感觉障碍的分类 4.感觉障碍的类型,感觉(sensory):作用于各个感受器的各种形式 刺激在人脑中的直接反应。 特殊感觉:嗅、视、味、听 浅感觉:来自皮肤、黏膜的痛、温、触觉 深感觉:来自肌肉、肌腱、关节、骨膜的本体 感觉。 包括位置觉、运动觉、振动觉。 复合感觉:又称皮质感觉。由顶叶皮质对深浅 感觉的分析、整和而成。包括实 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皮肤 定位觉和重量觉等,一 般 感 觉,中 枢,传导路,感受器,效应器,复杂 反射,脑干、脊髓,简单 反射,运动传导路,感觉传导路,本体感觉 精细触觉,传导路,起止,行程,交叉,损伤: 感觉性共济失调,T45,脊神经节,周围突,中枢突,传入神经,后根,躯干四肢,上肢、 躯干上部,下肢、 躯干下部,肌、腱、关节,薄束,楔束、薄束,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中线旁 下橄榄核 之间,贯穿 斜方体,红核 背外侧,丘脑腹后 外侧核,中央后回中上2/3 和中央旁小叶后部,内囊后肢,传导躯干下肢 本体感觉,同侧背核 (C8-L2),脊髓小脑后束,旧小脑,楔束 副核,部分纤维 楔束,脊髓小脑前束,后角 5-7层 (腰骶膨大),脊髓小脑前束,非意识性 深感觉传导路,后角 5-7层 (颈膨大),上肢颈部 本体感觉,小脑 上脚,小脑下脚,损伤: 反射性共济失调,同侧 小脑投射,痛温粗触觉传导路,起止,行程,交叉,损伤症状,脊神经节,周围突,中枢突,传入神经,后根,躯干四肢,皮肤,白质前连合 交叉,脊髓丘脑束 (前束)(侧束),后角 层,脊髓丘系,下橄榄核 背外侧,内侧丘系 的外侧,丘脑腹后 外侧核,中央后回中上2/3和中央旁小叶后部,内囊后肢,边上升 边交叉,上升 12节段,痛温 粗触,中央后回中上2/3,中央旁小叶后部,内囊后肢 1.0 丘脑中央辐射 0.5,(第 级N元) 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脊髓丘系(脊髓丘脑束),脊髓丘脑侧束 (痛温),脊髓丘脑前束 (触压),后角固有核 (4、5层),(第级N元),(第级N元) 脊神经节,上升 0.5 12节段,白质前连合 0.6 交叉 0.4,皮 肤,1.2,后根,1.2,1.2,1.2,0.2,0.2,周围突,中枢突,后角1、4、5层,0.6,0.6,0.6,答题示范和评分标准,边上升 边交叉,丘脑 腹后内侧核,三叉 神经节,三叉神经脊束,三叉神经 感觉核,中央后回 下1/3,内囊后肢,内侧丘系 背侧,三叉 丘系,头面部,(深)浅感觉 传导路,(一)解剖及生理功能,1.感觉传导径路 痛、温觉传导路 皮肤、黏膜感受器周围神经后根神经(I级神经元)后根脊髓后角(II级神经元)经前连合交叉至对侧侧索脊髓丘脑束丘脑(III级神经元)内囊后肢中央后回 触觉传导路 皮肤感受器周围神经后根神经节(I级神经元)后根脊髓后索大部分纤维到薄束核、楔束核(II级神经元)丘系交叉内侧丘系 少许纤维到脊髓后角(II级神经元)对侧侧索脊髓丘脑前束 丘脑(III级神经元)内囊后肢中央后回。 深感觉传导路 肌肉、肌腱、关节感受器后跟神经节(I级神经元)脊髓后索薄束核、楔束核(II级神经元)丘系交叉内侧丘系丘脑(III级神经元)中央后回,脊髓内感觉传导束的排列 组成:脊髓丘脑束(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薄束和楔束、脊髓小脑束、脊髓顶盖束等。 深感觉: 内 外:骶、腰、胸、颈 脊髓丘脑侧束: 内 外 颈、胸、腰、骶; 薄束和楔束在后索,薄束在 内,楔束在外, 内 外骶、腰、胸、颈。,节段性感觉支配 皮节:一个脊神经后根支配一定的皮肤区域。 乳头-T4 脐-T10 腹股沟-T12、L1,体表的节段性感觉分布图,感觉皮节三根支配示意图,周围性感觉支配:由多个相邻的脊神经前支促成神经丛-重新组合分配-周围神经,(二)感觉障碍的分类 1抑制性症状:感觉传导径路受破坏或抑制而致。包括感觉缺失或减退。 感觉缺失(anesthesia):患者在清醒状态下对刺激无反应或反应减弱。 2刺激性症状:感觉传导径路受刺激或兴奋性增高所致。包括: 1)感觉过敏(hyperesthesia) :轻微刺激引起强烈疼痛 2)感觉异常(plaresthesia):无外界刺激引起异常感觉 3)感觉倒错(desethsia):对刺激感觉错误,如:冷刺激引起痛觉。 4)感觉过度(hyperpathia)一个强烈刺激,须经过一段潜伏期后,出现一种 定位不明确的疼痛或不适感。 疼痛:感觉纤维受刺激引起。 疼痛(pain):感觉纤维受刺激的表现。 局部疼痛:病变部位的局限性疼痛。 放射性疼痛:疼痛由局部放射到受累神经支配区。神经干或后根病变。 扩散性疼痛:一个神经分支的疼痛扩散到另一分支。 牵涉痛:内脏病变出现体表疼痛。因某内脏和某皮肤的感觉都汇聚到同一脊 髓后角神经元。如:心绞痛引起左肩疼痛。 灼性神经痛:含自主神经纤维较多的周围神经不完全损伤所致。如正中神经损伤,感觉障碍的分布,感觉障碍的类型,1.单一周围神经型:受损害的某一神经干分布区内,各种感觉均减退或消失。如桡神经麻痹。 2.末稍型:为四肢远端对称性的各种感觉障碍,呈手套、袜套样分布,远端重于近段。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3.后根型:为节段性感觉障碍,常伴有剧烈疼痛。,4.脊髓型: 1)传导束型 A横贯性脊髓损害 B. 后索型 C.侧索型: D Brown-Sequard综合征:脊髓半离断型损害: 2)前联合损害及后角损害: 前连合损害:受损部位呈双侧对称性节段性感觉解离, 表现为温度觉、痛觉消失而触觉存在。 后角损害:损伤侧节段性感觉解离,出现温度觉、痛觉消 失而触觉、深感觉存在 3)马尾圆锥型 肛门周围及会阴部呈鞍状感觉缺失,5脑干型:交叉性感觉障碍。 延髓外侧和脑桥下部一侧损害时,出现同侧面部和对侧半身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度觉缺失而触觉存在) 脑桥上部和中脑一侧病变时,对侧面部及半身各种感觉均发生障碍,但多伴有同侧脑神经麻痹。 6丘脑型:对侧偏身完全型感觉缺失或减退。 特点:深感觉和触觉障碍重于痛、温度觉,远端重于近段。 常伴发丘脑痛-患侧肢体的自发痛。 7内囊型:对侧偏身感觉缺失或减退,常伴有偏盲或偏瘫,出呢岗位“三偏”综合征。,8皮质型:顶叶皮质感觉障分析器损害,可出现病灶对侧的复合觉(精细感觉)障碍,第三节 运动系统 (movement system),组成 锥体系统 (上下运动神经元)随意运动 锥体外系统不随意运动 小脑系统共济运动,瘫痪(paralysis),肌力 骨骼肌收缩的能力 如果其减弱或消失,称为瘫痪。 瘫痪性质 痉挛性瘫痪-上运动神经元瘫 弛缓性瘫-下运动神经元瘫,解剖及生理功能,1.下运动神经元 组成: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轴突。 2.上运动神经元 组成中央前回运动区、运动前区及旁中央小叶皮质的锥体细胞,皮质脑干束 皮质脊髓束 皮质脑干束在脑干的不同层面上交叉并 分布终止于中脑、脑桥和延髓的脑神经运动核 皮质脊髓束再经大脑脚底中3/5、脑桥基底部、延髓锥体(在锥体交叉处大部分神经纤维交叉之对侧,形成皮质脊髓侧束;小部分纤维部交叉,形成皮质脊髓前束,在各平面上交叉至对侧) 脊髓前角细胞 支配效应器。,上运动 神经元 的轴突,运动传导径路,放射冠 内囊后肢的前2/3和膝部,锥体束的走行,人体各部在大脑皮质运动区的定位图,瘫痪的临床及定位:,1.瘫痪的性质 1)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亦称周围性瘫或弛缓性瘫): 特点:肌张力低、腱反射弱、肌肉萎缩、无病理反射、脊髓 前角刺激性性病变时可有肌束震颤。 定位: (1)脊髓前角:节段性瘫痪,无感觉障碍。 (2)前根病变:同(1)。 (3)神经丛病变:引起一个肢体的多数周围神经瘫痪、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伴有疼痛。 (4)周围神经损害:瘫痪符合受累神经的支配区。如:桡神经损害出现上肢伸肌瘫痪,出现伸肘、伸腕、伸指障碍。,2)上运动神经元性瘫 特点: 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无肌肉萎缩。但如为急性严重病变时则出现休克现象。此时肌张力低、腱反射弱、病理反射不能引出。休克过后恢复上运动神经元瘫特点。 部位: (1)皮质型:皮质运动区的局限性损害出现一个肢体的上运动神经元性瘫。即;“单瘫”。 (2)内囊型:对侧的“偏瘫”,常伴偏身感觉障碍、偏盲。 (3)脑干型:“交叉瘫”。病变侧脑神经瘫、病变对侧肢体中枢性瘫。 (4)脊髓型:脊髓横贯性损害时,病变平面以下双侧肢体瘫,“截瘫或四肢瘫”,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的鉴别表,鉴别点 上运动神经元瘫 下元动神经元瘫 瘫痪范围 长较广泛(整个肢体为主) 长较局限(肌群为主) 肌肉萎缩 不明显 明显 肌张力 增高(折刀样) 降低 腱反射 增强 减弱或消失 病理反射 有 无 肌束颤动 无 可有 神经传导 正常 异常 失神经电位 无 有,瘫痪的类型,1)单瘫(monoplegia):一个肢体的瘫痪。 A.上运动神经元性:大脑皮质局限性病变。 B.下运动神经元性 (1)脊髓前角或前根病变无感觉障碍。 (2)神经丛病变或周围神经损害:伴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2)偏瘫( hemiplegia):一侧上下肢体瘫。 见于上运动神经元病变。常伴中枢性面瘫、舌下神经瘫,主侧半球常伴失语。,3)截瘫(paraplegia);双下肢瘫。多由脊髓的胸、 腰段病变引起,常伴有尿便障碍及脊髓横贯型传导束型感觉障碍。 胸段脊髓病变:上运动神经元性, 腰段大病变:下运动神经元性 4)四肢瘫: 中枢性:双侧大脑、脑干、高颈段-四肢痉挛性瘫 颈膨大:双上肢弛缓性瘫,双下肢痉挛性瘫 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四肢弛缓性瘫。 5)交叉瘫(cross hemiplegia) :脑干病变引起, 一侧脑神经麻痹和对侧肢体瘫痪,不自主运动(involuntary movement),亦称不随意运动, 为不受主观意识支配的、无目的的异常运动。 锥体外系病变时产生生不自主运动及肌张力障碍。 解剖与生理功能 锥体外系主要结构包括: 广义:锥体系统以外的运动系统。 包括大脑皮质运动前区、纹状体、丘脑、丘脑底核、中脑顶 盖、红核、黑质、桥核、前庭核、小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等。 狭义 :纹状体系统 锥体外系主要功能:调节肌张力、协调运动和维持身体姿势。 旧纹状体、苍白球、黑质病变-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静止性震颤等 新纹状体(壳核、纹状体)病变-舞蹈症、手足徐动症、扭转痉挛。,新纹状体,旧纹状体,病变时出现肌张力降低, 运动过多,病变时出现肌张力增高, 运动减少,大脑 皮质,丘脑,脑桥核,脊髓,网状 结构,锥体外系 的联络 通路,临床症状与定位,1.肌强直 : 屈肌、伸肌的肌张力均增高,所以 称“铅管样强直” ,或“齿轮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