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doc_第1页
八年级上册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doc_第2页
八年级上册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doc_第3页
八年级上册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doc_第4页
八年级上册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试题(六单元)一、积累与运用(20分)1给加点字注音。(3分)参 差( ) 摇 缀( ) 曝沙之鸟( )鲜妍明媚( ) 脱笼之鹄( ) 飞沙走砾( )2根据拼音写汉字。(3分)hung( )竹 清 li( ) y( )然寂 lio( ) 悄chung( ) 幽su(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策杖登岳,面东而上,土冈浅阜,无攀跻劳。策: 又一里,则土石皆赤。赤: 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像: 南惟龙泉,西惟五台,青青与此作伍。伍: 4。在横线上填写所缺的句子。(5分)日光下澈, ,饴然不动。做尔远逝, 。潭西南而望 , 。亭下如 ,水中 ,盖竹柏影也。时日色澄丽, ,崩崖乱坠, 。5根据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填表。(3分)作品作者作者年代小石潭记柳宗元记承天寺夜游宋朝袁宏道明朝过故人庄唐朝游山西村唐朝范仲淹宋朝6用“”给下句断句。(2分)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二阅读题(68分)(一)(24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乙)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1甲文出自课文,乙文出自课文。(2分)2解释加点的词。(6分)欣然起行()相与步于中庭()盖竹柏影也()以其境过清()乃记之而去()悄怆幽邃()3甲文中的作者去找张怀民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3分)4乙文中描绘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你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5甲文结尾处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交代了同游者,这与乙文结尾处交代同游者的目的一样吗?(3分)6下列针对甲文说法一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篇幅短小,看似单纯写景,实则寓意深刻,耐人寻味。B、写月下庭中景物,用笔极为精炼。可见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善于抓住事物特征进行描绘。C、文章开笔交代夜游的时间和原因,再写庭中景物,最后写作者的情怀。全文线索清楚,层次分明。D、文章语言清新朴素又活泼自然,简练而又含意深远,极具浪漫主义特色。7对乙文理解一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选文中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气氛,抒发了自己悲凉凄怆的心绪。B、同一种景物,心情不同所获得的感觉自然也就不同。柳宗元因为变法失败而被贬到永州,所以有悲凉的心情。C、“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中“以”是“因为”的意思,写出了不可久居的原因。D、选文中未写鱼在潭中游动的样子,是因为此时作者目的是在表现潭水的清澈、洁净。(二)(28分)一里,转北,山皆煤炭,不深凿即可得。又一里,则土石皆赤。有虬松离立道旁,亭曰望仙。又三里,有杰坊曰“朔方第一山”,内则官廨()厨井皆备。坊右东向拾()级上,崖半为寝宫,宫北为飞石窟,再上则北岳殿也。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 穹碑森立。从殿右上,有石窟,倚而室之,曰会仙台。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余时欲跻危崖、登绝顶。还过岳殿东,望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为登顶间()道,遂解衣攀蹑而登。二里,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而满山短树蒙密,槎枒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1给文中加点字标上拼音。(4分)2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6分)有虬松离立道旁()于是石路萦回()汩汩不能出()有杰坊曰“朔方第一山”()还过岳殿东()穹碑森立()3下面对句子朗读停顿标示有误的一项是()(3分)A、始/循崖/乘峭而上 B、坊/右东向/拾级上C、因/复上其处/问之 D、先/从顶上望/松柏葱青4本文段是按顺序写的。作者上山经过了望仙亭、寝宫、等地方。(6分)5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作者登山的艰难?在文中用“”划出。(3分)6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又三里,则崖石渐起,松影筛阴,是名虎风口。译:又走了三里路,则崖石渐渐地高起来了,松影像筛子一样,是虎风口。B、从殿右上,有石窟,倚而室之,曰会仙台。译:从北岳殿的右边往上走,有一个石窟,就着改成一间屋子,叫会仙台。C、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译:抬头仰望极顶,仍然在杰出的半天里。7最后作者还是登上了顶峰,从中我们体会到作者具有怎样的精神?(3分)(三)(16分)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流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之也。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1)波色乍明,鳞浪层层()呷浪之鳞()(2)波色乍明()冷光之乍出于匣也()2对“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亦时时有”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2分)A、“泉”“茗”“罍”“蹇”这几个词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B、这句话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C、文中的“而”表示并列关系。D、这句话描写出春光中人物的活动。3“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4翻译: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3分)5本段主要是写城郊之春景,以写景为主,兼有议论抒情,作者抒发的是()(3分)A、歌赞春光明媚之情B、赞美满井山清水秀人美之情C、春游的感慨D、春游时悠然轻松的喜悦之情第六单元一、(32分)1(2分)D2(8分)(1)顺着,沿着(2)塑造(3)骑驴(4)随从(5)始、初(6)湿透(7)古代外城墙(8)刻3(2分)B4(2分)D5(2分)B6(2分)B7(8分)(1)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4)四面边声连角起8(4分)(1)天空无云,风也停了,澄碧的天,像水洗过的一样。(2)山峦被晴后的雪水刷洗,秀丽如擦一遍,鲜艳明媚。9(2分)略二、(68分)(一)(24分)1(2分)记承天寺夜游小石潭记2(6分)欣然:高兴的样子。相与:一同,共同。盖:表示推测。以:因为。去:离开。邃:深。3(3分)“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4(4分)小石潭四周围的景色被贬后凄凉、失落的心境5(3分)不一样。甲文是抒发作者的情感;乙文是一篇游记文的格式。6(3分)D7(3分)D(二)(28分)1(4分)xi sh w jin2(6分)并立从此形容水流急的样子高大的样子写作“环”,转、绕密集的样子3(3分)B4(6分)空间(移步换景)虎风口、“朔方第一山”、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5(3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