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情况调查.doc_第1页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情况调查.doc_第2页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情况调查.doc_第3页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情况调查.doc_第4页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情况调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实践报告课 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班 级: 11工商 学 号: 1113041024 1113041025 1113041019 1113041017 1113041029 1113041018 姓 名: 陶永朋 卢安超 魏名俊 徐坤 王成成 赵宇豪 任课教师: 高 璐 时 间: 2013 至 2014 学年度 第 2 学期 2013年 4月 1 6日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情况调查前言:此次我们小组调查的是合肥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情况,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了解到了一些真实而又不能忽视的一个群体,那就是农民工的子女们,目的是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帮助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 一、合肥市民工子女受教育的基本状况。 (一)受教育机会。 受教育机会是衡量教育不平等问题的重要指标,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机会直接反映到这一群体的受教育的平等权益问题。农民工的受教育机会问题具体反映在农民工子女的就学渠道等方面。1、就学渠道。(1)在合肥某些小学借读。流入地学校参照当地政府生均拨款作为收费标准,吸收农民工子女借读。学校安排儿童插班学习或单独编班。公办中小学师资正规、管理科学、教学条件好,是农民工心中最值得信赖的学校。因此大部分的农民工都愿意把子女送往这类学校。(2) 就读于流出地政府在流入地所办的学校。针对某些流出地的人口在流入地居住相对比较集中的情况,流出地政府经流入地政府同意,自投资金、人力,在流入地办学,吸收本地区的农民工子女入学。这类学校已成为吸收农民工子女就学的一条有效途径。(3) 进入民助公立(或公助私立) 学校学习这是一种正在探索的就学形式,即由企业出资修建校舍,购置必备的教学设备,而管理上由自己运作,费用由教育行政部门(政府) 负担,按正规学校进行管理,学生需交纳少量的借读费用。这种学校既有公立学校的优势;又有企业的支持,因而是一种较好的办学形式。(4) 就读于民工子弟学校。为自己的子女选择这类学校的家长大多数是出自经济方面的原因,民工子弟学校收费要便宜得多。除了便宜,照顾农民工的工作情况也是这些学校受欢迎的原因。农民工一般早上五六点钟就把孩子送来了,晚上到七八点才来接,学校早晚都有人看管,这大大方便了农民工。但是这类学校的弊端也较多。如办学者和教师的素质较差,有的学校从校长到教师没有一个人有过从教经历;教育质量无法保证。缺乏最基本的办学条件,有的学校甚至没有最基本的安全和卫生条件,学生在这样的学校里没有人身安全保障。不少学校办学以赢利为目的,办学条件被降低到最低水平,从而使办学者获得最大的利润。因此,这类学校属于应规范管理的范围。(5) 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以在家乡接受教育为主。根据抽样调查,有65 %的适龄儿童在家乡接受教育,他们的父母亲一方或双方不在身边,处在教育的边缘地位。(6) 少数农民工子女失学在家。大部分农民工子女失学的首要原因是居住地的不确定性,父母就业的机会和收入水平决定着他们的去留。其次,家庭的贫困是农民工子女失学的又一原因。 2 、失学率合肥市流动人口超过127.9万,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则有近4.3万。他们当中,失学率高达3.36%,近0.76万名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有学者认为,这些游荡在城市街头的失学农民工子女,他们耽误的不仅是自己的前途,还会成为未来社会的“定时炸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亟待引起各方重视和尽快解决。(二) 师资。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城市学校的师资力量在整体上是好的。特别是公立学校、部分民办学校以及流出地或流入地政府设立的流动人口子女专门学校的教师都具有正规大学或师范院校的学历,也都接受过正规的师资培训,能够胜任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教学工作。不过,部分简易民工子弟学校中的师资情况则令人担忧,由于教师中师范学校毕业的很少,因此大部分教师缺乏教学、教法等方面的专业训练,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此外,这些教师尤其在音乐、体育、美术等方面缺乏训练,这些课的开设存在很大困难。(三) 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指的是学校的硬件建设,包括校园建设、教学设施、设备、文化娱乐设施等。它们的建设程度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以及教学的质量。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良莠不齐。在这方面,公立学校由于有政府在财政上的支持以及学校长期的积累,教育教学设施相对较为优越和完善。而简易民工子弟学校与之相比,差距极为明显,其状况极不容乐观。据对合肥市民工子弟学校的调查,这些学校的校舍、课桌、图书馆等硬件设施普遍不足甚至是严重不足。废弃的厂房,厂房在改为校舍后,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建,安全设施的功能上需要调整,这是民工子弟学校校舍存在的最大问题。此外,教室面积过小,学生过度拥挤,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其他设施也因陋就简, 同时,城市的图书馆、书店、博物馆、科技馆、公园等文化教育场所设施和各种信息、科技、人文资源等无疑都给流动儿童提供了直接的受教育的机会和素材,使他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这些对于城市儿童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但对于农村儿童来说,都是望尘莫及的。调查表明,农民工子女及家长对城市的教育环境普遍是满意的,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满足的。这种满足感不是来源于与城市儿童的比较,这点他们不敢奢望,他们比较的对象是在农村的就学儿童。正如有家长表示,在城市里就算第二、第三课堂孩子都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而在老家普通话都没普及。从中也可反映出一个事实,即城乡教育环境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农村儿童教育环境的状况极不容乐观。(四) 学业成绩。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的学校中,在学业状况上大部分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尤其是公立学校中的农民工子女,他们的学业成绩进步较为明显。而简易民工子弟学校的状况令人担忧。由于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的限制,民工子弟学校教学手段落后,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很多学校都没有按照国家的要求设置课程,学校教学只是停留在“识字教学”和“扫盲教育”的层次上。如广州市某区在教学督导中发现有些学校课堂教学不合格率竟达75%。(五) 心理状况形成不健康的心理状态,难以与城市生源的学生相融合,并可能引发反社会的行为。据调查;农民工子女普遍自信心不足,自我评价偏低,存在“自卑”、“自闭”“压抑”等心理特征。(六)农民工家长观念落后 家庭能否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上的帮助对学生适应性有显著影响。调查表明,大多数家长对其子女的教育还是非常关注的,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家长不能对子女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辅导。流动人口多半来自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农村,较低的文化程度和生活上巨大的压力让他们没有能力、时间和精力来科学合理的教育孩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严重脱节,家里根本没有读书学习的氛围,以致流动儿童在学习心理上也存在一定问题。 二、导致合肥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农民工子女教育难的问题,虽然逐步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教育部门及有关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但还是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一是长期形成和执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体制,致使地方政府职责不明确,管理不到位,办学经费不落实;二是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不够协调,导致了农民工子女就地接受教育需要支付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流动儿童就学以流入地管理为主”的政策较难操作;三是教育公平发生偏差,个别学校和教师歧视民工子女学生,无情地剥夺了民工子女学生与城市学生同等的一些教育权利。如民工子女学生不能参加学校或当地各级政府举办的各种活动,不能参加“三好学生”评选,甚至不参加体育比赛,等等,四是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弱,流动性大,办学合法化问题难决。有的地方甚至百般阻扰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兴办或武断地加以取消;五是农民工收入较低。许多农民工家庭面对城市学校尤其是公办学校昂贵的求学成本,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把“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无奈地藏于心间,只能把自己的子女送往条件较差的民工子弟校。 三 、法律方法解决合肥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一)改革户籍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的本质是与计划经济一脉相承的,它在限制人口流动和制造了城乡分割的同时,严重地加剧了城乡差别,导致了中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两重天的不和谐局面。这种制度的弊端表现在它直接导致了城市居民和农民在所有制、流通、交换、分配、就业、税赋以及教育、医疗、养老、劳动和社会保障就业、住房等各方面的经济和社会政策的不同。这种人为制造的等级和利益差别致使流动人口沦落为新的城市贫困阶层。就义务教育领域来说,正是城乡户籍壁垒的存在,造成流动到城市里的农村人口子女在城市中无法得到与城市学生同样受教育的权利。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在于加快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改革。务必实现两个基本的目标:一是逐步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二元结构;建立对流动人口的动态管理制度;二是消除户口的社会附加功能;切断户籍身份与利益之间的关联,改变户口与就业、医疗、社会保障、教育、住房等公民利益挂钩的不合理现象,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二) 调整现有义务教育格局。合理配置现有的国有公共教育资源。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政策应该以公平为首要的价值目标,消除社会排斥、促进社会融合。要全方位地把农民工子女教育从体制外纳入到体制内,使其完全融入社会主流学校的教育秩序内。解决的渠道应该以公办学校为主,民办教育为辅,同时调整现有教育资源的分布,合理配置现有的国有公共教育资源,实现现有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流入地政府对要根据现有的公立中小学校的生源规模情况进行教育资源的重新布局。事实上,在当前大量的农民工子女无法入学的情况下,因为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带来的本地生源的减少,流入地城市却往往还有一些中小学校因为招生(指本地生源) 数量不足而被撤销。流入地政府应该对这部分空闲的资源有效地加以转移,用来增强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公立学校,以提高这些学校为农民工子女就学服务的能力、提高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质量,或者改造成为以招收民工子女为主的学校,以更好地满足流动儿童就学需求。比如,在流动人口特别集中的城郊结合部,要提高公立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招生能力,或者增设新的学校,来解决局部区域内农民工子女入学紧张的现象。 (三)多渠道安排农民工子女就学。首先,公办学校要承担起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重要任务。在公办学校就学是承认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合法地位的重要标志,拥有平等的入学机会体现了社会公平,是其公民权利的积极体现。流入地政府应采取多种形式接受农民工子女在当地的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入学,在入学条件等方面应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不得对其进行乱收费,对特困学生应酌情减免费用。(四)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对“特困”农民工子女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在我国,地方政府是实施义务教育的主体。由于财力有限,大多数流入地都无法保障农民工子女无偿享有由当地纳税人支持的义务教育。而多数农民工家庭拮据,不要说高额的“借读费”交不起,有些学生还因交不起“简易学校”的学费而失学。为农民工子女创造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是政府行为,不是一个地区的教育部门所能解决的,它不仅涉及公安、物价、工商、计划生育等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还涉及流入地政府与流出地政府的协调和互助。中央政府不能将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责任推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也不能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将其推向市场。必须加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对“特困”农民工子女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中央政府应为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设立专项资金,同时根据农民工对流入地的经济贡献,流入地政府也要专门安排部分资金,用来支持农民工子女就学,消除因家庭贫困而造成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实现从道义性扶贫向制度性扶贫的转化其办学条件。(五)规范和扶持农民工子弟学校。从目前来看,民办中小学及打工子女学校承担了相当数量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在相当程度上也缓解了公办学校及政府财政的压力。应当承担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存在有其时空的合理性。因此,流入地政府应对辖区内的农民工子弟学校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提供必要的办学场地,并制定出相应的适合其发展规律的合理的质量标准,促其规范办学,不能一味地使用关、卡、压、撤的手段。应将其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和体系,进行统一管理。对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标准可以适当放宽,根据实际情况降低民办学校的办学门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创办更多的学校以接纳更多的农民工子女上学。可参照农村学校的标准来考量他们是否合格,主要消除安全、卫生隐患,考察教师的任职资格等。教育部门应对简易学校给予积极指导,帮助完善关于农民工子弟学校在办学中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问题,政府应对其价值取向进行法律性和道德性的双重规范,使他们明确自己不单单是独立的利益实体,更是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体系中的责任实体,使其在办学过程中能够实现从利益取向责任取向转变。 (六) 政府加强管理引导,尽力消除身份歧视。为消除歧视农民身份的传统思想,减轻对农民工子女中小学生的负面影响,杜绝因“身份”歧视而发生的辍学现象,当务之急一是加快取消户籍制度的改革步伐,打破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局面,使农民工不仅能够流入城镇,还能够在劳动力市场获得较多的向“上”流动的机会。在城镇中获得“高社会地位”工作的农民工越多,越有助于根除“身份歧视”的错误思想。二是政府禁止城镇针对农民制定各种不平等的政策或设定不平等的用工条件,尽可能为农民提供公平竞争的就业机会,使他们有机会获得较好的工种和工资待遇。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我国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全局性的特点,必须认真对待,主动出击,积极而为,按照“一个都不能少”的要求,给每个农民工子女提供应有而平等的教育,使他们得以健康茁壮成长。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只是中国农民的家事,它实实在在是国家和全民的国事。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是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成本,这个成本需要政府、全社会和农民共同来承担,而不应由农民独自来扛。农民工的后代,原本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成为农村走出来的最有希望的一代。但如果他们目前的教育环境不能得到很好的改变,出现进城的“流动儿童”被社会“边缘化”,在农村的“留守儿童”被家庭“边缘化”,那他们离“毁掉的一代”就不远了。再穷也要受教育教育公平的底线!参考文献:1郭燕聂,王永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及对策分析,中国电力教育,2009 2金鑫: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浅谈J,财经界2007(4) 3熊正财,李作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之我见,2007 4邹先云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06(10)the intelligent integration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The weak system of the programme covers rehabilitation center renovation and expansion (phase I) comprehensive medical building of the new rehabilitation building weak electricity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the 1th floor (East building, floor, West Wing), 2nd floor, looked after the weak electricity system. Construction guideline 1.4 with the conception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 concept-driven, focusing on charac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