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推荐书.doc_第1页
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推荐书.doc_第2页
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推荐书.doc_第3页
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推荐书.doc_第4页
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推荐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推荐书 (创新团队)编 号 年 度 2014年度团 队 名 称昆明理工大学冶金节能减排创新团队团队所在单位 昆明理工大学推 荐 单 位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填 表 日 期 2014年5月26日 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制 52一、基本情况团队名称昆明理工大学冶金节能减排创新团队研究方向冶金节能减排团队带头人王华主要支持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团队成立时间1985年推荐单位(盖章)云南省科学技术厅推荐材料密级无可否公示可可否公开宣传可学科分类名称1冶金技术代码450302节能技术代码480503工程热物理代码47010所属国民经济行业制造业所属国家重点发展领域制造业 二、人员构成(一)成员结构总人数29男24年龄结构65周岁以上0 0%50-65周岁13.45%女535-50周岁16 55.17%35周岁以下1241.38%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副高级中级12 41.38%8 27.59%9 31.03%学历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27 93.10%2 6.90%0 0%(二)主要成员带头人序号姓名性别年龄专业技术职务所在单位研究领域团队工作时间(年)1王 华男49教 授昆明理工大学节能新技术252胡建杭男38教 授昆明理工大学减排新技术123包桂蓉女45教 授昆明理工大学能源新技术12其他主要成员4魏永刚男37副教授昆明理工大学低碳冶金75卿 山男47教 授昆明理工大学强化冶炼96高文桂女41副教授昆明理工大学减排新技术77李孔斋男33教 授昆明理工大学减排新技术78王辉涛男47教 授昆明理工大学余热高效利用69吴建德男35教 授昆明理工大学节能新技术710王海瑞男45教 授昆明理工大学节能新技术1211王晓东男51教 授昆明理工大学节能新技术1112纳 薇女33副教授昆明理工大学减排新技术513祝 星男30讲 师昆明理工大学能源新技术314李 磊男28讲 师昆明理工大学冶炼渣资源化315李 博男29讲 师昆明理工大学低碳冶金3三、团队简介(限3000字限以内)昆明理工大学冶金节能减排创新团队长期从事冶金节能减排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团队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在基础理论、技术开发、产业化推广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成绩显著。1985年全国冶金节能专家原昆明工学院院长蔡乔方教授创建了 “冶金热能工程研究室”,形成了冶金炉窑节能科研团队;1996年蔡教授退休后,年仅30岁的团队骨干王华博士接过接力棒,奉行“传承、发扬、艰苦、卓越”的宗旨,带领团队进行二次创业,成立了“冶金节能减排研究所”。2007年研究所被云南省教育厅认定为云南省高校工业节能与能源新技术工程研究中心,2008年被遴选为云南省冶金节能减排创新团队,2009年分别被认定为冶金节能减排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云南省冶金节能减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3年分别被遴选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能源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和云南省工业节能工程实验室,2014年以团队研究方向为四大支撑方向之一的重点实验室被科技部批准为省部共建复杂有色金属资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华教授任主任。昆明理工大学冶金节能减排创新团队拥有固定科研人员29人,硕士博士研究生79人。固定成员中有高级职称20人,其中教授1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1人,云南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6人。至今,团队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28名学科带头人,6名大型企业高管,4名博士后及134名博士、硕士研究生,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奖”2篇。组织召开国内外学术会议11次,参加会议109次,其中大会特邀报告17次。目前团队已发展成为一个以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主,专业和年龄结构合理、学术层次高、科技创新能力强,在国内外冶金节能减排领域有重要影响的创新团队。针对冶金行业能耗高、余热余能回收利用率低、环境污染大等问题,昆明理工大学冶金节能减排创新团队在王华教授的带领下,系统深入的开展了冶金节能减排新理论和新技术的研究。发明了全氧顶吹强化自热熔炼炼铜技术、冶金-能源一体化新技术,攻克了冶金过程中低温余热高效利用核心技术,突破了高镁镍精矿冶炼和高镍二次铜精矿镍铜分离的技术瓶颈,解决了富氧顶吹-闪速熔炼-全氧自热熔炼三炉系联动冶炼的重大基础理论和关键工程技术难题。团队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省部级重点项目等56项,以及一大批解决实际生产关键技术难题的企业委托项目;团队成立至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和省部级科技奖励9项,出版学术专著19部,发表SCI、EI论文288篇(其中SCI论文他引256次),授权专利168件(其中发明专利70件)。近三年来,部分成果推广应用累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过260亿元,减少CO2排放逾32万吨,减少酸性废水和气体排放逾320万吨,节约标煤52万吨。近十年来,团队取得的主要创新成果有:(一)强化冶炼与短流程冶金新技术(一) 提出了富氧顶吹-闪速熔炼-全氧自热熔炼三炉系联动冶炼的新方法,突破了高镁镍精矿冶炼、高镍二次铜精矿镍铜分离和冶金炉窑大型化的技术瓶颈,并在金川公司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节能减排效果和经济效益,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开发了复杂铜原料电解精炼及综合回收关键技术,实现了低品位、高杂质阳极铜短极距电解,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开发了煤粉燃烧过程的净化强化技术,研制了适用于煤粉工业炉的高效新型换热器,成果先后在昆钢、云锡与金川等冶金工厂得到广泛应用,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二) (二)冶金余热高效回收利用新技术研发了高效复合相变蓄热材料制备新工艺,首次提出了复合充填式蓄热室和温度变化浸透深度的概念,推导出蓄热密度的计算式,研发产品在宝钢和昆钢蓄热式加热炉应用,取得了良好的余热回收效果,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采用有机朗肯循环技术(ORC)实现冶金过程中低温余热高效回收利用,开发了1kW和10kW低温ORC发电样机,攻克了中低温余热高效利用核心技术,出版专著低温余热发电有机朗肯循环技术获得广泛好评。研制了集温度调节、热能回收、二氧化硫转化功能于一体的高效催化转化换热器用于低温烟气余热资源的回收利用,结合高温烟气超临界余热锅炉,构建了按质取能、梯级利用的二氧化硫烟气余热回收技术体系,在金川公司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基于有色冶金强化熔炼原理,开创了国内城市生活垃圾熔融气化燃烧发电技术研究,研发成功的技术和装备在云南得到推广应用,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三)冶金减排新技术首次提出一种基于循环热载体的无烟燃烧技术,实现了化石燃料燃烧过程中温室气体的零排放化并开辟了独特的能量利用方式,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成功开发了基于太阳能的熔融盐蓄热强化甲烷与氧化锌反应同时制取合成气和金属锌的新方法,实现了工艺的清洁、无污染生产过程,出版专著甲烷还原氧化锌制取合成气和金属锌新技术引起广泛关注。创新性地提出冶金烟气碳资源(CO2与CO)共氢化制备甲醇和二甲醚高品质化学品的新思路,首次将碳捕捉与储存(CCS)技术发展为碳捕捉、利用与储存(CCUS)技术,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并获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立项,现已建成10kg/d甲醇合成试验平台,并正在莱钢集团建设了1000t/a的示范工程。团队成员参与研发成功了复杂地形长距离铁精矿固液两相管道输送关键管控技术,突破了大U 型、多起伏、高落差复杂地形下铁精矿管道输送多学科交叉与集成的诸多技术难题,该成果在昆明钢铁控股有限公司大红山铁矿成功应用,投产以来累计经济效益51.8亿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逾20万吨,减少酸性气体排放2400吨,获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四)生物柴油低碳冶金新技术发明了“精馏分水连续气相酯化降酸甲醇循环式连续酯交换甲醇蒸气蒸馏精制生物柴油”工艺技术,获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立项,开发了年产1000吨生物柴油成套化示范装置,创新性的将生物柴油规模化应用与有色冶炼过程CO2减排有机结合,提出了低碳冶金新思路,在云铜集团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环境效益。团队依托冶金节能减排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复杂有色金属资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结合国家节能减排重大需求,以产学研协同创新和国际合作为抓手,突破冶金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提升创新和服务能力,成为面向冶金行业节能减排基础理论和高新技术原始创新的主力军。未来团队将继续开展冶金节能减排基础理论、新技术和新设备的研究,建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团队。四、主要科技成就及发展情况(限8000字以内)(一) 团队建设情况1、团队发展概况昆明理工大学冶金节能减排创新团队长期致力于冶金节能减排领域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应用,为推动我国冶金工业节能减排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1985年全国冶金节能专家原昆明工学院院长蔡乔方教授创建了 “冶金热能工程研究室”,形成了冶金炉窑节能科研团队;1996年蔡教授退休后,年仅30岁的团队骨干王华博士接过接力棒,奉行“传承、发扬、艰苦、卓越”的宗旨,带领团队进行二次创业,形成了冶金节能减排科研团队,同年王华教授当选云南省热能与热工学术委员会主任。2007年王华教授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同年团队被云南省教育厅认定为高校工业节能与能源新技术工程研究中心,2008年被遴选为云南省冶金节能减排创新团队,2009年被认定为冶金节能减排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云南省冶金节能减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3年分别被遴选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能源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和云南省工业节能工程实验室, 2014年以团队研究方向为四大研究方向之一的重点实验室被科技部和云南省共同批准立项建设省部共建复杂有色金属资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学术带头人王华教授担任该重点实验室主任。针对冶金行业能耗高、余热余能回收利用率低、环境污染大等问题,昆明理工大学冶金节能减排创新团队在王华教授的带领下,系统深入地开展了冶金节能减排新理论和新技术的研究,形成了强化冶炼与短流程冶金新技术、冶金余热高效回收利用新技术、冶金减排新技术和生物柴油低碳冶金新技术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2、团队建设情况(1)组织结构创新团队设管理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及办公室职能部门,管理委员会是团队的决策机构和领导机构,由创新团队带头人王华教授担任主任;技术委员会是团队技术研发管理及咨询机构;办公室主要职责是日常工作管理。(2)运行机制团队实行“开放、流动、合作、竞争、创新”的运行机制。1)实行由管理委员会监督,技术委员会指导下的团队带头人负责制。团队带头人主持团队全面工作,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和项目组首席专家会议,确定研究方向及审定研究项目,负责科研项目的组织管理。2)实行项目首席专家聘任制。公开招聘项目首席专家;项目首席专家根据研究工作需要和项目实际情况聘任技术研究人员。3)实行开放式研究及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内外合作与交流机制。设立与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一致的开放课题,开放团队设备,提高设备利用率和社会效益。输送研究人员到国外进行短期的合作研究,开展技术人员互访和交流、联合培养研究生等合作项目。4)实行以竞争择优上岗、优胜劣汰为核心的用人制度。团队由固定人员和客座流动人员组成,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选拔录用员工,实行项目合同制和人员聘任制。定期对项目首席专家及聘用人员进行考核,实行团队考核和个人考核相结合以及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制定相关绩效奖励分配与激励机制。5)制定并完善了管理与运行制度、研究生毕业管理规定、学术不端行为惩处机制、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大型贵重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办法及日常管理细则等一系列团队日常运行制度,极大的提高了团队战斗力与凝聚力。(3)文化建设团队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奉行“传承、发扬、艰苦、卓越”的宗旨及“开拓、创新、务实、高效”的精神,在团队成员中树立了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团队成员具备高度的自主性和责任感以及良好的学习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在具有前瞻性的团队战略目标指引下,团队上下一心,共同协作,团结奋进,勇于创新,为奔向世界一流冶金节能减排团队而努力。3、团队人员结构及专家队伍(1)团队人员结构通过承担国家、地方的各类科研和平台建设项目,创新团队凝聚和培养了一批学术技术人才,形成了一个以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主,专业和年龄结构合理、学术层次高、科技创新能力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队伍。团队固定成员中有研究人员29人,其中兼职管理人员5人,此外聘有非事业单位编制专职财务人员1人和实验技术人员1人。研究人员中高级职称20人,中级职称9人;具有博士学位27人,在职博士1人,硕士学位1人;拥有博士生导师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1人,云南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6人。(2)专家队伍王华: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昆明理工大学副校长,省部共建复杂有色金属资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冶金节能减排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和云南省创新团队带头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云南省十大杰出青年、云南省教育改革与发展优秀教师、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和云南省节能减排先进个人。在冶金过程强化、冶金过程低碳技术和固废资源化利用等领域开展研究,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23项,发表SCI/EI论文173篇,出版学术专著19部,获授权发明专利70项,胡建杭:工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昆明理工大学冶金节能减排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主持和参加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基金等项目22项;发表学术论文30篇,被SCI、EI收录12篇,获国家专利授权16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包桂蓉:工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昆明理工大学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昆明理工大学冶金节能减排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能源新技术方面的研究。主持和参加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等项目11项;发表学术论文30篇,被SCI、EI收录9篇,获国家专利授权19项,出版专著、教材2部。卿山: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昆明理工大学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系系主任,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主要从事强化冶炼新技术的研究,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二等奖2 项;授权发明专利10件,出版学术专著1部,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余篇 。王晓东: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节能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参加国家和省级项目12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软件著作权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4、人才培养与交流合作(1)人才引进与培养创新团队自成立以来凭借自身实力和研究特色优势,近5年分别从中南大学、东北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吸引优秀毕业博士9名;4名团队成员分别送往日本京都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学习;另有4名团队成员分别送往悉尼大学、昆士兰大学、瑞典联邦理工大学和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开展1年以上的联合研究;与日本京都大学、悉尼科技大学、华盛顿大学(西雅图)等联合培养博士生7名;2名团队成员分别送云南锡业集团和昆明钢铁集团挂职1年以提高其工程化能力;团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2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名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11名省部级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含后备人才)、28名学科带头人和6名企业高级管理人才,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团队承担了昆明理工大学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累计培养博士后5名、 博士研究生43人、硕士研究生91人,连续两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奖”;目前团队正在培养博士后3名、在读全职博士研究生18名、硕士研究生65名,有力支持了云南社会经济发展和我国冶金行业发展。团队还为国内外企业进行人员培训,提高企业职工的素质和创新能力。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和讲座,为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减排科技进步提供了保障。(2)交流合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团队与中铝集团、中国有色矿业集团、金川集团、山东莱钢集团、云南铜业集团、云南锡业集团、云南冶金集团、昆明钢铁集团、中国恩菲公司、北京钢铁研究总院、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瑞林工程公司等国内冶金企业和研究院所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团队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技术交流与合作,分别与浙江大学、中南大学、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联合开展科学研究;与美国著名能源公司TAS、新奥尔良大学能源转换及节约研究中心、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日本京都大学、昆士兰大学、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加州理工大学等建立了良好的研究合作关系,并应世界银行委托开展“中国有色冶金行业协会应对气候变化技术需求评估”项目的研究工作。先后邀请东京大学、京都大学、东京工业大学、名古屋工业大学、昆士兰大学、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比利时自由大学、钢铁研究总院、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北京有色研究院等国内外专家学者到实验室讲学。推荐优秀的博士、硕士毕业生赴国外学习深造。团队主办了“中国工业节能减排大学联盟有色行业委员会学术会议”和“冶金烟气余热与多碳源资源化综合利用基础问题研讨会”等学术会议。王华教授2009年当选为国际动力工程学术会议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并担任ICOPE-09、 ICOPE-11、 APPEEC2010、APPEEC2011国际会议分会主席。团队成员近年来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109次,其中作大会特邀报告17次,其他学术报告48次。(二) 创新能力与水平团队先后承担了国家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省部级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56项,以及一大批解决实际生产关键技术难题的企业委托项目,构建了冶金节能减排理论体系和独具特色的冶金节能减排新技术,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和省部级科技奖励9项,出版学术专著19部,发表SCI、EI论文288篇(其中SCI论文他引256次),授权专利168件(其中发明专利70件)。近三年来,部分成果推广应用累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过260亿元,减少CO2排放逾32万吨,减少酸性废水和气体排放逾320万吨,节约标煤52万吨。团队围绕强化冶炼与短流程冶金新技术、冶金余热高效回收利用新技术、冶金减排新技术和生物柴油低碳冶金新技术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开展冶金节能减排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获得了如下五项标志性研究成果:(1)复杂难处理镍钴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与应用镍作为重要经济和战略物资,其全球优质矿产资源日趋紧缺,低品位复杂镍钴原料的提取技术亟待突破。团队成员与兄弟单位协作,经过22年的联合攻关,发明了顶吹熔炼-闪速熔炼-自热熔炼“三炉系联动”的镍冶炼新方法,提出了全氧强化自热熔炼新概念,突破了高镁镍精矿冶炼和高镍二次铜精矿镍铜分离的技术瓶颈;开发了枪头远程测压式喷枪浸没深度自动调控技术并应用于富氧顶吹镍熔炼炉,保证了设备的大型化安全运行;将温度场及高压超音速氧气射流流场仿真计算、合理渣型预测和熔化机理等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全氧自热熔炼炉,保证了生产过程的连续化;从而构建了顶吹熔炼-闪速熔炼-自热熔炼“三炉系联动”的镍冶炼创新技术体系,使镍精矿氧化镁含量控制上限从6.8%提高到14.0%,推动了我国镍钴行业的科技进步。该技术在金川集团成功应用,三年累计减少酸性废水排放296.21万吨,减少SO2排放21.32万吨,节约标煤43.96万吨,新增销售额1350.00 亿元,新增利润204.16 亿元,新增税收30.62 亿元,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复杂铜原料电解精炼及综合回收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在铜电解精炼过程中,杂质的存在给高纯阴极铜的质量及电解工艺操作带来极大危害。基于阳极铜原料来源及成分复杂的现状,开发了短极距、高电流密度条件下电解精炼处理低品位、高杂质阳极铜关键技术、电解精炼过程中资源回收技术体系及阳极铜浇铸成套装备;以铜精炼全流程为节能优化对象,运用多目标整体协同规划-优选原理和物质流-能量流耦合优化技术,构建了复杂铜原料电解精炼全流程多目标优化决策控制系统,整体技术和装备完整应用于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冶炼加工总厂,实施三年(2010-2012年)累计产值657.28亿元,经济效益38.54亿元,税费累计7.76亿元,合计节约标煤19970吨,累计减排CO2总量为53122吨。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2013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熔融盐循环热载体无烟燃烧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针对传统燃烧技术和化学链燃烧技术中化石燃料燃烧过程的污染问题,尤其是温室气体CO2的排放问题,团队创新性的提出一种基于循环热载体的无烟燃烧技术,成功开发出适合熔融盐体系的氧载体,解决了传统燃烧方法中污染问题和化学链燃烧技术中得不到高纯CO2以及热利用困难的问题,实现了化石燃料燃烧过程中温室气体的零排放化,获得高效的热利用效率。获2008年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4)高性能复合蓄热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基础研究高性能复合蓄热技术和高温蓄热燃烧技术是实现冶金炉节能降耗的重要途径之一。团队提出了利用复合蓄热材料分层充填的复合充填蓄热室的思路,首创温度变化浸透深度概念及复合蓄热材料蓄热密度的计算式,获得能快速蓄/放热并具有较高蓄热密度的高效复合蓄热材料制备新工艺,研发产品在宝钢和昆钢蓄热式加热炉使用,可使余热回收率达到8090,使工业燃料炉的热效率提高5以上。经专家鉴定,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2006年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5)新型城市生活垃圾熔融气化燃烧发电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团队长期从事有色冶金强化熔炼新理论和新技术的研究,基于强化熔炼原理创新性的提出了直接气化熔融焚烧的概念,开展了针对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气化熔融燃烧发电技术研究,揭示了气化熔融焚烧中重金属迁移及控制、NOx及SOx生成与控制、二噁英生成的抑制、灰渣熔融动力学过程等关键科学问题,设计研发了生活垃圾直接气化熔融焚烧炉并在云南得到推广应用。经专家鉴定,该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2004年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6)除了以上5 大标志性成果之外,团队还在如下方面开展了创新性工作,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1)冶金烟气余热回收利用技术针对燃煤工业炉应用过程中存在的燃煤消耗高、自动化程度低、供热效率及烟气热利用率低、换热器易腐蚀等难题,进行了煤粉工业炉应用带插件钢管换热器回收高温烟气余热的研究,开发了煤粉燃烧过程的净化强化技术,研制了适合于煤粉工业炉的高效新型换热器。该技术先后在昆钢、云锡与金川等冶炼厂得到广泛的应用。获1993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采用有机朗肯循环技术(ORC)实现中低温余热高效回收利用,开发了1kW和10kW低温ORC发电样机,系统总效率由现有传统技术的10%-15%提高了3%-5%,出版专著低温余热发电有机朗肯循环技术一部,获授权专利28项,形成了全新的基于有机郎肯循环的中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理论体系。以加热炉燃耗最低为准则,创造性的构建了最低燃耗供热模型、金属加热数学模型与区域热平衡模型,研发了粉煤加热炉计算机控制策略与瞬时产量自动检测技术。研究成果应用于昆钢1号与2号连续加热炉的工程化改造,在炉床面积不变情况下加热能力由80t/h提升至120t/h,吨钢能耗下降了25%,氧化烧损大为改善,钢材轧制成材率也明显提高,每年节省钢材7100余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获1997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2)复杂地形长距离铁精矿固液两相浆体输送关键技术团队成员参与研发了复杂地形长距离铁精矿固液两相管道输送管控关键技术,发展了复杂地形长距离铁精矿输送的固液两相流运动理论,突破了大U 型、多起伏、高落差复杂地形下铁精矿管道输送多学科交叉与集成的许多技术难题。成果在昆明钢铁控股有限公司大红山铁矿成功应用,取得了良好的节能减排效果和经济效益。运行三年间累计减少CO2排放25 万吨,减少酸性气体排放1100吨,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6.87亿元人民币,净利润6.73亿。获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含碳冶金烟气资源化利用技术针对钢铁冶金烟气中碳资源的高效利用,团队创造性的提出了冶金烟气碳资源(CO2与CO)共氢化制备甲醇和二甲醚高品质化学品的新思路,首次将碳捕捉与储存(CCS)技术发展为碳捕捉、利用与储存(CCUS)技术。构建具备原料气导向功能的共氢化催化材料及反应体系,建立冶金烟气碳源高效转化基础理论体系,为冶金烟气CO2减排和资源化利用以及发展低碳经济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此研究得到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现已建成10kg/d的甲醇合成试验平台,并正在莱钢集团建设1000t/a的示范工程。4)基于熔融盐反应体系的冶金-能源一体化清洁生产新原理及其基础理论针对传统的火法炼锌生产过程产生大量的尾气污染环境,天然气转化制合成气过程复杂,提出了一种基于太阳能的熔融盐体质系强化甲烷与氧化锌反应同时制取合成气和金属锌的新方法,实现该工艺的清洁、无污染生产过程,并可提高反应的稳定性及增强热效率。同时开展了一系列制取合成气和氢气催化材料的构建及反应机制研究,先后获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出版专著2部,引领了冶金学科催化材料新技术前沿研究的发展。5)直接熔融还原炼铁及铜渣中铜、铁资源综合回收利用技术针对目前我国钢铁冶金行业铁矿资源日益贫乏,炼焦、烧结工序能耗居高不下的现状,将有色熔融还原冶炼工艺技术理念应用于非高炉炼铁中,研发了“氧气顶吹直接熔融还原炼铁技术”及熔融还原炼铁试验装置。同高炉炼铁系统相比,该系统将能量利用率提高13个百分点(从49.5%提高到62.5%),可实现CO2减排20%,SOx减排90%,NOx减排40%,二恶英和呋喃零排放。此外,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氧化氯化-熔融还原两步铜渣处理工艺,达到深度贫化回收渣中铜、铁资源的目的,实现铜炉渣高效资源化利用。6)生物柴油低碳冶金新技术发明了“精馏分水连续气相酯化降酸甲醇循环式连续酯交换甲醇蒸气蒸馏精制生物柴油”工艺技术,该技术可使小桐子油等原料的一次转化率达95%以上,生物柴油品质指标达到美国的ASTM标准。研究工作得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支持,开发了年产1000吨生物柴油成套化示范装置;创新性的将生物柴油规模化应用与有色冶炼过程CO2减排有机结合,提出了低碳冶金新思路,在云铜集团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环境效益。(三) 社会贡献与学术影响1、团队近十年累计培养134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及一批学术带头人、技术骨干和行业高级管理人才,为我国冶金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人力和智力支撑,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2、丰富了冶金节能减排技术领域的相关基础理论,出版学术专著19部,发表SCI、EI论文288篇(其中SCI论文他引256次),授权发明专利70件,为我国冶金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及技术支持。3、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技术成果并获得推广应用,促进了冶金工业的技术进步,显著提高了能源、资源利用率,减少了CO2、SO2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近三年部分成果推广应用累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过260亿元,减少CO2排放逾32万吨,减少酸性废水和气体排放逾320万吨,节约标煤52万吨,取得良好的节能减排和环保效益。4、搭建了有色金属工业能源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复杂有色金属资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冶金节能减排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为冶金节能减排学科的持续发展与服务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四)持续发展与服务能力1、服务能力团队在冶金节能减排领域的研究经过近30 年的积累,特别是近10 年来的快速发展,已经建成了人员结构合理、研究设施齐全、科研经费充足、组织管理先进、方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团队。团队所属实验室占地面积4367m2,拥有直接熔融还原炼铁试验平台、中低温余热高效发电试验平台、含碳冶金烟气资源化利用试验平台、冶金渣中金属资源高效回收试验平台及生物质能源试验平台,可供开展各种小、中、大型实验研究;拥有热重-红外联用仪( TG-DTA )、N2吸附比表面仪、红外烟气分析仪、化学吸附仪、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质谱检测仪、激光多普勒测速仪、高温型差示扫描量热仪、全自动量热仪、平面激光诱导荧光火焰燃烧检测系统等一批精密测试分析仪器,仪器设备总价值达到2560万元,能够向社会提供所需的试验检测服务。团队成员长期从事冶金节能减排技术和理论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实验经验和理论知识,团队人员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具有持续创新能力,能够为产业的科技进步和区域发展提供智力支持。2、发展规划团队根据国家和教育部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围绕国家和地方的重大战略需求,瞄准冶金工业节能减排领域的关键技术,坚持创新团队、国家创新平台和各类科研项目的有机结合,围绕强化冶炼与短流程冶金新技术,冶金余热高效回收利用新技术、冶金减排新技术和生物柴油低碳冶金新技术四大方向,重点突破强化冶炼过程仿真模拟及工业CT诊断技术、中低温余热ORC发电关键技术及成套装置、冶金过程含碳烟气/铜冶炼废渣/铜污泥等资源化与无害化关键技术、地沟油喷吹炼铜新技术及装备等工程化关键技术,获得原创性成果,加大并推广应用力度,成为冶金节能减排领域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孵化器,推动冶金工业不断发展;成为凝聚和培养冶金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人才的基地和冶金节能减排技术研发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规划通过5 年的建设,团队拟达到如下目标:力争承担国家973计划、国家863 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5-8 项;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可供产业化的技术3-5 项;争取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2 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3项;力争培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 人,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2 人,云南省专业技术后备人才2-4 人,培养一批博士、硕士研究生;出版学术专著2-3 部、在国内外发表三大检索论文100-120 篇,获发明专利授权40-50 件。通过10年的建设,将团队建设成为一支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创新研究团队。附表一:团队标志性成果序号成果名称团队主要成员中的完成人/排名研发起止日期正式应用(公开发表)日期依托计划名称和编号(不超过3项)证明材料编号1复杂难处理镍钴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与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王华/31992-至今20127.12复杂铜原料电解精炼及综合回收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王华/2、胡建杭/6、魏永刚/82006-至今20137.33熔融盐循环热载体无烟燃烧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王华/1、魏永刚/3、胡建杭/4、包桂蓉/6、李孔斋/72001-至今20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164002、50774038、 50574046)7.54高性能复合蓄热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基础研究(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王华/1、胡建杭/3、包桂蓉/6、卿山/81998-至今20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74105、51104074、51204083)7.65新型城市生活垃圾熔融气化燃烧发电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王华/1、胡建杭/2、包桂蓉/51997-至今2005云南省科技厅攻关项目(2001GG19、2000E00003R、2005E0012Q)7.7附表二:发表论文专著情况序号论文专著名称影响因子年卷页码(xx年xx卷xx页)发表时间(xx年xx月xx日)通讯作者第一作者国内作者(排序)SCI他引次数他引总次数是否国内完成证明材料编号1Mathematical model of pyritic smelting process for copper-nickel mineral in oxygen top-blown furnace0.9172003年13卷1003-1007页2003年8月13日Hua WangHua WangHua Wang(1), Fang He(2), Jianhang Hu(3), Guirong Bao(4)是2.12Syngas production from methane and air via a redox process using CeFe mixed oxides as oxygen carriers5.8252010年97卷361-372页2010年6月18日Hua WangKongzhai Li Hua Wang(2),Yonggang Wei(3),Dongxia Yan(4)1030是2.23熔融盐循环热载体无烟燃烧技术基础2006年2月王华何方(2)13是2.34低温余热发电有机朗肯循环技术2010年6月王华王辉涛(2)13是2.45高性能复合相变蓄热材料的制备与蓄热燃烧技术2006年4月王华王胜林(2),饶文涛(3)58是2.5补充说明:团队已公开发表SCI、EI论文288篇,其中SCI论文他引256次,出版专著19部。附表三:学术交流情况序号会议名称时间地点主办单位报告人报告题目证明材料编号1TMS 2014 Annual Meeting & Exhibition2014.2.16-2.20San DiegoUSATMSHua WangRedox behavior of macroporous CeO2-ZrO2 solid solutions3.12TMS 2014 Annual Meeting & Exhibition2014.2.16-2.20San DiegoUSATMSXin ZhuUtilization of high-arsenic sludge in copper metallurgy plant3.236th Sino-German Professor-Forum 20142014.3.28-3.31KunmingChinaGDPCHBao guirongResearch advance in biodiesel4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wer Engineering (ICOPE-2013)2013.11.23-11.27WuhanChinaICOPEHua WangOrganic rankle cycle based power generation system5第七届国际稀土开发与应用研讨会2013.8.11-8.13中国赣州中国稀土学会Kongzhai LiFe2O3应用于化学连燃烧6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emical, Material and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2012.12.15-12.16KunmingChina武汉科技大学Jianang Hu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Molding Biomasss Carbonization homogeneity7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wer Engineering-2011 (ICOPE-11)2011.7.12-7.14DenverUSAICOPEHua WangThermodynamic Equilibriun Model of Biomass Gasification Over Copper Slag Catalysts3.38The 2nd Asia-Pacific Power and Energy Engineering Conference (APPEEC2010)2011.3.28-3.31RusianAPPEEHua WangConversion of methane to syngas using the redox property of ceria-based oxides: A short review9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wer Engineering (ICOPE-2009)2009.11.16-11.20KobeJapanICOPEHua Wangoxygen-enriched top-blown smelting reduction technology3.410The Third Eureka (Meets) Asia2003.5.26-5.30Hong KongChina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Hua WangA Technology of Reduc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3.5附表四:所获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情况序号知识产权类别授权项目名称国(区)别授权号授权日期证书编号权利人发明人所对应标志性成果证明材料编号1发明一种表征工业炉燃烧不均匀性特征的方法 中国ZL201010237087.62010年7月1196557昆明理工大学王华、徐建新、范国锋 14.12发明惰性气体喷吹从铜渣中熔融还原提铁的方法中国ZL200910163234.72011年7月804314昆明理工大学王华、李磊、胡建杭、刘慧利;赵鲁梅13发明工业炉烟气余热回收动力系统安全性检测方法 中国ZL 201010197382.3 2013年4月1172929昆明理工大学王华、徐建新、 胡建杭 24.24发明一种回收利用低温烟气余热的新型传热管中国ZL201010590479.02012年5月958106昆明理工大学王华、李明磊、王辉涛、赵业清、刘军云、文旭林、郈亚丽25发明熔融盐中用晶格氧催化氧化天然气制取氢气的方法中国ZL200410079504.32008年6月436323昆明理工大学王华、何方、胡建杭、王胜林、马文会36发明循环热载体无烟燃烧技术中国ZL01107032.32004年10月175114昆明理工大学王华、何方、姚刚、包桂蓉、马文会、胡建杭34.37发明一种催化净化蓄热材料及其蓄热燃烧方法中国ZL201010124580.72013年10月1172320昆明理工大学王华、魏永刚、李孔斋、祝星、胡建杭44.48发明一种复合蓄热材料的制备工艺及复合充填蓄热室中国ZL01133785.02004年4月163039昆明理工大学王华、何方、胡建杭、包桂蓉、马文会49发明城市生活垃圾氧气顶吹直接熔融气化燃烧及其发电技术中国ZL1107088.9 2005年5月231306昆明理工大学王华、马文会、 姚刚、何方、包桂蓉、胡建杭、 黄芳 54.510发明一种农林废弃物/生活垃圾制备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